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渗透非均质油藏二氧化碳非混相驱窜逸控制实验 被引量:24
1
作者 郝宏达 侯吉瑞 +3 位作者 赵凤兰 侯利斌 王志兴 宋兆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5-100,115,共7页
低渗透油藏普遍存在非均质性严重、裂缝发育等特点,导致二氧化碳驱油过程中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气窜现象。为了研究非均质性及裂缝对二氧化碳驱油效果的影响,建立均质岩心模型、不同渗透率级差的人造非均质模型、高渗透气窜通道模型及裂缝... 低渗透油藏普遍存在非均质性严重、裂缝发育等特点,导致二氧化碳驱油过程中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气窜现象。为了研究非均质性及裂缝对二氧化碳驱油效果的影响,建立均质岩心模型、不同渗透率级差的人造非均质模型、高渗透气窜通道模型及裂缝模型4种室内实验模型,用以模拟低渗透储层的非均质性及裂缝发育。利用4种模型依次开展水驱和二氧化碳连续气驱实验,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岩心模型采取相应的封窜体系对二氧化碳实施气窜封堵。实验结果表明,二氧化碳连续气驱的采出程度与渗透率级差呈幂函数下降趋势,岩心非均质性越强,气体窜逸现象越严重,气驱效果越差。针对不同非均质级别的岩心,可采用不同的封窜体系实现二氧化碳的窜逸控制。其中,乙二胺体系可用于封堵渗透率级差小于等于100的非均质模型的高渗透层,改性淀粉凝胶与乙二胺体系可用于封堵岩心内渗透率级差大于100的高渗透气窜通道以及裂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二氧化碳非混相驱 非均质性封窜 波及体积
下载PDF
特低渗油藏CO_2非混相驱封窜实验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张磊 赵凤兰 +3 位作者 侯吉瑞 端详刚 王嘉晨 徐宏明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2-65,3,共4页
为了提高特低渗油藏CO2驱的开发效果,以靖边三叠系延长组长6段为研究对象,设计了5组不同的驱油实验(生产压差分别为1 MPa、2 MPa、3 MPa、4 MPa、5 MPa)分析CO2驱过程中的窜逸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压差增加,见气时间和气窜时间缩短,... 为了提高特低渗油藏CO2驱的开发效果,以靖边三叠系延长组长6段为研究对象,设计了5组不同的驱油实验(生产压差分别为1 MPa、2 MPa、3 MPa、4 MPa、5 MPa)分析CO2驱过程中的窜逸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压差增加,见气时间和气窜时间缩短,但是最终采收率却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见气前后产量大幅增加,是开采的最主要时期.实验显示在3 MPa压差下驱油效果最好.在3 MPa驱替压差下开展了封窜提高采收率实验,封窜剂选用异丙胺.结果显示:封窜剂的残余阻力系数为6.92,扩大波及体积效果很好,提高采收率的幅度达15%.实验结果表明延长组长6段油藏的最佳驱替压差为10 MPa,在气窜之后采用异丙胺封堵能大幅提高最终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非混相驱油 气窜规律 封窜 异丙胺 波及体积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CO2驱气窜通道识别方法 被引量:17
3
作者 张世明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1-106,共6页
低渗透油藏CO2驱开发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容易发生气窜。针对目前尚无定量的气窜识别标准,以及现有的气窜通道体积计算方法实用性较差等问题,通过分析产出气中CO2含量的动态变化特征,将气窜类型划分为明显气窜和微弱气窜两大类,明... 低渗透油藏CO2驱开发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容易发生气窜。针对目前尚无定量的气窜识别标准,以及现有的气窜通道体积计算方法实用性较差等问题,通过分析产出气中CO2含量的动态变化特征,将气窜类型划分为明显气窜和微弱气窜两大类,明确了见气时间确定方法,建立了气窜识别判断标准。在此基础上,利用物质守恒原理分别计算注入端和产出端的气窜通道体积,并借助气窜通道体积交会图实现对气窜通道体积的校正,从而消除单井产液比例系数或井网形状因子对气窜通道体积计算结果的影响。通过对实际气窜单井的分析和计算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一方面实现了对气窜类型和气窜程度的定性评价,另一方面实现了对气窜通道体积和气窜通道横截面积的定量计算,为后期合理设计封堵措施和堵剂用量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CO2驱 气窜判断标准 气窜通道体积 识别方法
下载PDF
环空体积膨胀条件下的高压气井环空压力预测方法 被引量:11
4
作者 曾静 高德利 +1 位作者 王宴滨 房军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1-106,共6页
针对高压气井生产过程中气窜引发的环空带压问题,重点考虑自由段和封固段套管柱变形引起的环空体积变化,建立了2层环空压力耦合分析模型与数值求解方法,并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与算例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综合渗透率、环空气柱温度及环... 针对高压气井生产过程中气窜引发的环空带压问题,重点考虑自由段和封固段套管柱变形引起的环空体积变化,建立了2层环空压力耦合分析模型与数值求解方法,并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与算例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综合渗透率、环空气柱温度及环空液体密度等因素对环空压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由于气窜的影响,自由段和封固段的套管柱膨胀,使A环空(油管与油层套管之间的环空)体积减小,而使B环空(油层套管与技术套管之间的环空)体积增大;环空体积变化延长了稳定时间,但A,B环空的最大压力均保持不变;随着综合渗透率和环空气柱温度的增加,最大环空压力不变,稳定时间缩短;随着环空液体密度的增加,最大环空压力减小,稳定时间缩短。因此,防止水泥环损坏、降低环空气柱温度及提高环空液体密度,是缓解高压气井环空带压的有效措施。该研究对高压气井井筒完整性的评估与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气井 环空带压 气窜 套管变形 环空体积
下载PDF
气井柱塞举液机理CFD模拟及工艺参数优化 被引量:6
5
作者 李丽 田伟 +3 位作者 李旭日 刘双全 汪雄雄 唐炬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4-112,共9页
目前关于柱塞举液机理的认识不够清晰,这对柱塞高效举液工艺参数及工具结构的进一步优化造成不利影响。为此,采用VOF (Volume of Fluid)流体模拟方法对柱塞举液上行过程中的气液两相流场进行CFD模拟,对柱塞气液流动过程及密封原理进行... 目前关于柱塞举液机理的认识不够清晰,这对柱塞高效举液工艺参数及工具结构的进一步优化造成不利影响。为此,采用VOF (Volume of Fluid)流体模拟方法对柱塞举液上行过程中的气液两相流场进行CFD模拟,对柱塞气液流动过程及密封原理进行探讨和分析,并对不同柱塞上行速度及不同紊流槽尺寸下的流场分布进行模拟对比,确定柱塞运行的最佳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柱塞上行过程紊流槽中液体与气流间的相互作用阻碍了气体向柱塞上端的窜流及液体向下的泄漏;气流进入每级紊流槽形成漩涡,使部分动能转化为内能耗散达到密封效果;柱塞上行速度较低时,流场中无漏液,窜气量随上行速度增加而减小;上行速度较高时,紊流槽中全为液相,漏液量随上行速度增大而增加;模拟范围内密封最佳的柱塞运行速度为4. 0~4. 5 m/s;当紊流槽宽度与深度相等时其密封作用最差,当紊流槽宽度为深度的2倍时,液体与气流间的相互作用最强烈,密封效果最佳。研究结果可为柱塞气举工艺制度及参数的优化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塞 举液机理 最佳运行速度 窜气量 漏液量 紊流槽尺寸
下载PDF
盐沉析技术堵气窜实验 被引量:4
6
作者 金发扬 田园媛 +3 位作者 蒲万芬 袁成东 郭勇 刘哲知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4-78,共5页
注入气在地层中气窜是长期困扰注气开发油气田的技术难题,特别在高温(≥120℃)高盐(≥20×10^4mg/L)条件下,因凝胶、泡沫等堵气窜技术不满足恶劣的油藏条件,使得堵气窜变得更加困难。基于盐沉析理论和堵气窜提高波及体积原... 注入气在地层中气窜是长期困扰注气开发油气田的技术难题,特别在高温(≥120℃)高盐(≥20×10^4mg/L)条件下,因凝胶、泡沫等堵气窜技术不满足恶劣的油藏条件,使得堵气窜变得更加困难。基于盐沉析理论和堵气窜提高波及体积原理,提出了盐沉析堵气窜技术。采用电镜扫描研究了盐结晶颗粒的微观结构,用单岩心和并联岩心流动实验,研究了盐沉析对气窜的封堵能力,并与水气交替和泡沫的堵气窜能力进行了对比,同时开展了盐沉析后的耐冲刷实验和解堵实验。结果表明:多层堆积的盐结晶颗粒使盐沉析对不同渗透率气窜层均有较好封堵能力,封堵率介于55.18%~68.34%,且盐沉析对气窜的封堵率分别比水气交替和泡沫高21.06%和19.27%;盐沉析具有良好的耐冲刷性、较好的选择性封堵能力和可解堵性,累积注入气20PV时封堵率仍大于50%,解堵后封堵率可降至3%。盐沉析堵气窜技术有良好的耐温、耐盐性和完善的堵气窜提高气驱波及体积优势,对解决恶劣油气田的气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沉析 气窜 封堵 物模实验 注气 波及体积 机理
下载PDF
碳中和背景下CO_(2)驱油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武杨青 翟亮 +2 位作者 鲁守飞 胡小茜 杨雯欣 《山东化工》 CAS 2023年第1期109-111,共3页
CCUS是指CO_(2)捕集、利用和封存,是解决全球气候变暖、控制CO_(2)排放的重要技术手段,CO_(2)驱油是CO_(2)利用的主要形式之一。本文阐述了CO_(2)混相驱、非混相驱和近混相驱的驱油机理、影响因素及国内外发展简况,系统整理并归纳了国内... CCUS是指CO_(2)捕集、利用和封存,是解决全球气候变暖、控制CO_(2)排放的重要技术手段,CO_(2)驱油是CO_(2)利用的主要形式之一。本文阐述了CO_(2)混相驱、非混相驱和近混相驱的驱油机理、影响因素及国内外发展简况,系统整理并归纳了国内外CO_(2)防气窜及提高波及体积技术,重点介绍了水气交替技术、化学封窜剂、CO_(2)泡沫驱、碳化水驱和增稠的CO_(2)驱,包括基本做法、封气窜原理、研究进展等,探讨了CO_(2)驱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为碳中和背景下非常规油气的绿色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 防气窜 提高波及体积 腐蚀与防护 降低最小混相压力
下载PDF
考虑重力超覆的气窜通道体积计算方法 被引量:3
8
作者 赵传峰 曹博文 +3 位作者 邓伟兵 王如燕 王容军 伊力哈木·卡德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146-151,共6页
非混相注气驱过程中的平面和纵向气窜严重影响驱油效果。气窜通道体积是气窜封堵方案设计的一项重要参数。已有的计算方法过于简化,可靠性较低。根据渗流力学原理和油藏数值模拟结果发现,进入拟稳态气窜后,平面有效气窜通道可近似用两... 非混相注气驱过程中的平面和纵向气窜严重影响驱油效果。气窜通道体积是气窜封堵方案设计的一项重要参数。已有的计算方法过于简化,可靠性较低。根据渗流力学原理和油藏数值模拟结果发现,进入拟稳态气窜后,平面有效气窜通道可近似用两段圆弧来表征,单层气窜通道近似于一个椭圆柱体,多层气窜通道类似于多个部分叠置的椭圆柱体在纵向上的叠加。基于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平面渗流机理,建立气窜通道的平面面积计算模型。在重力超覆作用下,底部注入气逐层向上部运移,通过考虑气体重力超覆建立了由多个渗流方程组成的非线性方程组,可用于计算纵向各层气窜通道的厚度。气窜通道的平面面积计算模型和纵向厚度计算模型构成了多层气窜通道体积计算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了生产井产气率和注气井吸气剖面的不同对应的气窜通道体积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考虑了气体在多孔介质内的渗流机理以及重力超覆机理,更加符合拟稳态下的气窜过程,能够提高封窜方案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超覆 拟稳态 气窜通道 体积 模型
下载PDF
基于纳米流控系统的超弹套管保护套结构原理与性能试验 被引量:1
9
作者 章娅菲 祁珊珊 窦益华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4-58,共5页
针对套管承受非均匀载荷及压力温度变化引起的气窜问题,利用纳米流控能量吸收/转换系统所具有的独特的温变压变特性,提出了在套管外包覆超弹套管保护套的方法,介绍了超弹套管保护套的结构和原理,并通过压力-体积试验和温变试验测试了MF... 针对套管承受非均匀载荷及压力温度变化引起的气窜问题,利用纳米流控能量吸收/转换系统所具有的独特的温变压变特性,提出了在套管外包覆超弹套管保护套的方法,介绍了超弹套管保护套的结构和原理,并通过压力-体积试验和温变试验测试了MFI型沸石-水流控系统的性能。压力-体积试验发现,MFI型沸石-水流控系统中的功能流体(水)随外界压力与温度的变化自发流入或流出纳米多孔介质的孔道,通过体积变化平衡外压或温度的变化,降低套管失效概率与气窜风险。温变试验发现,当温度在30~75℃之间变化时,该套管保护套的压力阈值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其形变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强,具有优异的温变工作特性。研究表明,套管外包覆合适超弹套管保护套,利用其温度和压力变化下良好的变形协调能力,可有效解决复杂工况下套管外气窜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管保护套 气窜 纳米流控系统 MFI型沸石 压力-体积特性
下载PDF
凝析气顶油藏复杂气窜问题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喻莲 赵文琪 +1 位作者 陈礼 王桐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0-112,156,共3页
研究气窜现象及准确计算油、气产量对改善开发效果和提高油气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凝析油气藏气窜的研究方法不同于常规油气藏,而分析凝析油气藏2次气窜问题更为复杂。针对某区域凝析油气藏油井发生的2次气窜情况,以油气水流动特征、反... 研究气窜现象及准确计算油、气产量对改善开发效果和提高油气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凝析油气藏气窜的研究方法不同于常规油气藏,而分析凝析油气藏2次气窜问题更为复杂。针对某区域凝析油气藏油井发生的2次气窜情况,以油气水流动特征、反凝析特征研究为基础,运用生产气油比法,结合多种方法相互印证,确定了气窜特征和气窜类型,进而推导出了计算凝析油气藏气窜量的物质平衡法。研究表明,该方法对于研究中高凝析油含量的油气藏具有很好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气顶油藏 2次复杂气窜 气窜量计算 气窜特征和类型 物质平衡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