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咖啡主要烘焙风味物质的形成及变化规律 被引量:50
1
作者 吕文佳 刘云 +4 位作者 杨剀舟 翟晓娜 刘飞 张春月 冷小京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94-400,共7页
咖啡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功能特性受到人们的喜爱。烘焙温度及烘焙时间决定了咖啡的烘焙程度,并对咖啡风味物质的产生及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咖啡主要烘焙风味物质是与咖啡风味直接相关且代表性强的香气成分,本文通过综合分析烘焙程度与咖啡... 咖啡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功能特性受到人们的喜爱。烘焙温度及烘焙时间决定了咖啡的烘焙程度,并对咖啡风味物质的产生及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咖啡主要烘焙风味物质是与咖啡风味直接相关且代表性强的香气成分,本文通过综合分析烘焙程度与咖啡主要风味物质的形成和变化规律的关系,为系统了解和掌握精品咖啡烘焙工艺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 烘焙 风味物质 变化规律
下载PDF
SDE-GC-MS法测定发酵乳中风味物质 被引量:23
2
作者 王伟君 李延华 +2 位作者 张兰威 马薇 于俊林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32-334,共3页
为考察乳酸菌单菌种发酵乳的产香特性,使用同时蒸馏萃取-气谱-质谱技术(SDE-GC-MS)测定发酵乳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在嗜热链球菌发酵乳中共鉴定出13种相关风味成分:酯类5种、醇类1种、酸类4种、醛类1种、酮类2种,其中主要风味物质2,3-丁... 为考察乳酸菌单菌种发酵乳的产香特性,使用同时蒸馏萃取-气谱-质谱技术(SDE-GC-MS)测定发酵乳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在嗜热链球菌发酵乳中共鉴定出13种相关风味成分:酯类5种、醇类1种、酸类4种、醛类1种、酮类2种,其中主要风味物质2,3-丁二酮和2,3-戊二酮含量分别为0.241μg/ml和0.223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时蒸馏萃取 气质联机 发酵乳 风味物质
下载PDF
肉制品中的风味物质及其分析方法 被引量:15
3
作者 莫树平 林嘉慧 +1 位作者 柏建玲 郑婉玲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5-30,47,共7页
肉类在加工处理过程中形成特殊的风味,其风味特征由其所含化学成分的性质决定。风味物质包括味道活性化合物、风味增强剂及芳香成分等,由美拉德反应和脂质的热降解产生。通过提取,可对肉类风味物质进行量化的仪器分析,而气相色谱—质谱... 肉类在加工处理过程中形成特殊的风味,其风味特征由其所含化学成分的性质决定。风味物质包括味道活性化合物、风味增强剂及芳香成分等,由美拉德反应和脂质的热降解产生。通过提取,可对肉类风味物质进行量化的仪器分析,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是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的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制品 风味物质 美拉德反应
下载PDF
制曲微生物及蛋白质分解力的关系初探 被引量:15
4
作者 蒋红军 范光先 《酿酒科技》 2003年第1期32-34,共3页
通过对高温大曲入室发酵机理的探索,寻找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的各种微生物消长规律、微生物与蛋白质分解力的关系。结果表明,高温大曲在发酵初期微生物的数量、种类都最多,中后期芽孢菌占优势;而由于需满足微生物的生长及形成多种香味物... 通过对高温大曲入室发酵机理的探索,寻找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的各种微生物消长规律、微生物与蛋白质分解力的关系。结果表明,高温大曲在发酵初期微生物的数量、种类都最多,中后期芽孢菌占优势;而由于需满足微生物的生长及形成多种香味物质或其前驱物质,因而中期发酵大曲蛋白质分解力是最高的,可达16~19μg/g·min(酪氨酸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曲 高温大曲 发酵机理 蛋白质分解力 微生物消长规律 香味物质 茅台大曲
下载PDF
大小曲及发酵方式对清香型白酒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陈彬 何宏魁 +3 位作者 刘国英 张凤杰 李安军 韩兴林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66-171,共6页
主要研究了大小曲和发酵方式对清香型白酒风味的影响,通过采用传统清香型白酒发酵方式,研究发现:小曲酿造的白酒中乳酸乙酯、β-苯乙醇、乙醛的含量较高。液态发酵可以产生较多的乳酸乙酯、甲酸乙酯、正丙醇、异丁醇、活性戊醇、异戊醇... 主要研究了大小曲和发酵方式对清香型白酒风味的影响,通过采用传统清香型白酒发酵方式,研究发现:小曲酿造的白酒中乳酸乙酯、β-苯乙醇、乙醛的含量较高。液态发酵可以产生较多的乳酸乙酯、甲酸乙酯、正丙醇、异丁醇、活性戊醇、异戊醇、β-苯乙醇等风味成分,而小麦、玉米液态酿造产生的乙醛、乙缩醛较高。整体而言,各因素对白酒风味影响的重要程度可以进行排序为:发酵方式>大小曲>不同产地高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香型白酒 大小曲 发酵方式 风味成分
下载PDF
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检测鸭汤中挥发性风味成分 被引量:13
6
作者 张音 夏延斌 罗凤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25-231,共7页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的方法,对麻鸭、北京鸭、水鸭、洋鸭4种鸭汤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共鉴定出159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包括醛类31种、酮类13种、醇类24种、酸类3种、酯类14种、烃类44种、胺类4种、醚类3种、呋喃类3种、...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的方法,对麻鸭、北京鸭、水鸭、洋鸭4种鸭汤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共鉴定出159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包括醛类31种、酮类13种、醇类24种、酸类3种、酯类14种、烃类44种、胺类4种、醚类3种、呋喃类3种、含N化合物2种、含S化合物10种、含S、N化合物5种、其他化合物3种。4种鸭汤中共有的风味化合物有12种,分别为戊醛、己醛、庚醛、(Z)-2-庚烯醛、辛醛、(E)-2-辛烯-1-醛、(E)-2-壬烯醛、癸醛、(E)-2-癸烯醛、(E,E)-2,4-癸二烯醛、3-乙基-2-甲基-1,3-己二烯、2-戊基-呋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汤 风味成分 固相微萃取 气质联用
下载PDF
糖分对葡萄酒发酵的影响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烨 孙玉梅 +3 位作者 俞志敏 尤贺 马雷 韩月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80-285,共6页
糖是葡萄酒发酵中酵母菌生长代谢所必须的能源,其种类和含量对酵母菌的发酵能力和代谢产物的生成影响很大。该文从糖种类、糖含量、加糖方式等方面对葡萄酒发酵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及分析,以期为葡萄酒酿造中糖的选择和品质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葡萄酒发酵 风味化合物
下载PDF
新型燕麦酸奶制作工艺及其理化性质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祝烨媛 赵钢 王爱莉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184-192,共9页
以燕麦乳及复原乳为原料,市售酸奶发酵菌种为发酵剂,开发一种新型燕麦酸奶。以感官评分及酸度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燕麦乳与复原乳的复配比、菌种添加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4个因素对燕麦酸奶发酵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 以燕麦乳及复原乳为原料,市售酸奶发酵菌种为发酵剂,开发一种新型燕麦酸奶。以感官评分及酸度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燕麦乳与复原乳的复配比、菌种添加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4个因素对燕麦酸奶发酵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确定燕麦酸奶的最优发酵工艺,并对燕麦酸奶的基本理化指标包括蛋白质、脂肪、氨基酸、酸度、pH进行测定分析,通过ABTS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分析燕麦酸奶的抗氧化活性,通过气质联用法测定燕麦酸奶中风味物质。结果表明,燕麦酸奶的最优发酵工艺为:燕麦乳/复原乳为2:1,发酵菌种接种量为0.2%,发酵时间9 h,发酵温度34℃。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得的燕麦酸奶呈均匀的米白色,口感酸甜适中,富含燕麦清香。GC-MS共检测出燕麦酸奶36种香气成分,主要为酯类、酸类和醛类。与市售酸奶相比,燕麦酸奶的蛋白质含量与其接近但脂肪含量只有其60%,且抗氧化活性及甘氨酸和精氨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更适合减肥人群食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燕麦乳 燕麦酸奶 抗氧化活性 风味物质 理化性质
下载PDF
酸凝干酪成熟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马玲 徐静 +1 位作者 宗学醒 刘会平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3-26,共4页
就酸凝干酪成熟10,30,50 d时的主要挥发性化合物作了分离、鉴定,并对各种风味化合物的可能来源以及对酸凝干酪风味的贡献大小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酸凝干酪在成熟的各个时期所含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不同,成熟10 d时以烷烃类、酸类和其... 就酸凝干酪成熟10,30,50 d时的主要挥发性化合物作了分离、鉴定,并对各种风味化合物的可能来源以及对酸凝干酪风味的贡献大小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酸凝干酪在成熟的各个时期所含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不同,成熟10 d时以烷烃类、酸类和其他类中的柠檬油精等为主。成熟30 d时酮类、酸类和其他类中的吡咯、吡啶等含氮化合物成为主要的挥发性的风味化合物。成熟50 d时主要以酮类、酸类和酚类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凝干酪 气质联机 风味物质
下载PDF
八种高盐腌制芥菜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徐俐 胡伯凯 +1 位作者 吴康云 邓英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14,共5页
以镇远圆杆青、清镇本地青、黔青2号、鸡冠青菜、晴隆青菜、黔青1号、黔紫红和广西客家芥菜为原料进行高盐腌制,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结合气相-质谱(GC-MS)装置对其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8个品种高盐腌制芥菜的风味成... 以镇远圆杆青、清镇本地青、黔青2号、鸡冠青菜、晴隆青菜、黔青1号、黔紫红和广西客家芥菜为原料进行高盐腌制,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结合气相-质谱(GC-MS)装置对其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8个品种高盐腌制芥菜的风味成分中共检测出32种组分,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为硫甙降解产物、醇类及杂环类物质,其中硫甙降解产物中异硫氰酸烯丙酯的相对含量最高,是芥菜的主要风味物质;醇类则以异丁醇、3-甲基-1-丁醇、2-甲基-1-丁醇为主;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是杂环类物质的主要成分。各品种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略微不同,有26~31种,腌制后风味迥异主要源于各主要挥发性物质的含量差异、不同的带菌种类及硫甙的水解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菜 风味物质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法 硫甙降解产物
下载PDF
发酵肉制品风味的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赵俊仁 孔保华 《肉类工业》 2007年第4期32-35,共4页
发酵肉制品的风味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添加成分、非微生物参与产生的化合物和微生物的降解形成的风味物质。现已形成了很多风味化合物的仪器测量法,气谱/质谱联机、高效液相色谱和“电子鼻”都被应用到风味物质的测定上,挥发性化合物和非... 发酵肉制品的风味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添加成分、非微生物参与产生的化合物和微生物的降解形成的风味物质。现已形成了很多风味化合物的仪器测量法,气谱/质谱联机、高效液相色谱和“电子鼻”都被应用到风味物质的测定上,挥发性化合物和非挥发性化合物都有其各自不同的测定方法。原料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通过酶反应和化学反应发生降解,形成了综合风味。围绕生产原料、发酵剂和生产条件展开,讨论了影响风味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肉制品 风味物质 分解作用
下载PDF
发酵蔬菜风味物质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2
作者 黄玉立 赵楠 +5 位作者 黄庆 马倩 胡琨 李华佳 朱永清 左勇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279-285,共7页
发酵蔬菜起源于3100年前商代武丁时期进而传承至今,并成为了我国重要的传统发酵食品之一。蔬菜在封闭式厌氧环境中通过微生物的代谢和一系列化学反应赋予蔬菜异于其原有感官的风味品质深受消费者喜爱。风味物质组成是决定发酵蔬菜特色... 发酵蔬菜起源于3100年前商代武丁时期进而传承至今,并成为了我国重要的传统发酵食品之一。蔬菜在封闭式厌氧环境中通过微生物的代谢和一系列化学反应赋予蔬菜异于其原有感官的风味品质深受消费者喜爱。风味物质组成是决定发酵蔬菜特色风味品质的关键,因此一直是发酵蔬菜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该文综述了发酵蔬菜风味物质的种类、形成机制和非生物影响因素,并对其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发酵蔬菜产业的提质增效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蔬菜 风味物质 形成机制 影响因素 菌群互作
下载PDF
白胡椒加工过程中的风味物质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吴桂苹 谷风林 +1 位作者 房一明 朱红英 《农学学报》 2017年第11期51-61,共11页
为研究白胡椒加工过程中风味物质的变化,探讨异味物质的形成,以胡椒鲜果为原料,静水和换水浸泡2种方式加工白胡椒,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水蒸气蒸馏法萃取白胡椒粒风味物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分析浸泡3天、6天以及终极产品中风味... 为研究白胡椒加工过程中风味物质的变化,探讨异味物质的形成,以胡椒鲜果为原料,静水和换水浸泡2种方式加工白胡椒,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水蒸气蒸馏法萃取白胡椒粒风味物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分析浸泡3天、6天以及终极产品中风味物质组成及差异。白胡椒粒中共检测出167种化合物,β-石竹烯相对含量最高,达到总组分的20.64%~28.31%,其次是柠檬烯,相对含量为6.89%~11.24%。在静水浸泡的白胡椒中检测到异臭物质3-甲基吲哚。白胡椒精油中共检测出31种化合物,3-蒈烯(21.94%~24.64%)、β-石竹烯(17.51%~22.21%)、柠檬烯(18.04%~19.26%)、β-蒎烯(9.63%~10.67%)、α-蒎烯(4.46%~5.65%)、水芹烯(6.70%~7.53%)和月桂烯(3.44%~3.84%)等萜类化合物是白胡椒的主要风味物质。胡椒鲜果静水浸泡3天即能产生异臭味,而采用换水加工的白胡椒未检出异臭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胡椒 加工过程 风味物质 GC-MS
下载PDF
莲子皮黄酒的调配及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吴灿 夏延斌 +1 位作者 唐鑫 苏博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9-34,共6页
用甜菊糖、柠檬酸和黄酒增香剂对莲子皮黄酒进行勾兑和调配,以感官评分值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确定调配最佳组合。采用HS-SPME-GC-MS法分析调配后莲子皮黄酒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并与市售黄酒中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对比,比较... 用甜菊糖、柠檬酸和黄酒增香剂对莲子皮黄酒进行勾兑和调配,以感官评分值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确定调配最佳组合。采用HS-SPME-GC-MS法分析调配后莲子皮黄酒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并与市售黄酒中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对比,比较其差异。最佳调配组合为黄酒增香剂添稀释液添加量4mL,甜菊糖添加量5mg/100mL,柠檬酸添加量50mg/100mL。从莲子皮黄酒和市售黄酒中共鉴定出102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包括酯类55种,醇类13种,烃类16种,酸类5种,醛类4种,酮类2种,醚类1种,酸酐类2种,其他化合物4种。两种酒中共有的风味物质有15种:L-乳酸乙酯、乙酸异戊酯、正己酸乙酯、乳酸异戊酯、庚酸乙酯、丁二酸二乙酯、乙酸苯乙酯、癸酸乙酯、十四酸乙酯、棕榈酸乙酯、苯乙醇、十四烷、十五烷、2,6,10-三甲基十五烷、植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莲子皮黄酒 调配 风味成分 固相微萃取 气质联用
下载PDF
固相微萃取-气-质联仪测定酱油挥发性香气成分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勇 王俊芳 范志刚 《广州化工》 CAS 2010年第8期211-213,共3页
采用固相微萃取法萃取酱油中的各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离鉴定酱油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实验中采用100μm二乙烯苯/碳分子筛/聚二甲基硅氧烷(DVB/Carboxen/PDMS)纤维萃取头,于60℃下对酱油样品顶空吸附30min,于250... 采用固相微萃取法萃取酱油中的各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离鉴定酱油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实验中采用100μm二乙烯苯/碳分子筛/聚二甲基硅氧烷(DVB/Carboxen/PDMS)纤维萃取头,于60℃下对酱油样品顶空吸附30min,于250℃下解析10min,利用GC-MS对解析物进行分离鉴定。从中分离鉴定到了22种香气成分,其挥发性成分主要是醛、酮、醇、酸和杂环类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微萃取(SPME) 酱油 香气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联仪(GC-MS)
下载PDF
加工方式对大豆油中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16
作者 程建军 王兆华 +3 位作者 于殿宇 张赫 尤美月 潘明喆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8-259,共12页
为探究加工方式对大豆油风味物质的影响,采用电子鼻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浸提、热榨和冷榨3种方式加工的大豆油挥发性物质的差异。结果表明:在3种大豆油样品中共检出86种挥发性物质,其中浸提油53种,热榨... 为探究加工方式对大豆油风味物质的影响,采用电子鼻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浸提、热榨和冷榨3种方式加工的大豆油挥发性物质的差异。结果表明:在3种大豆油样品中共检出86种挥发性物质,其中浸提油53种,热榨油54种,冷榨油45种,主要包括醛类、醇类、酮类、酸类、酯类、萜烯类、杂环类(呋喃和吡嗪)以及烃类等化合物。在3种大豆油中检出相同的挥发性物质有24种。主成分分析和层次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加工方式对大豆油风味的影响较大。采用气味活度值(OAV)判定3种大豆油样品的关键风味物质,浸提油中检出关键风味物质15种,以3-壬烯-2-酮等物质为主,使浸提油具有浆果风味。热榨油中检出关键风味物质16种,其中2,5-二甲基吡嗪等杂环类物质使热榨油具有独特的烘焙风味。冷榨油中检出12种关键风味物质,以(E,E)-2,4-庚二烯醛等醛类物质为主,使冷榨油具有天然油脂风味。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表明电子鼻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检测结果间存在较好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 电子鼻 大豆油 加工方式 风味物质
下载PDF
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灵芝发酵物中的挥发性物质(英文)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高强 王晓玲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89-395,共7页
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灵芝发酵物的风味物质进行了定性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灵芝发酵物中至少含有31种风味物质。对其中21种主要成分进行了鉴定,这些物质大多是酮类、醇类和内酯类化合物。所有物质中4,5-二氢-3,5-二甲基-2-... 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灵芝发酵物的风味物质进行了定性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灵芝发酵物中至少含有31种风味物质。对其中21种主要成分进行了鉴定,这些物质大多是酮类、醇类和内酯类化合物。所有物质中4,5-二氢-3,5-二甲基-2-呋喃酮的含量最高,达64.12%。此外,3-戊烯-2-酮和戊基乙烯基原醇是已知的食品香料成分。结果有助于初步理解灵芝发酵物产生清淡香味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真菌 液体发酵 风味物质 气质联用
下载PDF
不同气调包装对熟制蟹肉蟹黄贮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汤璐瑶 黄子林 +2 位作者 黄林玉 吕一品 唐雪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64-269,278,共7页
熟制蟹肉蟹黄由于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较高,暴露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腐败变质,使货架期大大缩短,严重限制了产品生产和销售规模。本文以熟制蟹肉蟹黄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气调包装方式(空气,60%CO2+40%N2和40%CO2+60%N2)在4℃贮藏条件下对... 熟制蟹肉蟹黄由于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较高,暴露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腐败变质,使货架期大大缩短,严重限制了产品生产和销售规模。本文以熟制蟹肉蟹黄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气调包装方式(空气,60%CO2+40%N2和40%CO2+60%N2)在4℃贮藏条件下对其品质的影响,分析风味物质变化规律和货架期,最后确定产品最优气调包装方式。研究结果显示,与空气组比较,气调包装组的菌落总数、pH、挥发性盐基氮及丙二醛含量明显降低,且40%CO2+60%N2组效果最佳;40%CO2+60%N2组样品挥发性风味物质随时间变化损失较少,呈味核苷酸腺苷酸(AMP)含量显著减少,肌苷酸(IMP)、肌苷(HxR)及次黄嘌呤(Hx)显著增加(P<0.05),感官评价得分最高,货架期可达到28 d左右,比空气包装组延长了8 d。因此在4℃贮藏条件下采用40%CO2+60%N2气调包装能有效提高熟制蟹肉蟹黄的风味品质和货架期限,是一种较好的冷藏保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调包装 蟹肉 蟹黄 货架期 风味成分
下载PDF
费氏丙酸杆菌与乳酸菌混合发酵酸奶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韩芸娇 梁玲 +3 位作者 邱雯雯 查梦吟 张茜 陈存社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6-104,共9页
将费氏丙酸杆菌与乳酸菌混合发酵酸奶,结果表明:将两种菌同时接入,在35℃条件下发酵6 h,混合发酵乳的酸度即达到70°T以上,且后酸化能力弱,CLA含量高,达120.66μg/m L。感官评价表明:混合发酵乳呈乳白色,有光泽,气味协调,口感细腻黏... 将费氏丙酸杆菌与乳酸菌混合发酵酸奶,结果表明:将两种菌同时接入,在35℃条件下发酵6 h,混合发酵乳的酸度即达到70°T以上,且后酸化能力弱,CLA含量高,达120.66μg/m L。感官评价表明:混合发酵乳呈乳白色,有光泽,气味协调,口感细腻黏稠,组织状态均匀稳定且无乳清析出。利用固相微萃取结合GC-MS对费氏丙酸杆菌发酵乳、乳酸菌发酵乳、混合发酵乳的风味物质进行测定。测得3种发酵乳中的风味物质主要包括醛类、酮类、酯类、酸类、醇类等;其中,从费氏丙酸杆菌发酵乳中共检测出26种风味物质,主要的风味成分是酸类物质,相对含量达到83.20%;从乳酸菌发酵乳中共检测出27种风味物质,主要的风味成分是酮类、酯类和酸类,相对含量达到83.96%;从混合发酵乳中共检测出24种成分,主要的风味成分也是酸类物质,相对含量达到83.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氏丙酸杆菌 混合发酵 发酵酸奶 风味物质
原文传递
不同熟制方式对葛仙米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程超 洪颖 李伟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09-214,共6页
利用HS-SPME-GC-MS法和电子鼻方法分析高压锅、微波炉、电磁炉3种不同熟制方式对葛仙米风味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葛仙米主要挥发性成分是烷烃类、酸类和酯类物质,不同熟制处理后葛仙米风味成分发生了变化,与对照相比,葛仙米中的烷烃类... 利用HS-SPME-GC-MS法和电子鼻方法分析高压锅、微波炉、电磁炉3种不同熟制方式对葛仙米风味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葛仙米主要挥发性成分是烷烃类、酸类和酯类物质,不同熟制处理后葛仙米风味成分发生了变化,与对照相比,葛仙米中的烷烃类物质在高压锅和微波炉熟制处理中含量下降至约1/20,电磁炉处理后烷烃类物质含量下降约1/2;高压锅和微波炉熟制的葛仙米风味物质中酯类物质含量增加近2倍,分析后发现加工后的葛仙米在感官上表现的更具清香味。电子鼻检测结果表明熟制和未熟制的葛仙米的风味可以明显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仙米 风味成分 HS-SPME-GC-MS 电子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