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程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脑功能网络变化 被引量:13
1
作者 汪莹莹 王益 +4 位作者 华国伟 于敏 林璐 张立箎 李红新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04-509,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患儿脑功能网络的变化,了解该变化对脑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从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于常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足月HIE患儿的临床资料,共44例,均进行常...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患儿脑功能网络的变化,了解该变化对脑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从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于常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足月HIE患儿的临床资料,共44例,均进行常规和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fMRI)成像扫描,有24例符合入组标准,其中轻度患者(PT1组)11例,中重度患者(PT2组)13例。采用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比较PT1组和PT2组全脑的ALFF值的差异,并采用脑网络连边分析的方法比较PT1组和PT2组脑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的差异。结果在连边分析中,与PT1组相比,PT2组大脑中的右侧辅助运动区与右侧中央前回(Z1=0.39,Z2=-0.08)、右侧舌回与右侧海马(Z1=0.61,Z2=0.20)、左侧距状裂皮层与右侧杏仁核(Z1=0.30,Z2=-0.02)、右侧苍白球与右侧后扣带皮层(Z1=0.33,Z2=0.05)的FC减弱(均P<0.001,未校正)。在低频振幅分析中,PT1组和PT2组全脑的ALF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DR校正)。结论中重度组HIE患儿在部分脑区的功能连接存在变化,这些功能连接与运动功能、情绪处理、语言发育、认知功能及学习记忆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性脑病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脑功能网络 功能连接 新生儿
原文传递
基于三重网络模型的酒精使用障碍患者静息态fMRI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戴云蕊 张洁 +6 位作者 喻婷婷 赵益林 张亮 潘龙 黄鼎祥 刘昌盛 陈军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8-164,共7页
目的: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的独立成分分析(ICA)方法探讨酒精使用障碍(AUD)患者静息状态下三重网络模型(默认网络、突显网络及中央执行网络)功能网络连接(FNC)改变。方法:搜集2019年9月-2020年6月本院32例酒精使用障碍者和21... 目的: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的独立成分分析(ICA)方法探讨酒精使用障碍(AUD)患者静息状态下三重网络模型(默认网络、突显网络及中央执行网络)功能网络连接(FNC)改变。方法:搜集2019年9月-2020年6月本院32例酒精使用障碍者和21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的临床和MRI资料。所有被试行颅脑常规MRI及rs-fMRI扫描,采用DPABI软件进行数据预处理,通过GIFT软件进行独立成分(IC)分析,识别默认网络(DMN)、突显网络(SN)及中央执行网络(CEN)内的IC组件。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及DMN、SN和CEN的FNC的差异。结果:经头动检测后最终将28例酒精使用障碍者和19例健康志愿者纳入本研究。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酒精使用障碍组CEN内的IC8与IC14、IC10与IC28之间的功能连接增强;DMN的IC1与CEN的IC28、DMN的IC6与CEN的IC8之间功能连接显著增强;此外,CEN的IC8与DMN的IC9、IC18及SN的IC22之间功能连接亦增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功能连接减弱的区域。结论:AUD患者三重网络内及网络间功能连接发生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使用障碍 磁共振成像 静息态 三重网络模型 功能网络连接
下载PDF
视神经脊髓炎患者功能连接密度变化的静息态fMRI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韩永良 李咏梅 +5 位作者 罗琦 付佳亮 孔丽娜 向雅芸 陈晓娅 顾瑶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8年第1期33-37,共5页
目的利用基于体素的功能连接密度(functional connectivity density,FCD)图方法观察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患者静息状态下脑网络水平各脑区重要程度的异常改变,并评价其与临床评分、病程等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搜集20... 目的利用基于体素的功能连接密度(functional connectivity density,FCD)图方法观察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患者静息状态下脑网络水平各脑区重要程度的异常改变,并评价其与临床评分、病程等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搜集20例NMO患者及2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RI,rs-f MRI)数据,所得数据利用基于Matlab平台的DPARSFA软件进行图像预处理,然后利用其度中心度(degree centrality,DC)选项计算出FCD值,用SPM8软件进行平滑处理,得到二值化的平均FCD值,组间进行双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之间FCD有差异的脑区,分析有差异的脑区FCD值与临床扩展残疾评分量表(expanded disability status scale,EDSS)评分及病程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NMO患者FCD增加的脑区以左侧小脑半球(下半月小叶)为主;FCD减低的脑区主要包括双侧额叶(BA11)、左侧舌回、双侧小脑半球(方形小叶后部)(P<0.001,未校正,体素>30)。NMO患者的病程与左侧小脑半球(下半月小叶)FCD呈正相关(r=0.6,P=0.005)。结论 NMO患者脑功能网络连接属性存在异常,表现为多个脑功能区FCD增高或减低,可能与NMO患者肢体及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神经病理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脊髓炎 磁共振成像 脑功能网络 功能连接密度
下载PDF
帕金森病伴认知障碍患者功能脑网络连通性的价值 被引量:7
4
作者 王晴 李晓露 +2 位作者 夏建国 陈锦华 田为中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2年第5期540-544,共5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伴认知功能障碍(PD-CI)患者各网络间的功能连通性及意义。方法采用独立成分分析(ICA)方法对34例PD患者与34名健康对照者(HC组)、20例PD-CI患者与HC组两两进行全脑独立成分分解,以独立成分为单位,计算独立成分之间的功...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伴认知功能障碍(PD-CI)患者各网络间的功能连通性及意义。方法采用独立成分分析(ICA)方法对34例PD患者与34名健康对照者(HC组)、20例PD-CI患者与HC组两两进行全脑独立成分分解,以独立成分为单位,计算独立成分之间的功能网络连通性(FNC)。结果与HC组相比,PD患者的感觉运动网络与右侧额顶网络、左侧额顶网络与默认模式网络的功能连接减弱,感觉运动网络(11)与感觉运动网络(5)、腹侧注意网络与感觉运动网络、腹侧注意网络与视觉网络(6、25)、视觉网络(6)与视觉网络(25)、视觉网络(6、25)与听觉网络、感觉运动网络与听觉网络、腹侧注意网络与背侧注意网络(32)的功能连接增强。与HC组相比,PD-CI患者的左侧额顶网络与默认模式网络的功能连接减弱。结论PD患者脑区间功能连接存在广泛异常,而PD-CI患者的左侧额顶网络与默认模式网络的功能连接减弱,认知相关脑网络之间连接存在一定程度的受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认知障碍 磁共振成像 独立成分分析 脑网络功能连通性
下载PDF
帕金森病感觉运动区脑功能网络连通性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潘钰 瞿航 +2 位作者 赵义 王苇 刘姜冰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11,共6页
目的采用独立成分分析和功能网络连通性分析方法,对比帕金森病患者与健康者大脑的感觉运动网络与其他网络间连通性差异,及感觉运动网络内各亚区间连通性的差异。材料与方法纳入2019年1~12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原发性帕金... 目的采用独立成分分析和功能网络连通性分析方法,对比帕金森病患者与健康者大脑的感觉运动网络与其他网络间连通性差异,及感觉运动网络内各亚区间连通性的差异。材料与方法纳入2019年1~12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30例和同期招募的健康对照者30名。采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和结构像磁共振数据,使用Restplus软件包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并使用GIFT软件包将2组受试者的大脑划分为53个独立成分,归为7个脑网络,计算各网络之间的连接强度,统计分析两组间各网络成分的连通性差异。将2组受试者大脑感觉运动网络划分18个独立成分,归为6个亚区,计算各亚区间的连接强度,统计分析两组间各亚区间连通性差异。并将存在统计学差异的成分间的连接强度与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PDRS-Ⅲ)做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帕金森病组感觉运动网络与高级视觉网络、注意网络间的连通性减少。在感觉运动网络内部,帕金森病患者的左侧中央前/后回与右侧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间的连通性均减少,但左侧中央前回与左侧中央后回的连通性增加。中央旁小叶与左侧中央前/后回的连接强度与UPDRS-Ⅲ评分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与健康者相比,帕金森病患者无论是感觉运动网络与其他脑功能网络间的连通性,还是感觉运动网络内的连通性都存在差异,且大部分呈连接强度减弱趋势,提示脑功能连接异常可能是导致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如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等症状产生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功能磁共振成像 独立成分分析 功能网络连通性 感觉运动网络
下载PDF
Antidepressant Effects of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Unrelated to the Brain's Functional Network Connectivity alterations at an Individual Level 被引量:2
6
作者 Guang-Dong Chen Feng Ji +3 位作者 Gong-Ying Li Bo-Xuan Lyu Wei Hu Chuan-Jun Zhuo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4期414-419,共6页
Backgroun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ECT) can alleviate the symptoms of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TRD). Functional network connectivity (FNC) is a newly developed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brain's func... Backgroun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ECT) can alleviate the symptoms of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TRD). Functional network connectivity (FNC) is a newly developed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brain's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patterns. The first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FNC alterations between TRD patients and healthy controls. The second aim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CT treatment response and pre-ECT treatment FNC alterations in individual TRD patients. Methods: This study included 82 TRD patients and 41 controls. Patients were screened at baseline and after 2 weeks of treatment with a combination of ECT and antidepressants. Group information guided-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 (G1G-ICA) was used to compute subject-specific functional networks (FNs). Grassmann maniibld and step-wise forward component selection using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were adopted to perform the FNC measure and extract the functional networks' connectivity patterns (FCP). Pearson's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FCP and ECT response. Results: A total of 82 TRD patients in the ECT group were successfully treated. On an average, 8.50 ~ 2.00 ECT sessions were conducted. After ECT treatment, only 42 TRD patients had an improved response to ECT (the Hamilton scores reduction rate was more than 50%), response rate 51%. 8 FNs (anterior and posterior default mode network, bilateral frontoparietal network, audio network, visual network, dorsal attention network, and sensorimotor network) were obtained using GIG-ICA. We did not found that FCP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RD patients and healthy controls. Moreover, the baseline FCP was unrelated to the ECT treatment response. Conclusions: The FNC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RD patients and healthy controls, and the baseline FCP was unrelated to the ECT treatment response. These findings will necessitate that we modify the experimental scheme to explore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functional network connectivity functional network connectivity Pattern Multivariate Pattern Analysis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原文传递
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障碍早期功能网络连接性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陆佩文 杨洁 +6 位作者 邓秋琼 俞羚 曹雯炜 杜静 汪耀 周滟 徐群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第12期1267-1275,共9页
目的研究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 lvessel disease,CSVD)患者认知障碍早期大尺度静息态网络(resting-state network,RSN)之间连接模式的变化。方法2015年7月-2018年12月,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内科脑卒中门诊前瞻性连... 目的研究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 lvessel disease,CSVD)患者认知障碍早期大尺度静息态网络(resting-state network,RSN)之间连接模式的变化。方法2015年7月-2018年12月,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内科脑卒中门诊前瞻性连续招募非痴呆CSVD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人口社会学资料、血管危险因素,进行神经心理学评估和多模态MRI检查,分为无认知障碍(no cognitive impairment,NCI)组和轻度认知障碍(mildcognitive impairment,MCI)组。对两组患者的功能网络连接性(functional network connectivity,FNC)进行比较,并与认知功能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本研究共纳入CSVD患者185例,其中MCI组117例(63.2%),NCI组68例(36.8%),平均年龄为64.6±7.2岁,男性86例(78.4%)。MCI组与NCI组相比,男性较少(P=0.035),教育年限偏低(P=0.003),两组患者的年龄和血管危险因素无统计差异。②校正年龄、性别、教育年限后,在RSN水平,MCI组比NCI组执行控制网络(executive control network,ECN)和右额顶网络(right frontoparietal network,RFPN)之间的功能连接减弱(P<0.05);在独立成分(independent component,IC)水平,MCI组比NCI组在涉及听觉网络(auditory network,AN)、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ECN及RFPN的部分IC之间的功能连接减弱(均P<0.05),在涉及DMN、AN及视觉网络(visualnetwork,VN)的部分IC之间的功能连接增强(均P<0.05)。③除AN-13与DMN-16、RFPN-26与ECN-19外,FNC与总体认知、注意与执行和视空间功能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CSVD患者认知障碍早期,ECN和RFPN之间的功能连接减弱,FNC在涉及AN、DMN、ECN、RFPN的IC之间减弱,涉及DMN、AN、VN的IC之间代偿性增强,且FNC与认知功能相关。FNC可能成为CSVD认知障碍新的神经网络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病 血管性认知障碍 功能网络连接性
下载PDF
Changes in brain functional network connectivity after stroke 被引量:3
8
作者 Wei Li Yapeng Li +1 位作者 Wenzhen Zhu Xi Che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期51-60,共10页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functional network connection models can be used to study brain net- work changes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In this study, we inferred that these models could also be used to explore func...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functional network connection models can be used to study brain net- work changes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In this study, we inferred that these models could also be used to explore functional network connectivity changes in stroke patients. We used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 to find the motor areas of stroke patients, which is a novel way to determine these areas. In this study, we collected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atasets from healthy controls and right-handed stroke patients following their first ever stroke. Using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 six spatially independent components highly correlat- ed to the experimental paradigm were extracted. Then, the functional network connectivity of both patients and controls was established to observ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11 connections in the model in the stroke patients, while there were only four connections in the healthy controls. Further analysis found that some damaged connections may be compensated for by new indirect connections or circuits produced after stroke. These connections may have a direct correlation with the degree of stroke rehabilitation.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functional network connectivity in stroke patients is more complex than that in hea- lthy controls, and that there is a compensation loop in the functional network following stroke. This implies that functional network reorganization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rehabilitation after stro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brain injury STROKE motor areas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 brain network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 functional network connectivity neuralplasticity NSFC grant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学龄前孤独症儿童脑默认模式网络功能连接的fMRI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余韩 瞿航 +2 位作者 赵义 潘钰 王苇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29-933,共5页
目的通过比较学龄前孤独症儿童和典型发育对照组的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 DMN)的内在功能网络连接(functional network connectivity, FNC), 评估群体差异对社交沟通障碍的自闭症核心特征的预测能力。方法使用静息态功能... 目的通过比较学龄前孤独症儿童和典型发育对照组的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 DMN)的内在功能网络连接(functional network connectivity, FNC), 评估群体差异对社交沟通障碍的自闭症核心特征的预测能力。方法使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s-fMRI)检测学龄前孤独症儿童和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典型发育个体(每组n=60)。基于独立成分分析的结果建立了DMN与其他脑网络之间的功能网络连接, 提取具有统计学差异的连接强度与孤独症核心社交障碍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典型发育对照组比较, 孤独症患者rs-fMRI显示出内侧前额叶皮层和皮层下基底神经节/丘脑之间的功能连接性增加(t=3.758, P<0.01, FDR-corrected)。这种连接强度与孤独症的核心社交沟通障碍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34, P=0.007)。同时, DMN的平均连接强度也与基底神经节网络呈现出了过度功能网络连接(t=3.455, P<0.01, FDR-corrected)。结论学龄前孤独症儿童内侧前额叶皮层与皮层下核团间存在过度功能连接, DMN的异常功能连接可能是其核心社交障碍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 学龄前儿童 社交障碍 功能网络连接 功能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基于独立成分分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静态及动态功能网络连接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谍 陈影影 +5 位作者 沈晶 都丽娜 谢青 敬丽 林琳 伍建林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5-341,共7页
目的:探索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功能网络连接(FNC)的静态及动态变化特点。方法:收集33例ESRD患者及34例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独立成分分析识别到6个静息态功能网络,即听觉网络、凸显网络、视觉网络、感觉运动网络(SMN)、执... 目的:探索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功能网络连接(FNC)的静态及动态变化特点。方法:收集33例ESRD患者及34例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独立成分分析识别到6个静息态功能网络,即听觉网络、凸显网络、视觉网络、感觉运动网络(SMN)、执行控制网络(ECN)及默认网络。然后比较两组静态功能网络连接(sFNC)和动态功能网络连接(dFNC)相关参数的差异,并与神经心理测试进行相关分析。结果:sFNC分析显示ESRD组ECN与SMN的sFNC强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FDR校正),而且与执行功能评分[连线追踪测试A(TMT-A)]呈显著正相关(r=0.429,P=0.018)。dFNC分析显示ESRD组状态3的时间分数和平均驻留时间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状态2的时间分数(r=0.503,P=0.005)和平均驻留时间(r=0.412,P=0.024)与TMT-A评分呈显著正相关;状态4的时间分数与焦虑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372,P=0.043)。结论:本研究采用独立成分分析的方法揭示了ESRD患者静态及动态功能网络连接的特点,为深入理解ESRD患者神经病理损害机制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末期肾病 维持性血液透析 认知功能 功能网络连接 独立成分分析 动态脑网络
下载PDF
特发性全面性癫痫动态功能连接的应用及进展
11
作者 张家仁 顾晓瑜 +4 位作者 何莲 马文敏 伍光榕 李栋学 江林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7-171,共5页
特发性全面性癫痫(idiopathic generalized epilepsy,IGE)是一组和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的癫痫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癫痫的全面性发作,在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上表现为全面性或双侧对称性异常放电,而常规MRI检查为阴性。随着MR... 特发性全面性癫痫(idiopathic generalized epilepsy,IGE)是一组和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的癫痫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癫痫的全面性发作,在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上表现为全面性或双侧对称性异常放电,而常规MRI检查为阴性。随着MRI新方法的逐步运用,如今在IGE发生发展机制研究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动态功能连接(dynamic functional connectivity,DFC)作为一种新的脑网络分析方法,逐渐被应用到神经科学研究中,用于分析认知功能障碍与动态信息传递及整合方面的关联性,为人们进一步了解IGE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新见解。在此,本文对近些年来有关IGE的DFC研究应用及进展进行综述,希望为IGE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全面性癫痫 磁共振成像 功能磁共振成像 脑网络 功能网络 动态功能连接 脑电图
下载PDF
动态功能连接在孤独症谱系障碍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12
作者 伍光榕 张国敏 +1 位作者 许媛媛 杨伟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3-158,共6页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异质性神经发育障碍,由人类大脑系统中的信息流受损所致,具有高度遗传性,并与动态功能连接(ynamic functional connectivity,DFC)受损相关。ASD患者是影响较为深远的儿童精神疾病之...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异质性神经发育障碍,由人类大脑系统中的信息流受损所致,具有高度遗传性,并与动态功能连接(ynamic functional connectivity,DFC)受损相关。ASD患者是影响较为深远的儿童精神疾病之一,确诊患儿的家庭也将面临来自财务、精神和社会的多重压力和挑战。既往关于ASD的研究多基于静息态功能连接(static functional connectivity,SFC),但SFC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考虑到时间变异性的存在和潜力对大脑功能的影响。近年来,由于DFC可以准确捕捉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随时间的波动,揭示不同FC状态之间的转换,在ASD的研究中广泛使用。本文对DFC一些常见及较新方法,如滑动窗口法(sliding-window,SW)、隐马尔可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HMM)、主特征向量动力学分析(leading eigenvector dynamics analysis,LEiDA),以及这些方法在ASD中的应用和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这些方法优势及不足之处进行总结、比较。本综述期望通过对DFC方法及其应用进行总结为ASD的早期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新途径。通过分析DFC模式,研究者能够识别出与ASD相关的特定连接特征,有望开发出基于DFC的生物标志物,提高ASD的诊断准确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磁共振成像 功能磁共振成像 脑网络 功能网络 动态功能连接
下载PDF
基于复杂网络图论分析的慢性肩周炎患者脑功能连接及拓扑结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魏晓雅 李之恺 +6 位作者 周航 王泽一 闫超群 王旭 张亚男 石广霞 刘存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2期117-121,139,共6页
目的:通过基于复杂网络的图论分析方法探讨慢性肩周炎患者(CSP)的脑功能连接及拓扑结构的变化。方法:选择37例CSP患者(CSP组),同期选择年龄、性别及教育程度与其相匹配的24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获取2组静息态fMRI数据,采用图论分析方... 目的:通过基于复杂网络的图论分析方法探讨慢性肩周炎患者(CSP)的脑功能连接及拓扑结构的变化。方法:选择37例CSP患者(CSP组),同期选择年龄、性别及教育程度与其相匹配的24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获取2组静息态fMRI数据,采用图论分析方法分析2组大脑功能网络的差异;将2组具有显著差异的功能连接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CSP组拓扑结构参数中聚类系数和局部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t=-3.461,P=0.001;t=-2.502,P=0.015)。通过对功能连接(复杂网络的边)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CSP组右侧眶内额上回与左侧枕中回、右侧前扣带和旁扣带脑回与左侧枕中回之间的功能连接增强(均P<0.05);左侧眶部额上回与右侧回直肌、左侧眶部额中回与右侧眶部额中回、左侧回直肌与右侧回直肌、左侧楔叶与右侧梭状回之间的功能连接降低(均P<0.001)。CSP组左侧楔叶与右侧梭状回的功能连接值与VAS评分呈正相关(r=0.368,P=0.025)。结论:CSP患者脑网络拓扑结构及功能连接发生了改变,可能与其疼痛的发生发展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肩周炎 脑功能网络 磁共振成像 图论分析 功能连接
下载PDF
基于独立成分分析的乳腺癌化疗患者脑功能网络研究
14
作者 周文苏 夏建国 +4 位作者 田为中 李瑗 张继 朱正才 姚天琦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0-186,共7页
目的通过独立成分分析方法观察乳腺癌化疗患者大尺度静息态网络间功能连接变化,并分析其与认知评估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纳入50例术后化疗前的乳腺癌患者(C-组)和44例化疗后乳腺癌患者(C+组),两组分别进行了认知评估及静息态功能... 目的通过独立成分分析方法观察乳腺癌化疗患者大尺度静息态网络间功能连接变化,并分析其与认知评估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纳入50例术后化疗前的乳腺癌患者(C-组)和44例化疗后乳腺癌患者(C+组),两组分别进行了认知评估及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检查。使用独立成分分析方法来评估脑功能网络成分,比较两组受试者功能网络连接性(FNC),并与认知测试结果及血液生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C-组相比,C+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感知认知能力得分降低(P<0.05),数字连接实验A、认知疲劳、运动疲劳、感知认知障碍得分增高(P<0.05),同时C+组空腹血糖及甘油三酯水平较C-组高(P<0.05),两组在年龄、受教育年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脑网络水平,C+组听觉网络(AN)与背侧注意网络(DAN)、AN与感觉运动网络(SMN)、默认模式网络(DMN)内、DAN与腹侧注意网络(VAN)、左侧额顶网络(LFPN)与VAN间功能连接降低(Bonferroni校正,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N与SMN功能连接强度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r=0.379,P=0.026,FDR校正)、简易精神量表(r=0.492,P=0.003,FDR校正)、感知认知能力(r=0.330,P=0.040,FDR校正)呈正相关。结论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出现认知能力损伤、大尺度脑网络间功能连接性改变,且与认知测试相关,这提示静息态网络功能连接性可为诊断化疗相关认知功能损伤提供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化疗相关认知功能损伤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独立成分分析 功能网络连接性
原文传递
精准功能磁共振成像揭示个体化脑功能网络组织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广方 金花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078-2091,共14页
精准功能磁共振成像(precision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pfMRI)是指在单个个体中收集大量fMRI数据的一种数据采集策略,相较于传统fMRI研究中针对每个被试采集少量数据,之后通过组平均揭示认知过程的脑功能规律或是特定... 精准功能磁共振成像(precision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pfMRI)是指在单个个体中收集大量fMRI数据的一种数据采集策略,相较于传统fMRI研究中针对每个被试采集少量数据,之后通过组平均揭示认知过程的脑功能规律或是特定人群共享的脑功能特征的方法,该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揭示每个个体的大脑特征,因此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和应用。迄今为止,众多研究采用该方法从功能网络组织的个体差异、个体识别、局部区域的功能定位、个体网络枢纽的识别、个体功能网络的发展与可塑性和临床应用六个角度系统揭示了个体化的脑功能网络组织,这些研究成果对未来脑科学研究具有重要启发。未来研究应该重点探讨现有研究所揭示的个体功能网络组织特点与行为表现的关系,通过对数据分析和成像技术的改进减少该方法所需的扫描时间,并尝试将该方法应用到任务态fMRI和多模态数据的融合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功能磁共振成像 脑功能网络 个体差异 功能连接
下载PDF
卒中后基底节失语症患者针刺联合语言康复训练前后静息态脑功能网络连通性变化分析
16
作者 吕天丽 马佳骏 +4 位作者 刘璐 付明阳 谭中建 常静玲 孙敬青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23年第9期1313-1318,共6页
目的采用基于独立成分分析(ICA)的静息态脑功能网络连通性(FNC)方法,分析卒中后基底节失语症(BGA)患者的FNC变化特征,探讨其发生及针刺联合语言康复训练干预下的恢复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纳入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于首... 目的采用基于独立成分分析(ICA)的静息态脑功能网络连通性(FNC)方法,分析卒中后基底节失语症(BGA)患者的FNC变化特征,探讨其发生及针刺联合语言康复训练干预下的恢复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纳入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就诊的右利手BGA患者16例,以及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利手相匹配的健康被试者14例,采集健康被试者及干预前后BGA患者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人口学信息以及《西部失语症检查》资料,应用基于MATLAB平台的GIFT工具箱进行ICA及静息态脑网络FNC分析,横向对比BGA患者与健康被试者FNC差异,纵向比较干预前后BGA患者FNC变化。结果与健康被试者相比,卒中后BGA患者干预前表现为基底节网络与默认网络、视觉网络的连通性减弱,而听觉网络和右侧额顶网络、楔前叶网络的连通性增强;针刺联合语言康复训练干预后表现为基底节网络与视觉网络、楔前叶网络的连通性减弱,前凸显网络与双侧额顶网络的连通性减弱,而默认网络和听觉网络、右侧额顶网络、视觉网络的连通性增强。BGA患者组内干预前后表现为基底节网络与左侧额顶网络连通性增强。结论基底节网络与其他脑网络间的FNC变化是反映BGA发生与语言功能恢复机制的关键,针刺联合语言康复训练可能通过增强基底节网络与左侧额顶网络的连通性来改善语言功能,而注意力资源的重新分配可能也是促进BGA患者语言功能恢复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言语和语言障碍康复 基底节失语 功能网络连通性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多变量模式分析在反社会人格障碍中的应用
17
作者 蒋伟雄 刘华生 +3 位作者 廖坚 廖云杰 唐艳 王维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96-300,共5页
从静息态功能连接角度使用多变量模式,研究了反社会人格障碍(ASPD)脑网络的异常连接模式。结果表明了多变量模式分析方法成功地对ASPD患者和对照体进行了分类,并且ASPD患者最大的变化是静息态网络、注意网络、视觉认知网络和小脑这些网... 从静息态功能连接角度使用多变量模式,研究了反社会人格障碍(ASPD)脑网络的异常连接模式。结果表明了多变量模式分析方法成功地对ASPD患者和对照体进行了分类,并且ASPD患者最大的变化是静息态网络、注意网络、视觉认知网络和小脑这些网络之间的失连。该研究使用多模式分析方法成功地提取了反社会人格的异常信息,为反社会人格障碍这种高危人群的综合评估与识别提供了线索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社会人格障碍 脑功能网络 功能连接 多变量模式分析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支持向量机
下载PDF
基于ALFF和动态功能连接的槟榔成瘾的研究
18
作者 张若菡 林李泽强 郭水霞 《生物数学学报》 2020年第1期78-90,共13页
槟榔(Betel Quid)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精神活性物质之一,长期嚼食会使人上瘾,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敏感且高分辨率的神经成像技术的出现,使研究者对嚼食槟榔成瘾的神经病理学有了新的见解.本文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数据,... 槟榔(Betel Quid)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精神活性物质之一,长期嚼食会使人上瘾,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敏感且高分辨率的神经成像技术的出现,使研究者对嚼食槟榔成瘾的神经病理学有了新的见解.本文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数据,首次提出通过对槟榔成瘾者(BQD)和正常对照(HC)的7大脑功能网络上的低频振幅(ALFF)的幅值进行了Logistic回归以及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来发现槟榔成瘾者存在异常的脑功能网络,该方法准确度较高且易于实现;其次,通过成组独立成分分析(Group ICA)和K-means聚类分析比较两组被试的动态功能连接的差异,由此探讨槟榔成瘾对脑功能网络和脑功能连接的影响.研究发现,槟榔成瘾者的小脑网络与正常人相比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我们推断这可能与小脑调节躯体运动和涉及成瘾行为等生理机能有关.这一发现打破了以往人们对于小脑功能的认知,引导人们将成瘾机制与小脑网络的非运动功能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对研究槟榔成瘾这一公共健康问题以及发展针对槟榔成瘾的特异性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成瘾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独立成分分析 脑功能网络 动态功能连接
原文传递
基于动态功能性脑网络的情感分析
19
作者 黄义华 童玥 +2 位作者 衡霞 卢忱 王忠民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22年第2期20-25,共6页
人脑活动是在秒级与毫秒级动态变化的,因此采用静态连接方式构建的功能性脑网络,会造成部分与时间相关有效特征的缺失。该文旨在研究情绪变化期间不同大脑区域之间相互作用的时空变化,提出了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该框架包括相关性度量,... 人脑活动是在秒级与毫秒级动态变化的,因此采用静态连接方式构建的功能性脑网络,会造成部分与时间相关有效特征的缺失。该文旨在研究情绪变化期间不同大脑区域之间相互作用的时空变化,提出了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该框架包括相关性度量,脑状态分割,代表性时间片段提取以及动态网络构建和分析。首先,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量化不同脑区之间的功能连通性。其次,计算两相邻时间点的相关性矩阵之间的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SVD)矢量空间距离,确定情绪转换点并对非平稳脑状态进行时间片分割,提取代表性时间片段。最后,基于相关性和频带功率分布构建不同网络模式,利用滑动窗口法估计动态相关模式和动态功率分布变化,然后提取脑动力学的多变量特征并进行分类识别。在SEED数据集上进行的相关实验验证了基于动态功能连接的情感评估方法的可行性,为不同情绪状态下建立脑动态模型开辟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脑网络 皮尔逊相关系数 功能连通性 奇异值分解 脑状态分割
下载PDF
不同程度尼古丁依赖者的动态功能网络连接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许珂 张勇 +2 位作者 程敬亮 时园园 汪卫建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256-1261,共6页
目的通过独立成分分析方法导出的血氧水平依赖的时间序列在窗口分段上计算的相关矩阵,并进一步应用滑动窗相关法探索尼古丁依赖者动态功能连接指标的组间差异。方法在Matlab平台上对所采集的121名尼古丁依赖者(尼古丁依赖组)以及58名不... 目的通过独立成分分析方法导出的血氧水平依赖的时间序列在窗口分段上计算的相关矩阵,并进一步应用滑动窗相关法探索尼古丁依赖者动态功能连接指标的组间差异。方法在Matlab平台上对所采集的121名尼古丁依赖者(尼古丁依赖组)以及58名不吸烟的志愿者(对照组)的功能磁共振数据分别进行预处理,并将经过预处理的数据分为80个成分进行组水平上的独立成分分析,共得到27个有效的独立成分;通过滑动时间窗技术对27个有效的独立成分进行动态功能连接分析。结果尼古丁依赖组和对照组的时间分数在state 2和state 3状态下、平均停留时间在state 3状态下具有组间差异(P<0.05),而转换次数在各个state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state 1和state 4状态下两组间的三项功能连接指标(时间分数、平均停留时间、转换次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和轻度尼古丁依赖组的时间分数在state 2、state 3和平均停留时间在state 2均存在差异(P<0.05);对照组和重度尼古丁依赖组的平均停留时间在state 2存在差异(P<0.05);轻度尼古丁依赖组和重度尼古丁依赖组的三项功能连接指标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尼古丁依赖者存在全脑功能网络连接异常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整体网络连接效率降低,部分局部网络连接效率提高。吸烟时间的长短、尼古丁依赖的程度对大脑功能连接有直接的影响,吸烟时间越长对全脑弱功能连接状态的影响越大,尼古丁依赖的程度越大则对全脑功能网络连接较强的状态的影响就越大且维持在该状态下的时间越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古丁依赖 功能磁共振影像 动态功能网络连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