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亚热带森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与土壤中N、P的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287
1
作者 刘兴诏 周国逸 +3 位作者 张德强 刘世忠 褚国伟 闫俊华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4-71,共8页
选择南亚热带森林演替过程3个阶段(初期、中期和后期)的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在测定植物与土壤中全N、全P含量的基础上,阐明了森林演替过程中植物与土壤的N、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显示:1)土壤中全N含量随演替进行而增加,马尾松(Pi... 选择南亚热带森林演替过程3个阶段(初期、中期和后期)的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在测定植物与土壤中全N、全P含量的基础上,阐明了森林演替过程中植物与土壤的N、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显示:1)土壤中全N含量随演替进行而增加,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初期)、混交林(中期)和季风林(后期)0–10cm土层中全N含量分别为0.440、0.843和1.023g·kg–1;混交林0–10cm土层中全P的含量最为丰富,为0.337g·kg–1,马尾松林和季风林土壤全P含量分别为0.190和0.283g·kg–1。2)植物叶片中全N、全P的含量随演替呈减少的趋势,但根系中全N、全P的含量都以马尾松林为最多,混交林和季风林含量彼此相当。3)各土层中N:P随演替的进行呈现明显增加趋势,马尾松林、混交林和季风林0–10cm土层中N:P分别为2.3、2.5和3.6;植物各器官中N:P随演替的进行也呈增加趋势,且叶片和根系中的N:P相近,马尾松林、混交林和季风林叶片中N:P分别为22.7、25.3和29.6。基于上述结果,探讨了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植物与土壤中N:P特征、森林演替过程中植物与土壤中N:P变化规律以及P对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限制作用。结果表明,P已经成为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生物生长和重要生态过程的限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演替 南亚热带 N:P 生态系统 化学计量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森林演替过程中的土壤理化性质 被引量:136
2
作者 魏强 凌雷 +4 位作者 柴春山 张广忠 闫沛斌 陶继新 薛睿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4700-4713,共14页
在森林群落恢复演替过程中,由于森林类型及其所处立地环境不同,森林与土壤相互作用过程具有复杂性。以甘肃兴隆山6种森林类型(青杄林、青杄-白桦林、山杨-白桦林、灌丛林、落叶松林和油松林)0—60 cm土壤层为研究对象,探讨森林恢复演替... 在森林群落恢复演替过程中,由于森林类型及其所处立地环境不同,森林与土壤相互作用过程具有复杂性。以甘肃兴隆山6种森林类型(青杄林、青杄-白桦林、山杨-白桦林、灌丛林、落叶松林和油松林)0—60 cm土壤层为研究对象,探讨森林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旨在为该区域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在土壤剖面上,兴隆山森林土壤容重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pH值差异不显著,无明显变化规律;土壤有机质、全N、水解N、有效P、速效K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变小,表聚效应明显;全P差异不显著,呈"圆柱体"分布模式;2)在森林恢复演替过程中,天然林容重、孔隙度、持水能力、渗透性明显好于人工林,随森林正向演替的进行,天然林容重不断减少,孔隙度明显改善,通透性能不断增强,而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出现明显退化现象;天然林pH值在演替方向上并未表现出酸化现象;天然林土壤有机质、全N、水解N、有效P和速效K变化规律不明显,但总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减小;3)有机质与全N、水解N、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全N与水解N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质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促进养分循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已成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理化特性 天然林 人工林 森林演替 兴隆山
下载PDF
鼎湖山厚壳桂群落演替过程的组成和结构动态 被引量:93
3
作者 彭少麟 方炜 +4 位作者 任海 黄忠良 孔国辉 余清发 张德强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45-249,共5页
森林群落的演替是以群落结构的变化为表现特征的。本项研究系统地研究鼎湖山森林群落的不同演替阶段的代表性群落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结构动态。本文以永久样地12年的前后调查为基础,并比较1955年的调查结果,研究了鼎湖山地... 森林群落的演替是以群落结构的变化为表现特征的。本项研究系统地研究鼎湖山森林群落的不同演替阶段的代表性群落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结构动态。本文以永久样地12年的前后调查为基础,并比较1955年的调查结果,研究了鼎湖山地带性植被季风常绿阔叶林厚壳桂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的结构动态。结果表明该群落在演替过程中,其种类结构没有大的变化,但优势种群的个体数量有一定的变化。阳生性的类群更趋于衰亡,中生性类群更趋壮大。在群落的组成结构上,其物种多样性指数较为稳定,而生态优势度指数略微下降和群落均匀度指标略微增加,反映了该群落作为接近地带性气候顶极类型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演替 组成结构动态 鼎湖山 厚壳桂 群落
下载PDF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水分保持及其有效性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30
4
作者 刘效东 乔玉娜 周国逸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209-1218,共10页
如何基于常规测定因子评估森林在土壤水分保持方面的生态效益,并建立森林固碳效益与水文效益的联系等科学问题,在综合评估森林生态效益方面有着重要意义。该文以南亚热带地区的3种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生态系统(人工恢复的马尾松针叶林(Pi... 如何基于常规测定因子评估森林在土壤水分保持方面的生态效益,并建立森林固碳效益与水文效益的联系等科学问题,在综合评估森林生态效益方面有着重要意义。该文以南亚热带地区的3种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生态系统(人工恢复的马尾松针叶林(Pinus massoniana coniferous forest,PF)、马尾松针阔叶混交林(mixed Pinus massoniana-broad-leaved forest,PBF)和季风常绿阔叶林(monsoo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MBF))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土壤有机质及土壤水分状况在林内及林型间的分布格局差异,探讨土壤有机质对土壤水分保持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由PF至地带性顶级群落MBF的3种林分虽然相距很近且有关环境因子一致,但0–3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MBF的最高,PBF其次;3种林型林内土壤水分分布格局迥异,MBF的土壤水分随土层加深而递减的趋势明显,PBF土壤各层水分较为均一,PF则土壤表层水分含量较低,与土壤有机质的状况一致。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显示,0–40 cm土层在相同基质吸力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含量:MBF>PBF>PF,MBF的保水性最好。进一步分析发现,土壤孔隙度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最大,饱和含水量、土壤有机质次之,同时,考虑到土壤孔隙度和土壤饱和含水量对土壤有机质的高度依赖性,我们认为土壤有机质控制着土壤含水量及其有效性(p=0.014)。作为常规测定指标的土壤有机质,不仅是森林固碳效益的关键指标,而且可用来量度土壤水分保持及其有效性,可以作为评价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一个综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森林演替 灰度关联分析 土壤有机质 土壤含水量
原文传递
森林幼苗更新对光环境异质性的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00
5
作者 陈圣宾 宋爱琴 李振基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65-370,共6页
在分析森林光环境异质性特点的基础上,从幼苗的光合、热耗散、生物量累积和分配、形态特征、萌发和种群动态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在森林幼苗更新对光环境异质性响应的研究进展.从森林物种多样性维持、森林演替和植被恢复角度探讨了幼苗更... 在分析森林光环境异质性特点的基础上,从幼苗的光合、热耗散、生物量累积和分配、形态特征、萌发和种群动态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在森林幼苗更新对光环境异质性响应的研究进展.从森林物种多样性维持、森林演替和植被恢复角度探讨了幼苗更新对光环境异质性不同响应的生态学意义,并对今后该方面研究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幼苗更新 光环境异质性 森林演替 生态恢复
下载PDF
中国东北森林生长演替模拟模型及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77
6
作者 延晓冬 赵士洞 于振良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8,共8页
NEWCOP模型是一个新的适于模拟东北森林的种类组成动态的林窗类计算机模拟模型 ,它通过模拟在每一个林分斑块上的每株树木的更新、生长和死亡的全过程来反映森林群落的中长期生长和演替动态。由于NEWCOP模型是一个由气候变量驱动的生态... NEWCOP模型是一个新的适于模拟东北森林的种类组成动态的林窗类计算机模拟模型 ,它通过模拟在每一个林分斑块上的每株树木的更新、生长和死亡的全过程来反映森林群落的中长期生长和演替动态。由于NEWCOP模型是一个由气候变量驱动的生态系统模型 ,故可用于评价气候变化对东北森林生长和演替的影响。在东北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对 NEWCOP模型进行了验证和校准。沿环境梯度对 NEWCOP模型的数字模拟实验表明 :它能准确地再现顶极森林中树种组成及其在东北地区的垂直分布规律和水平分布规律 ;能准确地再现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的主要类型森林的生长和演替规律 ;在一定的场合 NEWCOP还可反映林分的径级结构 ;NEWCOP模型还具有对现有森林的跟踪模拟能力。应用 NEWCOP模型评估了东北森林生态系统对可能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在 GFDL 2× CO2 和 GISS 2× CO2 气候变化情景下 ,东北森林的种类组成将发生很大变化 ,落叶阔叶树将取代目前长白山、小兴安岭的红松 (Pinus koraiensis)和大兴安岭的兴安落叶松 (L arix gmelinii)成为东北森林主要树种 ,而针叶树将在地带性森林中占很小的比重 ,阔叶树中蒙古栎 (Quercus mongolica)将是最重要的树种 ,它将成为小兴安岭和大兴安岭最主要树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窗模型 东北森林 气候变化 森林演替 森林生长
下载PDF
森林演替在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吸存中的作用 被引量:72
7
作者 方运霆 莫江明 +1 位作者 彭少麟 李德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685-1694,共10页
研究了鼎湖山南亚热带森林同一演替系列中3个不同演替阶段(马尾松针叶林、马尾松荷木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和分配格局特征,并探讨了该地区森林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碳吸存潜力和速度。结果表明:(1)针叶林各组分碳素含量... 研究了鼎湖山南亚热带森林同一演替系列中3个不同演替阶段(马尾松针叶林、马尾松荷木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和分配格局特征,并探讨了该地区森林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碳吸存潜力和速度。结果表明:(1)针叶林各组分碳素含量高于阔叶林对应组分的碳素含量(后者是前者的72.0%~94.5%)。两个森林植物碳素含量,不同层次比较,均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不同器官比较,以根或干最高。(2)乔木层生物量随森林演替进展而增加。针叶林、混交林和阔叶林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143.5t/hm2、270.1t/hm2和407.8t/hm2,其中大部分由干和皮组成(各器官占乔木层生物量的比例平均为:叶2.8%、枝19.3%、干和皮混合57.0%、根20.9%)。林下层生物量为4.23~14.10t/hm2,是乔木层的1.0%~9.8%,随森林演替进展而减少。(3)土壤容重随深度增加而增加,但随森林演替进展而减少。与土壤容重相反,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深度增加而明显减少,但随森林演替进展而增加。(4)3种类型森林生态系统碳总贮量分别为135.8t/hm2、215.1t/hm2和259.7t/hm2。生态系统碳贮量在各组分的格局十分相似,植被、土壤和凋落物层所占比例均分别约为67.6%、30.2%和2.2%。与其它地带森林比较,鼎湖山保护区森林植被与土壤碳贮量之比和表层(0~20cm)的土壤碳占整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演替 南亚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碳吸存 碳贮量
下载PDF
深圳南山区天然森林群落多样性及演替现状 被引量:64
8
作者 汪殿蓓 暨淑仪 +2 位作者 陈飞鹏 邢福武 彭少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1415-1422,共8页
对南山区 5个主要天然森林群落 (铁榄群落、鼠刺 +降真香群落、鸭脚木群落、假苹婆群落、水翁 +假苹婆群落 )的组成结构及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 ,并与相邻的香港地区地带性森林群落 (黄桐群落 )作比较。结果表明 ,依照亚热带及南亚热带森... 对南山区 5个主要天然森林群落 (铁榄群落、鼠刺 +降真香群落、鸭脚木群落、假苹婆群落、水翁 +假苹婆群落 )的组成结构及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 ,并与相邻的香港地区地带性森林群落 (黄桐群落 )作比较。结果表明 ,依照亚热带及南亚热带森林群落演替规律 ,南山区天然林处于不同的演替发育阶段 :铁榄群落处于演替第 3阶段 ;鼠刺 +降真香群落处于第 4阶段 ;其它 3个群落处于第 5阶段 ,均未达到稳定的顶极群落阶段。随着铁榄群落、鼠刺 +降真香群落、鸭脚木群落、假苹婆群落、水翁 +假苹婆群落这个演替序列 ,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规律是 :先逐渐上升 ,到达一个峰值 ,再缓慢下降。 Shannon- Wiener指数和 Pielous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规律与物种丰富度相同 ,Simpson指数变化曲线与这些指数相反 ,但这些指数反映的结果是一致的。综合多个指数分析 ,鸭脚木群落物种多样性最大 ,即当群落中阳生性树种与中生性树种优势度相差不大时 ,群落具有最大的物种多样性。多样性比较结果显示 ,南山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大大低于香港黄桐群落 ,5个群落的 Shannon- Wiener指数在 2 .0 4~ 2 .95 3之间 ,明显低于黄桐群落 ,其 Shannon- Wiener指数为 4.74;Simpson指数 0 .1~ 0 .2 68,黄桐群落为 0 .0 5 ;Pielous均匀度指数 64.2 %~ 7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森林群落 物种多样性 群落组成结构 群落演替 深圳
下载PDF
南亚热带典型森林演替类型粗死木质残体贮量及其对碳循环的潜在影响 被引量:68
9
作者 唐旭利 周国逸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59-568,共10页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粗死木质残体(Coarse woody debris, CWD)不仅能够为其它生物提供生境,维持森林结构,而且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CWD作为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结构和功能元素,已经引起广泛关注。然而,华南地区典型亚热...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粗死木质残体(Coarse woody debris, CWD)不仅能够为其它生物提供生境,维持森林结构,而且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CWD作为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结构和功能元素,已经引起广泛关注。然而,华南地区典型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CWD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很少。该文报道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内典型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CWD的贮量及其特征,所选择的森林包括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针阔叶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它们分别代表该气候区域内处于森林演替早期、中期和后期3 个阶段的森林类型。其中马尾松林和针阔叶混交林都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人工种植的马尾松纯林,由于长期受到包括收割松针、CWD和林下层植物等在内的人为活动的干扰,到2003年调查时马尾松林仍属于针叶林;而混交林样地自种植之后就未受到人为活动的干扰,自然过渡为针阔叶混交林类型。人为干扰对马尾松人工林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尾松林的生物量仅为针阔叶混交林生物量的35%。组成马尾松林、针阔叶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CWD的树种数量分别为7、18和29;马尾松林中几乎没有CWD存在(贮量仅为0.1 Mg C·hm-2),针阔叶混交林CWD的贮量为8.7 Mg C·hm-2,季风常绿阔叶林CWD的贮量为13.2 Mg C·hm-2,分别占地上部分生物量的9.1%和11.3%;针阔叶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中只有将近10%的CWD以枯立的方式存在。该区域内CWD的分解速率较快,在区域碳循环中将扮演重要角色,保留林地中的CWD是维持本区域森林生产力和森林可持续管理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地区 森林演替 粗死木质残体 碳贮量 碳循环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森林生态系统
下载PDF
不同光强下生长的亚热带树苗的光合-光响应特性的比较 被引量:42
10
作者 梁春 林植芳 孔国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1期7-11,共5页
鼎湖山亚热带森林中的优势树种马尾松、荷木、黧蒴和黄果厚壳桂的幼苗 ,盆栽于 1 0 0 %、40 %和 1 6%的自然光下生长 1年 .利用氧电极离体测定叶片的光合 -光响应曲线 ,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及同一树种不同生长光强处理之间差异明显 .比较... 鼎湖山亚热带森林中的优势树种马尾松、荷木、黧蒴和黄果厚壳桂的幼苗 ,盆栽于 1 0 0 %、40 %和 1 6%的自然光下生长 1年 .利用氧电极离体测定叶片的光合 -光响应曲线 ,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及同一树种不同生长光强处理之间差异明显 .比较最大净光合速率( Amax)、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光抑制点及光能利用效率 ( QUE)等的变化可见 ,黄果厚壳桂为耐阴植物 ,对高光强的光合适应潜力为有限 ,1 0 0 %的自然光明显抑制其最大同化力 ;其余 3种植物均为喜光植物 ,其中马尾松的光合作用对遮阴的适应能力较差 ,而荷木和黧蒴则相对较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亚热带森林 光合作用 生长光强
下载PDF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区火烧迹地森林更新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55
11
作者 蔡文华 杨健 +4 位作者 刘志华 胡远满 柳生吉 荆国志 赵增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303-3312,共10页
林火干扰是大兴安岭森林更新的影响因子之一,研究火烧迹地森林更新的影响因子(立地条件、火前植被、火干扰特征)对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火后演替轨迹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呼中及新林林业局55个代表性火烧样地,利用增强回归树分析法... 林火干扰是大兴安岭森林更新的影响因子之一,研究火烧迹地森林更新的影响因子(立地条件、火前植被、火干扰特征)对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火后演替轨迹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呼中及新林林业局55个代表性火烧样地,利用增强回归树分析法分析了火烧迹地森林更新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立地条件是影响针、阔叶树更新苗密度的主要因素;海拔对针叶树更新苗密度的影响最大;坡度对阔叶树更新苗密度影响最大;(2)距上次火烧时间对针叶树更新苗比重影响最大,其次是林型;(3)中度林火干扰后森林更新状况好于轻度和重度火烧迹地。根据火烧迹地森林更新调查分析可知:林型影响火后演替模式,火前为针叶树或阔叶树纯林,火后易发生自我更新(火后树种更新组成与火前林型相同),而针阔混交林在火干扰影响下易于发生序列演替(火后初期以早期演替树种更新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 植被恢复 森林演替 增强回归树分析 呼中林业局 大兴安岭
下载PDF
神农架巴山冷杉林花粉与植物关系及其森林植被之演替 被引量:42
12
作者 李文漪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86-194,共9页
在神衣架巴山冷杉林中,冷杉花粉数量与其植物盖度接近。在林外,冷杉花粉数量迅速下降,至10km以外则仅有个别出现。用在表土中所取R值对化石花粉组合谱进行了校正。说明现代的巴山冷杉林乃是由栎—桦林演变而来,时间约在300—400BP。
关键词 冷杉林 花粉 植物 森林 植被
下载PDF
鼎湖山3种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凋落物的持水特性 被引量:46
13
作者 刘效东 乔玉娜 +2 位作者 周国逸 肖崟 张德强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15,共8页
研究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内处于演替前期的马尾松针叶林(PF)、处于演替中期的马尾松针阔混交林(MF)和处于演替顶极阶段的季风常绿阔叶林(MEBF)3种群落的凋落物及其不同分解层的现存量、持水量、持水速率和持水率。结果表明:凋落物... 研究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内处于演替前期的马尾松针叶林(PF)、处于演替中期的马尾松针阔混交林(MF)和处于演替顶极阶段的季风常绿阔叶林(MEBF)3种群落的凋落物及其不同分解层的现存量、持水量、持水速率和持水率。结果表明:凋落物现存量表现为PF(21.96t·hm^-2)〉MF(14.59t·hm^-2)〉MEBF(10.40t·hm^-2),顶极群落MEBF凋落物现存量最小;3种群落凋落物最大持水量为13.68~50.10t·hm^-2,持水深表现为PF(5.0mm)〉MF(2.8mm)〉MEBF(1.4mm);PF凋落物已分解层持水量占凋落物持水总量比重大(44.3%),而MEBF已分解层的贡献仅为16.7%;凋落物及其各分解层的持水量均随浸水时间呈对数关系增加,其截持水过程主要发生在0.5~2h内,0.5h内平均持水速率表现为PF(4.35mm·h^-2)〉MF(2.22mm·h^-2)〉MEBF(1.19mm·h^-2),均随浸水时间的增加按幂函数方程降低;凋落物最大持水率表现为PF(306.3%)〉MF(289.0%)〉MEBF(239.3%),且伴随PF—MF—MEBF的演替,半分解层及已分解层凋落物的持水率即持水能力明显降低;演替早期PF凋落物具有较高的降水截留能力,尤其是其凋落物的已分解层,而后期MEBF凋落物未分解层对整体截留能力贡献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鼎湖山 森林演替 凋落物 持水量 持水特性 水文效益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森林演替的影响 被引量:36
14
作者 王纪军 裴铁璠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1722-1730,共9页
森林演替是森林生态动力源驱动下森林再生的生态学过程 ,自 2 0世纪初建立群落演替理论以来 ,演替研究成为生态学研究中的热点 .客观准确地认识森林演替规律 ,研究森林演替动力学机理及其模型 ,是科学管理森林生态系统的需要 ;对于天然... 森林演替是森林生态动力源驱动下森林再生的生态学过程 ,自 2 0世纪初建立群落演替理论以来 ,演替研究成为生态学研究中的热点 .客观准确地认识森林演替规律 ,研究森林演替动力学机理及其模型 ,是科学管理森林生态系统的需要 ;对于天然林保护工程与森林植被的恢复重建 ,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干扰是森林循环的驱动力 ,导致森林生态系统时空异质性 ,是更新格局和生态学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 .它可改变资源的有效性 ,干扰导致的林隙是森林循环的起点 .回顾了目前演替研究的几种方法 ,即马尔科夫模型、林窗模型 (GAP)、陆地生物圈模型 (BIOME)和非线性演替模式 .介绍了气候变化对森林演替的影响 ;并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 ,提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演替 人为影响 气候变化
下载PDF
贡嘎山亚高山森林自然演替特征与模拟 被引量:36
15
作者 程根伟 罗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1049-1056,共8页
通过对贡嘎山典型天然林样地动态的调查和群落结构的研究 ,基本掌握了青藏高原东部亚高山森林植被的演替特征和过程 ,在自然生存竞争条件下 ,树木的种源通过扩散、就地下种和萌发新枝产生的幼苗只有极少数能够生长成大树。在树木繁育过... 通过对贡嘎山典型天然林样地动态的调查和群落结构的研究 ,基本掌握了青藏高原东部亚高山森林植被的演替特征和过程 ,在自然生存竞争条件下 ,树木的种源通过扩散、就地下种和萌发新枝产生的幼苗只有极少数能够生长成大树。在树木繁育过程中 ,光照、水分、温度和养分竞争是决定性条件 ,山地灾变干扰对森林的更新也具有重要作用。提出的贡嘎山森林演替模型 ( GFSM)在树木个体生命史模拟的基础上重现了群落的演替动态 ,特别是将土壤形成与树木演变结合起来 ,采用随机过程模拟气候波动及单木生长死亡的不确定性 ,揭示了亚高山天然条件下的森林个体与群落的行为动态 ,对于解决天然林更新与保护提供了系统的分析预测技术与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贡嘎山 亚高山森林 自然演替特征 模拟 森林演替 林窗模型
下载PDF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碳储量与格局特征 被引量:43
16
作者 宫超 汪思龙 +3 位作者 曾掌权 邓仕坚 陈建平 龙康寿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935-1941,共7页
研究了湖南鹰嘴界自然保护区内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这3种处于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类型的碳储量及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3种类型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182.86、179.84和229.12MgC·hm-2,... 研究了湖南鹰嘴界自然保护区内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这3种处于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类型的碳储量及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3种类型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182.86、179.84和229.12MgC·hm-2,其中乔木层占59.57%~67.88%,随森林进展演替增加,乔木层是生态系统碳储量主要贡献者,且各林分均以树干占乔木层碳储量比例最大;土壤层占31.05%~36.55%,碳储量随演替进展而增加,但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贡献率减小;林下植被和凋落物层分别占0.41%~3.04%和0.65%~2.53%,均随演替进展而减少,对生态系统碳储量贡献微弱;演替过程中生物量碳与土壤碳储量比为1.96、1.69和2.20,生物量碳在生态系统碳储量中所占比例呈增加趋势。可见在常绿阔叶林分布区,实施近自然林经营,模拟常绿阔叶林结构,是提升该区域森林碳汇能力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碳含量 森林演替 中亚热带 鹰嘴界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南亚热带森林演替过程生物量和生产力动态特征 被引量:30
17
作者 彭少麟 方炜 《生态科学》 CSCD 1995年第2期1-9,共9页
以鼎湖山森林演替的空间系列及黑石顶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南亚热带森林群落生物量和生产力动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演替进程的发展,群落的生物量不断积累,但生物量的各用份的动态趋向并不一致,其中叶生物量的最高值出... 以鼎湖山森林演替的空间系列及黑石顶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南亚热带森林群落生物量和生产力动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演替进程的发展,群落的生物量不断积累,但生物量的各用份的动态趋向并不一致,其中叶生物量的最高值出现在演替的中后期.在演替过程中生产力的动态与生物量变化相一致,随着演替的进展第一性生产力不断增加,但演替过程生产力的发展速率不是均匀的,生产力在群落的演变前期发展较侠,在中、后期则发展较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演替 南亚热带 生物量 生产力
下载PDF
鼎湖山植被演替过程优势种群动态研究Ⅲ.黄果厚壳桂和厚壳桂种群 被引量:22
18
作者 彭少麟 方炜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4期79-87,共9页
森林群落的演替过程,是以各优势种群的动态为其表现特征.本项系列研究以系统地揭示鼎湖山森林植被演替过程各优势种群的动态为目的,本文研究了其中演替顶极种黄果厚壳桂和厚壳桂种群的动态.结果表明在演替过程中,其生态位宽度在针... 森林群落的演替过程,是以各优势种群的动态为其表现特征.本项系列研究以系统地揭示鼎湖山森林植被演替过程各优势种群的动态为目的,本文研究了其中演替顶极种黄果厚壳桂和厚壳桂种群的动态.结果表明在演替过程中,其生态位宽度在针阔叶混交林阶段后期逐渐增大,这一趋势将至地带性中生性季风常绿阔叶林阶段.在这类中生性树种的发展过程中,种群的分布格局强度均有在高集群和随机分布之间、围绕低集群分布呈波动的趋势;其与早期先锋树种马尾松种群的生态位重叠值和种间联结值在针阔叶混交林阶段有较低值,至阳生性阔叶树种为优势常绿阔叶林阶段下降为零;而与阳生性树种的生态位重叠值和种间联结值由高向低转变,说明这类种群作为群落顶极种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鼎湖山 植被 演替 黄果厚壳桂 厚壳桂 优势种群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中国大兴安岭森林演替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36
19
作者 程肖侠 延晓冬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277-1284,共8页
应用森林生长演替动态模型-FAREAST,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对大兴安岭漠河林区森林的演替动态进行了模拟。模拟选择了目前气候情景、增暖情景、温度和降水都增加情景3种气候情景,并考虑了气候变化引起的火干扰变化对森林演替的影响。结果表明... 应用森林生长演替动态模型-FAREAST,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对大兴安岭漠河林区森林的演替动态进行了模拟。模拟选择了目前气候情景、增暖情景、温度和降水都增加情景3种气候情景,并考虑了气候变化引起的火干扰变化对森林演替的影响。结果表明:维持目前气候不变,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将继续作为绝对优势树种,樟子松(Pinussylvestris var.mongolica)、桦树(Betula)、杨树(Populus)伴生其中;气候发生变化,东北森林带将有北移的趋势,大兴安岭将可能以温带针阔混交林为主,森林群落中出现红松(P.koraiensis)、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椴树(Tilia)等树种;火干扰影响森林生物量及森林的物种组成和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REAST 大兴安岭 气候变化 火干扰 森林演替
下载PDF
南亚热带森林演替过程中小气候的改变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30
20
作者 刘效东 周国逸 +2 位作者 陈修治 张德强 张倩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755-2764,共10页
区域水热格局变化和系统演替深刻影响森林内部小气候,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内部水热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作用有待进一步认识和评估。以南亚热带地区的3种不同演替阶段代表性森林生态系统统(人工恢复的马尾松针叶林(Pinus massoniana ... 区域水热格局变化和系统演替深刻影响森林内部小气候,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内部水热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作用有待进一步认识和评估。以南亚热带地区的3种不同演替阶段代表性森林生态系统统(人工恢复的马尾松针叶林(Pinus massoniana coniferous forest,PF)、马尾松针阔叶混交林(mixed Pinus massoniana/broad-leaved forest,MF)和季风常绿阔叶林(monsoo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MEBF))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林内小气候林型间差异以及时间序列上的动态变化,探讨森林系统内部水热环境的改变机理。结果表明:演替驱动下,随着PF→MF→MEBF的正向发展,林内温度条件如气温、土壤温度逐渐降低,林内相对湿度、土壤层及凋落物含水量等水分状况逐步升高。不同林型在"雨热同期"的南亚热带地区其"降温效应"有差,演替初期的PF干、湿季"降温效应"分别为7.9%和3.6%,中期MF分别为11.6%和6.4%,顶级群落MEBF干、湿季"降温效应"可达15.7%和10.5%。总体上,随演替"降温增湿"效应越来越显著,且"降温"表现为干季更明显,而"增湿"表现为湿季明显。此外,演替驱动下后期森林对高温及土壤温度的调节作用更为突出。时间序列上,区域降水趋于"极端化"的格局影响下,森林生态系统的水分固持能力下降。主要表现为:自1984年以来,3种林型0—50cm土壤含水量均呈显著降低的趋势(P<0.001),且湿季土壤含水量下降速率高于干季,林型间在全年及湿季均为MF>MEBF>PF,干季为MEBF>MF>PF。虽然研究期间3种林型林内气温、土壤温度无明显趋势性变化,但顶级群落MEBF林内相对湿度(P=0.021)、凋落物自然状态下含水量(P=0.003)在年际尺度上均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与土壤含水量干、湿季下降速率的格局一致,二者也均为湿季大于干季。研究认为,成熟森林可能在当前南亚热带区域气候变化及水热格局改变背景影响下更为敏感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鼎湖山 小气候 水热环境 森林演替 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