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幼儿园艺术教育中长沙民间歌谣艺术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及其策略 被引量:6
1
作者 张卫民 曾虹 刘贺佳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2011年第1期106-108,共3页
长沙蕴藏着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民间歌谣艺术资源。幼儿园艺术教育中开发利用长沙民间歌谣艺术资源的内容有儿歌、劳动歌、生活歌、仪式歌。开发利用的策略是从兴趣入手的生成性开发、从主题入手的整合性开发和从环境入手的隐性开发。
关键词 民间歌谣 开发利用 内容 策略
下载PDF
《荀子·成相》篇名新探 被引量:3
2
作者 邹朝斌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7-36,共10页
《荀子·成相》的篇名含义颇具争议。通过文本细读,从文体流变与文化交融等新的角度对它进行探析,可知在荀子初创时期,《荀子·成相》原为三篇相对独立的文章,以"成相"名篇并非简单地用篇首数字命名的行为,而是一种... 《荀子·成相》的篇名含义颇具争议。通过文本细读,从文体流变与文化交融等新的角度对它进行探析,可知在荀子初创时期,《荀子·成相》原为三篇相对独立的文章,以"成相"名篇并非简单地用篇首数字命名的行为,而是一种以文体名命篇的方式,带有一定的文体认同意识。成相文体是周代宫廷礼乐文化与民间歌谣文化相交融的产物,礼乐文化主要影响成相文体的讽谏内容与用韵,而成相文体的结构体式,如《荀子·成相》的篇名与文中套语,则体现出成相文体的民间歌谣传统,故其篇名含义当为"成相这种歌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相 文体 礼乐文化 民间歌谣
下载PDF
宋代民谣传播与社会政治变革 被引量:3
3
作者 田志光 孙朋朋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31-139,共9页
民谣作为民间舆论的主要形态和载体,是表达民心、民情的一种社会现象,它的传播不仅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而且对政令实施也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宋代政治氛围相对宽松,社会自由度较大,民众可以较为自由地议论朝政、批评官员。民众常以... 民谣作为民间舆论的主要形态和载体,是表达民心、民情的一种社会现象,它的传播不仅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而且对政令实施也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宋代政治氛围相对宽松,社会自由度较大,民众可以较为自由地议论朝政、批评官员。民众常以民谣作为载体向统治阶级表达看法与观点,抒发内心感受,其中既有赞美亦有批判。而统治阶级内部也常采用民谣进行政争,赋予其特殊含义。此外,朝廷也会通过民谣来体察施政行为是否合乎民意,以期在决策中形成与民间舆论的一种良性互动,以此来安抚民众,巩固基层统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民谣 社会政治变革
下载PDF
解读歌谣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 被引量:2
4
作者 朱晓燕 宋兰安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65-66,共2页
民间歌谣是民间口头创作的一种文学形式,是能歌唱或能吟诵的韵文,因人而起、缘事而发,反映了民众的生存状况和情感意愿。本文指出歌颂改革开放和抨击社会时弊是新时期民歌民谣的两大鲜明主题,论述了新民歌民谣的审美意义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 歌谣 反映民情 审美意义 社会意义
下载PDF
为苦、为爱、为生命而歌——民间歌谣的文学人类学解读 被引量:2
5
作者 孙正国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73-78,共6页
细读当代记录的与《国风》相近的民间歌谣,我们依旧能够感受到二千多年前温馨、朴实的民间情怀,依旧能够发现其喻世、警世、明世的底层现实。以文学人类学的视角考察这些歌谣,可以发现,它们传播在悠久、广博的历史地理空间之中,与有限... 细读当代记录的与《国风》相近的民间歌谣,我们依旧能够感受到二千多年前温馨、朴实的民间情怀,依旧能够发现其喻世、警世、明世的底层现实。以文学人类学的视角考察这些歌谣,可以发现,它们传播在悠久、广博的历史地理空间之中,与有限的人生旅程交手而行,乡土的情怀、民族的智慧、人生的力量,都因民间歌谣的相伴相随而充满生机活力,都因美丽、深邃、朴实、坚韧的民间歌唱而超越苦难,民间歌谣是人类的文学知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歌谣 生命 文学知音
下载PDF
反“伤痕”写作的叙事风格、语言及其他——评王尧的《民谣》
6
作者 王顺天 《写作》 2023年第6期58-65,共8页
王尧的小说《民谣》呈现出一种反“伤痕”写作的叙事风格,相对于伤痕写作而言,这类写作以更加平缓、克制的叙事口吻来处理此类背景下的伤痕题材,为在文学史上留下深刻印迹的伤痕文学提供一种新的美学风貌和叙事路径。在这种写作风格之下... 王尧的小说《民谣》呈现出一种反“伤痕”写作的叙事风格,相对于伤痕写作而言,这类写作以更加平缓、克制的叙事口吻来处理此类背景下的伤痕题材,为在文学史上留下深刻印迹的伤痕文学提供一种新的美学风貌和叙事路径。在这种写作风格之下,《民谣》的语言呈现出其独有的“调性”,作者在“民谣化”语言富有节奏和张力的叙事链条中,建构起小说独有的审美秩序。这样的写作对王尧所提倡的“小说革命”做出了有效回应,也在当代小说的图谱中为乡土书写和革命叙事开拓了新的阐释空间和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伤痕”写作 叙事风格 语言 《民谣》
下载PDF
普希金童话诗的故事学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建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4期60-63,共4页
普希金的童话诗反映了俄罗斯人民要求民族尊严、国家独立、社会进步的愿望和心声。民歌、民谣和民间故事是普希金童话诗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幽默用语的原型和素材。就故事内容、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来说,普希金所有的童话诗,都保留了... 普希金的童话诗反映了俄罗斯人民要求民族尊严、国家独立、社会进步的愿望和心声。民歌、民谣和民间故事是普希金童话诗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幽默用语的原型和素材。就故事内容、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来说,普希金所有的童话诗,都保留了俄罗斯民间文学的特色。普希金打破了贵族文学的传统,把民间童话和语言的叙述技巧引入到诗歌创作中。从此,散文形式的俄罗斯民间故事在普希金的笔下向诗体形式转变,更有利于朗诵和传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希金 民歌民谣 童话诗 故事
下载PDF
论侗族民间叙事歌的社会记忆——以《珠郎娘美》为中心 被引量:1
8
作者 梁宏信 《怀化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13-15,共3页
侗族民间叙事歌是侗族人民表达生活愿望与理想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其中《珠郎娘美》真实、生动、鲜明地反映了侗族民众的社会生活状况、审美意识及文化心理。从社会记忆理论视角出发,对该文本记录下来的这些民族文化内容进行考察,向人... 侗族民间叙事歌是侗族人民表达生活愿望与理想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其中《珠郎娘美》真实、生动、鲜明地反映了侗族民众的社会生活状况、审美意识及文化心理。从社会记忆理论视角出发,对该文本记录下来的这些民族文化内容进行考察,向人们展示侗族民间叙事歌民族性、地方性及时代性的文化特征,以展现时代背景下的民族生活状况、民族生活知识和民族生活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 民间叙事歌 《珠郎娘美》 社会记忆
下载PDF
托于歌谣以喻意 藉于传唱以教化 论说唱文学之祖——荀子《成相篇》
9
作者 黎传绪 《南昌高专学报》 2003年第3期30-33,共4页
荀况《成相篇》,乃中国说唱文学之始祖。《成相篇》之主要形式以六句为一章。《成相篇》采用当时民间歌谣形式。《成相篇》中普遍运用"四字对偶句",开文人诗歌运用对偶之先河。《成相篇》运用长短句形式、运用对偶手法,其影... 荀况《成相篇》,乃中国说唱文学之始祖。《成相篇》之主要形式以六句为一章。《成相篇》采用当时民间歌谣形式。《成相篇》中普遍运用"四字对偶句",开文人诗歌运用对偶之先河。《成相篇》运用长短句形式、运用对偶手法,其影响波及后代汉乐府诗歌、宋词、元曲以及民间说唱文学。《成相篇》分为三段。第一段以"乱"为核心,先叙致乱之因,后论拨乱之法。第二段由今日之"乱"而怀念往时之"治"。第三段乃《成相篇》之核心,提出君主治理国家、拨乱反正之方略,对大治社会进行描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歌谣 说唱文学 荀况 《成相篇》 长短句 对偶
下载PDF
河洛文化视野下民间歌谣的艺术特色
10
作者 余艳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5-7,共3页
我国历代民间歌谣内容丰富而生动,以最鲜活、独立的民间姿态保存着社会生活和民间朴素情结。河洛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积淀丰厚,其传统文化生态充满着生机和活力,民间歌谣情真意切,单纯朴实;格调优美,形式多样;抒情叙事,意境优美生动。它... 我国历代民间歌谣内容丰富而生动,以最鲜活、独立的民间姿态保存着社会生活和民间朴素情结。河洛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积淀丰厚,其传统文化生态充满着生机和活力,民间歌谣情真意切,单纯朴实;格调优美,形式多样;抒情叙事,意境优美生动。它的传播与流变准确地反映了社会文化变迁和民众情感与审美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洛文化 民间歌谣 艺术特色
下载PDF
《说岳全传》“说本”来源和乾隆成书说新证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琳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51-154,共4页
《说岳全传的》的“说本”来源 ,以往的著述往往只言片语一略而过 ,而从文献佐证和文本内证两方面可以为该说法提供更多的依据。至于成书时间 ,则通过一个微小的发现和对作品内容、作者立场渐趋温和中立的分析 ,而肯定了“乾隆九年”成... 《说岳全传的》的“说本”来源 ,以往的著述往往只言片语一略而过 ,而从文献佐证和文本内证两方面可以为该说法提供更多的依据。至于成书时间 ,则通过一个微小的发现和对作品内容、作者立场渐趋温和中立的分析 ,而肯定了“乾隆九年”成书之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岳全传》 “说本”来源 乾隆成书
下载PDF
河阳山歌的生成与地方文化重构
12
作者 赵梦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30-36,共7页
河阳山歌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的地方文化概念,作为特定历史背景下生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的生成过程也是被发明、被展示的过程。河阳山歌被纳入吴歌的范畴,在地方政府、地方知识分子和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遗产化、... 河阳山歌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的地方文化概念,作为特定历史背景下生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的生成过程也是被发明、被展示的过程。河阳山歌被纳入吴歌的范畴,在地方政府、地方知识分子和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遗产化、资源化转变,并整合到地方文化传统中。河阳山歌在传统化过程中,主流意识形态与民间文化的互动从未停止,知识话语建构河阳山歌,民间文化在被书写的过程中得到时代化重构,也得到编创和展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阳山歌 吴歌 遗产化 地方文化 民间文化
下载PDF
主题、韵律、传承——傣族与壮族民间歌谣比较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斯颖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51-58,64,共9页
傣族和壮族源出百越,共享早期的越族文化基因,在歌谣中表现出浓厚的越巫文化、稻作文化特征。随着族群的独立发展,他们接纳了不同的宗教并独立发展了各自的文化,二者的歌谣亦呈现个性鲜明的面貌。在此就傣族和壮族歌谣的主题与内容、韵... 傣族和壮族源出百越,共享早期的越族文化基因,在歌谣中表现出浓厚的越巫文化、稻作文化特征。随着族群的独立发展,他们接纳了不同的宗教并独立发展了各自的文化,二者的歌谣亦呈现个性鲜明的面貌。在此就傣族和壮族歌谣的主题与内容、韵律及传承方式进行比较,以期再现二者歌谣"同中有异"、"异中存同"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傣族 壮族 歌谣比较
下载PDF
略论彝族歌谣语言的文化蕴涵
14
作者 王雪婷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2期26-32,共7页
彝族是支系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在灿烂的民族文化中,彝族歌谣颇具特色,彝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作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民间歌谣是一种语言,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语言与文化之间具有天然的一致性,从歌谣语言的各个层面可以窥见各种文... 彝族是支系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在灿烂的民族文化中,彝族歌谣颇具特色,彝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作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民间歌谣是一种语言,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语言与文化之间具有天然的一致性,从歌谣语言的各个层面可以窥见各种文化特质。本文选取了云南禄劝、武定境内广为流传的彝族纳苏支系的民间歌谣为语言文化的研究对象,试从彝族民间歌谣的形式、语言特质等方面来探析彝族歌谣的文化蕴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歌谣 语言特质 文化蕴涵
下载PDF
罗泊河次方言苗语歌谣韵律结构特点探析
15
作者 吴正彪 肖莉 《铜仁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62-68,共7页
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而每个民族母语歌谣格律的构成特点是诗歌文学民族性所独有的重要表现形式。以罗泊河次方言苗语歌谣的韵律结构特点为例,通过对仗、押调等韵律结构类型的介绍与分析,对该次方言苗语歌谣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关键词 罗泊河次方言苗语 民间歌谣韵律 语言民族性
下载PDF
文化视野下的苏吴民歌腔韵特征
16
作者 方露娜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84-188,121,共6页
苏吴民歌被称为"吴歌",是文学史上对长江太湖流域苏吴方言区民间歌曲、民歌、民谣的总称,它与其特定人文和生态环境相生相伴,不仅是我国吴文化的可鉴资源,也是世界文化宝库的一部分。本文主要考察以苏州为中心区域的吴民歌流... 苏吴民歌被称为"吴歌",是文学史上对长江太湖流域苏吴方言区民间歌曲、民歌、民谣的总称,它与其特定人文和生态环境相生相伴,不仅是我国吴文化的可鉴资源,也是世界文化宝库的一部分。本文主要考察以苏州为中心区域的吴民歌流传范围、曲目、唱词,探究苏吴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其韵味与这一地域的文化背景、民风民俗、吴侬软语方言的依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艺术 苏吴民歌 腔韵特征 方言 地方特色 人文背景
下载PDF
论江南清乐及乐府诗的属性及与曲词发生的起源关系 被引量:4
17
作者 木斋 焦宝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6-112,共7页
清乐和六朝乐府具有声乐属性、江南文化属性、精练属性、宫廷贵族属性和宫廷艳歌属性,正是这些属性,使清乐和六朝乐府诗成为了盛唐之际曲词发生的直接源头。
关键词 清乐 六朝乐府 曲词 属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