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67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sing Machine Learning to Identify and Optimize Sensitive Parameters in Urban Flood Model Considering Subsurface Characteristics
1
作者 Hengxu Jin Yu Zhao +4 位作者 Pengcheng Lu Shuliang Zhang Yiwen Chen Shanghua Zheng Zhizhou Zh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1期116-133,共18页
This study presents a novel method for optimizing parameters in urban flood models,aiming to address the tedious and complex issues associated with parameter optimization.First,a coupled one-dimensional pipe network r... This study presents a novel method for optimizing parameters in urban flood models,aiming to address the tedious and complex issues associated with parameter optimization.First,a coupled one-dimensional pipe network runoff model and a two-dimensional surface runoff model were integrated to construct an interpretable urban flood model.Next,a principle for dividing urban hydrological response units was introduced,incorporating surface attribute features.The K-means algorithm was used to explore the clustering patterns of the uncertain parameters in the model,and a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was employed to identify the sensitive parameters.Finally,a genetic algorithm(GA) was used to calibrate the parameter thresholds of the sub-catchment units in different urban land-use zones within the flood model.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parameter optimization method based on K-means-ANN-GA achieved an average Nash-Sutcliffe efficiency coefficient(NSE) of 0.81.Compared to the ANN-GA and K-means-deep neural networks(DNN) methods,the proposed method better characterizes the runoff generation and flow processes.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e significant potential of combining machine learning techniques with physical knowledge in parameter optimization research for flood mod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ifcial neural network Coupled urban fooding model Genetic algorithm K-means algorithm Subcatchment delineation Uncertain parameters
原文传递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the pore structure, relative permeability, and water flood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an'an Formation sandstone, southwestern Ordos Basin
2
作者 Ying Yang Xin Zhang +2 位作者 Xiaofeng Zhou Anlun Wang Jiangtao Li 《Energy Geoscience》 2023年第3期182-192,共11页
The oil and gas potential of the Yan'an Formation in the Ordos Basin has yet to be fully tapped. In this study, the pore structure, mobile fluid saturation, and water flooding micro-mechanism of the Yan'an For... The oil and gas potential of the Yan'an Formation in the Ordos Basin has yet to be fully tapped. In this study, the pore structure, mobile fluid saturation, and water flooding micro-mechanism of the Yan'an Formation sandstone a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a series of rock physics and fluid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good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and the reservoirs are divided into types Ⅰ, Ⅱ, and Ⅲ. Mercury injection tes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pore throat radius of the oil-bearing reservoir ranges from 1 to 7 μm. The displacement pressure of the Yan'an Formation is also relatively low, and it decreases from 0.1 MPa to 0.01 MPa as the rock porosity increases from 11% to 18%. NMR tests show that small (diameter <0.5 μm) and medium pores (diameter ranging from 0.5 to 2.5 μm) are predominant in the reservoir. Different types of reservoirs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 In addition, when the average oil recovery rate is less than 1 ml/min, the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increases faster. However, when the average oil recovery rate is between 1–3.5 ml/min, the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is maintained at around 27%–30%.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reservoir, pore-throat structure, experimental pressure difference, and pore volume injected — all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For Type Ⅰ and Type Ⅱ reservoirs, the increase of the pore volume injected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However, for Type Ⅲ reservoirs, the change of pore volume injected has insignificant effect on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This study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formulation of estimated ultimate recovery (EUR) measures for similar sandstone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e suuctue Relative permeability test Nudear magnetic Tesonance Water fooding experiment Yan'an Formation Ordos Basin
下载PDF
深部液流转向与调驱技术现状与对策 被引量:15
3
作者 熊春明 刘玉章 +4 位作者 黄伟 魏发林 唐孝芬 杨海恩 白英睿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04-509,共6页
目前水驱仍是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即"双高"油田的主要开采方式。分析了近年来深部液流转向与调驱的技术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认为有必要强化针对深部液流转向与调驱的油藏基础理论研究,攻关水流优势通道分布定量描述技术,实现对... 目前水驱仍是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即"双高"油田的主要开采方式。分析了近年来深部液流转向与调驱的技术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认为有必要强化针对深部液流转向与调驱的油藏基础理论研究,攻关水流优势通道分布定量描述技术,实现对高含水后期存在水流优势通道油藏渗流规律的合理描述。另一方面,从工艺、材料等诸方面着力解决堵剂的"有效深部放置"问题。此外,加快试验应用在线注入设备,满足深部液流转向与调驱技术规模化、同步化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油田 深部调驱 液流转向 水驱 水流优势通道 深部放置
下载PDF
海上稠油油田非均相在线调驱提高采收率技术——以渤海B油田E井组为例 被引量:15
4
作者 张宁 阚亮 +3 位作者 张润芳 吴晓燕 田津杰 王成胜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87-391,共5页
针对海上平台寿命有限、平台空间狭小、聚驱产出液处理困难等特点,提出应用非均相调驱技术提高采收率的思路。利用纵向三层非均质物理模型,考察了水驱后、聚驱后、二元复合驱后不同非均相体系驱油效果,结合驱替后岩心剩余油分布情况,分... 针对海上平台寿命有限、平台空间狭小、聚驱产出液处理困难等特点,提出应用非均相调驱技术提高采收率的思路。利用纵向三层非均质物理模型,考察了水驱后、聚驱后、二元复合驱后不同非均相体系驱油效果,结合驱替后岩心剩余油分布情况,分析非均相调驱与常规聚合物驱在驱油机理上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水驱后、聚驱后、二元复合驱后,非均相调驱都能大幅度提高采收率,采收率增加值分别在6.95%、9.57%、11.46%以上;在相同浓度非均相体系条件下,先溶胀后注入和先注入后溶胀2种不同注入方式驱油效果基本一致,说明体系在岩心内可以达到与室内静态评价溶胀相同的效果;分散相粒径大小对于驱油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大颗粒偏重于"调",小粒径偏重于"驱"。聚驱后油藏剩余油分布更加零散,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潜力主要在低渗透层,单纯依靠提高驱油体系的洗油效率不足以提高其动用程度,需要进一步扩大驱油体系的波及体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 非均相调驱 采收率 剩余油 物理模拟
下载PDF
化学驱微观剩余油启动顺序及驱油效果实验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陈晶 湛祥惠 《海洋石油》 CAS 2018年第2期46-53,共8页
化学驱是进一步提高水驱油藏采收率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目前的化学驱油机理研究仅能反映不同驱剂对不同类型剩余油的驱替过程,没有将不同类型剩余油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分析启动不同类型剩余油的顺序和难易程度,更没有考虑孔隙结构的微... 化学驱是进一步提高水驱油藏采收率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目前的化学驱油机理研究仅能反映不同驱剂对不同类型剩余油的驱替过程,没有将不同类型剩余油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分析启动不同类型剩余油的顺序和难易程度,更没有考虑孔隙结构的微观非均质性对驱油效果的影响。此文以光刻微观物理模型为研究手段,深入研究了不同类型驱剂启动剩余油的顺序和难易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驱剂启动不同类型剩余油的顺序和难易程度不同,以聚/表二元体系最易启动剩余油,且基本可以同时启动不同类型剩余油;孔隙结构微观非均质性对驱油效果的影响表现为:相同渗透性的岩心,孔喉比越大驱替效果越差,当孔喉比相同时,配位数越大驱替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驱 微观剩余油 启动顺序 驱油效果
下载PDF
聚合物驱油含水率变化及增加可采储量预测 被引量:4
6
作者 鲁洪江 冯文光 HaefnerF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76-78,共3页
根据试验区开发数据总结注聚合物驱油含水率变化规律 ,找到描述聚合物驱油见效后含水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 ,并根据该模型推导出预测和评价注聚合物驱油效果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得到的预测结果同后期实际生产数据之间误差很小 ,在对达到高... 根据试验区开发数据总结注聚合物驱油含水率变化规律 ,找到描述聚合物驱油见效后含水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 ,并根据该模型推导出预测和评价注聚合物驱油效果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得到的预测结果同后期实际生产数据之间误差很小 ,在对达到高含水期后的大庆油田进行提高剩余油采收率试验获得到成功 ,并在其他地区得到大规模地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油 含水率 采收率 可采储量 数学模型
下载PDF
聚驱后强水洗油层微观剩余油量化分布及挖潜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陈文林 《海洋石油》 CAS 2017年第4期47-52,共6页
聚驱后油层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水洗程度严重且分布比例逐年增大,如何挖潜聚驱后强水洗油层剩余油对于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至关重要。此文通过统计聚驱前后密闭取心井和二类上返井水淹层解释资料,深化了聚驱后强水洗层剩余储量潜力... 聚驱后油层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水洗程度严重且分布比例逐年增大,如何挖潜聚驱后强水洗油层剩余油对于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至关重要。此文通过统计聚驱前后密闭取心井和二类上返井水淹层解释资料,深化了聚驱后强水洗层剩余储量潜力认识及微观剩余油量化分布特征。利用现代物理模拟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分析等方法,在前期统计聚驱后剩余油饱和度数据为基础建立强水洗天然岩心模型,开展聚驱后不同驱油体系对微观剩余油的动用效果室内实验。结果表明:聚驱后强水洗层段自由态、束缚态微观剩余油比例相差不大,以颗粒吸附状、粒间吸附状、簇状、孔表薄膜状为主。中水洗层段自由态较强水洗层高3.7%;聚驱后强水洗岩心弱碱三元复合驱降低束缚态剩余油能力强于高浓度聚驱,多降低7.1%,降低孔表薄膜状剩余油效果明显,最终采收率增幅较高浓度聚合物驱多提高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驱后 水洗程度 强水洗层 微观剩余油 弱碱三元复合驱
下载PDF
分层定量注水分层测压一体技术 被引量:8
8
作者 宋显民 张立民 +3 位作者 张宇辉 张建忠 刘宇飞 刘世英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26-530,共5页
注水井分层注水过程中地层的压力、温度监测可以为油层地质分析提供真实的资料,而现有分注测试技术存在着无法全程测试地层压力、温度的问题。基于偏心定量注水技术和井下测试技术的原理和工具结构,采用技术集成化研究和设计方法,研制... 注水井分层注水过程中地层的压力、温度监测可以为油层地质分析提供真实的资料,而现有分注测试技术存在着无法全程测试地层压力、温度的问题。基于偏心定量注水技术和井下测试技术的原理和工具结构,采用技术集成化研究和设计方法,研制了具有测试总成的注水测压堵塞器、带有测试通道的注水测压工作筒、带有阀底支撑总成且满足斜井投送注水测压堵塞器需要的专用投送器等关键工具,形成了注水井分层定量注水分层测压一体技术。室内实验表明关键工具密封可靠且满足在斜井上投捞更换注水测压堵塞器的需要。目前该技术现场应用5口井,投捞成功率100%,测压、测温数据提取合格率100%,扩展了现有偏心分层注水技术的功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水器 工作筒 投送器 定量注水 分层测压
下载PDF
空气泡沫驱高稳定性起泡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被引量:7
9
作者 杨兴利 郭平 何敏侠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0-246,共7页
低渗油藏孔隙结构复杂,比表面积大,空气泡沫驱过程中起泡剂在储层中吸附损失严重,影响空气泡沫驱的应用效果。延长东部油田甘谷驿油区孔隙度平均为10.76%,渗透率平均为0.933 m D,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为了减小起泡剂在地层中的吸附,同... 低渗油藏孔隙结构复杂,比表面积大,空气泡沫驱过程中起泡剂在储层中吸附损失严重,影响空气泡沫驱的应用效果。延长东部油田甘谷驿油区孔隙度平均为10.76%,渗透率平均为0.933 m D,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为了减小起泡剂在地层中的吸附,同时提高泡沫液的稳定性,结合油藏实际地质特征,研制了一种基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邻苯二甲酸酯钠盐的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起泡剂,对新型起泡剂发泡能力、耐温耐盐性、吸附损失大小、耐油能力和界面张力等基本性能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表明:在稳定性方面,当起泡剂含量大于2 000 mg/L时,发泡高度可超过180 mm,在2 000 mg/L、30℃时,新型起泡剂均优于SDS(十二烷基硫酸钠)和AB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发泡性能;在遇油稳定性方面,加原油后起泡,原油加量为20%以内时对起泡结果仅有微弱干扰,起泡后加原油,当加入量为20%时,泡沫依然有较好的稳定性。新型起泡剂在遇油稳定性方面明显强于ABS和甘谷驿区块泡沫驱体系使用的BK6A起泡剂;在吸附损失方面,当油砂加量达到25 g时,起泡体积仅从620 m L降低至590 m L,吸附量少。新型起泡剂体系优越的发泡性能、稳泡性能和抗温抗盐性能,为泡沫驱油剂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不仅适合延长东部浅层特低渗油藏,同时也适应于延长西部中深层特低渗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提高采收率 空气泡沫驱 起泡剂 泡沫稳定性
下载PDF
聚合物驱后注气稳定重力复合驱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0
作者 高明 王强 +2 位作者 马德胜 刘朝霞 刘皖露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94-498,共5页
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顶部油层剩余油难以动用,而聚驱后的主导技术尚无明确方法。在原油受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油藏顶部注气、底部三元复合驱的思路。针对大庆聚合物驱后区块,进行了不同驱替方式的预测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顶部油层剩余油难以动用,而聚驱后的主导技术尚无明确方法。在原油受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油藏顶部注气、底部三元复合驱的思路。针对大庆聚合物驱后区块,进行了不同驱替方式的预测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注气稳定重力复合驱效果最好,提高采收率幅度达到了13.53%。对比不同驱替方式的顶部油层剩余油饱和度,注气稳定重力复合驱能够将顶部低渗透油层有效动用,剩余油大幅减少。分析不同时间点的纵向剩余油饱和度分布,顶部注气后利用纵向压差驱替剩余油向下运移,底部实施三元复合驱利用平面压差驱替剩余油,实现了立体驱替。注气稳定重力复合驱技术为聚驱后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后 注气稳定重力复合驱 数值模拟 剩余油分布
下载PDF
超稠油蒸汽驱开发热效率研究及注气策略优选
11
作者 杨钊 苏子龙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23年第10期126-135,共10页
针对超稠油油藏蒸汽驱热效率的利用普遍偏低的问题,结合某超稠油区块的实际地层情况,建立直井与水平井组合蒸汽驱井组三维油藏数值模拟模型,运用单因素分析法,研究井网形式、井组井距、注汽井射孔位置、注气介质对超稠油蒸汽驱开发的影... 针对超稠油油藏蒸汽驱热效率的利用普遍偏低的问题,结合某超稠油区块的实际地层情况,建立直井与水平井组合蒸汽驱井组三维油藏数值模拟模型,运用单因素分析法,研究井网形式、井组井距、注汽井射孔位置、注气介质对超稠油蒸汽驱开发的影响,并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中央排状井网对比反五点法、反七点法、反九点法、右起排状井网,可以更好的利用热效率;VPHI型注汽方式加热半径和波及范围更大;井距从50m升至100m过程中,生产效果先上升后大幅下降,在70m生产效果最好,井距过大,热损失严重;射孔方式随着厚度增加影响效果逐渐减小;在蒸汽吞吐转驱前注入0.4组分的CO_(2)和0.6组分的N_(2),可以更好地封存热量,减少热损失,提高热效率.该研究对同类型油藏提高采收率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稠油 蒸汽驱 热效率 井网 井距 注气介质
原文传递
油藏条件下聚合物溶液老化数学模型新探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俊键 姜汉桥 +3 位作者 陆祥安 赵玉云 常元昊 王依诚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99-503,544,共6页
聚合物老化降解是影响高温油藏中聚合物驱效果的重要因素。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评估聚合物老化降解对驱替效果影响的技术关键在于聚合物老化降解数学模型的建立。基于聚合物老化降解的黏度一阶常微分方程建立了油藏条件下的黏度修正模... 聚合物老化降解是影响高温油藏中聚合物驱效果的重要因素。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评估聚合物老化降解对驱替效果影响的技术关键在于聚合物老化降解数学模型的建立。基于聚合物老化降解的黏度一阶常微分方程建立了油藏条件下的黏度修正模型,给出了油藏条件下聚合物黏度变化的偏微分方程描述形式。结合聚合物质量守恒方程,证明了在黏浓关系是多项式关系的条件下,黏度修正模型是成立的。黏度修正模型揭示了油藏中任意一点聚合物黏度受到聚合物自身降解和流动两方面影响的过程,描述了聚合物老化降解过程中质量浓度不变,黏度降低的物理现象,比目前商业数值模拟器中的黏度模型更加贴近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流动的物理实际。修正黏度模型的推导与论证为聚合物老化降解的数值模拟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聚合物老化 黏度修正模型 油藏数值模拟
下载PDF
张广才岭北部山地次生林树栖食虫鸟类资源分割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罗维桢 杨志杰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2期89-95,共7页
张广才岭北部山地次生林树栖食虫鸟类资源分割的研究罗维桢,杨志杰(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春,130024)摘要各集团之间的取食行为比较表明,它们在取食行为上的分离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分割了这一环境中资源空间.有些集团... 张广才岭北部山地次生林树栖食虫鸟类资源分割的研究罗维桢,杨志杰(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春,130024)摘要各集团之间的取食行为比较表明,它们在取食行为上的分离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分割了这一环境中资源空间.有些集团(如树干一侧干凿取一拾取集团)的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分割 树栖 食虫鸟 取食 鸟类资源 张广才岭
下载PDF
早期注聚开发油田水驱采收率计算方法
14
作者 谷建伟 王依科 +3 位作者 宋浩鹏 冯硕 张以根 佟颖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86-790,共5页
驱替特征曲线法是标定油田采收率的重要方法,对于早期注聚油田可以采用该方法计算聚驱采收率。为了解决早期注聚油田开发效果评价缺乏评价标准的问题,从影响驱替特征曲线线性段特征参数的主要因素入手,将室内水驱、聚驱相渗曲线测量结... 驱替特征曲线法是标定油田采收率的重要方法,对于早期注聚油田可以采用该方法计算聚驱采收率。为了解决早期注聚油田开发效果评价缺乏评价标准的问题,从影响驱替特征曲线线性段特征参数的主要因素入手,将室内水驱、聚驱相渗曲线测量结果与甲型驱替特征曲线相结合,导出了聚驱和水驱条件下驱替特征曲线线性段斜率和截距的数值关系,并由此给出了测算早期注聚油田水驱采收率的计算公式。实例油藏计算结果表明,水驱采收率可以达到29.14%,比早期注聚开发低15.07%;关于动用储量不变的假设,以及室内相渗曲线测量时聚合物溶液黏度与实际地层聚合物溶液黏度差异是影响本方法测算精度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开发 采收率 驱替特征曲线 早期注聚开发
下载PDF
无模型控制器在锅炉给水调节系统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凤书 曹辉 宫书义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年第1期45-47,共3页
本文从锅炉给水调节系统的控制特点出发,对无模型控制器在该系统的控制优点及专家系统的应用进行讨论。
关键词 无模型控制器 锅炉 专家系统 给水调节系统
下载PDF
有效微生物群EM在草食家畜上的研究概况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玉成 刘瑞生 《草食家畜》 2010年第4期7-10,共4页
文章概述了有效微生物群EM的组成、使用方式、作用机理、在草食家畜上的研究与应用和影响作用效果的因素。
关键词 有效微生物群 EM 草食家畜
下载PDF
红河致密砂岩油藏注CO_2可行性室内评价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思宾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19年第1期41-46,共6页
红河油田是典型的特低孔致密油藏,采用常规注水开发方式难以经济有效动用。采用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手段,从CO_2与储层和地层原油的配伍性、注入能力及储层注入界限等方面,探讨了红河油田注CO_2开发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红河油田储层注C... 红河油田是典型的特低孔致密油藏,采用常规注水开发方式难以经济有效动用。采用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手段,从CO_2与储层和地层原油的配伍性、注入能力及储层注入界限等方面,探讨了红河油田注CO_2开发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红河油田储层注CO_2流体不会产生堵塞,CO_2与储层原油配伍性较好;相同渗透率下,CO_2驱的注入指数为注水指数的8倍,且注CO_2驱是一个比较稳定的过程,注CO_2驱相对注N2驱来说,突破的时间较长,在较低渗透率的时候,没有出现较快突破的情况;结合非线性渗流、恒速压汞实验技术,发现当渗透率低于0.08 mD时,注CO_2的压力梯度呈明显升高的趋势,确定0.08 mD是注CO_2驱的储层渗透率下限。综合实验结果表明,红河致密油藏注CO_2驱开发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油田 致密油藏 注CO2开发 物理模拟实验 技术界限
下载PDF
聚驱后不同化学驱微观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霆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08年第24期108-111,共4页
目前胜利油田Ⅲ、Ⅳ类油藏和聚合物驱后油藏总和约为7亿吨,资源丰富,成为今后化学驱的主阵地。聚合物驱后剩余油挖潜,是目前重要的研究课题。其中,二元复合驱正在孤东、孤岛和胜坨等油田实施,取得显著效果,得到中石化总经理的肯定。进... 目前胜利油田Ⅲ、Ⅳ类油藏和聚合物驱后油藏总和约为7亿吨,资源丰富,成为今后化学驱的主阵地。聚合物驱后剩余油挖潜,是目前重要的研究课题。其中,二元复合驱正在孤东、孤岛和胜坨等油田实施,取得显著效果,得到中石化总经理的肯定。进一步研究其微观驱替规律,有利于为油田现场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支持;预交联驱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而进一步分析其对剩余油影响的文章很少。本文论述了聚驱后的剩余油分布特征,详细分析了聚驱后二元驱的驱油效率和波及效率;探索研究了聚驱后预交联体系调剖,调驱作用及对剩余油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剩余油 调剖 提高采收率 预交联
下载PDF
黄牛食前食后瘤胃纤毛虫及瘤胃液pH值的调查 被引量:1
19
作者 韩盛兰 刘云鹏 +1 位作者 邵文爱 高贵娥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1992年第3期212-214,共3页
在饲料种类、饲喂方法、日粮总量等不变情况下,对31头黄牛食前食后的瘤胃液 PH 值及纤毛虫数作了调查。结果:食后(上午)瘤胃液 pH 值较食前(下午)低0.2;纤毛虫少,7.42万/ml.一天内瘤液 pH 值平均为6.8,纤毛虫平均为23.
关键词 黄牛 纤毛虫 瘤胃液 PH值
下载PDF
基于阳离子与聚合物絮凝反应的阳离子调堵剂的优选 被引量:1
20
作者 闫文华 闫炳旭 +1 位作者 杨兆明 段效威 《当代化工》 CAS 2015年第12期2755-2758,共4页
成功筛选阳离子选择性调堵剂对油田提高采收率、防止井窜、改善地层均质性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辽河油田J16区块二元驱窜聚井低效循环、驱油效果不理想等复杂问题,利用阳离子调赌剂与聚合物能发生絮凝反映的原理,对调驱体系配方中... 成功筛选阳离子选择性调堵剂对油田提高采收率、防止井窜、改善地层均质性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辽河油田J16区块二元驱窜聚井低效循环、驱油效果不理想等复杂问题,利用阳离子调赌剂与聚合物能发生絮凝反映的原理,对调驱体系配方中与聚合物反应的阳离子种类及其用量进行了实验筛选。结果表明:所选用的7种阳离子调堵剂中,调堵剂1、2、4的聚沉效果较好;在聚合物浓度低于1 500 mg/L的条件下,阳离子调堵剂1、2、4作为优选出的阳离子堵剂较为理想;聚合物浓度分别为100、500、1 000、1 500 mg/L的条件下,阳离子堵剂的浓度为1 000、3000、5 000、10 000 mg/L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离子堵剂 堵剂种类 堵剂用量 调驱封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