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底哲学史与传主底哲学史——比较视野中的中国哲学史书写
1
作者 胡志刚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6-106,共13页
哲学史书写的目的是变化发展的。早期西方哲学史与最初的中国哲学史的书写都具有某种哲人史的色彩,相比其他书写范式,更有现场感和志载的情怀。作为普遍问题的哲学史框架尽管是源于西方的,但毕竟是普遍的,“西方框架遮蔽中国哲人思想”... 哲学史书写的目的是变化发展的。早期西方哲学史与最初的中国哲学史的书写都具有某种哲人史的色彩,相比其他书写范式,更有现场感和志载的情怀。作为普遍问题的哲学史框架尽管是源于西方的,但毕竟是普遍的,“西方框架遮蔽中国哲人思想”的原因需要得到澄清。框架遮蔽传主是中西哲学史书写都遇到的问题,因而主要问题并不在于框架是西方的,而在于哲学史框架相对具体内容具有根本性。真正的系统研究是重新激活传主的思想。同情的研究和系统的研究,在终极上是一致的。笼统地区别中国底和西方底哲学史是不够的和“概括过度的”,需要进一步追求“传主底哲学史”,即表现出传主思想精髓、重新激活传主思想的哲学史;这需要某种程度向“哲人史”的复归和高水平的“原生态的哲学史研究”,突破“哲学史中理论重要、是谁的理论并不重要”的成见。传主底中国哲学史,自然地就是中国底哲学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主底哲学史 哲人史 原生态的哲学史研究 哲学史框架 系统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