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肠道间质瘤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9
1
作者 梁寒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49-252,共4页
胃肠道间质瘤(GIST)可以发生于胃肠道、网膜、肠系膜或腹膜表面,其中约60%发生于胃。GIST的手术治疗原则是尽量完整切除病灶。对于转移复发的GIST,手术仅限于解决穿孑L、梗阻、出血等并发症。绝大部分胃间质瘤可以局部或楔形切除... 胃肠道间质瘤(GIST)可以发生于胃肠道、网膜、肠系膜或腹膜表面,其中约60%发生于胃。GIST的手术治疗原则是尽量完整切除病灶。对于转移复发的GIST,手术仅限于解决穿孑L、梗阻、出血等并发症。绝大部分胃间质瘤可以局部或楔形切除。位于贲门周围的间质瘤,如果局部切除后可能造成贲门狭窄,可以采取近端胃切除。胃窦小弯侧的间质瘤可以酌情进行远端胃切除,胃间质瘤患者极少实施全胃切除。发生于胃体大弯侧的问质瘤常需要联合脾、胰尾、横结肠切除。十二指肠间质瘤尽量采取局部切除,有经验的中心可以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小肠问质瘤手术操作时避免肿瘤破裂,一旦发现肿瘤侵犯周围脏器、结构,应该果断采取联合脏器切除。直肠间质瘤原则上采取低位前切除,避免腹会阴联合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肿瘤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胃肠道间质瘤124例DOG1、WISP-1表达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5
2
作者 蹇顺海 黄一凡 +1 位作者 文彬 刘钧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07-711,716,共6页
目的探讨DOG1和WISP-1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中诊断及预后的意义。方法收集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124例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GIST,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了DOG1和WISP-1蛋白在124例GIST中... 目的探讨DOG1和WISP-1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中诊断及预后的意义。方法收集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124例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GIST,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了DOG1和WISP-1蛋白在124例GIST中的表达情况,并与非GIST进行对照研究;应用χ2检验及Spearmen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4例GIST中DOG1的阳性表达率为96%(119/124),CD117的阳性变表达率为91.0%(111/124),两者在GIST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IST与非GIST中DOG1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本组病例中WISP-1阳性率为80.6%(100/124),其中极低风险性、低风险性、中风险性和高风险性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4.4%(4/9)、66.7%(26/39)、86.9%(17/20)和95.0%(38/40),其阳性表达率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风险分级呈正相关关系(P<0.001);GIST与非GIST中WISP-1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OG1是GIST中一个敏感又特异的标记物,与CD117联用能提高GIST的诊断准确率,临床上可将其作为鉴别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的一线抗体;WISP-1的表达可能和GIST恶性进程有关,有可能作为评估GIST生物学行为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肿瘤 间质瘤 DOG1 WISP-1 预后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靶向治疗的影像学评价与检查规范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晓鹏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57-261,共5页
传统形态学标准难以准确反映胃肠道间质瘤(GIST)靶向治疗后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已无法满足个体化诊断治疗时代对影像学评价手段的需求。Choi标准及后续多个CT检查联合标准的出现,为客观反映GIST靶向治疗后的组织学改变提供了新的标准... 传统形态学标准难以准确反映胃肠道间质瘤(GIST)靶向治疗后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已无法满足个体化诊断治疗时代对影像学评价手段的需求。Choi标准及后续多个CT检查联合标准的出现,为客观反映GIST靶向治疗后的组织学改变提供了新的标准。PET-标准摄取值和MRI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值的变化,可从功能成像角度反映GIST靶向治疗后的早期组织学改变,为其疗效评价提供新的有潜力指标。制订并遵循规范的影像学检查及评价流程,有利于GIST个体化诊断治疗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肿瘤 CT检查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 疗效评价
原文传递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于安仲 毛伟征 赵承燕 《泰山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7期500-502,共3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GIST42例临床资料。结果肿瘤位于胃部20例,十二指肠4例,小肠16例,直肠2例。其中33例达到外科根治性切除。2例因肿瘤广泛转移行姑...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GIST42例临床资料。结果肿瘤位于胃部20例,十二指肠4例,小肠16例,直肠2例。其中33例达到外科根治性切除。2例因肿瘤广泛转移行姑息切除。7例伴肝转移者中2例行原发灶及转移灶切除,5例不能切除的肝转移灶,术后辅以药物治疗。术后平均随访22个月,33例中术后复发转移9例,复发间期平均14个月,其中7例再次手术治疗,其他2例分别带瘤生存12及16个月。结论外科手术切除原发灶及肝转移灶是治疗GIST的首选有效方法,不易切除的肝转移灶,术后应辅以药物治疗。GIST远期仍存在较高的复发转移率。对复发转移病例,仍应争取再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肿瘤 外科手术 肿瘤转移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伴肝脏转移的外科诊治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叶松 梁廷波 +7 位作者 俞军 严盛 王伟林 沈岩 张珉 吴健 陈文斌 郑树森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567-570,共4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伴肝脏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外科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至2006年8月间手术治疗的6例晚期GIST伴肝脏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6例均采用手术切除治疗,术后免疫组化检查CD117均为阳...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伴肝脏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外科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至2006年8月间手术治疗的6例晚期GIST伴肝脏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6例均采用手术切除治疗,术后免疫组化检查CD117均为阳性。其中5例手术完整切除原发肿瘤及可见转移灶,1例手术姑息切除并辅以术中及术后局部介入治疗。术后随访6~66个月(平均生存27.5个月),1、2、5年分别生存5、3、1例。术后发生复发转移3例,1例行转移灶切除,其他2例分别带瘤存活14及18个月。结论原发灶及转移灶的完整切除辅以术中和术后局部介入治疗是治疗GIST伴肝脏转移的首选和有效疗法;GIST远期仍存在较高的复发转移率,但患者仍有希望长期带瘤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肿瘤 肿瘤转移 外科手术 药物治疗
原文传递
49例胃肠间质瘤多排螺旋CT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被引量:22
6
作者 尹韶晗 谢传淼 +7 位作者 莫运仙 黄子林 吕衍春 刘学文 张赟 李建鹏 郑列 吴沛宏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983-988,M0002,共7页
背景与目的: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影像学检查在其术前诊断及术后疗效评价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分析胃肠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和病理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回... 背景与目的: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影像学检查在其术前诊断及术后疗效评价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分析胃肠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和病理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共53个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和病理学资料,将CT表现(包括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密度及强化方式)与生物学危险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53个GIST病灶的生物学危险性:极低度14个,低度11个,中度10个,高度18个。CT检查发现36个病灶(67.9%)。最大径≥50mm者,CT表现为形态不规则,呈浸润性生长,可见囊变坏死,明显不均匀强化,多为高度危险性;最大径<50mm者,大多形态规则,密度均匀,呈膨胀性生长,中度均匀强化,多为中度及以下危险性。发现血道转移5例,未见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结果仅有3个病灶S100阳性,CT均表现为沿胃壁或肠壁环形浸润。结论:CT检查有助于判断胃肠间质瘤的危险性,但对于微小病灶的检出有一定困难。神经方向分化(S100阳性)的间质瘤呈浸润性生长,其CT表现较难与胃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叶源性肿瘤 胃肠间质瘤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技术 危险性 免疫组化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被引量:7
7
作者 黄旭东 周玉祥 +1 位作者 赖海辉 廖俊杰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1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螺旋CT征象及其诊断、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GIST患者的螺旋CT资料,分析其CT征象与肿瘤恶性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28例患者生物学危险度:极低度2例(7.1%),低度4例(14.3%),中度8例...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螺旋CT征象及其诊断、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GIST患者的螺旋CT资料,分析其CT征象与肿瘤恶性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28例患者生物学危险度:极低度2例(7.1%),低度4例(14.3%),中度8例(28.6%),高度14例(50.0%)。肿块的大小、边界、密度、侵犯和/或转移、坏死或出血与肿瘤的生物学危险性之间差异密切相关(P<0.05),而肿瘤的形态、强化程度与危险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I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对GIST的鉴别诊断及术后随访有重要价值,并有助于判断肿瘤的生物学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叶源性肿瘤 胃肠道 间质瘤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十二指肠间质瘤19例的诊治与预后 被引量:5
8
作者 伍小军 万德森 +7 位作者 方淯靖 陈功 李力人 卢震海 林俊忠 丁培荣 孔令亨 潘志忠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15-719,共5页
【目的】分析位于十二指肠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断、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90年1月至2009年10月治疗的19例十二指肠GIST临床资料复核并加以随访回顾分析。所有参数均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 【目的】分析位于十二指肠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断、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90年1月至2009年10月治疗的19例十二指肠GIST临床资料复核并加以随访回顾分析。所有参数均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完全切除14例和不完全切除5例的生存率和有关影响因素。【结果】十二指肠GIST多见于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部,最常见症状为消化道出血。全组1~、2~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4.4%、77.3%和61.8%,完全切除术后1~、2~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0.0%和80.0%,不全切除术后为80%、0%和0%,完全切除术组患者生存率明显优于不完全切除术组(P<0.05)。完全切除组中局部切除和扩大切除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十二指肠GIST仍以外科治疗为主,其手术方式的选择更多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和大小,伊马替尼可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十二指肠 外科治疗 预后
下载PDF
MS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5
9
作者 李先浪 王晓荣 《放射学实践》 2014年第3期314-317,共4页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MSCT征象,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定性诊断水平。方法:搜集本院2009年1月-2013年9月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胃间质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分析其MSCT特点,包括肿瘤的生长方式(腔内型、腔外型或腔内外型)、大小(<或≥5cm)...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MSCT征象,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定性诊断水平。方法:搜集本院2009年1月-2013年9月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胃间质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分析其MSCT特点,包括肿瘤的生长方式(腔内型、腔外型或腔内外型)、大小(<或≥5cm)、囊变、坏死、钙化、溃疡、强化程度及方式、区域淋巴结是否肿大和远处器官是否有转移等,判断上述征象对间质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18例胃间质瘤均为单发病灶,其中恶性9例,潜在恶性5例,良性4例。发生坏死、侵犯周围组织、腹腔淋巴结肿大、远处转移的间质瘤几乎全是恶性或潜在恶性,肿瘤≥5cm、腔外或腔内外型生长、囊变、溃疡、钙化、不均匀强化的病变,恶性及潜在恶性几率明显增加。结论:胃间质瘤的MSCT征象具有一定特征,肿瘤出现坏死、侵犯周边组织、区域淋巴结肿大和远处器官转移可判断为恶性及潜在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胃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