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韩城矿区纵弯褶皱的几何学特征及其形成演化机理 被引量:8
1
作者 夏玉成 孙廷臣 +3 位作者 梁倩文 王社荣 杜少华 刘鹏程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01-809,共9页
褶皱构造是影响韩城矿区煤炭开采并控制瓦斯富集的地质因素之一。研究韩城矿区褶皱构造的几何学特征,揭示其形成演化机理,有助于深化对矿区地质构造发育规律的认识,有效地指导煤矿安全高效生产。在地质分析基础上应用趋势分析、平衡剖... 褶皱构造是影响韩城矿区煤炭开采并控制瓦斯富集的地质因素之一。研究韩城矿区褶皱构造的几何学特征,揭示其形成演化机理,有助于深化对矿区地质构造发育规律的认识,有效地指导煤矿安全高效生产。在地质分析基础上应用趋势分析、平衡剖面分析和古构造应力-应变场数值反演等方法,对韩城矿区的纵弯褶皱进行了系统的构造解析。研究结果表明,印支期韩城矿区受到由南向北的水平挤压构造应力,形成南区的复式背斜和北区的复式向斜,以及次一级轴向近于东西的纵弯褶皱,南北向挤压收缩率南大北小;燕山期受到来自SE方向且比印支期更强烈的水平挤压构造应力,形成NE向的韩城倒转背斜及区内次级纵弯褶皱,北西向收缩率东大西小、北大南小;两期褶皱构造在北区横跨叠加复合效应明显,因而层滑构造和构造煤主要发育在北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弯褶皱 构造解析 发育特征 形成机理 韩城矿区
下载PDF
某水利枢纽坝区构造特征及其对岩溶发育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钱海涛 王思敬 +1 位作者 袁代江 严福章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7-52,共6页
某水利枢纽区构造基本格局形成于早白垩世的燕山运动,此时构造应力场以NE向为最大主应力方向,形成了规模较大的NE向百兴向斜;渐新世以来,区域表现为大面积的间歇性隆升,构造应力场转变以NW向为最大主应力方向,形成坝区占统治地位的NE向... 某水利枢纽区构造基本格局形成于早白垩世的燕山运动,此时构造应力场以NE向为最大主应力方向,形成了规模较大的NE向百兴向斜;渐新世以来,区域表现为大面积的间歇性隆升,构造应力场转变以NW向为最大主应力方向,形成坝区占统治地位的NE向构造,在坚硬的岩层中形成大量节理裂隙,软弱岩层中则表现为塑性变形。这种构造特征对岩溶的发育具有控制性作用:(1)构造发育史控制了岩溶发育演化史,(2)构造运动的间歇性导致岩溶的多层性及继承性,(3)褶皱限制了岩溶呈NE向带状分布,(4)不同岩层内构造特征相异导致岩溶仅在某些岩层内较发育,(5)节理裂隙控制了岩溶发育的部位及形态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构造 构造应力场 褶皱 节理 影响 岩溶 发育规律
下载PDF
褶皱构造区开采裂隙发育及压架机理研究
3
作者 舒心 《山西冶金》 CAS 2024年第6期100-101,104,共3页
为了解决褶皱构造地质煤层压架事故频发的问题,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褶皱构造特征开采覆岩破断及裂隙发育情况进行研究,发现褶皱结构开采裂隙发育大致分为3个区域,分别为裂隙聚集区、裂隙发展区和裂隙起裂区。同时对不同采高、不同工作面... 为了解决褶皱构造地质煤层压架事故频发的问题,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褶皱构造特征开采覆岩破断及裂隙发育情况进行研究,发现褶皱结构开采裂隙发育大致分为3个区域,分别为裂隙聚集区、裂隙发展区和裂隙起裂区。同时对不同采高、不同工作面长度下的裂隙发育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采高和工作面长度与导水裂隙发育高度呈正比,各阶段裂隙发育高度从高至低依次为过向斜后阶段内、过背斜阶段、过向斜阶段、开切眼到背斜爬坡前阶段,最后给出了预防压架事故的具体措施,为矿井高效开采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地质 数值模拟 裂隙发育 压架事故
下载PDF
复杂变质带褶皱形态判定新方法——变斑晶包裹物迹线应用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曹汇 许志琴 +2 位作者 李化启 蔡志慧 许翠萍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51-760,共10页
经历了复杂多期变形的片岩和片麻岩地区,褶皱形态及形成时代的判定是变质岩构造地质过程研究的难点之一。变斑晶内包裹物迹线记录了区域变质变形作用历史过程,可为通过野外露头观测难以确定的复杂褶皱形态判定提供新的研究途径。本文以... 经历了复杂多期变形的片岩和片麻岩地区,褶皱形态及形成时代的判定是变质岩构造地质过程研究的难点之一。变斑晶内包裹物迹线记录了区域变质变形作用历史过程,可为通过野外露头观测难以确定的复杂褶皱形态判定提供新的研究途径。本文以美国科罗拉多州阿肯色河Texas Creek地区为例,尝试运用垂直于5期面理弯切轴的定向薄片中叠加面理(变斑晶包裹物迹线)由水平到竖直和由竖直到水平的几何形状变化,确定研究区内一个存在争议的复杂褶皱形态为背形,并推断该褶皱形成于区域内第1期变斑晶生长过程(约为1500 Ma)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形态 变斑晶 变斑晶包裹迹线 面理弯切轴
下载PDF
河南东濮煤田杨集-吴坝含煤区构造发育规律分析
5
作者 乐志军 徐永良 +1 位作者 杨予生 陈良立 《中国井矿盐》 CAS 2023年第5期18-20,共3页
由于受到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影响,东濮煤田杨集-吴坝含煤区构造复杂,褶皱和断裂构造均有发育,并且出现断裂构造之间、褶皱与断裂构造之间有相互切割的现象。本含煤区煤层赋存特征受到构造影响显著,含煤区块一般为大型断裂构造切割的孤... 由于受到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影响,东濮煤田杨集-吴坝含煤区构造复杂,褶皱和断裂构造均有发育,并且出现断裂构造之间、褶皱与断裂构造之间有相互切割的现象。本含煤区煤层赋存特征受到构造影响显著,含煤区块一般为大型断裂构造切割的孤立断块,这也导致了本含煤区具有煤层层数多、埋藏较深、厚度较大且厚度变化较大的特点。因此,分析含煤区内构造发育规律、分布特征,为本区煤炭资源的进一步勘查及未来开发利用提供可靠的基础地质资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煤区 褶皱 断裂构造 发育规律 赋存特征
下载PDF
煤矿地质构造特征及发育规律研究
6
作者 李婧 《山西冶金》 CAS 2021年第3期136-137,214,共3页
以某煤矿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构造地带分布的基础上,详细对该煤矿断层及褶皱构造的地质特征及发育规律进行了分析,为该煤矿工作面采煤工艺、支护管理、排水系统等方面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断层 褶皱 地质构造 发育规律 矿井
下载PDF
影响煤层气开发效果的地质因素再认识 被引量:25
7
作者 闫霞 温声明 +1 位作者 聂志宏 孙伟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5-380,共6页
地质特征认识对煤层气开发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在资源特征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发现煤层气相邻井的产量差异仍较大。排除工程因素后,通过选取8类地质参数,细致比对了保德区块低产井与邻井的参数特征,筛查出其关键因素为煤层微幅构造与顶板... 地质特征认识对煤层气开发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在资源特征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发现煤层气相邻井的产量差异仍较大。排除工程因素后,通过选取8类地质参数,细致比对了保德区块低产井与邻井的参数特征,筛查出其关键因素为煤层微幅构造与顶板封盖条件,其中以微幅构造为主。据此,重新认识并划分出区块新的次生褶皱背斜单元、向斜单元和斜坡单元,获得了不同次生褶皱构造单元的开发特征。结果表明,高、低产井分布与次生褶皱背斜、向斜相关性高达92%。其中:高产井主要分布在次生褶皱背斜变化较缓、呈隆起状的“平台”,且煤层顶板以泥岩、碳质泥岩为主,封盖性较好;低产井主要分布在次生褶皱向斜,同一井台各井开发效果差异表现为从向斜条带轴部—向斜条带内—向斜条带外的煤层气井平均单井产量不断增加,到向斜轴部的距离大于向斜曲率半径73.5%的范围为主力产气区,小于向斜曲率半径40.0%范围为产水主力区。这对煤层气新井部署、生产管理、开发调整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地质特征 次生褶皱构造 开发效果 保德区块
下载PDF
多级水流系统耦合下深部岩溶分异研究——以川东隔挡式构造区中梁山背斜南段为例 被引量:15
8
作者 钟玲敏 许模 +2 位作者 吴明亮 杨艳娜 张强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5-51,共7页
新构造运动背景下,干、支流对地壳抬升反应速率的差异,导致具有不同排泄作用的河谷广泛组合,形成多级地下水流动系统,地下水作为岩溶含水系统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多级水流系统的空间耦合影响岩溶发育分布规律。文章首先根据中梁山背斜... 新构造运动背景下,干、支流对地壳抬升反应速率的差异,导致具有不同排泄作用的河谷广泛组合,形成多级地下水流动系统,地下水作为岩溶含水系统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多级水流系统的空间耦合影响岩溶发育分布规律。文章首先根据中梁山背斜南段岩溶槽谷横向沟谷的发育特征,将岩溶槽谷划分为渗流区、分流区、外流区;结合横向沟谷控排作用与地形指数,分析多级水流系统耦合的空间分异特征。其次通过隧道建设背景下地表水漏失、隧道涌水情况及隧道施工揭露岩溶现象验证在多级水流系统耦合效应下深部岩溶发育特征。结果表明:渗流区以区域水流系统为主,隧道涌水量巨大,水流通道连通性良好,地表水基本干涸,深部岩溶发育强烈;分流区除了近河谷地带以局部水流系统为主、深部岩溶发育较弱以外,宽缓分水岭地带的地下水流动仍然以区域性流动为主,深部岩溶较发育,隧道涌水量较大,地表水与深部岩溶地下水水力联系较好,隧道建设对地表水影响严重;外流区以局部浅循环为主,深部岩溶发育程度弱,深部岩溶水与地表水水力联系较弱,地表水漏失程度一般。本研究不但拓宽了托特多级水流系统的应用领域,为岩溶发育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同时为深埋岩溶隧道建设的危险性评价及引发的环境负效应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隔挡式构造 多级水流系统 深部岩溶发育
下载PDF
复杂山地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创新与成效——以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为例 被引量:9
9
作者 杜建平 叶熙 +1 位作者 史树有 吴晨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1-50,共10页
中国海相页岩气主要分布于包括四川盆地、长江流域及其周缘地区在内的扬子地块,是目前国内页岩气勘探开发最为现实的区域之一。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以下简称昭通示范区)位于滇黔北坳陷威信凹陷的中西部区域——川南低陡褶皱带南缘带... 中国海相页岩气主要分布于包括四川盆地、长江流域及其周缘地区在内的扬子地块,是目前国内页岩气勘探开发最为现实的区域之一。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以下简称昭通示范区)位于滇黔北坳陷威信凹陷的中西部区域——川南低陡褶皱带南缘带,是典型的中国南方山地地块,受地形复杂、构造变动强烈、断裂发育、热演化程度高等特点的影响,该区页岩气勘探开发颇具难度。为了实现复杂山地页岩气的规模效益开发,近年来中国石油浙江油田公司持续在滇黔北构造复杂带开展页岩气勘探开发实践,以昭通示范区页岩气产能建设为依托,在复杂山地页岩气基础地质理论研究、低成本工程工艺技术攻关等方面创新突破,建立了复杂山地页岩气“三元控藏”富集赋存理论、页岩储层分类评价标准和目标评价体系,创新形成了地震各向异性处理及甜点预测技术、地震地质工程一体化综合评价技术,研发了环保型高性能水平井水基钻井液,优化了页岩气水平井钻井提速技术,建立了“长段转向+多簇密切割+石英砂”高杂应力页岩复杂缝网压裂技术,初步形成了复杂山地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策略,实现了复杂山地页岩气勘探多点突破和高效开发。结论认为,昭通示范区已提交了探明页岩气储量超过1000×10^(8) m^(3),建成了18×10^(8) m^(3)/a页岩气产能规模,展现出良好的山地页岩气勘探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 页岩气 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 川南低陡褶皱带 复杂山地 地质工程一体化 效益规模开发 低成本
下载PDF
断层转折褶皱剪切裂缝发育模式探讨 被引量:7
10
作者 祖克威 曾联波 +1 位作者 赵向原 刘国平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4年第1期16-24,共9页
围绕库车前陆盆地内某典型断层转折褶皱剖面,实测统计该剖面不同构造部位的剪切裂缝,分析断层转折褶皱中剪切裂缝的发育规律,进而建立断层转折褶皱剪切裂缝的发育模式。统计结果表明,研究区剪切裂缝有2种类型,一类是与岩层面高角度相交... 围绕库车前陆盆地内某典型断层转折褶皱剖面,实测统计该剖面不同构造部位的剪切裂缝,分析断层转折褶皱中剪切裂缝的发育规律,进而建立断层转折褶皱剪切裂缝的发育模式。统计结果表明,研究区剪切裂缝有2种类型,一类是与岩层面高角度相交的高角度缝,广泛发育在构造各个部位;另一类是与层面近于平行的顺层裂缝,主要发育在断层面附近,并随岩层的变形,产状发生改变。远离断层面,剪切裂缝发育程度整体上呈减小趋势,下盘裂缝发育强度的减小大于上盘,上盘裂缝发育强度整体大于下盘。褶皱内层剪切裂缝较外层发育,褶皱两翼裂缝发育强度大于褶皱枢纽。断层产状的改变,会引起上盘运动状态的改变,使得在上盘活动轴面附近出现应力集中,局部剪切裂缝发育强度出现增大现象。断层转折褶皱剪切裂缝的发育模式可以分为3个阶段,断层形成前主要发育与层面高角度相交的区域性剪切裂缝;断层形成初期,断层面附近两盘牵引变形不明显,上盘穿过断坡下部破折点处活动轴面的部分会产生新的剪切裂缝,即与岩层高角度相交剪切缝和与断层面低角度相交剪切缝;牵引构造明显时,断层面附近两盘弯曲部位会产生顺层剪切裂缝,两翼的裂缝发育强度大于枢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转折褶皱 剪切裂缝 分布规律 发育模式
下载PDF
单侯井田构造发育规律及其对煤层开采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吴顺福 《中国煤炭地质》 2008年第2期1-5,23,共6页
从区域构造入手,对单侯井田构造进行分析,认为井田内断层发育以走向NW—NE、落差≤5m的小型正断层为主,且主要分布于大中型构造的两侧,特别是在其弧形转折带附近往往形成"羽"状雁列的小断层密集带。断层垂向上多分布于4-7号... 从区域构造入手,对单侯井田构造进行分析,认为井田内断层发育以走向NW—NE、落差≤5m的小型正断层为主,且主要分布于大中型构造的两侧,特别是在其弧形转折带附近往往形成"羽"状雁列的小断层密集带。断层垂向上多分布于4-7号煤层之间的厚煤层发育区,其严重破坏了煤层的连续及完整性,是影响煤层开采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井田褶皱构造相对不发育,以短轴小型背、向斜为主,均属缓波状褶曲,对煤层的开采无影响或影响较小。根据井田地质构造发育程度,对其进行预测及分区评价:井田东部为强烈的构造挤压带,以发育走向NW—近EW—NE向的大型逆掩断层为特点,构造最复杂;井田西北部是相对较轻微的构造挤压带,以发育走向NE向的逆断层为特征,构造较复杂;井田南部以发育近SN或NNW向正断层为主,构造相对简单。评价结果对矿井设计及采区与工作面布置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波状褶曲 小型正断层 羽状雁列 分区评价 构造发育规律 单侯井田
下载PDF
北阳庄井田构造发育规律探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顺福 《中国煤田地质》 2006年第4期22-24,共3页
通过对北阳庄井田综合勘探所获得的构造成果的归纳总结,探讨和分析了井田内褶皱及断层的发育规律、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对今后的矿井设计、建设和生产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缓波状褶曲 阶梯状抬斜断块 构造 发育规律 北阳庄井田
下载PDF
活动构造研究的关键环节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2
13
作者 袁道阳 王有林 +4 位作者 李树武 王万合 李林元 邹小波 文亚猛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7-28,共12页
在简要介绍中国活动构造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21世纪以来中国大陆7级以上大地震活动出现的2个新特点:一是大地震主要沿青藏地块区的巴颜喀拉活动地块边界断裂带丛集发生;二是在活动盆地内部或盆山交界地带发生了多次逆断裂–褶皱型... 在简要介绍中国活动构造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21世纪以来中国大陆7级以上大地震活动出现的2个新特点:一是大地震主要沿青藏地块区的巴颜喀拉活动地块边界断裂带丛集发生;二是在活动盆地内部或盆山交界地带发生了多次逆断裂–褶皱型地震。面对新的地震活动特点以及工程建设和社会公众对防灾减灾的新需求,分析了活动构造研究中的一些关键环节或研究薄弱领域,探讨了进一步加强相关研究的发展方向和技术途径。一是要注重活动构造研究自身的理论提升与应用实践,包括活动断裂几何学的精细研究,注重断裂活动习性与破裂分段性相结合的运动学研究,切实加强古地震探槽和断错微地貌的互补性研究,更为重要的是应切实加强活动构造研究与构造地貌、地球物理勘探、地壳形变、地震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应用实践。二是强化区域活动构造研究与大震丛集迁移规律和动力学机制的认识,提升对活动块体及其边界断裂带强震构造活动的整体认识。认真梳理和分析我国各活动地块区发生丛集地震各自的孕震构造环境和发震机制,综合历史地震和古地震详细研究结果,识别可能存在地震丛集活动的活动构造带或地震构造区,为巴颜喀拉活动块体大地震主体活动区结束之后可能的迁移地区将面对的大震灾害风险做好科技支撑。三是关注逆断裂–褶皱型地震构造研究等薄弱环节。除采用传统的活动构造研究技术之外,应结合构造地貌学开展地表地貌变形特征研究,以及开展深部地震构造探测和地震学研究等,以获取其深部结构构造特征,综合分析其深浅构造关系、构建变形模式和讨论发震机制等。重点关注上述关键技术环节和未来发展趋势,为活动构造深入研究和防灾减灾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构造 逆断裂–褶皱型地震 地震灾害 关键环节 发展趋势
下载PDF
褶皱发育区岩溶水系统发育特征及隧道突水灾害预测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东黎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4年第5期697-702,共6页
为了解杨树岭隧道区岩溶水系统发育特征,预测隧道开挖过程中的突水地质灾害,通过野外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调查,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角度研究岩溶形成和发展规律,分析岩溶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途径,归纳总结岩溶发育规律及岩溶储... 为了解杨树岭隧道区岩溶水系统发育特征,预测隧道开挖过程中的突水地质灾害,通过野外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调查,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角度研究岩溶形成和发展规律,分析岩溶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途径,归纳总结岩溶发育规律及岩溶储水类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的分布规律以及物探成果等,初步划分可能发生突水、涌水等地质灾害的危险地段。研究结果可为该隧道设计、施工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水 褶皱发育区 隧道突水涌水 高风险段
下载PDF
冷挤压套筒连接装配式剪力墙精细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炎生 郭倩倩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95-1002,共8页
目的 优化冷挤压套筒连接装配式剪力墙的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采用该连接方式下装配式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方法 基于冷挤压套筒连接件的单轴拉伸试验,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的方法构建等效本构关系,结合Clough滞回规则构建冷挤压套筒连... 目的 优化冷挤压套筒连接装配式剪力墙的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采用该连接方式下装配式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方法 基于冷挤压套筒连接件的单轴拉伸试验,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的方法构建等效本构关系,结合Clough滞回规则构建冷挤压套筒连接件“三折线”滞回本构模型,在ABAQUS中完成该材料模型的二次开发后放入冷挤压套筒连接装配式剪力墙精细化有限元模型中,进行低周往复荷载下的受力性能分析。结果 有限元模拟试件的屈服荷载、峰值荷载、极限荷载的误差均在7%以内,模拟滞回环面积的误差在14%以内,模拟结果与试验较吻合;冷挤压套筒连接装配式剪力墙在剪跨比为1.35、轴压比在0.26~0.44时,延性系数均大于3。结论 采用笔者建议的有限元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冷挤压套筒连接装配式剪力墙的抗震性能,此类装配式剪力墙抗震性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挤压套筒连接件 三折线滞回本构模型 精细化有限元模型 ABAQUS二次开发 装配式剪力墙
下载PDF
西宁湟水河隐伏断裂发育模式探讨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智敏 张进 +2 位作者 田勤俭 张军龙 屠泓为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45-1250,共6页
近些年来一些地震表明,强震不仅发生在地表出露的活动断裂上,还发育在一些隐伏的未出露地表的构造上。大陆内部块体间的变形带不只是一条活动断裂,而是具有很大宽度的构造变形带,这已被大量的地震活动性资料所证实。因此,要正确评估地... 近些年来一些地震表明,强震不仅发生在地表出露的活动断裂上,还发育在一些隐伏的未出露地表的构造上。大陆内部块体间的变形带不只是一条活动断裂,而是具有很大宽度的构造变形带,这已被大量的地震活动性资料所证实。因此,要正确评估地震危险性,就要研究构造带上地层变形的模型,而不仅是单条断裂的变形。湟水河隐伏断裂为一条隐伏在西宁市的断裂,位于西宁盆地中部,长12km,走向EW,浅层地震探测结果表明该断裂由两条正断层组成地堑式构造,横跨西宁地区的地层剖面研究结果指出湟水河隐伏断裂发育在宽缓背斜的核部,而宽缓的背斜和向斜由新近系红色泥岩组成。根据褶皱与断裂的关系认为,湟水河隐伏断裂为在北东向的区域主压应力作用下,褶皱变形过程中,在背斜的核部伴生形成的次级张性地堑式正断层。该褶皱及相关断裂发育在西宁盆地滑脱面之上,属于浅表性的断层,活动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湟水河隐伏断层 褶皱变形 断裂发育模式 西宁
下载PDF
岱庄煤矿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对煤矿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牧 裴富华 黄勃 《山东煤炭科技》 2020年第7期172-173,177,共3页
为了探究矿区地质构造对煤矿生产的影响,本文利用岱庄煤矿经过近10年的开采、井拓、开下钻探、巷探以及三维地震勘探、电法勘探等工作所积累的大量的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对矿区内断裂构造特征进行研究总结,从而分析出在煤矿生产时,地质... 为了探究矿区地质构造对煤矿生产的影响,本文利用岱庄煤矿经过近10年的开采、井拓、开下钻探、巷探以及三维地震勘探、电法勘探等工作所积累的大量的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对矿区内断裂构造特征进行研究总结,从而分析出在煤矿生产时,地质构造对采区划分、综采工作面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曲构造 断层发育规律 煤矿生产
下载PDF
断层转折褶皱塑性应变分布特征及构造意义的有限元模拟
18
作者 杨晓强 陈伟 +1 位作者 余养里 孟立丰 《化工设计通讯》 CAS 2020年第1期232-233,共2页
断层转折褶皱是一种广泛分布的构造样式,但是当前利用数值模拟研究断层转折褶皱的应力应变发育特征的研究还比较少,不能很好地指导复杂构造区的构造解释。采用有限元建模方法,利用不同强度参数的层状均匀介质模拟地下不同性质岩层,研究... 断层转折褶皱是一种广泛分布的构造样式,但是当前利用数值模拟研究断层转折褶皱的应力应变发育特征的研究还比较少,不能很好地指导复杂构造区的构造解释。采用有限元建模方法,利用不同强度参数的层状均匀介质模拟地下不同性质岩层,研究典型断层转折褶皱的塑性应变发育和演化特征。典型断层转折褶皱动力学有限元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效果较好,值得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转折褶皱 有限元 塑性应变 发育 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