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皮生长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对21日龄断奶仔猪胃和小肠发育的作用 被引量:15
1
作者 李垚 单安山 +2 位作者 李焕江 镡龙 吕鹏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4-49,共6页
选用21日龄断奶长白仔猪3窝(37头),随机分为表皮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础日粮、自然哺乳4组,探讨17.86μg d/剂量下的表皮生长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对21日龄断奶长白仔猪胃和小肠发育的作用。采用H E染色、比色、原位... 选用21日龄断奶长白仔猪3窝(37头),随机分为表皮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础日粮、自然哺乳4组,探讨17.86μg d/剂量下的表皮生长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对21日龄断奶长白仔猪胃和小肠发育的作用。采用H E染色、比色、原位杂交和Western Blot等方法,分别检测了小肠黏膜形态;小肠重量、DNA和RNA含量;胃肠消化酶和小肠双糖酶活性;小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表达;小肠黏膜H SP70蛋白表达。本试验结果表明,该剂量表皮生长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可促进21日龄断奶长白仔猪小肠黏膜形态的发育,激活胃和小肠消化酶和双糖酶,与其相应的受体结合,改善断奶应激。表皮生长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具有促进早期断奶仔猪胃和小肠发育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仔猪 胃和小肠
下载PDF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梅开勇 苏祖兰 +2 位作者 林汉良 欧阳小明 陆光明 《中国现代医生》 2009年第3期3-5,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特点。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CK、LCA、CD3、CD45RO、CD20、CD79a、CD5、CyclinD1、CD10、BCL6...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特点。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CK、LCA、CD3、CD45RO、CD20、CD79a、CD5、CyclinD1、CD10、BCL6、MUM1、CD30、CD56、Ki-67,运用原位杂交检测EBER,观察其免疫表型特点和EB病毒感染情况。结果患者临床上表现为腹痛、腹部包块或便血。发生部位:胃22例、小肠24例、回盲部15例、结肠12例、直肠5例。所有病例均表达LCA,69例表达CD20和CD79a,3例表达CD5和CyclinD1,9例表达CD3和CD45RO,1例表达CD30,1例表达CD56,Ki-67阳性表达率约20%~70%不等,2例EBER原位杂交检测阳性。所有病例CK均未检测出阳性。病理组织学类型:36例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3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例套细胞淋巴瘤,6例非特殊型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肠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各1例。结论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以B细胞淋巴瘤多见,T细胞淋巴瘤少见。临床上很难与胃肠道癌鉴别,确诊靠胃肠粘膜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及免疫组化染色,辅以原位杂交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肠道 临床 病理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治疗胃异位胰腺临床价值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钟芸诗 时强 +5 位作者 姚礼庆 周平红 徐美东 陈世耀 马丽黎 陈巍峰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84-687,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胃异位胰腺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0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ESE治疗且经病理证实为胃异位胰腺的60例病人资料,评价ESE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必要性。结果肿瘤位于...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胃异位胰腺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0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ESE治疗且经病理证实为胃异位胰腺的60例病人资料,评价ESE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必要性。结果肿瘤位于胃窦部51例(85.0%),大弯侧34例(56.7%),23例(38.3%)伴明显脐凹。超声内镜检查2例(3.3%)位于黏膜肌层,42例(70.0%)位于黏膜下层(有3例与固有肌层关系密切),16例(26.7%)位于固有肌层。病灶整块挖除率98.3%(59/60),9例(15%)术中出现动脉性出血,需热活检钳辅助止血或金属夹夹闭止血,术中发生气腹12例(20.0%),无术中或术后穿孔和不可控性出血而转外科手术病例。中位随访时间17(4~44)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以ESE为基础的内镜外科治疗,不仅满足了胃异位胰腺局部切除的治疗原则,而且还可获得完整病理结果,避免误诊。是一种安全、有效、值得推广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位胰腺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 内镜超声
原文传递
双峰驼胃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刘胜旺 朱宣人 陈怀涛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5期491-496,共6页
双峰驼胃分为前胃和皱胃。前胃分2室,第一室有前、后2个腺囊区,第二室只有1个腺囊区。胃壁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构成。3个腺囊区的结构类似,均由界限明显的有腺部和无腺部组成,有腺部的腺体类似牛、羊的贲门腺。第一室... 双峰驼胃分为前胃和皱胃。前胃分2室,第一室有前、后2个腺囊区,第二室只有1个腺囊区。胃壁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构成。3个腺囊区的结构类似,均由界限明显的有腺部和无腺部组成,有腺部的腺体类似牛、羊的贲门腺。第一室非腺囊区、贲门、第二室食道沟及3个腺囊区的无腺部结构类似,其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表层细胞角化。皱胃分贲门腺、胃底腺和幽门腺3个腺体区,与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峰驼 组织结构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在胃和口腔中感染的检测 被引量:3
5
作者 丁云菲 肖晓蓉 +1 位作者 李安明 戴长柏 《现代预防医学》 CAS 2002年第4期474-475,共2页
目的 :检测在胃和口腔样品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方法 :采用脲酶实验及 PCR方法检测幽门螺杆菌。结果 :脲酶试验检测不到幽门螺杆菌在口腔中的感染 ,而使用 PCR却有很高的检出率。使用同种引物 PCR对胃粘膜样品和口腔样品的培养液进行检... 目的 :检测在胃和口腔样品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方法 :采用脲酶实验及 PCR方法检测幽门螺杆菌。结果 :脲酶试验检测不到幽门螺杆菌在口腔中的感染 ,而使用 PCR却有很高的检出率。使用同种引物 PCR对胃粘膜样品和口腔样品的培养液进行检测 ,胃中的检出率不如口腔中的高。结论 :两种检测方法 ,以 PCR更为特异、灵敏。口腔是幽门螺杆菌的重要寄居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脲酶试验 幽门螺杆菌感染 口腔 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原发胃部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4例特征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媛媛 杨舒 +6 位作者 张丽娜 范磊 王莉 张闰 许戟 徐卫 李建勇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74-1377,共4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发于胃部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NOS)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特征及诊断要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对我院2008年9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4例原发胃部PTCL-NOS患者进行了回顾性总结,分析患者的临床... 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发于胃部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NOS)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特征及诊断要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对我院2008年9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4例原发胃部PTCL-NOS患者进行了回顾性总结,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4例患者均因上腹部不适、腹痛或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行胃镜活检或手术切除而发现本病。分析结果表明,患者发病初均无肝脾肿大,外周血及骨髓检查均正常;肿瘤细胞有明显的多形性、异型性,肿瘤细胞表达CD3、CD43、CD45RO等T细胞标记物,而CD10、CD20、CD79a阴性;2例患者行CHOP方案化疗,1例行EPOCH方案化疗,另1例行DHAP方案化疗,4例患者化疗均有效,随访10-48月,患者均存活。结论:原发胃部PTCL-NOS较罕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掌握其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对于确诊本病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其他部位PTCL相比,本病对化疗敏感,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T细胞淋巴瘤 淋巴瘤
下载PDF
鞘蛾(Coleophora spp.)的寄生蜂
7
作者 余恩裕 《吉林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39-42,共4页
关键词 姬蜂科 金小蜂科 COLEOPHORA SPP 长尾小蜂科 鞘蛾 啮小蜂 CRISTA gaster 贝币 Mason
下载PDF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诊治进展
8
作者 王亚国 彭开桂 钱军 《解剖与临床》 2009年第5期375-378,共4页
目的:综述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cosa—associatedlymphoidtissue,MALT)淋巴瘤的临床诊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前景。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有关胃MALT淋巴瘤的临床诊治的相关文献,并作进一步综合分析。结果:胃MALT淋巴瘤是... 目的:综述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cosa—associatedlymphoidtissue,MALT)淋巴瘤的临床诊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前景。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有关胃MALT淋巴瘤的临床诊治的相关文献,并作进一步综合分析。结果:胃MALT淋巴瘤是一种临床较为少见的胃恶性肿瘤,长期以来对其诊断治疗一直存在争议。结论:联合应用X线胃肠气钡双重造影、CT、胃镜、及内镜超声等多种检查手段可明显提高诊断的阳性率;传统的观点认为手术是治愈的最主要手段,但随着对幽门螺旋杆菌(Hpyloft)感染与该病发病机制的认识提高,这一观点不断受到冲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 淋巴瘤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间歇经口管饲对脑卒中所致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状况及吞咽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2
9
作者 张艳丽 崔颖 《中国康复》 2017年第5期397-400,共4页
目的:探讨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IOE)和间歇经口至胃管饲(IOG)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状况、吞咽功能以及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将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180例随机分为IOE组、IOG组和对照组(持续经鼻至胃管饲),每组各60例... 目的:探讨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IOE)和间歇经口至胃管饲(IOG)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状况、吞咽功能以及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将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180例随机分为IOE组、IOG组和对照组(持续经鼻至胃管饲),每组各60例,治疗后比较3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吞咽功能及肺部感染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4d后,3组的营养指标、生活质量、吞咽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IOE组和IOG组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IOE组和IOG组上述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IOE组、IOG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IOE组和IOG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过程中,IOE组和IOG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IOE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IOG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改善其吞咽功能、生活质量和营养状况,并且治疗过程中误吸、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 间歇经口至胃管饲 吞咽障碍 脑卒中
下载PDF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及其信号转导通路与胃粘膜损伤修复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杨宗保 严洁 《中医药导报》 2006年第3期66-68,共3页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属于细胞表面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家族,EGFR的上调性表达可见于胃粘膜损伤的修复过程中,并与胃粘膜细胞的分裂增殖和腺体的重建以及溃疡的愈合密切相关。其效应是在特异配体的刺激下,EGFR通过激活IP3/Ca2+和DG/PK...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属于细胞表面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家族,EGFR的上调性表达可见于胃粘膜损伤的修复过程中,并与胃粘膜细胞的分裂增殖和腺体的重建以及溃疡的愈合密切相关。其效应是在特异配体的刺激下,EGFR通过激活IP3/Ca2+和DG/PKC双信号系统以及Ras途径实现的,对EGFR信号转导通路的深入研究将更加充分阐明胃粘膜损伤修复的分子机理,从而为胃粘膜损伤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信号转导 胃粘膜损伤
下载PDF
小麦肽对大鼠氮代谢以及胃肠黏膜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潘兴昌 印虹 +3 位作者 谷瑞增 徐亚光 蔡木易 孙桂菊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64-269,共6页
目的:观察灌胃小麦肽对于大鼠氮代谢、胃肠形态和小肠黏膜酶活的影响。方法: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及低、中、高剂量小麦肽组(灌胃剂量分别为20、100、500mg/(kg.d))和小麦蛋白组20mg/(kg.d)),每天灌胃1次,连续灌胃30d。分别于... 目的:观察灌胃小麦肽对于大鼠氮代谢、胃肠形态和小肠黏膜酶活的影响。方法: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及低、中、高剂量小麦肽组(灌胃剂量分别为20、100、500mg/(kg.d))和小麦蛋白组20mg/(kg.d)),每天灌胃1次,连续灌胃30d。分别于第10、20、30天用代谢笼采集大鼠24h粪、尿样品。灌胃30d后断颈处死大鼠,取血清、胃和小肠黏膜,观察氮代谢指标、血清生化指标、胃肠内表面扫描电镜、小肠黏膜酶活等的变化。结果:灌胃30d后,低剂量小麦肽能显著提高大鼠蛋白质消化率、氮沉积、净蛋白质利用率(P<0.05);低、中剂量小麦肽均能显著增加大鼠蛋白质生物学价值(P<0.05);低、中、高剂量小麦肽均能显著增加大鼠血清总蛋白含量(P<0.05);低、中剂量小麦肽大鼠胃肠道上皮细胞较空白对照组饱满、连接紧密,排列整齐有序;低、中、高剂量小麦肽均能显著上调大鼠小肠黏膜氨基肽酶活力(P<0.05);中、高剂量小麦肽均能上调大鼠小肠黏膜Na+-K+-ATP酶活力(P<0.05)。结论:一定剂量的小麦肽能提高大鼠对于蛋白质的吸收与利用,其可能的途径是:促进胃肠道上皮细胞的生长;小肠黏膜氨基肽酶、Na+-K+-ATP酶活力的上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肽 氮代谢 胃小肠形态 氨基肽酶 NA+-K+-ATP酶
下载PDF
生远志及其皂苷与蜜远志对大鼠胃组织中活性物质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赵海平 王建 +2 位作者 吴晖晖 鲍荟竹 田徽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60-262,共3页
目的考察生远志及其皂苷与蜜远志对大鼠胃组织中相关活性物质及酶活性的影响,以从分子水平阐释其损伤胃黏膜及抑制胃肠运动的机制。方法采用考马斯亮兰显色法、硝酸还原酶法、定磷法,测定灌胃10 d大鼠胃组织Ca2+-ATP酶活力,PGE2和NO含... 目的考察生远志及其皂苷与蜜远志对大鼠胃组织中相关活性物质及酶活性的影响,以从分子水平阐释其损伤胃黏膜及抑制胃肠运动的机制。方法采用考马斯亮兰显色法、硝酸还原酶法、定磷法,测定灌胃10 d大鼠胃组织Ca2+-ATP酶活力,PGE2和NO含量。结果①与空白组相比,生远志及其皂苷与蜜远志均能明显降低胃组织PGE2含量(P<0.05或P<0.01);②生远志组与空白组相比,能显著增加胃组织中NO含量(P<0.05),而皂苷组对胃组织NO含量虽有增高趋势,但与空白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蜜远志对NO影响不明显;③生远志组与空白组比较,能显著降低胃组织Ca2+-ATP酶活力(P<0.05),而皂苷组和蜜远志组与生远志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生远志抑制胃肠运动及损伤黏膜机制与其降低胃组织PGE2含量与Ca2+-ATP酶活力,增加NO含量相关;远志皂苷能极显著降低胃组织PGE2含量,其主要呈现胃黏膜损伤不良反应;蜜远志亦能降低胃组织PGE2含量,但对Ca2+-ATP酶与NO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远志及其皂苷 蜜远志 胃组织 酶活力 相关活性物质
下载PDF
联合检测幽门螺杆菌CagA、VacA、Ure、Hsp60及RdxA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海潮 单平囡 许德顺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268-2270,共3页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空泡毒素相关蛋白(VacA)、尿素酶(Ure)、热休克蛋白60(Hsp60)和氮素还原酶(RdxA)在胃、十二指肠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86例患者以免疫斑点试验(蛋白芯片)检测幽门螺杆菌CagA、V...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空泡毒素相关蛋白(VacA)、尿素酶(Ure)、热休克蛋白60(Hsp60)和氮素还原酶(RdxA)在胃、十二指肠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86例患者以免疫斑点试验(蛋白芯片)检测幽门螺杆菌CagA、VacA、Ure、Hsp60及RdxA抗体,对照组106例为健康体检人员。结果患者组中CagA、VacA、Ure、Hsp60的总阳性率分别为65.02%、52.67%、71.40%、11.7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agA、VacA和Ure检测对萎缩性胃炎、胃癌的阳性率为80.00%~90.00%,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的阳性率为70.00%~78.00%,其余的阳性率均<74.00%,但VacA、Ure、Hsp60检测对胃癌的阳性率均为89.47%。结论 5种Hp抗体检测对表浅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癌诊治有较高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抗体检测 免疫斑点试验 胃、十二指肠疾病
原文传递
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诊治体会 被引量:1
14
作者 亢晓冬 蒙岭 +2 位作者 王铁忠 王勇 任吉芳 《实用医技杂志》 2003年第12期1418-1419,共2页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 1995年至 2 0 0 2年 389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 16例进行分析。结果 :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发生率 4 .1%。经保守治疗 ,全部治...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 1995年至 2 0 0 2年 389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 16例进行分析。结果 :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发生率 4 .1%。经保守治疗 ,全部治愈。结论 :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明确本病诊断的重要方法。术后残胃蠕动功能的改变及吻合口水肿是残胃排空障碍的主要原因。手术越大、越复杂 ,合并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贫血及电解质紊乱 ,可导致本病发病率增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大部切除术 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 病因 诊断 保守治疗 吻合口水肿
下载PDF
三组不同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胃腺癌病例的比较
15
作者 杨志宏 杨晓红 郑京华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4期5-6,共2页
目的 比较三组不同的联合化疗方案对晚期胃癌的疗效和毒性。方法 对ECF方案、FAMTx方案、FAM方案治疗的 77例晚期胃腺癌病例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结果 ECF组有效率为 6 1.5 % (16 / 2 6 ) ,其中完全缓解 2例 ;FAMTx组有效率为 5 2 % ... 目的 比较三组不同的联合化疗方案对晚期胃癌的疗效和毒性。方法 对ECF方案、FAMTx方案、FAM方案治疗的 77例晚期胃腺癌病例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结果 ECF组有效率为 6 1.5 % (16 / 2 6 ) ,其中完全缓解 2例 ;FAMTx组有效率为 5 2 % (13/ 2 5 ) ,其中完全缓解 1例 ;FAM组有效率为 34.2 % (9/ 2 6 )。毒副作用主要为骨髓抑制、肾功能不全、脱发及粘膜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药物疗法 胃腺癌 抗肿瘤药 多剂联用
下载PDF
食管憩室伴发食管炎患者诊断与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陆艳 邓同美 张国强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4669-4670,4673,共3页
目的观察食管憩室伴发食管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比较高舒达与口服碳酸镁咀嚼片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12年9月医院就诊的43例食管憩室伴发食管炎患者,严格按照随机化的原则将所有入选患者按奇数、偶数分为对照组21例和治疗... 目的观察食管憩室伴发食管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比较高舒达与口服碳酸镁咀嚼片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12年9月医院就诊的43例食管憩室伴发食管炎患者,严格按照随机化的原则将所有入选患者按奇数、偶数分为对照组21例和治疗组22例,对照组用口服铝碳酸镁咀嚼片,治疗组采用高舒达进行治疗,治疗一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对比。结果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1.4%;治疗组显效14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0.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症状积分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舒达治疗食管憩室伴发食管炎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憩室 食管炎 高舒达 铝碳酸镁咀嚼片 有效率
原文传递
外伤后迟发性膈疝合并胃坏死的CT诊断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旺生 李建军 +2 位作者 洪澜 李长清 李传资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126-1128,共3页
目的探讨胸腹部外伤后迟发性膈疝所致胃坏死的CT表现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外科手术证实的闭合性胸腹部外伤后膈疝合并胃坏死患者的临床和CT检查资料。6例均行常规胸腹部CT平扫,除1例病情危重外,另5例均行双期增强扫描,图像... 目的探讨胸腹部外伤后迟发性膈疝所致胃坏死的CT表现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外科手术证实的闭合性胸腹部外伤后膈疝合并胃坏死患者的临床和CT检查资料。6例均行常规胸腹部CT平扫,除1例病情危重外,另5例均行双期增强扫描,图像分析结合多平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CT后处理技术。结果6例膈疝发生于外伤后3个月~6年不等,单侧发生,均为左侧。胃底坏死3例,小弯侧1例,大弯侧2例,其中1例伴穿孔。胃经膈肌破口进入胸腔,胃不同程度扩张,坏死区胃壁稍厚与未坏死部分分界较清楚;3例增强扫描早期坏死区不强化,其中1例周围胃动脉分支无对比剂充盈,延迟期坏死区轻度强化,2例增强早期轻度强化;胃坏死区周围脂肪层模糊、密度增高;1例胃腔内可见少量溢出对比剂,表现为动脉期斑点状高密度影;1例大弯侧穿孔处胃壁连续性中断,可见小缺口,胃内容物经缺口溢出;胸腔积液3例,其中1例穿孔者呈混杂密度。1例伴左肾疝入胸腔,1例伴局部陈旧性脾梗死。结论外伤后迟发性膈疝合并胃坏死具有一定的直接和间接特征性CT表现,运用合适的检查技术并正确认识胃坏死的CT征象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为尽早手术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坏死 膈疝 外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猪胃生长抑素阳性细胞和盐酸细胞发育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倩 夏东 +1 位作者 赵茹茜 陈杰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61-464,共4页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组织学方法分别研究猪胃生长发育过程中生长抑素(SS)阳性细胞和盐酸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胃底腺盐酸细胞数量刚出生时很少,但从3日龄开始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直到120日龄才开始下降。从出生1~3日龄,盐酸细胞...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组织学方法分别研究猪胃生长发育过程中生长抑素(SS)阳性细胞和盐酸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胃底腺盐酸细胞数量刚出生时很少,但从3日龄开始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直到120日龄才开始下降。从出生1~3日龄,盐酸细胞数量呈极显著增加(P<0 01);在20日、45日龄和90日龄时,盐酸细胞数量仍均呈显著或极显著增加(P<0 05,P<0 01)。然后于120日龄,盐酸细胞数量呈极显著减少(P<0 01)。胃底腺中SS阳性细胞发育与盐酸细胞正相反,从刚出生(1日龄)到3日龄,SS阳性细胞极显著增加(P<0 01),然后从3日龄以后SS阳性细胞逐渐减少,一直持续到120日龄。表明猪胃底腺中SS阳性细胞的发育可能对盐酸细胞的发育具有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抑素 阳性细胞 盐酸细胞 发育 胃底腺 SS阳性细胞 调节作用
下载PDF
二种剂量高舒达联合甲硝唑和阿莫西林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98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岩 王孟春 +1 位作者 孙思予 郝庆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1998年第S2期299-300,共2页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药物疗法 螺杆菌感染/药物疗法 高舒达/治疗应用 甲硝唑/治疗应用 阿莫西林/治疗应用
下载PDF
胃癌胃镜活检标本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价值
20
作者 步雪峰 徐乃元 高一峰 《镇江医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433-435,共3页
目的 :探讨胃镜活检标本端粒酶活性检测对胃癌诊断的价值。方法 :应用TRAP PCR ELISA方法及TRAP 银染法分别检测 5 8例胃镜活检标本的端粒酶活性并分析其对胃癌诊断的价值。结果 :3 6例胃癌活检标本端粒酶活性水平与癌疑组相近但明显高... 目的 :探讨胃镜活检标本端粒酶活性检测对胃癌诊断的价值。方法 :应用TRAP PCR ELISA方法及TRAP 银染法分别检测 5 8例胃镜活检标本的端粒酶活性并分析其对胃癌诊断的价值。结果 :3 6例胃癌活检标本端粒酶活性水平与癌疑组相近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敏感性为 88.9% ,特异性为 77.2 % ,准确性为 84.5 %。不同病理类型胃癌的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 ;病理分级组间亦无显著差异。用TRAP 银染法测定端粒酶活性发现端粒酶活性水平较低的标本定性分析为弱阳性 ,条带不清晰或条带较少。结论 :端粒酶活性是胃癌细胞的标志物之一。用定量法检测端粒酶活性与组织检查相结合可提高肺癌的早期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胃镜检查 端粒酶 活性检查 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