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才流动与人才聚集效应的作用机理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牛冲槐 崔静 高凤莲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72-75,共4页
人才聚集是人才流动的产物,当人才流动达到一定规模时,就会产生人才聚集现象,此时的人才处于一个由诸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的开放系统之中,各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可能出现1+1>2的正效应(积极效应),也可能出现1+1<2的负效应(消极效应... 人才聚集是人才流动的产物,当人才流动达到一定规模时,就会产生人才聚集现象,此时的人才处于一个由诸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的开放系统之中,各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可能出现1+1>2的正效应(积极效应),也可能出现1+1<2的负效应(消极效应)。在分别对人才流动与人才聚集效应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两者的机理作用过程,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推动人才合理流动,促进人才聚集效应的产生与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流动 聚集效应 作用机理
下载PDF
四旋翼轴距对下洗气流聚合及抗风扰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樊佳荣 汪朝晖 +1 位作者 冯亚楠 李毅轩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966-1974,共9页
旋翼轴距对下洗气流的聚合流动有重要影响。依据下洗气流形成过程,研究下洗气流与涡团挤压效果和涡干涉下洗气流低压聚合效应,并定义了旋翼下洗气流聚合度。采用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与滑移网格计算方法,并进行风速试验验证,探究多... 旋翼轴距对下洗气流的聚合流动有重要影响。依据下洗气流形成过程,研究下洗气流与涡团挤压效果和涡干涉下洗气流低压聚合效应,并定义了旋翼下洗气流聚合度。采用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与滑移网格计算方法,并进行风速试验验证,探究多旋翼下洗气流间的聚合流动特性并分析下洗气流在不同聚合程度下的抗风扰能力。结果表明:多旋翼间隙内近地涡团的压缩是下洗气流间发生聚合现象的关键特征,下洗气流聚合现象使下游气流速度分布更加均匀,提高气流流动的稳定性。悬停状态下,旋翼距径比为1.1至1.4范围时,旋翼距径比越高,聚合程度越低。气流聚合现象有利于抵抗前飞来流的干扰,但前飞速度超出某一临界值时,下洗气流向下的流动形态被破坏,聚合现象对来流风扰的抵抗作用被削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翼轴距 气流聚合效应 下洗气流聚合度 抗风扰
下载PDF
许氏平鲉幼鱼在不同流场环境下的趋礁行为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席杨 田涛 +4 位作者 杨军 吴忠鑫 刘敏 高东奎 陈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99-406,共8页
为了分析岩礁性鱼类在不同人工鱼礁流场环境中的空间分布,以许氏平鮋Sebastes schlegelii幼鱼(体质量2.78 g±0.51 g)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CFD),分别模拟并分析了立方体框架式鱼礁、圆柱型鱼礁、三角型框架式鱼礁和... 为了分析岩礁性鱼类在不同人工鱼礁流场环境中的空间分布,以许氏平鮋Sebastes schlegelii幼鱼(体质量2.78 g±0.51 g)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CFD),分别模拟并分析了立方体框架式鱼礁、圆柱型鱼礁、三角型框架式鱼礁和立方体实心礁在6种来流速度(0、0.1、0.2、0.3、0.4、0.5 m/s)下的三维绕流流场,同时通过鱼类行为学实测分析,以礁体所影响的流速大小区域作为依据,观察分析了不同结构人工鱼礁流场效应对鱼类的诱集作用。结果表明:最大上升流高度、迎流区长度及侧流区宽度大小与来流速度大小不相关,迎流区域(Ⅱ区)、上升流区域(Ⅳ区)和侧流区域(Ⅴ区)不随来流速度的变化而改变;不同礁体对鱼类的诱集率随来流速度的变化而变化,框架礁对鱼的诱集率由63.06%减少到52.50%,圆柱礁诱集率由43.06%增加到59.44%,三角礁诱集率由39.17%增加到83.61%,实心礁诱集率由49.72%增加到70.28%,在高流速环境下鱼礁对幼鱼的集鱼效果显著提高,且不同礁体5个区域幼鱼平均分布率总体为背涡流区域(Ⅲ区)>侧流区域(Ⅴ区)>鱼礁内部区域(Ⅰ区)>迎流区域(Ⅱ区)>上升流区域(Ⅳ区)。研究表明,4种礁型中以内部结构较为复杂的三角型框架式鱼礁对试验鱼的诱集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鱼礁 数值模拟 流场效应 许氏平鲉 聚集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