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相助》中的饮食叙事与再现伦理
1
作者 唐苇 肖明文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1-105,118,共6页
《相助》自出版以来一直受到两种截然对立的评论,争执的焦点在于,身为白人的作家斯多克特是否公正准确地再现了种族隔离时期美国南方黑人女佣的生活经历。研究从饮食批评这个新兴的理论视角出发,结合有关美国南方饮食与黑人女佣的史料文... 《相助》自出版以来一直受到两种截然对立的评论,争执的焦点在于,身为白人的作家斯多克特是否公正准确地再现了种族隔离时期美国南方黑人女佣的生活经历。研究从饮食批评这个新兴的理论视角出发,结合有关美国南方饮食与黑人女佣的史料文献,从食物意象、厨娘形象与厨房空间三个层面对小说中的饮食叙事和再现伦理加以深入探讨,指出斯多克特试图通过客观再现黑人女佣经历来揭露该群体遭遇的种族歧视,但是她的无意识偏见和美化叙事又使得其再现未能颠覆反而强化了读者对黑人女佣的刻板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瑟琳·斯多克特 《相助》 种族政治 饮食叙事 再现伦理
下载PDF
《乐观者的女儿》中的饮食书写、性别政治与地域道德 被引量:1
2
作者 肖明文 《外国语文研究》 2020年第1期34-42,共9页
饮食书写是美国南方文学的标志性特征之一。与饮食相关的意象和场景在尤多拉·韦尔蒂的长篇小说《乐观者的女儿》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其中最突出的是麦凯尔瓦法官的葬礼筵席以及贝基的菜谱和揉面板。如果将社区精神和孝道伦理作... 饮食书写是美国南方文学的标志性特征之一。与饮食相关的意象和场景在尤多拉·韦尔蒂的长篇小说《乐观者的女儿》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其中最突出的是麦凯尔瓦法官的葬礼筵席以及贝基的菜谱和揉面板。如果将社区精神和孝道伦理作为情感参照,读者便能更加深切地理解劳雷尔在小说结尾做出的选择:烧掉母亲的菜谱、放弃镌刻着亲情的揉面板、离开充满回忆的老家。藉由这部具有浓厚自传色彩的作品,韦尔蒂深刻反思了20世纪中期美国南方的性别政治和地域道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多拉·韦尔蒂 《乐观者的女儿》 饮食书写 性别政治 地域道德
下载PDF
电影《芙蓉镇》中的食物叙事与20世纪80年代的世俗伦理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宇静 《文学与文化》 2022年第3期99-106,共8页
谢晋执导的电影《芙蓉镇》是20世纪80年代引发大众关注与学者热议的影片,它内隐着80年代思想文化变革的复杂性。从电影中米豆腐、米、酒等食物角度切入,可以梳理出电影蕴含着的内在文化逻辑,即用一种世俗生活伦理的叙事方式,肯定乡土秩... 谢晋执导的电影《芙蓉镇》是20世纪80年代引发大众关注与学者热议的影片,它内隐着80年代思想文化变革的复杂性。从电影中米豆腐、米、酒等食物角度切入,可以梳理出电影蕴含着的内在文化逻辑,即用一种世俗生活伦理的叙事方式,肯定乡土秩序的美好、生存权利的至上、情感欲望的正义,以实现对历史的反思,并提供调整当下秩序、酝酿新的伦理合法性的意识形态话语。同时,这个过程与新时期拉开序幕后物质欲望的崛起、对“活着”的生存哲学的重视,以及对私人生活的关注等都存在着潜在的历史逻辑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芙蓉镇》 食物叙事 世俗伦理
下载PDF
美国中餐牌文献与粤籍华人文学中餐叙事的文化意涵比较研究
4
作者 易淑琼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23,共14页
本文将作为历史文本的美国中餐牌文献与粤籍华人自传体文学文本中的中餐叙事相比照,发现二者构成了相当有意味的互文性。就文化意涵而言,前者呈现出明显的“杂碎化”性质,而后者文学叙事中的中餐则是“真正的”广东菜,呈现出原乡的地道... 本文将作为历史文本的美国中餐牌文献与粤籍华人自传体文学文本中的中餐叙事相比照,发现二者构成了相当有意味的互文性。就文化意涵而言,前者呈现出明显的“杂碎化”性质,而后者文学叙事中的中餐则是“真正的”广东菜,呈现出原乡的地道性;中餐牌文献文本着意于华人文化身份的外部显性呈现,文学文本中餐叙事则反映出华裔美国人身份的内部隐性建构。作为美国社会“异己”的中餐,两类文本中无论是归化其“异质性”或是张扬其“异质性”,均具有自我东方化成分,同时也都有对美国社会关于中餐和华裔的刻板印象的抵抗。起源于粤菜的美国中餐对原乡正宗性的守持、变异及至“杂碎化”美式中餐的流行,揭示出族裔身份建构、文化调适及文化同化的有趣及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餐牌 粤籍华人文学 中餐叙事 文化意涵
下载PDF
华裔女性文学中的食物叙事与性别政治 被引量:8
5
作者 黄新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74-83,139,共10页
在美国华裔文学中,尤其是华裔女性文学作品中,"食物"一直作为重要的意象反复地出现,蕴含着深刻的性别政治内涵。本论文借助性别政治的相关理论,探讨了不同时期的华裔女性文本中各类女主人公的饮食偏好和食物选择与性别政治之... 在美国华裔文学中,尤其是华裔女性文学作品中,"食物"一直作为重要的意象反复地出现,蕴含着深刻的性别政治内涵。本论文借助性别政治的相关理论,探讨了不同时期的华裔女性文本中各类女主人公的饮食偏好和食物选择与性别政治之间的关系:华裔女主人公或缺乏性别意识与族群意识,安于传统刻板印象给定的角色;或处于文化认同的撕裂之中,对传统性别权利关系进行激烈的抗争与批判;或超越狭隘的性别族群意识,勇于追求女性的生理情欲。由此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就在于,它揭示了华裔女性作家如何基于其独特的生命体验,将政治诉求融入其文学创作之中,藉由书写女性如何通过食物叙事表达自我,塑造一系列由从属地位向主体地位转变的女性,从而建构出属于女性自我的主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裔女性文学 食物叙事 性别政治 主体意识
下载PDF
Food in Arlington Park and Brick Lane
6
作者 吴雨婷 《海外英语》 2017年第1期170-173,共4页
While food tropes abound in Rachel Cusk's Arlington Park and Monica Ali's Brick Lane,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focused on the significance of food in the two novels. A close examination of the difference of f... While food tropes abound in Rachel Cusk's Arlington Park and Monica Ali's Brick Lane,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focused on the significance of food in the two novels. A close examination of the difference of food narratives argues that food intersects significantly with gender, class and race/ethnicity in both nov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od narratives Brick Lane Monica Ali contemporary British women s writing contemporary British fiction
下载PDF
食物叙事与文化身份政治——论裘帕·拉希莉的《同名人》
7
作者 马金桃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1年第6期42-48,共7页
美国亚裔女性文学中,食物成为族裔书写或身份叙事的重要手段。通过印裔美国作家裘帕·拉希莉的《同名人》中的印度小吃、牛排等食物符号,解析后殖民女性文学中的身份叙事,探究多元文化背景下印裔移民的文化身份认同,认为:第一代移... 美国亚裔女性文学中,食物成为族裔书写或身份叙事的重要手段。通过印裔美国作家裘帕·拉希莉的《同名人》中的印度小吃、牛排等食物符号,解析后殖民女性文学中的身份叙事,探究多元文化背景下印裔移民的文化身份认同,认为:第一代移民恪守印度饮食习惯及禁忌而保留了其“印度性”,而第二代移民的饮食习惯则更为多元,尤其是主人公果戈里排斥自身“印度性”而完全拥抱“美国性”导致其身份认同危机,最终通过印度饮食习惯及禁忌愈发了解母国文化,并建构其“混杂性”身份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裘帕·拉希莉 《同名人》 食物叙事 文化身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