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某框架-双筒超限高层建筑抗震分析与设计 被引量:2
1
作者 章少华 《建筑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0-134,共5页
某框架-双筒复杂超限高层建筑,在设计中有针对性地采取比现行规范更严格的抗震措施,关键构件采用抗震性能化方法设计;同时介绍了框架-双筒结构的设计特点,采用不同的计算软件进行结构分析以及对型钢混凝土梁柱节点的细化设计。结果表明... 某框架-双筒复杂超限高层建筑,在设计中有针对性地采取比现行规范更严格的抗震措施,关键构件采用抗震性能化方法设计;同时介绍了框架-双筒结构的设计特点,采用不同的计算软件进行结构分析以及对型钢混凝土梁柱节点的细化设计。结果表明,结构的工作状态和性能均能达到预期的抗震性能目标和规范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双筒结构 超限高层建筑 抗震性能化设计 型钢节点
原文传递
出版大厦框架-双核心筒结构设计及关键问题研究
2
作者 任曼妮 王洪兴 +2 位作者 王丛菲 贾君 樊庆玲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1-36,76,共7页
出版大厦为框架-双核心筒结构体系,采用YJK、ETABS软件对主体结构进行整体计算对比分析。为了满足建筑功能,针对结构的局部转换提出了3种解决方案,并分别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转换区3层框架力学性能分析。结果表明:结构在风荷载或... 出版大厦为框架-双核心筒结构体系,采用YJK、ETABS软件对主体结构进行整体计算对比分析。为了满足建筑功能,针对结构的局部转换提出了3种解决方案,并分别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转换区3层框架力学性能分析。结果表明:结构在风荷载或地震作用下,主体结构不仅具有很好的抗震性能,而且能满足较好的经济性;局部转换最终采取斜柱转换方案;斜柱转换在竖向荷载的作用下,受力更加均匀,减少了结构节点区域的应力集中现象;在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的共同作用下,由于斜柱对框支柱的支撑作用,转换结构的压应力区域由框支柱与水平梁连接处转移到斜柱与框支柱连接处,使整体性更加稳定,为项目结构设计方案选择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双核心筒结构 斜柱转换 抗震性能 局部转换
下载PDF
加强层对框架-双核心筒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分析
3
作者 邹仁华 张琼 +1 位作者 张浩 杨帆 《重庆建筑》 2019年第2期50-53,共4页
结合某酒店的框架-双核心筒结构,建立不同加强层布置方案的结构模型。运用SAP2000对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和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得到各个模型的振型特征、变形特征、内力变化和刚度变化,对比分析各模型之间的差异。研究表明:在地震作用方向... 结合某酒店的框架-双核心筒结构,建立不同加强层布置方案的结构模型。运用SAP2000对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和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得到各个模型的振型特征、变形特征、内力变化和刚度变化,对比分析各模型之间的差异。研究表明:在地震作用方向上布置加强层可以减小结构的位移,增大结构的刚度;在振型运动的方向布置加强层可以减少该振型的周期;布置一层加强层对框架柱和核心筒承担的基底剪力和倾覆力矩的比值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强层 框架-双核心筒 模态分析 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
下载PDF
某250m超高层建筑的塔楼结构设计分析
4
作者 皮佳 杨代恒 《广东土木与建筑》 2024年第9期43-47,共5页
某超高层建筑高度为249.9m高度,位于6度设防地震烈度区,是采用叠合柱、型钢剪力墙并带有斜柱转换的框架-核心筒(双筒)结构体系。分析了整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化,并采用有限元软件着重分析了斜柱、型钢剪力墙和楼层楼板等构件的受力... 某超高层建筑高度为249.9m高度,位于6度设防地震烈度区,是采用叠合柱、型钢剪力墙并带有斜柱转换的框架-核心筒(双筒)结构体系。分析了整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化,并采用有限元软件着重分析了斜柱、型钢剪力墙和楼层楼板等构件的受力特点。结果表明,结构可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预期抗震性能目标要求,承载能力、变形能力、层间弹塑性位移、层间位移角可满足抗震性能目标C的各项抗震性能水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层结构 叠合柱 斜柱 抗震性能 框架-核心筒(双筒)结构
下载PDF
超高层项目重力荷载作用下收缩徐变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尹伟康 徐麟 +1 位作者 彭林海 周定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86-192,共7页
该项目结构高度为349.8m,与常规超高层建筑的框架核心筒体系不同,采用X向框架-带加强桁架双筒结构体系,Y向剪力墙结构体系。考虑混凝土收缩徐变效应,对这一新型结构体系进行从开始施工到投入使用20年重力荷载作用下的长期变形分析,研究... 该项目结构高度为349.8m,与常规超高层建筑的框架核心筒体系不同,采用X向框架-带加强桁架双筒结构体系,Y向剪力墙结构体系。考虑混凝土收缩徐变效应,对这一新型结构体系进行从开始施工到投入使用20年重力荷载作用下的长期变形分析,研究在重力荷载长期作用下,该新型结构体系的竖向变形和水平变形规律;以及因混凝土收缩徐变造成的框架柱和核心筒变形差对框架柱、框架梁和加强桁架内力的影响。研究表明,该项目最大竖向变形发生在中上部楼层,混凝土收缩徐变不会加剧该结构体系的水平变形,因混凝土收缩徐变效应产生的框架柱、框架梁附加内力不可忽略,设计中需予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层建筑 框架-带加强桁架双筒结构体系 长期变形 收缩徐变
下载PDF
超高层框架-带加强桁架双扁筒结构体系抗震性能及破坏模式研究
6
作者 尹伟康 徐麟 +2 位作者 彭林海 谭智诚 周定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660-666,共7页
基于某349.8m超高层工程案例,为解决其大高宽比体型下的抗风和抗震问题,并综合考虑建筑使用功能、结构体系与建筑体系的协调性,提出一种新型建筑结构体系"框架-带加强桁架双扁筒结构体系",对其进行大震及超大震弹塑性分析,研... 基于某349.8m超高层工程案例,为解决其大高宽比体型下的抗风和抗震问题,并综合考虑建筑使用功能、结构体系与建筑体系的协调性,提出一种新型建筑结构体系"框架-带加强桁架双扁筒结构体系",对其进行大震及超大震弹塑性分析,研究其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和破坏模式。经研究分析可知,框架-带加强桁架双扁筒结构体系结构周期和刚度主要由核心筒刚度和加强桁架刚度控制;大震作用下,结构体系X向和Y向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剪力墙损伤主要集中在核心筒与加强桁架相交的节点区域和核心筒底部加强部位,构件性能满足规范要求;超大震作用下,结构体系破坏顺序为连梁-桁架-核心筒,破坏模式合理,且并未出现通缝等严重破坏,结构体系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层建筑 框架-带加强桁架双扁筒结构体系 弹塑性 性能分析 破坏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