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契约文书中的宗族参与——以江西地区为中心 被引量:6
1
作者 彭志才 曾敏 高劲松 《衡水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105-109,共5页
清代至民国时期,宗族势力参与契约文书最主要、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个人签订各种契约文书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得到宗族的认可或批准。在土地等财产的流转过程中,宗族势力或直接成为交易行为的主导者,利用说合中人和亲邻的角色施加影响,参... 清代至民国时期,宗族势力参与契约文书最主要、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个人签订各种契约文书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得到宗族的认可或批准。在土地等财产的流转过程中,宗族势力或直接成为交易行为的主导者,利用说合中人和亲邻的角色施加影响,参与并直接影响交易过程;或是作为宗族财产的支配者对众存产业进行管理,参与家产的处分;或是作为交易行为的见证者,以见卖人、在场人的身份行使知情权和监督权,对交易过程施以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至民国时期 江西 契约文书 宗族 参与
下载PDF
清至民国时期茶叶消费主体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陶德臣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6-25,共10页
清至民国时期茶叶消费主体呈现许多新特征、新变化。平民百姓的茶叶消费带有更多的市场行为,少数民族茶叶消费数量更多,军士以茶充饷现象屡见不鲜,国外消费主体异军突起,官僚文人、富商大贾、和尚道士的茶叶消费与茶叶市场关系更紧密,... 清至民国时期茶叶消费主体呈现许多新特征、新变化。平民百姓的茶叶消费带有更多的市场行为,少数民族茶叶消费数量更多,军士以茶充饷现象屡见不鲜,国外消费主体异军突起,官僚文人、富商大贾、和尚道士的茶叶消费与茶叶市场关系更紧密,皇亲国戚的茶叶消费披上了浓浓的市场色彩。这些新特征、新变化对茶叶市场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茶叶消费主体的消费数量、消费能力、消费层次、消费习惯、消费方式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茶叶市场的基本走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至民国 茶叶 消费主体 变化 影响
下载PDF
清至民国北川地区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及其分布 被引量:5
3
作者 李静 《古今农业》 2009年第2期77-83,共7页
北川地区一直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但清至民国这一时期,北川地区主要农作物的构成及种植面积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甚至影响到现在。本文以北川地区清至民国的多本县志为基础,分析这一时期北川地区农作物的种植、传播与分布... 北川地区一直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但清至民国这一时期,北川地区主要农作物的构成及种植面积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甚至影响到现在。本文以北川地区清至民国的多本县志为基础,分析这一时期北川地区农作物的种植、传播与分布变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至民国 北川地区 农作物 种植
下载PDF
清季民国时期贵州惠水契约文书俗字现象
4
作者 陈陆艳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36-45,共10页
贵州惠水布依族契约文书承载着布依族民族文化,契约文书俗字是了解布依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契约中计量词、自创字、省笔字、同音替代字、同义替代字及错讹字,是布依族与其他民族在长期文化交流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俗字,体现了布... 贵州惠水布依族契约文书承载着布依族民族文化,契约文书俗字是了解布依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契约中计量词、自创字、省笔字、同音替代字、同义替代字及错讹字,是布依族与其他民族在长期文化交流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俗字,体现了布依族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惠水布依族契约文书与清水江文书、徽州文书在俗字上具有共通性又有独特性。对俗字进行整理和研究,有利于发掘布依族契约文书的文献价值,且能丰富国内契约文书研究内容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至民国 贵州惠水 布依族 契约文书 俗字
下载PDF
从租客到铺东:清至民国城市店铺产权形态的演变 被引量:1
5
作者 刘诗古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2-79,共18页
在性质上,“铺底权”与我们熟知的“田面权”相似,指的是在租赁过程中铺客投资于他人之土地及其建筑物上而生出之物权。但是,“铺底权”的内涵却远比“田面权”复杂,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核心要素:一是不动产铺房的永久租赁使用权;二是商... 在性质上,“铺底权”与我们熟知的“田面权”相似,指的是在租赁过程中铺客投资于他人之土地及其建筑物上而生出之物权。但是,“铺底权”的内涵却远比“田面权”复杂,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核心要素:一是不动产铺房的永久租赁使用权;二是商铺装修与经营添置的动产,包括家具、设备、货物、门窗、牌匾等;三是商铺经营形成的无形资产,包括商业信誉、顾客群体、招牌字号等。在清代,铺底尚属民间的商业习惯,铺底的倒卖与转让无须向国家纳税,证明铺底之存在的关键凭证是一系列的民间交易契约。进入民国之后,在延续旧有习惯的基础,上,大理院、司法院的判例都对“铺底权”给予了正式承认,视其为一种具有效力的法律物权。然而,现代国家并不总是从“财政汲取”的立场来保护和维持“铺底权”,反而为了建立更为“清晰和简单”的产权治理体系,对此习惯物权采取了消极态度,不仅逐渐限制“铺底”的创设,而且还禁止铺底的买卖、租赁等市场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至民国 城市店铺 铺底权 店底码头权 一铺二主
原文传递
《清至民国岭南地区杂字文献集刊》音韵述略 被引量:2
6
作者 谢友中 《梧州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69-75,共7页
《清至民国岭南地区杂字文献集刊》涉及韵书、方言对音、音注、经书注音、音注讨论、汉语与外语对音等至少六种蒙学音韵文献,概述每一种文献的基本面貌,为清至民国岭南地区汉语方音史以及相关杂字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参考。
关键词 清至民国 岭南 杂字 音韵文献 述略
下载PDF
清至民国徽州婺源江湾镇契约标题考校 被引量:2
7
作者 储小旵 李想 《皖西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94-97,共4页
运用明清以来契约文书和相关字书,核对契约文书图版,依次考校《清至民国婺源县村落契约文书辑录》第7—11册江湾镇契约文书标题中的各种讹误和不足,以期恢复清代以来婺源江湾镇契约文书的原貌,为文书的史学等相关研究扫清语言文字障碍。
关键词 清至民国 婺源江湾镇 契约标题 考校
下载PDF
地方志所见清至民国时期贵州的饮食习俗 被引量:2
8
作者 林增煜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11-13,17,共4页
贵州地处西南一隅,自古地理位置奇殊,饮食文化和饮食习俗独具特色。清至民国时期的贵州地方志中蕴含着关于饮食风俗和饮食文化的丰富史料。无论是岁时的习俗,还是礼仪的风俗中,甚至于少数民族的饮食方面,贵州饮食文化和饮食习俗均呈现... 贵州地处西南一隅,自古地理位置奇殊,饮食文化和饮食习俗独具特色。清至民国时期的贵州地方志中蕴含着关于饮食风俗和饮食文化的丰富史料。无论是岁时的习俗,还是礼仪的风俗中,甚至于少数民族的饮食方面,贵州饮食文化和饮食习俗均呈现出自己的特点。总之,清至民国时期的贵州饮食习俗是西南饮食文化的代表性体现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至民国时期 贵州 饮食习俗 少数民族
下载PDF
279件昆明清至民国地产文书的特征——以《云南省博物馆馆藏契约文书整理与汇编》为基础
9
作者 张丽虹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90-95,共6页
清至民国昆明的地产交易仍然具有乡族土地所有权依附的特征,但是民国时期出现了地产自由交易、规模垦殖的发展倾向。同时,昆明地产文书本身在清至民国时期已经格式化,并且在民国时期出现了法律的近代化。
关键词 地产文书 昆明 清至民国
下载PDF
清至民国昆明契约心理及贫困化趋势——以279件土地契约为基础
10
作者 张丽虹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38-44,共7页
《云南省博物馆馆藏契约文书整理与汇编》是研究昆明土地契约的重要文献资料,其中所见的279件土地契约对研究清至民国昆明社会经济史有重要意义。清至民国昆明土地契约的格式化中,表现出百姓订立契约的郑重与承诺;订立红契往往意味着百... 《云南省博物馆馆藏契约文书整理与汇编》是研究昆明土地契约的重要文献资料,其中所见的279件土地契约对研究清至民国昆明社会经济史有重要意义。清至民国昆明土地契约的格式化中,表现出百姓订立契约的郑重与承诺;订立红契往往意味着百姓(一般是贫穷的卖主)要付出较高的土地交易税,所以百姓订立的契约仍以白契为多;昆明百姓订立契约的月份分布有规律。279件土地契约反映出当时农村社会贫富分化,战争、天灾、"公捐"、通货膨胀等原因导致昆明百姓的贫困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契约 心理 贫困化 昆明 清至民国
下载PDF
清至民国庆阳府下辖三县市场区位选择及其变动
11
作者 吕强 马鑫 苏丹 《陇东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6-9,共4页
清至民国,是我国西北市场逐步发展并形成的重要时期。以"清至民国间庆阳下辖三县为例",探讨庆阳在此期间集市的发展及其空间演变,以期在阐述庆阳黄土原梁沟壑区集镇市场特征和变动规律的同时,也为清至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市... 清至民国,是我国西北市场逐步发展并形成的重要时期。以"清至民国间庆阳下辖三县为例",探讨庆阳在此期间集市的发展及其空间演变,以期在阐述庆阳黄土原梁沟壑区集镇市场特征和变动规律的同时,也为清至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市场发展与演变的总体特征做一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至民国 庆阳府下辖三县 集镇 市场
下载PDF
清代至民国时期广西山区资源开发探析
12
作者 廖建夏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22-27,共6页
清代至民国时期,由于移民的大量涌入,进行大规模垦殖,广西山区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拉动作用,广西山区的林业产品、经济作物和矿产品的商品化率得到提高,山区资源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美洲引进的农作物以及政府... 清代至民国时期,由于移民的大量涌入,进行大规模垦殖,广西山区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拉动作用,广西山区的林业产品、经济作物和矿产品的商品化率得到提高,山区资源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美洲引进的农作物以及政府的扶持引导,山区资源得到开发,但由于开发无序、过度,造成了山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使得山区经济发展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至民国 广西 山区资源
下载PDF
清至民国时期贵州蓝靛的种植及其影响
13
作者 秦磊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30-36,127,共8页
蓝靛作为中国古代一种历史悠久的染料植物,至迟到明代已在贵州部分地区种植。清至民国时期,蓝靛逐渐成为贵州重要的染料经济作物被广泛种植,其中主要有蓼蓝、木蓝、马蓝和菘蓝等四种。清末民初,因洋靛输入致使贵州部分地区蓝靛滞销,本... 蓝靛作为中国古代一种历史悠久的染料植物,至迟到明代已在贵州部分地区种植。清至民国时期,蓝靛逐渐成为贵州重要的染料经济作物被广泛种植,其中主要有蓼蓝、木蓝、马蓝和菘蓝等四种。清末民初,因洋靛输入致使贵州部分地区蓝靛滞销,本土蓝靛作物种植面积减少,产量大幅下降。从历史上看,蓝靛的种植增加了种植户的经济收入,对贵州社会经济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服饰文化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靛 清至民国 贵州 影响
下载PDF
清代至民国遵义蚕桑业的兴衰刍议 被引量:2
14
作者 谢东莉 裴恒涛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14-17,共4页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桑养蚕的国家,耕织结合的传统经济模式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由于地方偏僻,遵义蚕桑业兴起较晚。清乾隆年间引进的蚕桑业,得益于地方官员的大力倡导以及当地适宜的地理气候条件,在此后一百多年间曾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桑养蚕的国家,耕织结合的传统经济模式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由于地方偏僻,遵义蚕桑业兴起较晚。清乾隆年间引进的蚕桑业,得益于地方官员的大力倡导以及当地适宜的地理气候条件,在此后一百多年间曾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到清代后期及民国时期,因各种社会主客观方面的不利因素,遵义的桑蚕业走向了衰落。探讨遵义桑蚕业的兴衰史,有助于挖掘黔北悠久的桑蚕文化,对于当前重振遵义蚕桑业具有一定的理论启迪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至民国 遵义 蚕桑业 兴衰
下载PDF
清至民国时期四川契约文书词语考辨二则
15
作者 赵秀文 黑维强 《榆林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82-85,共4页
清至民国时期四川契约文书作为原始的地方史料之一,其文献价值极其珍贵。运用排比归纳、语境分析、套语句式比较等方法,对"蒂欠(拖欠)""公项(家族事务、各种税收的总称、公家)"二则词语进行考释,以期为手书文献的... 清至民国时期四川契约文书作为原始的地方史料之一,其文献价值极其珍贵。运用排比归纳、语境分析、套语句式比较等方法,对"蒂欠(拖欠)""公项(家族事务、各种税收的总称、公家)"二则词语进行考释,以期为手书文献的准确解读及进一步整理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至民国 四川 契约文书 词语 考辨
下载PDF
归绥地区社会各阶层的流动及其影响
16
作者 乌仁其其格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18年第1期137-141,共5页
清代至民国时期是归绥地区社会各阶层非常繁杂、流动最明显的时期。随着社会的变迁,不同阶层中出现交叉式的垂直流动,使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多变。这一变化导致向上流动的格式化,助长了吏治腐败,而向下为主的流动,又增加社... 清代至民国时期是归绥地区社会各阶层非常繁杂、流动最明显的时期。随着社会的变迁,不同阶层中出现交叉式的垂直流动,使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多变。这一变化导致向上流动的格式化,助长了吏治腐败,而向下为主的流动,又增加社会成本,也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至民国 归绥地区 社会流动 影响
下载PDF
北京土地庙故事研究
17
作者 赵娜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4-88,共5页
北京城市土地庙有许多故事。土地庙的故事越多,土地庙的香火就越旺盛,附近社区和街道的城市规划就越活跃。北京城市土地庙故事的类型有两种,即"土地庙来历型"和"土地庙神迹型",它们是市民对城市社会的历史记忆,还... 北京城市土地庙有许多故事。土地庙的故事越多,土地庙的香火就越旺盛,附近社区和街道的城市规划就越活跃。北京城市土地庙故事的类型有两种,即"土地庙来历型"和"土地庙神迹型",它们是市民对城市社会的历史记忆,还能帮助土地庙提高知名度,成为北京土地庙自养的一种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清代至民国 城市土地庙 故事类型
下载PDF
清代至民国甘青宁地区农牧经济消长与生态变迁 被引量:12
18
作者 赵珍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0-45,共6页
清代至民国时期甘青宁地区农牧交界带农耕和游牧民族因生存而争夺“草场和耕地资源”,此消彼涨的纷争和一些不适当的经济活动,一方面弱化了这里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使人居自然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失衡加重。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 清代至民国时期甘青宁地区农牧交界带农耕和游牧民族因生存而争夺“草场和耕地资源”,此消彼涨的纷争和一些不适当的经济活动,一方面弱化了这里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使人居自然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失衡加重。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乃至武装冲突事件,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至民国 甘青宁 农牧经济 消长 生态
下载PDF
明清民国时期安丰塘水利秩序与社会互动 被引量:6
19
作者 关传友 《古今农业》 2014年第1期92-103,共12页
安丰塘水库为核心的水利社会是中国水利社会史重要类型之一的"库域型"水利社会。本文借鉴水利共同体的理论,利用文献和碑刻资料,考察探讨了明清民国时期安丰塘建立水利秩序的规约、管理组织的建立、日常动员协调的途径、解决... 安丰塘水库为核心的水利社会是中国水利社会史重要类型之一的"库域型"水利社会。本文借鉴水利共同体的理论,利用文献和碑刻资料,考察探讨了明清民国时期安丰塘建立水利秩序的规约、管理组织的建立、日常动员协调的途径、解决内外矛盾纠纷的惯例、地方士绅及豪民的角色、官方干预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展示了安丰塘水利社会不同阶层在建立和维护水利秩序中的作用。地方士绅充当了安丰塘水利共同体的代言人角色,在塘务管理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豪强、地棍类人群是安丰塘水利秩序的破坏者,成为地方官府打击的对象。保证地方赋税的收入,是地方官府对安丰塘水利秩序适度干预的根本原因。跨政区州际间的水利纠纷则是安丰塘水利共同体成员的排他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丰塘 明清民国时期 水利共同体 水利秩序 社会互动.
下载PDF
“国家化”进程与史志书写:清至民国时期的威宁史志书写演变考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丹 《文山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21-27,共7页
清初期的“改土归流”是西南地区“国家化”的重大进展,象征国家正统的汉文史志书写制式渐次覆盖威宁的“彝式”表达传统。清中期,威宁史志文献的编纂逐渐系统化,形成圈层般的地方史志叙述阶序。民国时期,“国家化”尚未全面深入西南乡... 清初期的“改土归流”是西南地区“国家化”的重大进展,象征国家正统的汉文史志书写制式渐次覆盖威宁的“彝式”表达传统。清中期,威宁史志文献的编纂逐渐系统化,形成圈层般的地方史志叙述阶序。民国时期,“国家化”尚未全面深入西南乡村地区,威宁官员纂写的史志文本变异成推行政务的参考资料;由底层士人纂修的方志文献则呈现出矛盾形态,内容、架构和理念上既有守旧,也有革新。总之,不同“国家化”进程时期,史志文本的书写目的、架构安排和主题倾向亦因应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化 清至民国 威宁 史志书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