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镜鼻窦手术中眶上筛房的定位作用和筛前动脉分型的意义 被引量:4
1
作者 冯燕军 闫素英 +2 位作者 王建宏 刘怡 李希平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95-500,共6页
目的:探讨内镜鼻窦手术中眶上筛房(SOEC)定位额窦口(FO)和筛前动脉(AEA)的作用,以及AEA内镜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16例慢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出伴有SOEC并完成DrafⅡA型手术者36例(47侧),记录SOEC与FO、AEA的影像-解剖关... 目的:探讨内镜鼻窦手术中眶上筛房(SOEC)定位额窦口(FO)和筛前动脉(AEA)的作用,以及AEA内镜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16例慢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出伴有SOEC并完成DrafⅡA型手术者36例(47侧),记录SOEC与FO、AEA的影像-解剖关系。根据内镜下AEA隆起范围与筛顶的关系,将其分为1型(隆起向内延伸未超越筛顶外侧1/3)、2型(超出1/3,但未超越2/3)和3型(超越筛顶2/3)。结果:SOEC出现率占同期DrafⅡA型手术侧别的26.1%(47/180)。CT上,7侧FO被鼻丘上额气房或筛泡上额气房占据,其余40侧(85.1%)均紧邻SOEC前方。AEA100%位于SOEC后缘附近,其中6侧(12.8%)贴附于颅底、41侧(87.2%)悬空于筛顶。内镜下,SOEC识别率为89.4%(42/47),5侧(10.6%)因黏膜水肿、出血等因素未能确认。AEA识别率为76.6%(36/47),其中1型、2型和3型分别占41.7%(15/36)、38.9%(14/36)和19.4%(7/36)。去除额筛气房后,所有FO均位于SOEC的前方或前内侧,所有可识别的AEA在筛前孔水平位于SOEC开口的后缘。结论:SOEC是内镜鼻窦手术中定位FO和AEA的可靠标志;AEA内镜分型有利于指导额筛区域的精准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鼻窦手术 鼻窦炎 眶上筛房 筛前动脉 额窦口
原文传递
慢性单侧孤立性额窦炎额窦引流通道大小的CT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朱正茹 雷齐鸣 +1 位作者 龙雨 张小兵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1年第8期468-471,共4页
目的探究额窦口和鼻丘气房(agger nasi cell,ANC)的形态学与慢性单侧孤立性额窦炎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2例诊断为慢性单侧孤立性额窦炎的患者,进行额窦和ANC的CT三维重建,并测量相关参数分析患侧与健侧额窦口相关参数与ANC大... 目的探究额窦口和鼻丘气房(agger nasi cell,ANC)的形态学与慢性单侧孤立性额窦炎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2例诊断为慢性单侧孤立性额窦炎的患者,进行额窦和ANC的CT三维重建,并测量相关参数分析患侧与健侧额窦口相关参数与ANC大小之间有无差异。结果①ANC的体积、表面积均与FI(额嘴最突出的部分与额窦后壁之间的最短距离)呈正相关(P<0.05);②患侧的FB(额嘴的厚度)、ANC的上下径较大,FI值,FI截面积和水平截面积显著小于健侧(P<0.05);③FI截面积是影响患侧额窦口水平截面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④RS(额嘴最突出的部分与额窦后壁转折点之间的距离)、RS截面积和水平截面积在患侧不同额窦口分级中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额窦口相关参数和ANC大小与慢性单侧孤立性额窦炎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窦炎 成像 三维 额窦口 引流通道 鼻丘气房
下载PDF
额窦开口引流的应用解剖学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海鹏 封新荣 +3 位作者 赵允沛 王惠忠 张增 王金平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14年第3期147-149,共3页
目的通过对额窦的应用解剖学观察,探讨额窦开口各种不同的引流方式,为临床建立一个安全的鼻内镜额窦开放手术路径,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将34具(62侧,6侧额窦未发育)湿性成人尸头标本解剖后,显示额窦鼻腔开口、筛泡及钩突等,观察额窦... 目的通过对额窦的应用解剖学观察,探讨额窦开口各种不同的引流方式,为临床建立一个安全的鼻内镜额窦开放手术路径,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将34具(62侧,6侧额窦未发育)湿性成人尸头标本解剖后,显示额窦鼻腔开口、筛泡及钩突等,观察额窦开口及其引流部位、测量额窦鼻腔开口的直径大小。结果 34具(62侧)湿性尸头额窦矢状位观测额窦开口部位:额隐窝72.6%(45/62),筛漏斗12.9%(8/62),筛漏斗上隐窝14.5%(9/62)。62侧额窦鼻腔开口的直径观测结果:额隐窝(3.91±1.57)mm(1.7~6.9 mm),筛漏斗(2.78±1.01)mm(1.8~5.3 mm),筛漏斗上隐窝(3.37±1.29)mm(2.0~5.6 mm),3种引流方式的开口直径大小无统计学意义(P=0.19、0.24、0.12)。结论掌握额窦开口部位、引流方式的应用解剖,可预防额窦开放鼻内镜手术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窦 解剖 内窥镜检查 额窦口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