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消化内镜特殊光学处理成像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10
1
作者 钱之欣 占强 《医学综述》 2010年第18期2829-2832,共4页
以窄带成像技术、智能电子分光比色技术、I-Scan为代表的一组特殊光学处理成像技术,突现消化道黏膜表层的毛细血管和腺管开口等微细形态,从而发现传统内镜下无法显示的病灶及组织特征,为内镜下精确的诊断和活检提供可靠的依据,以提高异... 以窄带成像技术、智能电子分光比色技术、I-Scan为代表的一组特殊光学处理成像技术,突现消化道黏膜表层的毛细血管和腺管开口等微细形态,从而发现传统内镜下无法显示的病灶及组织特征,为内镜下精确的诊断和活检提供可靠的依据,以提高异型增生和癌组织的检出率。现就具有特殊光学处理成像技术的上述三种内镜的工作原理及其在消化道疾病诊疗方面的发展情况和研究应用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带成像技术 智能电子分光比色技术 I-Scan 特殊光学处理成像技术
下载PDF
放大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成像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时胃黏膜改变的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肖玲 阮巍山 +1 位作者 杨玉宇 徐莉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13年第2期10-12,共3页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成像下观察胃黏膜的改变在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78例行放大胃镜窄带成像检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快速尿素酶法、组织切片法、14C尿素呼气试验方法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对幽...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成像下观察胃黏膜的改变在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78例行放大胃镜窄带成像检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快速尿素酶法、组织切片法、14C尿素呼气试验方法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对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患者进一步行放大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成像下胃黏膜的改变检测。结果14C尿素呼气试验、快速尿素酶试验、改良Giemsa染色组织切片法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分别为(48/30,61.54%)、(56/22,71.79%)、(54/24,69.23%),放大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成像下胃黏膜集合小静脉表现为消失型和不规则型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分别为(35/42,83.30%)、(38/42,90.50%),明显高于规则型(3/42,7.10%)。结论放大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成像直视下诊断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较理想的、应用前景广阔的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杆菌 幽门 胃镜检查 胃黏膜 智能分光比色
原文传递
不同内镜检查模式诊断癌前病变及食管早癌的临床价值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汪杰 卫双连 周艳玲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18年第3期157-160,共4页
[目的]分别使用普通白光模式、高清智能染色内镜(FICE)及FICE+卢戈氏碘染色模式对食管病变行内镜观察,比较3种不同模式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患者9765例,每例依次进行普通白光模式、FICE... [目的]分别使用普通白光模式、高清智能染色内镜(FICE)及FICE+卢戈氏碘染色模式对食管病变行内镜观察,比较3种不同模式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患者9765例,每例依次进行普通白光模式、FICE模式以及FICE+卢戈氏碘染色模式内镜检查,其中发现食管部位病变的患者99例,共检出病变130处。分别记录在3种模式下所发现的食管病变部位、形状、大小,并以活检及手术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比较3种模式对食管早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特异性。[结果]3种模式中FICE+卢戈氏碘染色模式的病变检出率、特异性明显高于普通白光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在食管早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上略高于FICE模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0);在发现食管高级别内瘤变(食管早癌及重度不典型增生)的特异性方面显著高于普通白光模式以及FICE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83,P=0.000;χ2=5.385,P=0.027)。[结论]FICE+卢戈氏碘染色模式能提高癌前病变及食管早癌的检出率,并对高级别内瘤变具有更高检测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电子染色内镜 食管早期病变
原文传递
富士能智能染色内镜在大肠扁平病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4
作者 杨建荣 刘锦涛 李命清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450-452,共3页
目的探讨富士能智能染色内镜(FICE)技术在大肠扁平病变诊断及指导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富士能智能染色内镜技术对72例患者的87个大肠扁平病变观察,其中侧向发育型肿瘤(LST)12个,按工藤分型进行腺管开口诊断,并行病理活检,部分病... 目的探讨富士能智能染色内镜(FICE)技术在大肠扁平病变诊断及指导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富士能智能染色内镜技术对72例患者的87个大肠扁平病变观察,其中侧向发育型肿瘤(LST)12个,按工藤分型进行腺管开口诊断,并行病理活检,部分病例行全瘤切除送检或外科手术治疗,将FICE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学诊断结果相比较。结果 FICE内镜技术诊断非肿瘤性病变及肿瘤性病变的病理符合率分别为88.24%、97.22%,总病理符合率为91.95%,12个LST腺管开口Ⅱ型1例,ⅢL型4例,Ⅳ型5例,ⅤA型2例,病理结果均为腺瘤,并伴有不同程度的非典型增生。结论通过FICE放大内镜对大肠扁平病变腺管开口的形态观察可以大致预测病理组织学诊断及病变的浸润深度,指导正确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扁平病变 FICE技术 腺管开口
下载PDF
FICE技术在大肠病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5
作者 杨建荣 刘锦涛 +1 位作者 陈彩霞 苏静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10年第4期229-230,232,共3页
目的探讨FICE技术在大肠病变诊断及指导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用FICE内镜技术对63例大肠病变患者的103个病灶进行观察,按工藤分型进行腺管开口诊断,并行病理活检,部分病例行全瘤切除送检或外科手术,将FICE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学诊断结果... 目的探讨FICE技术在大肠病变诊断及指导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用FICE内镜技术对63例大肠病变患者的103个病灶进行观察,按工藤分型进行腺管开口诊断,并行病理活检,部分病例行全瘤切除送检或外科手术,将FICE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学诊断结果相对照。结果 FICE内镜技术诊断非肿瘤性病变(Ⅰ、Ⅱ型pit者)及肿瘤性病变(Ⅲ、Ⅳ、Ⅴ型pit者)的病理符合率分别为84.85%、98.63%,总病理符合率为94.34%。结论通过FICE放大内镜对大肠病变腺管开口的形态观察可以大致预测病理组织学诊断及早期大肠癌的浸润程度,指导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病变 FICE技术 腺管开口
原文传递
内镜智能分光比色对诊断早期胃肿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刘倩怡 彭侠彪 +2 位作者 李素英 阮巍山 叶建明 《新医学》 2013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在诊断早期胃肿瘤的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8 231例患者进行常规内镜检查,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4 356例,B组3 875例,发现新生性病变患者(包括胃溃疡,胃肿瘤或息肉样病变者)入选... 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在诊断早期胃肿瘤的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8 231例患者进行常规内镜检查,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4 356例,B组3 875例,发现新生性病变患者(包括胃溃疡,胃肿瘤或息肉样病变者)入选。A组采用FICE放大技术,B组采用常规染色放大技术对病变进行胃黏膜微结构分型及微血管结构观察,对病变作出诊断,并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相比较。结果:A组入选189例,采用FICE放大模式下发现病灶203个,其中不典型增生21个,胃癌16个。B组入选133例,采用常规染色放大技术下发现病灶141个,其中不典型增生14个,胃癌10个。FICE放大内镜与常规染色放大内镜均能显示胃小凹及胃黏膜微血管形态,FICE放大内镜对胃黏膜微血管形态比染色放大内镜显示更清晰,两组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病例的优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CE放大内镜对不典型增生及胃癌诊断符合率为94.6%(29/31),染色放大内镜诊断符合率为83.3%(15/1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FICE放大内镜对不典型增生及胃癌诊断的符合率高,对胃黏膜微血管形态显示更清晰,更易于观察胃小凹及胃黏膜微血管形态,利于指导靶向活检,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分光比色技术 早期胃肿瘤 诊断
下载PDF
智能分光染色放大内镜在胃平坦型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7
作者 肖丹 王金林 +4 位作者 李荣香 郭巧珍 胡继芬 陈念钧 程斌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1956-1962,共7页
目的:对胃平坦型病变进行富士能智能分光染色内镜(Fujinon intelligent chromoendoscopy,FICE)放大内镜观察,对比FICE放大内镜与病理检查的一致性,探讨FICE放大内镜在胃平坦型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09/2014-08对江汉大学附属... 目的:对胃平坦型病变进行富士能智能分光染色内镜(Fujinon intelligent chromoendoscopy,FICE)放大内镜观察,对比FICE放大内镜与病理检查的一致性,探讨FICE放大内镜在胃平坦型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09/2014-08对江汉大学附属医院发现的248个胃黏膜平坦性病变进行富士能FICE放大内镜检查.在FICE及放大模式观察病灶腺管开口与毛细血管形态,对其形态进行分型,并结合整体内镜下表现预测病理诊断.将FICE放大内镜下的内镜判定结果与病理组织学结果进行对比,评价其一致性与关联性.FICE内镜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评价采用Kappa检验.结果:萎缩在FICE内镜下主要表现为C、D、E型胃小凹形态;肠上皮化生在F I C E内镜下主要表现为D、E型胃小凹形态;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早期癌在FICE内镜下主要表现为E、F型胃小凹形态.FICE放大内镜技术判定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及早期癌的结果与病理诊断的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FICE放大内镜技术有助于对病变性质如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及早期癌等的判断,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分光染色技术 胃平坦型病变 癌前病变 胃癌 内镜诊断
下载PDF
内镜分光比色技术对早期胃癌诊断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波 刘运祥 +2 位作者 黄留业 徐宁 曹晓凌 《中国医学工程》 2011年第5期13-15,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525例常规胃镜检查发现有胃黏膜病变的病人纳入该研究。采用FICE对病变进行胃小凹及黏膜微血管形态观察,并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相比较,分析胃小凹及黏膜微血管与病理组织... 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525例常规胃镜检查发现有胃黏膜病变的病人纳入该研究。采用FICE对病变进行胃小凹及黏膜微血管形态观察,并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相比较,分析胃小凹及黏膜微血管与病理组织学关系,明确早期胃癌FICE下胃小凹及微血管形态特点。结果胃癌组胃小凹呈E型、F型,且E、F型胃小凹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Ⅲ型、Ⅳ型血管改变,早期胃癌组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Ⅲ型血管改变,黏膜层癌与黏膜下层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Ⅳ型血管改变黏膜层癌与黏膜下层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胃小凹呈E、F型,特别是F型改变及Ⅲ、Ⅳ型胃黏膜微血管改变是早期胃癌FICE下特征性改变。应用FICE对胃黏膜病变处胃小凹及微血管观察,利于指导靶向活检,有助于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分光比色技术 胃肿瘤 诊断
下载PDF
FICE技术在胃镜中应用价值 被引量:2
9
作者 苏萍 傅春彬 +3 位作者 孔祥民 李爽 于忠慧 路平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15年第2期79-81,共3页
[目的]探讨FICE技术在胃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00例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分为FICE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在常规内镜下观察,FICE组先在常规内镜下观察,再在FICE技术下观察,针对病变形态、色泽、边缘、血管形态进行2组比较。[结果]F... [目的]探讨FICE技术在胃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00例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分为FICE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在常规内镜下观察,FICE组先在常规内镜下观察,再在FICE技术下观察,针对病变形态、色泽、边缘、血管形态进行2组比较。[结果]FICE组50例中病理诊断胃癌5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5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8例、萎缩性胃炎22例、非萎缩性胃炎3例、食管癌3例、食管炎症或鳞状上皮增生4例,对照组分别为3例、2例、6例、16例、20例、0例、3例,除非萎缩性胃炎外,其他2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ICE技术可提高早期胃癌、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提高病变与正常组织差异性,便于活检,提高胃镜检查的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CE技术 早期胃癌 早期食管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