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6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0—2012年北京市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48
1
作者 马晓晨 滕仁明 +3 位作者 赵耀 金庆中 余晓辉 信信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92-295,共4页
目的分析2010—2012年北京市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食物中毒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2年北京市食源性疾病报告系统收集到的所有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2年北京市共报... 目的分析2010—2012年北京市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食物中毒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2年北京市食源性疾病报告系统收集到的所有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2年北京市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85起,发病1 268人,死亡1人。食物中毒发病高峰集中在7~9月,报告事件数量最多的是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占41.18%(35/85),副溶血性弧菌为主要致病微生物;报告发病人数最多的是植物性食物中毒,占42.19%(535/1 268),主要为扁豆中毒。集体食堂和餐饮服务单位为食物中毒的高发场所,分别占40.00%(34/85)和30.59%(26/85)。结论北京市食物中毒防控策略应以降低副溶血性弧菌等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和扁豆中毒为主,防控重点场所为集体食堂和餐饮服务单位,针对重点人群开展食品安全的健康教育,降低食物中毒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中毒 流行病学分析 食源性致病菌 食品污染物 食品安全
原文传递
膳食铝暴露评估研究现状 被引量:37
2
作者 蒋琦 黄琼 张永慧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2-106,共5页
铝的毒性不容忽视,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多次修改铝的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2011年最新铝的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为2.0 mg/kg bw。本文阐述普通人群铝的暴露来源,膳食铝的生物利用率及其影响因素,国内外膳食铝暴露评估研究情况。
关键词 暴露来源 生物利用率 膳食暴露 风险评估 食品安全 食品污染物
原文传递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水产品中4种丁香酚类化合物 被引量:34
3
作者 高平 黄和 +4 位作者 刘文侠 黄国方 李志清 杨嘉丽 陈焕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6年第1期56-61,共6页
目的建立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水产品中4种丁香酚类化合物(丁香酚、异丁香酚、甲基丁香酚、甲基异丁香酚)残留的方法。方法样品用乙腈提取,中性氧化铝和C18固相萃取柱净化,Inertsil ODS-SP C18柱(4.6 mm×250 mm,5μ... 目的建立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水产品中4种丁香酚类化合物(丁香酚、异丁香酚、甲基丁香酚、甲基异丁香酚)残留的方法。方法样品用乙腈提取,中性氧化铝和C18固相萃取柱净化,Inertsil ODS-SP C18柱(4.6 mm×250 mm,5μm)分离,以甲醇-乙腈(1∶1,V/V)和1%冰乙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荧光检测激发波长为280 nm,发射波长为320 nm,外标法定量。结果 4种丁香酚类化合物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0.999,方法检出限为3.0-6.0μg/kg,方法定量限为10.0-20.0μg/kg,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4.7%-103.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6%-8.1%。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实用性强,适用于水产品中丁香酚、异丁香酚、甲基丁香酚、甲基异丁香酚的残留分析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 丁香酚 水产品 违法添加 食品污染物 渔用麻醉剂 可疑致癌物质 兽药残留
原文传递
广州市市售大米中铬污染水平及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28
4
作者 王晓波 李建国 +2 位作者 刘冬英 邱艳君 陈锐涛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5年第1期75-78,共4页
目的了解广州市市售大米中铬污染情况,评价重金属铬经大米途径摄入的健康风险。方法广州市市售大米经微波-离子交换柱分离,以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直接测定总铬、六价铬含量,采用国家标准GB 2762—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目的了解广州市市售大米中铬污染情况,评价重金属铬经大米途径摄入的健康风险。方法广州市市售大米经微波-离子交换柱分离,以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直接测定总铬、六价铬含量,采用国家标准GB 2762—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规定的限量值评价大米中重金属铬的污染水平。采用2002年广东省居民膳食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评价不同人群通过大米途径对铬的膳食暴露情况,并参照中国营养学会对总铬的最高上限标准以及美国环保局(EPA)的《致癌风险评价指南》为标准,对大米中的总铬和六价铬进行人群的健康风险评价。结果广州市市售大米样品中总铬、六价铬的检出率均为100%,总铬的超标率为26.67%(8/30),重金属铬污染对人群的健康危害低于中国营养学会标准,成人低于EPA标准,但是14岁以下儿童健康风险高于EPA标准。结论广州市市售大米受到铬污染,广州市居民成人经大米途径摄入重金属铬的健康风险较低,但是对14岁以下暴露儿童可能存在潜在危害,需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大米铬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米 六价铬 食品污染物 风险评估 食品安全 重金属
原文传递
我国食品中铬污染现状及健康风险 被引量:27
5
作者 骆和东 吴雨然 姜艳芳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5年第6期717-721,共5页
铬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摄入过多会对人体产生危害。近年来食品中铬的污染问题引发了人们的关注。本文综述了我国近年来食品中铬污染状况,分析其来源及危害,结合国内外铬的限量标准和风险评估提出相应的措施,为加强食品中铬的研究,... 铬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摄入过多会对人体产生危害。近年来食品中铬的污染问题引发了人们的关注。本文综述了我国近年来食品中铬污染状况,分析其来源及危害,结合国内外铬的限量标准和风险评估提出相应的措施,为加强食品中铬的研究,确保食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 食品污染物 来源 风险 综述
原文传递
云南2006—2013年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23
6
作者 沈秀莲 王俊瑛 +1 位作者 阮元 周勤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35-537,共3页
目的分析云南省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规律和流行特点,为制定食物中毒有效预防控制措施和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2013年云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所报告的食物中毒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6—2013年云南... 目的分析云南省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规律和流行特点,为制定食物中毒有效预防控制措施和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2013年云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所报告的食物中毒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6—2013年云南省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504起,发病15 962例,死亡432例,病死率为2.71%;食物中毒发病高峰集中在6、7月,报告事件数量最多的是动植物性食物中毒,为277起(54.96%),主要为野生蕈中毒;报告发病例数最多的是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为10 580例(66.28%),沙门菌为主要致病微生物;家庭和学校是食物中毒的高发场所,分别为240(47.62%)和110起(21.83%)。结论云南省食物中毒的防控应以降低野生蕈中毒和沙门菌等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为主;防控的重点场所为家庭和学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中毒 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食源性致病菌 食品污染物 食品安全
原文传递
塑料食品包装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含量调查 被引量:23
7
作者 陈明 商贵芹 王红松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55-358,共4页
目的了解塑料食品包装中18种邻苯二甲酸酯的含量现状。方法选取280批不同材质的塑料食品包装,依据GB/T 21928—2008《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进行检测。以正己烷为提取溶剂,超声波提取,采用HP-5MS... 目的了解塑料食品包装中18种邻苯二甲酸酯的含量现状。方法选取280批不同材质的塑料食品包装,依据GB/T 21928—2008《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进行检测。以正己烷为提取溶剂,超声波提取,采用HP-5MS石英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μm)色谱柱程序升温分离,以保留时间和特征离子为定性依据,外标法定量。结果 62批聚氯乙烯材质的食品包装中18种邻苯二甲酸酯含量95%小于法规限量,82批复合材质和136批其它材质的食品包装中18种邻苯二甲酸酯含量100%小于法规限量,检出最多的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3批聚氯乙烯材质的食品包装中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严重超标。结论塑料食品包装中邻苯二甲酸酯暴露水平较低,聚氯乙烯材质存在的潜在危害较大,应引起重视,加强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食品包装 邻苯二甲酸酯 塑化剂 材质 食品安全 食品污染物
原文传递
QuEChERS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12种真菌毒素 被引量:24
8
作者 苏碧玲 谢维平 +1 位作者 欧阳燕玲 陈林刚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6年第4期467-471,共5页
目的建立QuEChERS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12种真菌毒素的方法。方法样品用乙腈-水-乙酸(84∶15∶1,V/V)提取,提取液经QuEChERS方法净化,采用Synergi 4μ Fusion-RP C18色谱柱(50 mm×2.0 mm,4μ... 目的建立QuEChERS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12种真菌毒素的方法。方法样品用乙腈-水-乙酸(84∶15∶1,V/V)提取,提取液经QuEChERS方法净化,采用Synergi 4μ Fusion-RP C18色谱柱(50 mm×2.0 mm,4μm)进行分离,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进行检测,基质外标法定量。结果12种真菌毒素在各自的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均不低于0.999,回收率在80.5%-106.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5.3%-9.5%之间。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可用于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真菌毒素多残留成分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ECHERS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真菌毒素 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 食品污染物 检测
原文传递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酱油中12种金属 被引量:23
9
作者 李敏 连晓文 +1 位作者 姚敬 王晶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44-347,共4页
目的建立快速、准确测定酱油中铝、铬、锰、铁、镍、铜、锌、砷、硒、镉、锑、铅等12种元素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检测技术。方法根据酱油高盐分性质,系统分析影响其测定的干扰因素,通过样品基体稀释、选取合适同位素、采用... 目的建立快速、准确测定酱油中铝、铬、锰、铁、镍、铜、锌、砷、硒、镉、锑、铅等12种元素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检测技术。方法根据酱油高盐分性质,系统分析影响其测定的干扰因素,通过样品基体稀释、选取合适同位素、采用碰撞池He模式及内标校正等技术消除干扰,建立准确测定方法。结果 12种元素在0.2μg/L^1.0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达0.999以上,方法检出限为0.001~0.003 mg/L,加标回收率为80%~110%,相对标准偏差<10%。结论此方法能有效消除干扰,准确、简便、快速,适用于酱油等高盐食品中多种元素的同时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酱油 金属 干扰因素 高盐食品 食品污染物
原文传递
广西主要食品中砷污染及居民膳食暴露风险评估 被引量:23
10
作者 蒋玉艳 蒙浩洋 +2 位作者 陈晖 程恒怡 唐振柱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7年第6期745-749,共5页
目的掌握广西主要食品中砷污染的水平,评估居民膳食无机砷暴露量及其潜在健康风险。方法利用2010-2015年广西主要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含量数据和食物消费量数据,采用简单分布评估的方法 ,计算广西居民膳食中无机砷暴露水平及其分布情况,... 目的掌握广西主要食品中砷污染的水平,评估居民膳食无机砷暴露量及其潜在健康风险。方法利用2010-2015年广西主要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含量数据和食物消费量数据,采用简单分布评估的方法 ,计算广西居民膳食中无机砷暴露水平及其分布情况,并利用暴露限值(MOE)法评估其潜在健康风险。结果 16 567份食品样品中,总砷检出率为42.71%(4 735/11 087),无机砷检出率为48.07%(2 634/5 480)。总砷平均含量以海洋甲壳类最高,其次是海水鱼类和软体动物;检测无机砷食品样品中,平均含量为0.018~0.072 mg/kg,其中以大米无机砷平均含量最高。除大米、新鲜水果、蛋及其制品、畜禽内脏直接采用其检测的无机砷结果外,其他食品均通过总砷转换到无机砷而进行暴露评估。一般人群和高消费量人群膳食中无机砷的平均每天暴露量MOE值均>1,但18~34岁男性组高消费量人群每天无机砷暴露量的MOE值≤1。大米的贡献率远高于其他食物,是居民膳食中无机砷的主要来源。结论广西居民膳食中无机砷暴露风险总体上是安全的,而对于18~34岁男性组高暴露量人群可能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大米是广西居民的主要食品,大米的安全问题需加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膳食暴露 风险评估 暴露限值 简单分布评估 食品污染物
原文传递
国际食品污染物监测体系理化指标监测介绍及思考 被引量:20
11
作者 杨杰 樊永祥 +1 位作者 杨大进 王竹天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1-168,共8页
介绍了部分国家和国际组织食品污染物监测体系的监测历史、监测点选择、监测食品类别、污染物类别、采样原则、数据共享、数据利用,并将我国和发达国家这方面的工作进行了比较,找出差异和可以借鉴的方面,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食品污染 公共卫生管理 环境监测 多机构系统 GEMS/food 美国 欧盟 中国 食品分析
原文传递
北京部分市售白酒中18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含量的检测 被引量:20
12
作者 刘秀峰 陈东宛 +3 位作者 吕金昌 高彭 李永进 杨大进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347-349,共3页
目的为了解北京市售白酒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污染水平,为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提供依据,以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方法依据GB/T 21928—2008《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采用GC-MS进行检测,采集北京市商场超... 目的为了解北京市售白酒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污染水平,为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提供依据,以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方法依据GB/T 21928—2008《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采用GC-MS进行检测,采集北京市商场超市、集贸市场销售的80件白酒样品,进行DMP、DEP、DIBP、DBP、DMEP、DEEP、DINP等18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检测。结果 80件白酒样品中有42件样品检测出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样品的总检出率为47.5%,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检测的最大值为0.185 mg/kg^3.780 mg/kg,有10件样品DBP超过0.3 mg/kg,超标率为12.5%。结论白酒中塑化剂的污染可能是由于其在生产过程中迁移到产品中,潜在的危害和风险需要进一步全面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 邻苯二甲酸酯 塑化剂 食品污染物
原文传递
2010年河南省部分食品中重金属污染状况分析 被引量:19
13
作者 付鹏钰 张书芳 +2 位作者 周昇昇 张榕杰 张丁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91-393,共3页
目的了解河南省部分食品中重金属污染的现状。方法在河南省18个省辖市采集8大类3 657份食品样品,按照国家标准检测食品中铅、镉和汞的含量,检测结果按照GB 2762—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进行评价。结果河南省部分食... 目的了解河南省部分食品中重金属污染的现状。方法在河南省18个省辖市采集8大类3 657份食品样品,按照国家标准检测食品中铅、镉和汞的含量,检测结果按照GB 2762—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进行评价。结果河南省部分食品中铅含量的平均值为0.34 mg/kg,总体超标率为8.8%(320/3 656),其中粮食、肉类和蔬菜中超标率较高,分别为17.2%(95/552)、14.5%(85/587)和10.7%(57/534);部分食品中镉含量的平均值为0.054 mg/kg,总体超标率为3.9%(143/3 657),其中食用菌和蛋类中超标率较高,分别为9.6%(49/508)和8.1%(42/518);部分食品中汞含量的平均值为0.077 mg/kg,总体超标率为8.3%(303/3 657),其中蔬菜和粮食中超标率较高,分别为25.3%(135/534)和12.3%(68/551)。结论河南省部分食品中铅、汞污染情况较为严重,其中粮食、蔬菜和肉类食品中污染情况尤为突出,需要加强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污染物 重金属 食品安全 河南
原文传递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快速检测谷物中3种真菌毒素的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曹德康 苏建忠 +5 位作者 张瑛 秦璐 苗银萍 吴智坚 张杰 赵林萍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7年第3期306-312,共7页
目的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开发一种快速检测谷物中黄曲霉毒素B1(AFB1)、玉米赤霉烯酮(ZEN)和呕吐毒素(DON)的三联检测卡。方法优化胶体金溶液p H值、金标抗体量及抗原包被量制备3种胶体金试纸条,将试纸条组装成检测卡,研究该卡的检测... 目的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开发一种快速检测谷物中黄曲霉毒素B1(AFB1)、玉米赤霉烯酮(ZEN)和呕吐毒素(DON)的三联检测卡。方法优化胶体金溶液p H值、金标抗体量及抗原包被量制备3种胶体金试纸条,将试纸条组装成检测卡,研究该卡的检测限、准确度、特异性和稳定性。结果 AFB_1、ZEN和DON 3种试纸条的胶体金溶液最适p H值分别为7.5、7.5和7.0,金标抗体量分别为4.2、7.2和9.6μg/ml,抗原包被量分别为1.0、1.4和0.8 mg/ml。检测卡的检测结果与仪器检测结果基本一致,重复性较好,与结构类似物及其他霉菌毒素无交叉反应,在室温条件下可以保存12个月。结论该三联检测卡操作简便、快速、准确、稳定,且能同时检测3种真菌毒素,在谷物的现场检测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谷物 真菌毒素 检测卡 快速检测 食品污染物 食品安全
原文传递
草莓的农药使用现状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耿安静 赵晓丽 +3 位作者 陈岩 杨慧 叶倩 王富华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6年第5期628-633,共6页
受使用膨大剂等报道的影响,草莓的农药残留及质量安全一直受人们关注。本文概述了草莓的病虫害及主要农药使用现状,比较分析了我国及主要贸易国或地区草莓的农药残留标准,并结合生产实际进行了风险分析,提出我国草莓安全生产的对策建议... 受使用膨大剂等报道的影响,草莓的农药残留及质量安全一直受人们关注。本文概述了草莓的病虫害及主要农药使用现状,比较分析了我国及主要贸易国或地区草莓的农药残留标准,并结合生产实际进行了风险分析,提出我国草莓安全生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生产者及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 农药 农药残留 限量标准 食品污染物 对策 食品安全
原文传递
2006—2011年广州市禽畜肉中铅、镉污染状况分析 被引量:17
16
作者 何洁仪 李迎月 +4 位作者 余超 张维蔚 林晓华 黄聪 叶璐瑶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4-67,共4页
目的了解广州市市售禽畜肉重金属铅、镉污染水平。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2006—2011年在全市12个行政区域内的超市、农贸市场、餐饮业、批发市场等监测点采集禽肉、畜肉、猪内脏共879份,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铅、镉含量。结果... 目的了解广州市市售禽畜肉重金属铅、镉污染水平。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2006—2011年在全市12个行政区域内的超市、农贸市场、餐饮业、批发市场等监测点采集禽肉、畜肉、猪内脏共879份,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铅、镉含量。结果 879份畜禽肉样品铅检出率65.42%,合格率94.54%;镉检出率55.38%,合格率97.42%;铅、镉平均检测值(以P50计)均低于国家食品污染物限量标准;但检测的极端值也均为猪内脏,分别超出国家标准4.9和5.2倍;各样品铅合格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181,P<0.05),镉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74,P≥0.05);四类样品中铅、镉检出率同样是以动物内脏最高,分别为70.21%、88.21%;2006—2011年各年之间铅的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45,P>0.05),但镉的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2,P<0.05),有随年份推移而升高的趋势。结论广州市禽畜肉食品铅、镉污染水平较低,镉污染有逐年下降趋势;内脏是铅、镉主要积聚部位;建议不宜过量摄入禽畜动物内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畜肉 风险监测 食品污染物 食品安全
原文传递
离子色谱-直接紫外检测法测定食品接触材料中的六价铬迁移量 被引量:17
17
作者 张立辉 张昊 霍宗利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87-390,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离子色谱-直接紫外检测法测定食品接触材料中六价铬迁移量的新方法。方法样品经碱性食品模拟物(碳酸钠-盐酸,pH=8.5)浸泡后,使用氯化铵-氨水溶液为淋洗液,IonPacA S7(4 mm×250 mm)阴离子分析柱分离,以紫外检测器在350... 目的建立一种离子色谱-直接紫外检测法测定食品接触材料中六价铬迁移量的新方法。方法样品经碱性食品模拟物(碳酸钠-盐酸,pH=8.5)浸泡后,使用氯化铵-氨水溶液为淋洗液,IonPacA S7(4 mm×250 mm)阴离子分析柱分离,以紫外检测器在350 nm波长直接检测。结果本方法在0.001~0.5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方程为y=10.8554x+0.00472,r=0.999 9,检出限为0.000 3 mg/L,定量限为0.001 mg/L,样品加标回收率为88%~113%,相对标准偏差(n=6)为1.9%~9.0%。结论本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好、检出限低、操作简便易行等特点,适用于日常样品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色谱法 紫外检测 食品接触材料 包装材料 六价铬 迁移 食品污染物 检测
原文传递
乳及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_1污染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8
作者 武瑞霞 李云姣 +2 位作者 霍超 王向红 桑亚新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6年第1期124-128,共5页
乳及乳制品中的黄曲霉毒素M_1是黄曲霉毒素B1的羟基化衍生物,对肝脏有致畸和致癌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乳及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_1污染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从不同品种、季节及地域分析乳及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_1污染水平... 乳及乳制品中的黄曲霉毒素M_1是黄曲霉毒素B1的羟基化衍生物,对肝脏有致畸和致癌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乳及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_1污染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从不同品种、季节及地域分析乳及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_1污染水平,并综述了液相色谱法和免疫法的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曲霉毒素M1 乳制品 检测技术 霉菌毒素 食品污染物 综述
原文传递
2014年陕西省市售食品中重金属污染调查及评价 被引量:16
19
作者 聂晓玲 程国霞 +2 位作者 王敏娟 郭蓉 刘宇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6年第2期240-243,共4页
目的对陕西省6类食品中铅、镉、汞、砷的含量进行检测,并对其污染状况做出综合评价,从而为陕西省开展食品安全评估和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陕西省境内10个地市的大型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和超市,采集粮食562份、蔬菜34... 目的对陕西省6类食品中铅、镉、汞、砷的含量进行检测,并对其污染状况做出综合评价,从而为陕西省开展食品安全评估和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陕西省境内10个地市的大型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和超市,采集粮食562份、蔬菜340份、水果174份、肉类228份、蛋类144份和奶类108份,6类食品共1 556份。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铅(Pb)、镉(Cd)的含量,应用GB/T 5009.11—2003《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中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测定砷(As)的含量,利用测汞仪直接测定汞(Hg)的含量,采用单项污染指数及综合污染指数对不同类食品中铅、镉、汞、砷的污染状况做出评价,并对陕西省居民经此6类食品摄入铅、镉、汞、砷的人体健康风险进行描述。结果陕西省6类食品中,铅、汞含量均值最高的都是肉类,分别为0.049 0和0.003 3 mg/kg,镉、砷含量均值最高的是粮食类,含量均值均为0.025 0 mg/kg;利用单项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对6类食品中铅、镉、汞、砷含量进行评价,均可评价为安全、清洁;由6类食品摄入铅、镉、汞、砷的安全限值(MOS)<1。结论陕西省6类食品不同程度的受到了铅、镉、汞、砷的污染,但总体污染程度较低,铅、镉、汞、砷对食品安全影响的风险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 食品 重金属 食品污染物
原文传递
舟山市海产品铅、镉、甲基汞污染调查 被引量:16
20
作者 何佳璐 方力 余新威 《预防医学》 2017年第3期240-242,共3页
目的分析2013—2015年舟山市市售海产品铅、镉、甲基汞污染情况。方法 2013—2015年在舟山市具有代表性的农贸市场采集海水鱼类(40种240份)、软体类(15种90份)和甲壳类(8种48份)海产品共63种1 134份,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铅、... 目的分析2013—2015年舟山市市售海产品铅、镉、甲基汞污染情况。方法 2013—2015年在舟山市具有代表性的农贸市场采集海水鱼类(40种240份)、软体类(15种90份)和甲壳类(8种48份)海产品共63种1 134份,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铅、镉含量,采用液相-原子荧光联用法测定甲基汞含量,依据GB 2762—2012《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评价海产品的食用安全性。结果 1 134份海产品样品中,检出铅含量0.011 5~0.555 mg/kg,超标率为0.44%(5/1 134);镉含量0.000 3~0.328 mg/kg,超标率为0.26%(3/1 134);甲基汞含量ND^0.302 mg/kg,未检出超标。铅2013年和2015年超标率分别为0.79%和0.53%,2014年未检出超标样品;镉2013年超标率为0.79%,其他年份未检出;甲基汞3年均未检出超标样品。5份铅超标海产品为海水鱼类和甲壳类,样品分别为鲨鱼、雪刹鱼、剥皮鱼、对虾和红狮头,检测值分别为0.555、0.532、0.518、0.554和0.532 mg/kg(标准:≤0.5 mg/kg)。3份镉超标海产品均为海水鱼类,样品分别为炮弹鱼、橡皮鱼和鲨鱼,检测值分别为0.184、0.164和0.162 mg/kg(标准:≤0.1 mg/kg)。结论舟山市市售海产品铅、镉、甲基汞污染处于较低水平,部分甲壳类海产品铅含量和海水鱼类铅、镉含量超标,需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产品 甲基汞 食品污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