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基于民俗学者深度访谈与文献对读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王德刚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3-49,158,共18页
民俗价值观是民俗学的核心命题之一,但长期以来民俗学研究并未建立起科学系统的民俗价值观体系。从民俗本体论角度出发,以"中国当代民俗学者"为对象,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将访谈资料与文献研究成果进行"对读"研究... 民俗价值观是民俗学的核心命题之一,但长期以来民俗学研究并未建立起科学系统的民俗价值观体系。从民俗本体论角度出发,以"中国当代民俗学者"为对象,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将访谈资料与文献研究成果进行"对读"研究,来归纳、总结民俗学学术共同体对民俗价值的理论共识,形成对民俗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是民俗价值观研究的一条重要路径。研究表明:民俗价值存在于三个维度上,即对人类个体生活层面的规范价值;作为地方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意识基础价值;完整反映人类知识谱系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 价值观 价值维度 民俗学者
原文传递
民俗书写的权力与权力实践 被引量:10
2
作者 万建中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9-145,共7页
长期以来,民俗学者一直在从事单向度的民俗书写,忽视了当地人参与民俗书写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且视之为理所当然,对此等状况缺乏应有的反思。正规的学科训练和所拥有的理论素养,给予了民俗学者的话语霸权和独白式书写的合法性,而民间和... 长期以来,民俗学者一直在从事单向度的民俗书写,忽视了当地人参与民俗书写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且视之为理所当然,对此等状况缺乏应有的反思。正规的学科训练和所拥有的理论素养,给予了民俗学者的话语霸权和独白式书写的合法性,而民间和上层两种知识体系的二元对立,成为书写权力结构构筑的基础。民俗之"民"既是俗的主体,也应该是民俗书写的主体。书写权力回归民间,搭建民主、平等、公正的民俗书写平台,出产交流的、对话的、共享的民俗志,是推动民俗学学科步入新时代的革命性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书写 权力 二元对立 民俗学者 民俗之“民”
下载PDF
民俗学高等教育的变化、对策和阶段性实践 被引量:1
3
作者 董晓萍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3-91,98,共10页
民俗学高等教育是民俗学的核心事业。在全球化时期,它的内涵、教育对象和知识传授方式都有所变化。新一代民俗学者需要适应这些变化,继承创新,并提升民俗学高等教育的质量。北师大民俗学科在这方面进行了改革实践,还就现代民俗传承... 民俗学高等教育是民俗学的核心事业。在全球化时期,它的内涵、教育对象和知识传授方式都有所变化。新一代民俗学者需要适应这些变化,继承创新,并提升民俗学高等教育的质量。北师大民俗学科在这方面进行了改革实践,还就现代民俗传承策略进行了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学高等教育 民俗学者史 现代民俗传承策略
原文传递
日常生活的未来民俗学论纲 被引量:45
4
作者 高丙中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9-34,共16页
我们对于中国民俗学的时间导向经历了"过去"(遗留物)向"当下"(生活文化)的转变,现在看来,这种认识是不够的,其实中国民俗学一直是"未来"导向的,就像中国的现代学术的总体时间意识是面向未来的一样。中国... 我们对于中国民俗学的时间导向经历了"过去"(遗留物)向"当下"(生活文化)的转变,现在看来,这种认识是不够的,其实中国民俗学一直是"未来"导向的,就像中国的现代学术的总体时间意识是面向未来的一样。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革命、学术生产都是为了在未来有一个理所当然的日常生活,民俗学不是在这个大局之外,而是恰恰一直在这个大局之内寻找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们今天清醒地认识这种历史宿命,继而要把宿命转化为使命,通过学术自觉成全民俗学学科在时间意识上的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 学术自觉 未来意识 民俗学
原文传递
感受、入户与个体故事:对民俗学田野伦理的思考 被引量:17
5
作者 刁统菊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22,158,共11页
城市以其各种层面特别是人口的异质性,决定了研究城市民俗与研究乡村民俗应该有所差别。"感受生活的民俗学"重视个体的经验性叙述,将这一观点应用于城市研究,比应用于乡村研究还要有优势。民俗研究可以考虑重点关注一类群体,... 城市以其各种层面特别是人口的异质性,决定了研究城市民俗与研究乡村民俗应该有所差别。"感受生活的民俗学"重视个体的经验性叙述,将这一观点应用于城市研究,比应用于乡村研究还要有优势。民俗研究可以考虑重点关注一类群体,即由乡入城的那些人。由乡入城群体的流动,不仅显示出城市文化传统创造与传承的合理性,同时还有助于理解城市价值以及城乡界限,甚至可以反过来去理解乡村。对由乡入城群体进行研究且注意访谈情境,更能体现民俗学是一门有温度、有"生活气息和人间味道"的学问。温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访谈对象无论是拒绝"共情"还是接受访谈,作为研究者都能够给予充分的理解;另一方面,研究者对他们(实际上也是我们)予以主动的、必要的、足够的关注,这本身就说明了民俗学及其田野作业的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受 入户访谈 民俗学 温度 田野伦理
原文传递
从“科学的民俗研究”到“实践的民俗学” 被引量:10
6
作者 尹虎彬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17,共7页
民俗学由以往关注理论和方法论的范式,转向价值论的探讨,更加关注的是人的现实生活世界,这反映出民俗学作为学科所面临的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性。因此,实践的民俗学正在成为一种选择。
关键词 民俗学 范式转换 生活实践 价值论
原文传递
民俗学的机遇与挑战 被引量:6
7
作者 朝戈金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4-69,158,共7页
只有放眼整个国际人文学术,才能更好地看清民俗学的晚近走势、面临的困境和问题,以及今后的可能出路。在民俗学的未来发展进程中,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会发挥助推作用,民俗学者不能不予以考虑,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潮对当代民俗学的学... 只有放眼整个国际人文学术,才能更好地看清民俗学的晚近走势、面临的困境和问题,以及今后的可能出路。在民俗学的未来发展进程中,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会发挥助推作用,民俗学者不能不予以考虑,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潮对当代民俗学的学科定位和社会作用的重新确认、以书写文化为主要表征的精英文化在融媒体时代(次生的口头性)面临的多重质疑和重新评估,以及科技与人文以另一种方式携手后带来的新的学术生长点。民俗学的未来发展,可以说挑战和机遇并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学 人文学术 学科机遇
原文传递
论“生活世界”与民俗学——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谈起 被引量:7
8
作者 王欣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5-40,共6页
民俗学的生活世界,是以"胡塞尔生活世界"为基础,通过个体的身体感受来研究个体的生活世界。胡塞尔将生活世界看做是先于我们所有的实践、思想、本能而存在的先验前提,在此基础上,人类以文化语言、社会关系为中介,建构自我主... 民俗学的生活世界,是以"胡塞尔生活世界"为基础,通过个体的身体感受来研究个体的生活世界。胡塞尔将生活世界看做是先于我们所有的实践、思想、本能而存在的先验前提,在此基础上,人类以文化语言、社会关系为中介,建构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之间的共通性。而民俗学者正是基于这一共通性来研究民众的生活与传承,理解并感受他人的生活。以关注具体生活状态、传统与个人性、身体感受为重点的表演理论体现了民俗学"生活世界"的核心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世界 民俗学 胡塞尔 表演理论
原文传递
社区优先还是社会优先?——民俗学的逻辑出发点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修正案” 被引量:7
9
作者 吕微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8-87,158-159,共12页
"社区"是民俗学者贡献给《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核心概念",在未经反思的条件下进入立法规定,"社区"概念就为社区主义的实践预留了法律空隙。"《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修正案"一方面... "社区"是民俗学者贡献给《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核心概念",在未经反思的条件下进入立法规定,"社区"概念就为社区主义的实践预留了法律空隙。"《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修正案"一方面意在从理论上堵塞社区主义的实践可能性,另一方面更在于澄清民俗学实践的逻辑出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民俗学 实践 共同体-社区 社会
原文传递
新时期民俗学研究与国家文化建设的基本问题 被引量:4
10
作者 董晓萍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15,34,共12页
民俗学将国家文化建设纳入研究对象时应讨论一些基本问题,如从国家文化建设的含义,民俗学问题的再分类,近年引进的"文化空间"和"遗产文化"概念对民俗学理论格局的走势的影响。还应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必要的... 民俗学将国家文化建设纳入研究对象时应讨论一些基本问题,如从国家文化建设的含义,民俗学问题的再分类,近年引进的"文化空间"和"遗产文化"概念对民俗学理论格局的走势的影响。还应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必要的工作概念,包括"口头传统与书的未来""、民族民俗与地方民俗"和"特有文化与跨文化研究"等。明确理论方向,并开展进行积极的探索实践,可以提升民俗学的理论活力和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学 国家文化建设 口头传统 民族民俗学 跨文化研究
原文传递
中国近现代民俗研究的民众立场--一种超越民俗学的视角 被引量:5
11
作者 邓苗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2-111,共10页
伴随着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而建立的现代中国民俗研究,与不同阶段的中国社会相适应,也经历了从思想利剑、边地画笔到体现人民主体的人民之学,再到夯实整个国家文化基础的民族基石、护持民族自信的文化之盾的转变。尽管在不同的时代语境... 伴随着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而建立的现代中国民俗研究,与不同阶段的中国社会相适应,也经历了从思想利剑、边地画笔到体现人民主体的人民之学,再到夯实整个国家文化基础的民族基石、护持民族自信的文化之盾的转变。尽管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中,民俗研究的具体角色略有差异,但是民俗研究始终将民众作为自己的学术之源,以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由民众所构成的中国社会现实作为自己主要的观察对象、资料来源和学科基础,从而成为影响整个国家基础文化的重要学科,并在应对西方文化冲击下为中国社会坚守自己的文化底色和文化之根,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研究 民俗学 社会之学 民众立场
下载PDF
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被引量:4
12
作者 施爱东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0-82,158,共14页
学科是由相近学术背景的学界同人组成的,学科划分最重要的标志是人而不是研究对象,是主体而不是客体。任何学科界限,都是学科共同体的自我设限,而主体的认识是随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变化的,因此任何学科体系都是与时俱进的动态体系。学科... 学科是由相近学术背景的学界同人组成的,学科划分最重要的标志是人而不是研究对象,是主体而不是客体。任何学科界限,都是学科共同体的自我设限,而主体的认识是随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变化的,因此任何学科体系都是与时俱进的动态体系。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有效地刺激共同体的学术生产。对于每一个学者来说,无论外部刺激还是内部刺激,都是一种客观存在,既不需要唤醒,也不需要规划。学科共同体学术成绩的总和是学科兴衰的标志,而一个学科的学术生产力主要体现为中青年学者的学术生产力,对于那些精力充沛、以学术为志业的中青年学者来说,只要给他一个能够自由挥洒的学术平台、生长空间,他自然就会茁壮成长,所以说,学科建设的焦点在于为青年学者提供了什么样的学术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学 民间文学 学科建设 学术共同体 学术生产力
原文传递
转向现代性的民俗学的几个关键词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向振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6-101,172,共7页
转向现代性的民俗学,本质是将民俗学视域从“过去的”转向“现在的”。这一转变既是社会转型带来的生活革命需要有说服力的学术解释的现实需求,又是民俗学在面临学科困境时的自我救赎之途。面向现代性的民俗学,需要对“传统”“城市化... 转向现代性的民俗学,本质是将民俗学视域从“过去的”转向“现在的”。这一转变既是社会转型带来的生活革命需要有说服力的学术解释的现实需求,又是民俗学在面临学科困境时的自我救赎之途。面向现代性的民俗学,需要对“传统”“城市化”“互联网技术”“全球化”“日常生活”等与“现代性”密切相关的学术关键词进行重新解读,并以此重新确定现代民俗学的总体性问题意识。同时,转向现代性的民俗学可以从根本上扭转以往民俗学过度强调“遗留物”的局面,从而在最为现实的层面真正做到拥抱日常生活,并给出专业而深刻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学 现代性 关键词 日常生活
下载PDF
民或俗? 二分法的代价 被引量:4
14
作者 爱略特·奥林 张茜 +1 位作者 张茜(译) 张举文(校)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1-8,共8页
在"民"或"俗"之间做出一种选择,这对民俗学者来说可能是个奇怪的问题。究竟是侧重对"民"的研究,还是将"俗"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根本上来讲,"民"和"俗"两者本身相辅相成,... 在"民"或"俗"之间做出一种选择,这对民俗学者来说可能是个奇怪的问题。究竟是侧重对"民"的研究,还是将"俗"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根本上来讲,"民"和"俗"两者本身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民俗学学科内部的这两种观点的分界是真实存在的,并对民俗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客观的角度分析,必须在"民"或"俗"之间做出一个选择,想要否定或杜绝这样的二分法是没有益处的,事实上,两种方式各有其意义,旨在将民俗学引向不同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学 学院派民俗学 公众派民俗学 二分法 伦理
下载PDF
钟敬文学说与中国式现代化 被引量:3
15
作者 董晓萍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36,共4页
钟敬文是中国民俗学的创建者,他对中国现代社会文化改革的信念与投入,对人民学问的一世钟情,以及他面向世界一切优秀文化的开放意识,使其学问与中国式现代化理念具有某种深刻的默契。钟敬文学说的特征主要有三:一是让“五四”精神成为... 钟敬文是中国民俗学的创建者,他对中国现代社会文化改革的信念与投入,对人民学问的一世钟情,以及他面向世界一切优秀文化的开放意识,使其学问与中国式现代化理念具有某种深刻的默契。钟敬文学说的特征主要有三:一是让“五四”精神成为中国民俗学与中国现代人文科学的共享思想文化;二是用民间文化研究补充传统国学,促成从现代意义上完整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三是以亲近和热爱人民为最高治学理念,促进民俗学与中国式现代化协同发展。《钟敬文全集》全面反映了钟敬文学说的这些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钟敬文 民俗学 中国式现代化 《钟敬文全集》
原文传递
创立口头传统研究中国学派的新范式:以交流诗学为例
16
作者 朱刚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69,158,共16页
作为一个植根于中国活态口头传统的理论模型,交流诗学的主旨在于更新人类口头艺术的研究方法,其一方面延续了20世纪人文及社会科学领域普遍发生的语言转向对于当代民俗学研究方法的视域拓展——以演述为中心的范式转换以及聚焦小群体内... 作为一个植根于中国活态口头传统的理论模型,交流诗学的主旨在于更新人类口头艺术的研究方法,其一方面延续了20世纪人文及社会科学领域普遍发生的语言转向对于当代民俗学研究方法的视域拓展——以演述为中心的范式转换以及聚焦小群体内部艺术性交流之民俗概念的当代重构;另一方面也从语言学特别是言语研究的理论发展中获得理论动力,将交流的维度引入口头诗学并进一步拓展了既有人类口头艺术的综合性研究传统。在此基础上,经由中国西部民族地区活态口头传统的民族志研究和比较研究,作为交流的口头艺术与作为诗学的交流行为这一跨学科的学术领域,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维度均得到了有益拓展与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流诗学 口头艺术 民俗学 语言学 比较研究
原文传递
民俗学中国化的一块基石--论钟敬文的故事学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董晓萍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0-67,155,共19页
民俗学来自西方,自从钟敬文建成中国故事学,民俗学成了中国学问。他根据对中国故事学研究的发现、对中国经史子集与中国故事的历史联系的认识,以及对中国口头故事巨大存量的评估,将民间文艺学建成与民俗学并列的单一学科。从基本观点和... 民俗学来自西方,自从钟敬文建成中国故事学,民俗学成了中国学问。他根据对中国故事学研究的发现、对中国经史子集与中国故事的历史联系的认识,以及对中国口头故事巨大存量的评估,将民间文艺学建成与民俗学并列的单一学科。从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上说,这里的民间文艺学就是故事学,不过还补充了中国古已有之的和需要以现代人文科学方法改造的歌谣学,以及其他民间文艺体裁的知识和理论。从建设故事学到建设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体现了钟敬文的文化自觉和学术自信。研究钟敬文的故事学,可以认识他为民俗学的中国化所做的核心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钟敬文 民俗学 故事学 中国化
原文传递
作为社会热点与舆论话题的民俗——当代民俗学研究的一种路径 被引量:4
18
作者 邓苗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7-114,172,173,共10页
民俗热点是当代中国社会变迁最集中的表现领域之一,民俗自身的公共性、集体性和超时空性与民俗的外在环境变迁、民俗自身的变迁是导致民俗成为社会热点与舆论话题的重要原因。民俗热点体现了民俗传统与当代社会之间的冲突,是当代中国社... 民俗热点是当代中国社会变迁最集中的表现领域之一,民俗自身的公共性、集体性和超时空性与民俗的外在环境变迁、民俗自身的变迁是导致民俗成为社会热点与舆论话题的重要原因。民俗热点体现了民俗传统与当代社会之间的冲突,是当代中国社会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的重要体现。以民俗热点的研究为契机,突破民俗学的学科界限、提高民俗学对于中国社会现实的学术解释力是民俗学应对社会挑战的重要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热点 舆论话题 民俗学 文化冲突
下载PDF
劳作模式:民俗学关注村落生活的新视角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向振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24,共8页
社会转型时期,村落生活发生剧烈变迁,传统民俗事象也呈现出式微态势,在此情况下,如何转变研究路径以应对新情况,成为当代民俗学进行理论探讨时不可回避的学术问题。劳作模式是民俗学家刘铁梁在田野基础上,结合自身学术实践提出的探索性... 社会转型时期,村落生活发生剧烈变迁,传统民俗事象也呈现出式微态势,在此情况下,如何转变研究路径以应对新情况,成为当代民俗学进行理论探讨时不可回避的学术问题。劳作模式是民俗学家刘铁梁在田野基础上,结合自身学术实践提出的探索性概念。劳作模式强调村民的身体经验和生活实感,注重村落生活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统一,因此,在分析村落认同、社会变迁、生活意义等问题时,其能展现出较强的生命力和解释力。同时,将劳作模式作为民俗学关注村落生活的起点,本身也自含了从强调民俗事象的结构性分析向强调村民主体及实践活动转向的学术旨趣。因此,在田野作业中,进一步挖掘和阐释此概念,可以为民俗学村落研究提供一个可行性理论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作模式 民俗学 本土化 村落生活
原文传递
中山大学《民俗》周刊与早期民俗学发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董德英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7-105,159,共10页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现代民俗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中山大学《民俗》周刊的编辑与出版又是这一时期非常重要的学术活动与实践。中山大学《民俗》周刊承继北京大学《歌谣》周刊对民众文化的关注,明确了办刊宗旨,初步确定了民俗学...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现代民俗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中山大学《民俗》周刊的编辑与出版又是这一时期非常重要的学术活动与实践。中山大学《民俗》周刊承继北京大学《歌谣》周刊对民众文化的关注,明确了办刊宗旨,初步确定了民俗学学科定位,在当时极其困难的办刊环境下,培养了一大批民俗学者和民间文化热爱者,影响并带动了其他地区的民俗研究活动。《民俗》周刊刊发的文章既有珍贵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也有民俗学问题的理论思考与研究。《民俗》周刊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文化宣传等方面展示了早期民俗学发展状况,也开启了中国现代民俗学发展的新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周刊 中山大学民俗学会 民俗学 钟敬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