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发酵肉制品中微生物对生物胺形成机理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丹 孙学颖 +2 位作者 刘建林 赵丽华 靳烨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18-224,共7页
富含高蛋白质的食品中存在生物胺,发酵肉制品中蛋白质含量丰富可能存在高浓度的生物胺。微生物在不同发酵肉制品中的分布不尽相同,导致了在不同发酵肉制品中生物胺种类和数量上的差异。该文综述发酵肉制品中微生物对生物胺形成机理的研... 富含高蛋白质的食品中存在生物胺,发酵肉制品中蛋白质含量丰富可能存在高浓度的生物胺。微生物在不同发酵肉制品中的分布不尽相同,导致了在不同发酵肉制品中生物胺种类和数量上的差异。该文综述发酵肉制品中微生物对生物胺形成机理的研究进展,将发酵肉制品中的微生物群落构成与生物胺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利用发酵剂调控微生物菌群结构来降低生物胺潜在危害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肉制品 微生物 生物胺 菌群结构 形成机理
下载PDF
铂微电极位点上氧化铝纳米孔的制备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彬 张缓缓 +1 位作者 金庆辉 刘咏松 《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2-175,共4页
金属微电极表面的纳米级处理可以大大提高电极的性能。本文基于微加工及电化学技术在铂微电极位点上制备了一致性良好的氧化铝纳米结构。通过对基片铂层表面等离子体处理,使铝膜与铂层之间粘附力明显增强。利用二次阳极氧化法,在铂微电... 金属微电极表面的纳米级处理可以大大提高电极的性能。本文基于微加工及电化学技术在铂微电极位点上制备了一致性良好的氧化铝纳米结构。通过对基片铂层表面等离子体处理,使铝膜与铂层之间粘附力明显增强。利用二次阳极氧化法,在铂微电极位点上制备出纳米孔。结果表明,30V是该条件下比较理想的氧化电压。同时,通过对氧化过程中电流的监测,发现当铝膜完全氧化后电流大幅上升,可将此现象作为终止阳极氧化的标志。这种微电极位点处的氧化铝模板可进一步用于不同材料纳米微电极的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氧化铝 微电极 铂基 氧化电压 生长机理
原文传递
聚酰胺酰亚胺与聚酯亚胺热固化机理的TGA法研究
3
作者 张昌辉 周小丽 +1 位作者 江勇 来水利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3期79-83,115,共6页
聚酰胺酰亚胺与聚酯亚胺材料拥有优异的机械性能、热性能、耐腐蚀性能及电绝缘性能,因而市场需求逐年增加.采用TG、RH、DMA、DSC等手段对聚酰胺酰亚胺与聚酯亚胺绝缘漆所成的膜进行表征,分析了其固化过程,结果表明:聚酰胺酰亚胺与聚酯... 聚酰胺酰亚胺与聚酯亚胺材料拥有优异的机械性能、热性能、耐腐蚀性能及电绝缘性能,因而市场需求逐年增加.采用TG、RH、DMA、DSC等手段对聚酰胺酰亚胺与聚酯亚胺绝缘漆所成的膜进行表征,分析了其固化过程,结果表明:聚酰胺酰亚胺与聚酯亚胺的成膜固化过程是由溶液挥发的物理固化和扩链反应发生的化学固化两步反应构成;扩链反应是封端反应的逆过程并伴有扩链过程;成膜过程并没有发生交联固化反应,只是一种线性扩链固化成膜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胺酰亚胺绝缘漆 聚酯亚胺绝缘漆 固化过程 成膜机理
下载PDF
社会脆弱性研究综述 被引量:7
4
作者 李花 赵雪雁 王伟军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9-144,共6页
在梳理社会脆弱性概念和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从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城市化、旅游发展、健康、环境污染及公共安全等扰动视角出发,对其影响下的社会脆弱性研究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并提出未来社会脆弱性研究的关键问题。社会脆弱性研究的关... 在梳理社会脆弱性概念和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从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城市化、旅游发展、健康、环境污染及公共安全等扰动视角出发,对其影响下的社会脆弱性研究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并提出未来社会脆弱性研究的关键问题。社会脆弱性研究的关注度不断上升,但社会脆弱性的概念和分析框架尚无统一定论;研究内容多关注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等自然因素扰动下的社会脆弱性分析,对城市化、旅游发展、健康、环境污染和公共安全等人文因素导致的社会脆弱性研究关注较少;研究主题聚焦于社会脆弱性测评、社会脆弱性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探究等方面,对社会脆弱性的时空演变过程及形成机制、社会脆弱性的适应策略及调控路径、社会脆弱性的动态监测及协同效应和尺度效应等主题涉猎不足。未来需重点开展社会脆弱性的时空格局-演变过程-形成机理、社会脆弱性的跨尺度研究、多重压力下的社会脆弱性过程和演化规律、社会脆弱性的情景模拟与调控路径以及社会脆弱性的动态监测与预警等问题的综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脆弱性 概念 分析框架 时空格局-演化过程-形成机理
下载PDF
建筑废土制备可控低强度材料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刘浩 朱祐增 +1 位作者 黄锐 张鹏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6期11736-11744,共9页
为综合利用建筑废土,以废土替代砂石骨料,制备一种高流动度、低泌水率的新型回填材料——可控低强度材料(controlled low strength materials,CLSM)。通过流动度、泌水率、湿密度、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探讨了水胶比、水泥掺量、废土取代... 为综合利用建筑废土,以废土替代砂石骨料,制备一种高流动度、低泌水率的新型回填材料——可控低强度材料(controlled low strength materials,CLSM)。通过流动度、泌水率、湿密度、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探讨了水胶比、水泥掺量、废土取代量等因素对CLSM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结合能谱分析(energy spectrum analysis,EDS)、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进一步揭示了强度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水胶比主要控制CLSM流动度的大小,随着废土掺量的增加,满足材料流动的水胶比不断增大,废土添加极大地减少了材料的泌水率;胶凝材料中水泥掺量影响着CLSM强度的发展;通过微观分析、计算得出土基CLSM强度的形成主要源于水泥的水化反应、团粒化作用以及黏土颗粒的黏结。研究结果为利用废土制备CLSM提供了一种研究思路,制备出优良工作性能的CLSM服务于将来的工程沟槽回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废土 可控低强度材料 水胶比 微观分析 强度形成机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