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NICU内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53
1
作者 李秋平 高昕 +5 位作者 黄捷婷 李灵先 齐海莲 石慧 叶翠 封志纯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31-534,共4页
目的分析早产新生儿监护病房(PNICU)内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点,为其诊治及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PNICU 21例确诊为真菌性败血症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真菌性败血症患儿均为<34周早产儿,占同期出院早产... 目的分析早产新生儿监护病房(PNICU)内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点,为其诊治及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PNICU 21例确诊为真菌性败血症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真菌性败血症患儿均为<34周早产儿,占同期出院早产儿的1.24%,体质量均<1 800 g,其中极低出生体质量儿10例,超低出生体质量儿2例。21例真菌感染前全部接受广谱抗生素治疗及静脉营养,17例有皮质激素暴露,17例曾机械通气,4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4例曾外科胸腔闭式引流,2例曾使用抑酸剂。起病最早为生后10 d,最晚57 d。表现为发热、呼吸暂停、灌注差、惊厥等症状。6例血常规白细胞<5.0×109/L,14例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13例血小板<100×109/L,血培养近平滑假丝酵母10例,罗伦特隐球菌3例,无名假丝酵母3例,白色假丝酵母菌2例,季也蒙假丝酵母菌、葡萄牙假丝酵母、粉状毕赤酵母各1例,药敏均提示对二性霉素B敏感,氟康唑敏感率为90.48%。脑脊液检查1例白细胞和蛋白均明显增高,培养与血培养一致。CT检查脑组织大片坏死。21例均接受氟康唑抗真菌及对症支持治疗,15例治愈,5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1例死亡。结论 PNICU真菌败血症多见于<34周早产儿,以假丝酵母类最为多见,高危因素包括出生胎龄、体质量、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机械通气、皮质激素暴露、外科手术、中心静脉置管等,可伴有白细胞升高或减少、血小板减少、C反应蛋白升高等,氟康唑治疗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性败血症 假丝酵母菌 早产儿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下载PDF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真菌性败血症感染因素分析与感染暴发控制 被引量:29
2
作者 李晖 钟巧 +1 位作者 高晓玲 王晨虹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40-441,共2页
目的分析引起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真菌性败血症的感染因素,探讨控制感染流行的有效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7-17日集中出现的感染病例,对其临床特征、病原学检查结果、侵入性治疗、原发基础疾病等进行研究,采取多科合作、启... 目的分析引起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真菌性败血症的感染因素,探讨控制感染流行的有效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7-17日集中出现的感染病例,对其临床特征、病原学检查结果、侵入性治疗、原发基础疾病等进行研究,采取多科合作、启动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控制真菌性败血症感染在病室内流行。结果同期NICU内真菌性败血症感染罹患率为5.43%,真菌均为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引起感染高危因素有早产、原发疾病、免疫力低下、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侵入性治疗等;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后,所有感染病例均痊愈,无一例死亡。结论 NICU真菌性败血症感染属局部暴发流行,早期发现、从各个环节予以分析、早期开展经验性治疗,能够有效控制感染的进一步蔓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性败血症 因素分析 暴发控制
原文传递
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临床特点及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意义 被引量:21
3
作者 郑莉莉 夏红萍 +6 位作者 谢利娟 何振娟 张拥军 杨庆南 陈妍 朱天闻 朱建幸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296-299,共4页
目的探讨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临床特点及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的意义。方法对2009年3月至2011年2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临床怀疑真菌感染的早产儿,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5M真菌1,3-13-D葡聚糖检测试剂盒定... 目的探讨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临床特点及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的意义。方法对2009年3月至2011年2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临床怀疑真菌感染的早产儿,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5M真菌1,3-13-D葡聚糖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同时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和血培养检测。确诊真菌性败血症的患儿为病例组,未确诊者为对照组。分析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比较两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结果30例疑诊惠儿,病例组14例。病例组中,71.4%(10/14)的真菌性败血症早产儿为极低出生体重儿,血培养均为假丝酵母菌(念珠菌)。临床表现除出现感染症状外,85.7%(12/14)的患儿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42.9%(6/14)的真菌性败血症早产儿合并真菌性脑膜炎。、病例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为181.1(129.6~1009.3)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5.0(5.0~8.8)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例合并真菌性脑膜炎患儿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为1565.5(183.6~3549.3)pg/ml,8例未合并真菌性脑膜炎患儿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为159.0(48.0~183.7)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治疗后血浆1,3-β-D葡聚糖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多见于极低出生体重儿,以念珠菌血症多见,多数患儿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易合并真菌性脑膜炎。血浆1,3-β-D葡聚糖对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β—D葡聚糖 败血症 真菌性 婴儿 早产
原文传递
真菌感染性败血症新生儿凝血纤溶系统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观察 被引量:15
4
作者 苏畅 范小萍 +2 位作者 夏建萍 毛月燕 方兴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95-1098,共4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感染率以及患儿凝血纤溶系统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为临床诊治实践提供参考借鉴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7年6月医院收治的新生儿5 984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选取健康新生儿25名为研究对象,对真... 目的探讨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感染率以及患儿凝血纤溶系统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为临床诊治实践提供参考借鉴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7年6月医院收治的新生儿5 984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选取健康新生儿25名为研究对象,对真菌感染败血症患儿和健康儿童的凝血纤溶系统相关指标(AT-III)活性、D-二聚体(DD)水平和血小板(PLT)数量、血清炎症因子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12(IL-12))以及T细胞亚群指标进行观察和比较(CD_3^+CD_4^+、CD_3^+CD_8^+、CD_4^+CD_(45)^+、CD_8^+CD_(45)^+)。结果 5 984例新生儿中,真菌感染败血症患儿25例,真菌感染发生率为0.42%;真菌感染性败血症患儿的TNF-α、IL-4、IL-6、IL-8和IL-12等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高于健康新生儿(P<0.05);真菌感染性败血症患儿的CD_3^+CD_4^+和CD_3^+CD_8^+均低于健康新生儿(P<0.05);真菌感染性败血症患儿的AT-III和PLT均低于健康新生儿(P<0.05),真菌感染性败血症患儿的DD高于健康新生儿(P<0.05);25例真菌感染患儿死亡14例,病死率56.00%。结论新生儿真菌感染性败血症患儿感染后的促炎和抗炎过程被显著激活,凝血纤溶功能呈现紊乱表现,患儿临床预后效果极差,临床上应给予主动预防和早期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感染 败血症 新生儿 凝血纤溶 预后
原文传递
早产儿晚发型细菌性和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早期鉴别 被引量:10
5
作者 许敏 赵冬莹 张拥军 《上海医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80-285,共6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ICU(NICU)早产儿晚发型细菌性和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早期特点,以指导临床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NICU收治的晚发型败血症早产儿103例(病例组),根据病原学结... 目的探讨新生儿ICU(NICU)早产儿晚发型细菌性和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早期特点,以指导临床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NICU收治的晚发型败血症早产儿103例(病例组),根据病原学结果进一步分为细菌组和真菌组,选择与其胎龄、出生体重、性别和出生后发病或观察时间点相似的早产儿20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的临床症状(包括反应差、体温异常、心动过速、呼吸暂停、青紫、腹胀和喂养不耐受)、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中枢感染、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脑室周围和脑室内出血(PIVH)、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和预后不良率(包括死亡或放弃治疗)。收集3组早产儿的血常规检查结果,并采用ROC曲线图分析病例组发病的早期预测因子。结果病例组103例,其中细菌组49例,真菌组54例。细菌组的平均胎龄和出生体重均显著大于真菌组(P值均<0.01),平均胎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细菌组和真菌组呼吸暂停、青紫、腹胀和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真菌组心动过速、呼吸暂停、青紫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细菌组(P值均<0.01)。细菌组和真菌组的NEC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真菌组的BPD、PIVH和PVL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真菌组的BPD、PIVH、PVL发生率和预后不良率均显著高于细菌组(P值分别<0.01、0.05)。细菌组和真菌组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比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1);真菌组的红细胞比容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平均血小板体积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真菌组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比容均显著低于细菌组(P值均<0.01),平均血小板体积显著大于细菌组(P<0.01)。根据ROC曲线,细菌组未发现诊断准确性较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发型败血症 早产儿 真菌性败血症 细菌性败血症 血小板
下载PDF
IL-17C is required for lethal inflammation during systemic fungal infection 被引量:8
6
作者 Jinling Huang Shaoshuai Meng +3 位作者 Shanjuan Hong Xin Lin Wei Jin Chen Dong 《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4期474-483,共10页
Within the interleukin-17 (IL-17) family of cytokines, IL-17A is known to be critical in the host defense against fungal infections; however, the function of the other IL-17 family members in anti-fungal immunity re... Within the interleukin-17 (IL-17) family of cytokines, IL-17A is known to be critical in the host defense against fungal infections; however, the function of the other IL-17 family members in anti-fungal immunity remains largely unknown. Here, we show that IL-17C expression was highly induced in kidney epithelial cells after fungal infection. Mice that lacked IL-17C exhibited increased survival and attenuated kidney tissue damage, although they had similar fungal loads. IL-17C deficiency resulted in decreased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expression compared with wild-type control mice. Additionally, IL-17C directly acted on renal epithelial cells in vitro to promote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production. Taken together, our data demonstrate that IL-17C is a critical factor that potentiates inflammatory responses and causes host injury during fungal inf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ngal infection IL-17C kidney injury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sepsis
原文传递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真菌性败血症17例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魏谋 唐娟 +4 位作者 瞿柳红 荣箫 袁媛 陈晓文 周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13-816,共4页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征,为其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确诊为真菌性败血症的17例VLBWI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共收治VLBWI(含超低出生...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征,为其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确诊为真菌性败血症的17例VLBWI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共收治VLBWI(含超低出生体质量儿)287例,确诊真菌性败血症17例,发生率为5.92%。17例真菌性败血症患儿在真菌感染前均接受过广谱抗生素和静脉营养治疗,14例曾机械通气,13例曾留置经外周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起病最早为生后7 d,最晚为生后51 d。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BG)均明显升高(46~8 285 pg/ml)。血培养白色假丝酵母菌9例,克柔假丝酵母菌4例,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例,无名假丝酵母菌2例。药敏试验显示所有菌株对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均敏感。17例起初均予氟康唑治疗,其中8例因疗效欠佳改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治愈13例,自动出院3例,1例死亡。结论 VLBWI真菌性败血症的发生率仍较高,病原菌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和克柔假丝酵母菌,医源性因素如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中心静脉置管、机械通气等不容忽视。患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血浆BG检测可作为真菌性败血症的诊断、疗效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氟康唑及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真菌性败血症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 真菌性败血症 (1 3)-β-D葡聚糖
下载PDF
Penicillium marneffei chylous ascites in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 case report 被引量:7
8
作者 Yin-Zhong Shen Zhen-Yan Wang Hong-Zhou Lu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37期5312-5314,共3页
Penicillium marneffei (R marneffei) infection usually occurs with skin, bone marrow, lung or hepatic involve- ment. However, no cases of P. mameffei infection with chylous ascites have been reported thus far. In thi... Penicillium marneffei (R marneffei) infection usually occurs with skin, bone marrow, lung or hepatic involve- ment. However, no cases of P. mameffei infection with chylous ascites have been reported thus far. In this re- port, we describe the first case of acquired immune de- ficiency syndrome (AIDS) which has been complicated by a P. marneffei infection causing chylous ascites. We describe the details of the case, with an emphasis on treatment regimen. This patient was treated with am- photericin B for 3 mo, while receiving concomitant ther- apy with an efavirenz-containing antiretroviral regimen, but cultures in ascitic fluid were persistently positive for P. marneffei. The infection resolved after treatment with high-dose voriconazole (400 mg every 12 h) for 3 too. R marneffei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differential di- agnosis of chylous ascites in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patients. High-dose voriconazole is an effective, well-tolerated and convenient op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systemic infections with R marneffei in AIDS patients on an efavirenz-containing antiretroviral regim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ylous ascites Penicillium marneffei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VORICONAZOLE Efa-virenz fungal sepsis
下载PDF
95例真菌性脓毒症的中医证候特征、中药组方规律及临床疗效研究
9
作者 魏一鸣 胡雅慧 +2 位作者 李亚可 徐霄龙 刘清泉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7期1139-1144,共6页
目的总结真菌性脓毒症患者的中医证候学特征,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中药组方规律并评估临床疗效,为中医药治疗真菌性脓毒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2007年7月1日至2022年7月31日入院的脓毒症患者的... 目的总结真菌性脓毒症患者的中医证候学特征,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中药组方规律并评估临床疗效,为中医药治疗真菌性脓毒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2007年7月1日至2022年7月31日入院的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原学检验显示真菌感染。采集患者一般情况、中医四诊信息、辨证分型、中药使用情况,采用频数、频率进行描述性统计。中药方面采用R语言进行中药频数统计、高频中药关联分析,通过SPSS进行聚类分析。分析患有不同基础疾病的真菌性脓毒症患者的中药应用情况。临床疗效通过好转率和APACHEⅡ评分进行评估。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95名,主要为白念珠菌感染患者,男性51例,女性44例,年龄(84.9±11.2)岁。感染部位方面以肺部真菌感染为主。预后方面,真菌性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为11.6%。患者伴有多种基础疾病,临床以发热、咳嗽、喘憋、意识障碍为主要症状,舌象以舌红或舌淡白、苔白腻多见,脉象以细、弦、滑、沉为主。证候方面,痰热壅肺证、气阴两虚证为主要的临床证候。中药的应用以苦寒、甘温药为主,主要归肺经、脾经、胃经,发挥补益虚损、清热解毒、利湿化痰、活血祛瘀等作用。关联规则分析得出核心药物组合为黄芪-当归-金银花-甘草,蛇床子-苦参-干姜,红花-白术-陈皮,枳壳-陈皮-柴胡等。聚类分析将高频中药分为2个有效类方群,分别侧重祛除病邪和补益虚损。基础疾病对患者的用药亦有影响,根据基础疾病的不同,在治疗上有侧重地施以通利心脉、清肺平喘、疏肝解毒、补益肾阳、健脾燥湿之法。临床好转率为86.3%,出院时APACHEⅡ评分较入院时明显降低(P<0.05)。结论真菌性脓毒症患者的中医证候以正虚邪盛为主要特征,中药治疗时注重补虚祛邪,临床疗效值得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性脓毒症 中医证候 中药组方规律 临床疗效 数据挖掘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fungal vs bacterial infections in the medical intensive liver unit:Cause or corollary for high mortality?
10
作者 Sarah Khan Hanna Hong +6 位作者 Stephanie Bass Yifan Wang Xiao-Feng Wang Omar T Sims Christine E Koval Aanchal Kapoor Christina C Lindenmeyer 《World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24年第3期379-392,共14页
BACKGROUND Due to development of an immune-dysregulated phenotype,advanced liver disease in all forms predisposes patients to sepsis acquisition,including by opportunistic pathogens such as fungi.Little data exists on... BACKGROUND Due to development of an immune-dysregulated phenotype,advanced liver disease in all forms predisposes patients to sepsis acquisition,including by opportunistic pathogens such as fungi.Little data exists on fungal infection within a medical intensive liver unit(MILU),particularly in relation to acute on chronic liver failure.AIM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fungal infections among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advanced liver disease,and compare outcomes to those of patients with bacterial infections.METHODS From our prospective registry of MILU patients from 2018-2022,we included 27 patients with culture-positive fungal infections and 183 with bacterial infections.We compared outcomes between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MILU with fungal infections to bacterial counterparts.Data was extracted through chart review.RESULTS All fungal infections were due to Candida species,and were most frequently blood isolates.Mortality among patients with fungal infections was significantly worse relative to the bacterial cohort(93%vs 52%,P<0.001).The majority of the fungal cohort developed grade 2 or 3 acute on 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90%vs 64%,P=0.02).Patients in the fungal cohort had increased use of vasopressors(96%vs 70%,P=0.04),mechanical ventilation(96%vs 65%,P<0.001),and dialysis due to acute kidney injury(78%vs 52%,P=0.014).On MILU admission,the fungal cohort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108 vs 91,P=0.003),Acute Physiology Score(86 vs 65,P=0.003),and 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Sodium scores(86 vs 65,P=0.041).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rate of central line use preceding culture(52%vs 40%,P=0.2).Patients with fungal infection had higher rate of transplant hold placement,and lower rates of transplant;however,differences did not achiev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CONCLUSION Mortality was worse among patients with fungal infections,likely attributable to severe ACLF development.Prospective studies examining empiric antifungals in severe ACLF and assoc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ngal INFECTION sepsis Acute on chronic liver failure Intensive care
下载PDF
CD4+、CD8+T细胞监测在ICU重症患者并发获得性真菌感染临床评估中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乙汜 余应喜 范晶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10-1115,共6页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内的重症患者获得性真菌感染的特点,以及分化簇(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4+、CD8+T细胞免疫功能对获得性真菌感染临床评估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入住重庆医科...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内的重症患者获得性真菌感染的特点,以及分化簇(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4+、CD8+T细胞免疫功能对获得性真菌感染临床评估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入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并送检标本培养出真菌阳性的患者。根据诊断标准分为真菌感染组(49例)与定植组(37例)。记录并分析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评分,ICU住院时间,是否合并脓毒症、进行深静脉置管、机械通气、使用激素及广谱抗生素。收集标本取样48 h内患者体温、呼吸频率、脉率等生命体征,CD4+T细胞百分比、CD8+T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等T细胞检测值。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并建立预测模型,同时获得预测概率。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上述指标对诊断真菌感染价值进行评价。结果:感染组中,APACHEⅡ评分(P=0.045)、合并脓毒症例数(P=0.049)、机械通气例数(P=0.011)、体温(P=0.049)明显高于定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在评估真菌感染与定植的比较中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首次培养结果不同的菌株种类进行亚组分析,发现各组别间T细胞检测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感染组与定植组中T细胞检测值建立预测模型一,对其预测概率进行分析(P=0.013);再对合并脓毒症例数与T细胞检测值分析所得的预测概率(预测模型二)进行分析(P=0.024);对ICU入住时间、APACHEⅡ评分、合并脓毒症、进行深静脉置管、机械通气、使用激素、使用广谱抗生素、T细胞检测值分析所得预测概率(预测模型三)进行分析(P=0.025)。根据ROC曲线分析APACHEⅡ评分[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0.577]、体温(AUC=0.487)、CD4+T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感染 CD4+T细胞 CD8+T细胞 脓毒症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化疗后合并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梁晓麓 郭智 《实用癌症杂志》 2014年第5期592-595,共4页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化疗后合并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化疗后18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0例中有10例患者化疗后合并真菌性败血症,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发生率为5.5%,中位年龄40.3岁(16~78...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化疗后合并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化疗后18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0例中有10例患者化疗后合并真菌性败血症,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发生率为5.5%,中位年龄40.3岁(16~78岁),原发疾病分别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例,急性髓系白血病3例,多发性骨髓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及噬血细胞综合征各1例。从化疗至出现真菌败血症的时间为7~32 d,平均为17.9 d。病原菌全部为念珠菌,包括白色念珠菌5例、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各2例、近平滑念珠菌1例,根据药敏试验全部病例均应用伏立康唑注射液(4 mg/kg,2次/天)治疗,8例治愈,2例因合并肺部感染治疗无效死亡,治疗时间为7~35 d,平均16.5 d,总有效率为80%。结论恶性血液病化疗后可合并真菌性败血症,病原菌以念珠菌为主,死亡率较高,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化疗 伏立康唑 真菌性败血症 白色念珠菌
下载PDF
13例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历耋 王淑莲 +2 位作者 廖奇 邓永红 王燎原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9年第15期2507-2509,共3页
目的研究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病原分布、药物敏感试验及治疗效果,为其预防及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新生儿科确诊真菌性败血症的早产儿13例,分析其危险因素、临床特点、... 目的研究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病原分布、药物敏感试验及治疗效果,为其预防及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新生儿科确诊真菌性败血症的早产儿13例,分析其危险因素、临床特点、病因菌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13例真菌性败血症早产儿,胎龄26~35周,出生体质量700~2650g,其中13例经验性应用广谱抗生素及全肠外静脉营养,7例机械通气,11例深静脉置管(PICC、CVC);临床主要表现为频繁呼吸暂停、反应差、胃潴留、腹胀、低体温、发热、灌注差等症状;检验全血白细胞<4×10^9 3例,血小板<100×10^12 3例,CRP升高10例;11例早产儿真菌G试验(血浆1,3-β-D葡聚糖)均明显升高,达113.3~677.1pg/ml,全部患儿均为念珠菌属感染,11例白色念珠菌,2例近平滑假丝酵母菌;药物敏感试验对氟康唑(大扶康)敏感率92.3%(12/13),伏立康唑100.0%(13/13),两性霉素敏感率100.0%(13/13);12例治愈出院,1例放弃治疗。结论 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以念珠菌属感染为主;缺乏特异性表现,可伴白细胞、血小板降低,CRP增高,真菌G试验明显升高,预防及早期积极治疗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真菌感染 败血症
下载PDF
血液病合并确诊侵袭性真菌病15例临床分析
14
作者 高陆 任娜娜 +4 位作者 陈迪 石耿辉 田祖国 袁萍 冯永怀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2年第5期666-671,共6页
目的探讨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IFD)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提高对IFD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经血培养和病理学依据明确诊断为IFD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血液病合并IFD患者中,... 目的探讨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IFD)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提高对IFD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经血培养和病理学依据明确诊断为IFD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血液病合并IFD患者中,真菌血症10例,其中热带念珠菌血症6例,克柔假丝酵母菌血症2例,白色念珠菌血症1例,血培养及骨髓均为马尼非青霉菌1例;有组织病理学真菌依据5例,其中肺部曲霉菌感染3例,鼻-眼-脑型毛霉菌感染1例,肝脏念珠菌感染1例。15例血液病患者中,HIV合并急性造血功能停滞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7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1例;临床表现以发热最常见(10例)。15例患者治疗方案,使用伏立康唑4例(联合用药1例)、两性霉素B脂质体6例(联合用药3例),卡泊芬净7例(联合用药2例);15例患者治疗转归,死亡4例,有效8例,放弃3例(均为HIV)。结论血液病合并确诊IFD依赖血培养及组织病理学依据,发热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病原菌分布,真菌血症以念珠菌为主,肺部侵袭性真菌病以曲霉菌为主,影像学检查是IFD诊断的重要手段,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确诊侵袭性真菌病 真菌败血症 肝念珠菌病 毛霉菌感染
下载PDF
血流感染患者血清中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于帅 周汉王 +3 位作者 孙凯 匡慧慧 孙佟 李慧灵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3220-3224,共5页
目的分析疑似血流感染(BSI)患者血清中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在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和真菌血流感染对心脏负荷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6年9月于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就诊的疑似败血症或血流感染,且同一天进行静脉血培养... 目的分析疑似血流感染(BSI)患者血清中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在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和真菌血流感染对心脏负荷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6年9月于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就诊的疑似败血症或血流感染,且同一天进行静脉血培养和NT-proBNP检测的全部样本,共174例。按照血培养结果分四组,分别为革兰阳性菌感染、革兰阴性菌感染、真菌感染和阴性对照组,比较四组中NT-proBNP的差异。结果革兰阳性菌感染、革兰阴性菌感染、真菌感染和阴性对照组在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组间NT-proBNP两组间比较,仅革兰阴性菌感染组NT-proBNP为871(301,3688)pg/ml和真菌感染组的4398(1283,8436)pg/ml与阴性对照组的NT-proBNP 485(146,1716)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革兰阴性菌感染和真菌感染更易出现NT-proBNP的增高,增加心脏的负荷,在临床血流感染治疗过程中,对于革兰阴性菌和真菌感染的血流感染患者应注意心脏负荷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利钠肽 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 血流感染 革兰阳性菌 革兰阴性菌 真菌 败血症
原文传递
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16
作者 赵万建 冯月华 +1 位作者 李军华 曹素芬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2期1990-1994,共5页
目的:分析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8年10月河北省廊坊市人民医院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3000例新生儿,分为观察组(发生真菌性败血症)和对照组(未发生真菌性败血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确定新生... 目的:分析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8年10月河北省廊坊市人民医院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3000例新生儿,分为观察组(发生真菌性败血症)和对照组(未发生真菌性败血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确定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发生率为1.07%(32/3000)。两组性别、分娩方式、住院时间、肠外营养支持时间、应用广谱抗生素、抗生素联合用药、机械通气、合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肺透明膜病及肺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胎龄<37周、人工受孕、羊水指数<2 cm、极低出生体重儿、外周静脉中心置管(PICC)留置时间≥14 d、广谱抗生素使用时间≥7 d、机械通气时间≥7 d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因素均为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导致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中应给予针对性干预措施,降低真菌性败血症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真菌性败血症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下载PDF
血清1,3-β-D葡聚糖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真菌败血症中的临床分析
17
作者 肖万祥 蔡协君 +3 位作者 邹彩艳 杨婷 熊欣 袁毅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年第10期117-121,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侵袭性真菌性败血症中的诊断和预后作用。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9年9月疑似侵袭性真菌败血症患儿共78例,分为治疗组(确诊侵袭性真菌败血症)和对照组(非侵袭性真菌败血症)。比较两组血... 目的探讨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侵袭性真菌性败血症中的诊断和预后作用。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9年9月疑似侵袭性真菌败血症患儿共78例,分为治疗组(确诊侵袭性真菌败血症)和对照组(非侵袭性真菌败血症)。比较两组血清1,3-β-D葡聚糖、白细胞、血小板、超敏C反应蛋白(CRP)差异;同时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7天、第14天与治疗前清血清1,3-β-D葡聚糖、白细胞、血小板、超敏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血清1,3-β-D葡聚糖、超敏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血小板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血清1,3-β-D葡聚糖、超敏CRP在治疗后第7天和第14天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小板在治疗后第7天与治疗前比仍继续下降,但治疗后第14天明显高于治疗前。白细胞在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均无差别(P> 0.05)。结论血清1,3-β-D葡聚糖,结合血小板及超敏CRP的变化,为临床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β-D葡聚糖 侵袭性真菌 败血症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 诊断 预后
下载PDF
真菌培养阳性和阴性脓毒症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预后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文莎 邹志业 +3 位作者 何习斯 张帆 孟新科 冯永文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1年第10期867-873,共7页
比较脓毒症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真菌培养阳性与真菌培养阴性脓毒症的特征和预后。方法通过大数据分析的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Ⅲ(MIMIC-Ⅲ)数据库内的入院诊断脓毒症合并COPD、年龄>18岁的... 比较脓毒症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真菌培养阳性与真菌培养阴性脓毒症的特征和预后。方法通过大数据分析的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Ⅲ(MIMIC-Ⅲ)数据库内的入院诊断脓毒症合并COPD、年龄>18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住ICU后真菌培养(标本类型:呼吸道标本,如痰、支气管吸取物、肺泡灌洗液等)是否阳性分为真菌培养阳性组和真菌培养阴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年龄、性别、种族、身高、体质量等)、合并症、入院24 h的生命体征、病情严重程度,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真菌培养阳性和真菌培养阴性患者的生存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组间差异。结果共1041例ICU脓毒症合并COPD患者纳入最终分析,真菌培养阳性组134例,真菌培养阴性组907例。真菌培养阳性组较真菌培养阴性组既往合并肾衰竭患者更少,入院第1天的心率更快[次/min:114(95,126)vs.108(93,123),P=0.03]、呼吸频率更高[次/min:29(26,35)vs.28(24,33),P=0.02],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更高[分:8(5,10)vs.5(3,8),P<0.001],真菌培养阳性组较真菌培养阴性组机械通气时间更长[h:171.2(60.2,323.5)vs.105.0(25.6,256.8),P<0.001],住院日更长[d:12.4(7.6,23.7)vs.10.6(5.9,19.1),P=0.016],ICU住院时间更长[d:8.4(3.9,16.2)vs.3.4(1.8,9.3),P<0.001],病死率更高[28 d:38.1%vs.26.6%,P=0.006,60 d:39.6%vs.27.0%,P=0.003,90 d:40.3%vs.27.0%,P=0.002]。经倾向性匹配后,共102对匹配成功,真菌培养阳性组较真菌培养阴性组住院期间机械通气时间更长[h:173.5(57.0,305.3)vs.105.0(19.7,252.0),P=0.01],ICU住院天数更长[d:8.4(3.8,16.2)vs.3.7(1.9,10.4),P<0.001],病死率更高[28 d:38.2%vs.24.5%,P=0.035,60 d:39.2%vs.25.5%,P=0.036,90 d:39.2%vs.25.5%,P=0.036]。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脓毒症合并COPD患者真菌培养阴性组患者60 d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于真菌培养阳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sepsis)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真菌培养(fungal culture) 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Ⅲ(MIMIC-Ⅲ) 预后
下载PDF
T细胞免疫在脓毒症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9
作者 赵乙汜 余应喜 +1 位作者 林时辉 徐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25-1328,共4页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是一种具有很高发病率及死亡率的疾病,且多见于院内感染,特别是在脓毒症时,继发IFI的概率大大增加。脓毒症出现免疫抑制会影响T细胞免疫功能,不同的T细胞亚群对IFI各种真菌病原体都有不...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是一种具有很高发病率及死亡率的疾病,且多见于院内感染,特别是在脓毒症时,继发IFI的概率大大增加。脓毒症出现免疫抑制会影响T细胞免疫功能,不同的T细胞亚群对IFI各种真菌病原体都有不同的作用。此综述探讨了脓毒症继发IFI中T细胞免疫的病理生理变化、作用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旨在对脓毒症继发IFI中T细胞的作用做一个总结,并介绍最新研究出的免疫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真菌感染 T淋巴细胞亚群 脓毒症 免疫疗法
下载PDF
Etiology of Fungemia in Neonates: Four Decades of Case Reports 被引量:1
20
作者 Selma Alves Valente do Amaral-Lopes José Tavares-Neto 《Open Journal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2014年第2期97-105,共9页
Objectives: To compare groups of etiologic agents for neonatal fungemia based on previously published case reports with regard to case outcomes. Methods: Secondary analysis of data from case reports published in scien... Objectives: To compare groups of etiologic agents for neonatal fungemia based on previously published case reports with regard to case outcomes. Methods: Secondary analysis of data from case reports published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 indexed in Medline, Scopus and LILACS databases, and starting from the year, full texts were registered until the year 2010. Results: Thirty-four species of fungi were isolated in 252 cases reported over a 40-year period. The distribution of fungal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a case’s region of origin was very uneven (p Aspergillus sp.) in more developed countries. However, 73% of the chi-squared distribution corresponded to differences observed in the frequency of Candida sp. and non-albicans Candida. While the frequency of candidemia by C. albicans was progressively declining in the period from 1966 to 2010, reports of non-albicans candidemia and other non-Candida fungi became significantly (p albicans Candida or non-Candida fungi were isolated. Conclusion: fungi of the genera Candida and Aspergillus were the etiologic agents most frequently identified in published cases of neonatal fungemia;the outcome of death was more often related to cases where non-albicans Candida or non-Candida fungi were isol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ONATAL FUNGEMIA NEONATAL fungal sepsis Secondary Data Analysi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