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4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铬污染及其生态效应 被引量:125
1
作者 徐衍忠 秦绪娜 +2 位作者 刘祥红 张乃香 周英莲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2年第B12期8-9,28,共3页
阐述了环境中铬及其化合物的产生、存在形态和转化,对铬及其化合物的危害机理和生态效应进行探讨。
关键词 生态效应 铬污染 毒性 环境污染物质
下载PDF
语言资源与语言问题 被引量:106
2
作者 陈章太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4期1-7,共7页
近些年来,我国的"语言资源"热逐渐形成,但有待进一步升温,而过去将语言视为问题的认识正在淡化。其实语言有两重性,既是社会资源,又是麻烦问题,二者总是相伴出现相互转化的,从而促进语言的演变与发展。论文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 近些年来,我国的"语言资源"热逐渐形成,但有待进一步升温,而过去将语言视为问题的认识正在淡化。其实语言有两重性,既是社会资源,又是麻烦问题,二者总是相伴出现相互转化的,从而促进语言的演变与发展。论文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具体论述了语言资源与语言问题的关系和语言资源的形成、分类及其性质转化以及语言问题的构成、表现、转化及其与语言安全的关系。论文还对"语言问题"与"语言安全"作了描述与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资源 语言问题 语言安全 形成 表现 转化
下载PDF
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富集特征与“建造—改造”评价思路 被引量:84
3
作者 何治亮 胡宗全 +2 位作者 聂海宽 李双建 许锦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24-733,共10页
四川盆地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是中国目前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层系之一,已发现了涪陵、威远、长宁和昭通等页岩气藏。通过页岩气藏的详细解剖,将五峰组—龙马溪组下部龙一段页岩气富集特征概括为"高、帅、富"... 四川盆地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是中国目前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层系之一,已发现了涪陵、威远、长宁和昭通等页岩气藏。通过页岩气藏的详细解剖,将五峰组—龙马溪组下部龙一段页岩气富集特征概括为"高、帅、富":"高"主要指页岩层系形成页岩气的原始物质基础条件优越,有机质类型好、丰度高、脆性矿物含量高、热演化程度适中;"帅"主要表现为构造变形较晚、变形强度较弱、变形方式与构造样式有利、抬升幅度以及现今埋深适中;"富"表现为含气量高、地层压力系数大、储层物性好、有利于储层规模改造、初始产量高、最终产出量大,开发难度相对较小,经济效益明显。优越的原始沉积条件与成岩过程(地质建造作用)与后期适度的构造变形改造与抬升剥蚀(地质改造作用)的有机组合,是页岩气的富集高产前提与关键。基于"建造"(生—储演化序列)的评价内容包括层序地层与沉积、生烃和储层孔隙形成3个方面内容,基于"改造"(储—保演化序列)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构造变形、储层裂缝形成和页岩气保存2个方面。"建造—改造"的评价思路就是沿着页岩气形成与保存的全过程,既分析页岩气形成的建造条件优劣,又评价构造改造方式、程度的正面、负面影响。基于这种评价思路所建立的各种评价要素的组合模型,更符合页岩气形成与富集规律,也能更有效地消除简单将各种要素不作区别地统一纳入评价体系所带来的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五峰组 龙马溪组 涪陵页岩气田 富集特征 地质建造 地质改造 四川盆地
原文传递
土壤腐殖物质形成转化与结构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47
4
作者 窦森 李凯 +2 位作者 崔俊涛 关松 张晋京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48-1158,共11页
土壤有机质(SOM)是极为重要和复杂的天然有机物,从化学本质出发,SOM包括腐殖物质(HS)和非腐殖物质两个主要部分。HS是土壤SOM的主体,在土壤养分循环和碳截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SOM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共存,这是激励研究者勇于探索的不竭动... 土壤有机质(SOM)是极为重要和复杂的天然有机物,从化学本质出发,SOM包括腐殖物质(HS)和非腐殖物质两个主要部分。HS是土壤SOM的主体,在土壤养分循环和碳截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SOM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共存,这是激励研究者勇于探索的不竭动力。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土壤HS,本文对HS及其组分的形成转化及稳定性(包括形成顺序、相互转化、驱动因素、同位素分异、热力学稳定性等),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包括HS组分的提取、分组、纯化、结构表征等),人为措施响应规律(包括耕作、施肥、土地利用的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同时提出今后HS研究中要进一步应用先进技术、重新重视HS化学分组研究、进一步认识HS结构特征,以及探索HS形成转化机制及其与农业措施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腐殖物质 形成转化 化学分组 结构特征 耕作施肥
下载PDF
The compositions,sources,and size distribution of the dust storm from China in spring of 2000 and its impact on the global environment 被引量:44
5
作者 Guoshun Zhuang Jinghua Guo +1 位作者 Hui Yuan Chengyi Zhao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1年第11期895-901,共7页
The average mass concentration of the aerosols in Beijing during the dust storm in the spring of 2000 was -6000 μg · m-3, -30 times as high as that in the non-dust storm days. The enrichment factors of the pollu... The average mass concentration of the aerosols in Beijing during the dust storm in the spring of 2000 was -6000 μg · m-3, -30 times as high as that in the non-dust storm days. The enrichment factors of the pollution elements As, Sb and Se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non-dust storm days. This indicated that As, Sb and Se resulted from the pollution sources of those areas, through which the dust storm passed during their long-range transport, in addition to the local pollution sources in Beijing. The enrichment factors of the Pb, Zn, Cd and Cu were much less than those in the non-dust storm days, suggesting that the local pollution sources in Beijing area contributed to them mostly. The enrichment factors of elements Al, Fe, Sc, Mn, Na, Ni, Cr, V and Co were close to 1, showing that these elements originated from crust. The concentration of S in the dust storm was -10 μg · m-3,4 times as high as that in non-dust storm. S in the aerosols resulted from the adsorption of gaseous SO2 and the consequ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ST STORM AEROSOLS particles POLLUTION SOURCES trans- formation global change.
原文传递
Phosphogypsum stabilization of bauxite residue:Conversion of its alkaline characteristics 被引量:40
6
作者 Shengguo Xue Meng Li +3 位作者 Jun Jiang Graeme J.Millar Chuxuan Li Xiangfeng Ko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3期1-10,共10页
Reduction of the high alkalinity of bauxite residue is a key problem to solve to make it suitable for plant growth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In this study, phosphogypsum, a waste product from the phosphate fertil... Reduction of the high alkalinity of bauxite residue is a key problem to solve to make it suitable for plant growth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In this study, phosphogypsum, a waste product from the phosphate fertilizer industry, was used to drive the alkaline transformation of the bauxite residue. Under optimal water washing conditions(liquid/solid ratio of 2 mL/g, 30°C, 24 hr), the impact of quantity added, reaction time and reaction mechanism during phosphogypsum application were investigated. Phosphogypsum addition effectively lowered p H levels and reduced the soluble alkalinity by 92.2%. It was found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f soluble Na and Ca ions in the supernatant increased gradually, whilst the exchangeable Na+and Ca^(2+)in solid phase changed 112 mg/kg and 259 mg/kg, respectively. Ca^(2+)became the dominant element in the solid phase(phosphogypsum addition of 2%, liquid/solid ratio of 2 mL/g, 30°C, 12 hr). X-ray diffraction data indicated that cancrinite and hydrogarnet were the primary alkaline minerals. SEM images suggested that phosphogypsum could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stable macroaggregates, whilst the content of Ca^(2+)increased from 5.6% to 18.2% and Na reduced from 6.8% to 2.4%. Treatment with phosphogypsum could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alkalinity cations by neutralization, precipitation and replacement reactions.This research provided a feasible method to promote soil formation of bauxite residue by phosphogypsum amend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UXITE RESIDUE PHOSPHOGYPSUM ALKALINE IONS ALKALINE transformation Soil formation
原文传递
底泥再悬浮状态下生物有效磷形成机制研究 被引量:29
7
作者 李大鹏 黄勇 李伟光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824-1830,共7页
研究了底泥再悬浮状态下,不同形态磷及生物有效磷(BAP)含量的变化,并对生物有效磷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底泥再悬浮对磷的赋存形态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底泥再悬浮时间的延长,铁结合态磷(BD-P),铝结合态磷(Al-P),钙结合态磷(C... 研究了底泥再悬浮状态下,不同形态磷及生物有效磷(BAP)含量的变化,并对生物有效磷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底泥再悬浮对磷的赋存形态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底泥再悬浮时间的延长,铁结合态磷(BD-P),铝结合态磷(Al-P),钙结合态磷(Ca-P)含量显著增加,而弱吸附态磷(NH4Cl-P)则有所减少.底泥再悬浮后,BAP平均下降6.59%,说明底泥再悬浮促进了BAP向难被生物利用态磷的转化.藻类可利用磷(AAP)主要来自BD-P,但提取AAP后,再悬浮底泥BD-P释放量平均下降了33.4%,而对照试验底泥BD-P释放量则增加了19.8%,说明BD-P的性质对AAP的形成有显著的影响;NaHCO3可提取磷(Olsen-P)主要来自BD-P、Al-P和NaOH-nrP,按照三者的释放量,Olsen-P与BD-P的关系更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赋存形态 生物有效磷 形成机制 转化 底泥再悬浮
下载PDF
土壤腐殖物质形成转化及其微生物学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8
作者 窦森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38-547,共10页
腐殖物质(HS)形成是土壤固碳的重要过程,微生物应该是最主要的劳动者,也是研究土壤固碳机理的核心问题。文中通过对土壤团聚体("硬场所")和土壤环境因素("软场所")以及微生物本身(转化者)对HS形成转化和稳定性作用... 腐殖物质(HS)形成是土壤固碳的重要过程,微生物应该是最主要的劳动者,也是研究土壤固碳机理的核心问题。文中通过对土壤团聚体("硬场所")和土壤环境因素("软场所")以及微生物本身(转化者)对HS形成转化和稳定性作用的研究回顾,试图给出HS形成和组成与微生物组成和团聚体组成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驱动因素对微生物和HS组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殖物质 形成转化 微生物学机理 微团聚体 驱动因素
下载PDF
断裂及其裂缝发育带在塔中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被引量:24
9
作者 韩杰 江杰 +2 位作者 张敏 吴美珍 潘文庆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20,共10页
针对塔中西部Z15井区储层非均质性强、主要目的层埋藏较深(一般>5 000 m)、地震资料品质差、小断层识别困难且多产状较陡的难题,总结出易于操作的小断裂解释判别原则:即寒武系盐层顶面有断距、灰岩顶部有挠曲、地震剖面上断层轨迹有... 针对塔中西部Z15井区储层非均质性强、主要目的层埋藏较深(一般>5 000 m)、地震资料品质差、小断层识别困难且多产状较陡的难题,总结出易于操作的小断裂解释判别原则:即寒武系盐层顶面有断距、灰岩顶部有挠曲、地震剖面上断层轨迹有串珠、碳酸盐岩内幕地震同相轴有相变。相对较准确地刻画了研究区4期断裂的平面和剖面分布特征,其中第二期近东西向中晚加里东期逆冲推覆断裂和第三期近南北向的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扭张性走滑断裂是研究区的主要断裂,控制了研究区奥陶系储层和油气藏的分布。并通过多口井的钻探证实,断裂及其控制的裂缝发育带是高产稳产井的分布区域,其富含油气主要得益于:优质的储层发育;断裂期次早于油气成藏且封盖条件好,油气保存完整;良里塔格组水体能量弱。围绕断裂及其裂缝发育带的优质储层发育区的钻探为断裂控储控藏研究和寻找新的油气富集区域开拓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奥陶系 碳酸盐岩 断裂 储层改造
下载PDF
河型研究综述 被引量:17
10
作者 张俊勇 陈立 王家生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6-80,F0003,共6页
河型成因及转化是河流工程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本文结合历史和现状,介绍了自1906年以来近百年河型研究中河型分类、河型成因、转化机理及判定指标、理论及假说和新方法应用等研究成果及进展,并指出了河型研究的趋势和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河型成因 转化机理 河型转化 河流工程学
下载PDF
新概念多无人机协同探潜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刘惟恒 罗阳 +1 位作者 于均杰 王平 《无人系统技术》 2020年第2期9-13,共5页
随着潜艇动力革新和新型材料的应用,传统探潜方法将面临新的挑战,多无人机协同探潜是一种新颖的研究方向,具有灵活性高、自主性强、探测精度高等特点。针对国内外探潜技术的发展和现役装备进行了总结与阐述,介绍了探潜平台、探潜设备和... 随着潜艇动力革新和新型材料的应用,传统探潜方法将面临新的挑战,多无人机协同探潜是一种新颖的研究方向,具有灵活性高、自主性强、探测精度高等特点。针对国内外探潜技术的发展和现役装备进行了总结与阐述,介绍了探潜平台、探潜设备和探潜策略是多无人机协同探潜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并结合多无人机平台航迹规划及编队等技术对未来协同探潜关键技术进行了展望。综合考虑传统和新型探潜技术的优缺点,介绍了探潜方式与探潜策略并行的新概念多无人机协同探潜技术,并对未来基于磁探仪传感器和无人机编队技术的探潜方式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无人机 协同探潜 队形变换 编队分生 无人机编队 航迹规划
下载PDF
塔里木与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油气成藏条件对比与启示 被引量:15
12
作者 孙冬胜 李双建 +6 位作者 李建交 李英强 杨天博 冯小宽 李慧莉 韩作振 何治亮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49-264,共16页
塔里木盆地与四川盆地是中国海相深层6000 m以深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已发现多个深层—超深层大中型油气田,而且有一批重点探井见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预示着该领域有巨大的勘探潜力。本文从沉积建造和后期构造改造两个方面对比了塔里木... 塔里木盆地与四川盆地是中国海相深层6000 m以深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已发现多个深层—超深层大中型油气田,而且有一批重点探井见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预示着该领域有巨大的勘探潜力。本文从沉积建造和后期构造改造两个方面对比了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油气成藏条件,并依据勘探与研究进展,提出了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建议。研究认为:塔里木盆地与四川盆地深层震旦系—寒武系油气成藏条件具有"建造相似、改造有别"的特征,震旦纪—寒武纪两个盆地具有相似的大地构造背景,受到了相似的全球性古海洋、古气候和古生物演变的影响,都经历了陆内裂谷盆地—克拉通盆地的演化,均发育下寒武统广覆式分布的优质烃源岩,发育上震旦统微生物丘白云岩和下寒武统台内滩白云岩优质储层以及中寒武统膏盐岩盖层。寒武纪之后,特别是中新生代以来两个盆地的构造改造出现了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盆地热体制和沉积埋藏过程上,塔里木盆地古、今热流较低,平均为35~60 mW/m^(2),四川盆地古、今热流值较高,平均为55~80 mW/m^(2);塔里木盆地总体表现为喜马拉雅期之前缓慢沉降、之后快速沉降,四川盆地总体表现为印支期—燕山早期快速沉降,燕山晚期之后整体隆升。受差异改造过程的影响,塔里木盆地深层—超深层油气藏后期改造较弱,主要发育原生油气藏,油气相态以油为主,多种相态并存,四川盆地后期改造较强,主要发育改造或者调整型气藏,几乎不存在液态烃类油气藏。从四川盆地已发现的油气成藏来看,震旦系—寒武系油气藏具有"近源断裂输导、岩性圈闭控藏、局部构造控富"的特征。受此启发,塔里木盆地深层震旦系—寒武系勘探应该重视岩相古地理的刻画,在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烃源岩落实的基础上,寻找受高能相带控制的岩性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建造 构造改造 成藏规律 震旦系—寒武系 塔里木盆地 四川盆地
下载PDF
Review on long-period stacking-ordered structures in Mg-Zn-RE alloys 被引量:13
13
作者 Lu, Fumin Ma, Aibin +2 位作者 Jiang, Jinghua Yang, Donghui Zhou, Qi 《Rare Metals》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3期303-310,共8页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high-strength magnesium alloys is focused on the role of the strengthening phases with a novel long-period stacking-ordered (LPSO) structure. This review detailed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high-strength magnesium alloys is focused on the role of the strengthening phases with a novel long-period stacking-ordered (LPSO) structure. This review detailed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formation of LPSO phases, including alloying ele-ments, preparation methods, and heat treatments. Furthermore, process control in structure types,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behavior, strengthening and toughening mechanisms of the LPSO phase were discussed. Finally, the current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high-strength Mg-Zn-RE alloys were also put forwa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sium alloys long-period stacking-ordered (LPSO) structure formation transformation strengthening mechanisms
下载PDF
川中磨溪—高石梯地区栖霞组白云岩特征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14
14
作者 何溥为 胥旺 +5 位作者 张连进 伏美燕 吴冬 邓虎成 徐会林 孙启蒙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32-1545,共14页
川中磨溪—高石梯地区栖霞组发育滩相白云岩,目前对滩相中差异白云石化机理不明确,导致难以预测优质白云岩储层的分布。在岩石学和地层特征研究基础上,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白云岩的微量元素及碳、氧、锶同位素特征,结合颗粒滩类型和构造背... 川中磨溪—高石梯地区栖霞组发育滩相白云岩,目前对滩相中差异白云石化机理不明确,导致难以预测优质白云岩储层的分布。在岩石学和地层特征研究基础上,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白云岩的微量元素及碳、氧、锶同位素特征,结合颗粒滩类型和构造背景,系统研究了该区不同类型白云岩的成因机理及模式。结果显示:研究区栖霞组白云岩中白云石以细晶为主,中晶和粗晶次之,晶形多为半自形—自形。白云岩具有明显的残余颗粒结构,表明原始岩性为颗粒灰岩。细晶、细—中晶白云岩的阴极发光整体较暗,呈暗红色至红色,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同期灰岩相似,白云岩的^(87)Sr/^(86)Sr比值大部分落于二叠纪海水的^(87)Sr/^(86)Sr比值范围之内,表明白云岩的成岩流体与海水沉积的灰岩具有同源性。白云岩的δ^(13)C值(3.73‰~4.19‰)与同期灰岩δ^(13)C值(3.61‰~4.93‰)相近,表明白云岩与灰岩具有一致的碳源。从灰岩到白云岩,Sr含量明显减少且Mn含量有所增加,说明灰岩经过一定的成岩作用被交代形成白云岩,该类白云岩为埋藏条件下地层中富Mg2+的流体交代孔隙型颗粒灰岩而成;中—粗晶白云岩的阴极发光呈红色,具明显环带特征,且具有高的Mn含量、低Sr/Ba比值及铕的正异常,^(87)Sr/^(86)Sr比值高于同期海水值,δ^(18)O值在-8.06‰~-8.52‰,为颗粒灰岩在埋藏期受持续、充足的云化流体供给而成,较高的包裹体均一温度和δ^(18)O值明显偏负均指示埋藏白云化作用过程还受到局部高温的影响。总体而言,埋藏白云岩化是该区白云岩的主要成因,地层中富镁的流体在压力和热对流的双重影响下进行迁移,促进白云岩化流体的运移,但局部地区鞍形白云石的形成遭受了后期不同程度的热液改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溪—高石梯 栖霞组 地球化学特征 白云岩化机理 热液改造
下载PDF
基于“雁阵效应”的扑翼飞行机器人高效集群编队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尹曌 贺威 +2 位作者 邹尧 穆新星 孙长银 《自动化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55-1367,共13页
本文借鉴“雁阵效应”,研究了扑翼飞行机器人高效集群编队飞行问题.通过对“V”字雁阵的分析得知,当前排大雁(简称头雁)和后排大雁(简称从雁)保持某一合适的相对位置偏移时,后排大雁可有效利用前排大雁挥翅产生的上洗涡流,从而节省体能... 本文借鉴“雁阵效应”,研究了扑翼飞行机器人高效集群编队飞行问题.通过对“V”字雁阵的分析得知,当前排大雁(简称头雁)和后排大雁(简称从雁)保持某一合适的相对位置偏移时,后排大雁可有效利用前排大雁挥翅产生的上洗涡流,从而节省体能;并且,雁阵通过阵型的变换,可以实现能量整体消耗的均衡性,确保长航时飞行.仿照该“雁阵效应”,分析得出耗能最少的扑翼飞行机器人集群阵型排布方式,并设计了阵型变换机制,实现集群能量整体消耗的最优性和均衡性.在此基础上,参考雁群的交互方式,设计了一种使用局部信息的控制方法,保证最优阵型的稳定维持以及阵型间的灵活变换.最后,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理论结果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雁阵效应 扑翼飞行机器人 编队飞行 能量高效 阵型维持 阵型变换
下载PDF
面向时间协同的多无人机队形变换最优效率模型 被引量:12
16
作者 顾伟 汤俊 +1 位作者 白亮 老松杨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92-200,共9页
针对无人机(UAV)的编队集结、编队保持和编队重构等队形变换问题,从航迹规划的角度提出了一种面向时间协同的多无人机队形变换模型。在时间协同的条件下,选择队形变换的能源消耗与完成时间作为效率衡量指标,对编队集结、编队保持和编队... 针对无人机(UAV)的编队集结、编队保持和编队重构等队形变换问题,从航迹规划的角度提出了一种面向时间协同的多无人机队形变换模型。在时间协同的条件下,选择队形变换的能源消耗与完成时间作为效率衡量指标,对编队集结、编队保持和编队重构进行规划,给出队形变换的最优空间位置。首先,分析了指定队形、无指定位置的编队集结问题,然后,将编队保持问题视为编队整体运动,最后,利用运动分解将编队重构问题分解为编队集结和编队整体运动。基于编队集结、编队保持和编队重构的不同特点,给出了这些具体队形变换下的最优效率计算公式,并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模型可以实现预期的最优效率队形变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编队 队形变换 最优效率 时间协同
原文传递
基于人机合作的有人/无人机编队队形变换策略 被引量:12
17
作者 吴立尧 韩维 +1 位作者 张勇 熊瑶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34-444,共11页
队形变换是有人/无人机(manned/unmanned aerial vehicle,MAV/UAV)编队飞行的关键技术,为提高编队队形变换效率并减轻飞行员操纵压力,设计了基于人机合作的MAV/UAV编队队形变换策略。首先设计了MAV/UAV编队控制系统,然后在UAV运动学模... 队形变换是有人/无人机(manned/unmanned aerial vehicle,MAV/UAV)编队飞行的关键技术,为提高编队队形变换效率并减轻飞行员操纵压力,设计了基于人机合作的MAV/UAV编队队形变换策略。首先设计了MAV/UAV编队控制系统,然后在UAV运动学模型基础上设计了一种以路径跟踪为主,速度调节为辅的MAV/UAV编队队形变换策略。通过将水平转弯机动与虚拟力相结合,并考虑实际情况中编队内碰撞问题,设计了一种改进虚拟力路径跟踪方法;根据MAV与各UAV之间的路径差,设计各UAV速度控制律,使得MAV与各UAV速度与航向角一致,从而实现编队队形变换。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人/无人机编队 人机合作 队形变换 虚拟力法 路径跟踪
下载PDF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可容空间转换系统的成因与演化 被引量:9
18
作者 邢焕清 姜在兴 +1 位作者 王亚青 王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19-523,569,共6页
要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层序发育时 ,由于构造运动的特点 ,盆地不同位置可容空间变化具有不统一性。盆地基底差异沉降导致相对湖平面变化的不同 ,其内部水深既存在增加带 ,又存在减小带 ,还存在着不变带。前陆盆地在同一... 要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层序发育时 ,由于构造运动的特点 ,盆地不同位置可容空间变化具有不统一性。盆地基底差异沉降导致相对湖平面变化的不同 ,其内部水深既存在增加带 ,又存在减小带 ,还存在着不变带。前陆盆地在同一时期内部不同位置可容空间不均衡变化的现象 ,称之为可容空间转换系统。可容空间转换系统可细分为转换面、转换带、转换体等次级构造单元。川西前陆盆地须家河组二段可容空间转换系统沿龙门山造山带向盆地 ,呈北东向长条状分布 ,依次可划分为主可容空间转换带 (Ⅰ )、主可容空间增加带 (Ⅱ )、主可容空间转换带 (Ⅲ )、主可容空间减小带(Ⅳ )、次可容空间转换带 (Ⅴ )、次可容空间增加带 (Ⅵ )、次可容空间减小带 (Ⅶ )等 7个可容空间转换带。这些可容空间转换系统主要是由于构造应力场的挤压沉降作用和推覆隆升作用在平面上的交互出现所致。主可容空间转换带是目前发现气藏数量最丰富 ,产量最高的地区 ,也是目前的技术条件所能达到的现实勘探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前陆盆地 须家河组 可容空间 转换系统 动态演化
下载PDF
深、浅部煤层气地质条件差异性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8
19
作者 许浩 汤达祯 +5 位作者 陶树 李松 唐淑玲 陈世达 宗鹏 董煜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39,共7页
深部煤层气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但对其与浅部煤层气地质条件的内在联系研究尚不够深入。从煤层形成演化角度出发,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煤层为例,总结了煤层深埋深藏型、深埋浅藏型及浅埋浅藏型3种埋深演化模式。系统分析了深部和... 深部煤层气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但对其与浅部煤层气地质条件的内在联系研究尚不够深入。从煤层形成演化角度出发,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煤层为例,总结了煤层深埋深藏型、深埋浅藏型及浅埋浅藏型3种埋深演化模式。系统分析了深部和浅部煤层在温压条件与含气性、地应力与渗透率特征、变质程度与含水性等方面的差异性及其形成机制。研究指出,受埋深与演化过程影响,深部和浅部煤储层温度最多相差100℃以上,储层压力最大相差40 MPa左右,导致由浅部向深部,气体赋存状态以吸附气为主转变为吸附气与游离气共存,地应力场由水平应力主导转化为垂向应力主导,煤储层孔隙率、渗透率及含水性逐渐降低。明确了深部煤层气的典型特点,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以吸附态和游离态共存于一定深度以下煤储层中的甲烷气体,该类煤储层在垂向应力为主导的作用下,孔裂隙空间极度压缩,含水极少且矿化度极高,内生微裂隙为主要渗流通道。基于含气性临界深度和地应力场转换深度的不一致性,指出浅部向深部煤层演化过程中存在过渡区,该区内呈现出非典型深部煤层气的特点,或深部煤层气和浅部煤层气地质条件共存的情况,在勘探开发过程中,应具体分析,制定针对性开发方案,以实现浅部与深部煤层气的高效协同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层气 浅部煤层气 地质条件 形成机制 临界深度 转换深度
下载PDF
辽河西部凹陷欢喜岭地区沙河街组层序界面的识别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杨俊生 陈世悦 袁波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10年第2期314-322,共9页
对辽河西部凹陷欢喜岭地区层序地层的研究,总结出4种层序界面的识别方法:①钻井、测井资料;②泥砂比曲线;③小波变换;④地震时频分析。方法①表现为在沙河街组各三级层序界面处,岩性、相序、曲线形态和幅值有不同程度的突变;方法②表现... 对辽河西部凹陷欢喜岭地区层序地层的研究,总结出4种层序界面的识别方法:①钻井、测井资料;②泥砂比曲线;③小波变换;④地震时频分析。方法①表现为在沙河街组各三级层序界面处,岩性、相序、曲线形态和幅值有不同程度的突变;方法②表现为在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中,泥砂比曲线由小变大再变小,其中泥砂比值最大处为最大湖泛面(MFS)位置;方法③表现为在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中,谱系图从低频到高频再到低频的变化,在系数曲线上表现为一个或近似一个完整的振荡旋回,其中谱系图中高频部分对应着最大湖泛面位置;方法④在剖面上层序界面处为低频部分,高频部分是最大湖泛面位置。通过测井与地震信息相结合,综合运用4种方法识别出7个层序界面和6个最大湖泛面,由此建立了研究区的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西部凹陷 沙河街组 小波变换 泥砂比曲线 地震时频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