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5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频率增幅疲劳荷载下双裂隙花岗岩破裂演化声发射特性与裂纹形态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宇 高少华 +1 位作者 孟华君 龙大愚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976-1989,共14页
为了揭示疲劳加载频率对裂隙岩石破裂演化特征的影响,采用GCTS-RTR 2000岩石力学试验系统、实时声发射监测和试验后CT扫描相结合的手段,对预制裂隙逼近角为50°的矿山岩石开展了增幅疲劳加载力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随加载频率... 为了揭示疲劳加载频率对裂隙岩石破裂演化特征的影响,采用GCTS-RTR 2000岩石力学试验系统、实时声发射监测和试验后CT扫描相结合的手段,对预制裂隙逼近角为50°的矿山岩石开展了增幅疲劳加载力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随加载频率的增加,岩石的强度、变形和疲劳寿命随之增大,岩石体积应变增加速率呈现出稳定增加到突增的趋势,在最后一级疲劳水平变形迅速增加直至试样破坏。(2)声发射振铃数、声发射能量变化、以及裂纹扩展行为受控于加载频率。累计振铃计数和累计能量随加载频率的增加而增加。频谱分析揭示了6种典型的裂纹演化类型,裂纹大小与频率呈负相关规律,随加载频率的增加,高频高幅信号所占比例降低,说明较高加载频率易形成大尺寸裂纹。(3)岩桥段的CT扫描图像表明受疲劳荷载作用后裂纹网络规模随着加载频率的增加而增大,在低加载频率条件下,预制裂隙更容易沟通并贯穿于岩桥锁固段,然而,较高加载频率下裂隙不易沟通。试验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增幅疲劳荷载作用下不同加载频率对岩石疲劳力学行为及破裂演化的影响,可为岩体在增幅疲劳荷载作用下结构劣化监测预警、模式识别及岩体的长期稳定性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增幅疲劳加载 裂隙岩石 破裂演化 声发射 CT扫描
原文传递
基于分形理论的坝基裂隙岩体注灰量与导水率关系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樊贵超 钟登华 +2 位作者 任炳昱 吴含 李晓超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76-587,共12页
由于天然岩体裂隙分布的隐蔽性和不确定性,很难准确评价天然裂隙岩体的渗透性和可灌性。离散裂隙网络作为描述天然裂隙网络的有力工具,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裂隙岩体的某些特征,但都是基于统计意义上的概率分布,无法反应裂隙网络参数的内... 由于天然岩体裂隙分布的隐蔽性和不确定性,很难准确评价天然裂隙岩体的渗透性和可灌性。离散裂隙网络作为描述天然裂隙网络的有力工具,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裂隙岩体的某些特征,但都是基于统计意义上的概率分布,无法反应裂隙网络参数的内部联系以及微观特征。Mandelbrot提出的分形几何是描述不规则物体的重要工具,研究发现裂隙网络中的裂隙迹长分布服从分形特征,很多学者利用这一理论对裂隙网络的渗透性进行了研究,推导了裂隙网络渗透系数的表达式。然而缺乏裂隙网络的可灌性和灌浆量的研究。本文首先利用裂隙网络的分形特征和裂隙迹长与隙宽的关系,建立了裂隙岩体导水率的分形模型,推导了裂隙岩体导水率与分形维数的关系表达式,并与已有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证实了该关系式的可靠性。其次,分析了裂隙岩体灌浆注灰量与分形维数的关系,进而推导了注灰量与导水率的关系式,根据注灰量与导水率的关系曲线对灌浆区域的划分,定义了3个不同的灌浆区域:正常区域、微小裂隙区域和扩展区域,分别对应于正常灌浆、微小裂隙较多和裂隙扩展变形这3种不同的灌浆状态。最后,通过与工程实测数据的对比,证实了本文注灰量与导水率关系式的可靠性和适用性,也说明了3个灌浆区域的划分是合理并且重要的。因此,该关系式和灌浆区域的划分可以用来预测和评价实际工程灌浆施工的合理性和可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坝基础 裂隙岩体 分形理论 水泥灌浆 导水率 注灰量
原文传递
裂隙特征对岩石渗流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周汉国 郭建春 +4 位作者 李静 范作松 高帅 王昌 刘振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31-539,共9页
裂隙是油气储层主要的储集空间及流体渗流通道,影响油气的运移规律,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指标。以冀中坳陷任丘油田任10井为例,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裂隙开展宽度和裂隙面粗糙度对岩石渗流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裂隙开展... 裂隙是油气储层主要的储集空间及流体渗流通道,影响油气的运移规律,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指标。以冀中坳陷任丘油田任10井为例,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裂隙开展宽度和裂隙面粗糙度对岩石渗流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裂隙开展宽度较小时,孔隙内流体压力仅在入口处小范围内呈扇形分布,裂隙中压力分布曲线呈正切函数型,流体流速在裂隙和孔隙中都较小;随着裂缝开展宽度的增加,孔隙内流体压力逐渐增大,裂隙中压力分布曲线逐渐向直线型转变,流体流速在入口处先减小后稳定,在裂隙中先增加后稳定;(2)裂隙面粗糙度对裂隙岩石渗流特性的影响与裂隙开展宽度有关,在裂隙开展宽度较大时,裂隙面粗糙度对流体压力的分布影响较大;随着裂隙面粗糙度增大,孔隙内流速逐渐增大,而裂隙中流速逐渐减小;(3)随着裂隙开展宽度的增大,影响裂隙流体流动的主控因素逐渐由裂隙开展宽度转变为裂隙面粗糙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岩石 渗流特性 裂隙开展宽度 裂隙面粗糙度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裂隙岩体溶质运移研究简述 被引量:7
4
作者 程汉鼎 柴军瑞 李亚盟 《水电能源科学》 2007年第3期33-37,共5页
对裂隙介质中溶质运移的基本规律和数学模型进行了初步探讨:①等效连续介质模型将裂隙中溶质浓度等效平均到整个裂隙介质;②离散裂隙网络模型建立裂隙个体中水流、溶质运移方程,组合求解;③双重连续介质模型对裂隙和基质分别建立水流、... 对裂隙介质中溶质运移的基本规律和数学模型进行了初步探讨:①等效连续介质模型将裂隙中溶质浓度等效平均到整个裂隙介质;②离散裂隙网络模型建立裂隙个体中水流、溶质运移方程,组合求解;③双重连续介质模型对裂隙和基质分别建立水流、溶质运移数学模型求解;④离散裂隙网络-连续介质耦合模型综合了等效连续介质模型和离散裂隙网络模型的优点;⑤随机模型采用随机理论方法;⑥黑箱模型通过研究溶质运移过程的综合效应预测或反求输出或输入信息。通过对目前各种数学模型的分析和比较,为求解具体问题、选取合理的数学模型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岩体 溶质运移 对流弥散 数学模型 综述
下载PDF
裂隙岩体宏细观剪切损伤力学行为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陈欣 周小涵 +4 位作者 许彬 刘新荣 郭雪岩 王继文 曾夕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509-2521,共13页
采用室内直剪试验和PFC^(2D)细观模拟的手段,分析不同加载情况下裂隙岩体的剪切变形、强度特征及损伤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裂隙岩体剪切强度变形曲线可分为压密阶段、近似线弹性工作阶段、不稳定发展阶段和残余变形阶段。(2)裂隙... 采用室内直剪试验和PFC^(2D)细观模拟的手段,分析不同加载情况下裂隙岩体的剪切变形、强度特征及损伤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裂隙岩体剪切强度变形曲线可分为压密阶段、近似线弹性工作阶段、不稳定发展阶段和残余变形阶段。(2)裂隙岩体峰值剪切位移与裂隙数量N、法向应力σ和剪切速率ν均呈负相关,峰值剪切应力与N和ν呈负相关,与σ呈正相关,且N越大ν对峰值剪切位移的影响越明显,ν越大N对峰值剪切位移的影响越明显。(3)随着剪切位移的增加,各模型细观损伤裂纹(剪裂纹和拉裂纹)数量可分为微增(Ⅰ)→陡增(Ⅱ)→缓增(Ⅲ)三个阶段,摩擦耗散能逐渐增大,弹性应变能先增大后减小,破坏时岩体弹性应变能仅占细观损伤总能量的1/5~2/5。(4)模型宏细观裂纹于预置裂隙尖端萌生、扩展、贯通,最终中部岩桥以张拉破坏为主,两侧为剪(拉)–拉剪–剪破坏;倾角45°的单裂隙(M2)、Z型裂隙、X型裂隙和圆孔类岩体的峰值剪切应力和位移大小依次为X型>M2>圆孔类>Z型,损伤裂纹萌生于裂隙岩体的预置裂隙尖端以及圆孔类岩体的孔洞顶部和孔洞左下方,X型和M2岩体的裂纹分布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裂隙岩体 直剪试验 PFC^(2D)数值模拟 破坏模式 损伤力学行为
原文传递
Impact of stress on solute transport in a fracture network: A comparison study 被引量:6
6
作者 Zhihong Zhao Jonny Rutqvist +9 位作者 Colin Leung Milan Hokr Quansheng Liu Ivars Neretnieks Andrew Hoch Jirí Havlíek Yuan Wang Zhen Wang Yuexiu Wu Robert Zimmerman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13年第2期110-123,共14页
This paper compares numerical modeling of the effect of stress on solute transport (advection and matrix diffusion) in fractured rocks in which fracture apertures are correlated with fracture lengths. It is mainly m... This paper compares numerical modeling of the effect of stress on solute transport (advection and matrix diffusion) in fractured rocks in which fracture apertures are correlated with fracture lengths. It is mainly motivated by the performance and safety assessments of underground radioactive waste repositories. Five research teams used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model stress/deformation, flow and transport pro- cesses, based on either discrete fracture network or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derived by various teams generally demonstrated that rock stresses could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solute transport processes through stress-induced changes in fracture apertures and associated changes in per- meability. Reasonably good agreement was achieved regarding advection and matrix diffusion given the same fracture network, while some observed discrepancies could be explained by different mechanical or transport modeling approach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actured rocks Solute transport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Equivalent continuum Dual-porosity model Particle tracking method
下载PDF
SIMULATION OF SOLUTE TRANSPORT USING A COUPLING MODEL BASED ON FINITE VOLUME METHOD IN FRACTURED ROCKS 被引量:6
7
作者 HUANG yong ZHOU Zhi-fang YU zhong-bo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CIE EI CSCD 2010年第1期129-136,共8页
The discrete version of solute transport equation for porous matrix depicted with the continuum model and the discrete fractured-network model are derived for fractured rocks with the Finite Volume Method (FVM). The... The discrete version of solute transport equation for porous matrix depicted with the continuum model and the discrete fractured-network model are derived for fractured rocks with the Finite Volume Method (FVM). The two models are coupled according to the continuity condition of hydraulic head and concentration and the conservation of flow flux and mass flux in the contact plane between porous matrix and fractures.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mulated concentration of the coupling model based on the FVM agrees well with that from analytical solution, which demonstrates that the coupling model can effectively be applied to the simulation of solute transport in fractured ro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nite Volume Method (FVM) coupling model solute transport fractured rocks
原文传递
裂隙岩体交叉水流-传热对温度影响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高俊义 项彦勇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2期598-604,共7页
裂隙岩体内水流-传热特征是评价高放废物处置库安全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3DEC离散元软件建模,着重分析热源温度、裂隙水流速及裂隙开度对裂隙岩体温度的影响。在设定条件下,计算分析表明:(1)由于热传导与水流传热的不规则性,瞬态到... 裂隙岩体内水流-传热特征是评价高放废物处置库安全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3DEC离散元软件建模,着重分析热源温度、裂隙水流速及裂隙开度对裂隙岩体温度的影响。在设定条件下,计算分析表明:(1)由于热传导与水流传热的不规则性,瞬态到稳态,上层岩石形成从下向上为主的传热路径,中、下层岩石形成从左向右为主的传热路径;岩石的温度梯度逐渐减小,裂隙两侧岩石等温线的不连续性逐渐增大;(2)斜裂隙水流与岩石热传导的耦合迟于竖裂隙水流与岩石热传导的耦合,岩石热传导与斜裂隙水流和邻近热源侧的竖裂隙水流对温度分布起控制作用;(3)热源温度越低,裂隙水流速越高,裂隙开度越大,岩石温度越低,系统达到稳态所需要的时间越短;(4)低流速裂隙水的热传导占主导作用,高流速裂隙水的对流传热占主导作用,裂隙交汇处存在局部热对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放废物处置库 裂隙岩体 交叉水流-传热 数值分析
下载PDF
裂隙岩体渗透张量的特征值扰动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周志芳 庄超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36-542,共7页
裂隙岩体渗透张量是基岩地区地下水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水文地质参数。基于裂隙岩体渗透张量的基本表达式和矩阵特征值扰动理论,以青岛黄岛地下洞库现场试验成果为例,在查明了岩体中裂隙的空间产状、位置基础上,建立了裂隙渗透性与岩体整... 裂隙岩体渗透张量是基岩地区地下水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水文地质参数。基于裂隙岩体渗透张量的基本表达式和矩阵特征值扰动理论,以青岛黄岛地下洞库现场试验成果为例,在查明了岩体中裂隙的空间产状、位置基础上,建立了裂隙渗透性与岩体整体渗透张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分析了单条裂隙和单组裂隙渗透张量特征值的扰动问题,提出了优势裂隙渗透性对岩体整体渗透张量贡献的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并非岩体中发育的裂隙对渗流都具有均等的作用,而只有优势裂隙组中的优势裂隙在裂隙渗流问题中占主导地位。这些成果对于基岩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和评价、地下水污染预测和控制、地下工程渗流计算和控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张量 裂隙岩体 矩阵特征值 扰动
原文传递
A discrete model for prediction of radon flux from fractured rocks 被引量:4
10
作者 K.M. Ajayi K. Shahbazi +1 位作者 R Tukkaraja K. Katzenstein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SCD 2018年第5期879-892,共14页
Prediction of radon flux from the fractured zone of a propagating cave mine is basically associated with uncertainty and complexity. For instance, there is restricted access to these zones for field measure- ments, an... Prediction of radon flux from the fractured zone of a propagating cave mine is basically associated with uncertainty and complexity. For instance, there is restricted access to these zones for field measure- ments, and it is quite difficult to replicate the complex nature of both natural and induced fractures in these zones in laboratory studies. Hence, a technique for predicting radon flux from a fractured rock using a discrete fracture network (DFN) model is developed to address these difficulties. This model quantifies the contribution of fractures to the total radon flux, and estimates the fracture density from a measured radon flux considering the effects of advection, diffusion, as well as radon generation and decay. Radon generation and decay are classified as reaction processes. Therefore, the equation solved is termed as the advection-diffusion-reaction equation (ADRE). Peclet number (Pe), a conventional dimensionless parameter that indicates the ratio of mass transport by advection to diffusion, is used to classify the transport regim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odel effectively predicts radon flux from a fractured rock. An increase in fracture density for a rock sample with uniformly distributed radon generation rate can elevate radon flux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another rock sample with an equivalent increase in radon generation rate. In addition to Pe, two other independent dimensionless parameters (derived for radon transport through fractures) significantly affect radon dimensionless flux. Findings provide insight into radon transport through fractured rocks and can be used to improve radon control measures for proactive mitig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don mass flux Radon dimensionless flux Stochastic model Discrete fracture network (DFN) Caving mining method fractured rocks
下载PDF
裂隙岩体中力学-渗流-传输耦合离散元模拟 被引量:5
11
作者 赵志宏 井兰如 宋二祥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23-1029,1108,共8页
深部地下工程包括增强型地热系统、核废料的地下处置、CO2地下封存、煤炭地下气化等,都涉及到复杂的水-力-化多场耦合过程。全面理解力学过程影响下的溶质(如放射性核素)传输过程是以上各类工程成功建设和安全运行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文... 深部地下工程包括增强型地热系统、核废料的地下处置、CO2地下封存、煤炭地下气化等,都涉及到复杂的水-力-化多场耦合过程。全面理解力学过程影响下的溶质(如放射性核素)传输过程是以上各类工程成功建设和安全运行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文基于离散裂隙网络模型的思想,采用离散元方法来模拟应力-渗流耦合过程,而溶质传输过程则用粒子追踪法(Particle tracking algorithm)来进行模拟。溶质传输机理主要考虑了单岩石裂隙中的平流(Advection)、弥散(Hydrodynamic dispersion)以及原岩-裂隙之间的扩散(Matrix diffusion)。结果显示,力学过程对溶质传输过程有着显著影响,会明显改变溶质在裂隙网络中的停滞时间、传输路径和位置分布等。当水力梯度较小时,原岩-裂隙之间的扩散过程将是溶质在裂隙网络中停滞时间的决定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地下工程 水-力-化多场耦合 裂隙岩体 离散元
下载PDF
围压作用下不同裂隙位置复合岩裂纹演化研究
12
作者 孙家军 肖桃李 +1 位作者 折海成 袁浩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90-200,共11页
【目的】为了揭示围压作用下预制单裂隙位置的改变对缺陷复合岩样特征应力以及裂纹扩展规律的影响,【方法】采用PFC2D软件并结合室内相似岩样试验进行分析,通过室内试验结果标定细观参数从而建立离散元模型,并对离散元模型进行三轴压缩... 【目的】为了揭示围压作用下预制单裂隙位置的改变对缺陷复合岩样特征应力以及裂纹扩展规律的影响,【方法】采用PFC2D软件并结合室内相似岩样试验进行分析,通过室内试验结果标定细观参数从而建立离散元模型,并对离散元模型进行三轴压缩试验分析单裂隙缺陷复合岩的裂纹演化规律。【结果】结果显示:围压的增加会使岩样的各项特征应力均有所增长。岩样峰值应力和损伤应力随围压增加呈线性关系,起裂应力随围压增加呈现出先突增后变缓的增长趋势。裂隙位置的改变对岩样特征应力的削弱程度明显不同。当位于结构面时,对起裂应力和损伤应力的削弱程度最高;当位于大理岩中时,对峰值应力的削弱程度最高。裂隙位置也对岩样内裂纹的萌生、扩展与贯通方式产生明显差异。当位于砂岩和结构面时,裂隙尖端产生的剪切裂纹向主应力方向扩展直至贯通导致岩样破坏;当位于大理岩时,裂隙尖端向主应力方向扩展的剪切裂纹以及砂岩部分产生的剪切裂纹聚集带两条主裂纹导致岩样破坏。【结论】结果表明:采用“试错法”标定建立PFC2D离散元模型模拟岩样三轴压缩试验,所得到的岩样裂纹演化规律与实际试验一致,对实际工程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裂隙岩石 颗粒离散元 裂纹扩展 裂隙位置
下载PDF
断裂岩石蠕剪中的细观接触损伤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金安 李飞 +2 位作者 曹秋菊 鞠杨 毛灵涛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345-3352,3383,共9页
为深刻理解构成断裂岩体长期抗剪强度的细观机制,对岩石断裂面的细观接触和损伤演化进行了试验研究。采用压剪方式和巴西劈裂方式制作出两类断裂岩石,在恒定法向力作用下对破坏岩石试件进行分级施加剪切力的蠕变试验。在加载前、中、后... 为深刻理解构成断裂岩体长期抗剪强度的细观机制,对岩石断裂面的细观接触和损伤演化进行了试验研究。采用压剪方式和巴西劈裂方式制作出两类断裂岩石,在恒定法向力作用下对破坏岩石试件进行分级施加剪切力的蠕变试验。在加载前、中、后对断裂岩石分别进行CT和激光扫描,观察到不同蠕变阶段断裂岩石的细观接触和损伤状态,获得不同性质的断裂岩石抗剪强度特征。试验研究表明:构成断裂岩石长期抗剪强度的机制主要有两个:一是细观凹凸啮合体的抗剪断能力;二是表观凹凸接触体的抗摩擦能力。拉破裂岩石表面局部粗糙度相对较大,抗剪强度以第1种破坏机制为主,剪切破坏岩石表面宏观起伏度较大,抗剪强度是以第2种破坏机制为主。在蠕变剪切过程中,两种机制交织在一起,并随时间或剪位移的增加而相互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岩石 细观接触 蠕变剪切 CT扫描 抗剪强度
下载PDF
HydroGeoSphere在锦屏水电站坝址区水流和溶质运移模拟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勇 周志芳 余钟波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2-249,共8页
将裂隙岩体中的基质用等效连续介质模型描述,裂隙用离散网络模型描述,采用等效连续介质模型和连续-离散裂隙耦合模型模拟了裂隙岩体中的水流和溶质规律,并根据实测的裂隙倾向、倾角、隙宽等几何因素,应用随机的方法产生了裂隙网络。基... 将裂隙岩体中的基质用等效连续介质模型描述,裂隙用离散网络模型描述,采用等效连续介质模型和连续-离散裂隙耦合模型模拟了裂隙岩体中的水流和溶质规律,并根据实测的裂隙倾向、倾角、隙宽等几何因素,应用随机的方法产生了裂隙网络。基于洪水期和枯水期的实测地下水位对耦合模型的参数进行了率定,模型的预测结果显示,采用耦合模型而不是等效连续介质模型预测的结果与实测数据拟合较好。在裂隙发育的区域,局部地下水位出现了异常,示踪剂的迁移速度较快,采用连续-离散裂隙耦合模型能够有效地模拟这一异常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模型 等效连续介质模型:HydroGeoSphere软件包 溶质运移 裂隙岩体
下载PDF
单轴压缩荷载下“十字形”交叉裂隙类岩石试件的破坏模式与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蕴生 李光明 +3 位作者 韩铁林 李智慧 余朝 周冲 《实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11-520,共10页
通过在类岩石材料中预制特定裂隙的方法,来模拟含“十字形”交叉裂隙的岩体,并对其在单轴压缩情况下的力学特性与破坏模式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表明:(1)交叉裂隙试件中,次裂隙倾角对主裂隙倾角为45°时试件的抗压强度与起裂应力的... 通过在类岩石材料中预制特定裂隙的方法,来模拟含“十字形”交叉裂隙的岩体,并对其在单轴压缩情况下的力学特性与破坏模式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表明:(1)交叉裂隙试件中,次裂隙倾角对主裂隙倾角为45°时试件的抗压强度与起裂应力的影响最大,而对主裂隙倾角为90°时的影响最小。(2)单裂隙试件的抗压强度与起裂应力小于完整试件。交叉裂隙试件相对于单裂隙试件而言,当主裂隙倾角为0°和45°时,其抗压强度与起裂应力减小;当主裂隙倾角为90°时,其抗压强度与起裂应力增大。(3)在单裂隙试件中,当裂隙倾角为0°、45°和90°时,试件分别发生拉剪复合型破坏、剪切破坏和张拉破坏;相对于单裂隙试件而言,交叉裂隙试件破坏时产生的裂纹相对较多,破坏模式大多为拉剪复合型破坏,同时,在破坏过程中交叉裂隙试件发生复合其他破坏模式或直接导致试件破坏的滑移。上述结果对岩体工程的开挖和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轴压缩 裂隙试件 交叉裂隙 破坏模式 力学特性
原文传递
考虑基质渗透性的岩体单裂隙渗流及影响因素的室内和数值试验研究
16
作者 钟振 孟醒 +3 位作者 胡云进 张丰收 李小双 周宇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148-2163,共16页
为客观评价基质渗透性,并探明其在裂隙岩体渗流中的作用和比重,采用自主研制的应力–渗流耦合试验装置,开展水力耦合条件下完整岩芯和含贯穿单裂隙岩芯(泥岩、砂岩、石灰岩)的渗透试验研究,探究变围压(10~18 MPa)和变裂隙粗糙度系数(1.6... 为客观评价基质渗透性,并探明其在裂隙岩体渗流中的作用和比重,采用自主研制的应力–渗流耦合试验装置,开展水力耦合条件下完整岩芯和含贯穿单裂隙岩芯(泥岩、砂岩、石灰岩)的渗透试验研究,探究变围压(10~18 MPa)和变裂隙粗糙度系数(1.64~15.52)条件下裂隙、基质的渗流过程及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基质和裂隙的渗透率均随围压的增加而降低,且裂隙渗透率的下降速率快于基质的下降速率,造成裂隙与基质的渗透率比值(K_(f)/K_(m))也逐渐下降;当围压增加至18 MPa时,泥岩的K_(f)/K_(m)已介于7~8(与裂隙粗糙度有关),小于一个数量级,基质渗透率已不容忽视。为进一步探索不可忽略基质渗透率的围压阈值,采用COMSOL构建含贯穿单裂隙岩芯的数值模型,模型中假定基质和裂隙内的渗流分别服从Darcy定律和Forchheimer定律,进而开展更大围压(3~53 MPa)范围和粗糙度系数(2.58~17.4)下的渗流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一致,精准复现了裂隙及基质渗透率随围压和粗糙度系数的演化规律。若以K_(f)/K_(m)=10作为界定不可忽略基质渗透性的界限值,对应泥岩、砂岩、石灰岩的围压阈值分别为18,20,46 MPa。通过深入分析裂隙渗流场表明,随着围压和粗糙度系数的增加,裂隙的接触面积增大,过流面积相应降低,水流主要沿着缩窄的渗流通道贯穿裂隙;同时,过流通道的缩窄导致流速增加,在流场内形成涡流,进一步降低了裂隙的渗透性。系统探索了流体在裂隙和基质内的渗流过程及规律,提出采用K_(f)/K_(m)判定可否忽略基质渗透性的方法,为评价基质渗透性在裂隙岩体渗流中发挥的作用提供了定量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裂隙岩体 裂隙粗糙度 基质渗透性 围压阈值 涡流
原文传递
考虑粗糙度影响的裂隙岩体开挖损伤区分布规律 被引量:3
17
作者 赵志宏 郭铁成 +1 位作者 林涛 陈思聪 《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 2019年第3期77-86,共10页
准确理解和预测开挖损伤区的分布特征与范围对于地下工程稳定性分析、支护优化设计等具有重要意义。给出裂隙岩体失稳、张开、剪切三类开挖损伤区的定义及其判别标准,并建立基于Barton-Bandis本构模型的裂隙岩体开挖损伤区离散元模拟方... 准确理解和预测开挖损伤区的分布特征与范围对于地下工程稳定性分析、支护优化设计等具有重要意义。给出裂隙岩体失稳、张开、剪切三类开挖损伤区的定义及其判别标准,并建立基于Barton-Bandis本构模型的裂隙岩体开挖损伤区离散元模拟方法。依托白鹤滩水电站4#引水隧洞建立离散裂隙网络模型,模拟得到的开挖损伤区深度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证明本研究提出的裂隙岩体开挖损伤区离散元模拟方法的正确性。考虑裂隙岩体中粗糙度JRC(Joint Roughness Coefficient)的随机分布,张开区和剪切区范围随JRC平均值的增大而减小,高概率张开区和剪切区范围随着JRC分布标准差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岩体 开挖损伤区 离散元 粗糙度
原文传递
裂隙岩体溶质运移模型综述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锦国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6期102-106,共5页
本文综述了裂隙岩体系统中溶质运移的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分析了目前各种裂隙岩体系统中溶质运移的数学模型的适用性和优缺点 ,为选取合理的数学模型求解具体的问题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裂隙岩体 溶质运移 概念模型 数学模型
下载PDF
断裂岩石双翼表面细观接触特征与剪切强度关系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金安 王煜曦 曹秋菊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522-1531,共10页
断裂岩石抗剪强度对岩体稳定性预测至关重要,为从细观层面探究断裂岩体双翼粗糙面接触与抗剪强度关系,采用蠕剪试验的方法对压剪和间接拉伸两类断裂岩石的力学行为进行研究。通过对断裂岩石双翼粗糙面的激光扫描图像处理和几何重构,采... 断裂岩石抗剪强度对岩体稳定性预测至关重要,为从细观层面探究断裂岩体双翼粗糙面接触与抗剪强度关系,采用蠕剪试验的方法对压剪和间接拉伸两类断裂岩石的力学行为进行研究。通过对断裂岩石双翼粗糙面的激光扫描图像处理和几何重构,采用新提出的"切层法"对双翼啮合时断裂岩石两翼粗糙面的接触状态和接触面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压剪形成的断裂岩石在蠕剪过程中双翼粗糙面呈不规则"海岸线式"接触;拉断裂岩石双翼表面呈离散"群岛式"接触。拉破裂岩石双翼接触面积明显大于压剪破裂岩石接触面积。尽管岩石断裂生成机制乃至施加的法向荷载不同,断裂岩石的蠕剪强度与接触面积成正比关系,喻示断裂岩石的双翼表面接触面积是考量断裂岩石表面粗糙性对抗剪强度影响的重要指标。此研究对建立岩石节理的接触力学本构模型和构建抗剪强度准则有所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断裂岩石 粗糙表面 细观接触 剪切强度
原文传递
Application of Stochastic Fracture Network with Numerical Fluid Flow Simulations to Groundwater Flow Modeling in Fractured Rocks
20
作者 Wang Mingyu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Tucson, Arizona, USA 85721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Chen Jinsong Wan Li Department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1年第3期240-248,共9页
The continuum approach in fluid flow modeling is generally applied to porous geological media, but has limited applicability to fractured rocks. With the presence of a discrete fracture network relatively sparsely dis... The continuum approach in fluid flow modeling is generally applied to porous geological media, but has limited applicability to fractured rocks. With the presence of a discrete fracture network relatively sparsely distributed in the matrix, it may be difficult or erroneous to use a porous medium fluid flow model with continuum assumptions to describe the fluid flow in fractured rocks at small or even large field scales. A discrete fracture fluid flow approach incorporating a stochastic fracture network with numerical fluid flow simulations could have the capability of capturing fluid flow behaviors such as inhomogeneity and anisotropy while reflecting the changes of hydraulic features at different scales. Moreover, this approach can be implemented to estimate the size of the representative elementary volume (REV)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scales at which a porous medium flow model could be applied, and then to determine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tensor for fractured rocks. The following topics are focused on in this study: (a) conceptual discrete fracture fluid flow modeling incorporating a stochastic fracture network with numerical flow simulations; (b) estimation of REV an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tensor for fractured rocks utilizing a stochastic fracture network with numerical fluid flow simulations; (c)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 of fracture orientation and density on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and REV by implementing a stochastic fracture network with numerical fluid flow simulations, and (d) fluid flow conceptual models accounting for major and minor fractures in the 2 D or 3 D flow fields incorporating a stochastic fracture network with numerical fluid flow simu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crete fracture fluid flow approach fractured rocks hydraulic conductivity tensor major fractures minor fractures numerical fluid flow simulations representative elementary volume stochastic fracture network.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