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6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地细碎化增加农业生产成本了吗?——来自江苏省的微观调查 被引量:61
1
作者 卢华 胡浩 《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9-140,共12页
本文基于农户生产行为理论,利用江苏省扬州市、淮安市和徐州市的农户实地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土地细碎化对单位产量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辛普森指数对单位产量成本具有显著影响,辛普森指数增加一个单位,对应的每单位产量总成本增加19.... 本文基于农户生产行为理论,利用江苏省扬州市、淮安市和徐州市的农户实地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土地细碎化对单位产量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辛普森指数对单位产量成本具有显著影响,辛普森指数增加一个单位,对应的每单位产量总成本增加19.4%,劳动力成本增加18.22%,化肥成本增加29.2%,其他物质费用下降11.4%。伴随辛普森指数增大,农户会合理调整不同生产要素在地块之间的投入量,会加大对劳动力及化肥使用,减少对现代农业机械等新技术的运用。单位产量成本随农户经营规模的扩大而减少,在不增加地块数情景下,意味着存在实现规模经济的可能。本文最后认为,政府应创造更多可供选择的市场机会和稳定的非农就业机会,完善土地所有权和用益物权建设,进一步增强农业生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细碎化 生产成本 辛普森指数 经营规模
原文传递
论土地细碎化及其定量测定方法 被引量:42
2
作者 赵凯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35-39,88,共6页
研究目的:基于目前对土地细碎化的内涵描述不清及其衡量方法千差万别的现实,提出土地细碎化的内涵及其综合定量测定方法。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土地细碎化是由于中国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制度和政策... 研究目的:基于目前对土地细碎化的内涵描述不清及其衡量方法千差万别的现实,提出土地细碎化的内涵及其综合定量测定方法。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土地细碎化是由于中国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制度和政策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的一种农户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出现的呈现土地的块数相对较多、单个地块的面积较小且存在差异、肥沃程度不一致、家庭距离地块的远近不同等特点的农户经营土地的形式。(2)基于土地细碎化的4个本质属性,提出了土地细碎化的综合定量测定方法。(3)实证分析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论:运用本文提出的测定土地细碎化程度的方法有助于深化土地细碎化问题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评价 土地细碎化 综合定量测定方法 评价指标
下载PDF
大都市区域空间集聚-碎化的测度及实证研究——以江苏沿江地区为例 被引量:33
3
作者 罗震东 张京祥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1-63,共3页
都市碎化指数是衡量大都市地区间分散程度的一个指标。本文引入这一指数并在其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发展 ,同时通过对江苏沿江地区的实证研究检验了其在区域分析中的作用 ,希望对城市与区域分析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 碎化指数 均匀度指数 大都市区域 江苏 沿江地区
下载PDF
黄土丘陵县域尺度整体景观格局分析 被引量:34
4
作者 焦峰 温仲明 +3 位作者 王飞 张晓萍 杨勤科 李锐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7-170,共4页
以土地利用图为基础,利用GIS和统计分析相结合,选取景观优势度、景观形状指数、景观破碎度和平均景观斑块分维等指标,对黄土丘陵区安塞县景观空间分布和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人类活动对各种景观类型的优势度的影响十分显著... 以土地利用图为基础,利用GIS和统计分析相结合,选取景观优势度、景观形状指数、景观破碎度和平均景观斑块分维等指标,对黄土丘陵区安塞县景观空间分布和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人类活动对各种景观类型的优势度的影响十分显著,集中体现在坡耕地和荒坡地上,二者面积之和达到总面积的73.12 % ;随着人类活动影响的增强,景观破碎度指数呈显著增加趋势;斑块形状受地貌形态因素的影响更为显著,集中体现在有林地和荒坡地上,其形状指数值大于其它景观类型;随着斑块面积的增加,平均斑块分维数总体趋势呈缓慢上升。这些结果表明,安塞县目前的景观格局极不合理,不利于安塞县生物多样性的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分析 景观破碎度 县域 人类活动影响 景观类型 土地利用图 景观优势度 黄土丘陵区 生物多样性 可持续利用 安塞县 统计分析 形状指数 结构特征 空间分布 地貌形态 斑块形状 斑块面积 生态环境 GIS 坡耕地 有林地
下载PDF
基于景观指数的耕地细碎化与农业经济水平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8
5
作者 黄思琴 陈英 +2 位作者 张仁陟 吴玮 魏晨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38-244,共7页
为了探索耕地细碎化与农业经济水平的空间相关关系,为耕地的适度化规模经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该文基于2010年民乐县土地利用现状图,获得民乐县耕地细碎化6个景观指数,运用主成分分析降维得到能够代表耕地细碎化的2个主成分指标,分析... 为了探索耕地细碎化与农业经济水平的空间相关关系,为耕地的适度化规模经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该文基于2010年民乐县土地利用现状图,获得民乐县耕地细碎化6个景观指数,运用主成分分析降维得到能够代表耕地细碎化的2个主成分指标,分析了耕地细碎化与农业经济水平的空间相关性规律。结果表明:(1)第一主成分F1与斑块数量、斑块密度、斑块平均面积、聚集度指数的载荷值大于80.2%,代表面积与分布指标;第二主成分F2与面积加权形状因子,面积加权分维数的载荷值大于96.6%,代表形状指数。(2)F1—农户人均纯收入,F1—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双变量全局莫兰指数分别为0.449、0.442,F1与农业经济水平指标在空间上呈正相关关系。F2—农户人均纯收入,F2—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双变量全局莫兰指数分别为0.467,0.5,F2与农业经济水平指标在空间上呈正相关关系。由此可见,耕地细碎化与农业经济水平在空间上呈正相关关系,空间耦合性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细碎化 空间相关 景观指数 农业经济水平
下载PDF
祁连山南坡植被景观格局及其破碎化 被引量:35
6
作者 汤萃文 张海风 +3 位作者 陈银萍 姚雪玲 王丽娟 肖笃宁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305-2310,共6页
以扎麻什营林区的林相图和调查资料为基础,运用GIS手段,选取合适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祁连山南坡植被景观格局基本特征,并进行了破碎化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以草地和灌丛为主,景观基质已退化为裸地,各植被类型斑块密度远大于裸地... 以扎麻什营林区的林相图和调查资料为基础,运用GIS手段,选取合适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祁连山南坡植被景观格局基本特征,并进行了破碎化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以草地和灌丛为主,景观基质已退化为裸地,各植被类型斑块密度远大于裸地,平均分维数较低,景观整体破碎化水平较高;草地和灌丛边界密度和破碎化指数均高于其他植被类型,反映出该区自然植被景观主要受放牧活动的影响;森林多以小面积零散分布,其中青海云杉林景观结构破坏较为严重,异质性较低,斑块形状趋于单一,显示出较高水平的破碎化,其他林种多以小面积集中分布于某些小的生境,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少,破碎化程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景观破碎化 森林植被 GIS 景观指数 祁连山南坡
原文传递
基于围垦特征的海滨地区景观格局变化研究——以盐城海岸为例 被引量:26
7
作者 方仁建 沈永明 时海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41-651,共11页
为探讨滩涂围垦对海滨地区景观格局带来的影响,选取1973—2013年Landsat1、4、5、7、8影像数据,利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RS(Remote Sensing)和景观指数计算方法,对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川东港-新洋港段)已围垦区和未... 为探讨滩涂围垦对海滨地区景观格局带来的影响,选取1973—2013年Landsat1、4、5、7、8影像数据,利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RS(Remote Sensing)和景观指数计算方法,对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川东港-新洋港段)已围垦区和未围垦区,以及典型垦区(海丰、海北和金丰垦区)围垦前后景观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1973—2013年研究区围垦特征如下:以10a为间隔,围垦区域平行于海岸线呈条带状向海推进,且条带逐渐变窄;围垦难度逐渐加大,总体上围垦强度呈减小趋势,过程上围垦面积呈升降交替状态;围垦后垦区利用方式各异,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受围垦影响该区景观格局变化如下:1973—2013年,未围区(Ⅰ区)自然植被面积增加4762 hm2,斑块形状日益复杂、自然,分维数由1.10上升到1.15,景观破碎化水平较低,在0.17—0.21之间,多样性指数由1.11上升至1.52;已围区(Ⅱ、Ⅲ、Ⅳ区)自然植被面积不断减少,分别减少了9873、13788 hm2和6890 hm2,斑块形状更加简单、规则,分维数分别下降了0.03、0.03和0.02,破碎化程度分别上升了0.21、0.23和0.17,多样性均先升后降,升幅约0.8,降幅约0.5。海北、海丰、金丰垦区自然景观不断向人工景观转移,海北和海丰垦区斑块形状不断趋于简单规则,形状指数分别下降0.8和0.5,而金丰垦区形状指数上升0.4,景观破碎度方面分别呈"升—降—升"、"降—升—降"和"升—降"趋势。围垦前,各垦区景观面积和斑块形状变化差异不大,而景观破碎度变化差异明显;围垦期间各垦区景观格局变化一致;围垦后,各垦区除非受新一轮人类活动干扰,其景观格局基本维持围垦末期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垦 海滨湿地 景观格局 破碎化指数 盐城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1990-2014年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 被引量:25
8
作者 刘娟 刘华民 +2 位作者 卓义 刘东伟 王立新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5-263,共9页
土地利用的改变受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又会影响景观格局,本研究应用3S技术和景观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毛乌素沙地1990、1995、2002、2008、2014年25年来土地利用动态过程与景观格局变化,并选取自然和人类活动等10个... 土地利用的改变受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又会影响景观格局,本研究应用3S技术和景观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毛乌素沙地1990、1995、2002、2008、2014年25年来土地利用动态过程与景观格局变化,并选取自然和人类活动等10个因子分析了其变化驱动力。结果显示,25年来固定沙地面积增加7.5%,半固定沙地增加3.8%,流动沙地减少42.95%,农田面积增加4.6%,低湿地和水体面积基本不变,城建用地面积增加。其中,增加的固定沙地主要由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转变而来;增加的半固定沙地主要由流动沙地和固定沙地转变而来;减少的流动沙地主要转为固定沙地和半固定沙地。景观结构趋于复杂,类型斑块数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减小,破碎度上升,呈现破碎化态势。各类型斑块数和分离度变化非常显著。研究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主要是人为活动中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人口、GDP和农林牧总产值因素所致,气候因素贡献不是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景观结构 景观变化 斑块 破碎度 土地利用 驱动力
下载PDF
景观破碎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作用分析——以苏州为例 被引量:24
9
作者 邵大伟 吴殿鸣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436-2449,共14页
破碎化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限制了其服务价值发挥,不同破碎化因子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作用效应及其相互关系仍有待揭示。以苏州为案例地,基于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和镇域单元尺度,探究了1995~2015年不同时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破碎化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限制了其服务价值发挥,不同破碎化因子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作用效应及其相互关系仍有待揭示。以苏州为案例地,基于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和镇域单元尺度,探究了1995~2015年不同时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破碎化的时空特征,重点借助地理探测器方法揭示了破碎化因子及其相互之间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作用效应。结果表明:(1)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稳中趋减,空间分布由高值与低值的极化趋势逐渐趋向相对均衡;(2)破碎化日益加剧,空间分布表现为"相互独立→集聚→高度集聚→集聚"的演化规律;(3)破碎化因子对生态系统服务整体及各类型的作用力和解释水平趋弱,斑块密度、聚集度在各项服务中均表现出较强且持续的作用力;(4)因子之间为非线性、线性增强的交互作用方式,破坏与保护效果均较为显著;(5)斑块密度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增效强度、风险区域、生态差异均为最强,是保护优化的重点和突破点。关键因子、作用方式及风险识别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机制具有一定丰富,可为生态系统的高效保护和规划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碎化因子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地理探测器 影响作用 苏州
原文传递
冬小麦面积遥感识别精度与空间分辨率的关系 被引量:22
10
作者 王利民 刘佳 +3 位作者 高建孟 杨玲波 杨福刚 王小龙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152-160,共9页
不同空间分辨率农作物面积识别精度是农情遥感监测数据源选择的依据。该文采用WFV(wide field view)、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OLI(operational land imager)、Google Earth影像,在天津市武清区选择了12... 不同空间分辨率农作物面积识别精度是农情遥感监测数据源选择的依据。该文采用WFV(wide field view)、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OLI(operational land imager)、Google Earth影像,在天津市武清区选择了12 km×14 km的冬小麦种植区作为研究区域,采用目视识别的方法,分析了2、5、10、15、30、100、250 m共7个空间分辨率尺度下冬小麦面积识别精度与遥感数据分辨率、农田景观破碎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空间分辨率由2 m变化到250 m,冬小麦面积识别的总体精度逐步由98.6%降低到70.1%,精度降低28.5%;面积数量比例由5.5%扩大到110.6%,误差增加105.1个百分点;面积精度呈明显下降趋势,数量误差呈明显增加趋势,数量误差的增加速度高于精度下降的趋势。高、中、低3个景观破碎度条件下,随着分辨率由2 m降低到250 m,作物识别精度分别降低了72.8、63.2和47.0个百分点,破碎度的增加导致面积识别精度下降速度更快;同等分辨率下,破碎度越高的地区面积识别精度越低。像元内冬小麦占比与可识别能力密切相关,像元占比达到45.0%以上时才能够被正确识别为冬小麦类型,像元尺度降低导致细小斑块丢失是造成面积识别与数量精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像元空间分辨率越高,冬小麦像元的光谱一致性越强,越有利于冬小麦分类精度的提高。针对农情遥感监测业务运行的需要,上述研究结果可以作为区域范围不同用户精度要求前提下遥感数据源选择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作物 卫星 冬小麦 面积监测 尺度效应 破碎度
下载PDF
呼伦贝尔森林-草原交错区景观格局时空动态 被引量:19
11
作者 刘立成 吕世海 +1 位作者 高吉喜 卢欣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4982-4991,共10页
基于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的方法,解译并提取了1988年、1995年、2000年和2004年四期呼伦贝尔森林-草原交错区的景观格局空间分布信息,并在Fragstats3.3软件中,分别从景观级别和类型级别出发,分析了该区景观格局的时空动态... 基于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的方法,解译并提取了1988年、1995年、2000年和2004年四期呼伦贝尔森林-草原交错区的景观格局空间分布信息,并在Fragstats3.3软件中,分别从景观级别和类型级别出发,分析了该区景观格局的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16年来,呼伦贝尔森林-草原交错区各景观类型转换频繁。其中,林地面积减少量最多,达7858.15km2,主要转换为草地;未利用土地面积增加量最多,净增4087.25km2,增加的面积主要来源于草地和林地。(2)景观格局整体波动较大,景观破碎度、景观多样性指数逐年增大,优势度指数降低。(3)受人为干扰的影响,研究区内各主要景观类型均表现出景观斑块由大到小,由少到多,斑块形状复杂化程度增加的特点。(4)主要景观类型质心向东偏移,其中,林地景观的质心向东南方向偏移了50.22°大约4.48km;草地景观整体向东北方向偏移了79.96°大约29.93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草原交错区 景观格局 破碎度指数 多样性指数 GIS
下载PDF
土地经济生态位变化下的城乡空间景观格局表征——以广东省惠州市为例 被引量:17
12
作者 吴箐 李宇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05-710,共6页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过程有着深刻的影响,与城乡景观格局变化密切相关。尝试将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土地经济生态位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景观生态学当中,为城乡空间景观格局空间表征提供新的方法。通过选取表征景观格局指标...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过程有着深刻的影响,与城乡景观格局变化密切相关。尝试将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土地经济生态位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景观生态学当中,为城乡空间景观格局空间表征提供新的方法。通过选取表征景观格局指标的破碎化指数、分形维数,利用Envi4.8、Arcmap10.0,Fragstasts4.1等软件,以广东省惠州市为例,在分析土地经济生态位与景观类型、景观指数之间的关系基础上,对土地经济生态位变化下的城乡空间景观格局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不同景观土地面积数量的增减与该类型土地经济生态位升降具有一致性的规律,土地经济生态位上升,相应的景观土地面积增大,反之则减小;土地经济生态位越小,表征景观格局的景观破碎化指数、分维数指数越大,破碎化指数与分维数指数的增减与土地经济生态位升降表现出一致性的规律,土地经济生态位上升,相应的破碎化指数、分维数指数则增大,反之则减小;城乡空间景观格局变化的发生主要出现在土地经济生态位高的区域。土地经济生态位的变化是城乡景观格局变化的重要影响因子,能够很好解释城乡空间景观格局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土地经济生态位 破碎化指数 分形维数 惠州市
下载PDF
中国大陆省级尺度森林破碎化特征评价 被引量:14
13
作者 孙飞 陈敏学 +1 位作者 毛丽君 李明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3-51,共9页
【目的】评价中国大陆省级尺度森林破碎化模式,分离导致森林破碎化的人为干扰及自然干扰贡献份额并探究破碎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方法】提取2006年中国遥感影像地图中的道路信息并整合进全球最新300m分辨率土地覆盖数据库Globcover;在... 【目的】评价中国大陆省级尺度森林破碎化模式,分离导致森林破碎化的人为干扰及自然干扰贡献份额并探究破碎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方法】提取2006年中国遥感影像地图中的道路信息并整合进全球最新300m分辨率土地覆盖数据库Globcover;在3×3像元分析窗口下,采用森林破碎化分析模型,将中国各省(市、区)森林归并为内部、孔洞、边界、斑块、过渡及未确定6种破碎化成分,同时识别人为干扰空间位置及烈度,以此建立省级尺度的具有明确空间意义的森林破碎化及干扰模式地图。另外,计算景观类型间的空间关联指数,以刻画森林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交互效应。【结果】福建、内蒙古、江西、浙江及西藏5省区森林的破碎化程度较低,而河北、北京、山东、江苏、上海及青海森林的破碎化程度较高;新疆、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及江苏等省(区)森林的人为干扰广泛存在且干扰烈度较高;江苏、重庆、青海、山东、上海等省(市)的森林与农业土地利用的空间关联度较高,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辽宁等地的森林与自然干扰土地利用类型的关联度较高,各省份森林与城市类型连接的可能性均较低。【结论】(1)中国森林破碎化的主要驱动力在于巨大人口压力驱使下农业土地利用的无序扩展;(2)由森林破碎化模型所导出的具有明确空间含义的森林破碎化地图,是科学制定土地利用决策、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和林业可持续经营战略发展的基础,具有传统景观指数分析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3)森林破碎化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整个社会采取涉及政策、经济及教育等领域的综合措施,以实现对现存森林的最小化干扰,降低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潜在威胁,保障国家的生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破碎化 破碎化模型 移动窗口 人为干扰 景观指数
下载PDF
基于GIS的农业景观格局变化研究——以福建省漳浦县马坪镇为例 被引量:12
14
作者 程炯 吴志峰 刘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184-186,共3页
应用GIS技术研究农业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福建省漳浦县马坪镇整体景观多样性指数降低,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增加。景观类型变化显示生活和生产类景观不断增多,破碎化程度不断加大,而生态防护类景观不断减少,优势度指数下降,这种景... 应用GIS技术研究农业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福建省漳浦县马坪镇整体景观多样性指数降低,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增加。景观类型变化显示生活和生产类景观不断增多,破碎化程度不断加大,而生态防护类景观不断减少,优势度指数下降,这种景观格局的变化与区域农业发展实际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农业景观格局 景观多样性指数 优势度指数 破碎度指数 GIS技术 农业景观 格局变化 漳浦县 福建省
下载PDF
基于回归分析理论的爆破块度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周传波 《爆破》 CSCD 2003年第4期1-4,共4页
 介绍了建立矿岩爆破块度分布预测模型的方法,结合某露天矿实际,在现场小台阶模拟试验的基础上,应用回归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等数理统计理论,研究建立了矿岩爆破块度分布与岩体特征、炸药类型、爆破参数的7种变量因子预测模型;同时,通过...  介绍了建立矿岩爆破块度分布预测模型的方法,结合某露天矿实际,在现场小台阶模拟试验的基础上,应用回归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等数理统计理论,研究建立了矿岩爆破块度分布与岩体特征、炸药类型、爆破参数的7种变量因子预测模型;同时,通过对所建模型的分析研究,得到了大块率、平均块度、p80和k50等爆破单一指标的计算式。经生产爆破的检验,所建模型与实际吻合较好。因此,它对于矿山的爆破块度分布预测和爆破参量优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破块度分布 露天矿 回归分析 显著性检验 爆破参数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不同植被格局坡面产流产沙特征 被引量:12
16
作者 王恒星 张建军 +1 位作者 孙若修 张佳楠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5-95,共11页
【目的】研究不同植被格局对坡面产流产沙特征的影响,为黄土高原水资源匮乏地区坡面水土保持植被格局的优化配置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野外模拟降雨试验,测定5种植被格局(2种块状镶嵌格局、横条带状格局、顺坡带状格局和裸地格局)的产... 【目的】研究不同植被格局对坡面产流产沙特征的影响,为黄土高原水资源匮乏地区坡面水土保持植被格局的优化配置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野外模拟降雨试验,测定5种植被格局(2种块状镶嵌格局、横条带状格局、顺坡带状格局和裸地格局)的产流产沙特征及土壤入渗特征,探讨坡面不同植被格局和破碎度对产流、产沙、入渗的影响。【结果】(1)植被具有良好的蓄水减沙效益,植被的减沙效益为47.44%~91.67%,蓄水效益为25.67%~62.94%,植被的减沙能力强于蓄水能力。(2)植被格局对坡面的产流产沙量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试验所设置的几种格局的蓄水减沙效益依次为:块状镶嵌格局>横条带状格局>顺坡带状格局。块状镶嵌格局水土保持效果最佳。(3)不同植被格局的产流过程均呈现“快速上升-相对稳定”的趋势,植被格局有助于延迟坡面径流峰值的出现时间。(4)植被斑块的破碎化指数与侵蚀产沙呈反比,植被斑块破碎化程度越高,侵蚀产沙量越低,蓄水减沙效益越好。(5)不同植被格局的入渗系数为:块状镶嵌格局>横条带状格局>顺坡带状格局>裸地,Horton模型对不同植被格局土壤入渗的拟合效果较好。【结论】通过以上研究发现,块状镶嵌格局的蓄水减沙效益明显优于裸地和顺坡带状格局,因此在水资源有限的黄土区,可以采取植被与裸地交替分布的方式种植植被,以达到蓄水、减沙效益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植被格局 破碎度 产流产沙特征 入渗特征
下载PDF
祁连山中段植被群落的时空格局变化 被引量:11
17
作者 葛丽娟 党虹 +3 位作者 戎战磊 高云飞 赵传燕 王红义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46-353,共8页
充分了解植被群落时空格局分布特征是开展生态环境恢复工作的前提。选择祁连山中段寺大隆林场为研究区,对1976、1991、2001、2016年的LANDSAT影像进行地物分类,并利用3种景观指数对植被群落生境破碎化程度进行分析,同时运用CA-Markov模... 充分了解植被群落时空格局分布特征是开展生态环境恢复工作的前提。选择祁连山中段寺大隆林场为研究区,对1976、1991、2001、2016年的LANDSAT影像进行地物分类,并利用3种景观指数对植被群落生境破碎化程度进行分析,同时运用CA-Markov模型对植被2031年的分布情况作出预测。结果表明:人为因素是导致植被群落变化的主要原因;1976—2016年,祁连山中段寺大隆林场植被群落的分布面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乔木和草地分布面积分别减少了91 km^2和169 km^2;1976—2001年,乔木、灌木和草地群落的平均斑块面积(MPA)分别减少了1.22 km^2、0.14 km^2和0.16 km^2,聚合指数(AI)分别减少了2.79、0.03和8.77,平均分维数(Fd)分别增加了0.013、0.001和0.005,植被群落生境破碎化严重;2001—2016年,乔木、灌木和草地群落的平均斑块面积(MNA)分别增加了0 km^2、0.13 km^2和0.02 km^2,聚合指数(AI)分别增加了2.38、0.21和6.55,平均分维数(Fd)分别减小了0.005、0.002和0.002,植被生境得到修复;在现行趋势下,预测2031年乔木面积为409 km^2,灌木面积为486 km^2,草地面积为550 km^2,在面积分布上基本与1976年水平相当,植被生境恢复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群落 生境破碎化 时空格局 景观指数 祁连山中段
原文传递
基于景观指数的耕地细碎化研究——以四川盆地5个典型村为例 被引量:8
18
作者 唐文彬 王佑汉 李谦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第4期413-419,共7页
研究村域尺度下的耕地细碎化现象,可以为解决农村耕地撂荒情况提供参考。文章基于农村实地调研数据,通过景观指数衡量细碎化程度,并进一步探究耕地细碎化与各村撂荒地比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权属细碎化与自然细碎化条件下的景观指... 研究村域尺度下的耕地细碎化现象,可以为解决农村耕地撂荒情况提供参考。文章基于农村实地调研数据,通过景观指数衡量细碎化程度,并进一步探究耕地细碎化与各村撂荒地比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权属细碎化与自然细碎化条件下的景观指数相比,斑块数量、斑块密度和边缘密度有明显增加,说明在人为因素影响下,耕地细碎化程度有所增加。(2)自然条件和权属条件下的主成分具有相似性,其中第一主成分F1与斑块数量、斑块密度、平均面积和聚集度指数的绝对载荷系数值大于0.86,表达耕地空间分布特征;第二主成分F2与面积加权形状因子和面积加权分维数的载荷值大于0.93,表达地块的形状特征。(3)权属细碎化条件下的回归模型是反映耕地细碎化与撂荒地比重关系的最优模型,拟合度达0.998,说明耕地细碎化程度对土地撂荒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细碎 权属细碎 耕地撂荒 景观指数 四川盆地
下载PDF
Sperm DNA fragmentation in Chinese couples with unexplained recurrent pregnancy loss 被引量:8
19
作者 Xiao-Bin Zhu Qian +3 位作者 Chen Wei-Min Fan Zhi-Hong Niu Bu-Fang Xu Ai-Jun Zhang 《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3期296-301,共6页
We aimed to study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perm DNA fragmentation and recurrent pregnancy loss(RPL)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 via a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of Chinese couples who had experienced RPL between M... We aimed to study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perm DNA fragmentation and recurrent pregnancy loss(RPL)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 via a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of Chinese couples who had experienced RPL between May 2013 and August 2018.The study population included 461 men from couples with RPL and 411 men from a control group(couples with clinical pregnancy via in v/tro fertiIization owing to female causes).Routine semen analysis,sperm chromatin analysis,and microscopic(high-power)morphological analysis were performed using semen samples.Semen samples were assessed for volume,sperm count,and motility.The sperm DNA fragmentation index(DFI)was calculated,and the median DFI was obtained.Men were categorized as having normal(37.8%;DFI<15.0%),moderate(33.6%;15.0%<DFI<30.0%),or severe(28.6%;DFI A30.0%)DNA fragmentation levels.The percentage of men with severe DNA fragmenta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RPL(42.3%)group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13.1%),whereas the percentage of men with normal levels of DNA fragmentat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RPL group(22.8%)tha 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54.7%).Subsequent analysis also dem on strated that the sperm DNA fragmentation rate had a moderate reverse correlation with the sperm progressive motility rate(r=-0.47,P<0.001)and the total motile sperm count(r=-0.31,P<0.001).We foun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RPL and sperm DNA fragmentation.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increased sperm DNA damage is associated with RP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fragmentation index recurrent pregnancy loss sperm chromatin structure assay
原文传递
安徽省土地利用地形梯度格局变化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吴见 张艳 +1 位作者 谭靖 王孟和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8-115,共8页
针对研究土地利用变化方面基于非空间属性数据库的数据研究方法在空间位置和形象思维方面的不足,综合分析高程、坡度等多重因素研究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地形梯度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方法。以安徽省2000年、2005年和2010年Lands... 针对研究土地利用变化方面基于非空间属性数据库的数据研究方法在空间位置和形象思维方面的不足,综合分析高程、坡度等多重因素研究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地形梯度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方法。以安徽省2000年、2005年和2010年Landsat 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方法,探讨了安徽省2000-2010年,不同地形条件下自然因素以及人文因素对土地利用格局时空演变过程中的影响;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结合地学信息图谱理论,通过等间距(Equal Interval)分类方法,计算土地利用图谱类型的地形梯度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土地利用结构以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2000-2010年,未利用地和耕地面积呈不断减少趋势,建设用地面积由2000年的26 270.67km^2增加到2010年的38 996.49km^2,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且增加幅度较大,破碎度也随之加重。前期变化型的优势分布区是地形位等级1-2级,后期变化型的分布指数总体呈增加趋势,持续变化型的分布指数变化呈现波动起伏的曲线,稳定型分布指数在1-6级呈现减小趋势,在6-10级呈现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地形梯度 破碎度 分布指数 安徽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