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ydrogen agronomy: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s 被引量:2
1
作者 Yue-qiao WANG Yu-hao LIU +2 位作者 Shu WANG Hong-mei DU Wen-biao SHEN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11期841-855,共15页
Agri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Under the pressure of population growth,natural disasters,environmental pollution,climate change,and food safety,the interdisciplinary"new agriculture"is b... Agri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Under the pressure of population growth,natural disasters,environmental pollution,climate change,and food safety,the interdisciplinary"new agriculture"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trend of modern agriculture.In fact,new agriculture is not only the foundation of great health and new energy sources,but is also the cornerstone of national food security,energy security,and biosafety.Hydrogen agronomy focuses mainly on the mechanism of hydrogen gas(H2)biology effects in agriculture,and provide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practice of hydrogen agriculture,a component of the new agriculture.Previous research on the biological effects of H2 focused chiefly on medicine.The mechanism of selective antioxidant is the main theoretical basis of hydrogen medicine.Subsequent experiment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H2 can regulate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plant crops,edible fungus,and livestock,and enhance the tolerance of these agriculturally important organisms against abiotic and biotic stresses.Even more importantly,H2 can regulate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crops by changing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Use of H2 can also improve the nutritional value and postharvest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Researchers have also shown that the biological functions of molecular hydrogen are mediated by modulating 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nitric oxide(NO),and carbon monoxide(CO)signaling cascades in plants and microbes.This review summarizes and clarifies the history of hydrogen agronomy and describes recent progress in the field.We also argue that emerging hydrogen agriculture will be an important direction in the new agriculture.Further,we discuss several scientific problems in hydrogen agronomy,and suggest that the future of hydrogen agronomy depends on contributions by multiple disciplines.Important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of hydrogen agronomy include hydrogen agriculture in special environments,such as islands,reefs,aircraft,and outer sp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gen gas(h2) hydrogen agronomy New agriculture
原文传递
生物膜填料塔净化低浓度硫化氢恶臭气体研究 被引量:38
2
作者 黄兵 李晓梅 +2 位作者 孙佩石 黄若华 杜永林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7-21,共5页
本文研究用生物膜填料塔净化低浓度硫化氢恶臭气体。实验结果表明:用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驯化培养的脱硫菌对硫化物具有较好的降解性。用该菌液挂膜的生物膜填料塔对低浓度硫化氢恶臭气体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最大生化去除量为190m... 本文研究用生物膜填料塔净化低浓度硫化氢恶臭气体。实验结果表明:用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驯化培养的脱硫菌对硫化物具有较好的降解性。用该菌液挂膜的生物膜填料塔对低浓度硫化氢恶臭气体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最大生化去除量为190m g/l·h,控制适宜的液体喷淋量和增加气体在塔内的停留时间可提高生物膜填料塔对硫化氢的生化去除量和净化效率,同时,该塔对二氧化硫废气也有较好的净化效率。在光照有氧的条件下,硫化氢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被氧化为单质硫和硫酸,但以硫酸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膜填料塔 硫化氢 净化 恶臭气体 废气处理
下载PDF
LNG产业视角下不同天然气制氢模式的终端氢气成本分析 被引量:17
3
作者 单彤文 宋鹏飞 +3 位作者 侯建国 王秀林 李又武 张丹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9-134,共6页
氢能的快速发展为LNG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供了宝贵的战略机遇。站在LNG产业视角,给出了三种融合发展氢能的路径,并基于这三种路径设想了六种最贴近实际、最可能得到实施的发展模式。分别对六种发展模式的制氢、储运和加注三个... 氢能的快速发展为LNG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供了宝贵的战略机遇。站在LNG产业视角,给出了三种融合发展氢能的路径,并基于这三种路径设想了六种最贴近实际、最可能得到实施的发展模式。分别对六种发展模式的制氢、储运和加注三个环节的氢气成本,以及出加氢枪终端的氢气总成本进行了分析,并与副产氢模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LNG产业发展氢能在成本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城市周边的大、中规模天然气制氢模式和站内小型天然气制氢模式是重点发展的方向。国际氢供应链目前的氢气成本较高,液态有机物氢载体(LOHC)的整体氢气成本低于液氢,未来随着氢气国际贸易的成熟和规模的扩大,成本有望大幅降低,成为与LNG产业平行的进口氢气新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能 加氢站 天然气制氢 成本分析 国际氢供应链 LNG 液态有机物氢载体(LOhC)
下载PDF
炼厂酸性气制硫酸原理及工艺综述 被引量:16
4
作者 孙正东 《硫磷设计与粉体工程》 2010年第6期5-17,共13页
针对我国每年处理大量高含硫原油和天然气脱硫产生的含硫化氢酸性气,目前主要用于生产硫磺,继而生产硫酸,阐述了用硫化氢酸性气直接生产硫酸的干法制酸和湿法制酸的工艺原理和各自的特点,介绍了适用于炼厂酸性气制硫酸的各种工艺流程。
关键词 酸性气+硫化氢 硫酸生产 工艺 原理 综述
下载PDF
煤岩自然释放氢气与瓦斯突出关系初探 被引量:12
5
作者 梁汉东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37-642,共6页
从某采区井下煤岩钻屑的自然释放气体中检测出氢气 (H2 ) .其中 ,在高瓦斯矿井的平均浓度为 33 6× 10 - 6;在低瓦斯矿井的平均浓度为 16× 10 - 6.对某突出灾害现场的煤样研究发现 ,突出点附近的煤屑自然释放气体中的氢气浓度... 从某采区井下煤岩钻屑的自然释放气体中检测出氢气 (H2 ) .其中 ,在高瓦斯矿井的平均浓度为 33 6× 10 - 6;在低瓦斯矿井的平均浓度为 16× 10 - 6.对某突出灾害现场的煤样研究发现 ,突出点附近的煤屑自然释放气体中的氢气浓度高达 5 8× 10 - 6;突出点的煤屑则降到 10 - 5以下 .结果显示 ,煤岩自然释放氢气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结果还暗示 ,易突出煤岩释放氢气的浓度可能较高 ;并且 ,突出过程中煤岩释放氢气的潜力可能发生重要变化 .在理论上 ,这里的观测结果支持了作者早先提出的关于煤与瓦斯突出的“氢地球化学异化”机理 .在应用上 ,本文指出氢气可望作为现场监测和预报煤与瓦斯突出的新指标 .在工程上 ,提出了运用微型专用质谱或专用气相色谱在井下现场单机同时监测氢气 (H2 )、氦气 (He)和甲烷 (CH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气 瓦斯突出 化学机理 现场检测方法 氢地球化学异化 煤层 煤突出
下载PDF
丁辛醇装置羰基合成系统异常反应工况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5
6
作者 瞿新东 吴宽亮 《齐鲁石油化工》 2012年第4期320-325,共6页
对丁辛醇装置羰基合成系统异常反应工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查找使反应效率降低、铑催化剂失活的原因,并介绍了采取的改进措施以及实施效果。
关键词 铑催化剂 羰基合成 活性 抑制剂 合成气h2 CO
下载PDF
浅析影响丁醇装置羰基合成反应的因素 被引量:3
7
作者 苗潇文 张宇 +1 位作者 王丽 裴学成 《广州化工》 CAS 2015年第1期145-146,154,共3页
丁醇装置羰基合成是以合成气、丙烯为原料在铑催化剂作用下发生的反应,羰基合成反应是丁醇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工业操作中有诸多因素影响该反应,本文介绍了原料中所含杂质(有机硫、无机硫、氯化氢、有机氯化物、氧)、三苯基膦浓度... 丁醇装置羰基合成是以合成气、丙烯为原料在铑催化剂作用下发生的反应,羰基合成反应是丁醇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工业操作中有诸多因素影响该反应,本文介绍了原料中所含杂质(有机硫、无机硫、氯化氢、有机氯化物、氧)、三苯基膦浓度、铑原子之间"搭桥"、丙烯分压、原料合成气中的惰性组分和氢碳比及反应釜温度、压力等对羰基合成反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羰基合成 铑催化剂 原料杂质 合成气h2/CO
下载PDF
临界点附近的H_2气体的状态方程 被引量:7
8
作者 杨传路 朱正和 +7 位作者 谭明亮 蒋刚 汪蓉 王明达 郑永铭 唐永建 郑志坚 赵永宽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75-380,共6页
将BenedictWebbRubin(BWR)方程应用于H2气体,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精选参与拟合的实验数据和初始参数,拟合出了适用于温度30K—700K、压强0.1atm—100.00atm范围H2气体的有关... 将BenedictWebbRubin(BWR)方程应用于H2气体,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精选参与拟合的实验数据和初始参数,拟合出了适用于温度30K—700K、压强0.1atm—100.00atm范围H2气体的有关参数,进而作了全部PVT回代计算,通过计算值与实验值的比较发现:H2气体温度在临界点附近(30K—40K),压强达100.00atm和密度超过临界密度ρc的两倍时,BWR方程仍能计算出可靠的结果,这组参数在温度50K—700K的大范围内结果也与实验值符合得很好(全局平均误差为0.23%),说明该方程和我们的参数不仅对H2气体临界点附近的PVT行为能准确描述,而且适用范围还很宽。文中还讨论了如何获得满意的拟合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WR方程 氢分子气体 临界点 状态方程
下载PDF
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H_2S气敏元件 被引量:1
9
作者 全宝富 孙良彦 张彤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4期27-31,共5页
报导了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SnO_2超微粉,掺入(5~7)%wt的RbCI等掺杂剂,制成烧结型H_2S气敏元件,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良好的选择性,可检测0.1X10^(-6)的H_2S气体.
关键词 气敏元件 灵敏度 硫化氢
下载PDF
临界点附近H_2气体的焓和熵的热力学计算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传路 朱正和 +7 位作者 汪蓉 张志红 任廷琦 王明达 郑永铭 唐永建 郑志坚 赵永宽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31-236,共6页
采用热力学方法和Benedict Webb Rubin(BWR)方程及相应的参数 ,计算了临界温度附近H2 气体的绝对焓和熵值 ,同时拟合了一组高准确度的定压比热容与温度关联式参数。通过计算值与实验值的比较发现 :在临界温度以上 ,计算值与实验值符合良... 采用热力学方法和Benedict Webb Rubin(BWR)方程及相应的参数 ,计算了临界温度附近H2 气体的绝对焓和熵值 ,同时拟合了一组高准确度的定压比热容与温度关联式参数。通过计算值与实验值的比较发现 :在临界温度以上 ,计算值与实验值符合良好 ,对低于临界温度的未饱和H2 气体也能计算出较好了结果。但对临界点和温度低于临界温度、压强高于临界压强的过饱和H2 气体的计算误差比较大 ,说明此时的H2 气体的热力学性质特别 ,应当专门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学计算 BWR方程 h2气体 临界点 氢气
下载PDF
高含硫气藏硫沉积机理研究 被引量:20
11
作者 付德奎 郭肖 +2 位作者 杜志敏 刘林清 邓生辉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9-111,共3页
硫沉积是高含硫气藏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而又必须解决的关键难题之一。高含硫气藏硫沉积机理研究是研究高含硫气藏硫沉积预测技术、准确掌握地层硫沉积动态以及指导高含硫气藏高效开发的基础。在分析高含硫气藏气体开采过程中硫化氢含量... 硫沉积是高含硫气藏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而又必须解决的关键难题之一。高含硫气藏硫沉积机理研究是研究高含硫气藏硫沉积预测技术、准确掌握地层硫沉积动态以及指导高含硫气藏高效开发的基础。在分析高含硫气藏气体开采过程中硫化氢含量变化规律基础上,引入无机化学中化学反应平衡理论,建立了由多硫化氢分解析出元素硫的地层含硫饱和度计算方法,以W气田为例,预测了地层压力下降到不同程度时距离井筒不同距离处由多硫化氢分解析出元素硫的量,并与利用解析模型计算的总析出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高含硫气藏开发过程中,在硫化氢含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由多硫化氢(H2Sx+1)分解析出的硫的量占总析出量的比例很小,即物理沉积是硫沉积的主要方式,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元素硫的沉积理论,为认识和解决高含硫气藏开发过程中在地层发生元素硫沉积、合理高效地开发高含硫气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硫气藏 硫沉积 机理 化学反应平衡 多硫化氢
下载PDF
石油天然气钻探过程中硫化氢的监测 被引量:16
12
作者 谢辉 方锡贤 熊玉芹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5年第6期32-34,共3页
石油天然气钻探过程中硫化氢的准确监测是确保钻井安全的条件。在介绍硫化氢气体的性质、危害的基础上具体阐述了现场常用硫化氢监测方法。对现行井场硫化氢监测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硫化氢监测应从监测地面气体向监测地层流延伸,硫化... 石油天然气钻探过程中硫化氢的准确监测是确保钻井安全的条件。在介绍硫化氢气体的性质、危害的基础上具体阐述了现场常用硫化氢监测方法。对现行井场硫化氢监测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硫化氢监测应从监测地面气体向监测地层流延伸,硫化氢报警内容应多样化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天然气 钻探 硫化氢气体 钻井安全 监测方法 多样化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三叠系飞仙关组高硫化氢气藏成因探讨 被引量:14
13
作者 张奎华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7-49,共3页
川东北地区三叠系飞仙关组是一套重要的区域性含气层,部分气藏以硫化氢含量高为突出特征。该区高硫化氢气藏主要形成于硫酸盐—碳酸盐沉积组合中,气藏的分布与沉积相带密切相关,主要分布于台地边缘暴露浅滩的沉积环境中。研究表明,高温... 川东北地区三叠系飞仙关组是一套重要的区域性含气层,部分气藏以硫化氢含量高为突出特征。该区高硫化氢气藏主要形成于硫酸盐—碳酸盐沉积组合中,气藏的分布与沉积相带密切相关,主要分布于台地边缘暴露浅滩的沉积环境中。研究表明,高温还原作用是其主要成因机制,水解作用是其次要成因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仙关组 高硫化氧气藏 成因 沉积相 高温还原 川东北地区
下载PDF
高含硫气藏中的硫微粒运移和沉积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杜志敏 张勇 +1 位作者 郭肖 杨学锋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1期69-72,113,共4页
在研究高含硫气藏元素硫溶解、析出,硫与高含硫气体混合物相态变化特征,硫微粒的运移、沉积规律和硫沉积储层伤害等基础上,引入空气动力学理论,建立了描述硫微粒气固运移、沉积数学模型,结合实验建立了硫沉积储层伤害模型,并利用所建立... 在研究高含硫气藏元素硫溶解、析出,硫与高含硫气体混合物相态变化特征,硫微粒的运移、沉积规律和硫沉积储层伤害等基础上,引入空气动力学理论,建立了描述硫微粒气固运移、沉积数学模型,结合实验建立了硫沉积储层伤害模型,并利用所建立的模型模拟某高含硫气藏硫沉积对气藏生产的影响.模拟结果说明:整个气藏在生产过程中都会出现硫沉积;硫沉积对气井生产的影响主要反映在生产后期;后期硫沉积严重的区域主要是在井筒周围;高速气流能够将析出的硫微粒携带出地层,因此,合理控制气井产气量可以减少硫微粒在地层中的沉积,降低对地层的伤害,提高高含硫气藏采出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硫气藏 硫微粒 运移 沉积
下载PDF
基于溶解度实验的硫沉积模型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付德奎 郭肖 邓生辉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7-59,共3页
四川东北部相继发现了普光、罗家寨等一大批高含硫气藏。高含硫气藏在气体开采过程中,随着地层压力不断下降,元素硫达到临界饱和态后将从气相中析出,并在储层孔隙及喉道中沉积,从而导致地层孔隙度和渗透率降低,严重时造成气井停产。根... 四川东北部相继发现了普光、罗家寨等一大批高含硫气藏。高含硫气藏在气体开采过程中,随着地层压力不断下降,元素硫达到临界饱和态后将从气相中析出,并在储层孔隙及喉道中沉积,从而导致地层孔隙度和渗透率降低,严重时造成气井停产。根据硫在天然气中的溶解机理以及物质平衡原理建立了高含硫气藏硫沉积预测模型,以罗家寨气田罗7井为例,预测了不同压力范围下的含硫饱和度以及硫沉积对气井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地层压力下降到40MPa时,气井产量下降了82.5%,地层压力下降到37MPa时,气井将停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硫气藏 溶解度实验 硫沉积 模型 罗家寨
下载PDF
高温高压含硫气井完井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0
16
作者 熊昕东 龙刚 +2 位作者 熊晓东 青炳 薛丽娜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1年第2期57-61,80,共5页
随着勘探开发逐步向非常规油气藏进军,高温高压含硫气藏完井技术得到了极大发展。在调研国内外含硫气藏完井及测试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川渝、塔里木盆地等地区实践经验和成果,对高温高压含硫气井完井技术进展和适应性、完井方法的选择和... 随着勘探开发逐步向非常规油气藏进军,高温高压含硫气藏完井技术得到了极大发展。在调研国内外含硫气藏完井及测试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川渝、塔里木盆地等地区实践经验和成果,对高温高压含硫气井完井技术进展和适应性、完井方法的选择和设计以及装备、工具、储层保护、完井液等关键技术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同时提出了非常规气藏完井测试技术下一步的发展方向,认为井筒完整性、智能完井、高含硫气田完井、高温高压复杂水平井完井等是需要重点攻关和发展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压 含硫气井 完井技术
下载PDF
高酸性气田开发安全工程概论——普光气田安全工程实践 被引量:9
17
作者 曹耀峰 《中国工程科学》 2010年第10期9-13,共5页
面对我国首个特大型超深高酸性普光气田的开发建设系统工程,在吸取前人惨痛教训的基础上,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全新的安全理念统揽整个系统工程,突出观念转变、标准规范、本质安全、系统监督等环节,形成了高酸性气田开发配套的安全工程,确... 面对我国首个特大型超深高酸性普光气田的开发建设系统工程,在吸取前人惨痛教训的基础上,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全新的安全理念统揽整个系统工程,突出观念转变、标准规范、本质安全、系统监督等环节,形成了高酸性气田开发配套的安全工程,确保了普光超深高酸性气田开发建设工程的胜利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气田 开发建设 安全概论
下载PDF
普光气田高含H_2S天然气中硫含量及临界析出压力测定 被引量:7
18
作者 彭松 姜贻伟 +2 位作者 宿亚仙 姜淑霞 刘建仪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73-576,582,共5页
普光气田高含H_2S天然气中的单质硫含量及临界析出压力是研究硫沉积问题首先要获取的两项关键参数,为此,基于气相色谱定量测定方法(外标标准曲线法),利用从普光104-1井取得的井下气样、DMDS-DMA高效溶硫剂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样品... 普光气田高含H_2S天然气中的单质硫含量及临界析出压力是研究硫沉积问题首先要获取的两项关键参数,为此,基于气相色谱定量测定方法(外标标准曲线法),利用从普光104-1井取得的井下气样、DMDS-DMA高效溶硫剂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样品和仪器,首次测定出普光气田高含H_2S天然气中的硫含量为0.78 g/m^3(每标准立方米气样中的硫含量),处于未饱和状态;进一步结合测定的不同压力下气样中硫的饱和含量变化曲线确定出临界析出压力为30.5 MPa;对比气田目前地层压力认为地层中尚未发生硫析出和沉积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h2S天然气 单质硫含量 临界析出压力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普光气田
下载PDF
对H_2S气敏元件特性的改进 被引量:5
19
作者 全宝富 董慧燕 孙良彦 《传感器技术》 CSCD 1993年第4期42-45,60,共5页
以ZnO为基体材料制作的H_2S气敏元件比SnO_2元件对H_2S气体的选择性和响应恢复特性有明显的改善。这为元件的实用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关键词 ZnO基体材料 气敏元件 h2S气体
下载PDF
甲醇随车制氢催化剂Cu-SiO_2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被引量:6
20
作者 庆绍军 侯晓宁 +1 位作者 郗宏娟 高志贤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8-52,共5页
以Cu(NO3)2和水玻璃为原料,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u-SiO2催化剂。在连续流动固定床装置上对Cu-SiO2催化甲醇裂解反应性能进行考察,同时考察反应温度、空速对Cu-SiO2催化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Cu-SiO2催化剂在使用前无需采用H2进行预... 以Cu(NO3)2和水玻璃为原料,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u-SiO2催化剂。在连续流动固定床装置上对Cu-SiO2催化甲醇裂解反应性能进行考察,同时考察反应温度、空速对Cu-SiO2催化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Cu-SiO2催化剂在使用前无需采用H2进行预还原处理,对甲醇裂解反应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且具有较好的再生性能;在300℃、质量空速0.79h-1、常压的条件下,随反应时间的延长,甲醇转化率由初始的75.8%增加至48h时的85.6%,并在144h内甲醇转化率保持在85%左右,产物以H2和CO为主,并含少量的甲酸甲酯和其它产物;反应温度和空速对催化剂活性影响较大,但对产物分布影响较小;Cu-SiO2催化剂上甲醇转化产物为富氢气体,催化活性稳定,表明催化剂对甲醇随车制氢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 Cu-SiO2 富氢气体 随车制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