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中国古代歌谣的性质及其与社会风俗的关系 被引量:8
1
作者 李传军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17-22,共6页
民间歌谣是劳动人民的口头诗歌,是能歌唱或能吟诵的韵文,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歌谣都是因人而起、缘事而发,反映了民众的生存状况和情感意愿,是古代民众生活与思想实践的直接反映。歌谣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开来,不仅能够成为发生重要影响的公... 民间歌谣是劳动人民的口头诗歌,是能歌唱或能吟诵的韵文,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歌谣都是因人而起、缘事而发,反映了民众的生存状况和情感意愿,是古代民众生活与思想实践的直接反映。歌谣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开来,不仅能够成为发生重要影响的公众舆论,而且其本身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风俗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先秦时期的采诗观风到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风俗巡使制度,统治者之所以特别重视民间歌谣的搜集和采察工作,正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作为社会风俗重要内容的歌谣可以起到下情上达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民间歌谣 社会风俗 公众舆论
下载PDF
陇南民歌与先秦风土歌谣——西汉水上游民俗文化对秦早期文化的接受与诠释之一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江英 《民族艺林》 2018年第3期122-128,共7页
根植于西汉水上游的陇南民歌(山歌)内容庞杂,主题丰富,感情真挚,真切反映了礼县群众的日常生活、劳动场景和精神面貌。由于受西汉水上游特殊地域和秦文化的影响,这些民歌继承、诠释了秦早期文化,尤其是先秦风土歌谣的传统,大量运用了《... 根植于西汉水上游的陇南民歌(山歌)内容庞杂,主题丰富,感情真挚,真切反映了礼县群众的日常生活、劳动场景和精神面貌。由于受西汉水上游特殊地域和秦文化的影响,这些民歌继承、诠释了秦早期文化,尤其是先秦风土歌谣的传统,大量运用了《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是继承先秦文学"诗言志""缘情而发""兴观群怨"文化传统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南民歌 秦文化 西汉水上游 土风歌谣 赋比兴 诗言志
下载PDF
连云港民间文学
3
作者 姜威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3期28-32,共5页
连云港地区“土生土长”的民间文学活力旺盛,传说故事、民歌民谣以及民间谚语层出不穷,至今已从广大城乡发掘出610多万字的口头讲、唱资料,经整理,编辑出版了《连云港民间传说》《连云港民间文学集成》等书,并有许多作品见载于全国各地... 连云港地区“土生土长”的民间文学活力旺盛,传说故事、民歌民谣以及民间谚语层出不穷,至今已从广大城乡发掘出610多万字的口头讲、唱资料,经整理,编辑出版了《连云港民间传说》《连云港民间文学集成》等书,并有许多作品见载于全国各地报刊,发挥出荣乡、存史、益世、怡人的巨大作用,其间凝聚着连云港人祖祖辈辈长盛不衰的文学智慧和艺术才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学 连云港 传说故事 民歌民谣 民间谚语
下载PDF
汉代乐府采诗制度与叙事诗理论的自觉——班固《汉书·艺文志》析论
4
作者 张丽明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5年第3期70-72,共3页
中国叙事诗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然而叙事诗理论却一直到东汉班固才真正提出来,即《汉书·艺文志》“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这标志着中国叙事诗理论走向自觉。班固清楚地认识到叙事诗的特征是在“感于... 中国叙事诗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然而叙事诗理论却一直到东汉班固才真正提出来,即《汉书·艺文志》“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这标志着中国叙事诗理论走向自觉。班固清楚地认识到叙事诗的特征是在“感于哀乐”之“情”背后隐藏着“缘事而发”之“事”,这种认识在两汉时期是一个重大的进步。汉代乐府采诗制度,对叙事诗理论走向自觉产生了的极大的推动作用。采诗传统源自先秦,发展于两汉,在采诗传统的背后是一种政治诗学观,即通过诗歌干预现实政治。这一政治诗学观对后世文人叙事诗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诗制度 乐府 叙事诗理论 政治诗学观
下载PDF
从上海滩到晋察冀:田间诗歌创作的“大众化”转型
5
作者 吴昊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76-85,共10页
如果说田间在上海光华大学的求学生涯及其加入“左联”的经历是其“大众化”诗歌创作开端,那么,跟随西战地服务团来到延安、进入晋察冀则是田间诗歌转型的契机。在晋察冀,田间认真学习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并在下乡工作中与... 如果说田间在上海光华大学的求学生涯及其加入“左联”的经历是其“大众化”诗歌创作开端,那么,跟随西战地服务团来到延安、进入晋察冀则是田间诗歌转型的契机。在晋察冀,田间认真学习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并在下乡工作中与百姓有了更为密切的接触。正因为如此,田间对诗歌“大众化”的理解更为深入,他的创作也彻底实现了“大众化”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间 民间歌谣 诗歌“大众化” 转型
下载PDF
清代民歌小曲的文献考察
6
作者 邓晓东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5年第1期59-65,共7页
清代民歌小曲文献可以乾隆元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传世文献较少,但对于了解明清之际民歌小曲的嬗递有较大价值。后期随着花部的迅速发展,民歌小曲集逐渐增多,至嘉庆、道光间,各类民歌小曲文献已十分丰富。及至清末,出现了大量单首... 清代民歌小曲文献可以乾隆元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传世文献较少,但对于了解明清之际民歌小曲的嬗递有较大价值。后期随着花部的迅速发展,民歌小曲集逐渐增多,至嘉庆、道光间,各类民歌小曲文献已十分丰富。及至清末,出现了大量单首或数首合刻的木刻本、手抄本,这类文献未经辑录整理,保存了民歌小曲的原生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民歌小曲 文献
下载PDF
抗战大后方民歌民谣的主题意蕴
7
作者 王兆辉 王祝康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第1期80-84,共5页
抗战大后方抗战歌谣,有的控诉日寇滔天罪行,揭露汉奸野蛮暴行;有的颂扬将士英勇杀敌,讴歌中华抗战精神;有的号召全民抗战一心,增进民族和谐团结;有的歌唱工农努力生产,劳军募捐援助前线;有的称赞军民一家亲情,齐心协力共同建设,这些歌... 抗战大后方抗战歌谣,有的控诉日寇滔天罪行,揭露汉奸野蛮暴行;有的颂扬将士英勇杀敌,讴歌中华抗战精神;有的号召全民抗战一心,增进民族和谐团结;有的歌唱工农努力生产,劳军募捐援助前线;有的称赞军民一家亲情,齐心协力共同建设,这些歌谣共同构成了一幅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坚忍不拔、气壮山河的恢弘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大后方 歌谣 主题意蕴
下载PDF
文艺大众化讨论对左翼乡土小说民歌借鉴及风景描写的影响
8
作者 田丰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35-46,共12页
左翼乡土小说家在文艺大众化讨论的影响和启示下开始尝试着在小说文本中嵌入民歌民谣,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左翼乡土小说的地域色彩和乡土气息,而且部分民歌在经过左翼乡土小说家改造后也有着明确的政治内涵和教育意义。左翼乡土小说的风景... 左翼乡土小说家在文艺大众化讨论的影响和启示下开始尝试着在小说文本中嵌入民歌民谣,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左翼乡土小说的地域色彩和乡土气息,而且部分民歌在经过左翼乡土小说家改造后也有着明确的政治内涵和教育意义。左翼乡土小说的风景描写相较于五四乡土小说和京派乡土小说而言都要薄弱一些,这既与左翼乡土小说家的创作观念有关,同时也与左翼文论家在文艺大众化讨论中的批评和引导有一定的关联。总的来看,左翼乡土小说的风景描写在做着减法,先是从纯美的乡土自然风景的呈现转向带有象征意味的人化风景的描摹,之后又在左翼文论家的批评影响下开始去象征化,从而导致风景描写的淡化和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大众化 左翼乡土小说 民歌民谣 风景描写 “左联” 革命文学 左翼作家
下载PDF
《沧浪诗话》“考证篇”中所引《乐府诗集》考
9
作者 王文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6年第3期73-76,共4页
《沧浪诗话》"考证篇"中多次引用《乐府》来校勘诗歌文本或考证作者。在严羽征引的文献中,有的在《乐府》前冠以郭茂倩名氏,但引文与今传本《乐府诗集》文字略异,可知严羽所见版本与今本不同。有的虽没有作者名,仍可判定其所... 《沧浪诗话》"考证篇"中多次引用《乐府》来校勘诗歌文本或考证作者。在严羽征引的文献中,有的在《乐府》前冠以郭茂倩名氏,但引文与今传本《乐府诗集》文字略异,可知严羽所见版本与今本不同。有的虽没有作者名,仍可判定其所指称即《乐府诗集》。但尚有两处因内容差异,不知是版本不同,还是另指它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沧浪诗话 考证篇 乐府 版本
原文传递
文学地理学视阈下的金杂剧研究
10
作者 刘梅兰 《理论界》 2020年第1期89-95,共7页
辽金时期,宋杂剧北上。杂剧在金朝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无疑会受到北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金杂剧在北方地域风俗、民情、文化等影响下,吸收融合当地伎艺、音乐、曲调等艺术精华为己所用,滋养壮大了自身,题材内容扩大,叙... 辽金时期,宋杂剧北上。杂剧在金朝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无疑会受到北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金杂剧在北方地域风俗、民情、文化等影响下,吸收融合当地伎艺、音乐、曲调等艺术精华为己所用,滋养壮大了自身,题材内容扩大,叙事、抒情性增强,风格刚健豪迈,并逐渐形成四宫调曲牌联套的音乐结构,金杂剧因之成为北曲杂剧演进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地理学 金杂剧 宋杂剧 演化 民歌俚曲
原文传递
唐后乐府诗的界定与分类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辉斌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0年第2期22-29,共8页
由于历史、文化、审美等多方面的原因,宋、辽、金、元、明、清六朝的"唐后乐府诗",与传统的"汉唐乐府诗"相比,具有明显的质的变化与不同。从立题名篇的角度来看,唐后乐府诗可分为旧题乐府与新题乐府两大类,新题乐... 由于历史、文化、审美等多方面的原因,宋、辽、金、元、明、清六朝的"唐后乐府诗",与传统的"汉唐乐府诗"相比,具有明显的质的变化与不同。从立题名篇的角度来看,唐后乐府诗可分为旧题乐府与新题乐府两大类,新题乐府系由即事类乐府、歌行类乐府、竹枝类乐府等所构成,应对各自的界定与类别特点进行甄别与考察。研究唐后乐府诗,不能以研究汉唐乐府诗的眼光进行审视。日本学人松浦久友提出的"非乐府歌行"说,与唐后乐府诗的实况严重不符,不能用以界定唐后的"乐府歌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府诗 唐后乐府 旧题乐府 新题乐府 乐府歌行 竹枝乐府
下载PDF
郭茂倩的声诗观与《乐府诗集》的编纂 被引量:5
12
作者 杨晓霭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6-31,共6页
郭茂倩编辑《乐府诗集》,从音乐性质、社会功能诸方面考虑了“乐府诗”的特征,而“声诗”概念的运用,反映出他所认同的乐府诗主要体现了三方面的特点:从入乐方式看,“先有诗然后被于声而播金石”;就“诗”之内容看,皆“诗人六义之余”;... 郭茂倩编辑《乐府诗集》,从音乐性质、社会功能诸方面考虑了“乐府诗”的特征,而“声诗”概念的运用,反映出他所认同的乐府诗主要体现了三方面的特点:从入乐方式看,“先有诗然后被于声而播金石”;就“诗”之内容看,皆“诗人六义之余”;由应用功能看,大多服务于祭祀、宴享、行军等仪式。他不将当时最为流行的“由乐定词”、“依声填词”的“乐府”录入《乐府诗集》的事实,则从另一侧面说明了他的基本编纂宗旨,也表现了南北宋之交文人士大夫力求维护和恢复诗乐传统,“务尊其体”的诗家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茂倩 声诗观 《乐府诗集》
下载PDF
汉末文人五言诗的源流与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江艳华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4期14-17,共4页
本文从《古诗十九首》的体制特点、语言风格两方面考查汉末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源流及其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指出汉末文人五言诗直接导源于乐府歌辞五言体 ,但又在声韵、对偶、句式及语言锤炼诸方面有着重要的发展变化。文人们从乐府民歌中... 本文从《古诗十九首》的体制特点、语言风格两方面考查汉末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源流及其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指出汉末文人五言诗直接导源于乐府歌辞五言体 ,但又在声韵、对偶、句式及语言锤炼诸方面有着重要的发展变化。文人们从乐府民歌中吸取丰富的艺术营养 ,又有意识地对其下“作用之功”,使其创作的五言诗既不失民歌的清新与自然 ,又有着文人诗的精致与华美 ,在诗歌史上树立了优良传统 ,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乐府 文人五言诗 汉代 《古诗十九首》
下载PDF
采诗诉求:士人心态的映现与价值取向的含蕴
14
作者 王志清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06-219,共14页
“采诗诉求”是指中唐以来因采诗制度长期未能得到实质性恢复,而在士人、文人间产生的要求朝廷重设采诗官、期待诗歌被采集的呼声。这一诉求首先由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初期集中提出,他开始将基于外在政治目的的采诗传统转化为士人的内在... “采诗诉求”是指中唐以来因采诗制度长期未能得到实质性恢复,而在士人、文人间产生的要求朝廷重设采诗官、期待诗歌被采集的呼声。这一诉求首先由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初期集中提出,他开始将基于外在政治目的的采诗传统转化为士人的内在价值诉求。采诗诉求涵括了制度期待与自我期待,映现了士人心态、身份意识及生命价值取向,含蕴着期待、无奈、失望乃至愤懑情绪,形诸于诗文之中而成为特殊的文学现象。中唐至宋元以来,采诗诉求从对外在制度的呼吁和要求出发,逐渐发生主体转向,士人开始自觉担荷采诗使命与自发采诗,深层次地反映了士人寻求并重建个体价值的心路历程。基于主体视角的采诗诉求研究,可从一个特定角度理解政治制度与士人心态之间的复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诗诉求 新乐府 士人心态 白居易
下载PDF
《元稹集编年笺注》序
15
作者 霍松林 《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74-76,共3页
元稹是以其理论和创作开一代新风的作家。元稹高度评价杜甫正确处理继承与革新关系的艺术实践 ,他是确立杜甫“集大成”历史地位的第一人。元稹关于倡导新乐府运动的议论 ,切中时弊 ,他反对依傍古人的主张 ,具有理论创新意义 ,其新乐府... 元稹是以其理论和创作开一代新风的作家。元稹高度评价杜甫正确处理继承与革新关系的艺术实践 ,他是确立杜甫“集大成”历史地位的第一人。元稹关于倡导新乐府运动的议论 ,切中时弊 ,他反对依傍古人的主张 ,具有理论创新意义 ,其新乐府诗是直接受其创新理论指导的产物。元稹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其悼亡诗情真意切 ,哀婉动人 ,大量的艳情诗抒写男女悲欢离合的真情实感 ,哀艳缠绵。历史地看 ,它们极大地开拓了爱情诗的题材领域和艺术天地 ,值得重视。《元稹集编年笺注》是元稹作品的第一个笺注本 ,在学术上亦达到较高水准 ,它的问世将推动元稹研究的深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稹 《元稹集编年笺注》 杜甫 乐府诗 爱情诗
下载PDF
戏剧化的两汉乐府民歌 被引量:1
16
作者 廖雨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28-31,共4页
两汉乐府民歌是继《诗经》、《楚辞》之后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种新诗体 ,具有较为明显的戏剧化特征 ,主要体现在其场景描写的集中性。
关键词 两汉府民歌 戏剧化 场景描写 对话 人物情绪
下载PDF
《乐府补题》三考
17
作者 路成文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11-115,共5页
关于《乐府补题》结社唱和的时间、地点以及诸词之寄托,学界向有争论。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一步推考,发现首咏地点,陈恕可宛委山房在杭州,而非前人所定之越州;第四咏《摸鱼儿.紫云山房拟赋莼》乃为王沂孙之出处而发,当作于王... 关于《乐府补题》结社唱和的时间、地点以及诸词之寄托,学界向有争论。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一步推考,发现首咏地点,陈恕可宛委山房在杭州,而非前人所定之越州;第四咏《摸鱼儿.紫云山房拟赋莼》乃为王沂孙之出处而发,当作于王沂孙出为庆元路学正以后;第五咏《桂枝香.天柱山房拟赋蟹》可能寄托了补题诸老对于宋末二帝逃、亡于海的感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府补题》 宛委山房 寄托
下载PDF
民族民间乐舞的繁兴与汉乐府体诗歌的产生
18
作者 吴贤哲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61-66,共6页
汉乐府体诗歌的产生是汉代乐舞繁兴的必然结果,它随着乐舞的繁兴而产生,并成为继"诗"、"骚"之后中国文学史又一新诗体。汉乐府诗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在诗歌体式、语言容量和表现力等方面的优势逐渐引起汉... 汉乐府体诗歌的产生是汉代乐舞繁兴的必然结果,它随着乐舞的繁兴而产生,并成为继"诗"、"骚"之后中国文学史又一新诗体。汉乐府诗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在诗歌体式、语言容量和表现力等方面的优势逐渐引起汉代文人的注意并开始模拟它们,将它们引进文坛,为后世多种诗体特别是直接为五言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进而推动了中国诗歌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乐舞 乐府诗
下载PDF
从文人拟作吴歌西曲看宋齐诗坛雅俗之变
19
作者 郭晨光 《文学与文化》 2014年第4期94-102,共9页
六朝诗歌史上,宋末齐初一直被视为"雅俗沿革之际"。有关"雅俗之变",学界多从徒诗角度考察,认为"雅"指汉魏以来的五言古调,"俗"指在学习南朝乐府民歌的同时兴起的新体。实际上,"雅俗之变&q... 六朝诗歌史上,宋末齐初一直被视为"雅俗沿革之际"。有关"雅俗之变",学界多从徒诗角度考察,认为"雅"指汉魏以来的五言古调,"俗"指在学习南朝乐府民歌的同时兴起的新体。实际上,"雅俗之变"的原本涵义,是指当时流行音乐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相和三调的衰落和吴歌、西曲为代表的新声的兴起,并使文人拟作受吴歌、西曲的浸染而发生重大变化,音乐上反映出由"雅"入"俗"的趋势。同时,"雅俗之变"也并非以"俗"代"雅",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统治阶层和主流文坛并未废弃"正声"、"典雅"的观念,而是有意识地调和雅俗,使其从分裂对立走向并存、共同发展。反映在文学理论上,提出了"不雅不俗"的主张,有折中调和倾向。雅俗态度的演变,是此时文学观由"通变"到"新变"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俗 相和三调 吴歌 西曲
下载PDF
浅谈乐府民歌的新闻性
20
作者 张艳丽 张溪潺 《平顶山师专学报》 2003年第1期51-53,99,共4页
 汉乐府民歌来自民间,源于生活,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社会问题及风土人情;其广泛传唱客观上起到了传播新闻的作用;同时由于最高统治者的喜爱和倡导,又以其权威性起到了引导舆论导向的作用。
关键词 乐府民歌 真实性 口头传播 舆论导向 新闻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