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9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及邻区震源机制解的分区特征 被引量:75
1
作者 崔效锋 谢富仁 赵建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98-307,共10页
利用《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收录的中国及邻区2660个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数据截止到2003年底),在分析中国及邻区震源机制解及其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探讨了中国境内6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的分区特征:东北-华北应力... 利用《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收录的中国及邻区2660个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数据截止到2003年底),在分析中国及邻区震源机制解及其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探讨了中国境内6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的分区特征:东北-华北应力区震源机制解水平最大主应力的优势分布方位为近EW向和NEE向,震源机制解类型相对较为单一,以走滑型为主。华南应力区水平最大主应力的优势分布方位为NW-SE向,震源机制解类型主要是逆断型和走滑型。新疆应力区水平最大主应力的优势分布方位为近SN向,类型也主要是逆断型和走滑型。在青藏高原南部应力区,震源机制解水平最大主应力方位的分布相对比较集中,优势方位为近SN向,类型基本上只有走滑型和正断型2类。而在青藏高原北部及北东边缘应力区,水平最大主应力方位变化较大,震源机制解类型以走滑型为主,同时还有一定数量的正断型和逆断型震源机制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分区特征 邻区 最大主应力 青藏高原北部 2003年 基础数据库 主应力方位 应力环境 大陆地壳 分布特征 中国境内 优势方位 边缘应力 方位变化 水平 类型 走滑 地震 SN 华北 华南
下载PDF
利用数字地震记录的,振幅比资料测定小震震源机制解的可靠性分析 被引量:65
2
作者 胡新亮 刁桂苓 +3 位作者 马瑾 李雪英 高景春 王勤彩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47-354,共8页
震源机制解的可靠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已有的检验工作证实中国早期或者手工作图测定的震源机制解可靠性极差。经比较 ,由远震波形反演的矩张量解 ,同一地震不同作者的结果之间差异甚小 ,可靠性较高 ;而基于P波初动方向测定震源机... 震源机制解的可靠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已有的检验工作证实中国早期或者手工作图测定的震源机制解可靠性极差。经比较 ,由远震波形反演的矩张量解 ,同一地震不同作者的结果之间差异甚小 ,可靠性较高 ;而基于P波初动方向测定震源机制解的格点尝试法所给出的解空间比其他方法要好。对 2 0 0 3年 4月发生在首都圈数字化地震台网范围内的 2次 4级地震进行了分析。取用不同的资料 ,由格点尝试法和 -P ,-S垂直向振幅比方法分别测定了震源机制解 ,二者基本一致 ,并且和过去当地发生的 5级以上地震的哈佛大学CMT解接近。这既说明了地震活动的继承性 ,也证实了震源机制解并非随机分布。由于中小地震发生的随机性 ,用统计的方法对用振幅比资料测定的震源机制解进行分析 ,结果是客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矩张量 可靠性分析 振幅比 数字地震记录
下载PDF
华东地区现代地壳应力场及地震断层错动性质 被引量:30
3
作者 周翠英 王铮铮 +2 位作者 蒋海昆 李永红 吴延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73-288,共16页
使用143组中、小地震单震震源机制解和17组小区域综合机制解资料,统计分析了华东地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华东地区现今处在NEE向(80°左右)主压、NNW向(350°左右)主张应力场的控制下;主应力作用方式以水平和近水平为主。在... 使用143组中、小地震单震震源机制解和17组小区域综合机制解资料,统计分析了华东地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华东地区现今处在NEE向(80°左右)主压、NNW向(350°左右)主张应力场的控制下;主应力作用方式以水平和近水平为主。在应力场方向和作用方式基本一致的背景上,不同地震构造分区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与相应区域主要活动断裂的主体分布方向有关,可能表征了现存构造对地震错动特征的影响和控制作用。现代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历史中、强地震和现代有感地震最内等震线长轴方向等资料显示华东地区地震主要沿NE,NW2个方向破裂错动,兼有NNE,NEE,NWW或近EW方向。以走滑和近走滑方式为主,兼有少量斜向滑动。地震断层的错动方式存在某些分区差异。华东地区历史中、强地震以NE向破裂错动为主,而现代中强地震在陆域以NW-SE为主,海域NE,NW兼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地壳应力场 地震 断层 错动性质 华东地区
下载PDF
2003—2008年新疆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探讨 被引量:29
4
作者 高国英 聂晓红 龙海英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0-79,共10页
给出了2003—2008年新疆74次MS≥4.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了该期间震源机制反映出的新疆区域应力场特征,并结合1990—2008年的地震活动图像和区域应力场进行了讨论。结果认为:1990—2003年与2004—2008年新疆MS≥5地震活动空间分布图... 给出了2003—2008年新疆74次MS≥4.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了该期间震源机制反映出的新疆区域应力场特征,并结合1990—2008年的地震活动图像和区域应力场进行了讨论。结果认为:1990—2003年与2004—2008年新疆MS≥5地震活动空间分布图像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震源机制得到的主压应力P轴方位为NNW向,与新疆近SN向的背景应力场和作者前期给出的NNE向结果略有差异,反映出不同时期新疆大区域应力场的变化特点;中强地震震源机制主压应力P轴仰角的大小变化与新疆地震活动的强弱相关性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地震活动 区域应力场 P轴仰角
下载PDF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_(S)6.4地震序列发震构造 被引量:23
5
作者 段梦乔 赵翠萍 +2 位作者 周连庆 赵策 左可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111-3125,共15页
2021年5月21日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发生M_(S)6.4地震.地震序列表现为“前-主-余”型,余震频次较高.为获得此次地震序列的活动特征和震源区潜在的发震构造,本文首先计算2010年以来震源区地震b值随时间的变化.其次对漾濞地震序列进行精定位... 2021年5月21日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发生M_(S)6.4地震.地震序列表现为“前-主-余”型,余震频次较高.为获得此次地震序列的活动特征和震源区潜在的发震构造,本文首先计算2010年以来震源区地震b值随时间的变化.其次对漾濞地震序列进行精定位,并反演地震震源机制解和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1)震源区地震b值自2020年12月逐渐降低.2021年5月18日起地震活动逐渐增强,b值短暂回升.M_(S)6.4地震发生前又迅速下降.目前b值已恢复至均值水平,意味着区域发生强震的危险性逐渐降低.(2)结合精定位和震源机制解结果发现,漾濞地震序列的发震断层以SE走向的高倾角右旋走滑兼正断型断层为主.兼有多条NE走向和NNE走向的左旋走滑兼正断型的高倾角次级断层.(3)震源区受控于NNW向水平挤压,NEE向水平拉张的构造应力作用.主震前构造应力控制作用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M_(S)6.4地震序列 b值 精定位 震源机制解 发震断层 构造应力
下载PDF
京西北盆岭构造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非均匀特征 被引量:18
6
作者 张红艳 谢富仁 荆振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061-3071,共11页
京西北盆岭构造区包括延矾、怀涿、蔚广、阳原、灵丘、怀安及张家口多个活动断陷盆地.通过对该区大量活动断层擦痕的测量,利用由断层滑动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计算方法,获得研究区24个测点的构造应力张量数据;同时利用格点尝试法对研... 京西北盆岭构造区包括延矾、怀涿、蔚广、阳原、灵丘、怀安及张家口多个活动断陷盆地.通过对该区大量活动断层擦痕的测量,利用由断层滑动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计算方法,获得研究区24个测点的构造应力张量数据;同时利用格点尝试法对研究区两个不同应力分区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了分析.依据断层滑动与震源机制解两类资料的分析计算结果,初步给出了研究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非均匀特征:延矾盆地区域(B区)断层滑动反演的构造应力张量与震源机制解类型均表现为走滑型,表明该区受控于NEE-SWW向挤压、NNW-SSE向拉张的区域构造应力作用.怀涿、蔚广等盆地所在的山西断陷带北部尾端区域(A区)断层滑动反演的构造应力张量与震源机制解类型以正断型为主,表明怀涿、蔚广等盆地所在的山西断陷带北部尾端区域(A区)受近NNW-SSE向拉张的局部构造作用相对于延矾盆地更为显著.现代构造应力场的非均匀分布反映了京西北盆岭构造的差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滑动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非均匀特征
下载PDF
2018年5月松原M_S5.7地震序列发震断层及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16
7
作者 李君 王勤彩 +3 位作者 郑国栋 刘庚 周辉 周聪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7-218,I0001,共13页
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8年松原M_S5.7地震序列中ML≥1.0地震重新定位,之后使用CAP方法求解松原M_S5.7地震序列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再借助MSATSI软件包反演得到松原地区的区域应力场。综合分析以上研究结果得到如下结论:(1)松原M_S5.7... 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8年松原M_S5.7地震序列中ML≥1.0地震重新定位,之后使用CAP方法求解松原M_S5.7地震序列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再借助MSATSI软件包反演得到松原地区的区域应力场。综合分析以上研究结果得到如下结论:(1)松原M_S5.7地震序列发生在NW走向的第二松花江断裂与NE走向的扶余—肇东断裂交会处,将地震精定位结果沿两条断层走向作剖面分析,NW向剖面主轴长度约为5 km,震中分布均匀,NE向剖面主轴长度亦约为5 km,震中呈倾向NE的高倾角分布;(2)该序列中的4次ML≥3.7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节面Ⅰ走向为NE向,节面Ⅱ走向为NW向,均为高倾角走滑断层。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节面解与第二松花江断裂性质基本一致,由此推断第二松花江断裂是本次松原地震的发震断层;(3)松原地区的主压应力方位角为N86°E,倾角为7°,主张应力方位角为N24°E,倾角为71°。松原地区的区域应力场既受到大尺度的板块构造运动的控制,又受到区域构造运动的影响。在太平洋板块对北东亚板块向西俯冲作用下,东北地区产生了近EW向的主压应力,受周边地质构造控制,松辽盆地内NE向断裂与NW向断裂交会处易发生走滑型地震,2018年松原M_S5.7地震正是在这种构造作用控制下发生的中强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原地震 双差定位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汶川8.0和芦山7.0级地震序列应力场时空特征 被引量:16
8
作者 张致伟 周龙泉 +1 位作者 龙锋 阮祥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04-817,共14页
分别基于汶川M≥4.0和芦山M≥3.0余震震源机制解,采用Michael提出的应力场反演方法,分析了汶川、芦山余震区压应力(S1)和应力张量方差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了应力张量方差时空变化与强余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1)汶川、芦山余震区S1方... 分别基于汶川M≥4.0和芦山M≥3.0余震震源机制解,采用Michael提出的应力场反演方法,分析了汶川、芦山余震区压应力(S1)和应力张量方差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了应力张量方差时空变化与强余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1)汶川、芦山余震区S1方位复杂,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区差异,主震起始破裂区附近S1方位相对紊乱,应力张量方差明显偏高;2)汶川余震区自西南至东北,S1方位由近EW向逐渐转变为NW-SE向,最后在余震区的北段又转为近EW向,应力类型均呈逆断型,而理县分支S1方位呈NEE向,应力类型为走滑型,整个余震区S1呈近水平特征;3)芦山余震区S1方位总体呈现NW向,倾角近水平,除主震震中附近的应力类型为纯逆断型外,其他区域走滑型和逆断型的应力类型均有存在;4)应力张量方差时空分布对于强余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汶川、芦山强余震均发生在应力张量方差低值分布区或其边缘附近,且汶川强余震的发震时间也在其出现低值的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芦山地震 震源机制 压应力 应力张量方差
下载PDF
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中源地震的空间分布和震源机制解特征 被引量:15
9
作者 楼小挺 刁桂苓 +1 位作者 叶国扬 宁杰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448-1455,共8页
利用国际地震中心(ISC)提供的1964至2003年的高精度地震资料,给出了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中源地震带更完整、更明确的几何形态.兴都库什中源地震带(H带)和帕米尔中源地震带(P带)的倾向和最大深度沿走向有变化,可以进一步划分为H... 利用国际地震中心(ISC)提供的1964至2003年的高精度地震资料,给出了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中源地震带更完整、更明确的几何形态.兴都库什中源地震带(H带)和帕米尔中源地震带(P带)的倾向和最大深度沿走向有变化,可以进一步划分为HW段(H带西段)、HE段(H带东段)、PSW段(P带西南段)、PM段(P带中段)和PNE段(P带东北段).H带在170-190 km深度附近存在地震空区,其下方地震带的倾角明显大于上方,接近垂直.同时,空区下方的地震带沿东西方向成连续的倒“V”字形,两个分支的交角接近垂直.西段分支属于HW段,较浅,没有双层结构;东段分支属于HE段,较深,有双层结构.中源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规律明显.兴都库什地区主要以近垂直的T轴和近水平的垂直于地震带走向的P轴为特征.帕米尔地区的震源机制解由西南到东北逐渐由P轴近水平并沿地震带走向,转变为B轴近水平并沿走向,直至T轴近水平并沿走向.同时,P轴方向由西向东逐渐转为恒定地与地震带的走向相垂直.最后,我们讨论了这一地区地震活动可能的动力学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源地震带 震源机制解 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
下载PDF
红河断裂带两侧地震震源机制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4
10
作者 朱俊江 詹文欢 +2 位作者 丘学林 徐辉龙 唐诚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9-247,共9页
红河断裂带是一条大型的走滑断裂带。根据印支半岛前新生代的古地块与华南地块的接触关系 ,将红河断裂带海陆部分分为两段。断裂带自第三纪以来 ,经历了左旋运动、右旋运动 ,南北两段的活动性有一定的差异。根据断裂带两侧地震和震源机... 红河断裂带是一条大型的走滑断裂带。根据印支半岛前新生代的古地块与华南地块的接触关系 ,将红河断裂带海陆部分分为两段。断裂带自第三纪以来 ,经历了左旋运动、右旋运动 ,南北两段的活动性有一定的差异。根据断裂带两侧地震和震源机制解分析 ,震源深度 0~ 33km的地震在整个区域密集分布 ,较深的地震分布在断裂的北东侧。断裂带西北部断裂活动方式为逆冲型 ,北部为正断型 ,南部为走滑型 ,其它地方为奇异型 ,也即是逆冲型、正断型、走滑型 3种方式的过渡类型 ,反映了红河断裂带及其周围地区受到来自北北西向的推挤力和北东东向的正压力的联合作用 ,使受力区的断裂发生挤压逆冲、水平走滑和拉张正断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断裂带(RRFZ) 震源机制解 右旋走滑运动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板块俯冲及其应力状态 被引量:14
11
作者 孙文斌 和跃时 +1 位作者 常征 齐晓燕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7-217,共11页
利用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提供的1973—2006年地震目录、哈佛大学提供的1978—2005年地震机制解资料,精细地研究了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形态,分析了地震震源机制特征。研究结果认为:欧亚板块以约50°... 利用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提供的1973—2006年地震目录、哈佛大学提供的1978—2005年地震机制解资料,精细地研究了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形态,分析了地震震源机制特征。研究结果认为:欧亚板块以约50°的倾角向南俯冲,地震最大深度为364km;印度板块以层间插入的方式与欧亚板块碰撞,在帕米尔"结"附近碰撞强烈,地震活动明显增强,震源剖面显示"V"字型分布形态;在帕米尔"结"两侧,随着印度板块俯冲动力减弱,地震活动也明显减弱,地震震源剖面显示,印度板块向北俯冲的剖面形态逐渐消失,欧亚板块向SE俯冲的剖面形态越加清晰,从地震震源剖面分布形态分析,印度板块没有穿过欧亚板块,印度板块向北的反复、多期的叠瓦式地震分布形态,可能反映印度板块向北俯冲→断离、再俯冲→再断离的过程。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间的强烈碰撞挤压作用,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处于以近SN向的挤压构造应力状态,逆断层数量约占70%,正断层数量约占11%,走滑断层数量约占19%。P轴优势方位显示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主压应力近SN向,倾角近水平,呈现由南向北倾斜;T轴倾角近垂直,整体接近俯冲带的倾向。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应力场特征表明,印度板块向北的主动推挤,是形成这一区域应力场的主动力,向南倾的欧亚板块处于一种被动的被挤压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Wadati-Benioff带 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
下载PDF
唐山断裂带三维构造应力场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4
12
作者 孟庆筱 王太松 +2 位作者 吕健 董彦知 郭宝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8-42,共5页
基于跨唐山断裂带两条深地震物探剖面,建立精细的唐山断裂带三维构造应力场有限元模型,利用GPS及地应力观测结果进行约束;与区域M≥5.0地震震源机制解比对,以检验有限元模拟结果可靠性。对唐山断裂带等效应力场及XY平面剪切应力场的分... 基于跨唐山断裂带两条深地震物探剖面,建立精细的唐山断裂带三维构造应力场有限元模型,利用GPS及地应力观测结果进行约束;与区域M≥5.0地震震源机制解比对,以检验有限元模拟结果可靠性。对唐山断裂带等效应力场及XY平面剪切应力场的分析认为,唐山断裂带的深部断裂存在孕育较强地震的可能性,唐山断裂带北东段可能继续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断裂带 三维构造应力场 震源机制解 数值模拟 地震
下载PDF
2013年洱源M_S5.5地震序列M_L≥3.4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杨军 苏有锦 +2 位作者 李孝宾 叶泵 陈佳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6-202,333,共7页
利用云南省地震台网的宽频带数据,采用CAP方法计算了2013年3月3日洱源MS5.5地震前后共10次ML≥3.4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了洱源MS5.5地震前后震源机制解的一致性变化特征,结合精定位结果、震后现场灾害评估报告及震区地质构造情况,判定... 利用云南省地震台网的宽频带数据,采用CAP方法计算了2013年3月3日洱源MS5.5地震前后共10次ML≥3.4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了洱源MS5.5地震前后震源机制解的一致性变化特征,结合精定位结果、震后现场灾害评估报告及震区地质构造情况,判定维西—巍山断裂以西的苍山西麓炼铁盆地东缘主边界断裂带为洱源MS5.5地震的发震构造,震源机制解节面Ⅱ(走向160°、倾角48°、滑动解-99°)为其发震断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P方法 震源机制解 洱源地震序列 发震构造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序列的小震震源机制及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13
14
作者 张致伟 张永久 +3 位作者 程万正 吴朋 龙锋 阮祥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3-49,共7页
利用区域地震台网的数字地震波记录资料,由垂直向记录P和S振幅比值,结合部分清晰的P波初动记录资料,反演得到了2008年5月12日至2009年4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序列中829个ML≥3.5的小震震源机制解。采用统计和力轴张量计算方法,分析了震源... 利用区域地震台网的数字地震波记录资料,由垂直向记录P和S振幅比值,结合部分清晰的P波初动记录资料,反演得到了2008年5月12日至2009年4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序列中829个ML≥3.5的小震震源机制解。采用统计和力轴张量计算方法,分析了震源机制解参数并求取了余震区平均应力场。结果表明:用余震区北段小震震源机制解求得的节面为直立或倾斜,走向为NNE-SSW向,主压应力P轴方位为SWW-NEE方向,计算得到的平均应力张量σ1方向为77.1°;用余震区南段小震震源机制解求得的节面倾角较陡,在50°~90°之间,走向相对较分散,平均应力张量σ1方向为92.4°,呈EW向。从余震区南、北段的平均应力场方位随时间演化过程可以看出,余震区在2008年8月、9月、12月和2009年1月处于应力场调整阶段。最后研究了余震区南、北段的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θ及逆冲型地震类型随时间的变化,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0级地震 余震序列 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
下载PDF
甘肃及邻近地区的构造应力场 被引量:13
15
作者 卜玉菲 万永革 张元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33-841,共9页
构造应力场对地震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文中搜集了甘肃及邻区2001年以来245个M L≥3.5的震源机制解数据,由多个震源机制解反演该区平均应力场,首次给出了覆盖甘肃及邻区的1°×1°的构造应力场方向和相对大小。反... 构造应力场对地震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文中搜集了甘肃及邻区2001年以来245个M L≥3.5的震源机制解数据,由多个震源机制解反演该区平均应力场,首次给出了覆盖甘肃及邻区的1°×1°的构造应力场方向和相对大小。反演结果显示,青藏高原板块内缘最大主压应力呈NE向分布,外缘最大主压应力由西向东呈现出顺时针旋转的特征,即最大主压应力轴由西段近NS向转向中段NNE向,到东段转至NNW向。该区力源来自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挤压。反演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具有相似性,印证了处理方法的正确性,并且反演得到了甘肃地区的非均匀应力场的空间分布,这些结果为解释甘肃地区的地震地质背景和地震预测研究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震源机制解 甘肃地区
下载PDF
基于余震重定位和震源机制解研究青海玛多M_(S)7.4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和断裂形态 被引量:12
16
作者 张建勇 王新 +1 位作者 陈凌 刘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52-562,共11页
2021年5月22日02时04分(北京时间),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发生M_(S)7.4地震,震后余震不断.地质调查和卫星观测对地表断裂痕迹有较好的约束.然而,对于理解区域应力场、地震的产生、传播和终止具有重要意义的地下断层几何结构的约束精度略显不... 2021年5月22日02时04分(北京时间),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发生M_(S)7.4地震,震后余震不断.地质调查和卫星观测对地表断裂痕迹有较好的约束.然而,对于理解区域应力场、地震的产生、传播和终止具有重要意义的地下断层几何结构的约束精度略显不足.利用国家地震台网的连续波形记录,本研究首先基于双差定位法对玛多地震震后25天的余震序列进行重定位,结果显示余震序列大致沿NWW向的江错断裂呈线性分布,位于主震震中两侧,延伸总长~170 km.主震东南侧存在一余震稀疏区,在断裂带东西两端余震分布转向且出现分叉现象,反映出发震断层的复杂几何形态,这与前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采用波形反演方法和P波初动极性反演方法,获得了玛多震源区132个中小余震的震源机制解与震源矩心深度,并基于此对该主余型地震的发震构造与断裂形态进行了初步分析.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玛多M_(S)7.4主震的发震断裂主要为左旋走滑性质,余震与主震性质整体相同,在断裂带东段存在部分逆冲型余震.震源机制解约束的区域主应力方向约N60°E,与区内整体走滑断裂作用相一致.余震震源深度略微起伏,主要集中在10~12 km,且浅部余震较少,表明浅部应力可能主要通过主震释放,余震深度分布可能限定了主震同震破裂的下边界.玛多主震破裂起始于断裂带走向和倾向发生明显变化的位置,表明断裂带的复杂几何结构可能是此次玛多M_(S)7.4地震初始破裂空间分布的决定因素.主震破裂结束的两端都有"马尾状"构造(或次级断层),表明这种分叉断层复杂的几何形态可能控制着主震破裂的最终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M_(S)7.4地震 双差定位 震源机制解 发震构造 破裂形态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地壳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12
17
作者 王晓山 冯向东 赵英萍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10-619,共10页
基于标量断层类型值,对京津冀地区及邻区2187个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分类,统计结果显示研究区震源机制类型以走滑断层和正断层为主,P轴优势方位为NEE—EW和SWW—EW向;采用MSATSI软件包反演该区1°×1°网格的精细地壳应力... 基于标量断层类型值,对京津冀地区及邻区2187个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分类,统计结果显示研究区震源机制类型以走滑断层和正断层为主,P轴优势方位为NEE—EW和SWW—EW向;采用MSATSI软件包反演该区1°×1°网格的精细地壳应力场,结果表明:最大主压应力轴最优解的优势方向为NEE—EW向,与P轴优势方位一致;所有网格的相对应力大小R值均小于0.5,表明京津冀地区应力状态偏拉张性质,而且最小主压应力轴的不确定度变化范围相对稳定,表明现今京津冀地区地壳应力场处于一个相对统一的NNW—SSE向的拉张作用控制下。39°N以北地区最大主压应力轴方位最优解显示一定角度的偏转,同时最大、中等、最小主压应力轴最优解推断的应力状态由西向东存在一个正断层—走滑断层—正断层的转换过程;而39°N以南地区的现今构造应力场保持稳定,最优主压应力轴呈NEE—SWW向,大部分网格应力状态显示走滑型。构造应力场的反演结果与活动构造、GPS主应变方向和剪切波分裂的快波偏振方向等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震源机制 应力张量阻尼反演 地壳应力场
下载PDF
2021年青海玛多7.4级地震序列重定位和震源机制特征 被引量:12
18
作者 赵韬 王莹 +3 位作者 马冀 邵若潼 徐一斐 胡景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90-805,共16页
2021年5月22日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这是继汶川地震后中国大陆发生的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为了深入研究玛多7.4级地震序列的时空分布、震源特性以及发震构造等内容,文中采用双差定位法对玛多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 2021年5月22日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这是继汶川地震后中国大陆发生的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为了深入研究玛多7.4级地震序列的时空分布、震源特性以及发震构造等内容,文中采用双差定位法对玛多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并采用近震全波形矩张量反演方法反演了玛多7.4级主震和15次M≥4余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玛多7.4级地震是一次走滑型地震事件,矩心深度约为13km;余震序列以走滑型为主,也存在部分其他类型,反映局部存在复杂的构造形态;余震序列整体呈NWW向线性分布,长度约150km;由NWW端向SEE端,序列的深度逐渐变浅,断层面的倾角逐渐增大;序列震源机制的走向和类型存在段落差异性,可能揭示断层的走向和性质从北向南存在变化。综合精定位和矩张量反演结果推测,玛多地震的发震断层为走滑性质,倾向SW,走向和断层面倾角具有段落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7.4级地震 震源机制解 双差定位 矩张量反演
下载PDF
2021年云南漾濞6.4级地震序列重定位及震源机制解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莹 赵韬 +1 位作者 胡景 刘春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47-863,共17页
2021年5月21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县发生6.4级强烈地震。为了深入研究漾濞6.4级地震序列的时空分布、震源特性以及发震构造等,文中利用双差法对漾濞地震序列中约2000个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并且利用MTINV程序包反演了地震序列中31个... 2021年5月21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县发生6.4级强烈地震。为了深入研究漾濞6.4级地震序列的时空分布、震源特性以及发震构造等,文中利用双差法对漾濞地震序列中约2000个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并且利用MTINV程序包反演了地震序列中31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漾濞6.4级地震是一次右旋走滑型地震事件,发震断层走向NW,倾角近直立;序列震源机制与主震的一致性较好,以走滑型为主,存在少量混合类型;精定位结果显示序列呈明显的NW向展布特征,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10km以浅;与走向垂直的深度剖面显示,南、北段断层倾向均为SW,但倾角不同;P轴的优势方位为SN向,倾俯角近水平,与区域应力场特征一致。综合重定位和矩张量反演结果推测,漾濞地震的发震断层是一条整体呈NW走向、倾向SW、倾角可能具有分段性的右旋走滑活动断裂,震源区断裂破裂可能存在分段现象,且局部小区域构造形态可能较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6.4级地震 震源机制解 双差定位 矩张量反演
下载PDF
基于震源机制资料分析河套地震带的应力场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20
作者 韩晓明 刘芳 +2 位作者 张文韬 李娟 侯迪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30-1042,共13页
从地质构造运动和1970年以来Ms≥4.0地震的震源机制资料分析认为,垂直差异性和水平剪切运动共同控制河套地震带的应力场,使其表现出左旋剪切并具有较多的正走滑型断层机制解。根据平均力轴张量计算和自助线性反演结果,河套地震带的... 从地质构造运动和1970年以来Ms≥4.0地震的震源机制资料分析认为,垂直差异性和水平剪切运动共同控制河套地震带的应力场,使其表现出左旋剪切并具有较多的正走滑型断层机制解。根据平均力轴张量计算和自助线性反演结果,河套地震带的最大主压应力方位为47°~52°,作用方向NE-SW;最小主压应力方位313°~322°,作用方向NW-SE。平均力轴张量计算结果显示,所辖次级块体的应力场特征并不完全一致,临河盆地的应力场与河套地震带相协调,呼包盆地的应力场表现出区域性差异,压应力方向在包头地区出现顺时针偏转,作用方向NEE;这种非均匀性的应力场分布特征可通过历史中强地震和近期中小地震的应力轴水平投影分布图像得到证实。2003年以来,河套地震带的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的时序曲线趋势下降,这种有序变化更多地是由临河至乌海地区的震源机制一致性引起的,表明该构造部位有可能成为未来应力高度积累和加速释放的优先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地震带 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反演 一致性参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