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aluation of three tracers for labeling distal cerebrospinal fluidcontacting neurons 被引量:7
1
作者 Fang Zhou Jiayou Wang +5 位作者 Hongxing Zhang He Liu Guangping Zhao Cuihua Zu Xiaoxing Lu Licai Zhang 《Neuroscience Bulletin》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5期576-580,共5页
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distal cerebrospinal fluidcontacting neurons(dCSF-CNs)can be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assay using cholera toxin subunit B-conjugated horseradish peroxidase(CBHRP).In the present st... 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distal cerebrospinal fluidcontacting neurons(dCSF-CNs)can be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assay using cholera toxin subunit B-conjugated horseradish peroxidase(CBHRP).In the present study,another two methods with CB alone or CB-conjugated FITC(CB-FITC)were used,and the results from the three methods were compared.Adult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with CB-HRP,CB or CB-FITC.Tracers were diluted to 30%in artificial cerebrospinal fluid and injected separately(in a volume of 3μL)into the lateral ventricle.Animals from the CB-HRP and CB groups were perfused 48 h after surgery while animals from the CB-FITC group were perfused 1,3,6,12,24 or 48 h after surgery.The brain was sectioned(40μm)for immunofluorescence and five sections with positive neurons were selected from each rat for neuron counting.Three clusters of positive neurons in a'Y-like'distribution were detected ventral to the cerebral aqueduct of rats from the three groups.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among the quantitative data.In the CB-FITC group,stable staining was detected even at 6 h after injection.Taken together,lateral ventricle injection of CB/CB-FITC is a useful method for labeling dCSFCNs in rats.The CB-FITC method makes dCSF-CNs labeling much simpler and more conveni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tal cerebrospinal fluid-contacting neurons cholera toxin subunit B-conjugated horseradish peroxidase cholera toxin subunit B cholera toxin subunit B-conjugated FITC label
原文传递
大鼠脑实质内远位触液神经元中5-HT_(1A)受体的分布及其在神经病理性痛中的表达 被引量:13
2
作者 蒋文旭 张励才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43-248,共6页
本文旨在探讨大鼠脑实质内远位触液神经元中5-HT1A受体的分布及其在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慢性结扎损伤坐骨神经建立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分别以缩足潜伏期(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和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对... 本文旨在探讨大鼠脑实质内远位触液神经元中5-HT1A受体的分布及其在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慢性结扎损伤坐骨神经建立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分别以缩足潜伏期(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和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对大鼠热痛敏和机械触诱发痛反应进行评分,以可靠CB-HRP(cholera toxin subunit B with horseradish peroxidase)法追踪标记脑实质内远位触液神经元,用CB-HRP/5-HT1A受体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标记技术定位、鉴别5-HT1A受体在远位触液神经元中的表达,并计数分析5-HT1A受体分布和表达变化与痛行为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神经病理性痛第1、3、7、14天,大鼠的PWL分别为19.37±2.74、12.04±1.77、8.74±1.15、12.31±1.94,PWT分别为18.58±3.62、13.05±1.81、6.66±1.43、11.55±2.01。CB-HRP标记细胞出现的位置和数量恒定。每只动物CB-HRP/5-HT1A受体双重标记的细胞数量分别为276.14±36.00、161.72±28.41、108.64±6.81、139.76±44.64,分别占该动物CB-HRP标记细胞总数的95%、60%、40%和55%。与对照组相比,神经病理性痛大鼠PWL、PWT及CB-HRP/5-HT1A受体双标细胞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果提示,大鼠脑实质的特定部位恒定存在远位触液神经元,该类神经元大多含有5-HT1A受体,该受体的表达与神经病理性痛行为表现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液神经元 5-HT1A受体 神经病理性痛 大鼠
下载PDF
室旁核胆囊收缩素神经元的电镜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朱长庚 张喜京 +2 位作者 刘汉涛 魏瑛 蔡秋云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48-252,共5页
本文应用电镜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研究了大鼠下丘脑室旁核胆囊收缩素(CCK)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分布和突触联系。结果表明:CCK样免疫反应产物定位于大颗粒囊泡、胞浆基质、小透亮囊泡周围、粗面内质网及线粒体膜上。CCK阳性神经元为大细胞或... 本文应用电镜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研究了大鼠下丘脑室旁核胆囊收缩素(CCK)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分布和突触联系。结果表明:CCK样免疫反应产物定位于大颗粒囊泡、胞浆基质、小透亮囊泡周围、粗面内质网及线粒体膜上。CCK阳性神经元为大细胞或小细胞,主要分布于室旁核的内侧部、室管膜下区和毛细血管周围。某些阳性胞体作为突触后成分与CCK阴性的轴突末梢形成轴体突触。CCK阳性树突和轴突分布于整个室旁核内。某些阳性树突和轴突作为突触后成分,与CCK阴性结构形成轴树和轴轴突触。某些CCK阳性轴突末梢围绕毛细血管。另一些CCK轴突末梢作为突触前成分分别与CCK阴性细胞形成轴体、轴树和轴轴突触。此外,作者首次发现CCK阳性树突穿过室管膜直接与第三脑室的脑脊液接触,CCK阳性轴突末梢走行于靠近室管膜的第三脑室腔内。上述结果提示:1.室旁按内CCK神经元的胞体、树突和轴突与非CCK神经元可能形成局部神经回路;2.室旁核内CCK神经元与血管之间可能存在神经-血管回路;3.室旁核内接触脑脊液的神经元,可参与形成脑-脑脊液神经体液回路,并通过脑脊液影响和调节远位靶区的机能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旁核 胆囊收缩素 免疫细胞化学
下载PDF
成年小鼠触液神经元体外分离培养及自我更新能力的鉴定
4
作者 上官泽宇 陈婵娟 +5 位作者 李琦哲 谭伟 颜海健 王春庆 豆晓伟 李青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728-2735,共8页
背景:课题组前期成功在体外分离培养乳鼠触液神经元,尚无研究报道有效分离培养高纯度成年小鼠触液神经元的方法,且触液神经元的自我更新能力是否随着年龄发生变化尚无研究。目的:建立一种高纯度成年小鼠触液神经元体外分离培养的方法,... 背景:课题组前期成功在体外分离培养乳鼠触液神经元,尚无研究报道有效分离培养高纯度成年小鼠触液神经元的方法,且触液神经元的自我更新能力是否随着年龄发生变化尚无研究。目的:建立一种高纯度成年小鼠触液神经元体外分离培养的方法,并鉴定成年小鼠触液神经元与乳鼠触液神经元在体外的自我更新能力。方法:从成年3月龄小鼠颈髓分离含有触液神经元的原代细胞贴壁培养并利用融合多模态成像基因的慢病毒转染细胞,通过嘌呤霉素筛选得到高纯度成年小鼠触液神经元细胞,在完全培养基中悬浮培养。通过免疫荧光检测成年小鼠触液神经元表达神经干细胞标记物巢蛋白(Nestin)及SOX2情况,观察成年小鼠触液神经元体外成球与传代能力;将同等数量(5×10^(3))的第3代成年小鼠及乳鼠触液神经元在同等条件下分为2组,分别接种在含有完全培养基的超低黏附培养板中,在体积分数5%CO_(2),37℃恒温箱悬浮培养,通过体外成球、CCK8实验、qPCR和Western blot鉴定成年小鼠及乳鼠触液神经元的自我更新能力。结果与结论:①实验成功在成年小鼠体内分离出高纯度触液神经元,在体外表达Nestin及SOX2,能形成神经球并连续传代。②成年小鼠触液神经元体外自我更新能力较乳鼠相比明显减弱,细胞培养到第4天时乳鼠触液神经元已经形成直径约为150μm的神经球,而成年小鼠触液神经元所形成的神经球直径仅为40μm(P<0.0001)。③CCK8增殖实验结果表明,成年小鼠触液神经元的增殖活性在培养后各时间点显著弱于乳鼠(P<0.0001)。④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成年小鼠触液神经元Nestin及SOX2的mRNA(P<0.0001)和蛋白表达量(P<0.01)较乳鼠显著下降。⑤上述结果证实,成年小鼠触液神经元的体外自我更新能力显著弱于乳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成年小鼠触液神经元 内源性神经干细胞 自我更新能力 体外培养 细胞提纯 融合多模态成像基因的慢病毒 干细胞潜能鉴定
拮抗触液核P物质对吗啡戒断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媛媛 鲁显福 +1 位作者 彭贞丹 张励才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321-1325,共5页
目的观察P物质(substance P,SP)在吗啡戒断大鼠触液核内的表达及拮抗触液核内SP对吗啡戒断行为学的影响,探讨触液核内SP在吗啡戒断中的作用。方法 SPF级SD♂大鼠2组,吗啡戒断-人工脑脊液组(A组)和吗啡戒断-SP抑制剂组(B组);两组均采用... 目的观察P物质(substance P,SP)在吗啡戒断大鼠触液核内的表达及拮抗触液核内SP对吗啡戒断行为学的影响,探讨触液核内SP在吗啡戒断中的作用。方法 SPF级SD♂大鼠2组,吗啡戒断-人工脑脊液组(A组)和吗啡戒断-SP抑制剂组(B组);两组均采用剂量递增法腹腔注射盐酸吗啡,建立大鼠吗啡依赖模型,在d4上午侧脑室注射霍乱毒素亚单位B-辣根过氧化物酶复合物(CB-HRP)逆行追踪触液神经元;B组d5上午在立体定位仪下侧脑室注射SP拮抗剂(D-Pro2、D-Phe7、D-Trp9)-SP,A组注射人工脑脊液作为对照组;d6上午腹腔注射纳络酮(5mg·kg-1)建立吗啡戒断模型;并进行戒断行为学评分、记录戒断总评分(total withdrawal scores,TWS),免疫荧光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SP的表达。结果 A组大鼠触液核内SP表达增加,B组显示,拮抗触液核内SP可减弱吗啡戒断样症状;两组TWS相比较,A组高于B组(P<0.01)。结论抑制触液核内SP能够减轻吗啡戒断症状,本研究首次证实触液核SP表达参与了吗啡躯体依赖的发展与纳洛酮药物催促戒断,这将有助于利用药理学手段干预阿片依赖寻找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位触液神经元 触液核 P物质 吗啡依赖 吗啡戒断 纳洛酮 血脑屏障 血-脑脊液屏障
下载PDF
多模态影像分子体外验证触液神经元的神经干细胞特性 被引量:1
6
作者 罗张荣 曹亮 +2 位作者 张毅 皮文俊 李青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4期5505-5509,共5页
背景:最近研究发现位于脊髓中央管附近的接触脑脊液神经元(简称触液神经元)具有神经干细胞潜能,但触液神经元在体外研究中纯度不高,且目前尚无体外示踪技术证明其神经干细胞特性。目的:通过多模态影像分子筛选并在体外验证触液神经元的... 背景:最近研究发现位于脊髓中央管附近的接触脑脊液神经元(简称触液神经元)具有神经干细胞潜能,但触液神经元在体外研究中纯度不高,且目前尚无体外示踪技术证明其神经干细胞特性。目的:通过多模态影像分子筛选并在体外验证触液神经元的神经干细胞特性。方法:根据触液神经元特异性表达Pkd2l1基因,针对Pkd2l1基因上游启动子设计一种使触液神经元特异性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多模态影像分子慢病毒(Lentivirus-Pkd2l1-GFP-puromycin-luciferase)。从出生24 h内C57BL/6小鼠延髓组织中提取出原代神经干细胞贴壁培养,用多模态影像分子病毒转染含有触液神经元的原代神经干细胞,通过嘌呤霉素筛选并纯化触液神经元。对筛选纯化的触液神经元进行体外悬浮培养并连续传代4代以上,免疫荧光检测第3代触液神经元与神经干细胞标记物Nestin、Sox2共表达情况。通过对第3代触液神经元诱导分化培养,免疫荧光检测触液神经元与神经元标记物NeuN、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S100β、少突胶质细胞标记物O4的共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成功构建出多模态影像分子慢病毒,并且筛选纯化后的触液神经元能够存活、增殖并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绿色荧光蛋白阳性触液神经元能在体外连续传代4代以上,并表达神经干细胞标记物Nestin、Sox2。诱导分化后,绿色荧光蛋白阳性触液神经元表达神经元标记物NeuN、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S100β、少突胶质细胞标记物O4。结果表明:多模态影像分子病毒能特异性标记触液神经元,触液神经元在体外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能力,通过多模态影像分子在体外成功验证触液神经元具有神经干细胞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液神经元 神经干细胞 多模态影像分子 慢病毒 Pkd2l1
下载PDF
神经病理性疼痛增强HCN2通道在大鼠触液核的表达 被引量:4
7
作者 吴桐 曹静 张励才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23-331,共9页
本文旨在研究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通道亚型2(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yclic nucleotide-gated channels subtype2,HCN2)在触液核的分布及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条件下的表达变化,以期为揭示触液核的生物学功能及神经病理性疼痛的... 本文旨在研究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通道亚型2(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yclic nucleotide-gated channels subtype2,HCN2)在触液核的分布及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条件下的表达变化,以期为揭示触液核的生物学功能及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调控机制提供实验依据。以Sprague-Dawley(SD)大鼠为实验动物,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法制作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用侧脑室注射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霍乱毒素B亚单位复合物(CB-HRP)特异性标记触液核神经元,用热缩足潜伏期及机械缩足阈值作为定量指标研究痛行为,用免疫荧光法及Western blot检测触液核HCN2通道蛋白及c-Fos蛋白的表达量。结果显示,与正常大鼠相比,接受侧脑室CB-HRP注射的大鼠痛阈及触液核HCN2、c-Fos表达均无明显变化;而CCI术后第7、14天,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痛阈显著下降,且触液核神经元的HCN2通道蛋白及c-Fos蛋白的表达显著增加。使用HCN2阻断剂ZD7288后,CCI致痛大鼠痛阈显著提高,触液核神经元HCN2通道蛋白及c-Fos蛋白的表达较相应时间点模型组显著降低,以术后第7、14天为明显。以上结果提示,触液核可能参与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调制,且通过HCN2通道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液核 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通道亚型2 离子通道 C-FOS ZD7288 神经病理性疼痛
原文传递
大鼠第三脑室一氧化氮合酶阳性触液神经元的分布及与催产素的共存 被引量:2
8
作者 肖明 吴凌霞 丁炯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3-167,T032,共6页
应用 NADPH-d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大鼠第三脑室一氧化氮合酶阳性触液神经元的分布及其形态 ,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了一氧化氮合酶与催产素在第三脑室触液神经元内的共存。结果显示 :在视前区至室间核后大细胞亚核平面的第三脑室室... 应用 NADPH-d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大鼠第三脑室一氧化氮合酶阳性触液神经元的分布及其形态 ,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了一氧化氮合酶与催产素在第三脑室触液神经元内的共存。结果显示 :在视前区至室间核后大细胞亚核平面的第三脑室室壁均有一氧化氮合酶阳性触液神经元分布 ,呈自前向后 ,由腹侧部渐向背侧部过渡迁移的特征。一氧化氮合酶阳性触液神经元绝大部分为大细胞型标记神经元 ,胞体呈卵圆形、梭形、多角形与倒置梨形。它们位于脑室管膜内、室管膜下 ,或距室管膜有一定距离处 ,但有突起伸至第三脑室。第三脑室催产素免疫阳性触液神经元的形态及分布与一氧化氮合酶阳性触液神经元基本相似 ,两者高度共存。催产素 /一氧化氮合酶双标神经元 ,约占阳性细胞总数的 90 .9%。上述三种阳性触液神经元与邻近核团关系密切 ,尤其与室旁核之间有很多的阳性纤维互相交错。本研究结果表明 ,第三脑室有大量的一氧化氮合酶与催产素免疫阳性神经元分布 ,并且高度共存 ,从而建立了催产素的下丘脑 -脑脊液 -垂体神经体液调节环路的结构基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第三脑室 一氧化氮合酶阳性触液神经元 分布 催产素 共存
下载PDF
大鼠触液核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1(MKP-1)的分布及其在抑郁状态下的表达 被引量:3
9
作者 陈萍 林清松 张励才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0-96,共7页
本文旨在研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1(MAP kinase phosphatase-1,MKP-1)在大鼠触液核(cerebrospinal fluid-contacting nucleus)的分布及其在抑郁状态下的表达变化,为探讨触液核的功能及其参与抑郁的调控机制提供实验依据。以Sprague... 本文旨在研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1(MAP kinase phosphatase-1,MKP-1)在大鼠触液核(cerebrospinal fluid-contacting nucleus)的分布及其在抑郁状态下的表达变化,为探讨触液核的功能及其参与抑郁的调控机制提供实验依据。以Sprague-Dawley(SD)大鼠为实验动物,用慢性强迫游泳应激制作抑郁模型,用侧脑室注射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霍乱毒素B亚单位复合物(CB-HRP)特异性标记触液核神经元,用体重增长率、糖水偏好和旷场实验行为学指标来评价大鼠抑郁模型的建立,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触液核MKP-1的分布,Image-Pro Plus计数目标神经元CB-HRP/fos和CB-HRP/MKP-1双阳性细胞的数目。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触液核神经元有MKP-1分布;经过28天强迫游泳后,与对照组相比,应激组大鼠的体重增长率、糖水偏好、旷场得分明显降低,触液核中fos、MKP-1免疫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上结果显示,触液核可能参与抑郁症发病的调制,且通过MKP-1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液核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1 FOS 慢性强迫游泳 抑郁
原文传递
触液核NGF/ERK信号通路参与CC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光玲 张励才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653-659,共7页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CCI)大鼠触液核的表达以及拮抗触液核NGF对CCI大鼠痛行为学和触液核p-ERK表达的影响。方法:侧脑室注射CB-HRP逆行示踪触液核,...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CCI)大鼠触液核的表达以及拮抗触液核NGF对CCI大鼠痛行为学和触液核p-ERK表达的影响。方法:侧脑室注射CB-HRP逆行示踪触液核,结合免疫荧光双标观察正常大鼠是否表达NGF和p-ERK。第一步:SPF级雄性SD大鼠,体重200~300 g,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sham组,CCI 1、3、7、14天组。术前1天、术后1天、3天、7天、14天测定机械痛阈(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 MWT)和热痛阈(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 TWL)后处死并取触液核进行Western Blot观察NGF和p-ERK的表达变化情况。第二步:将SD大鼠随机分为6组(n=6):CCI+NGF抗体组、CCI+PBS组、CCI+对照抗体组、sham+NGF抗体组、sham+PBS组、sham+对照抗体组。CCI大鼠术后第6天在立体定位仪下侧脑室分别注射NGF抗体、PBS及对照抗体,测定MWT和TWL后处死并取触液核进行Western Blot观察p-ERK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正常大鼠触液核表达NGF和p-ERK,CCI组大鼠的MWT和TWL明显低于sham组,侧脑室注射NGF抗体后CCI+NGF抗体组大鼠的痛阈较CCI+PBS组和CCI+对照抗体组明显提高,并且其p-ERK表达较其他两组明显降低。结论:触液核NGF/ERK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侧脑室注射NGF抗体可能通过拮抗触液核NGF/ERK信号通路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液核 神经生长因子 ERK 神经病理性疼痛 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
下载PDF
下丘脑室旁核接触脑脊液的胆囊收缩素神经元的分布及特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汉涛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248-250,共3页
本文用免疫组化技术研究室旁核接触脑脊液的胆囊收缩素(CCK)神经元的分布和形态特征。结果显示:CCK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大细胞内、外侧亚核的尾侧,小细胞内侧亚核和室周区。有些与第三脑室关系密切,根据其位置和形态特征,可分为3类;①室管... 本文用免疫组化技术研究室旁核接触脑脊液的胆囊收缩素(CCK)神经元的分布和形态特征。结果显示:CCK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大细胞内、外侧亚核的尾侧,小细胞内侧亚核和室周区。有些与第三脑室关系密切,根据其位置和形态特征,可分为3类;①室管膜内神经元。通过其胞体或脑室树突直接接触脑脊液。②室管膜下神经元。由平行室面突起发出一短侧支进入脑室。③室壁远位神经元。发一长树突穿室管膜进入第三脑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旁核 丘脑 胆囊收缩素 神经元
下载PDF
VEGFR-3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触液神经元增殖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
12
作者 胡茜 颜海健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1年第34期23-25,34,F0003,共5页
目的探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通过PI3K/AKT通路促进触液神经元(CSF-CNs)增殖的作用。方法C57新生3 d小鼠10只取颈髓后分离CSF-CNs并分成四组:正常对照组、空载质粒对照组、VEGFR-3质粒组和抑制剂组,正常对照组不作特殊处理... 目的探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通过PI3K/AKT通路促进触液神经元(CSF-CNs)增殖的作用。方法C57新生3 d小鼠10只取颈髓后分离CSF-CNs并分成四组:正常对照组、空载质粒对照组、VEGFR-3质粒组和抑制剂组,正常对照组不作特殊处理,空载质粒对照组加入空载质粒,VEGFR-3质粒组加入VEGFR-3质粒转染,抑制剂组在转染成功后加入PI3K/AKT抑制剂。处理24 h后检测各组神经球数目和直径,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VEGFR-3、PI3K、AKT、p-AKT的表达。结果VEGFR-3质粒组VEGFR-3表达比正常对照组和空载质粒对照组高(P<0.05),细胞转染48 h转染效率最高。与空载质粒对照组、抑制剂组比较,VEGFR-3质粒组神经球数量、直径增加(P<0.05),PI3K、AKT及p-AKT表达水平增高(P<0.05)。结论VEGFR-3能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CSF-CNs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 PI3K/AKT信号通路 触液神经元 增殖
下载PDF
触液核在大鼠慢性瘙痒维持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宿世玉 田恩琪 +2 位作者 党秀静 孔敏 张励才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07-809,共3页
目的 探讨触液核在大鼠慢性瘙痒维持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3月龄,体重240~ 280 g.第一部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2只大鼠分为3组(n=14):生理盐水组(C组)、丙酮组(A组)和恶唑酮组(O组).O组于颈背部涂抹0.5%恶唑酮15μl,C组... 目的 探讨触液核在大鼠慢性瘙痒维持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3月龄,体重240~ 280 g.第一部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2只大鼠分为3组(n=14):生理盐水组(C组)、丙酮组(A组)和恶唑酮组(O组).O组于颈背部涂抹0.5%恶唑酮15μl,C组和A组分别涂抹等容量生理盐水和丙酮,分别于给药后7、9、13、16、17、18、21、23 d重复上述处理,记录每次给药后30 min内搔抓次数,每组取6只动物,在最后1次涂抹恶唑酮后2h取脑组织,测定触液核c-Fos表达.第二部分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大鼠分为3组(n=8):正常对照组(C1组)、慢性瘙痒组(CI组)和慢性瘙痒+触液核毁损术组(CI+ KA组),CI组和CI+ KA组采用上述方法制备慢性瘙痒模型,触液核毁损术于第8次给药后6h实施,并记录第9次给药后30 min内搔抓次数.结果 第一部分 与C组比较,A组T4-8时搔抓次数增多,O组T1-8时搔抓次数增多,A组和O组触液核c-Fos表达上调(P<0.05);与A组比较,O组T1-8时搔抓次数增多,触液核c-Fos表达上调(P<0.05).第二部分 与C1组比较,CI组和CI+ KA组搔抓次数增多(P<0.05),而CI+ KA组搔抓次数少于CI组(P<0.05).结论 触液核参与了大鼠慢性瘙痒的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 瘙痒症 触液核
原文传递
大鼠触液神经元的免疫组化观察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敬修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2期123-126,共4页
应用5-HT、DBH、PNMT、GABA、加压素、催产素、P物质、L-EnK、M-EnK、 Dyn-A、神经降压肽(NT)及CGRP抗血清的免疫组化法,检测了大鼠脑室中央管系统 (CCCVS)的室管膜与软膜面的一些CS... 应用5-HT、DBH、PNMT、GABA、加压素、催产素、P物质、L-EnK、M-EnK、 Dyn-A、神经降压肽(NT)及CGRP抗血清的免疫组化法,检测了大鼠脑室中央管系统 (CCCVS)的室管膜与软膜面的一些CSFC神经元。研究表明:管膜上皮和软膜结缔组织中, 存在有多种递质或调质的阳性CSFC神经元。脑室游离面除由管膜表面神经元胞体或突起及 远隔部位神经元突起伸入与脑脊液接触外,管膜上皮间神经元也可伸入突起,构成CSFC神经 元。它们的突起也可和远隔部位神经元连系。管膜上皮间神经元大多可排列成数层;细胞形 态以多突或多角形为主,这与以往报道认为主要为双极神经元不同。此外本研究也观察到具 有两个突起的双极神经元与脑组织中神经元发出膨体状轴突支配管膜上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脑脊液 神经元 氨基酸类递质 免疫细胞化学
下载PDF
一个独特接触脑脊液神经核的发现及其科学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励才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113-117,共5页
接触脑脊液神经核,简称触液核,是作者团队在世界上首先发现和命名的一个独特神经核。与目前已知的神经核显著不同的是:触液核的胞体位于脑实质,突起伸在脑脊液中,专司脑-脑脊液的信息传递。本研究历时30余年,参与者超过100人,取得了一... 接触脑脊液神经核,简称触液核,是作者团队在世界上首先发现和命名的一个独特神经核。与目前已知的神经核显著不同的是:触液核的胞体位于脑实质,突起伸在脑脊液中,专司脑-脑脊液的信息传递。本研究历时30余年,参与者超过100人,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10年曾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文章提供了90~400 g大鼠触液核中心点坐标的经验公式,触液核与全脑24个功能区、235个功能核团之间的纤维投射及其可能参与的功能。著录了包括敲除触液核模式动物制作方法等7篇重要参考文献,以便为感兴趣的研究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必要的工作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脑脊液神经核 位置 立体定位技术 模式动物 功能
原文传递
拮抗触液核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5对吗啡依赖大鼠戒断行为的影响
16
作者 王春光 郭淑琴 +4 位作者 张志强 丁彦玲 殷树欣 陈宏伟 张励才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5-229,共5页
目的探讨触液核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5(ERK5)在吗啡依赖大鼠戒断行为中的作用。方法成年♂sD大鼠48只,体质量230-270g,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大鼠随机分为两组(n=24):吗啡-纳洛酮-DMSO组(A组)和吗啡-纳洛酮-BIX02188组(... 目的探讨触液核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5(ERK5)在吗啡依赖大鼠戒断行为中的作用。方法成年♂sD大鼠48只,体质量230-270g,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大鼠随机分为两组(n=24):吗啡-纳洛酮-DMSO组(A组)和吗啡-纳洛酮-BIX02188组(B组)。采用剂量递增法皮下注射吗啡以建立大鼠吗啡依赖模型,d 6上午经腹腔注射纳洛酮,催促戒断症状出现,即建立吗啡戒断模型。采用行为药理学方法结合免疫荧光技术,侧脑室内注射ERK5特异性抑制剂BIX02188,观察其对吗啡依赖大鼠戒断行为、戒断所致痛觉过敏及触液核p-ERK5表达的影响。结果与吗啡-纳洛酮-DMSO组相比,吗啡一纳洛酮.BIX02188组大鼠跳跃、咬牙、湿狗样抖动、腹泻及体重减轻等戒断症状明显缓解(P〈0.05),而扭体、流涎无改善(P〉0.05);戒断所致痛觉过敏明显减轻(P〈0.05)。与吗啡一纳洛酮-DMSO组相比,吗啡一纳洛酮-BIX02188组大鼠触液核p-ERK5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拮抗触液核ERK5可减轻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症状,提示触液核ERK5参与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症状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依赖 戒断症状 触液核 远位触液神经元 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5 BIX02188
下载PDF
Notch1信号通路对小鼠触液神经元体外增殖能力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何宇祺 林宗龙 +5 位作者 王硕 陈立 王洪超 施晓会 豆晓伟 李青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62-270,共9页
目的:探讨Notch1信号通路在调节小鼠触液神经元增殖中的作用。方法:(1)取出生24h内C57BL/6小鼠延髓组织,消化后提取细胞,经流式细胞分选得到触液神经元(cerebrospinal fluid-contacting neurons, CSFcNs)。将CSF-cNs悬浮培养并传代。(2)... 目的:探讨Notch1信号通路在调节小鼠触液神经元增殖中的作用。方法:(1)取出生24h内C57BL/6小鼠延髓组织,消化后提取细胞,经流式细胞分选得到触液神经元(cerebrospinal fluid-contacting neurons, CSFcNs)。将CSF-cNs悬浮培养并传代。(2)将CSF-cNs传至第2代,培养0h、24h、48h、72h、96h、120h时应用CCK-8法检测CSF-cNs光密度(optical density,OD)值,培养5d时应用免疫荧光检测CSF-cNs特异性标志物多囊肾病2型1通道蛋白(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2 like 1,PKD2L1)与神经干细胞标志物Nestin、Sox2及增殖标志物Ki67共表达情况。(3)将第3代CSF-cNs分为4组:对照组、Jagged-1组、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组、γ-分泌酶抑制剂(3,5-二氟苯乙酰基)-L-丙氨酰基-L-2-苯基甘氨酸叔丁酯[(3,5-difluorophenylacetyl)-L-alanyl-L-2-phenylglycine tert-butyl ester,DAPT]组。对照组采用无血清神经培养液培养;Jagged-1组采用无血清神经培养液+5μmol/L Jagged-1培养;DMSO组采用无血清神经培养液+0.05%DMSO培养;DAPT组采用无血清神经培养液+50μmol/L DAPT培养。培养0h、24h、48h、72h、96h、120h时应用CCK-8法检测各组CSF-cNs的OD值;培养5d时应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CSF-cNs PKD2L1、Notch1、Notch受体胞内段(NICD)、Hes1、β-actin蛋白表达情况,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CSF-cNs增殖标志物Ki67蛋白荧光强度(arbitrary unit,A.U.)值。结果:(1)提取的细胞经流式细胞分选后得到的CSF-cNs纯度为(94.5±2.03)%,存活率为(93.64±2.35)%。CSF-cNs可连续传代并形成神经球。(2)第2代CSF-cNs培养0h、24h、48h、72h及96h时的OD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96h与120h的OD值无统计学差异(P=0.44)。CSF-cNs中PKD2L1可与Nestin、Sox2或Ki67共表达。(3)第3代CSF-CNS分组处理后各组细胞PKD2L1蛋白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P=0.27)。Jagged-1组细胞Notch1、NICD、Hes1蛋白表达量均较对照组升高(P<0.01);72h、96h、120h的OD值较对照组均显著性升高(P_(72h)=0.03,P_(96h)=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液神经元 神经干细胞 Notch1信号通路 增殖 大鼠
下载PDF
鸡第三脑室接触脑脊液神经元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波 赖良学 +1 位作者 蒋次柏 杨维太 《兽医大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4期322-325,共4页
用HRP追踪法、高尔基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了鸡第三脑室接触脑脊液神经元的结构、分布和化学性质.结果证实,鸡第三脑室的接触脑脊液神经元主要分布在室旁器、乳头体隐窝、漏斗隐窝顶壁和侧壁的室管膜,散在于室周区、室旁核、视前大细... 用HRP追踪法、高尔基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了鸡第三脑室接触脑脊液神经元的结构、分布和化学性质.结果证实,鸡第三脑室的接触脑脊液神经元主要分布在室旁器、乳头体隐窝、漏斗隐窝顶壁和侧壁的室管膜,散在于室周区、室旁核、视前大细胞核以及弓状核.接触脑脊液神经元可分为4种类型:室管膜上神经元、室管膜内神经元、室管膜下神经元和远位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含有神经肽——VP和OT.提示第三脑室接触脑脊液神经元有直接释放OT和VP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脑室 接触脑脊液神经元
原文传递
触脑脊液神经元生理特性与功能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王洪超 何宇祺 李青 《医学综述》 CAS 2022年第12期2302-2307,共6页
触脑脊液神经元(CSF-cNs)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不同区域,其通过胞体、轴突及树突与脑脊液接触,具有分泌、感知、调节运动及信息传递等功能。此外,CSF-cNs还表达成熟及不成熟神经元标志物,并在生物体成年后持续存在,可能参与神经发生过程... 触脑脊液神经元(CSF-cNs)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不同区域,其通过胞体、轴突及树突与脑脊液接触,具有分泌、感知、调节运动及信息传递等功能。此外,CSF-cNs还表达成熟及不成熟神经元标志物,并在生物体成年后持续存在,可能参与神经发生过程。但目前对CSF-cNs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并不透彻,其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尚未完全清楚。随着CSF-cNs特异性标志物多囊肾病蛋白2-样1离子通道的发现,已证实其在体外具有神经干细胞特性。因此,研究CSF-cNs的分类、起源、生理特性及功能对了解神经系统并治疗脊髓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脑脊液神经元 神经干细胞特性 脊髓损伤
下载PDF
脊髓损伤大鼠触液神经元中p75NTR的表达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栋 谢斌华 +3 位作者 张慧芊 吕谨南 王硕 李青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61-367,共7页
目的 :探讨大鼠触液神经元(cerebrospinal fluid-contacting neurons,CSF-CNs)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 neurotrophin receptor,p75NTR)在脊髓损伤后的表达变化。方法 :成年雌性Sprague-Dawley(SD)大鼠3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 目的 :探讨大鼠触液神经元(cerebrospinal fluid-contacting neurons,CSF-CNs)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 neurotrophin receptor,p75NTR)在脊髓损伤后的表达变化。方法 :成年雌性Sprague-Dawley(SD)大鼠3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假手术组(6只)和脊髓损伤组(24只),脊髓损伤组采用Allen′s打击模型(10g×3cm)在大鼠脊髓T10段造成急性脊髓损伤,分别于损伤3d、1周、2周、4周后进行取材;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只暴露脊髓,不击伤脊髓。对各组大鼠运动功能行BBB评分,各时间点取材行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取材前48h侧脑室注射霍乱毒素B亚单位与辣根过氧化物酶复合物(CB-HRP)特异性标记触液神经元。处死大鼠后,取损伤的脊髓节段10mm,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触液神经元p75NTR的表达,ImagePro Plus计数目标神经元CB-HRP/p75双阳性细胞的数目。结果 :假手术组各时间点BBB评分均为21.0±0;脊髓损伤组在术后3d、1周、2周、4周各时间点BBB评分分别为3.20±0.81、10.73±1.02、12.48±1.86、13.29±1.93,两组各时间点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可见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脊髓组织结构完整,细胞形态正常;脊髓损伤组脊髓组织结构紊乱,神经元变性坏死,胶质细胞增生,胶质瘢痕和脊髓空洞形成。免疫荧光双标示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可见少量CB-HRP/p75双阳性细胞,计数分别为5.16±0.55、4.31±0.6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组伤后3d、1周、2周CB-HRP/p75双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3.35±1.53、21.68±2.15、16.26±2.09,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4周时,CB-HRP/p75双阳性细胞数为4.83±0.73,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75NTR可在大鼠脊髓触液神经元中表达,且在脊髓损伤后表达增加,触液神经元可能通过p75NTR参与脊髓损伤的修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触液神经元 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