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前“感物”“物感”用例释义
1
作者 许朝晖 《闽江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45-53,共9页
唐前“感物”“物感”之“感”以感发、感动、感召、感应为主,兼指感知;“物”以外物、万物、景物、时物为主,兼指事物、言辞;“感”“物”方式以人感于物、人感动物为主,兼指物感应物、人感知物;“感物”所生心理反应以情、志为主,兼... 唐前“感物”“物感”之“感”以感发、感动、感召、感应为主,兼指感知;“物”以外物、万物、景物、时物为主,兼指事物、言辞;“感”“物”方式以人感于物、人感动物为主,兼指物感应物、人感知物;“感物”所生心理反应以情、志为主,兼指思索。具体而言,先秦用例多指人感于物,受“性静情动”观影响,完全否认其必要性。两汉“天人”思想兴盛,“感物”多指人感动物,“物感”出现物感应物内涵。魏晋南北朝,文人生命、时间意识觉醒,“感”“物”内涵复以人感于物为主,外物、情感、文辞结合,与文学关系更加密切。立足此期用例,可将“感物说”视为以相应文艺形式表现创作主体受现实之物感召而兴发的感情及相关心理反应的文艺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物” “物感” “感物说” 唐前
下载PDF
“感物”:“心”“物”感应与审美创造
2
作者 胡乃文 路卓杭 《中国美学》 2023年第1期26-36,共11页
发轫于《礼记·乐记》的“感物”说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审美创造的一个重要命题,意即艺术创作是“心”有感于“物”的结果,也是“感兴”产生的心理动因,其哲学根源在于“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从先秦儒家的以“物”比德,到魏晋玄... 发轫于《礼记·乐记》的“感物”说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审美创造的一个重要命题,意即艺术创作是“心”有感于“物”的结果,也是“感兴”产生的心理动因,其哲学根源在于“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从先秦儒家的以“物”比德,到魏晋玄学影响下的“物”的独立,创作主体所“感”之“物”的内涵,也从道德教化逐渐转向了更为普遍的自然风物及社会现象层面;晋宋诸家对“心”“物”关系的认识,亦从“物”对“心”的单向度感发,转变为“随物宛转”“与心徘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物 心物 物色 审美创造
原文传递
感物创造艺术意象的美学机制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健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1-99,共9页
感物创造艺术意象具有独特的美学机制。由于感发方式不同,意象的创造也有差别。感物兴情是受外物的感发产生情感。在感物兴情方式中,自然与社会现实之物既可能成为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意象,也可能完成感发任务之后便立即隐退;虚幻之物是现... 感物创造艺术意象具有独特的美学机制。由于感发方式不同,意象的创造也有差别。感物兴情是受外物的感发产生情感。在感物兴情方式中,自然与社会现实之物既可能成为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意象,也可能完成感发任务之后便立即隐退;虚幻之物是现实的虚化,与现实之物的审美功能没有什么差异。托物寓情是先有情,然后再按照情感的特征去寻求与其相适应的寄寓之物,凡是寄寓之物都成为文学艺术作品的意象。叙事作品中的意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或者是完全虚构的东西;作为人没有完整的性格特征。人、物意象在叙事性作品中仅仅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物 艺术意象 感物兴情 托物寓情 美学机制
原文传递
论六朝“感物说”的特殊意蕴 被引量:1
4
作者 盖晓明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5年第6期1-6,共6页
从诗论的角度说,"感物"既是对自然景物的感应或感荡,也是对社会人世的感荡。六朝时期,"感物"一词被诗人赋予了特定的含义:其一,它不同于"体物"之与客观世界构成"再现"关系,而是诗人对客观世界... 从诗论的角度说,"感物"既是对自然景物的感应或感荡,也是对社会人世的感荡。六朝时期,"感物"一词被诗人赋予了特定的含义:其一,它不同于"体物"之与客观世界构成"再现"关系,而是诗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体验——在感荡之际抒写胸臆;其二,它是诗人在物序的变化中产生的对生命的时间性的感悟;其三,"感物"往往就是与生命意识、死亡意识密切相关的"忧生之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朝 感物 时间性 忧生之嗟
下载PDF
物人之间:唐前“物感”至“感物”的演变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夏朝阳 《励耘学刊》 2021年第2期46-63,418,419,共20页
“感物”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其中包含的“物感”与“感物”话语并非同时出现的,内涵也不能简单等同。物感诞生于巫官文化向史官文化转变的转型期,物占主导作用,物感动人,先物后情,决定心之所感。之后,随着礼乐文化向礼法文化过渡... “感物”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其中包含的“物感”与“感物”话语并非同时出现的,内涵也不能简单等同。物感诞生于巫官文化向史官文化转变的转型期,物占主导作用,物感动人,先物后情,决定心之所感。之后,随着礼乐文化向礼法文化过渡,人的主体性增强,对世界的体认深入,感物逐渐兴起,并最终在六朝定型。感物指人在心物关系中占主导作用,先情后物,人感受物,借物言情。感物与物感最终融合成为无功利的心物感应,代表以人为主导的人与物无间的交流沟通。自物感至感物,是社会关注点从物人关系逐渐转移到天人关系和人自身的过程,也是人逐步体认到自身重要性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感 感物 心物感应 物人关系
下载PDF
感物思维:《文心雕龙》的文思发生论
6
作者 刘欣 梁明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44-51,共8页
“感物”是刘勰在中国传统物感说基础上系统深化形成的文思发生论美学范畴。刘勰从运思开启阶段的思维体验出发,系统地回答了心物何以感应、物我如何感应、感物之思如何导向文艺创作的问题,概括了文思发生的完整环节。在“感物”中,“... “感物”是刘勰在中国传统物感说基础上系统深化形成的文思发生论美学范畴。刘勰从运思开启阶段的思维体验出发,系统地回答了心物何以感应、物我如何感应、感物之思如何导向文艺创作的问题,概括了文思发生的完整环节。在“感物”中,“物”的自然义、社会义分别在生命本体同构性的生命化、生活现实亲近性的审美化中,发生了深刻的内涵转化;“心”则在主体提升与审美觉醒的语境中,具有了更多能动性、审美化意义;心物之间形成一种“合作”与“对话”辩证结合的新型“双边”互动关系。感物思维揭示了作家运思中情致盎然、思意深沉的兴感体验,提供了作家思想开展的内在动力和价值导向;也揭示了心物感应中触类感思、情象融会的运思体验,提供了情感“对象化”着陆之基,推动着心象的加工深化,为进一步文思活动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物 《文心雕龙》 文思发生 思维体验
下载PDF
钟嵘《诗品》感物理论探析
7
作者 刘晋梅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64-70,共7页
自陆机、刘勰以后,钟嵘《诗品序》丰富了“物”的内涵,感物对象由自然景物扩大到社会人事,与之对应的感物类型亦有由景生情和托物寓情两种。钟嵘笔下实现感物的方式有“干之以风力”和“兴比赋”,这两种方式的相同点在于都强调诗歌吟咏... 自陆机、刘勰以后,钟嵘《诗品序》丰富了“物”的内涵,感物对象由自然景物扩大到社会人事,与之对应的感物类型亦有由景生情和托物寓情两种。钟嵘笔下实现感物的方式有“干之以风力”和“兴比赋”,这两种方式的相同点在于都强调诗歌吟咏情性的抒情作用。钟嵘感物理论的终极追求是以五言诗为载体表现诗歌“自然英旨”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物 《诗品》 钟嵘 五言诗
下载PDF
感物创造人物形象的美学路径
8
作者 李健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4期67-75,共9页
人物形象是叙事文学以及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的专利,它具体、生动、可感,要求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人物形象是作家、艺术家感物的结果。综观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人物形象的创造,所有的人物形象无非三个源头:一是来自现实... 人物形象是叙事文学以及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的专利,它具体、生动、可感,要求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人物形象是作家、艺术家感物的结果。综观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人物形象的创造,所有的人物形象无非三个源头:一是来自现实,包括自然和社会生活;二是来自历史;三是来自神话、传说。来自神话、传说的感物是虚幻感发,来自历史的感物是历史感发,来自现实的感物是现实感发。这些感发所创造出来的人物形象、美学路径不一样,审美差异也很大。所有感发都不能缺少作家、艺术家的虚构加工。因此,感物的虚构性特征不可忽视,它是在虚构的基础上的真与美的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物 人物形象 虚幻感发 历史感发 现实感发
下载PDF
感物创造唐代音乐诗的美学路径
9
作者 高宇璇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第2期63-65,共3页
唐代诗人以大量音乐内容入诗,诗中表现出多元的情感,这与唐代大起大落的社会环境有关,也与物能产生多样审美体验的作用有关,加之作家的创作动机各异,使得唐代音乐诗创作呈现出丰富的美学效应。
关键词 音乐诗 感物 审美体验 创作动机
下载PDF
赣无系列油茶优良无性系示范林经济概算 被引量:8
10
作者 左继林 刘胜 +5 位作者 幸伟年 龚春 周文才 敖婉初 徐林初 鄢建国 《经济林研究》 2008年第3期80-83,共4页
为给油茶的高效经营提供经济效益参考和科学合理投资的依据,调查分析了丰城白土镇赣无系列油茶示范林的投入产出情况,并采用技术经济分析方法预测其现金流量和投资回收期。经济概算结果表明:油茶优良无性系示范林第1年投资额较大,第4年... 为给油茶的高效经营提供经济效益参考和科学合理投资的依据,调查分析了丰城白土镇赣无系列油茶示范林的投入产出情况,并采用技术经济分析方法预测其现金流量和投资回收期。经济概算结果表明:油茶优良无性系示范林第1年投资额较大,第4年即可收回成本,第5年起产生明显收益,且经营期内示范林每hm2累积盈利可达555000元,经济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林学 赣无系列 油茶 高效经营 技术经济 现金流量 投资回收期
下载PDF
赣无系列油茶幼林生长特性与林分产量结构特征 被引量:8
11
作者 龚春 左继林 +4 位作者 徐林初 雷小林 幸伟年 刘胜 鄢建国 《经济林研究》 2007年第4期11-15,共5页
初步分析了赣无系列油茶无性系幼林的始产期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特性及林分产量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试验林早实丰产,营养生长分化程度小;始产期林分生殖生长分化强烈,经营者后期管理措施影响林分群体始产期的产量结构和林分产量。
关键词 赣无系列 油茶 幼林 生长特性 产量结构特征
下载PDF
赣系油茶无性系芽苗砧嫁接育苗经济效益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幸伟年 龚春 +3 位作者 雷小林 周文才 刘胜 敖婉初 《林业科技开发》 2010年第1期64-67,共4页
为给油茶育苗经营者提供科学合理的投资依据,调查分析了江西省林科院宜春育苗基地25个高产无性系芽苗砧嫁接育苗的保存率、出圃率以及单位育苗的投入与产出,分析表明:赣无系列油茶优良无性系芽苗砧嫁接育苗,投入产出比较高,经济效益显著。
关键词 赣无系列 芽苗砧嫁接育苗 育苗成本 经济效益
下载PDF
“心物相与”视域下的感物诗书写及其诗学质性
13
作者 熊江梅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9-117,共9页
感物诗是在“气的宇宙观”下生成的独特文类。在“气的宇宙观”视域下,心、物同根同构又交相感应,成为呼吸相通的有机整体。秦汉以来随着“诗的时间”的发现,感物诗集中抒写时间体验,逐步积淀为体气与时气绾合的“叹逝”主题与四时结构... 感物诗是在“气的宇宙观”下生成的独特文类。在“气的宇宙观”视域下,心、物同根同构又交相感应,成为呼吸相通的有机整体。秦汉以来随着“诗的时间”的发现,感物诗集中抒写时间体验,逐步积淀为体气与时气绾合的“叹逝”主题与四时结构模式;处身于大气场域中,受到阴阳之气浸润,“应物斯感”的抒情主体表现出被动性、身体性特点;时间的空间化、气氛之物的出场及浓郁化、处身于境的氛围体受,营造出感物诗的气氛美学。围绕“心物相与”生成的“叹逝”主题、身体化主体和气氛美学,感物诗鲜明地呈现了气类感应的有情世界这一独特的文学图景,同时又以其主题的固定化、模式的程式化、意象的类型化等质性特点,成为汉魏晋士人群体自觉的文学表征,具有重要的诗学与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物诗 气的宇宙观 身体化的悲愁 气氛美学
下载PDF
包兰线迎干段、干武线增加区间逻辑检查方案研究
14
作者 于彬 《自动化应用》 2024年第2期13-15,19,共4页
结合包兰线迎干段、干武线增加区间逻辑检查工程实际情况,研究区间逻辑检查总计技术的要求、系统设备设置情况、与其他系统的接口设计等,以期为自动闭塞区段增加逻辑检查功能的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包兰线 干武线 逻辑检查
下载PDF
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生态意蕴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健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105-112,共8页
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人与物在文学艺术审美创造和审美体验发生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其实,这就是一种生态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感物美学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蕴。中国古代的感物美学类型是生态的,无论感物兴... 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人与物在文学艺术审美创造和审美体验发生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其实,这就是一种生态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感物美学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蕴。中国古代的感物美学类型是生态的,无论感物兴情还是托物寓情,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生态意蕴,其所引导的审美创造和审美体验的发生过程都具有生态的意义。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方法是生态的,虚静、神思、妙悟,每一种方法都内蕴着意义极其丰厚的生态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物美学 生态意蕴 感物兴情 托物寓情 感物美学的方法
下载PDF
不同类型肥料对赣无系列油茶果形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卉 涂淑萍 +3 位作者 胡冬南 施晓云 徐猛 郭晓敏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9-63,共5页
为给赣无系列油茶果实膨大期的生产管理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促进赣无系列油茶增产增收,以7年生赣无系列油茶为研究对象,设置施油茶专用肥、复合肥、生物有机肥和不施肥4个处理,分别对7、8月生长期赣无系列油茶果实形态进行调查分... 为给赣无系列油茶果实膨大期的生产管理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促进赣无系列油茶增产增收,以7年生赣无系列油茶为研究对象,设置施油茶专用肥、复合肥、生物有机肥和不施肥4个处理,分别对7、8月生长期赣无系列油茶果实形态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施肥处理中油茶果径与果高均大于对照,且不同处理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均为:专用肥、复合肥、有机肥、对照,且专用肥、复合肥与其余2个处理差异显著。果形指数随时间变化而增大,且在7月各生长期内差异显著,复合肥和专用肥有利于果形更加圆润。在果径、果高增长量最迅速的7月中旬,3种施肥处理的果径、果高增长量均大于对照。在果实膨大的7、8月,不同类型肥料中油茶专用肥的施用更有利于果实体积的增长,复合肥和专用肥使果实更加圆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无系列油茶 肥料类型 果径 果高 果形指数 增长量
下载PDF
“感物”与“寓言”之辨——《文心雕龙·辨骚》的“枢纽”意义重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姚爱斌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28-33,共6页
学界关于《文心雕龙.辨骚》篇有"非文学与纯文学"之辨、"正与奇"之辨、"常与变"之辨、"事义与抒情"之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之辨等观点。根据《文心雕龙.辨骚》篇若干诗学命题的... 学界关于《文心雕龙.辨骚》篇有"非文学与纯文学"之辨、"正与奇"之辨、"常与变"之辨、"事义与抒情"之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之辨等观点。根据《文心雕龙.辨骚》篇若干诗学命题的正反离合关系及其诗学观念,其中还暗含着寓言诗学与感物诗学两种诗学范式之辨。前者导源于汉代以《毛诗》《郑笺》的"比兴美刺"说为核心的诗学话语系统,是对《楚辞》中大量存在的神话寓言、历史寓言、咏物寓言和艳情寓言的诗学总结,其特征是感性形象与抽象寓意的分离;后者根植于汉末魏晋以降直至刘勰当世蔚为大观的以"缘情感物"说为核心的诗学话语系统,反映的是《楚辞》中已经出现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表现形式,其特点是景物形象与情感意义的统一。这两种诗学范式贯穿于整个《文心雕龙》,而《辨骚》篇是《文心雕龙》中这两种诗学范式转换的"枢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辨骚 寓言诗学 感物诗学 转换 枢纽
下载PDF
感物美学关于文学艺术创作动机的理论自觉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健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3-70,共8页
中国古代感物美学充分注意到文学艺术创作发生时作家、艺术家的动机问题,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言说。其理论自觉涉及三个方面:第一,创作动机是作家、艺术家创作的内在动力,它必须借助于外物激发才能显现出创造的价值;第二,在创作感物的... 中国古代感物美学充分注意到文学艺术创作发生时作家、艺术家的动机问题,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言说。其理论自觉涉及三个方面:第一,创作动机是作家、艺术家创作的内在动力,它必须借助于外物激发才能显现出创造的价值;第二,在创作感物的过程中,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动机有时是确定的,有时是隐蔽的,从而,形成了创作动机的确定性与隐蔽性特征;第三,创作动机促成了作家、艺术家的心灵与自然万物产生感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物美学 诗论 创作动机 激发 感应
下载PDF
中国古典感物美学的现代性拓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健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75-80,共6页
中国古典感物美学是研究文学艺术创造和审美体验的发生之学。这一学说起源于先秦,它以古老的 天人合一"观念为哲学基础,在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创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进入现代以后,中国古典感物美学从总体上处于尴尬的境地。朱光... 中国古典感物美学是研究文学艺术创造和审美体验的发生之学。这一学说起源于先秦,它以古老的 天人合一"观念为哲学基础,在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创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进入现代以后,中国古典感物美学从总体上处于尴尬的境地。朱光潜以西方的主客二元的观念分析了传统的感物思想,将直觉作为感物的要素和方式,将 移情"作为感物的最高境界,虽然不见得科学,但是,也代表了感物的现代性拓展的方向。宗白华的视角似乎更中国化一些,他所提出的 静照"是糅合中国古典直观的虚静和西方理性的观照而形成的一种现代性的感物方式,是感物现代性拓展的一个标志。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现象学哲学的介入,人们开始重新审视 天人合一",传统感物美学的回归将成为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典感物美学 文艺美学 审美
下载PDF
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托物寓情”论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健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8-59,共12页
托物寓情作为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一种类型,早已成为中国文学艺术创作的传统。它的运作模式是先有情,然后再寻找与这种情相适应的物来寄托。物包括自然物色和社会现实生活。自然物色之所以能够寄托思想情感,除了天人合一的观念之外,还有... 托物寓情作为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一种类型,早已成为中国文学艺术创作的传统。它的运作模式是先有情,然后再寻找与这种情相适应的物来寄托。物包括自然物色和社会现实生活。自然物色之所以能够寄托思想情感,除了天人合一的观念之外,还有中国独特的文化、风俗等因素促成。它们共同促使自然物色的某种特征与情感的某种特征发生关联,使自然物色成为情感的隐喻或象征。社会现实生活能够寄托思想情感,一方面是因为社会现实生活本身就蕴含着思想情感,另一方面是由于作家、艺术家从自身的体验出发领会到社会现实生活与思想情感的某些关联。在情的主导下,情、物之间的律动是自然的、本真的。情与物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审美创造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物美学 托物寓情 自然物色 社会现实 情物律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