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帝山林区景观要素空间分布及其动态研究 被引量:54
1
作者 郭晋平 阳含熙 张芸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68-473,共6页
在 A R C/ I N F O 支持下,应用 G I S技术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从一个侧面对关帝山林区森林景观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一套适用于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分析的方法和指标,揭示了研究地区森林景观空间分布动态的... 在 A R C/ I N F O 支持下,应用 G I S技术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从一个侧面对关帝山林区森林景观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一套适用于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分析的方法和指标,揭示了研究地区森林景观空间分布动态的一些基本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 G I S支持下,通过网格样方全景观取样,采用基准面积样方取值法确定样方观测值,分别景观要素计算 M orisita 指数或 E指标,可以对研究对象的空间分布特征做出客观的分析,并可通过对多期景观图层的分析比较揭示景观格局动态规律。样方大小对分析结果有显著影响,原则上应尽量小,可用景观要素斑块平均面积和标准差控制。概率分布模型拟合的方法不适用于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分析。关帝山森林景观自 50 年代末以来处于恢复演替进程中,森林分布范围扩大,景观质量逐步提高,3 个时期表现出显著不同的动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景观 空间格局 景观动态 关帝山林区
下载PDF
鄂西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优势种群的结构与动态特征 被引量:25
2
作者 姚兰 艾训儒 +3 位作者 易咏梅 黄永涛 冯广 刘峻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18,共9页
【目的】分析鄂西南森林动态样地内优势种群的结构及动态特征,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更新动态及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参照热带森林科学中心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大样地)建设与监测技术规范,于2014年... 【目的】分析鄂西南森林动态样地内优势种群的结构及动态特征,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更新动态及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参照热带森林科学中心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大样地)建设与监测技术规范,于2014年在湖北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建立15 hm^2大样地,调查并鉴定胸径大于1 cm的所有木本植物,分析其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结果】在垂直结构上,物种丰富度和个体多度都随着树木高度层次的降低而升高;在径级结构上,物种丰富度和个体多度都随着径级增大而降低,呈倒"J"形分布趋势;按所分布的径级数量不同可将群落内的物种分为10类,多数物种主要分布于小径级范围,但优势种群则集中分布于某个径级或均匀分布于各径级,表明优势种群可能有集中更新和连续更新2种方式;在胸径小于10 cm的径级内翅柃最占优势,而在其他径级内壳斗科物种占主要优势;群落中大部分种群有超过60%个体分布在最低的2个垂直层次内,且有超过85%的个体胸径小于10 cm,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更新趋势,群落总体上处于进展演替中;对群落中径级和高度级上都占优势的25个种群的动态分析表明,16种属进展种群,3种属近期处于稳定状态但远期将趋于衰退状态,2种属衰退状态,4种属进展期与衰退期相间出现及个体数量存在波动的种群。【结论】鄂西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树体较小,大径级和高度级树木种类及个体较少,绝大多数优势种群及群落总体均处于进展演替阶段,群落具有良好的自然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动态样地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垂直结构 径级结构 木林子保护区
下载PDF
黄山常绿阔叶林甜槠群落优势种种间关联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许宝坤 许晓岗 +6 位作者 李垚 李小东 陈水飞 丁晖 蒋晓辉 苟凌晨 方炎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7-84,共8页
【目的】探讨黄山常绿阔叶林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以及种间关联性。【方法】以黄山常绿阔叶林10.24 hm^2动态监测样地为对象,在样地调查基础上,通过重要值排序确定了14个优势种,基于2×2列联表,采用方差比率法、χ^2检验、联结系数(... 【目的】探讨黄山常绿阔叶林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以及种间关联性。【方法】以黄山常绿阔叶林10.24 hm^2动态监测样地为对象,在样地调查基础上,通过重要值排序确定了14个优势种,基于2×2列联表,采用方差比率法、χ^2检验、联结系数(AC)和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优势种在3个不同径级下的种间关联和相关关系。【结果】方差比率法检验显示,优势种在整体、中径级尺度呈相对独立关系,小径级尺度呈显著正关联,大径级尺度呈显著负关联;χ^2检验显示,种对间呈显著关联与极显著关联,对数之和在整体、小、中、大径级下依次为29、29、30、25;AC联结系数检验显示,正负关联比在整体、小、中、大径级下依次为0.915、1.263、1.023、0.717;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显示,正负相关比在整体、小、中、大径级下依次为0.896、1.275、0.936、0.542。【结论】黄山常绿阔叶林不同径级下的种对间关联关系存在明显差异;种间正负关联比随着径级变大而减小,样地内种间竞争随着径级变大而增多及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森林动态样地 径级 优势种 联结系数 甜槠 黄山地区
原文传递
八大公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根萌能力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海波 王庆刚 +7 位作者 路俊盟 徐耀粘 卢志军 乔秀娟 鲍大川 郭屹立 孟红杰 江明喜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5期3491-3498,共8页
根萌是森林更新的重要方式之一,对种群和物种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在自然群落中,地形因子以及进化历史对木本植物根萌能力的影响仍有待研究.本研究利用八大公山25 hm2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长期监测样地第一次调查数据,旨在分析根萌... 根萌是森林更新的重要方式之一,对种群和物种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在自然群落中,地形因子以及进化历史对木本植物根萌能力的影响仍有待研究.本研究利用八大公山25 hm2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长期监测样地第一次调查数据,旨在分析根萌能力与地形因子的相关性,以及根萌能力是否具有显著的谱系信号.研究发现:(1)样地根萌总数为54184棵,具根萌现象的个体33039棵,占样地总个体数的17.71%;(2)Torus转换检验表明根萌能力与海拔、凹凸度、干旱度指数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地形湿润指数呈显著的正相关.这可能是由于水流的冲刷作用,低海拔的沟谷内受干扰较强,生产力较低,因而增强了物种的根萌能力;(3)样地常见的126个根萌物种的根萌能力有显著但较弱的谱系信号.在不同生活型中,只有灌木层和落叶植物具有显著的谱系信号,乔木层、亚乔木层和常绿植物谱系信号不显著.这说明根萌能力在进化历史中是一个不稳定的性状.结果表明,八大公山样地木本植物的根萌能力受地形因子以及进化历史的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异质性 谱系信号 森林动态样地 萌生 亚热带山地森林
原文传递
车八岭20 hm^(2)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监测样地群落物种组成和区系特征 被引量:8
5
作者 吴智宏 王梓 +2 位作者 栾福臣 束祖飞 李步杭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1年第3期86-91,共6页
研究参照CTFS森林监测技术规范,在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建立20 hm^(2)森林监测样地。2017年第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样地内共调查到DBH≥1 cm含分枝的乔木、灌木和木质藤本植物存活个体有100129个;其中,独立个体有85501株,隶属于64科,14... 研究参照CTFS森林监测技术规范,在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建立20 hm^(2)森林监测样地。2017年第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样地内共调查到DBH≥1 cm含分枝的乔木、灌木和木质藤本植物存活个体有100129个;其中,独立个体有85501株,隶属于64科,140属,230种。不同物种的独立个体数存在明显差异,排序在前面8个物种独立个体数为41815棵,约占总数的50%。样地内单种属有112个,占总属数的80%,包含两个种的次之,其属数为19个。从植物区系组成分析表明,样地群落调查到的230个物种中,有5个物种属于世界分布种。样地内广义热带种为170个,隶属于95个属;广义温带种51个。结果表明,车八岭处在由热带向温带过渡的森林生态系统,属于典型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八岭 中亚热带 物种组成 区系特征 森林监测样地
下载PDF
近地面激光雷达点云密度对森林冠层结构参数提取准确性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舶鉴 蔺菲 +8 位作者 房帅 王宁宁 胡天宇 任海保 米湘成 林露湘 原作强 王绪高 郝占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81-692,共12页
基于激光雷达技术获取冠层结构为森林生态学研究增加了新的维度。搭载于多旋翼无人机的近地面激光雷达相比于固定翼有人机的机载激光雷达,能够更加灵活高效地获取森林群落样地高密度点云。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出现局部低密度点云数据,... 基于激光雷达技术获取冠层结构为森林生态学研究增加了新的维度。搭载于多旋翼无人机的近地面激光雷达相比于固定翼有人机的机载激光雷达,能够更加灵活高效地获取森林群落样地高密度点云。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出现局部低密度点云数据,影响了冠层结构参数提取的准确性。使用4块森林动态样地的近地面激光雷达点云数据;利用航带分解方法分析各样地低密度样方成因;采用点云抽稀模拟算法计算并拟合偏差曲线,对比不同样地、参数和取样尺度间的点云密度对冠层结构参数提取准确性的影响;根据偏差曲线计算各条件下保证参数提取准确性的最低点云密度。结果发现:1)低密度区域主要受地形或(和)近地面遥感设计规划的影响。地形复杂的测区(西双版纳和古田山样地),遥感规划难度大,整体难以获取高密度点云(在30点/m^(2)左右),容易在沟谷和高海拔处出现低密度样方。平坦测区(长白山两块样地)虽可获取高密度点云(均超过150点/m^(2)),但欠佳的遥感规划设计导致长白山1测区北部出现1hm^(2)低密度区域。2)冠层参数提取准确性随点云密度减少而迅速降低,呈负指数幂函数关系。这一变化趋势在不同参数和尺度间差异较大,但在各样地间无显著差异。3)根据偏差曲线拟合结果,点云密度达到16点/m^(2)可以实现5—20 m取样尺度下冠层结构参数提取准确度达95%。综上,为更好的将近地面激光雷达技术应用在森林生态学研究中,应注重外业遥感作业方案的合理性,充分考虑地形的影响,在源头把控数据质量;如果数据存在低密度点云的情况,应适当放宽取样尺度并慎重提取对点云密度较为敏感的冠层结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点云密度 冠层结构参数 近地面遥感 森林动态样地
下载PDF
谱系结构、环境因子及空间因子对群落动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黄建雄 叶万辉 +1 位作者 练琚愉 曹洪麟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5期3471-3478,共8页
理解群落的动态变化是群落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但目前为止在较大尺度的森林群落中相关的研究还很少.基于本研究提出的一种群落动态的随机零模型,我们设计了一种度量群落动态变化的方法.在考虑群落内的物种组成、环境因子及空间因子可... 理解群落的动态变化是群落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但目前为止在较大尺度的森林群落中相关的研究还很少.基于本研究提出的一种群落动态的随机零模型,我们设计了一种度量群落动态变化的方法.在考虑群落内的物种组成、环境因子及空间因子可能对群落动态变化产生不同的影响的前提下,利用鼎湖山20 hm2大样地2次调查数据,采用方差分解分析了群落动态变化与以谱系结构为代表的物种组成、环境因子及空间因子3种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整体上空间因子是影响群落动态的主要因素.在小尺度上(<30 m),环境因子有比物种组成更高的解释量;在更大尺度上,物种组成的解释量更高.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加,环境因子的解释量在40 m尺度达到最大(6.42%),增加到50 m后其解释力消失;与环境因子不同,物种组成对于群落动态的影响力从20 m的1.12%逐步增加到50 m的17.79%.研究发现,环境因子和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能够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影响群落的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动态 大型森林样地 随机模型 谱系结构 方差分解
原文传递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动态监测样地更新苗和成树格局的空间变异 被引量:4
8
作者 杨逍虎 赵维俊 +5 位作者 闫春鸣 任小凤 武龙庆 薛春 芦倩 张瑞浩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5-95,共11页
【目的】研究青海云杉林更新苗和成树的两个重要参数密度和高度的空间异质性程度与变异尺度,并分析其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生态学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利用国家级祁连山森林生态站已建立的340 m×300 m青海云杉林动态监测样地... 【目的】研究青海云杉林更新苗和成树的两个重要参数密度和高度的空间异质性程度与变异尺度,并分析其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生态学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利用国家级祁连山森林生态站已建立的340 m×300 m青海云杉林动态监测样地,进行更新苗和成树数量和高度的调查,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密度和高度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1)样地更新苗和成树密度的均值分别是5762和2016株·hm-2,对应的高度均值分别是0.30和8.79 m。更新苗密度和高度的变异属强变异,而成树密度和高度的变异属中等变异。2)样地更新苗和成树密度的变异函数值可用球状模型和指数模型描述,变程分别为73.10和45.60 m。更新苗密度空间依赖性较强,而成树密度空间依赖性较小。东北—西南方向上是更新苗密度分布的优势格局,全方位上是成树密度分布的优势格局。更新苗密度斑块之间的连接程度低,成树密度斑块间的连接程度较高。3)样地更新苗高度的变异函数值可用指数模型描述和球状模型描述,变程分别为47.40和23.90 m。东北—西南方向上是更新苗高度分布的优势格局,南北方向上是成树高度分布的优势格局。更新苗高度斑块之间的连接程度低,成树高度斑块间的连接程度较高。【结论】青海云杉林更新苗和成树密度和高度的空间变异性研究有助于解释青海云杉林种群动态背后的潜在规律性,有望为青海云杉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为退化的青海云杉林生态系统植被生态恢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云杉林 动态监测样地 更新格局 空间变异 祁连山
下载PDF
Coarse woody debris features of a warm temperate deciduous broad-leaved forest,northern China 被引量:2
9
作者 Fang Ma Liwen Zhuang +1 位作者 Shunzhong Wang Weiguo Sang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3期1105-1114,共10页
Stocking and structural composition of a deciduous broad-leaved forest were determined to predict coarse woody debris quantity by quantifying the empir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two attributes.The most ecologica... Stocking and structural composition of a deciduous broad-leaved forest were determined to predict coarse woody debris quantity by quantifying the empir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two attributes.The most ecologically significant families by stem density were Salicaceae,Betulaceae,Fagaceae,and Aceraceae.P opulus davidiana was the most dominant species followed by B etula dahurica,Quercus mongolica,and Acer mono.The four species accounted for 69.5%of total stems.Numerous small-diameter species characterized the coarse woody debris showing a reversed J-shaped distribution.The coarse debris of P.davidiana,B.dahurica,and Q.mongolica mainly comprised the 10–20 cm size class,whereas A.mono debris was mainly in the 5–10 cm size class.The spatial patterns of different size classes of coarse woody debris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g-function to determine the size of the tree at its death.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patial patterns at the 0–50 m scale shifted gradually from an aggregated to a random pattern.For some species,the larger coarse debris might change from an aggregated to a random distribution more easily.Given the importance of coarse woody debris in forest ecosystems,its composition and patterns can improve understanding of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dynamics.The aggregation pattern might be due to density dependence and self-thinning effects,as well as by succession and mortality.The four dominant species across the different size classes showed distinct aggregated distribution features at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This suggests a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ominant species population,size class,and aggregated distribution of coarse woody debr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ee mortality DIVERSITY Size class forest dynamic plot
下载PDF
物种谱系不确定性对群落谱系格局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蔡佳瑶 丁媛媛 +4 位作者 童鑫 王忍忍 龚筱羚 陈小勇 沈国春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90-796,共7页
物种谱系关系常被用于衡量群落谱系格局及推断格局背后的生态过程,但多数研究往往忽视谱系关系的不确定性及其可能对群落谱系格局造成的影响.为此,本文以浙江天童20 hm^2样地内150个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这些物种叶绿体DNA的rbcL和matK... 物种谱系关系常被用于衡量群落谱系格局及推断格局背后的生态过程,但多数研究往往忽视谱系关系的不确定性及其可能对群落谱系格局造成的影响.为此,本文以浙江天童20 hm^2样地内150个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这些物种叶绿体DNA的rbcL和matK碱基序列构建1棵一致系统发育树和反映谱系不确定性的999棵系统发育树,然后结合样地物种分布数据计算标准化净亲缘指数(NRI)和最近亲缘指数(NTI),最后运用独立置换零模型衡量样地群落谱系格局.结果表明:物种系统发育树在拓扑结构和物种谱系分支节点年龄上均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谱系不确定性随着谱系分支节点年龄的减小而增大,也随物种间平均谱系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在样方尺度上,物种谱系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标准化NRI和NTI指数的变异,但对两个指数的影响几乎独立;其对两指数的空间分布影响不同,且程度不一,其中标准化NRI受到的影响相对更大;在群落尺度上,物种谱系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标准化NRI和NTI的变异,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0.37和0.077,表明群落水平的标准化NRI更易受到谱系不确定性的影响.这说明物种谱系不确定性会传递到常用的群落谱系格局指标中,且不同指标受影响的程度不同,进而影响对群落谱系格局的衡量及相关生态过程的推断.该结论也暗示以往不考虑谱系不确定性的研究中,非随机的群落谱系格局比例可能被高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发育树 森林动态 样地 天童
原文传递
R语言在橡胶林动态监测地形图绘制方面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兰国玉 陈伟 +2 位作者 王继坤 吴志祥 谢贵水 《热带农业科学》 2013年第3期50-53,59,共5页
为开展橡胶林生物多样性动态监测,2012年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在海南儋州试验场四队橡胶林中建立了1 hm2动态监测样地。基于海南儋州1 hm2橡胶林动态监测样地的高程数据,介绍了R软件等高线图、三维立体图等方面的应用,希望对... 为开展橡胶林生物多样性动态监测,2012年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在海南儋州试验场四队橡胶林中建立了1 hm2动态监测样地。基于海南儋州1 hm2橡胶林动态监测样地的高程数据,介绍了R软件等高线图、三维立体图等方面的应用,希望对R软件的初学者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软件 橡胶林 动态监测样地 地形图
下载PDF
The Spatial-Temporal Heterogeneity of Understory Light Availability in a Temperate Forest of North China
12
作者 Jie Li Ziyu Zhou +2 位作者 Yun Chen Qiusheng Yang Carlos Alberto Busso 《Phyt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SCIE 2021年第6期1633-1644,共12页
The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of understory light availability has important influences on species diversity and community assembly.However,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nderstory light... The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of understory light availability has important influences on species diversity and community assembly.However,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nderstory light availability have not been fully elucidated,especially in temperate deciduous,broad-leaved forests.In this study,the understory light availability was monitored monthly(May–October)in a temperate deciduous,broad-leaved forest in Henan Province,China.Differences in the light availability among different months and habitat type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using Kruskal–Wallis method,respectively.Partial least squares path modeling(PLS-PM)was used to explore the direct and/or indirect effects of stand structure,dominant species and topographic factors on the light environment.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light environments among the four habitat types and during the studied six months.The PLS-PM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and structure and the dominant species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light environment,and the path coefficient values were−0.089(P=0.042)and−0.130(P=0.004),respectively.Our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understory light availability exhibit a distinct spatial and temporal heterogeneity in temperate deciduous,broad-leaved forest of north China.The characteristics of woody plant community,especially the abundance of one of the dominant plant species,we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understory light avail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minant species forest canopy stand structure forest dynamic monitoring plot
下载PDF
浙江天童20ha常绿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的群落特征 被引量:85
13
作者 杨庆松 马遵平 +10 位作者 谢玉彬 张志国 王樟华 刘何铭 李萍 张娜 王达力 杨海波 方晓峰 阎恩荣 王希华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5-223,共9页
常绿阔叶林是我国东部低海拔地区的典型植被,基于大型动态监测样地的群落特征分析是揭示其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基础。作者在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建立了20ha的样地,并完成了第一次群落学特征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样地内共有胸径≥1cm的木... 常绿阔叶林是我国东部低海拔地区的典型植被,基于大型动态监测样地的群落特征分析是揭示其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基础。作者在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建立了20ha的样地,并完成了第一次群落学特征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样地内共有胸径≥1cm的木本植物152种94,603株,隶属51科94属。重要值最大的前3个科依次是山茶科、樟科和壳斗科。属水平上热带区系成分占总属数的52.1%,温带区系成分占42.6%。常绿物种在样地内占绝对优势,占总重要值的80.3%。重要值最大的3个种依次是细枝柃(Eurya loquaiana)、黄丹木姜子(Litsea elongata)和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iaris);稀有种共计55种,占总物种数的36.2%。木本植物整体径级结构呈逆"J"字型。萌枝分枝情况表明,常绿物种的萌、分枝能力强于落叶物种。此结果表明天童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丰富,群落成熟稳定,更新良好,反映了亚热带东部常绿阔叶林的典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天童 物种组成 径级结构 动态样地
原文传递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幼苗分布格局及其对生境过滤的响应 被引量:23
14
作者 田锴 陈磊 +2 位作者 米湘成 马克平 陈建华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4期3561-3569,1-3,共9页
虽然生境过滤对群落多样性及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被普遍承认,很多研究也对不同年龄结构树木与生境的关联程度及种间差异进行了探讨,但是针对植物生活史初期特别是植物更新与生境过滤的关系及其对群落结构的影响却鲜有报道.本文综合分析... 虽然生境过滤对群落多样性及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被普遍承认,很多研究也对不同年龄结构树木与生境的关联程度及种间差异进行了探讨,但是针对植物生活史初期特别是植物更新与生境过滤的关系及其对群落结构的影响却鲜有报道.本文综合分析了古田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4 hm2样地幼苗空间分布、更新动态与生境的关系,结果显示:(1)对24个物种更新格局进行基于Torus-translation的生境关联性检验,有11个物种表现出与特定生境类型显著相关,其中7个树种表现出对特定生境的显著正关联;(2)通过对幼苗群落中存活一年以上个体的指示种分析,确定了8个具有代表性的生境指示种及8对物种组合单元;(3)通过与以往针对胸径≥1 cm木本植物(非幼苗个体)的相关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样地内不同树木的幼苗与其对应的非幼苗个体的生境关联性均存在差别,表明生境过滤的影响会随着树木生活史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别.研究结果从不同角度证实了生境过滤对森林幼苗更新的影响,进一步说明了物种和生境关联性、生物个体间相互作用等生态学过程在树木生活史初期就已有所体现,并对整个森林群落多样性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苗更新 物种-生境关联 生境过滤 物种共存 动态监测样地 古田山
原文传递
长白山次生杨桦林树木短期死亡动态 被引量:14
15
作者 张昭臣 郝占庆 +5 位作者 叶吉 蔺菲 原作强 邢丁亮 师帅 王绪高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03-310,共8页
以长白山次生杨桦林5hm2样地为对象,以2005和2010年两次调查数据为基础资料,分析了2005—2010年间样地主要树种的组成、数量,死亡个体的径级分布,以及不同生境类型下主要树种的更新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样地内树木胸径(DBH)≥1cm的... 以长白山次生杨桦林5hm2样地为对象,以2005和2010年两次调查数据为基础资料,分析了2005—2010年间样地主要树种的组成、数量,死亡个体的径级分布,以及不同生境类型下主要树种的更新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样地内树木胸径(DBH)≥1cm的独立个体的树种数由46种增至47种,新增3个树种,2个树种因仅有的一个个体死亡而消失;独立个体数由16509株减少为15027株,其中,死亡个体数2150株,占2005年个体总数的13%,新增个体数668株,净减少1482个个体;样地树木的胸高断面积由28.79m2·m-2增至30.55m2·m-2,有41个树种的胸高断面积增加,6个树种减少,其中,山杨和白桦的减少量占总减少量的72.3%;小径级个体的死亡量较大,DBH<5cm个体的死亡量占总死亡量的65%,山杨和白桦是大径级个体死亡的主要树种.不同生境类型下个体死亡率差别不大,但各径级间的树木死亡率则有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森林动态样地 次生杨桦林 树木生长 树木死亡 径级
原文传递
弄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15ha样地密度制约效应分析 被引量:14
16
作者 郭屹立 王斌 +7 位作者 向悟生 丁涛 陆树华 黄甫昭 李冬兴 文淑均 何运林 李先琨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1602-1611,共10页
密度制约是自然森林群落物种共存的重要机制之一.然而,密度制约效应受生境异质性影响,生境异质性强的群落密度制约效应表现得较弱.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是位于我国桂西南地区的重要植被类型之一,其具有水平空间的高度异质性和垂直剖... 密度制约是自然森林群落物种共存的重要机制之一.然而,密度制约效应受生境异质性影响,生境异质性强的群落密度制约效应表现得较弱.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是位于我国桂西南地区的重要植被类型之一,其具有水平空间的高度异质性和垂直剖面的多层次性的地质地貌特征.本研究基于弄岗北热带喀斯特季节性雨林15 ha动态监测样地第一次普查数据,综合分析了样地中每个生长阶段出现个体数均≥15的物种(共计96个)的密度制约效应,以及种群分布格局与生境的关联性.结果显示:(1)仅有14个物种表现出从小树到成树聚集度降低的变化趋势,即表现出密度制约自疏效应;(2)23个物种的小树周围出现同种成树的频率低于小树周围出现同种小树的频率,表现出小树相对于成树有额外的聚集格局,也即表现出密度制约稀疏效应;(3)通过Berman-test检验发现几乎所有物种的种群分布至少与一种环境变量呈显著关联性,且种群的所有个体和不同生长阶段均对某一环境因子表现出的显著关联性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研究结果从不同角度验证了弄岗喀斯特季节性雨林样地中仅有较少物种表现出密度制约效应,这可能与喀斯特地区极其独特的地质、地貌特征有关.此外,也可能是由于未将幼苗阶段纳入分析而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季节性雨林 弄岗固定监测样地 密度制约 生境关联 生境异质性
原文传递
Biomass increment and mortality losses in tropical secondary forests of Hainan, China 被引量:1
17
作者 Junfu Zhao Chunsheng He +6 位作者 Chunlin Qi Xu Wang Haiyan Deng Chunxin Wang Haiwei Liu Lianyan Yang Zhenghong Tan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2期647-655,共9页
Secondary forests, created after heavy logging,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forests. We investigated forest biomass and its accumulation rate in 38 plots in a tropical secondary forest on Hainan Island. These ... Secondary forests, created after heavy logging,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forests. We investigated forest biomass and its accumulation rate in 38 plots in a tropical secondary forest on Hainan Island. These secondary forests are moderate carbon sinks, averaging1.96–2.17 t C ha-1 a-1. Biomass increment is largely by medium-sized(10–35 m) trees. Tree mortality accounts for almost 30% of the biomass and plays a negligible role in biomass accumulation estimates. Mortality rate is highly dependent on tree size. For small trees and seedlings, it is related to competition due to elevated irradiance after logging. Regarding prospective biomass and rates of accumulation, recovery is not as rapid as in secondary forests of cleared land. Therefore, tropical forests are susceptible to logging operations and need careful forest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opical secondary forest management Carbon SINK INVENTORY dynamic plot LOGGING
下载PDF
A Survey of Mycorrhizal Colonization in the 50-ha Korup Forest Dynamic Plot in Cameroon
18
作者 Eneke Esoeyang Tambe Bechem George Bindeh Chuyong Belinda Tengu Fon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14年第10期1403-1415,共13页
A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the 50-ha Korup Forest Dynamic Plot in South West Cameroon, to evaluate the diversity of mycorrhizal associations as well a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habitat types on the type of mycorrhiz... A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the 50-ha Korup Forest Dynamic Plot in South West Cameroon, to evaluate the diversity of mycorrhizal associations as well a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habitat types on the type of mycorrhizal association. A total of 781 individual trees belonging to 51 families, 165 genera and 252 tree species, were sampled from the four habitat types found in the plot: low drier, hill slope, ridge top and wetland complexes. In each habitat type, all stems ≤ 1 cm depth at breast height had already been tagged, measured, mapped and identified to the species level. Root samples were collected, cleared, stained and examined microscopically for mycorrhizal type. Of the total number of species sampled, 248 (98.41%) formed mycorrhizal associations with only 4 (1.59%) being non mycorrhizal. For mycorrhizal trees, 232 (93.55%) formed exclusively arbuscular mycorrhiza, 10 (4.03%) formed ectomycorrhiza, while 6 (2.42%) formed both ecto- and arbuscular mycorrhiza. The ridge top harbored the least number (152) of mycorrhizal trees while the low drier area harbored the most number (266) of mycorrhizal trees. Although habitat effect was not significant in influencing mycorrhizal colonization of tree species, some tree species did show aggregated patterns in particular habita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orup forest dynamic plot ARBUSCULAR MYCORRHIZA ECTOMYCORRHIZA Cameroon
下载PDF
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幼苗功能性状差异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万丹 刘检明 +3 位作者 徐耀粘 江明喜 谷志容 廖春林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38-949,共12页
以湖南八大公山25 hm2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动态监测样地中24个常见物种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生长阶段(H1:5≤H<20 cm、H2:20≤H<40 cm、H3:40≤H<80 cm、H4:80≤H<130 cm、H5:H≥130 cm且DBH<1 cm)获取了826株幼苗并测量... 以湖南八大公山25 hm2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动态监测样地中24个常见物种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生长阶段(H1:5≤H<20 cm、H2:20≤H<40 cm、H3:40≤H<80 cm、H4:80≤H<130 cm、H5:H≥130 cm且DBH<1 cm)获取了826株幼苗并测量了叶片和茎干功能性状,分析了不同生长阶段、冠层和叶片习性幼苗功能性状变异,以及不同功能性状对幼苗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1)幼苗功能性状在不同生长阶段差异显著,随着幼苗生长,比叶面积(SLA)、叶片碳氮比(C/N)呈现下降趋势,比茎密度(SSD)、叶柄长度(PL)、叶片氮磷比(N/P)和叶绿素含量(Chl)呈现升高趋势;(2)SLA在灌木层、亚乔木层和乔木层间无明显变化,叶片厚度(LT)、Chl和N/P在3个冠层间变化显著,SSD和PL均在灌木层和乔木层间无明显变化,C/N在灌木层和亚乔木层间无明显差异;(3)常绿树种幼苗具有较高的Chl和LT,落叶树种幼苗具有较高的SLA、叶片氮含量(LNC)、叶片磷含量(LPC)和PL;(4)个体大小对幼苗存活具有显著正效应,LPC促进落叶树种幼苗存活,抑制常绿树种幼苗存活。在植物生活史早期,不同功能群植物针对林下低光环境采取了不同生长适应策略,不同生长阶段幼苗也根据光环境的改变调整自身功能性状。另外,八大公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幼苗的生长主要受氮素限制,且这种限制作用随着幼苗生长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大小 幼苗存活 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森林更新 八大公山森林监测样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