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分布特征 被引量:21
1
作者 董扬红 曾全超 +3 位作者 李娅芸 李鑫 张宏 安韶山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77-284,共8页
为探讨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对土壤碳循环和有机碳库组分的影响,选取延河流域不同植被类型0~10,10~20cm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活性有机碳组分的研究,为土壤碳循环及植被恢复对有机碳库组分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土... 为探讨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对土壤碳循环和有机碳库组分的影响,选取延河流域不同植被类型0~10,10~20cm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活性有机碳组分的研究,为土壤碳循环及植被恢复对有机碳库组分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森林区>草原区>森林草原区,其0~10 cm土层含量比10~20cm分别高61.43%,43.00%和34.65%;轻组有机碳森林区>草原区和森林草原区;可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均为森林区>草原区>森林草原区,其上层含量较下层分别增加51.21.56.63,20.65 mg·kg^(-1);2.34,-0.08,0.99 g·kg^(-1)。土壤活性有机碳表现为森林区最高,相对于森林草原区,草原区草本植被能显著提高活性有机碳含量,活性有机碳随土层深度增加其有效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森林区 森林草原区 草原区 活性有机碳组分
下载PDF
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土壤有机碳库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杨晓梅 程积民 +2 位作者 孟蕾 韩娟娟 范文娟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23,共6页
森林土壤有机碳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有机碳库,对全球碳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对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子午岭地区天然柴松林、辽东栎林以及人工油松林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柴松林、油松林和辽东栎... 森林土壤有机碳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有机碳库,对全球碳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对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子午岭地区天然柴松林、辽东栎林以及人工油松林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柴松林、油松林和辽东栎林3种林地碳密度分别为10.76、9.382和11.43kg/m^2;且有机碳密度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现递减趋势,不同土壤深度差异显著(P〈0.05);不同立地备件下,3种林地碳密度差异明显,柴松林和辽东栎林在整个剖面有机碳密度阴坡〉阳坡,而油松林在0~50cm土层是阳坡〉阴坡,50~90cm土层是阴坡〉阳坡;不同林地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土壤含水量、pH值、全氮、全磷等理化指标在不同土层中相关性差异较大,而在整个土壤剖面,除PH值以外,3种林地土壤有机碳密度与理化指标呈极显著(P〈0.01)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森林草原区 土壤有机碳 碳库
下载PDF
祁连山森林草原带土壤属性和植被生物量对坡向和坡位的响应 被引量:5
3
作者 张梦旭 刘蔚 +2 位作者 朱猛 秦燕燕 李若麟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33-241,共9页
祁连山森林草原带为典型的山地森林和草原镶嵌景观,带内植被呈显著的斑块状分布格局,与地形因子密切相关。探究森林草原带内地形因子与土壤和植被的关系,对该区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样地-样方调查法,研究了祁连山森林草原带土壤... 祁连山森林草原带为典型的山地森林和草原镶嵌景观,带内植被呈显著的斑块状分布格局,与地形因子密切相关。探究森林草原带内地形因子与土壤和植被的关系,对该区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样地-样方调查法,研究了祁连山森林草原带土壤属性和植被生物量随坡向(南、西南、西和北)和坡位(山顶、上坡、中坡、下坡和山谷)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水热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坡向梯度上,北坡土壤有机碳含量为50.79g·kg^(-1),全氮含量为2.82g·kg^(-1),土壤含水量为32.86%,地上和地下生物量为5.09和6.39kg C·m^(-2),分别为南坡的2.54、3.97、2.07、24.62和149.30倍。坡位梯度上,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土壤含水量在山谷最大,分别为50.23g·kg^(-1)、3.47g·kg^(-1)、0.80g·kg^(-1)和32.01%,是山顶的1.73、1.69、1.56和1.30倍,山坡的1.92、2.85、1.74和1.46倍。回归分析显示,土壤含水量是限制祁连山森林草原带土壤碳氮含量和草地生物量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复相关系数在0.74~0.93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属性 植被生物量 坡向 坡位 森林草原带
下载PDF
森林/草原过渡地带鸟类群落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侯建华 武明录 +2 位作者 胡永富 张向忠 胡振天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1期148-156,共9页
1993~ 1998年夏季间研究了森林 /草原过渡地带鸟类群落结构及与该生境的关系。共记录鸟类 10 3种。该地区不同生境类型鸟类相互渗透 ,鸟类组成混杂 ,4种环境梯度鸟类群落的相似性系数较低 ,鸟类群落结构随环境变化而呈现出明显的水平... 1993~ 1998年夏季间研究了森林 /草原过渡地带鸟类群落结构及与该生境的关系。共记录鸟类 10 3种。该地区不同生境类型鸟类相互渗透 ,鸟类组成混杂 ,4种环境梯度鸟类群落的相似性系数较低 ,鸟类群落结构随环境变化而呈现出明显的水平梯度变化。森林区是鸟类栖息的主要生境 ,由林缘至林内 5 0m和由林缘至草原 3 0m范围内为鸟类的高密度带。鸟类群落结构随森林植被垂直空间层次复杂性的不同而有明显的空间变化 ,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均匀性具有垂直空间变化。通过聚类分析和主分量分析将鸟类群落划分为 6个垂直空间栖息取食集团 ,各集团根据各自的栖息取食行为格局分割了生境的空间和食物资源 ,集团内部的鸟类则通过更为细致的生态分割和加剧生态位重叠而得以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 群落结构 森林/草原过渡地带 塞罕坝
下载PDF
刺槐林下植被的水分生态型和生活型谱特征 被引量:16
5
作者 刘江华 李登武 +2 位作者 刘国彬 李小利 侯禧禄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8年第2期95-99,112,共6页
为探讨刺槐生长对当地地带性植被生长的影响,2006年8—9月对位于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安塞县纸坊沟流域不同林龄的刺槐林下植被进行群落调查,分析林下植被的物种组成、水分生态型和生活型谱特征。刺槐林下植被的演替具有与撂荒地自然演替... 为探讨刺槐生长对当地地带性植被生长的影响,2006年8—9月对位于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安塞县纸坊沟流域不同林龄的刺槐林下植被进行群落调查,分析林下植被的物种组成、水分生态型和生活型谱特征。刺槐林下植被的演替具有与撂荒地自然演替类似的进程,与撂荒演替不同的是,阳生性的白羊草在刺槐林下始终未形成优势种群。尽管刺槐生长过度消耗土壤水分,土壤旱化趋势明显,植被却由旱生型向中生型转变,从物种组成的角度看并没有明显的旱生倾向。随着刺槐林龄的增加,林下植被逐渐形成2个明显的层片,即以多年生半灌木蒿类为主的地上芽植物层片和以多年生丛生性禾草为主的地面芽植物层片。结果表明,刺槐的生长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林下植被的自然演替进程,选择刺槐作为本区域植被恢复的先锋树种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群落结构 水分生态类型 生活型 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
下载PDF
森林草原过渡区森林凋落物分解初期规律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赵鹏武 张素华 +2 位作者 张波 葛鹏 周梅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6年第3期16-19,23,共5页
为了探索内蒙古大兴安岭南段森林草原过渡区凋落物分解规律和调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载体作用,本文采用网袋法对杨桦次生林凋落物分解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非生长季的冻融破碎过程白桦和山杨林的凋落物失重率分别变... 为了探索内蒙古大兴安岭南段森林草原过渡区凋落物分解规律和调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载体作用,本文采用网袋法对杨桦次生林凋落物分解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非生长季的冻融破碎过程白桦和山杨林的凋落物失重率分别变为51.34%和38.71%,生长季的分解变化不大,总体与土壤温度和含水量显著相关;凋落物失重模式分别为:y白=0.312e-0.4721t(R2=0.9347);y山=0.035e-0.3502t(R2=0.9601)。凋落物N、P、K 3种养分元素及有机碳含量的迁移规律从前1年的秋季到第2年的秋季基本呈"释放—富集"模式,生长季刚开始时养分动态均呈下降趋势,开始富集的转折点基本在分解210~240 d左右,到分解360 d时富集最大。由此可知:凋落物分解、养分元素迁移过程可能不以微生物分解为主导,降雨淋溶、物理破碎等非生物因素可能作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草原过渡区 凋落物分解 规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