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6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南方一些酸性土壤铝存在形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7
1
作者 王维君 《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 CSCD 1995年第1期1-8,共8页
以连续提取法研究了我国南方主要酸性土壤铝的形态及其分布特点,探讨了不同铝形态之间的关系及其与母质、成土过程、环境条件的联系。还研究了土壤酸化对铝形态转化的影响.并以连续提取法提取的三种铝形态(交换性铝、活性羟基铝,有... 以连续提取法研究了我国南方主要酸性土壤铝的形态及其分布特点,探讨了不同铝形态之间的关系及其与母质、成土过程、环境条件的联系。还研究了土壤酸化对铝形态转化的影响.并以连续提取法提取的三种铝形态(交换性铝、活性羟基铝,有机络合态铝)来讨论现今常用的Al。(Tamm溶液提取)和Ald(DCB溶液提取)所可能包含的实际土壤铝形态,分析表明,Al0和Ald无明确的形态意义,只是上种由操作定义的多形态组成的混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酸性土壤 连续提取 转化 形态比较
下载PDF
底泥再悬浮状态下生物有效磷形成机制研究 被引量:29
2
作者 李大鹏 黄勇 李伟光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824-1830,共7页
研究了底泥再悬浮状态下,不同形态磷及生物有效磷(BAP)含量的变化,并对生物有效磷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底泥再悬浮对磷的赋存形态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底泥再悬浮时间的延长,铁结合态磷(BD-P),铝结合态磷(Al-P),钙结合态磷(C... 研究了底泥再悬浮状态下,不同形态磷及生物有效磷(BAP)含量的变化,并对生物有效磷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底泥再悬浮对磷的赋存形态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底泥再悬浮时间的延长,铁结合态磷(BD-P),铝结合态磷(Al-P),钙结合态磷(Ca-P)含量显著增加,而弱吸附态磷(NH4Cl-P)则有所减少.底泥再悬浮后,BAP平均下降6.59%,说明底泥再悬浮促进了BAP向难被生物利用态磷的转化.藻类可利用磷(AAP)主要来自BD-P,但提取AAP后,再悬浮底泥BD-P释放量平均下降了33.4%,而对照试验底泥BD-P释放量则增加了19.8%,说明BD-P的性质对AAP的形成有显著的影响;NaHCO3可提取磷(Olsen-P)主要来自BD-P、Al-P和NaOH-nrP,按照三者的释放量,Olsen-P与BD-P的关系更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赋存形态 生物有效磷 形成机制 转化 底泥再悬浮
下载PDF
再悬浮条件下底泥中磷赋存形态的转化研究 被引量:26
3
作者 李大鹏 黄勇 李伟光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289-1294,共6页
以富营养化河流的底泥和上覆水为材料,研究了底泥再悬浮条件下,磷的赋存形态的变化特征,并对不同形态磷之间可能的转化途径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底泥再悬浮条件下,磷的释放及吸附均与底泥再悬浮的频率密切相关.再悬浮导致底泥中不同形... 以富营养化河流的底泥和上覆水为材料,研究了底泥再悬浮条件下,磷的赋存形态的变化特征,并对不同形态磷之间可能的转化途径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底泥再悬浮条件下,磷的释放及吸附均与底泥再悬浮的频率密切相关.再悬浮导致底泥中不同形态磷的数量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BD-P和NaOH-nrP的含量显著减少,而Ca-P的含量明显增加,其余各形态磷的变化幅度很小.这表明,BD-P和NaOH-nrP可能转化成Ca-P.而潜在活性磷与生物有效磷的形成量也表明,底泥再悬浮促进了易释放态磷与生物有效磷向难释放态磷与难被生物利用态磷的转化,并且这种促进作用随着底泥再悬浮的频率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再悬浮 磷形态 潜在活性磷 转化
下载PDF
土壤中钒的化学结合形态与转化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23
4
作者 汪金舫 刘铮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34-39,共6页
为了利用和控制土壤条件,改善土壤供钒特征,为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服务,综合参考国内外对土壤中其他微量元素形态划分的方法,初步区分出土壤中的钒以5种主要的化学结合形态存在。其含量多少依次为残留态>无定形氧化铁结合态>有机... 为了利用和控制土壤条件,改善土壤供钒特征,为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服务,综合参考国内外对土壤中其他微量元素形态划分的方法,初步区分出土壤中的钒以5种主要的化学结合形态存在。其含量多少依次为残留态>无定形氧化铁结合态>有机质结合态>易还原锰结合态>可溶态。通常,残留态钒占土壤全钒含量的90%以上,而可溶态钒的含量常低于1μg/g。一般而言,在较高的温度,较强的还原条件以及酸性土壤条件下,土壤中其它化学结合态钒更多地向可溶态钒转化;除有机质结合态钒外,其它形态钒的含量都与土壤全铁含量间有着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外源钒在酸性红壤中的形态转化速率较慢,在石灰性的栗钙土中的形态转化速率较快。酸性土壤对钒的缓冲能力强,缓冲容量大,不容易产生钒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态钒 化学结合形态 转化 土壤
下载PDF
土壤pH对锰赋存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8
5
作者 丁维新 《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 CSCD 1994年第4期233-237,共5页
以热带亚热带土壤为研究对象,用连续分级浸提法探讨了土壤中锰赋存形态与pH值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中的锰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各形态锰的含量及其占全锰的比例随pH的变化而变化,其中代换态锰和有机态锰随pH值升高而减少,... 以热带亚热带土壤为研究对象,用连续分级浸提法探讨了土壤中锰赋存形态与pH值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中的锰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各形态锰的含量及其占全锰的比例随pH的变化而变化,其中代换态锰和有机态锰随pH值升高而减少,氧化态锰、无定形铁结合态锰和晶形铁结合态锰则随pH值升高而增加,土壤中锰的生物有效性则随pH值升高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存形态 PH值 转化 土壤
下载PDF
苏州市古城区降雨径流颗粒物粒径分布及污染物赋存形态 被引量:20
6
作者 李淮 吴玮 +1 位作者 田永静 黄天寅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65-572,共8页
基于苏州市古城区内商业区、现代住宅区、老旧住宅区、交通区、园林旅游区等5种具有代表性的功能区降雨径流中颗粒物粒径分析、水质监测以及降雨径流参数,考察了古城区不同功能区降雨径流中颗粒物分布及其过程变化特征,重点分析了前期... 基于苏州市古城区内商业区、现代住宅区、老旧住宅区、交通区、园林旅游区等5种具有代表性的功能区降雨径流中颗粒物粒径分析、水质监测以及降雨径流参数,考察了古城区不同功能区降雨径流中颗粒物分布及其过程变化特征,重点分析了前期晴天数、降雨强度和径流量对径流中颗粒物分布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功能区主要污染物的赋存形态以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城市不同功能区降雨径流中颗粒物的粒径分布、迁移过程和输出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在针对径流污染控制措施的设计阶段需要区别对待;前期晴天数、降雨强度、径流量与粒径分布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是影响颗粒物分布的重要因素;颗粒物输出在降雨初期受径流冲刷影响较大,径流量与颗粒物迁移能力的相关性在降雨事件初期30%和后期70%径流体积中出现了明显差异;颗粒态是径流中污染物重要的输出形态,并且通过与不同粒径段颗粒物的相关性分析探明了小于150μm的颗粒物是吸附、富集污染物的主要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降雨径流 粒径分布 影响因素 前期晴天数 污染物形态 迁移转化
原文传递
高硫煤中形态硫的热解迁移特性 被引量:20
7
作者 么秋香 杜美利 +3 位作者 王水利 刘静 杨建利 上海涛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21,共5页
对西北地区石炭纪高硫煤进行热解实验,考察了热解温度(200℃~1 000℃)和热解停留时间(20min~100min)对煤中形态硫的迁移特性的影响,并通过FTIR分析了热解过程中半焦的结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高硫煤中全硫随热解温度的升高先减小后增大... 对西北地区石炭纪高硫煤进行热解实验,考察了热解温度(200℃~1 000℃)和热解停留时间(20min~100min)对煤中形态硫的迁移特性的影响,并通过FTIR分析了热解过程中半焦的结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高硫煤中全硫随热解温度的升高先减小后增大,在600℃时达到最低;硫酸盐硫的含量较低,维持在0%~0.5%之间;硫化铁硫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逐渐减小;有机硫随热解温度的升高先减小后增大,在500℃时达到最低.无机硫脱除率高于有机硫脱除率.煤热解过程中氧和硫等杂原子官能团在半焦中不断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解 形态硫 迁移 FTIR
下载PDF
沉积物扰动持续时间对悬浮物中磷形态数量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李大鹏 黄勇 +1 位作者 李勇 潘杨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79-384,共6页
为了探讨沉积物扰动时间(分别扰动10 min和9 h)对悬浮物中形态磷转化的影响,以太湖月亮湾沉积物和上覆水为对象,开展室内模拟试验,分析悬浮物中不同形态磷间的转化过程.结果表明,扰动时间越长,上覆水溶解性总磷(DTP)含量越高.对照试验中... 为了探讨沉积物扰动时间(分别扰动10 min和9 h)对悬浮物中形态磷转化的影响,以太湖月亮湾沉积物和上覆水为对象,开展室内模拟试验,分析悬浮物中不同形态磷间的转化过程.结果表明,扰动时间越长,上覆水溶解性总磷(DTP)含量越高.对照试验中,上覆水中DTP含量远高于扰动试验.磷形态分析表明,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扰动作用下(10 min,9 h),铁铝结合态磷(Fe/Al-P)占总磷(Tot-P)的质量分数逐渐降低,第10 d分别降至42.5%(10 min)和38.1%(9 h).试验结束,则有所升高.相反,钙结合态磷(HCl-P)占Tot-P的质量分数则在第10 d分别达到最大(48.9%,10 min)和(53.7%,9 h).这说明沉积物扰动促进了悬浮物中易释放态磷向难释放态磷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物 扰动 磷形态 转化 太湖
原文传递
坡地磷素迁移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9
作者 李裕元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共4页
坡地磷素迁移是导致土壤质量退化、肥料利用率降低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是非点源污染的重要形式。通过对土壤中磷素的形态转化、降雨特征、土壤理化性状与地形条件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等四个主要方面阐述了坡地磷素迁移的国内外研... 坡地磷素迁移是导致土壤质量退化、肥料利用率降低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是非点源污染的重要形式。通过对土壤中磷素的形态转化、降雨特征、土壤理化性状与地形条件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等四个主要方面阐述了坡地磷素迁移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提出当前坡地磷素迁移研究的三个主要方向:(1)遴选适当的磷素形态指标,使之能同时较敏感地反映坡地磷素流失对水环境和土壤质量的影响;(2)磷素在土壤中的形态转化与坡地磷素迁移的相互关系;(3)坡地磷素迁移的动态过程与空间变异。通过这三方面的工作将会有力促进磷素迁移及其环境影响研究的规范化,促进土壤科学与环境科学的相互借鉴与融合,也将为农田养分的科学管理、土壤退化的控制与修复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地磷素迁移 磷素流失 磷素形态 磷素转化 土壤侵蚀 土地利用方式
下载PDF
双氰胺对不同形态氮在红壤中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杨春霞 李永梅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57-360,共4页
采用室内好气培养方法,研究了碳酸氢铵、尿素在红壤中的转化,加入硝化抑制剂(双氰胺)对尿素、碳酸氢铵的水解速率、硝化速率的影响,以及硝化抑制剂用量问题。结果表明,无论加入DCD与否,大部分尿素在4d内水解,各处理硝态氮质量分数于35d... 采用室内好气培养方法,研究了碳酸氢铵、尿素在红壤中的转化,加入硝化抑制剂(双氰胺)对尿素、碳酸氢铵的水解速率、硝化速率的影响,以及硝化抑制剂用量问题。结果表明,无论加入DCD与否,大部分尿素在4d内水解,各处理硝态氮质量分数于35d内出现峰值,铵态氮质量分数变化趋势基本相似,尿素态氮和铵态氮的形态差异主要存在于培养4d内。双氰胺的加入明显提高了相应处理的铵态氮质量分数,降低了硝态氮的质量分数;硝化抑制剂对高质量分数(≥50%)铵态氮、尿素态氮处理的抑制效果优于低质量分数(≤50%)处理。至培养结束时中壤土中仍存在较高质量分数的铵态氮,故铵的硝化时间、尿素水解产生铵的硝化时间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氰胺 氮素形态 转化 硝化抑制作用
下载PDF
过磷酸钙对土壤中铅的形态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田毅 张玉龙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27-330,共4页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施入过磷酸钙磷肥对土壤中外源铅的形态变化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加入过磷酸钙可使土壤中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铅含量下降,残渣态铅含量增加,供试作物小白菜体内铅...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施入过磷酸钙磷肥对土壤中外源铅的形态变化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加入过磷酸钙可使土壤中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铅含量下降,残渣态铅含量增加,供试作物小白菜体内铅浓度明显降低;处理Ⅱ、处理Ⅲ、处理Ⅳ和处理Ⅴ分别为20.29,16.00,12.66,10.31mg·kg-1,与处理Ⅰ(26.68mg.kg-1)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6.39mg·kg-1、10.08mg·kg-1、14.02mg.kg-1和16.37mg·kg-1。不同过磷酸钙用量处理间土壤中铅形态含量、供试作物小白菜铅浓度差异达到了5%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过磷酸钙 形态转化 生物有效性
下载PDF
旱改水对土壤铜含量及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丁维新 陈冬峰 刘元昌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68-71,共4页
旱改水对土壤Cu含量及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代换态铜是土壤中Cu的强度因子 ,而晶形铁结合态铜和残留态铜为植物无效态铜且需经形态转化才有效 ,其他形态铜既是容量因子也是强度因子 ,其有效程度大致为无定形铁结合态铜 >有... 旱改水对土壤Cu含量及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代换态铜是土壤中Cu的强度因子 ,而晶形铁结合态铜和残留态铜为植物无效态铜且需经形态转化才有效 ,其他形态铜既是容量因子也是强度因子 ,其有效程度大致为无定形铁结合态铜 >有机结合态铜 >氧化锰结合态铜 >碳酸盐结合态铜。旱改水促进碳酸盐结合态铜、氧化锰结合态铜尤其是残留态铜向代换态铜、无定形铁结合态铜和有机态铜转化 ,提高土壤铜有效性和可移动性 ,并使Cu淋溶损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改水 土壤 铜含量 有效性 容量因子
下载PDF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酸性硫酸盐土硫形态转化特征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振乾 段舜山 +3 位作者 李爱芬 徐宁 王建武 李明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9期1570-1574,共5页
以 4种土壤湿度、3种干湿交替周期和原状土自然风干 8个处理进行酸性硫酸盐土室内模拟实验 ,对模拟过程内土壤 6种硫形态和pH等指标的动态变化过程的跟踪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 ,水分条件对酸性硫酸盐土中水溶性硫、交换性硫和黄铁矿硫的... 以 4种土壤湿度、3种干湿交替周期和原状土自然风干 8个处理进行酸性硫酸盐土室内模拟实验 ,对模拟过程内土壤 6种硫形态和pH等指标的动态变化过程的跟踪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 ,水分条件对酸性硫酸盐土中水溶性硫、交换性硫和黄铁矿硫的形态转化制约作用显著 .淹水环境和过分干燥环境都不利于黄铁矿的氧化及水溶性硫和交换性硫的形成 .潮湿但含水量不饱和环境有利于黄铁矿硫向水溶性硫和交换性硫的转换 .在 3种周期的干湿交替处理中 ,单一排干期水溶性硫和交换性硫土壤含量平均上升幅度分别为 0 90~ 1 6 3g·kg-1和 0 5 8~ 1 4 7g·kg-1,而黄铁矿硫含量下降幅度为 1 2 9~ 3 2 0 g·kg-1.淹水期黄铁矿硫含量相对稳定而水溶性硫和交换性硫含量明显下降 ,并在排水过程中造成总硫的部分流失 .硫形态转化量和硫的淋失量受到干湿交替周期的显著影响 .同时分析了黄钾铁钒硫、有机硫和元素硫的动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硫酸盐土 硫形态 转化
下载PDF
长期定点施肥对白浆土磷素形态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马艳梅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06年第2期39-41,共3页
通过对长期定点下不同施肥处理对磷素形态转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有机肥(OM)处理中,土壤无机磷主要向Fe-P、Al-P和Ca2-P转化,Fe-P的转化率最高,土壤有机磷向各组分有机磷均有所转化,转化率的大小顺序为:中活性有机磷>活性有机磷>... 通过对长期定点下不同施肥处理对磷素形态转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有机肥(OM)处理中,土壤无机磷主要向Fe-P、Al-P和Ca2-P转化,Fe-P的转化率最高,土壤有机磷向各组分有机磷均有所转化,转化率的大小顺序为:中活性有机磷>活性有机磷>高稳性有机磷>中稳性有机磷;在化肥(NP)处理中,土壤无机磷主要向Fe-P、O-P和Al-P转化,土壤中的有机磷主要向中稳性有机磷转化;在秸秆还田(TS)处理中,土壤无机磷主要向Ca2-P、Al-P、Fe-P转化,但它们的转化率均不高,土壤有机磷主要向中稳性有机磷、高稳性有机磷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白浆土 磷素形态 转化
下载PDF
不同类型沉积物磷形态转化及其对狐尾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圣瑞 赵海超 +2 位作者 杨苏文 易文利 金相灿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666-2672,共7页
在室内模拟条件下利用不同类型沉积物培养穗状狐尾藻,分析了沉积物与上覆水各形态磷的变化,以及狐尾藻生物量和根系形态的差异,揭示不同沉积物中各形态磷的转化特性及其对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研究条件下,外加细沙改变了沉积... 在室内模拟条件下利用不同类型沉积物培养穗状狐尾藻,分析了沉积物与上覆水各形态磷的变化,以及狐尾藻生物量和根系形态的差异,揭示不同沉积物中各形态磷的转化特性及其对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研究条件下,外加细沙改变了沉积物的颗粒度,促进沉积物中磷的释放,增加了上覆水磷浓度;外加氮源,改变沉积物的化学性状,抑制沉积物中磷的释放,降低了上覆水中磷的浓度;添加细沙使狐尾藻植株及根系干重增加了49%和107%,根长增加了19%;而外加氮源对植株根系生长产生了抑制作用,使狐尾藻早衰;狐尾藻生长促进了沉积物中磷的释放,其衰退增加了沉积物中磷的沉积,各形态磷随着狐尾藻的生长呈先降后升趋势,其中以Fe/Al-P变化量最大(41%~57%);根系长度是影响狐尾藻对沉积物中磷吸收和释放的主要形态指标,根直径主要通过影响沉积物的通透性间接促进沉积物中磷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磷形态 狐尾藻 迁移 根系形态 生物量
原文传递
磺胺类抗生素在水环境中的光化学行为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军 葛林科 +3 位作者 张蓬 高会 于春艳 那广水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66-679,共14页
磺胺类抗生素(SAs)是水环境中广泛存在的一类新型污染物,因其具有"准"持久性和潜在的生态风险而备受关注.表层水体中,SAs具有多种解离形态,表现为"复合"的光化学行为,从而影响其环境归趋及生态风险.本文总结了水环... 磺胺类抗生素(SAs)是水环境中广泛存在的一类新型污染物,因其具有"准"持久性和潜在的生态风险而备受关注.表层水体中,SAs具有多种解离形态,表现为"复合"的光化学行为,从而影响其环境归趋及生态风险.本文总结了水环境中SAs光化学行为研究的最新进展,介绍了该类污染物的直接、间接和自敏化光解动力学,讨论了p H和溶解性物质对其光解动力学的影响机制,评述了其光化学转化路径及羟基自由基氧化机理,简述了该类抗生素的光催化降解和光致毒性效应.最后,对SAs的光化学行为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胺类抗生素 解离形态 光化学行为 转化路径 光致毒性
下载PDF
Occurrence of Different Forms and Implications of Compound Specific Sterols in Continental Sediments of the Northeast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6
17
作者 QIU Hong ZOU Li +2 位作者 ZHANG Minsheng ZHU Chaoqi JIA Yongga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2期420-429,共10页
The South China Sea(SCS) is one of the most productive and accumulative marginal shelves of organic carbon in the world. To expoun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organic carbon in the Northeast SCS, where abu... The South China Sea(SCS) is one of the most productive and accumulative marginal shelves of organic carbon in the world. To expoun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organic carbon in the Northeast SCS, where abundant oil and gas resources have been reported, compound specific sterols in free(FR), base hydrolytic(BH), and acid hydrolytic(AH) forms were analyzed in surface and columnar sediments in May, 2016.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contents of sterols detected ranged from 0.15 to 3.74 ppm dry weight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and gradually decreased from 3.41 to0.17 ppm dry weight from surface to deep sediments, in which cholesterol(27^(△5)) was the most abundant component. Sterols mainly existed in the BH form(54.51%-74.20%), followed by the FR form(25.50%-45.49%) and then the AH form(0-3.77%) in turn,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BH and FR sterols accounted for 0-49.08% and 50.92%-100% in the columnar sediments, while AH sterols were undetectable. The contents of specific sterols indicated that, the primary source of marine organic carbon was about 5 times as much as that from terrestrial input. More and more FR sterols transformed into BH sterols with increasing sedimentary depth, and BH sterols absolutely dominated in sediment depths under 25 cm. The forms of Sterols C27 were maintained at a relative consistence state, but Sterols C28 to C30 degraded gradually during the sedimentation process.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stability of sterols, based on the chemical structures, might be the primary factor controlling their degradation and preservation in deeper sediments. These results would help to understand the organic carbon(OC) transformation in a hydrate formation area in a marginal s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ROLS SEDIMENTS OCCURRENCE forms transformation NORTHEAST South China Sea
下载PDF
紫色土的钾素形态转化 被引量:6
18
作者 游翔 朱波 +1 位作者 谢尚春 彭奎 《山地学报》 CSCD 2001年第S1期46-49,共4页
采用室内盆钵培养方法 ,研究侏罗纪蓬莱镇组 (J3P)、沙溪庙组 (J2 S)、遂宁组 (J3S)和白垩纪城墙岩群 (K1 C)紫色岩层发育土壤的钾素形态转化。结果表明 ,一年后 ,紫色土交换性钾增加 2 0mg.kg- 1 以上 ,非交换性钾增加 10 .5 8mg .kg- ... 采用室内盆钵培养方法 ,研究侏罗纪蓬莱镇组 (J3P)、沙溪庙组 (J2 S)、遂宁组 (J3S)和白垩纪城墙岩群 (K1 C)紫色岩层发育土壤的钾素形态转化。结果表明 ,一年后 ,紫色土交换性钾增加 2 0mg.kg- 1 以上 ,非交换性钾增加 10 .5 8mg .kg- 1 ,结构钾减少了 31.5 6mg .kg- 1 。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增加顺序分别为 :J3P >J3S >J2 S >K1 C及K1 C >J3P >J2 S >J3S ;结构钾降低的顺序为 :J3P >J3S >K1 C >J2 S。紫色土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及结构钾互为消长有利于土壤源源不断地供给作物有效态钾素 ,一定程度弥补因作物带走的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钾素 形态转化
下载PDF
水旱轮作下根区与非根区黄褐土钾素动态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小坤 鲁剑巍 +4 位作者 吴礼树 陈防 丛日环 廖志文 姜存仓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50-856,共7页
采用分室根箱试验,研究了油菜—水稻轮作条件下黄褐土根区与非根区土壤钾素动态变化特征,以期为土壤供钾机制研究及合理的根际养分调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轮作前季(油菜季)前期,根区土壤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首先出现相对亏缺;随着油菜... 采用分室根箱试验,研究了油菜—水稻轮作条件下黄褐土根区与非根区土壤钾素动态变化特征,以期为土壤供钾机制研究及合理的根际养分调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轮作前季(油菜季)前期,根区土壤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首先出现相对亏缺;随着油菜生长和吸钾强度的增大,根区非交换性钾含量也显著降低,非根区内、中、外区土壤水溶性钾向根区迁移,交换钾和非交换钾向水溶钾转化,含量均逐渐降低,且距根区越近,降低幅度越大。轮作后季(水稻季)前期,淹水促进了水溶性钾向根区的扩散,非根区外区水溶钾和交换性钾含量明显降低;随着水稻生长和吸钾强度增大,根区与非根区土壤水溶钾和交换性钾含量降低至一定程度时就不再减少,而非交换性钾显著降低。说明作物吸收的钾主要来自于根区,并由非根区钾逐渐向根区迁移,距根区越近,对作物吸钾量的贡献越大。在一个轮作期内,非交换性钾是黄褐土主要供钾形态,其次是交换性钾和水溶性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水稻轮作 黄褐土 根区 钾素形态 转化
下载PDF
培养温度和时间对磷肥在黑土中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涛 周健民 +2 位作者 王火焰 杜昌文 陈小琴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88-1193,共6页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培养温度和时间对磷酸二氢钙(MCP)、磷酸二氢铵(MAP)和磷酸氢二铵(DAP)在黑土中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升高增加了黑土对肥料磷的固定,且有利于Al-P的形成;培养50 d后,温度由5℃升至25℃时,We-P在添加MAP和MC...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培养温度和时间对磷酸二氢钙(MCP)、磷酸二氢铵(MAP)和磷酸氢二铵(DAP)在黑土中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升高增加了黑土对肥料磷的固定,且有利于Al-P的形成;培养50 d后,温度由5℃升至25℃时,We-P在添加MAP和MCP处理的土壤中占外源磷的比例分别降低51%和42%,同时Al-P分别上升110%和45%;在培养初期,温度对Ca8-P和Fe-P形成的影响不显著,但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差异显著。25℃时,培养时间对Ca2-P和Ca8-P形成的影响较小;Al-P在培养初期形成速率很快,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形成速率下降,而Fe-P的形成速率与之相反;Al-P的增加量与We-P的下降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与MAP和MCP相比,DAP更适合在黑土中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际微域 磷形态 转化 有效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