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道岸线变形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25
1
作者 张小峰 许全喜 +1 位作者 谈广鸣 石国钰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9-26,共8页
以长江下荆江河段较为典型的石首弯道为研究对象 ,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河道岸线变形预测模型。计算表明 ,该模型能较为准确地模拟预测石首弯道进出口段典型断面岸线变化。模拟精度较高 。
关键词 河床演变 横向变形 人工神经网络 预测模型 河道岸线变化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地区中侏罗统延安组延9油层组河流沉积及演化 被引量:24
2
作者 李凤杰 王多云 +1 位作者 刘自亮 王峰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5-283,共9页
依据新的地层划分方案及大量钻井、露头和岩心资料,详细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地区延安组延9油层组(Y9)沉积体系特征及演化,认为延9油层组主要为河流沉积,是延10油层组的继承与发展,发育有辫状河、辫状型曲流河和网状河3种类型的河流。... 依据新的地层划分方案及大量钻井、露头和岩心资料,详细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地区延安组延9油层组(Y9)沉积体系特征及演化,认为延9油层组主要为河流沉积,是延10油层组的继承与发展,发育有辫状河、辫状型曲流河和网状河3种类型的河流。Y93油层是辫状河发育的油层,Y29油层在继承Y39油层河流的基础上发育辫状型曲流河,Y91油层则是在前两期逐渐填平补齐之后,在准平原条件下发育的网状河沉积。华池地区延9油层组发育辫状河—辫状型曲流河和网状河两种河流沉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 辫状型曲流河 网状河 沉积相 河流演化 延9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三峡下游不同类型分汊河段冲刷调整特点分析 被引量:27
3
作者 陈立 周银军 +1 位作者 闫霞 罗优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9-116,共8页
针对三峡工程坝下游不同类型分汊河段在三峡蓄水后的演变特点及规律,依据原观资料,对宜昌~虎牙滩河段、宜都河段、关洲河段及芦家河河段进行河床演变分析,并按照水流动力轴线年内交替与否将以上河段分为水流动力轴线年内交替型分汊河... 针对三峡工程坝下游不同类型分汊河段在三峡蓄水后的演变特点及规律,依据原观资料,对宜昌~虎牙滩河段、宜都河段、关洲河段及芦家河河段进行河床演变分析,并按照水流动力轴线年内交替与否将以上河段分为水流动力轴线年内交替型分汊河道和水流动力轴线年内不交替型分汊河道。研究表明:三峡蓄水后,各典型河段具有各自的演变特点,其主要冲淤规律的不同在于冲刷主要部位的不同,但均为洪水水流动力轴线的所经之地,对于水流动力轴线年内交替型分汊河道而言,表现为其洪水主汊冲刷幅度大于枯水主汊,这一变化显然不利于该类型分汊河段分流格局的稳定,应当引起防洪及航运部门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泥沙工程学 河床演变 冲刷调整特点 分析 三峡下游 分汊河道
原文传递
河流沉积学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8
4
作者 王随继 倪晋仁 王光谦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2000年第4期362-369,共8页
河流沉积学的研究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而且对生产实践和洪灾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为了使研究者能够全面把握河流沉积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从河流分类、河流沉积作用的模拟实验、河流沉积相模式、河流沉积物形成的影响因素... 河流沉积学的研究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而且对生产实践和洪灾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为了使研究者能够全面把握河流沉积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从河流分类、河流沉积作用的模拟实验、河流沉积相模式、河流沉积物形成的影响因素和古河道重建等方面 ,对河流沉积学的进展作了比较全面的回顾 .在此基础上认为 ,河流层序地层学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不同河型沉积物的识别还有待从方法上进行加强 ;分汊河和网状河的多河道形成机理的理论探讨和水槽模拟实验有待深入开展 ;河型及其沉积物的时空转化模式及影响因素需要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 ;等等 .期望将来的研究能够在上述薄弱环节上有所突破 ,从而使河流沉积学的研究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沉积物 沉积物 古河道 薄弱环节 洪灾 综合研究 水槽 相模式 层序地层学 河型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侏罗纪早中期河流沉积及油气分布 被引量:13
5
作者 孟立娜 李凤杰 +2 位作者 方朝刚 李磊 林洪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7,共7页
应用现代沉积学理论,结合岩心观察描述、钻井、测井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侏罗纪早中期富县组到延安组延10、9、8期的沉积体系、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早侏罗世富县组和中侏罗世延安组延10期为深切河谷充填... 应用现代沉积学理论,结合岩心观察描述、钻井、测井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侏罗纪早中期富县组到延安组延10、9、8期的沉积体系、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早侏罗世富县组和中侏罗世延安组延10期为深切河谷充填的辫状河沉积,延9和延8期则发育曲流河沉积.这2种河流沉积经历了有规律的继承性演化:富县组河谷充填作用最强,辫状河道砂体沉积厚度最大.延10期河谷进一步填平补齐,河谷斜坡上次级河道溯源增长、侧向侵蚀使河道变宽,漫滩分布面积减小.延9和延8期,古地形差异进一步减弱,河流转型为曲流河,河道和漫滩沉积均发育.吴起地区侏罗纪早中期河流发育辫状河和曲流河2种河流沉积模式.沉积相对富县组-延安组延8油层组油藏分布起主要控制作用,油气聚集主要受河道砂体展布控制,储层发育的河道砂体是该区今后勘探的主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 曲流河 沉积相 河流演化 侏罗纪早中期 鄂尔多斯盆地 油气分布
下载PDF
三峡水库建成后对长江河床演变影响的预测与对策 被引量:4
6
作者 刘树人 穆桂春 刁承泰 《地球信息科学》 CSCD 2003年第1期1-4,共4页
本文重点讨论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建成后 ,水动力条件大大改变 ,必然会引起水库上、中、下游河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如注入水库的各条支流 ,由于河流基准面被大大抬高 ,都会形成河口拦门沙和水下三角洲。分析了因入库河流基准面抬高 ,自... 本文重点讨论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建成后 ,水动力条件大大改变 ,必然会引起水库上、中、下游河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如注入水库的各条支流 ,由于河流基准面被大大抬高 ,都会形成河口拦门沙和水下三角洲。分析了因入库河流基准面抬高 ,自然会引起水库上游河床的摆动变形。以及水库蓄水后 ,由于波浪、水流对库岸的侵蚀塑造作用和水库运营调蓄时 ,会产生动水压力和静水压力的变化 ,以及风浪的侵蚀、掏蚀 ,必然会大大引起库岸变形 ;对水库库区附近淹没、侵没和渗漏的影响 ;水库建成后 ,水库运营清水下泄时 ,由于含沙量大大减少 ,水的动能加大 ,任何水库都会引起其下游河道冲刷及河床变形 ,河床会发生演变 ,所以 ,三峡水库的河床也会有一个新的调整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长江 河床 波浪 水流 动水压力 静水压力
下载PDF
基于可容纳空间变化的河流相演化新模式及其控藏作用--以莱州湾凹陷垦利A构造为例 被引量:9
7
作者 王航 杨海风 +2 位作者 黄振 白冰 高雁飞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3-83,共11页
为了厘清莱州湾凹陷馆陶组油气差异成藏机理,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结合岩心、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对莱州湾凹陷垦利A构造馆陶组沉积期的沉积基准面及可容纳空间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与河流相沉积演化模式,分析了河流... 为了厘清莱州湾凹陷馆陶组油气差异成藏机理,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结合岩心、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对莱州湾凹陷垦利A构造馆陶组沉积期的沉积基准面及可容纳空间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与河流相沉积演化模式,分析了河流相储层的控藏作用。结果表明:①馆陶组作为三级层序,内部可划分为3个体系域,由早期高可容纳空间体系域、低可容纳空间体系域和晚期高可容纳空间体系域构成。②馆陶组发育网状河、辫状河和曲流河3种河流相类型,受不同体系域的影响,三者在纵向上不断演化,导致储层垂向相变以及平面差异分布较为明显。③不同河流相的差异性决定了不同的油藏特征,早期发育的网状河储层侧向上相互切割拼接,垂向上存在稳定的泥岩夹层,导致横向连通性较好、垂向连通性较差,形成岩性-构造油藏;中期发育的辫状河储层在侧向和垂向上往复切割、相互叠置,侧向与垂向连通性均较好,形成构造-层状油藏;晚期发育的曲流河储层受大套泥岩隔层阻隔,侧向及垂向连通性均较差,形成孤立的岩性油藏。以上认识可为研究区的下一步勘探评价提供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相 可容纳空间变化 沉积演化 成藏特征 新近系 馆陶组 莱州湾凹陷
下载PDF
长江中游戴家洲河段河床演变及碍航特性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蔡大富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7-54,共8页
戴家洲河段为长江重点碍航浅滩河段,列入《长江干线航道发展规划》[1]重点治理对象和交通部《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计划》中。本文在研究该河段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主要分析研究该河段(巴河水道、戴家洲水... 戴家洲河段为长江重点碍航浅滩河段,列入《长江干线航道发展规划》[1]重点治理对象和交通部《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计划》中。本文在研究该河段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主要分析研究该河段(巴河水道、戴家洲水道)演变特点、演变影响因素、演变趋势、碍航特性,为本河段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家洲河段 河床演变 碍航特性 长江中游
下载PDF
长江石首段航道整治工程行洪影响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谷利华 岳红艳 张杰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5-8,共4页
分析了长江石首河段航道整治一期工程河段近期河床演变特点及演变趋势,采用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计算分析了工程对河道水位及流场等的影响,并综合分析了工程对河势和行洪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拟建工程实施后不会对该河段行洪及河势产... 分析了长江石首河段航道整治一期工程河段近期河床演变特点及演变趋势,采用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计算分析了工程对河道水位及流场等的影响,并综合分析了工程对河势和行洪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拟建工程实施后不会对该河段行洪及河势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但局部河势仍会有一定的调整。该研究成果可为航道整治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床演变 数学模型 航道整治 长江石首段
下载PDF
西湖凹陷中深层河流相砂体地震沉积学解释与沉积演化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波 段冬平 +2 位作者 刘英辉 丁芳 陈晨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7-126,共10页
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渐新统花港组储层为河流相沉积,以厚层、块状砂岩为特点,部分发育薄砂体,是良好的油气储层,但受制于海上井资料匮乏、储层埋深较大、砂体非均质性强等因素,砂体预测难度大、可靠性较低。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渐新统花港组储层为河流相沉积,以厚层、块状砂岩为特点,部分发育薄砂体,是良好的油气储层,但受制于海上井资料匮乏、储层埋深较大、砂体非均质性强等因素,砂体预测难度大、可靠性较低。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利用地震沉积学方法中90°相位转换、等时地层切片等技术,综合测井相、地震相,对西湖凹陷中央反转带中南部黄岩区花港组沉积体系及砂体进行了识别与描述。研究认为:花港组可划分为上段、下段2个三级层序,在花上段5个四级层序中可识别出3种河道类型,其中曲流河宽0.2~1.2km,单砂体厚8~30m,宽厚比25∶1~40∶1;辨状河道宽0.8~2.0km,单砂体厚20~40m,宽厚比40∶1~50∶1;分流河道宽0.5~3.5km,单砂体厚15~30m,宽厚比30∶1~100∶1;自下而上由H5层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逐渐向H4层三角洲前缘、H3层辫状河、H2—H1曲流河沉积体系演化;辫状河心滩、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等复合砂体均钻遇较好油气显示,可作为优质的储层,是气田内部寻找剩余油气及周边挖潜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凹陷 中深层 河流相 地震沉积学 沉积演化
下载PDF
南海北部盆地新生代物源对周边主要河流演化的响应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栋梁 李海兵 +3 位作者 王平 潘家伟 郑勇 朱训璋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761-2774,共14页
源汇系统(Source-to-sink system)是将物源区的构造剥蚀、沉积物输送区的沉积物搬运和沉积区的沉积物堆积等视为一个完整系统。沉积物的源区恢复和附近水系重建是源汇研究的热点问题,沉积物碎屑锆石U-Pb定年是源汇系统研究的有效方法之... 源汇系统(Source-to-sink system)是将物源区的构造剥蚀、沉积物输送区的沉积物搬运和沉积区的沉积物堆积等视为一个完整系统。沉积物的源区恢复和附近水系重建是源汇研究的热点问题,沉积物碎屑锆石U-Pb定年是源汇系统研究的有效方法之一。南海北部与其周边地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源汇系统,通过源汇分析可获得南海北部各盆地沉积物来源及周边主要河流的演化历史。本文通过总结前人在南海北部主要盆地新生代沉积物碎屑锆石U-Pb研究成果,探讨珠江、红河和昆莺琼古河的新生代演化历史。珠江最早的支流北江和东江形成于早渐新世,晚渐新世溯源到西江上游的红水河、左江和右江,中新世溯源到西江中游柳江、桂江和上游的北盘江、南盘江。在晚白垩世—古近纪红河属于青藏高原东缘大型向东南或向南流河流的一部分,之后由于地貌变化形成现今红河。昆莺琼古河在早渐新世开始发育影响到珠江口盆地,在晚渐新世昆莺琼古河雏形已经基本形成,中新世起昆莺琼古河可能向西有一定程度的退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新生代物源 碎屑锆石U-Pb 河流演化
下载PDF
长江界牌河段河道演变与综合治理效果分析及后续整治思路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慧 沈华中 张文二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5,共5页
利用实测水沙和地形资料,系统地分析了长江中游碍航严重浅滩河段——长江界牌河道的演变特点、趋势及综合治理工程效果。分析表明:综合治理工程总体上稳定了河势,改善了防洪和航运条件,但部分滩槽和过渡段未得到完全控制,汊道分流比不... 利用实测水沙和地形资料,系统地分析了长江中游碍航严重浅滩河段——长江界牌河道的演变特点、趋势及综合治理工程效果。分析表明:综合治理工程总体上稳定了河势,改善了防洪和航运条件,但部分滩槽和过渡段未得到完全控制,汊道分流比不稳定、变化较大,航槽位置不稳定、局部岸线崩退。在此分析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实施新淤洲前沿低滩守护、右岸上边滩丁坝维修加固、左岸下复粮洲一带护岸守护、左槽出口局部碍航浅区疏浚等后续整治思路,可为界牌河段后续整治工程研究与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牌河段 河道演变 治理效果 整治思路
下载PDF
淮河江苏段入湖航道整治后泥沙回淤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高祥宇 高正荣 窦希萍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24-27,共4页
针对淮河江苏入洪泽湖段航道局部水深不足的问题,拟采用整治工程提升航道等级。在简要介绍了该河段自然条件及河床演变情况的基础上,利用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及泥沙回淤经验公式对航道整治前后的流场变化和泥沙回淤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 针对淮河江苏入洪泽湖段航道局部水深不足的问题,拟采用整治工程提升航道等级。在简要介绍了该河段自然条件及河床演变情况的基础上,利用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及泥沙回淤经验公式对航道整治前后的流场变化和泥沙回淤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整治工程实施后,河道水动力场变化较小,主河段过流能力略有增强,航道泥沙回淤量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床演变 数学模型 泥沙回淤 淮河入湖段
下载PDF
中条山北麓河流地貌特征及其对断裂构造演化的响应 被引量:5
14
作者 卢本添 李志刚 +2 位作者 梁浩 杨敬钧 郑文俊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61-975,共15页
河流地貌发育特征对构造活动异常敏感,因此能够有效揭示活动断裂的分段性差异。通过提取地形信息,综合分析河流地貌参数的空间分布,筛分构造、气候、岩性特征等影响因素,量化构造活动强度,是活动断裂分段性的重要研究切入点之一。中条... 河流地貌发育特征对构造活动异常敏感,因此能够有效揭示活动断裂的分段性差异。通过提取地形信息,综合分析河流地貌参数的空间分布,筛分构造、气候、岩性特征等影响因素,量化构造活动强度,是活动断裂分段性的重要研究切入点之一。中条山北麓断裂是控制中条山与运城盆地差异升降的活动断裂,由南向北可划分为韩阳段、永济段、盐湖段和夏县段,断裂各段的活动性与现今中条山地形地貌的塑造密切相关,是应用河流地貌研究断裂分段性的理想地区。文中通过提取中条山北坡基岩山区流域水系的河道地形信息,获取了河道标准化陡峭指数k_(sn)、坡度S、水系高程剖面的几何特征、河流裂点位置及裂点上、下游下切量等参数。结果显示,纵向上中条山北坡基岩河道记录了1期加速下切事件,在横向上,河道标准化陡峭指数k_(sn)、坡度与河道下切量等地貌参数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化,高值区位于韩阳段-永济段,向W分段性递减,与中条山西高东低的地形起伏相符,但与活动速率高值区及盆地新生界沉积中心(盐湖段)的位置不一致。不一致的主因可能与华山山前断裂部分活动性沿中条山北麓断裂韩阳段西延隐伏断裂的迁移有关,二者活动性在韩阳段-永济段叠加,并被河流地貌敏感记录,形成地貌参数的高值异常区,暗示中条山北麓断裂的构造活动中心已经向W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条山北麓断裂 河流地貌 构造演化
下载PDF
Distribution and Forming Model of Fluvial Terrace in the Huangshui Catchment and its Tectonic Indication 被引量:3
15
作者 WANG Xianyan LU Huayu +2 位作者 Jef VANDENBERGHE CHEN Zhongyan LI Langp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2期415-423,共9页
The Huang Shui River, a main tributary of the Yellow River, crosses a series of tectonically subsided and uplifted areas that show different patterns of terrace forma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fluvial terrace of the Hu... The Huang Shui River, a main tributary of the Yellow River, crosses a series of tectonically subsided and uplifted areas that show different patterns of terrace forma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fluvial terrace of the Huang Shui River is studied through topographic and sedimentologic terrace mapping. Three terraces in the Haiyan Basin, four terraces in the Huangyuan Basin, 19 terraces in the Xi'ning Basin (the four high terraces may belong to another river), nine terraces in the Ping'an Basin, five terraces in the Ledu Basin and 12 terraces in the Minhe Basin are recognized. Sedimentology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geomorphologic and sedimentological pattern of the Huang Shui River, which is located at the margin of Tibet, ar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rivers at other regions.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terrace is more complicated at the Huang Shui catchment: both accumulation terrace and erosion terrace were formed in each basin and accumulation terraces were developed in some basins when erosion terraces were formed in other basins, indicating fluvial aggradation may occur in some basins simultaneously with river incision in other basins. A conceptual model of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se two kinds of fluvial terraces at Huang Shui catchment is brought forward in this paper. First, the equilibrium state of the river is broken because of climatic change and/or tectonic movement, and the river incises in all basins in the whole catchment until reaching a new equilibrium state. Then, the downstream basin subsides quickly and the equilibrium state is broken again, and the river incises at upstream basins while the river accumulates at the subsidence basin quickly until approaching a new equilibrium state again. Finally, the river incises in the whole catchment because of climatic change and/or tectonic movement and the accumulation terrace is formed at the subsidence basin while the erosion terrace is formed at other basins. The existence of the accumulation terrace implied the tectonic subsidence in the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angshui catchment fluvial terrace tectonic subsidence geomorphologic evolution late Cenozoic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中-晚二叠世河流相沉积演化特征及砂体展布规律 被引量:4
16
作者 马帅 王永诗 +4 位作者 蒲秀刚 马立驰 陈世悦 田雯 孙沛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1,共11页
中-晚二叠世河流相致密砂岩是渤海湾盆地上古生界最重要的储集层系,在野外地质剖面勘察与实测、测井和录井资料分析、薄片鉴定及岩心观察描述的基础上,对研究区中-晚二叠世河流相沉积演化特征及砂体展布规律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 中-晚二叠世河流相致密砂岩是渤海湾盆地上古生界最重要的储集层系,在野外地质剖面勘察与实测、测井和录井资料分析、薄片鉴定及岩心观察描述的基础上,对研究区中-晚二叠世河流相沉积演化特征及砂体展布规律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中-晚二叠世河流相沉积主要发育在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自下而上包括黑山段、万山段及奎山段3个富砂层段,整体发育一套紫红色硅质碎屑岩沉积建造,岩石类型多样且颜色多变,各类层理发育,沉积水动力条件强。其中下石盒子组为曲流河沉积,发育边滩、堤岸及泛滥盆地,砂体分布局限;上石盒子组万山段逐渐向辫状河演化,心滩、河道及泛滥盆地交互沉积,砂岩层数及砂体规模较下石盒子组有所增大;奎山段沉积时期物源区碎屑物质供给能力增强,研究区以辫状河河道及心滩沉积为特征,形成满盆富砂的古地理格局。渤海湾盆地下石盒子组河流相残余骨架砂岩累积厚度普遍小于80 m,上石盒子组万山段—奎山段累积厚度普遍为40~120 m,在济阳坳陷、冀中坳陷东部—黄骅坳陷以及临清坳陷中西部发育3个厚度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相 沉积演化 砂体展布 中-晚二叠世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孔店油田馆陶组辫状河—曲流河转换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海 林承焰 张宪国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35-739,共5页
为探讨孔店油田馆陶组河流类型的转换模式,在沉积学的理论指导下,通过对研究区岩心及测井资料的详细描述,在河流成因岩相类型识别的基础上,确定了6种沉积微相类型,并且通过对馆陶组地层垂向沉积微相、河道堆叠样式和河道宽厚比等的变化... 为探讨孔店油田馆陶组河流类型的转换模式,在沉积学的理论指导下,通过对研究区岩心及测井资料的详细描述,在河流成因岩相类型识别的基础上,确定了6种沉积微相类型,并且通过对馆陶组地层垂向沉积微相、河道堆叠样式和河道宽厚比等的变化特征分析,确定了研究区发育辫状河和曲流河2种类型的河流,并建立了研究区的沉积模式;在此基础上,对河型转换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基准面变化、物源供给及古气候3个因素控制着孔店油田馆陶组河流类型的转换过程。受到基准面的逐渐升高、物源供给能力的减弱及古气候环境变的干热等因素的影响,馆陶组沉积逐渐由辫状河体系向曲流河转换,最终建立了研究区河型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河流类型 主控因素 演化模式
下载PDF
长江戴黄河段河道演变及治理措施探讨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慧 范北林 朱勇辉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11,17,共5页
利用实测水沙和地形资料,系统地分析了长江中游戴黄河段的演变特点、趋势及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表明:近年来戴黄河段总体河势基本稳定,但局部河段变化仍较大,主要表现为戴家洲头分流区河势不稳定,主流摆幅较大,影响河势和航运安全... 利用实测水沙和地形资料,系统地分析了长江中游戴黄河段的演变特点、趋势及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表明:近年来戴黄河段总体河势基本稳定,但局部河段变化仍较大,主要表现为戴家洲头分流区河势不稳定,主流摆幅较大,影响河势和航运安全;戴家洲左汊左岸及黄石河段凹岸已护岸线主流贴岸冲刷,岸线不稳定,影响堤防安全。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对戴家洲左汊已护岸线进行加固,实施直港凸岸中上段低水潜丁坝工程和戴家洲右缘中上段护岸工程,对黄石河弯进行护岸加固及对黄石江滩进行综合整治等治理措施,可为河道治理研究与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黄河段 河道演变 治理措施
下载PDF
汶川地震同震滑坡物质在震区的滞留和运移及其对龙门山地形演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伟 刘静 +7 位作者 Vincent Godard 张金玉 许冲 李志刚 徐心悦 许强 王鹏 谢克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970-1983,共14页
2008年M_W7.9汶川地震导致龙门山断裂发生强烈地壳变形,同时引发的巨量同震滑坡加速了该地区的地表剥蚀和河流侵蚀.然而,目前尚缺少系统的数据定量研究滑坡物质的运移以及河流侵蚀速率随时间的演化规律,这些对理解龙门山前缘物质的再分... 2008年M_W7.9汶川地震导致龙门山断裂发生强烈地壳变形,同时引发的巨量同震滑坡加速了该地区的地表剥蚀和河流侵蚀.然而,目前尚缺少系统的数据定量研究滑坡物质的运移以及河流侵蚀速率随时间的演化规律,这些对理解龙门山前缘物质的再分配以及强震对活动造山带地形塑造的作用至关重要.为此,本研究在汶川地震后的6年间,对震区沱江上游3条支流湔江、石亭江、绵远河流域进行了多期次的定点现代河沙采样.通过系统测量河沙中的石英10Be浓度,并与震前已发表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如下基本特点:(1)震后河沙10 Be浓度均有明显降低,表明同震滑坡物质对河沙的稀释作用;(2)震后河流对河沙的运移量增加为震前的1.3~18.5倍,因此震后龙门山地区侵蚀速率短期显著增加;(3)初步估计得到汶川地震产生的滑坡物质被完全运移出造山带所需要的时间至少为100~4000年,接近龙门山地区强震复发周期;(4)震间和同震产生的构造变形和地表剥蚀在空间上具有互补性.考虑到地表剥蚀引起的地壳均衡反弹效应,认为类似汶川地震的强震有利于龙门山的隆升.认识震前、震时和震后的地壳变形及侵蚀过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单次强震事件对高原边界龙门山地形演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汶川地震 同震滑坡 河流卸载 地形演化
下载PDF
河流相储层基准面旋回划分对比及沉积演化——以港西一区1断块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留勤 田昌炳 +2 位作者 胡水清 王继强 丁亚军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0-24,164-165,共5页
以地质、岩心和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为基础,结合自然伽马曲线频率分析结果,对港西油田一区1断块新近系明二段(Nm2)油组河流相沉积进行基准面旋回划分与对比。Nm2油组可以划分为22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对应于22个单层),根据基准面旋回叠加... 以地质、岩心和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为基础,结合自然伽马曲线频率分析结果,对港西油田一区1断块新近系明二段(Nm2)油组河流相沉积进行基准面旋回划分与对比。Nm2油组可以划分为22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对应于22个单层),根据基准面旋回叠加结构特征,可以将其合并为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对工区22个单层的沉积微相研究发现,Nm2-7-1、Nm2-3-2和Nm2-1-1单层的沉积微相以多期河道相互叠置切割为特征,反映了较低的A/S比值(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供应速率之比);而以Nm2-8-2、Nm2-5-2及Nm2-1-3为代表的单层则反映了大面积泛滥平原泥岩背景下孤立河道分布的沉积格局,代表了较高的A/S比值,表明A/S比值在垂向上的旋回性变化控制着沉积微相的发育类型和时空分布模式。精细旋回地层分析和沉积微相研究可以为油田开发中后期有效管理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港西油田 明化镇组 河流相储层 基准面旋回 沉积演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