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te Cenozoic Stratigraphy and Paleomagnetic Chronology of the Zanda Basin,Tibet, and Records of the Uplif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被引量:7
1
作者 MENG Xiangang ZHU Dagang +5 位作者 SHAO Zhaogang YANG Chaobin HAN Jianen YU Jia MENG Qingwei LU Rongp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1期63-72,共10页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te Cenozoic tectonic uplift of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 Tibet Plateau may be inferred from fluvio-lacustrine strata in the Zanda basin, Ngari, Tibet. Magnetostratigraphic study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te Cenozoic tectonic uplift of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 Tibet Plateau may be inferred from fluvio-lacustrine strata in the Zanda basin, Ngari, Tibet. Magnetostratigraphic study shows that the very thick fluvio-lacustrine strata in the basin are 5.89- 0.78 Ma old and that their deposition persisted for 5.11 Ma, i.e. starting at the end of the Miocene and ending at the end of the early Pleistocene, with the Quaternary glacial stage starting in the area no later than 1.58 Ma. Analysis of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indicates that the Zanda basin on the sou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began uplift at -5.89 Ma, later than the nor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Presence of gravel beds in the Guge and Qangze Formations reflects that strong uplift took place at -5.15 and -2.71 Ma, with the uplift peaking at -2.71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 Cenozoic fluvio-lacustrine strata paleomagnetic chronology uplift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Zanda basin
下载PDF
Paleoproductivity and Paleoredox Condition of the Huai Hin Lat Formation in Northeastern Thailand 被引量:6
2
作者 Boonnarong Arsairai Akkhapun Wannakomol +1 位作者 Qinglai Feng Chongpan Chonglakmani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3期350-364,共15页
The petroleum exploration has been conducted in the Khorat Plateau since 1962 and two gas fields have been discovered and commercially produced. The lacustrine facies of the Huai Hin Lat Formation is believed to be on... The petroleum exploration has been conducted in the Khorat Plateau since 1962 and two gas fields have been discovered and commercially produced. The lacustrine facies of the Huai Hin Lat Formation is believed to be one of the main source rocks of the gas. Therefor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Huai Hin Lat shale for understanding the paleoenvironment and petroleum source rock are carried out in this study. Petrographical study and geochemical analysis of shale samples were performed to explain the paleoproductivity and past redox condition. The palynofacies assemblage comprises abundant AOM, acritarchs, phytoclasts, and very small amount of spores and pollen. Geochemical analysis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TOC)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major, trace, and rare earth elements. The paleoproductivity proxies are composed of palynofacies, TOC, excess SiO2, Ba/Al, and P/Al. They reflect a high paleoproductivity except the middle of the lower part(bed 3) and the lower bed 13 of the upper part. Bed 3 shows the highest peak of TOC and the lower bed 13 exhibits a relatively lower TOC, which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excellent and the poorer preservation condition, respectively. The paleoredox proxies consist of U/Th, V/Cr, Ni Co,(Cu+Mo)/Zn, Ni/V, and Ce anomaly. They are used to establish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to characterize the organic matter content, and to assess the source rock potential. They reflect many high peaks and predominantly high values of paleoredox proxies except the middle part and the lower bed(lower bed 13) of the upper part. They indicate that the section was mainly under anoxic or reducing condition, which is supported by the high Ce/Ce*(〉0.8) and V/Cr(〉2.0) values. The middle of the lower part(bed 3) shows lower productivity but it contains the highest peak of TOC, which is conformed to be the excellent preservation of organic matters in the strong reducing condition. The middle part, which shows high productivity, contains relati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vio-lacustrine facies Sap Phlu Basin primary productivity TOC ACRITARCHS organic carbon preservation reducing condition anoxic environment
原文传递
天山北坡乌鲁木齐至沙湾地区富硒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40
3
作者 魏振山 涂其军 +3 位作者 唐蜀虹 王化兵 赵雪娇 白金启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16年第5期893-898,共6页
通过开展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发现新疆天山北坡乌鲁木齐至沙湾地区分布大面积的富硒土壤,硒含量水平较高,且富硒土壤中多种肥力元素含量较丰富。研究发现硒主要富集在表层土壤中,与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认为硒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 通过开展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发现新疆天山北坡乌鲁木齐至沙湾地区分布大面积的富硒土壤,硒含量水平较高,且富硒土壤中多种肥力元素含量较丰富。研究发现硒主要富集在表层土壤中,与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认为硒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但决定硒富集的主控因素是当地典型河湖沉积相的表生地球化学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北坡 富硒土壤 地球化学特征 河湖沉积相
下载PDF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河湖相沉积中两个不整合面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29
4
作者 朱大岗 孟宪刚 +7 位作者 邵兆刚 杨朝斌 孙立倩 王建平 韩同林 韩建恩 杜建军 余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05-608,共4页
通过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的野外实测剖面和地质调查,结合前人资料,根据沉积岩性、不整合面、所含化石、固结程度和岩相变化,初步将这套水平产出、原顶底及接触关系不明的新近纪上新世—第四纪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划分为1个群、3个组、2... 通过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的野外实测剖面和地质调查,结合前人资料,根据沉积岩性、不整合面、所含化石、固结程度和岩相变化,初步将这套水平产出、原顶底及接触关系不明的新近纪上新世—第四纪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划分为1个群、3个组、2次构造运动(不整合)。从新到老为下更新统香孜组(Qp1x)和上新统古格群(N2gg),其中后者又细分为上新统札达组(N22z)和上新统托林组(N12t)。河湖相沉积中香孜组与札达组、札达组与托林组之间2个不整合面的发现和象泉运动与古格运动2次构造运动的确定,为研究青藏高原隆升过程、该区新近纪以来湖泊与河流演化、气候变化、古地理变迁和环境演化,以及新近系、第四系地层划分等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札达 上新世-早更新世 河湖相沉积 不整合面
下载PDF
泥河湾盆地东坡遗址ESR年代学初步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刘春茹 尹功明 +3 位作者 高璐 李建平 林敏 陈士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6-172,共7页
中国泥河湾盆地以发育我国北方晚新生代湖相地层和数目众多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而闻名于世,是研究中国北方第四纪地质与环境、新旧石器和早期人类演化的一个关键地区。东坡遗址是泥河湾遗址之一,形成时代一直没有确定。根据古地磁和区域... 中国泥河湾盆地以发育我国北方晚新生代湖相地层和数目众多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而闻名于世,是研究中国北方第四纪地质与环境、新旧石器和早期人类演化的一个关键地区。东坡遗址是泥河湾遗址之一,形成时代一直没有确定。根据古地磁和区域地质等分析,初步认为东坡遗址形成时代不早于距今780ka。本文利用石英Ti心ESR法对泥河湾东谷坨剖面B/M界限样品进行了测量,年龄为750±88ka,这表明利用该方法对泥河湾层水相沉积物进行测年是可行的。我们利用同样方法和参数对东坡遗址进行ESR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东坡遗址文化层的形成时代为距今304±12ka到333±23ka,平均年龄为321±15k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R测年 Ti心 第四纪 地质年代学 东坡遗址 湖相地层 泥河湾盆地
下载PDF
藏南邛多江地堑的晚新生代沉积地层及对南北向裂谷形成时代的初步限定 被引量:17
6
作者 哈广浩 吴中海 何林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051-2067,共17页
邛多江地堑构成了藏南近南北向裂谷带最东侧的错那-沃卡裂谷中段,是由地堑西缘高角度正断层主控的半地堑式断陷盆地。详细的地质、地貌调查表明,该地堑内主要充填有晚新生代以来的多套河湖相、冰碛及冰水沉积地层。河湖相地层底部以黏... 邛多江地堑构成了藏南近南北向裂谷带最东侧的错那-沃卡裂谷中段,是由地堑西缘高角度正断层主控的半地堑式断陷盆地。详细的地质、地貌调查表明,该地堑内主要充填有晚新生代以来的多套河湖相、冰碛及冰水沉积地层。河湖相地层底部以黏土和粉砂为主,上部以砾石层为主,向上砾石砾径逐渐变大,顶部为早更新世冲积砾石层;冰碛主要发育于地堑中部山前地带,构成宽缓的冰碛台地或者终碛垄、侧碛堤。地层的测年结果表明,该区主要发育两套晚新生代河湖相地层,早期沉积时代早于5Ma,晚期为晚第四纪;而冰碛及冰水沉积的时代主要为中更新世。综合该区地质地貌、沉积和构造等分析结果表明,早期的河湖相沉积与盆地发生初始裂陷后的主边界正断层发生强烈垂直活动有关,而晚期的河湖相沉积主要形成于盆地后期萎缩过程中,成因可能与中更新世以来的冰川堰塞湖有关。由于邛多江地堑受控于西侧主边界正断层,早期沉积应晚于其初始裂陷时代。因此,进一步综合现有年龄数据资料认为,藏南近南北裂谷的初始裂陷时代应早于5~10Ma,但晚于约15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南近南北裂谷 邛多江地堑 河湖相沉积 正断层作用 初始裂陷时代
下载PDF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层序地层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朱大岗 孟宪刚 +5 位作者 邵兆刚 杨朝斌 韩建恩 余佳 孟庆伟 吕荣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08-315,共8页
根据札达盆地河湖相剖面地层岩性、粒度、沉积构造、古生物等反映的沉积岩相,以及不整合面等沉积特征,可将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初步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Ⅰ、Ⅱ)。层序Ⅰ代表上新统地层层序,并进一步区分出退积准层序组... 根据札达盆地河湖相剖面地层岩性、粒度、沉积构造、古生物等反映的沉积岩相,以及不整合面等沉积特征,可将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初步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Ⅰ、Ⅱ)。层序Ⅰ代表上新统地层层序,并进一步区分出退积准层序组和进积准层序组。对应上新世湖相沉积由低位体系域—湖泊扩张体系域—湖泊收缩体系域的演化,反映湖泊由源区水系冲积亚相—滨湖三角洲亚相—滨浅湖亚相—半深湖亚相—滨浅湖亚相的湖泊,由扩张到萎缩的一个完整的发展演化旋回。层序II代表下更新统地层层序,反映一个盆地受构造和气候(冰期—间冰期)双重控制的夭折型冰湖形成演化的由冰水冲积相到冰湖沉积相的不完整沉积旋回,为青藏高原新近系上新统与第四系的研究与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新世-早更新世 河湖相沉积 层序地层 札达盆地 西藏
下载PDF
西藏阿里雅鲁藏布江缝合带韧性剪切带的磁组构特征 被引量:6
8
作者 杨朝斌 朱大岗 +5 位作者 孟宪刚 邵兆刚 韩建恩 余佳 孟庆伟 吕荣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68-173,共6页
应用磁组构测量方法,厘定、划分了札达地区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内的韧性剪切带,两条强韧性带分别位于缝合带北缘和南缘,均具有南盘(下盘)俯冲、平面右旋扭动运动特征和压扁型应变特征。韧性剪切发生于65Ma以前,它们应是印—欧两大... 应用磁组构测量方法,厘定、划分了札达地区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内的韧性剪切带,两条强韧性带分别位于缝合带北缘和南缘,均具有南盘(下盘)俯冲、平面右旋扭动运动特征和压扁型应变特征。韧性剪切发生于65Ma以前,它们应是印—欧两大板块俯冲-碰撞剪切应变产物,是板块缝合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湖相沉积 磁组构 札达盆地 晚新生代 构造隆升
下载PDF
一种新的地质地貌景观类型——西藏札达盆地古格地貌的特征与成因初探 被引量:7
9
作者 孟宪刚 朱大岗 +4 位作者 邵兆刚 杨朝斌 韩建恩 余佳 孟庆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95-301,共7页
札达盆地位于西藏西南边陲,构造上处于喜马拉雅断块挠起带头部内侧,呈NW—SE走向,长约1000km,宽约70km,总面积约40000km2,海拔约4500m。盆地中地层呈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基底岩石为三叠纪—侏罗纪灰岩、砂岩和板岩,盖层为上新世—早更... 札达盆地位于西藏西南边陲,构造上处于喜马拉雅断块挠起带头部内侧,呈NW—SE走向,长约1000km,宽约70km,总面积约40000km2,海拔约4500m。盆地中地层呈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基底岩石为三叠纪—侏罗纪灰岩、砂岩和板岩,盖层为上新世—早更新世早期沉积的固结和半固结岩石,因受喜马拉雅断块挠起运动的影响,形成NW、NE和近EW、SN向等多组节理裂隙。晚新生代以来,盆地上升,在构造节理的主导下,穿越盆地的象泉河及其支流对岩石地层进行侵蚀、切割,在雨水的淋蚀、寒冻风化的剥蚀作用下,逐渐形成现今大小不同和形态奇特的半固结砂泥岩塔林地貌景观—古格地貌,这是中国地质地貌景观的一种新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格地貌 河湖相沉积 固结—半固结 喜马拉雅运动 节理 西藏札达盆地
下载PDF
柴北缘西大滩地区下-中侏罗统层序-古地理及聚煤特征 被引量:6
10
作者 黄献好 孙玉琦 +4 位作者 王伟超 刘炳强 张少林 张语涛 邵龙义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66-283,共18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西大滩地区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煤炭资源有利勘探区,含煤岩系以早侏罗世小煤沟组和中侏罗世早期的大煤沟组及石门沟组为代表。根据露头剖面、钻孔岩芯及测井曲线对该含煤岩系的沉积相、层序地层格架、聚煤模式及岩相古地理... 柴达木盆地北缘西大滩地区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煤炭资源有利勘探区,含煤岩系以早侏罗世小煤沟组和中侏罗世早期的大煤沟组及石门沟组为代表。根据露头剖面、钻孔岩芯及测井曲线对该含煤岩系的沉积相、层序地层格架、聚煤模式及岩相古地理进行研究,并对该区聚煤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内含煤岩系由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油页岩及煤组成,可识别出16种岩相类型以及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与湖泊等3种沉积相类型。以区域不整合面、沉积相转换面、下切谷砂体底部冲刷面、岩性及颜色突变面等为层序界面,共识别出6个层序界面,划分出5个三级层序和相应的低位、湖侵及高位体系域。恢复出各个层序的岩相古地理,主要古地理单元为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及半深湖。研究区厚煤层主要发育于湖侵体系域上部靠近最大湖泛面处的下三角洲平原环境,这里作为低可容空间背景,较高的可容空间增加速率与较高的泥炭聚集速率相平衡,有利于泥炭/煤的聚集。煤层主要在层序SⅢ1、层序SⅢ2及层序SⅢ3中发育,由于古气候逐渐变得干燥,层序SⅢ4和SⅢ5聚煤作用变弱直至终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中侏罗统 层序地层 河湖相 岩相古地理 聚煤规律
下载PDF
西藏札达盆地上新统—早更新统河湖相地层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 被引量:5
11
作者 朱大岗 孟宪刚 +6 位作者 邵兆刚 杨朝斌 王津 韩建恩 余佳 孟庆伟 吕荣平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7-144,共8页
根据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实测剖面中的接触关系、沉积旋回、沉积体系、岩相、岩性、古生物特征和ESR、古地磁测年结果,笔者对札达盆地上新统—早更新统河湖相地层进行了重新划分和时代确定。结合该套河湖相沉积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 根据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实测剖面中的接触关系、沉积旋回、沉积体系、岩相、岩性、古生物特征和ESR、古地磁测年结果,笔者对札达盆地上新统—早更新统河湖相地层进行了重新划分和时代确定。结合该套河湖相沉积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磁性地层、层序地层和地质构造事件,对札达盆地上新统—早更新统河湖相地层进行了多重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将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划分为3个组、4个沉积相、7个沉积亚相、11个岩性段。由新到老划分为:早更新统香孜组(Qp1-1x)、上新统古格组(N22g)和上新统托林组(N21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新统 早更新统 河湖沉积 划分与对比 札达盆地 西藏
下载PDF
甘肃陇中盆地会宁关公滩剖面磁性地层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吴百灵 邓成龙 +7 位作者 孔艳芬 刘素贞 孙蕗 李仕虎 葛俊逸 王元 金昌柱 朱日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90-1399,共10页
本文对陇中盆地会宁含小哺乳动物化石的关公滩剖面河湖相沉积序列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磁化率各向异性结果表明关公滩剖面沉积物记录了典型的原生沉积组构,沉积物沉积以后几乎没有受到后期的扰动.最大磁化率主轴方向... 本文对陇中盆地会宁含小哺乳动物化石的关公滩剖面河湖相沉积序列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磁化率各向异性结果表明关公滩剖面沉积物记录了典型的原生沉积组构,沉积物沉积以后几乎没有受到后期的扰动.最大磁化率主轴方向与现今的古水流流向基本一致,表明区域西高东低的地貌至少在中更新世早期已经形成.磁滞回线、等温剩磁获得曲线的矫顽力谱分析、三轴等温剩磁退磁曲线等岩石磁学结果显示:关公滩剖面河湖相沉积物的磁性矿物有磁铁矿、磁赤铁矿和赤铁矿,其中磁铁矿和赤铁矿是主要的剩磁载体,但其特征剩磁载体以赤铁矿为主.系统退磁结果显示,在大部分样品中,磁铁矿和赤铁矿均记录了几乎相同的特征剩磁的方向,整个剖面呈现单一的正极性.另外,关公滩剖面底部河湖相沉积物中产出丰富的小哺乳动物牙齿化石,经初步研究包括复齿鼠兔(Ochotonoides complicidens)、丁氏鼢鼠(Myospalax tingi)、方氏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变异仓鼠(Cricetinus varians)、大林姬鼠(Cricetinus varians)、复齿旱獭(Marmota complicidens)等六个种类,其中丁氏鼢鼠和复齿鼠兔是相对原始的种类,其时代跨越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早期,其他都是我国北方中、晚更新世常见的种类,该小哺乳动物化石组合性质表明其时代很可能为中更新世早期.因此,综合磁性地层学和小哺乳动物生物年代学结果,关公滩剖面记录了布容正极性时的沉积,剖面底部堆积及其哺乳动物群的时代应为中更新世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地层学 陇中盆地 河湖相沉积 生物年代学 中更新世
下载PDF
泥河湾盆地钱家沙洼剖面中更新世河湖相沉积的环境磁学研究
13
作者 颜梓幸 沈中山 邓成龙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47-1058,共12页
泥河湾盆地在东亚新生代地层、古气候、古生物、古人类研究领域备受关注.本文选择泥河湾盆地东部钱家沙洼剖面河湖相沉积序列为研究对象,测定和分析沉积物样品的χ-T曲线、磁滞回线、等温剩磁获得曲线和反向场退磁曲线以及矫顽力谱分析... 泥河湾盆地在东亚新生代地层、古气候、古生物、古人类研究领域备受关注.本文选择泥河湾盆地东部钱家沙洼剖面河湖相沉积序列为研究对象,测定和分析沉积物样品的χ-T曲线、磁滞回线、等温剩磁获得曲线和反向场退磁曲线以及矫顽力谱分析.结果显示泥河湾盆地东部河湖相沉积物中磁性矿物含量较低,以磁铁矿和磁赤铁矿为主,含有部分赤铁矿.磁化率、非磁滞剩磁、饱和等温剩磁等磁学参数的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存在旋回变化.较细的沉积层(主要是粉砂质黏土层)中,磁化率、非磁滞剩磁、饱和等温剩磁为相对低值,且磁铁矿颗粒的粒度较细;而较粗的沉积层(主要是粗粉砂层、砂质粉砂层)中,磁化率、非磁滞剩磁、饱和等温剩磁为相对高值,且磁铁矿颗粒的粒度较粗.磁学参数的变化特征反映了泥河湾古湖流域中更新世期间气候环境变化及相应水文过程的旋回性,可能受冰期-间冰期旋回影响.这些结果有助于理解泥河湾盆地东部河湖相沉积物的磁性信号,对泥河湾盆地古环境和古气候重建等具有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岩石磁学 环境磁学 河湖相沉积
原文传递
青海湖湖东沙地河湖-风成沉积记录的中晚全新世以来环境变化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东雪 鲁瑞洁 +1 位作者 丁之勇 刘小槺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9-110,共12页
青海湖盆地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是研究环境变化重要的场所。本研究在青海湖湖东沙地获取两个剖面,采用AMS14C测年,结合岩性、粒径组分和常量元素氧化物及其比值等多指标分析方法,重建了湖东沙地8.4 ka BP... 青海湖盆地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是研究环境变化重要的场所。本研究在青海湖湖东沙地获取两个剖面,采用AMS14C测年,结合岩性、粒径组分和常量元素氧化物及其比值等多指标分析方法,重建了湖东沙地8.4 ka BP以来的环境演变过程。结果表明:除少量沉积物处于中等化学风化阶段外,大部分沉积物处于物理风化和初级化学风化阶段,说明自8.4 ka BP以来研究区气候环境总体上相对寒冷干燥。在千年尺度上,研究区不同时间段的气候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8.4—4.2 ka BP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其中,8.4—6.2 ka BP河湖相和风成相沉积互层,表明存在明显的百年尺度气候波动;6.2—4.2 ka BP化学风化和淋溶作用较强,表明季风降水较多,径流较强,发育了较为稳定的湖泊沉积环境。4.2 ka BP以来湖泊消失,化学风化和淋溶作用减弱,沉积物从砾石转变为砂质黄土,显示气候较为冷干且波动较大。对比分析表明,中晚全新世以来青海湖湖东沙地的气候变化特征与东亚季风边缘区其他区域基本一致,并主导了区域沉积环境的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湖东沙地 中晚全新世 元素地球化学 古气候 河湖-风成沉积
原文传递
西藏札达盆地上新统古格组和托林组的厘定与层序地层划分
15
作者 朱大岗 孟宪刚 +6 位作者 邵兆刚 杨朝斌 韩建恩 余佳 雷伟志 孟庆伟 吕荣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984-995,共12页
根据札达盆地剖面中地层的接触关系、沉积旋回、沉积体系和岩相岩性特征,可将上新统河湖相地层划分为2个组、5个沉积相、8个岩段。古格组(N22g)一岩段为砾岩,属河流相沉积;二、三、五岩段以细碎屑岩为主,属浅湖相沉积;四岩段以含粘土质... 根据札达盆地剖面中地层的接触关系、沉积旋回、沉积体系和岩相岩性特征,可将上新统河湖相地层划分为2个组、5个沉积相、8个岩段。古格组(N22g)一岩段为砾岩,属河流相沉积;二、三、五岩段以细碎屑岩为主,属浅湖相沉积;四岩段以含粘土质细碎屑岩为主,属深湖相沉积。托林组(N21t)一、二、三岩段为一套砾岩、含砾中粗粒钙质长石岩屑砂岩和中细粒砂岩的碎屑岩,为典型冲(洪)积扇沉积物。ESR法和古地磁法测年结果表明,古格组形成时代为上新世晚期(4.40~2.47Ma);托林组形成时代为上新世早期(5.44~4.40Ma)。札达盆地为一同生断陷盆地,在上新世时期的构造运动过程中,盆地演化经历了水进体系域—湖泊扩张体系域—湖泊收缩体系域3个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新世 河湖相沉积 层序地层 古格组和托林组 札达盆地 西藏
下载PDF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下更新统香孜组地层厘定与层序地层划分
16
作者 朱大岗 孟宪刚 +5 位作者 邵兆刚 杨朝斌 韩建恩 余佳 孟庆伟 吕荣平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6年第4期406-415,共10页
根据札达盆地香孜组河湖相地层剖面的接触关系、沉积旋回、沉积体系和岩相岩性特征,可将札达盆地下更新统香孜组河湖相地层划分为2个沉积相、3个岩段。香孜组一、二岩段为一套砾岩夹砂岩的粗碎屑岩,属典型的冲(洪)积扇沉积物;第三... 根据札达盆地香孜组河湖相地层剖面的接触关系、沉积旋回、沉积体系和岩相岩性特征,可将札达盆地下更新统香孜组河湖相地层划分为2个沉积相、3个岩段。香孜组一、二岩段为一套砾岩夹砂岩的粗碎屑岩,属典型的冲(洪)积扇沉积物;第三岩段为砾岩与砂岩互层,属冰水冰缘相沉积。ESR法和古地磁法测年结果表明,札达盆地香孜组河湖相地层的形成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2.68—1.36Ma)。札达盆地为一同生断陷盆地,在后期重新复活的过程中,盆地只经历了冲积体系域和水进体系域。冲积体系域形成于札达盆地早更新世早期重新复活层序发育的早、中期,水进体系域形成于札达盆地早更新世早期重新复活层序发育的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更新世 河湖相沉积 层序地层 札达盆地 西藏 香孜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