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秧歌剧:被政治所改造的民间 被引量:12
1
作者 文贵良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03-108,共6页
20世纪 4 0年代延安根据地秧歌剧的改造 ,是民间被政治的改造 ,这种改造成为当时话语建构的一种具体形式。秧歌剧的改造有四个特色 :当下日常化、文化符号的意识形态化、集体化运作、民间方言和意识形态语词的相互渗透。
关键词 秧歌剧 民间方言 意识形态语词 文化符号 集体化运作 政治权力
下载PDF
新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七十年 被引量:12
2
作者 毛巧晖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9年第4期96-107,共12页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在于其独特的文学性与审美性,民间文学学术史即是对这一特殊的文学性、审美性阐释之历程,本文基于基本问题对新中国七十年民间文学思想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新中国初期(1949—1966年)民间文学在新的学术体制中实...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在于其独特的文学性与审美性,民间文学学术史即是对这一特殊的文学性、审美性阐释之历程,本文基于基本问题对新中国七十年民间文学思想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新中国初期(1949—1966年)民间文学在新的学术体制中实现学科独立,在沿承延安时期解放区文艺思想的同时进一步拓展;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民间文艺学的恢复,她与文化学相结合,出现了民俗文化学等新趋向;90年代伴随着民间文学与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交叉,以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学科归属等问题,世纪末学人的反思中民间文学研究的本位缺失成为讨论热点;世纪之交,伴随学者对不同思潮、流派及人物的梳理与讨论,民间文学研究呈现多维视野与多元范式交杂景象。特别是21世纪10年代后文化资本、文本重构(民俗志诗学)以及伦理层面对民间文学主体的关照等多角度研究成为民间文学发展面临的新语境,这对民间文学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学 思想史 基本问题 基本话语
下载PDF
民间法研究的使命 被引量:11
3
作者 胡平仁 陈思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4-41,共8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法学界掀起了一股民间法研究热潮。但民间法研究的使命何在一直暗昧不明,这不能不制约民间法研究的深入和民间法的复兴。当代民间法研究应当肩负探寻民间法的话语系统,推动民间法的合法化,引导民间法与国家法之间...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法学界掀起了一股民间法研究热潮。但民间法研究的使命何在一直暗昧不明,这不能不制约民间法研究的深入和民间法的复兴。当代民间法研究应当肩负探寻民间法的话语系统,推动民间法的合法化,引导民间法与国家法之间的互动,以及重建社会信任系统四大使命,其中,尤应对民间权威给予充分关注,通过对其积极引导和有效规制,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研究使命的践履和法治社会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法 国家法 话语系统 民间权威 社会信任
下载PDF
从革命话语到“人民”话语:1919年—1949年民间文学的发展衍化 被引量:6
4
作者 毛巧晖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4-134,共11页
从19世纪末开始,清末持变革观念者就较为关注民间文艺样式。北京大学发起歌谣运动,民间文学被纳入新文学范畴,但是对于“民间”,知识分子较少直接深入民众对民间文学进行搜集与研究。1919年,由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发动的“到... 从19世纪末开始,清末持变革观念者就较为关注民间文艺样式。北京大学发起歌谣运动,民间文学被纳入新文学范畴,但是对于“民间”,知识分子较少直接深入民众对民间文学进行搜集与研究。1919年,由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发动的“到民间去”运动对这一间隙有所弥合。他们探寻利于民众接受的,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的文学样态,藉此宣传社会主义革命,民间文学所蕴含的“革命性”被激发。20世纪30年代,尤其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民间文艺成为知识分子与民众沟通,进行革命宣传的重要样式,向“大众化”“通俗化”进一步发展。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在“革命话语”浸润下的民间文学呈现出丰富样态,并成为革命动员的重要形式。新中国成立后,民间文学以其独特的“人民性”被纳入文学话语的建构,这也成为中国民间文学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学 “到民间去” 革命话语 人民文艺
原文传递
论民间艺术“雅化”转向及其文化逻辑 被引量:7
5
作者 张娜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6-33,共8页
民间艺术是在农耕社会语境中发展起来的一种"俗"艺术,随着生存土壤的消失,逐渐变成"遗产"存在于现代社会中。目前关于民间艺术保护的途径都存在一定缺陷,难以真正保证其传承发展。为激活其生命力,许多民间艺人纷纷... 民间艺术是在农耕社会语境中发展起来的一种"俗"艺术,随着生存土壤的消失,逐渐变成"遗产"存在于现代社会中。目前关于民间艺术保护的途径都存在一定缺陷,难以真正保证其传承发展。为激活其生命力,许多民间艺人纷纷转向审美"雅化",对民间艺术进行艺术创新,使之进入现代艺术体制。事实证明,审美"雅化"可以成为民间艺术现代重生的重要手段。但是,"雅化"既是一种艺术性提升的追求,更是一种被迫选择。此转向逻辑背后实则蕴含着传统美学话语对民间艺术的偏见,反映出民间艺术的深层美学困境,即因缺乏民艺美学话语权导致在艺术市场的被边缘化,不得不以精英艺术的标准自我规训。因此,为避免"雅化"的畸形化,促进民间艺术自由健康发展,需要通过构建民间艺术审美话语营造良好的民艺美学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艺术 雅化 俗艺术 现代艺术 审美话语
下载PDF
乡村日常生活与帝国经略政治——关于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6
6
作者 张新民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7-140,共14页
清水江文书规模越来越大的整理编纂和刊布出版,预示着区域学研究"史料环境"的彻底改善。具体总结其史料利用价值,则约有五个方面的突出特点:(一)全息性;(二)完整性;(三)民间性;(四)归户性;(五)民族性。充分利用清水江文书展... 清水江文书规模越来越大的整理编纂和刊布出版,预示着区域学研究"史料环境"的彻底改善。具体总结其史料利用价值,则约有五个方面的突出特点:(一)全息性;(二)完整性;(三)民间性;(四)归户性;(五)民族性。充分利用清水江文书展开研究,能够揭示民间社会长期受到遮蔽的空间,还原百姓日常交往生活的实况,同时也能了解"苗疆"开辟后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细节,看到王朝国家与地方社会的复杂互动关系,回应西方学者殖民叙事话语的挑战。而以"盛衰连环"的方法论展开边地社会研究,则可看到边疆体系建构的重要,有助于把握王朝帝国拓殖开发的政治策略,提升区域学研究宏(观)微(观)互补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书 史料特征 乡村生活 帝国策略 殖民话语 清水江文书
下载PDF
民间艺术精英的分化及其话语权的崛起与失落——关于山西浮山剪纸创作群体现状的反思 被引量:5
7
作者 王会莹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8-184,共7页
本文以山西浮山剪纸创作群体为个案,调查了浮山剪纸精英产生和分化的历程,发现:一部分艺术精英在当代传媒、地方政府及商业化等因素的推动下再次掌握了民间艺术的话语权;而另一部分艺术精英,特别是植根于乡土的艺术精英,则在发展... 本文以山西浮山剪纸创作群体为个案,调查了浮山剪纸精英产生和分化的历程,发现:一部分艺术精英在当代传媒、地方政府及商业化等因素的推动下再次掌握了民间艺术的话语权;而另一部分艺术精英,特别是植根于乡土的艺术精英,则在发展过程中失去了话语权。这种局面可能会导致富有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渐渐消失。所以,在关注“在场”的民间艺术精英的同时,更要关心失去话语权的“过往”的艺术精英,这样才能使当代的民间艺术得以均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艺术 精英 分化 话语权 反思
原文传递
论《苏尔诗海》中的印度民间话语建构——以“乌陀送信”组诗考察为例
8
作者 王靖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36-42,共7页
《苏尔诗海》是一部起源于中世纪印度民间的黑天派虔诚文学经典。以《苏尔诗海》“乌陀送信”组诗为例,考察该组诗中所凸显的民间话语对精英话语的挑战,即民间信仰话语对婆罗门知识精英话语的消解和重构过程,可以发现印度民间信仰话语... 《苏尔诗海》是一部起源于中世纪印度民间的黑天派虔诚文学经典。以《苏尔诗海》“乌陀送信”组诗为例,考察该组诗中所凸显的民间话语对精英话语的挑战,即民间信仰话语对婆罗门知识精英话语的消解和重构过程,可以发现印度民间信仰话语形式和内涵的确立途径以及印度民间文学所承载的民间话语和精英话语在文化权力层面的互动与博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文学 《苏尔诗海》 民间话语 婆罗门 话语权
下载PDF
民间立场、政治话语与国家认同——以红色歌曲《东方红》的成型与传播为考察中心
9
作者 牛宏程 段友文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3年第1期108-123,441,共17页
原生态的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广大劳动人民群众集体记忆的直观呈现。随着社会变迁与政治力量的介入,陕北民歌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成为一种兼具民间/政治双重属性的意识形态。本文基于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以民间/政治为二元视角,梳理了《东... 原生态的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广大劳动人民群众集体记忆的直观呈现。随着社会变迁与政治力量的介入,陕北民歌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成为一种兼具民间/政治双重属性的意识形态。本文基于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以民间/政治为二元视角,梳理了《东方红》的演变传播历程,探讨了民间资源与政治意识形态融通共生的内在机理,分析了《东方红》的国家认同构建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立场 政治话语 国家认同 《东方红》
原文传递
未完成的女性意识萌芽《路得记》的寡妇叙事及其文化内涵
10
作者 黄杭西 《中东研究》 2023年第1期39-54,281,282,共18页
《路得记》是希伯来文学的著名作品,也是经典的希伯来寡妇叙事文本。故事通过聚焦路得和拿俄米的寡妇身份及境况,反映古代以色列寡妇群体的生存困境和精神焦虑,揭示传统寡妇救助模式的局限性,由此为寡妇摆脱困境构造了一条自救之路。同... 《路得记》是希伯来文学的著名作品,也是经典的希伯来寡妇叙事文本。故事通过聚焦路得和拿俄米的寡妇身份及境况,反映古代以色列寡妇群体的生存困境和精神焦虑,揭示传统寡妇救助模式的局限性,由此为寡妇摆脱困境构造了一条自救之路。同时,故事的寡妇叙事通过借鉴和吸纳民间话语元素,经由底层视角、民间传奇性和狂欢化将两位寡妇塑造为典范女性。这不仅打破了此前民族文化记忆中寡妇“缄默”的局面,而且翻转了以往由男性主导的性别关系,闪现出浓郁的女性意识萌芽意味。故事通过塑造这一独特的寡妇形象,不仅反映出古代父权制社会女性意识的萌芽,而且展现了古代希伯来及古代近东地区边缘女性群体的丰富特质。然而,在饱含男权话语规训和宰治的古代父权社会土壤里,这种女性意识的萌芽又注定是被遮蔽和未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寡妇叙事 寡妇救助模式 女性意识 民间话语 《路得记》
下载PDF
风雨60年:从文学抗日到抗日文学 被引量:4
11
作者 房福贤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08-112,共5页
从文学的意义上讲,战后的抗日文学才是真正的抗日文学。前30年的抗日文学虽涌现出一批较优秀的文学作品,但整体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新时期的抗日文学不仅完成了从“文学抗日”到“抗日文学”的历史性转变,也开创了中国抗日文学的新时代... 从文学的意义上讲,战后的抗日文学才是真正的抗日文学。前30年的抗日文学虽涌现出一批较优秀的文学作品,但整体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新时期的抗日文学不仅完成了从“文学抗日”到“抗日文学”的历史性转变,也开创了中国抗日文学的新时代。变化得以实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文学走出了以民族的最高利益为单一立场的国家化叙事模式,也走出了战后30年以意识形态为主要立场的集体言说方式,开始了立足于民间视野和个人话语基础之上的抗日历史的文学重构与叙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抗日 抗日文学 战后30年 新时期 民间立场 个人话语
下载PDF
外交话语中的民俗语言英译
12
作者 霍跃红 蒋瑞函 《当代外语研究》 2023年第3期75-82,共8页
新时代的中国特色外交话语是融合了政治话语庄严性与民间话语亲切性的多形式话语,庄严性是其语体本身特征,情感表达和交际效果的需要又赋予了其亲切性。民俗语言作为外交话语亲切性的主要载体,其翻译研究尚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本文基... 新时代的中国特色外交话语是融合了政治话语庄严性与民间话语亲切性的多形式话语,庄严性是其语体本身特征,情感表达和交际效果的需要又赋予了其亲切性。民俗语言作为外交话语亲切性的主要载体,其翻译研究尚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本文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探讨外交话语翻译中民俗语言的三种复现方式,分析不同复现方式的原因及其翻译效度。研究发现民俗语言的三种复现方式均能保证我国外交话语传达中国态度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语言 外交话语 译者行为批评 翻译效度 “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
原文传递
科尔沁民歌分类与民间演唱的差异及反思 被引量:3
13
作者 颜铁军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12-22,共11页
从他者视野对科尔沁民歌进行分类是重要的理论建构,而科尔沁艺人的创作、表演与民众的欣赏,是一种自然的、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通过理论梳理与艺人的口述,将科尔沁民歌分类的理论建构与科尔沁人的文化观念及行为进行比较,进而揭示理论... 从他者视野对科尔沁民歌进行分类是重要的理论建构,而科尔沁艺人的创作、表演与民众的欣赏,是一种自然的、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通过理论梳理与艺人的口述,将科尔沁民歌分类的理论建构与科尔沁人的文化观念及行为进行比较,进而揭示理论与实践的差异,呈示出科尔沁民众的审美观念和科尔沁民歌鲜活的发展样态.在此基础上,运用文化身份、音乐认同理论,诠释科尔沁民歌分类理论与表演实践的辩证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民歌 民间演唱 话语分歧 音乐认同 文化本源
下载PDF
主流话语的生活化表达——《三里湾》话语类型与文本构成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雍青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48-51,共4页
本文认为赵树理的小说《三里湾》中的生活化叙事与民间话语形态的采用并非是基于他的民间立场,而是将实现主流话语的斗争性方式转化为生活化的叙事,同时利用启蒙话语和民间话语中与主流话语具有同构性的因素来结构文本,通过主流话语对... 本文认为赵树理的小说《三里湾》中的生活化叙事与民间话语形态的采用并非是基于他的民间立场,而是将实现主流话语的斗争性方式转化为生活化的叙事,同时利用启蒙话语和民间话语中与主流话语具有同构性的因素来结构文本,通过主流话语对其它话语的渗透,从而实现“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这一意识形态审美化的创作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流话语 启蒙话语 民间话语
下载PDF
交互·交锋·交融——亚文化视阈下的网络话语权 被引量:2
15
作者 章雄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136-140,共5页
网络话语权主要由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组成,二者的相互博弈契合亚文化的风格特征,促使网络话语权从交互碰撞、交锋抗争、交融合流等方面与亚文化产生关联。民间话语在公共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凸显着官方话语无法比拟的时效性和用户... 网络话语权主要由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组成,二者的相互博弈契合亚文化的风格特征,促使网络话语权从交互碰撞、交锋抗争、交融合流等方面与亚文化产生关联。民间话语在公共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凸显着官方话语无法比拟的时效性和用户的广泛性特征,带动官方话语更加用心地关注事件,并持续跟踪问题进展,最终落实在官方话语的行动力和权威性上,促使问题妥善解决,双方实现价值观念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话语权 公共突发事件 亚文化 官方话语 民间话语
下载PDF
敞亮与遮蔽——论《我们夫妇之间》的话语叙述策略
16
作者 曹金合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9年第12期50-55,共6页
在《我们夫妇之间》多声部的话语合奏中,明显包含了以张同志为代表的政治权威话语、李克为代表的人文知识分子的启蒙话语、小娟和张同志等为代表的民间话语。在当时特定的语境下为取得时代共鸣的接纳,只能采取极力突出强化政治权威话语... 在《我们夫妇之间》多声部的话语合奏中,明显包含了以张同志为代表的政治权威话语、李克为代表的人文知识分子的启蒙话语、小娟和张同志等为代表的民间话语。在当时特定的语境下为取得时代共鸣的接纳,只能采取极力突出强化政治权威话语、压抑遮蔽知识分子话语和民间话语的叙事策略。为此作者不惜采用政治高压、遮蔽扭曲、冷淡躲避、丑化改造等方法以期达到对话语资源的有效整合,但由于张同志身兼宏大话语和民间话语的双重符码、政治权威话语的威力还不够强大、民间话语和知识分子话语联手对宏大话语的颠覆消解等原因,肖也牧在多重话语的张力冲突中也留下了难以有效整合的话语叙事裂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策略 政治话语 启蒙话语 民间话语 扭曲化表达
下载PDF
民间的飞升——评林白《万物花开》的民间世界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庆超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17-19,共3页
作为一个狂欢化的文本,《万物花开》生动地传达了民间生活的诗意和生命的灵性,在创作主体性的解放、知识分子的话语言说方式和启蒙批判话语片面性缺陷的有效弥补等方面都显示了突破的维度,因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民间 狂欢 主体性 话语方式 启蒙
下载PDF
主流话语与民间话语的互动与融合——遵义《红军坟的故事》叙述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丽 《教育文化论坛》 2012年第4期123-126,共4页
《红军坟的故事》是由一个真实的事件转化的民间传说,但在其流传过程中,意义发生了流变,由一个真实的红色历史故事演变为灵异类的"红军菩萨"。这一演变,虽然从形式上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观念有一定的抵牾,但其内在实质则彰显了... 《红军坟的故事》是由一个真实的事件转化的民间传说,但在其流传过程中,意义发生了流变,由一个真实的红色历史故事演变为灵异类的"红军菩萨"。这一演变,虽然从形式上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观念有一定的抵牾,但其内在实质则彰显了广大民众对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心理认同。由此,使国家意志与民众内在心理情感需求形成了一种契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军坟故事》 叙述历史 主流话语 民间话语 互动与融合
下载PDF
莫言小说中的民间性探微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阳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7期38-40,共3页
陈思和先生于20世纪90年代首次提出莫言小说的民间性论断,在学界引发强烈反响,此后人们开始从民间性角度深入探究莫言的小说创作。通过细读《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等作品可以发现,莫言小说中包含着雅俗共存... 陈思和先生于20世纪90年代首次提出莫言小说的民间性论断,在学界引发强烈反响,此后人们开始从民间性角度深入探究莫言的小说创作。通过细读《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等作品可以发现,莫言小说中包含着雅俗共存的民间语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充满顽强生命力的民间人物,这些因素构成了莫言小说独特的民间性特征。莫言小说的民间性色彩与他个人独特的生活经历、当时国内文学创作背景以及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小说 民间性 民间话语 民间艺术
下载PDF
多元话语的迎合——对《红旗谱》受宠的一种解释
20
作者 储一鹏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18-21,共4页
《红旗谱》的受宠绝非偶然,作品中蕴含着多元话语资源,包括民间话语、国家话语、知识分子话语、男权话语,这些话语资源分别迎合了人民大众、主流意识形态、知识分子和整个社会无意识的口味。
关键词 民间话语 国家话语 知识分子话语 男权话语 迎合 受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