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首部射流对圆柱涡激振荡抑制的实验研究
1
作者 付国强 戴绍仕 +1 位作者 孙丽萍 Younis Bassam A.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7-33,共7页
各工程领域中的细长柱体结构常因旋涡脱落导致结构振荡(或振动)甚至疲劳破坏,为了减弱或抑制涡激振荡(或振动),有必要针对有效的旋涡脱落抑制方法展开研究。本文采用首部射流方法设计了一套流动控制装置来抑制模型的涡激振荡。通过拖曳... 各工程领域中的细长柱体结构常因旋涡脱落导致结构振荡(或振动)甚至疲劳破坏,为了减弱或抑制涡激振荡(或振动),有必要针对有效的旋涡脱落抑制方法展开研究。本文采用首部射流方法设计了一套流动控制装置来抑制模型的涡激振荡。通过拖曳水池中开展的实验,利用Qualisys光学运动捕捉系统,针对3种开孔布置方案和多组射流流量进行测试,研究了雷诺数在2.4×10^4时定常首部射流(q/Q=0~0.0312)对单自由度模型涡激振荡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首部射流在不同程度上能有效地减小非定常涡放升力所引起的圆柱的横向位移。实验中还发现涡流脱落对横向位移的减少程度表现为2种不同的模式,即横向位移突然、明显的降低和随后一种处于饱和状态的位移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柱 涡激振荡 单自由度 抑制 首部射流 流动控制 实验测试
下载PDF
飞秒激光-薄膜靶相互作用中快电子和快质子前向发射的研究
2
作者 蔡达锋 谷渝秋 +4 位作者 郑志坚 周维民 焦春晔 温天舒 淳于书泰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3-29,共7页
采用飞秒激光与金属薄膜靶相互作用,测量了前向(靶背方向)发射的快电子和快质子。实验显示:快电子主要沿靶背法线附近发射且有较大的发散角,这与PIC模拟的结果一致;快质子发射方向与快电子大体一致,但其发散角远小于快电子。原因在于电... 采用飞秒激光与金属薄膜靶相互作用,测量了前向(靶背方向)发射的快电子和快质子。实验显示:快电子主要沿靶背法线附近发射且有较大的发散角,这与PIC模拟的结果一致;快质子发射方向与快电子大体一致,但其发散角远小于快电子。原因在于电子产生和加速在靶前(激光辐照面),在输运中受过密等离子体和靶的散射;而质子来源于靶背的含H污染物,并由靶法线鞘加速机制(TNSA)加速,未受散射地到达探测器。快电子和快质子能谱给出的快电子有效温度和质子最大能量较好地满足定标关系Emax=αTh,其中α≈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秒激光 薄膜靶 快电子 快质子 前向发射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的带喷流激波针参数优化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江 彭程 +2 位作者 蔡琛芳 马汉东 秦永明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4-210,共7页
对基于响应面法的带喷流激波针参数优化方法进行了研究,优化目标是最佳减阻效果和最小喷流流量,优化参数是激波针长度、喷流出口总压和喷流出口直径,利用响应面模型对设计参数与响应目标的关系进行建模,样本点设计采用了Ⅳ-最优方法,样... 对基于响应面法的带喷流激波针参数优化方法进行了研究,优化目标是最佳减阻效果和最小喷流流量,优化参数是激波针长度、喷流出口总压和喷流出口直径,利用响应面模型对设计参数与响应目标的关系进行建模,样本点设计采用了Ⅳ-最优方法,样本点的气动响应通过数值计算得到,最后用期望函数法进行多目标寻优。研究表明:激波针长度、喷流总压和喷流出口直径与阻力呈现2阶或3阶非线性关系,且激波针长度和喷流出口直径耦合效应较强;响应面模型给出了阻力与各设计参数关系的数学表达式,仅用较少的样本点就获得了设计空间内任意参数组合的阻力预测值和置信区间,效率较高;通过响应面法获得了最优参数组合,其阻力预测值与校验结果相比精度较高;响应面法应用于带喷流激波针这类多参数、多目标优化设计问题中,有计算量小、结果可信、实用性强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向喷流 激波针 减阻 响应面法 优化方法
下载PDF
带逆向喷流激波针非设计点减阻防热性能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何天琦 罗世彬 《飞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6-50,共5页
为了研究带逆向喷流激波针在非设计点状态下对钝头体的减阻防热性能,采用有限体积法求解三维Navier-Stokes方程,并选用SST k-ω湍流模型,分别对不同迎角和马赫数下带逆向喷流激波针钝头体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仿真结果表明:在0°~... 为了研究带逆向喷流激波针在非设计点状态下对钝头体的减阻防热性能,采用有限体积法求解三维Navier-Stokes方程,并选用SST k-ω湍流模型,分别对不同迎角和马赫数下带逆向喷流激波针钝头体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仿真结果表明:在0°~6°迎角范围以及不同马赫数下,带逆向喷流激波针均能起到较好的减阻效果,改善了驻点区域热环境,但随着迎角的增大,逆向喷流激波针对钝头体肩部区域的防热能力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 逆向喷流 激波针 减阻防热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带喷流激波针流动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江 吴军飞 +2 位作者 尼文斌 马汉东 秦永明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40-1048,共9页
采用动态测力、动态测压和纹影等风洞实验技术,对加装了带喷流激波针的钝头体的绕流特性、稳定和非稳模态的形成条件和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带喷流激波针流场存在稳态和非稳态两种模态,超声速喷流的压比大于临界压比时流动处于稳定... 采用动态测力、动态测压和纹影等风洞实验技术,对加装了带喷流激波针的钝头体的绕流特性、稳定和非稳模态的形成条件和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带喷流激波针流场存在稳态和非稳态两种模态,超声速喷流的压比大于临界压比时流动处于稳定模态,反之则为非稳模态;增大激波针长度可减小钝头体阻力,但达到一定长度后,进一步减阻的效果不再显著;增大喷流压比能够有效减弱再附激波强度,有利于缓解单独激波针的肩部热斑问题;非稳模态下波系自激振荡对再附激波在钝头体表面所围的区域影响剧烈,振荡是周期性的,且存在确定的主导频率,主导频率随喷流压力比增大而减小;自激振荡的产生是由于喷流出口周围的反压在喷流压比小于临界压比时无法获得持续的平衡而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喷流激波针 非稳模态 自激振荡 功率谱特性 减阻 风洞实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