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51篇文章
< 1 2 2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被引量:832
1
作者 徐中民 张志强 程国栋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607-616,共10页
可持续发展定量测度的核心是确定人类是否生存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之内。 M.Wackernagel等 1 996年以来提出和发展的生态足迹方法 ,就是一种定量测量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新方法。该方法通过将区域的资源和能源消费转化为提供这种物... 可持续发展定量测度的核心是确定人类是否生存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之内。 M.Wackernagel等 1 996年以来提出和发展的生态足迹方法 ,就是一种定量测量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新方法。该方法通过将区域的资源和能源消费转化为提供这种物质流所必须的各种生物生产土地的面积 (生态足迹需求 ) ,并同区域能提供的生物生产型土地面积 (生态承载力或生态足迹供给 )进行比较 ,能定量判断一个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能力的范围内。介绍了生态足迹的概念、生态足迹计算模型、生态足迹模型中使用的生物生产面积类型及其状况。另外 ,简要介绍了当前国际研究的进展情况 ,分析总结了生态足迹模型的优缺点。对甘肃省 1 998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计算和分析 ,结果表明甘肃省 1 998年人均生态赤字为 0 .564hm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可持续性测量 生物生产面积 甘肃
下载PDF
甘肃省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布 被引量:260
2
作者 刘康 欧阳志云 +2 位作者 王效科 徐卫华 苗鸿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2711-2718,共8页
为了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实施宏观规划和管理 ,研究以甘肃省为案例 ,从方法论的角度 ,利用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生态环境敏感性的综合评价 ,辩识出了甘肃省主要生态环境敏感区域。研究结果表明 :( 1 )在生态... 为了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实施宏观规划和管理 ,研究以甘肃省为案例 ,从方法论的角度 ,利用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生态环境敏感性的综合评价 ,辩识出了甘肃省主要生态环境敏感区域。研究结果表明 :( 1 )在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 ,应用 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具有可操作性和结果的可靠性。 ( 2 )甘肃省的生态环境敏感性区域分布比较广泛 ,极敏感区占全省面积的 1 .1 % ,高度敏感区占 5 7.4%。其中水土流失极敏感区占 0 .2 1 % ,高度敏感区占 2 4 .6% ,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 ,甘南高原南部和北部 ,陇南山地的西礼盆地、徽成盆地等地区 ;沙漠化极敏感区面积占 0 .8% ,高度敏感区面积占 33.1 % ,主要集中在甘肃北部、安西中部地区和肃北的东南部 ;土壤盐渍化基本无极敏感区 ,高度敏感区域占 1 .1 % ,主要集中在疏勒河中下游、黑河中游以及石羊河下游。对于这些敏感区域的保护 ,应该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中之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敏感性 空间分析 评价 甘肃 环境保护
下载PDF
甘肃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发展趋势研究 被引量:110
3
作者 岳东霞 李自珍 惠苍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454-463,共10页
生态足迹方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生物物理评价方法 .该方法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考虑人类及其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通过跟踪区域能源与资源消费 ,将它们转化为这种物质流所必需的各种生物生产土地的面积 生物物理指标 ,给出一个核算... 生态足迹方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生物物理评价方法 .该方法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考虑人类及其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通过跟踪区域能源与资源消费 ,将它们转化为这种物质流所必需的各种生物生产土地的面积 生物物理指标 ,给出一个核算全球、国家、地区以及家庭和个人对自然资本利用的简明框架 .该方法通过测算人类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差距 ,定量地判断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的范围之内 ,给评价对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对甘肃省 11年来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实证研究 ,并预测了未来 10 a甘肃省的可持续发展趋势 .结果表明 1991~ 2 0 0 1年甘肃省人均生态足迹由 1.0 0 9hm2 增加到 1.36 9hm2 ,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 1.348hm2逐年减少到 0 .994 hm2 ,表明生态足迹 即生态承载力需求 与生态承载力供给呈反向发展趋势 .1998年甘肃省出现生态赤字 ,2 0 0 1年人均生态赤字已达 0 .375 hm2 .预测甘肃省 2 0 1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 2 .6 5 hm2 左右 ,人均生态承载力为 1.0 6 hm2 左右 ,生态赤字加剧 ,说明甘肃省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 .最后 ,分析了生态足迹法的不足之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趋势
下载PDF
甘肃省2003年的水足迹评价 被引量:118
4
作者 王新华 徐中民 李应海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09-915,共7页
水足迹是指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水平下,维持一定人群消费所需要的总的水资源数量。由于考虑了社会经济系统中虚拟水的消费量,水足迹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地区人类消费对水资源的占有情况,为水资源科学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论文引入了水足... 水足迹是指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水平下,维持一定人群消费所需要的总的水资源数量。由于考虑了社会经济系统中虚拟水的消费量,水足迹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地区人类消费对水资源的占有情况,为水资源科学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论文引入了水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及其相关评价指标,计算分析了2003年甘肃省的水足迹。结果表明,甘肃省2003年的水足迹总量为226.67×108m3,人均水足迹878m3,水足迹占总可更新水资源的26%,水资源消费自给率为99.52%,如此高的水资源消费占用比例和自给率,对甘肃省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足迹 虚拟水 内部水足迹 外部水足迹 甘肃省
下载PDF
甘肃省成矿区(带)研究 被引量:123
5
作者 张新虎 刘建宏 赵彦庆 《甘肃地质》 2008年第2期1-8,49,共9页
成矿区(带)是区域成矿学的核心内容,成矿区(带)的划分和研究是成矿规律认识的深化和科学表达,同时是具有矿产资源潜力的成矿单元,是服务于勘查决策的主要载体。文章根据全国成矿区(带)划分意见,对甘肃涉及的4个成矿域、8个成矿省及12个... 成矿区(带)是区域成矿学的核心内容,成矿区(带)的划分和研究是成矿规律认识的深化和科学表达,同时是具有矿产资源潜力的成矿单元,是服务于勘查决策的主要载体。文章根据全国成矿区(带)划分意见,对甘肃涉及的4个成矿域、8个成矿省及12个Ⅲ级成矿区带进行分析和研究,依据省内区域矿产空间分布的集中性和区域成矿作用的统一性原则,重点讨论矿床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成矿作用与区域地质演化过程、容矿围岩时空分布一致性或相似性;参考区域地球化学场、地球物理场特征,划分Ⅳ级成矿区(带)26个,Ⅴ级成矿区(带)94个。明确各级成矿区带地质意义及显著特征。文章指出本次对甘肃省成矿区带的划分具有探索性,随着认识不断深化,成矿区带的研究和厘定将更加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区(带) 甘肃省
原文传递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腹地的测度分析 被引量:106
6
作者 潘竟虎 石培基 董晓峰 《地理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35-645,共11页
一个明确而又合理的城市腹地范围,是保证一定区域内各城市实现合理功能整合的关键,也是对城市经济区进行各项研究的基础。通过构建衡量城市综合规模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规模值。在GIS软件支持下,... 一个明确而又合理的城市腹地范围,是保证一定区域内各城市实现合理功能整合的关键,也是对城市经济区进行各项研究的基础。通过构建衡量城市综合规模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规模值。在GIS软件支持下,将中国划分为5km×5km的格网,利用场强模型,对2004年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腹地进行了划分,比较腹地的范围及相互关系,并与省域和市域行政范围进行了叠合分析,实现了城市腹地测定、分析的可视化。结果表明: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规模值差异较大,最大和最小城市规模相差达284倍。场强值分布呈现明显的东、中、西递减的分异特征,与经济发展的梯度差异一致。中、东部的城市影响力的弱势区域全部分布在省域交界地带,在场强值大于12的级别上,东、中部城市的场强影响范围连成一片。各城市腹地范围相差亦较大,最大和最小城市腹地相差达5488倍。各城市在地理位置上不一定位于其腹地的几何中心,偏移比较大的城市往往成对分布。城市腹地与省域行政范围吻合度较差,根据腹地在市域行政范围内的面积比例,将城市分为4类,并提出相应的空间发展策略。依据腹地的分析结果将全国划分为3个一级城市经济区、11个二级区和38个三级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腹地 城市经济区 GIS 城镇体系 中国
下载PDF
甘肃省矿床成矿系列研究 被引量:104
7
作者 张新虎 汤中立 +2 位作者 刘建宏 任丰寿 赵延庆 《甘肃地质》 2007年第4期1-15,共15页
通过对省内矿床的形成时代、成矿环境、地质成矿作用及矿床"自然组合"的研究认识,认为矿床是地质环境中的组成部分,成矿作用是形成地质环境的地质作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各个地质历史阶段的地质构造环境(单元)中的矿床与一... 通过对省内矿床的形成时代、成矿环境、地质成矿作用及矿床"自然组合"的研究认识,认为矿床是地质环境中的组成部分,成矿作用是形成地质环境的地质作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各个地质历史阶段的地质构造环境(单元)中的矿床与一定的地质成矿作用有关。利用在一定的地质历史时期或构造运动阶段,在一定的地质构造单元及构造部位,与一定的地质成矿作用有关,形成一组具有成因联系的矿床的自然组合这一成矿系列概念,基本确定了甘肃省内成矿系列序次,重点是对成矿系列进行了划分和鉴别,提出全省有11个成矿系列类型、39个成矿系列的新认识。论证了成矿系列的产出特征,确定出各系列的矿床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系列序次 成矿系列 甘肃省
原文传递
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的改进及其实证研究 被引量:105
8
作者 毛锦凰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7-58,共12页
基于乡村振兴评价研究具有特殊性的最大实际,从指标遴选和赋权方法两个角度对主流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思考和改进,以县域为评价对象,提出了依据相关选取原则建立评价指标集合,应用改进的熵权—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借鉴TOPSIS法... 基于乡村振兴评价研究具有特殊性的最大实际,从指标遴选和赋权方法两个角度对主流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思考和改进,以县域为评价对象,提出了依据相关选取原则建立评价指标集合,应用改进的熵权—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借鉴TOPSIS法计算指标水平得分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并以甘肃省县域数据对该套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显示:相较于熵权法,改进的熵权—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指标权重具有更强的合理性,乡村振兴总体水平得分更符合统计规律,其在空间分布上与乡村发展大环境较为匹配,各一级指标水平得分与政府政策实践和自身发展环境较为契合,较好地验证了该方法在实践应用中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熵权法 层次分析法 评价指标体系 县域 甘肃省
下载PDF
甘肃省区域经济空间差异的ESDA-GIS分析 被引量:89
9
作者 潘竟虎 张佳龙 张勇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6期83-87,91,共6页
基于ESDA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在ArcView GIS软件和GeoDA空间统计分析软件的支持下,利用甘肃省2004年县域人均GDP数据,对甘肃省县域经济之间的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2004年总体上经济空间差异较大,经... 基于ESDA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在ArcView GIS软件和GeoDA空间统计分析软件的支持下,利用甘肃省2004年县域人均GDP数据,对甘肃省县域经济之间的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2004年总体上经济空间差异较大,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和几何中心均有较大偏移;全局Moran sI指数为0.391 1,空间自相关特性明显,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中分布.在此基础上绘制了局域Moran sI散点图和LISA集聚图,并采用空间插值获得局域I值分异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析 区域经济差异 空间自相关 ESDA 甘肃省
下载PDF
基于DEA-ESDA的农业生态效率评价及时空分异研究 被引量:96
10
作者 郑德凤 郝帅 孙才志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19-427,共9页
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Slack-Based Measure)模型,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对甘肃省各县(区)2000~2014年的农业生态效率及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考虑非期望产出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农业生态效... 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Slack-Based Measure)模型,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对甘肃省各县(区)2000~2014年的农业生态效率及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考虑非期望产出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农业生态效率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而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农业生态效率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2)在研究期内甘肃省农业生态效率呈持续上升态势,但整体效率偏低;空间变化趋势呈现自西向东、自南向北递减态势,但南北差异小于东西差异。(3)从全局空间分异来看,除2001~2003年外,甘肃省各县(区)农业生态效率呈现正相关特征,空间集聚现象显著;从局部空间分异来看,处于空间正相关地区数量在研究期内逐渐下降,区域农业生态效率的集聚现象减弱。农业生态效率高高(HH)集聚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及甘南地区,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向邻接地区扩散的趋势;低低(LL)集聚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中部地区,空间分布较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效率 SBM模型 探索性数据分析 空间分异 甘肃省
下载PDF
甘肃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 被引量:94
11
作者 李懿洋 《企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0-23,共4页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地区产业结构发展的最高阶段呈"三、二、一"形式的结构,即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最大。数据显示,甘肃省目前产业结构中第二和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相差不大,且产业结构内也呈...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地区产业结构发展的最高阶段呈"三、二、一"形式的结构,即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最大。数据显示,甘肃省目前产业结构中第二和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相差不大,且产业结构内也呈现明显的不合理态势。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甘肃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进行研究,分析了甘肃省三次产业与GDP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发现第三产业对甘肃省经济增长的作用最为明显。在此基础上,为甘肃省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关联分析 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 甘肃省
下载PDF
甘肃省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 被引量:76
12
作者 赵晟 李自珍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464-470,共7页
能值理论是研究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新理论 ,它以太阳能值为统一尺度 ,解决了不同类型能量之间无法进行核算的问题 ,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能量分析理论方法 .应用能值理论 ,对甘肃省生态经济系统进行了能值分析 ,并对甘肃省总的能... 能值理论是研究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新理论 ,它以太阳能值为统一尺度 ,解决了不同类型能量之间无法进行核算的问题 ,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能量分析理论方法 .应用能值理论 ,对甘肃省生态经济系统进行了能值分析 ,并对甘肃省总的能值用量、能值货币比率、能值自给率、人均能值用量、能值密度等一系列能值指标进行了定量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值 生态经济系统 可持续发展 甘肃省
下载PDF
“三生”空间视角下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及驱动力——以甘肃省为例 被引量:89
13
作者 董建红 张志斌 +2 位作者 笪晓军 张文斌 冯雪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5919-5928,共10页
中国社会经济快速转型背景下土地利用变化所引发的环境问题被广泛关注。以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和统计资料为数据源,借助ArcGIS和SIMCA-P软件平台,基于“三生”空间视角,通过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测度了1980—2018年甘肃省土地利用转型... 中国社会经济快速转型背景下土地利用变化所引发的环境问题被广泛关注。以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和统计资料为数据源,借助ArcGIS和SIMCA-P软件平台,基于“三生”空间视角,通过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测度了1980—2018年甘肃省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并运用偏最小二乘法揭示生态环境质量演变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三生”空间结构演化和地域分异显著。生产、生活空间集中分布于河西走廊、陇中和陇东黄土高原并呈扩张态势;生态空间主要分布于陇南山地、甘南高原、祁连山地和河西走廊以北地带且整体呈缩减趋势;生产、生活空间的增长源于对生态空间的侵占。(2)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恶化趋势并存,整体上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U”形演化过程;空间上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特征,空间格局演化具有明显的集聚性。(3)生态建设、科技进步等对生态环境改善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人口增加、社会消费水平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生态环境压力;对外贸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双面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效应 驱动机制 甘肃省
下载PDF
甘肃城镇体系结构及其分形模型研究 被引量:69
14
作者 岳文泽 徐建华 颉耀文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2004年第1期16-20,共5页
文章通过计算甘肃省城镇体系的首位指数、不平衡指数及城市规模分形分布的分维数,讨论了甘肃省城市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的特点;用城镇密度、关联维数分析了甘肃省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指出了目前城镇体系的特征:首位度过大;城市体系规模... 文章通过计算甘肃省城镇体系的首位指数、不平衡指数及城市规模分形分布的分维数,讨论了甘肃省城市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的特点;用城镇密度、关联维数分析了甘肃省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指出了目前城镇体系的特征:首位度过大;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出现断层,联系不畅;空间布局小集中、大分散;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力较弱,大城市没有发挥应有的辐射作用;城镇体系结构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显著。进一步探讨了这种城镇体系结构特征形成的内在机制,最后作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甘肃城镇体系发展的相应对策:大分散,小集中,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坚持分散化的道路,完善城镇空间结构;大力促进农村小城镇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体系 规模结构 空间结构 分形 甘肃省
下载PDF
甘肃省2000年水资源足迹的初步估算 被引量:76
15
作者 龙爱华 徐中民 +1 位作者 张志强 苏志勇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23-129,共7页
水资源足迹是真实反映人类对水资源消费利用的新概念,能深刻揭示社会经济系统对水资源的真实消费,水资源足迹核算为水资源科学管理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文章提出了水资源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甘肃省为例,运用产品虚拟水研究方法核算并... 水资源足迹是真实反映人类对水资源消费利用的新概念,能深刻揭示社会经济系统对水资源的真实消费,水资源足迹核算为水资源科学管理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文章提出了水资源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甘肃省为例,运用产品虚拟水研究方法核算并分析了2000年的虚拟水消费和水资源足迹。结果表明,2000年甘肃省全社会的水资源足迹为221 231×108m3,人均水足迹为865 24m3 人·年和2371L 人·天,大大高于统计的水资源利用量;虚拟水计算基础上的水资源足迹衡量不仅深刻刻画了人类对水资源的真实占用情况,同时对我国干旱区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战略启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人类消费结构及消费模式和虚拟水进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0年 甘肃省 估算 社会经济系统 资源利用效率 虚拟水消费 水资源管理 科学管理 计算方法 研究方法 消费模式 消费结构 新概念 人类 真实 利用量 干旱区 核算 占用 衡量 进口
下载PDF
甘肃省农田地膜污染及防控措施调查 被引量:85
16
作者 马彦 杨虎德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78-483,共6页
根据甘肃省第一、二次污染源普查结果和78个监测点数据,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甘肃省农田残膜污染现状和防控措施。结果表明,2013年全省地膜使用总量152 025 t,年残留总量44 574 t,地膜污染地区差异明显,从大到小... 根据甘肃省第一、二次污染源普查结果和78个监测点数据,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甘肃省农田残膜污染现状和防控措施。结果表明,2013年全省地膜使用总量152 025 t,年残留总量44 574 t,地膜污染地区差异明显,从大到小依次为中部黄土高原区、陇东黄土高原区、河西走廊、陇南山区、天水地区和甘南牧区。不同覆膜作物的污染量不同,污染最严重的是玉米。残膜碎片面积越大,残存在田间的数量越小。种植年限1-〈10、10-〈20、20-30 a的0-30 cm田间地膜残留量分别为27.62、30.78和42.26 kg·hm^-2。耕地利用类型不同,残膜量大小则不同,从大到小依次为粮食作物、花卉、蔬菜和经济作物。不同年限、不同种植作物及不同覆膜方式的田间地膜残留系数不同,综合残留系数为4.64 kg·hm^-2·a^-1。影响地膜残留量的因素主要有残膜碎片大小、地膜厚度、种植模式、农田距村庄距离、土壤质地、地膜重复利用和捡拾方式。2013年甘肃省已建立起了完整的废旧地膜回收体系,有回收企业231家,回收网点2130个,残膜回收率为70.7%。同时采取了增加地膜厚度、调整种植模式、增施有机肥改变土壤质地、减少地膜重复利用、采用人工加机械捡拾、建立废旧地膜回收体系等农艺农机技术,大幅度减少了地膜残留量,有效防治了农田残膜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地膜 污染 防控措施 甘肃
下载PDF
2000年6月4日沙尘暴过境时敦煌地面气象要素及地表能量平衡特征的变化 被引量:72
17
作者 胡泽勇 黄荣辉 +1 位作者 卫国安 高洪春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8,共8页
利用在敦煌进行的“我国典型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试验”观测资料,分析了2000年6月4日在我国西北所发生的沙尘暴过境时的地面气象要素的变化以及地表能量平衡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在沙尘暴过境时地面水平风风向经历了从稳定到多... 利用在敦煌进行的“我国典型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试验”观测资料,分析了2000年6月4日在我国西北所发生的沙尘暴过境时的地面气象要素的变化以及地表能量平衡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在沙尘暴过境时地面水平风风向经历了从稳定到多次调整,再到稳定,最后崩溃的演变。风向调整时,风速减弱,而调整之后,风速加大,同时伴有很强的上升气流。沙尘暴天气来临前,地面空气呈干热状态,处于低气压控制之下;而在沙尘暴过境时和过境后,地面空气显得相对湿冷,地面气压急剧上升,并处于高压控制之下。沙尘暴过境前后,地表的能量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净辐射大幅减少,地气间的感热和潜热输送变弱,土壤全天向上释放热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气象要素 能量平衡 甘肃 2000年 陆气相互作用 风速 风向 地面气压
下载PDF
甘肃省民勤沙区土壤结皮理化性质研究 被引量:68
18
作者 贾宝全 张红旗 +1 位作者 张志强 慈龙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1442-1448,共7页
以甘肃民勤沙区为研究区域 ,分别采集了不同地貌部位和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结皮 ,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了初步分析。从结皮土壤的机械组成、土壤盐分、土壤养分、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等方面来看 ,丘间地状况都明显要优于灌丛沙包。这可能与... 以甘肃民勤沙区为研究区域 ,分别采集了不同地貌部位和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结皮 ,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了初步分析。从结皮土壤的机械组成、土壤盐分、土壤养分、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等方面来看 ,丘间地状况都明显要优于灌丛沙包。这可能与丘间地地形低洼 ,有利于土壤物质汇聚 ,以及其接受的大气降尘远较灌丛沙包为多有关。对于灌丛沙包来讲 ,白刺沙包在理化性质上 ,其状况要优于红柳结皮和梭梭结皮 ,这主要与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及其所处的演替阶段有关。从目前的植被演替情况来看 ,白刺是当地的顶极种群 ,最适应环境 ,因此结皮发育状况也好 ;红柳目前已经处于极度退化进程中 ,而梭梭为人工植被 ,人工植被因在演替阶段中不起决定作用 ,故理化性质较差。另外从该研究工作还可以看出 ,对白刺植被采取围封措施之后 ,可以显著地促进结皮的生长发育 ,提高结皮中的有机质、全 N、全 P、速效 N等养分以及 Ca CO3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荒漠区 土壤结皮 理化性质 民勤 甘肃
下载PDF
甘肃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74
19
作者 封志明 杨艳昭 +1 位作者 丁晓强 郑海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9-103,共5页
区域水土平衡模型的建立通常需要确定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模型,这一模型的精确与否,直接影响整体预测模型的最终预报精度。运用FAO-24Blaney-Criddle法、FAO-24Radiation法、FAOPPP-17Penman法及FAOPenman-Mon-teith(98)4种方法,对甘肃... 区域水土平衡模型的建立通常需要确定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模型,这一模型的精确与否,直接影响整体预测模型的最终预报精度。运用FAO-24Blaney-Criddle法、FAO-24Radiation法、FAOPPP-17Penman法及FAOPenman-Mon-teith(98)4种方法,对甘肃省1981~2000年33个站点的月参考作物蒸散量进行了计算。对比分析结果表明,FAOPen-man-Monteith(98)模型的精度与灵敏度均显示了较强的优越性。运用该模型对甘肃省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表明:甘肃省参考作物蒸散量年内逐月演变曲线呈单峰状;年际蒸散量变化与夏季年际波动变化存在较高一致性;全年参考作物蒸散量分布具有从东南向西北递增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蒸散量 Penman—Monteith 时空变化 甘肃地区
下载PDF
甘肃省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耦合分析 被引量:80
20
作者 任祁荣 于恩逸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944-2953,共10页
社会经济发展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耦合协调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以甘肃省为研究对象,构建甘肃省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甘肃省2007—2017年间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 社会经济发展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耦合协调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以甘肃省为研究对象,构建甘肃省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甘肃省2007—2017年间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及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甘肃省的自然环境质量指数在2007—2017年间呈先波动下降后逐步上升的变化趋势,而甘肃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系统的综合水平在2007—2017年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2007—2017年,甘肃省的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的发展状态从失调阶段逐步过渡到协调阶段,说明这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过程正从磨合阶段向着高水平有序状态稳固发展,10年间甘肃省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性有明显改善。面向自然生态环境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动态讨论可以看出:(1)甘肃省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变化速率的剪刀差的演变过程经过了差异较大但无明显制约—社会经济对生态环境压力逐步加重—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支撑能力同步回升的演变过程;(2)2007—2014年,甘肃省处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速度小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受生态环境的限制和约束,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几乎为零,但其相互胁迫程度不断增加,到2015—2017年,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速度大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2015—2017年自然生态环境的增速高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优化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开始起效,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越来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经济 生态环境 综合评价 耦合协调度 甘肃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