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透明质酸促进肠道抵抗感染 被引量:5
1
作者 牛沂菲 王海方 +2 位作者 付杰 潘莹 刘志华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81-986,共6页
透明质酸是构成细胞外基质的一种重要成分,已有的研究发现,肠道受损后透明质酸的表达上调,促进组织修复.本研究分析了透明质酸在多种肠道感染与肠道炎症模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口服透明质酸能够提高小鼠对肠道李斯特氏菌、柠檬酸杆菌、... 透明质酸是构成细胞外基质的一种重要成分,已有的研究发现,肠道受损后透明质酸的表达上调,促进组织修复.本研究分析了透明质酸在多种肠道感染与肠道炎症模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口服透明质酸能够提高小鼠对肠道李斯特氏菌、柠檬酸杆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的控制能力,但对急性肠炎模型没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感染 透明质酸 炎症
下载PDF
胃外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性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王继德 牛凌云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08年第7期532-535,共4页
在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后的最初几年,人们发现该菌仅定植于胃型上皮,包括食管、十二指肠、Meckel憩室等区域的胃上皮化生区。但近年研究发现口腔和肠道也可能是该菌的憩息地,证据多来自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 在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后的最初几年,人们发现该菌仅定植于胃型上皮,包括食管、十二指肠、Meckel憩室等区域的胃上皮化生区。但近年研究发现口腔和肠道也可能是该菌的憩息地,证据多来自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流行病学调查,由于缺乏原位组织形态学数据,H.pylori在这些部位定植和繁殖乃至致病的能力尚需更多的证据。除此之外,H.pylori引起的全身免疫反应还可能引起ITP(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缺铁性贫血和荨麻疹等病原不明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机制可能是H.pylori菌体存在自身免疫抗原决定簇,但来自不同人群的临床研究尚存在分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胃外感染 致病性
下载PDF
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胃黏膜损伤情况及与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被引量:8
3
作者 薛赠燕 陈章兴 +4 位作者 洪翔宇 张静怡 沈许德 朱小三 张玉琴 《中外医学研究》 2020年第2期16-18,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primary bile reflux gastritis,PBRG)的胃黏膜损伤情况及与胃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PBRG患者48例为PBRG组,以及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non-atrophic gastritis,CN...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primary bile reflux gastritis,PBRG)的胃黏膜损伤情况及与胃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PBRG患者48例为PBRG组,以及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non-atrophic gastritis,CNAG)患者50例为对照组.根据PBRG患者胃黏膜胆染情况将其胆汁反流程度分为Ⅰ、Ⅱ、Ⅲ级.所有研究对象均行胃镜检查,记录胃镜及病理特点,并予胃黏膜组织活检苏木素染色法、13C-尿素呼气试验法、血清Hp抗体ELISA法同时检测其Hp感染情况.结果:病理组织学表现,PBRG组胃黏膜慢性炎症、萎缩、肠化生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胆汁反流程度加重,慢性炎症检出率升高,萎缩加重、肠化生检出率也升高.PBRG组Hp检出率为47.92%,对照组Hp检出率42.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胆汁反流程度加重,Hp检出率无明显升高或下降趋势.PBRG组患者Hp阳性胃黏膜萎缩检出率明显高于Hp阴性.PBRG组患者Hp阳性血清G-17水平也明显高于Hp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汁反流可导致胃黏膜慢性炎症、萎缩、肠化生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BRG与Hp感染无明显相关,但PBRG患者合并Hp感染时,可加速胃黏膜的萎缩及加重高胃泌素血症,导致胆汁反流的迁延不愈,因此建议PBRG患者积极抗Hp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 萎缩 肠化生 胃幽门螺杆菌感染
下载PDF
胃癌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刘秀芳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3529-3531,共3页
目的了解胃癌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探讨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对策。方法对2008年6月-2010年12月胃癌手术后280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0例胃癌术后患者中,切口感染30例,感染率为10.71%;感染者平均住院时间为... 目的了解胃癌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探讨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对策。方法对2008年6月-2010年12月胃癌手术后280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0例胃癌术后患者中,切口感染30例,感染率为10.71%;感染者平均住院时间为(30.0±4.2)d,未感染者(18.0±3.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手术方式患者的切口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全胃切除手术感染率为20.00%,胃大部切除手术的感染率为5.29%;年龄>65岁、肥胖、营养差、手术使用电刀、围手术期未应用抗菌药物者切口感染率高(P<0.05),术前吸烟、由助手缝合者切口感染率高(P<0.01)。结论改善患者营养、术前预防抗菌治疗、术后避免剧烈咳嗽、关腹前切口清创、提高手术医师的水平、尽量避免开腹时使用电刀等措施能有效预防切口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术后 切口感染 相关因素
原文传递
多中心临床观察铝碳酸镁四联与铋剂四联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6
5
作者 贾燕 潘元明 +7 位作者 盛剑秋 朱云清 刘改芳 郭晓峰 范如英 王萍 吴婧 张丽敏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2年第6期648-655,共8页
目的探讨并比较铝碳酸镁四联与铋剂四联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对象为^(13)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者,于2018年3月至2020年1月共入组400例,最终符合统计标准的... 目的探讨并比较铝碳酸镁四联与铋剂四联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对象为^(13)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者,于2018年3月至2020年1月共入组400例,最终符合统计标准的患者357例(剔除因个人原因和未按要求服药的14例及失访的29例),其中铝碳酸镁四联组179例,铋剂四联组178例。铝碳酸镁四联组:铝碳酸镁1000 mg tid+雷贝拉唑钠10 mg bid+阿莫西林1000 mg bid+克拉霉素500 mg bid;铋剂四联组:胶体果胶铋300 mg bid+雷贝拉唑钠10 mg bid+阿莫西林1000 mg bid+克拉霉素500 mg bid,疗程均为10 d。治疗结束至少28 d后所有患者均接受^(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评估并比较两组H.pylori根除率、症状缓解情况及安全性(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1)H.pylori根除率:铝碳酸镁四联组为77.7%,铋剂四联组为8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影响H.pylori根除失败的单因素分析或多因素分析发现,H.pylori根除率在吸烟者中为71.8%,不吸烟者为8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症状好转率:铝碳酸镁四联组为88.8%,铋剂四联组为84.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结果显示铝碳酸镁四联组对保持胃亚细胞器结构(尤其是线粒体结构)的完整性优于铋剂四联组,扫描电镜发现感染H.pylori的胃黏膜组织经根除H.pylori后腺管开口均一,渗出消失,其中铝碳酸镁四联组较铋剂四联组恢复更好(P=0.035)。(4)不良反应发生率:铝碳酸镁四联组为10.6%(19/179),铋剂四联组为27.0%(48/178);单纯因铝碳酸镁四联组治疗方案引起的不良反应占比4.5%(8/179),铋剂四联组治疗方案引起的不良反应为21.3%(38/17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烟可能影响H.pylori根除疗效;铝碳酸镁四联与铋剂四联根除H.pylori疗效相当,但不良反应率更低,可能与铝碳酸镁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感染 幽门螺杆菌 铝碳酸镁 药物组合疗法 根除率
下载PDF
胃幽门螺杆菌感染与TLR4基因G11367C、NADPH氧化酶基因His72Tyr多态性的交互作用和特发性成年骨质疏松症的关系 被引量:7
6
作者 张超贤 郭李柯 +1 位作者 侯文根 秦咏梅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15-523,共9页
目的探讨胃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TLR4基因G11367C、NADPH氧化酶基因His72Tyr多态性的交互作用和特发性成年骨质疏松症(IOIA)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5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IOIA患者160例,以1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在年... 目的探讨胃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TLR4基因G11367C、NADPH氧化酶基因His72Tyr多态性的交互作用和特发性成年骨质疏松症(IOIA)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5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IOIA患者160例,以1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在年龄、性别、民族、籍贯和生活习惯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以上述各组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为样本,利用PCR-RFLP技术检测了TLR4基因G11367C和NADPH氧化酶基因His72Tyr多态性。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法(^(14)C-UBT)检测受检者,H.Pylori与^(14)C结合的每分钟衰变数(DPM)以判断H.Pylori感染情况。每位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采用非条件Logistic分析,估算G11367C、His72Tyr多态性和H.Pylori感染与LSCC发病风险的调整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95%CI),并分析G11367C、His72Tyr多态性与H.Pylori感染的交互作用。结果G11367C(GC)、His72Tyr(HT)和His72Tyr(TT)基因型频率分布在IOIA组分别为70.62%、35.00%和36.25%,在对照组分别为28.12%、13.12%和13.75%,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均<0.01)。G11367C(GC)基因型者患IOIA的风险均显著增加(OR=6.1442),His72Tyr(HT)和His72Tyr(TT)基因型者患IOIA的风险也显著增加(OR=6.7773,OR=6.4737)。基因突变的协同分析发现G11367C(GC)/His72Tyr(TT)基因型者频率在IOIA组和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25.63%和3.75%,经χ~2检验在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G11367C(GC)/His72Tyr(TT)基因型者患IOIA的风险显著增加(OR=39.5731),G11367C(GC)和His72Tyr(TT)基因型在IOIA发生、发展存在正向的交互作用(γ_2=2.0887,γ_3=1.9856),另外G11367C(GC)和His72Tyr(HT)之间也存在正向交互作用(γ>1)。100≤DPM<500和DPM≥500的H.Pylori感染者频率分布在IOIA组分别为28.75%和40.63%,在对照组分别为15.63%和11.87%,上述H.Pylori感染状况频率在IOIA组与对照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均<0.01)。100≤DPM<500和DPM≥500的H.Pylori感染者患IOIA的风险性均明显增高(OR=4.4463;OR=8.0238),而DPM≥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成年骨质疏松症(IOIA) TLR4基因G11367C NADPH氧化酶基因His72Tyr 胃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 多态现象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小鼠胃黏膜组织细胞因子变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韩岩智 刘浩 阮开学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93-294,298,共3页
目的:研究幽门螺旋杆菌(简称幽门螺杆菌)感染小鼠胃黏膜组织细胞因子变化,初步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免疫机制。方法选取8~10周龄BALB/c小鼠24只,雌雄各半,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造模前均禁食12h,观察组以2×109CFU/mL... 目的:研究幽门螺旋杆菌(简称幽门螺杆菌)感染小鼠胃黏膜组织细胞因子变化,初步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免疫机制。方法选取8~10周龄BALB/c小鼠24只,雌雄各半,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造模前均禁食12h,观察组以2×109CFU/mL浓度的幽门螺杆菌菌液0.5mL/d灌胃,连续7d10对照组灌胃给生理盐水,0.5mL/d,连续7d,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小鼠胃黏膜造模。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Real‐timePCR)检测检测感染2、4周后,小鼠血浆中γ干扰素(IFN‐γ)、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以及IL‐10mRNA的表达量,并于感染4周后,处死小鼠,无菌取各组小鼠的胃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夹心法检测胃黏膜组织中IFN‐γ、TNF‐α、IL‐8及IL‐10蛋白的水平。结果两组小鼠感染2周后,观察组IL‐8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4周后,IFN‐γ、TNF‐α、IL‐8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上升,但观察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H2细胞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作用表现不明显,能促进TH1型细胞细胞因子的表达,引发TH1为主的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杆菌 幽门 胃黏膜 细胞因子类 感染
下载PDF
影响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发病的ABO血型因素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蒋绚 刘冰 +2 位作者 金彭华 赵丽莉 刘玉兰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13-215,共3页
目的 从胃酸及幽门螺杆菌 (H·pylori)感染角度探讨ABO血型影响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DU)发病的因素。方法 取 1995~ 2 0 0 3年 80例DU患者入选为DU组并比较其与北京地区 10 6 1位健康对照者血型分布的差别。比较DU组不同血型发病... 目的 从胃酸及幽门螺杆菌 (H·pylori)感染角度探讨ABO血型影响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DU)发病的因素。方法 取 1995~ 2 0 0 3年 80例DU患者入选为DU组并比较其与北京地区 10 6 1位健康对照者血型分布的差别。比较DU组不同血型发病年龄。利用快速尿素酶实验、病理学及13 C呼吸实验确定DU组不同血型者H·pylori感染率并进行比较 ;利用 2 4h胃pH监测比较DU组不同血型者一天中不同时项胃pH分布。结果 DU组O型血者占 5 6 3% ,明显高于O型血在正常人群中的分布 2 8 7% (χ2 =2 6 6 9,P <0 0 0 5 )。不同血型者DU平均发病年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DU组不同血型者H·pylori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别 (P >0 0 5 ) ;且一天中直立位 (主要指白天空腹时 )、卧位 (主要指夜间 )、进餐期及餐后期各时段胃内平均pH值及胃内pH值在 0~ 1,0~ 2 ,0~ 3,0~ 4……的累计时间百分比无统计学差别 (P >0 0 5 )。结论 O型血者易患DU不是通过影响H·pylori感染率或胃酸分泌来起作用的。O型血可能是DU发病的另一独立危险因素。O血型DU发病年龄不早于其他血型。其致病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ABO血型 幽门螺杆菌感染 胃酸 DU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