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不同强度短时强降水物理量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张武龙 康岚 +1 位作者 杨康权 银航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39-449,共11页
利用2007-2017年5-9月四川盆地84个国家自动站逐小时观测资料和时间间隔6 h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不同强度短时强降水发生发展所需的热力、水汽和垂直风切变等条件,并对不同强度短时强降水的环境物理量特征进行了对比... 利用2007-2017年5-9月四川盆地84个国家自动站逐小时观测资料和时间间隔6 h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不同强度短时强降水发生发展所需的热力、水汽和垂直风切变等条件,并对不同强度短时强降水的环境物理量特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极端短时强降水的抬升凝结高度、自由对流高度和平衡高度(EL)均高于普通短时强降水,EL可以较好地区分极端短时强降水和普通短时强降水,约75%的极端短时强降水和普通短时强降水分别发生在EL高于258.6和658.2 hPa的环境下。极端短时强降水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和对流抑制能量值同样高于普通短时强降水,约50%的极端短时强降水和普通短时强降水的CAPE值分别高于792.5和451.9 J·kg^(-1)。不同强度短时强降水的850和500 hPa假相当位温差(θse850-θse500)差异显著,极端短时强降水的θse850-θse500数值明显高于普通短时强降水,10℃可做为区分二者的参考阈值。约50%的短时强降水大气整层可降水量(PW)超过58 mm,不同强度短时强降水的PW差异不明显,但极端短时强降水具有较为明显的上干下湿垂直分布特征。垂直风切变和上升运动对四川盆地不同强度短时强降水的区分没有明确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物理量特征 四川盆地
下载PDF
短时强降水临近预报的思路与方法 被引量:243
2
作者 俞小鼎 《暴雨灾害》 2013年第3期202-209,共8页
对短时强降水主观临近预报的主要思路和方法进行综述。(1)短时强降水(flash heavy rain)是指1 h雨量在20 mm或3 h雨量在50 mm以上的降水事件。短时强降水事件的识别主要由雨强和降水持续时间两个要素确定。(2)雨强临近估计的主要根据是... 对短时强降水主观临近预报的主要思路和方法进行综述。(1)短时强降水(flash heavy rain)是指1 h雨量在20 mm或3 h雨量在50 mm以上的降水事件。短时强降水事件的识别主要由雨强和降水持续时间两个要素确定。(2)雨强临近估计的主要根据是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和雨强之间的经验关系,即Z-R关系。对流性雨强的估计,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是将对流性降水分为大陆强对流型和热带海洋型两种类型,分别采用不同的Z-R关系。雨强估计的主要误差来源包括不适当的Z-R关系、地形对雷达波束阻挡、冰雹"污染"、强降水和冰雹对雷达波束的衰减、硬件定标偏差、被大雨淋湿的天线罩导致的衰减等。(3)判断是否出现强降水的另一要素是降水的持续时间。沿着回波移动方向高降水率的区域尺度越大,降水系统移动越慢,则持续时间越长。对于导致强降水的β中尺度对流系统,其雷达回波的移动矢量是平流矢量和传播矢量的合成。如果平均风方向(平流方向)与回波传播方向交角大于90°,称为后向传播,此时回波移速小于平均风速,移动较慢,易导致强降水。在有利于强降水的环境条件下,含有中气旋或更大尺度涡旋的β中尺度对流系统会明显增大强降水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临近预报 大陆强对流降水型 热带海洋降水型 后向传播 中气旋
下载PDF
短时强降水和暴雨的区别与联系 被引量:101
3
作者 孙继松 《暴雨灾害》 2017年第6期498-506,共9页
从物理机制、预报技术方法等方面,讨论了短时强降水和暴雨的异同。主要结论包括:(1)充沛的大气可降水量是形成暴雨或极端短时强降水的必要条件,但对于非对流大尺度降水(层状云)过程,对流层低层的净水汽平流量或水汽通量辐合的强度是判... 从物理机制、预报技术方法等方面,讨论了短时强降水和暴雨的异同。主要结论包括:(1)充沛的大气可降水量是形成暴雨或极端短时强降水的必要条件,但对于非对流大尺度降水(层状云)过程,对流层低层的净水汽平流量或水汽通量辐合的强度是判断降水强度的核心因子,这也是大范围暴雨预报分析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对于中尺度层云降水过程,水汽垂直输送量和气柱内水汽的净平流量则同等重要;对于对流过程,如果不考虑蒸发过程,瞬时降水强度主要决定于水汽垂直递减率(而非整层大气可降水量)和低层大气对流有效位能(CAPE)而不是整层大气的CAPE。(2)降水强度与实际有效凝结率(形成地面有效降水)关系密切,而有效凝结率与云的形态结构特征直接联系;从另一角度看,对流云的形态特征由大气层结状态和环境风垂直切变决定。(3)对于天气尺度系统造成的大范围稳定性降水过程,降水的持续时间取决于天气系统的移动速度,更确切地说,是降水区域上空水汽辐合维持时间的长短;对于对流降水过程,降水持续时间则取决于对流系统的尺度、移动速度和传播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短时强降水 降水强度 水汽方程
下载PDF
短时强降水特征统计及临近预警 被引量:77
4
作者 段鹤 夏文梅 +2 位作者 苏晓力 王秀英 刘建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94-1206,共13页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探空和逐小时降水量资料,对2010 2012年,滇西南普洱、西双版纳537次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三种短时强降水概念模型,分别是:低质心弱辐合型短时强降水、低质心辐合型短时强降水、高质心短时强降水。...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探空和逐小时降水量资料,对2010 2012年,滇西南普洱、西双版纳537次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三种短时强降水概念模型,分别是:低质心弱辐合型短时强降水、低质心辐合型短时强降水、高质心短时强降水。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短时强降水的强度特征、移速特征、生命期特征、垂直风切变特征等,探讨了辐合作用与强降水维持时间的关系、辐合切变量与雨强的关系、D_(VIL)与降水量的关系。并得出预警方法:满足如下条件时,出现短时强降水的可能较大:(1)低质心强降水中,回波无倾斜特征,强度以40~45 dBz为主,强度从低层到高层维持或缓慢减弱,大部分回波的H_((40dBz))≥H_0,且0℃层高度上40 dBz的回波的累计长度/回波移速≥0.67 h(辐合切变量≥2.2 m·s^(-1)时,累计长度/回波移速≥0.50 h),预报提前时间30~40 min。(2)高质心强降水中,强回波边缘存在宽≥3 km、强度为40~45 dBz的回波,且0℃层高度上40 dBz的回波的累计长度/回波移速≥0.47 h,预报提前时间28 min左右。此外,对短时强降水成因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预报 短时强降水 统计特征 垂直剖面 飑线
下载PDF
太行山地形影响下的极端短时强降水分析 被引量:42
5
作者 王丛梅 俞小鼎 +2 位作者 李芷霞 李江波 王秀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25-433,共9页
2015年8月2日午夜和2011年8月9日前半夜,在两种不同天气系统背景下太行山东麓都出现了小时雨量超过50 mm的极端短时强降水天气,两次过程都是雷暴先在太行山区触发加强,经过下山2 h先后在丘陵站平山和山前平原站石家庄市区产生极端短时... 2015年8月2日午夜和2011年8月9日前半夜,在两种不同天气系统背景下太行山东麓都出现了小时雨量超过50 mm的极端短时强降水天气,两次过程都是雷暴先在太行山区触发加强,经过下山2 h先后在丘陵站平山和山前平原站石家庄市区产生极端短时强降水。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石家庄SA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不同天气系统背景下太行山特殊地形影响的极端短时强降水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偏东气流被南北向的太行山地形强迫抬升,且与下山雷暴出流形成中尺度辐合线触发新的雷暴,雷达回波呈现后向传播特征和列车效应造成局地极端短时强降水。太行山地形通过增强辐合上升运动、增大垂直风切变使雷暴下山加强。不同天气系统强迫下,太行山特殊地形对雷暴发展作用不同。在偏西气流引导下,暖区极端短时强降水由阵风锋触发,具有突发性、降水时间短、伴随风力大的特点,下山雷暴出流加快且与山前偏东风的辐合加强,陆续在丘陵区和山前平原触发对流与下山雷暴合并加强造成极端短时强降水;而在东北气流引导下,回流冷锋和阵风锋共同触发的极端短时强降水具有持续时间较长、降雨总量较大、伴随风力较小的特点,太行山东坡对东北冷湿回流有阻挡积聚作用,东北偏北来的雷暴出流边界西端在迎风坡上强迫抬升使雷暴触发并加强,东北气流遇山后发生气旋性偏转使雷暴出流转向东南下山,与平原的偏东风辐合加强,造成丘陵区和山前平原的总降雨时间更长、降雨总量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地形 极端短时强降水 雷暴下山 后向传播
下载PDF
2010-2016年江西省暖季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 被引量:36
6
作者 付超 谌芸 +2 位作者 朱克云 单九生 曾智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238-1247,共10页
利用江西省2010-2016年5-9月1597个观测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对江西省短时强降水进行统计分析。采用REOF将降水场划分为5个区域:赣北南部(Ⅰ区),抚州市及赣州中部(Ⅱ区),赣北北部(Ⅲ区),赣南南部、北部(Ⅳ区)以及赣中西部(V区)。短时强降水... 利用江西省2010-2016年5-9月1597个观测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对江西省短时强降水进行统计分析。采用REOF将降水场划分为5个区域:赣北南部(Ⅰ区),抚州市及赣州中部(Ⅱ区),赣北北部(Ⅲ区),赣南南部、北部(Ⅳ区)以及赣中西部(V区)。短时强降水高频区主要分布在山地及河谷附近,分别为湘赣交界罗霄山脉东侧、武夷山西侧、信江河谷、乐安河谷和昌江河谷。河谷附近短时强降水频次以昌江河谷最高(16.9次/a),山地附近最高在罗霄山脉东侧(12.6次/a),极端短时强降水分别位于上饶市东北部山区(3.7次/a)及九岭山南侧的锦江河谷(3.3次/a)。短时强降水主要发生在5月第3候,6、7月第3~4候以及8月第2~3候。Ⅳ、Ⅴ区具有单峰型的日变化特征;Ⅰ、Ⅱ、Ⅲ区具有双峰型的日变化特征。主峰基本集中在下午17时;次峰在上午08-10时。短时强降水对暴雨贡献率基本在40%以上,Ⅰ、Ⅱ区的暴雨天气过程将近一半是由短时强降水贡献的。信江河谷是暴雨雨量中心,但并不是短时强降水雨量中心;昌江河谷与武夷山西麓既是暴雨中心也是短时强降水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统计分析 暖季 降水性质
下载PDF
基于物理量参数的江苏短时强降水预报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35
7
作者 沈澄 孙燕 +1 位作者 魏晓奕 尹东屏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57-566,共10页
本文利用2004—2013年6—8月江苏省三个常规探空站(徐州、射阳、南京)的逐日高空探测资料,计算了51个物理量参数。在物理量参数与短时强降水事件(观测时刻后0~6 h内出现的短时强降水天气)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基础上,根据物理量参... 本文利用2004—2013年6—8月江苏省三个常规探空站(徐州、射阳、南京)的逐日高空探测资料,计算了51个物理量参数。在物理量参数与短时强降水事件(观测时刻后0~6 h内出现的短时强降水天气)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基础上,根据物理量参数在短时强降水样本和非短时强降水样本中值域分布特征,最终选定了具有预报意义的16个物理量参数。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物理量参数对短时强降水天气的指示作用,根据各物理量参数在各月短时强降水事件中的阈值,确定了江苏短时强降水预报的判定指标。采用隶属函数转换法,建立江苏夏季短时强降水预报模型,经实况拟合检验,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物理量参数 拟合率
下载PDF
“21·7”河南特大暴雨降水特征及极端性分析 被引量:32
8
作者 杨浩 周文 +4 位作者 汪小康 李山山 王婧羽 王晓芳 胡泊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71-579,共9页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237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以下简称国家站)和区域气象观测站(以下简称区域站)小时降水量资料,从累计降水量、降水强度和时间演变等角度,分析了“21·7”(2021年7月17—22日)河南特大暴雨的极端性特征。结果...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237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以下简称国家站)和区域气象观测站(以下简称区域站)小时降水量资料,从累计降水量、降水强度和时间演变等角度,分析了“21·7”(2021年7月17—22日)河南特大暴雨的极端性特征。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累计降水量大、突发性强、暴雨落区集中等特点。6天累计降水量平均达到219.05 mm·站^(-1),有155个站超过600 mm。全省5.43万km^(2)累计过程降水量大于250 mm,超过“75·8”过程(1975年8月)的3.45万km^(2)。强降水主要出现在3个时段(18日15时至19日04时、19日09时至21日08时、21日09时至22日14时),最大降水时段发生在19—21日,落区集中在太行山东南侧、伏牛山东北侧的豫中北地区。有1514个站出现至少1个时次的短时强降水(≥20 mm·h^(-1)),大值中心分别位于郑州、新乡和鹤壁等地,部分区域短时强降水贡献率超过70%。强降水中心在20日中午至21日夜间由河南中部向河南北部移动,强度由强变弱再加强。此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极端性表现出明显的局地性特征,郑州国家站7月20日17时1 h降水量达201.9 mm,超过“75·8”过程的小时降水强度,并打破全国国家站历史纪录。3 h和6 h最大降水量均发生在郑州尖岗水库附近。郑州站7月总降水量高达902.0 mm,约是近70年历史平均值的6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7”特大暴雨 短时强降水 极端性 河南
下载PDF
河南省雨季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29
9
作者 王婧羽 李哲 +2 位作者 汪小康 王晓芳 崔春光 《暴雨灾害》 2019年第2期152-160,共9页
利用高密度地面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河南省2010—2015年雨季(5—9月)短时强降水(flash heavy rain, FHR)的时空分布特征。主要结果如下:河南省FHR集中发生在7、8月,其中7月最多,8月次之;河南雨季FHR量、降水贡献和发生频率... 利用高密度地面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河南省2010—2015年雨季(5—9月)短时强降水(flash heavy rain, FHR)的时空分布特征。主要结果如下:河南省FHR集中发生在7、8月,其中7月最多,8月次之;河南雨季FHR量、降水贡献和发生频率的局地差异明显,主要存在4个大值区,即豫北黄河以北地区、豫东商丘地区、豫西南伏牛山以南以东地区、豫南沿淮及其以南地区;地形对降水的增幅作用显著,且主要是通过增加FHR发生频次实现的;FHR频次日变化呈明显的双峰结构,傍晚至凌晨的前半夜为FHR频发时段;4个大值区内FHR频次日变化差异明显,如黄河以北地区其日变化幅度较大、呈单峰型,而沿淮及其以南地区其日变化幅度较小、呈持续活跃型;大部分FHR前后都伴随着连续降水,降水过程的持续时间主要在1~8 h之间,持续时间大于等于3 h的过程主要位于两个与地形密切相关的高频集中区,即伏牛山以东支脉的喇叭口地形区和沿淮及其以南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雨季 时空分布 日变化 地形
下载PDF
浙江省6—9月午后短时强降水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10
作者 吕劲文 姚日升 +2 位作者 涂小萍 申华羽 方艳莹 《暴雨灾害》 2019年第4期320-328,共9页
利用浙江省2012-2016年6-9月自动气象观测站逐日逐小时资料,分析了浙江省午后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基于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探讨了此类天气发生的环流背景,统计分析其中6个具有地域代表性的高概率发生站点的物理量统计特征。结果表明... 利用浙江省2012-2016年6-9月自动气象观测站逐日逐小时资料,分析了浙江省午后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基于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探讨了此类天气发生的环流背景,统计分析其中6个具有地域代表性的高概率发生站点的物理量统计特征。结果表明:浙江北部的杭州和宁波城区、浙江中部和南部的高海拔山区都是午后短时强降水发生概率相对高的区域,浙江东部沿海、金衢盆地以及千岛湖概率较低。6-9月浙江省各月午后短时强降水触发条件有所不同,7、8月短时强降水相对多发,均具有明显的热对流性质,同时边界层的弱辐合、城市热岛效应和山区地形作用对短时强降水落区均有影响。午后短时强降水发生前,平原地区所需要的层结不稳定度以及水汽条件较山区为高,并且低层还需要一定的垂直风切变维持。统计表明:午后短时强降水发生前6 h的CAPE值多数个例有较大的增量,而抬升指数等表征大气不稳定程度和水汽的指标虽无明显变化,但均向利于短时强降水发生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环流背景 物理参数 空间分布 浙江省
下载PDF
东北地区一次突发性暴雨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孙力 廉毅 白乐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86-494,共9页
通过对1991年7月20日长春南部一次突发性暴雨过程位温梯度倾向、稳定度、水汽条件及中尺度动能的收支平衡分析,研究了此次强天气发生的物理背景和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暴雨发生前,θse梯度显著增强区、对流不稳定区及... 通过对1991年7月20日长春南部一次突发性暴雨过程位温梯度倾向、稳定度、水汽条件及中尺度动能的收支平衡分析,研究了此次强天气发生的物理背景和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暴雨发生前,θse梯度显著增强区、对流不稳定区及其倾向分布、Q矢量辐合区的存在以及水汽含量的大幅度增长为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物理背景和环境条件。(2)此次突发性暴雨以中尺度能量过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暴雨 环境条件 降水分析 东北地区
下载PDF
基于地面分钟雨量数据的湖北省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冷亮 周伶俐 +2 位作者 肖艳姣 王珏 吴栋桥 《暴雨灾害》 2021年第1期61-68,共8页
基于湖北省地面加密自动站2010—2015年的分钟雨量数据,利用滑动累积的小时雨量识别短时强降水事件,对比分析了鄂东南、鄂东北、武汉、江汉平原、鄂西北和鄂西南等六个预报区域的短时强降水日数、频次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极端短时强降... 基于湖北省地面加密自动站2010—2015年的分钟雨量数据,利用滑动累积的小时雨量识别短时强降水事件,对比分析了鄂东南、鄂东北、武汉、江汉平原、鄂西北和鄂西南等六个预报区域的短时强降水日数、频次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极端短时强降水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短时强降水年均日数有明显的局地特征,强降水中心主要集中在鄂东南、鄂东北、武汉、鄂西南等区域;月变化呈显著单峰型特征,峰值在7月。(2)短时强降水的频次分布也具有明显的月变化和日变化特征。从月变化上看,江汉平原、鄂东南呈双月峰值分布(6月和7月),武汉和鄂东北地区的主峰在7月、次峰在6月,鄂西北和鄂西南地区的主峰在7月、次峰在8月;从日变化上看,鄂西北(04时和19时,北京时,下同)、鄂西南(01时和17时)、鄂东北(08时和16时)、鄂东南(07时和16时)呈双峰分布,江汉平原呈单峰分布(07时),武汉呈多峰分布(07—14时)。(3)极端短时强降水阈值范围为53~124.8 mm,具有夜发性特征,峰值在午后15时到凌晨01时,空间分布较为零散,相对而言,武汉地区观测到极端短时强降水的可能性最大,鄂西南和鄂西北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加密自动站 时空分布
下载PDF
新疆北部暖季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博渊 赵江伟 +1 位作者 李新豫 王勇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1年第2期34-41,共8页
基于2013—2019年暖季新疆北部518个自动站逐时降水资料,运用常规统计、归一化及其偏离程度、降水集中度(PCD)和集中期(PCP)等方法,研究该区短时强降水(Flash Heavy Rain,FHR)时空分布和统计特征。结果表明:(1)近7 a新疆北部FHR发生频... 基于2013—2019年暖季新疆北部518个自动站逐时降水资料,运用常规统计、归一化及其偏离程度、降水集中度(PCD)和集中期(PCP)等方法,研究该区短时强降水(Flash Heavy Rain,FHR)时空分布和统计特征。结果表明:(1)近7 a新疆北部FHR发生频次年变化大,2016年最多,2014年最少,前者是后者的3.9倍。(2)FHR集中发生在6—7月,6月下旬为峰值,且日变化呈明显的单峰型,峰值主要在17:00—19:00。(3)FHR发生频次集中在山脉的迎风坡和喇叭口地形附近。(4)FHR PCD呈现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逐渐集中,阿勒泰地区最集中;PCP自伊犁河谷至天山北坡,从克拉玛依向西、向北逐渐推迟,阿勒泰地区最晚。(5)PCD伊犁河谷、天山北坡年变化呈增大的趋势,其它区域呈减小的趋势。PCP阿勒泰地区、博州、天山北坡年变化呈增大趋势,其它区域呈减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北部 短时强降水 时空分布 统计特征
下载PDF
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河北局地强降水触发与维持机制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杨晓亮 王秀明 +1 位作者 杨敏 朱刚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77-690,共14页
2018年8月5日晚上,河北中部局地强降水引发山洪并造成2人死亡。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VDRAS资料、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等,分析了强降水发生的环流背景及触发与维持机制。结果表明:强降... 2018年8月5日晚上,河北中部局地强降水引发山洪并造成2人死亡。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VDRAS资料、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等,分析了强降水发生的环流背景及触发与维持机制。结果表明:强降水发生在500 hPa偏强偏北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之下,受北上台风云雀影响,河北上空水汽含量异常充沛:地面露点温度高达28~29℃,大气可降水量偏离气候平均达4σ以上,同时对流有效位能CAPE很大,0~6 km深层垂直风切变很弱,环境条件有利于产生强降水。河北中部三处强降水形成的物理过程各不相同:保定东南部强降水的触发和增强系统为阵风锋,阵风锋向南、向东推进形成中尺度辐合中心,雷暴单体经过辐合中心合并增强、后向传播形成准静止雨带;保定西部强降水由边界层增强的偏东气流在太行山前迎风坡抬升触发,降水形成的冷池与偏东风对峙使回波在山前维持;保定东北部强降水经历了南北向对流云带和东西向对流云带两个阶段,是夜间最强降水阶段。6日01时保定东侧低空(距地1500 m)加强的东南气流与其西侧正南气流形成的南北向辐合线使得南北向回波发展,随着东南气流转为正南气流,其与北侧偏东气流形成的准东西向暖式切变线使得回波转为东西向,夜间增强的低空偏南气流主导了保定东北部强降水回波的加强和维持,是决定强降水落区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触发 边界层辐合线
下载PDF
2016年7月华北特大暴雨过程河北南部垂直风切变观测特征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瑾 王丛梅 +1 位作者 耿飞 李芷霞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0年第6期21-28,共8页
利用气象观测站小时雨量、不同探测手段得到的高空风资料,对2016年7月19—20日华北特大暴雨过程中河北南部降雨不同阶段水平风的垂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河北南部,太行山沿山一带到山前平原、平原东部分布着两片短时强降雨... 利用气象观测站小时雨量、不同探测手段得到的高空风资料,对2016年7月19—20日华北特大暴雨过程中河北南部降雨不同阶段水平风的垂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河北南部,太行山沿山一带到山前平原、平原东部分布着两片短时强降雨区,前者强度更强,体现了地形迎风坡对降雨的增幅作用。(2)本次过程中,3种探测手段计算的深层垂直风切变具有一致的变化规律。西部山区和山前平原降雨显著增强阶段,环境风维持强深层垂直风切变,相应的u风差也显著增强,有利于迎风坡降雨增强。降雨结束时,深层垂直风切变为弱垂直风切变。(3)强降雨阶段,水平风垂直切变矢量基本上呈现单一方向顺时针切变,且低层风垂直切变较大。降雨结束阶段,水平风垂直切变矢量方向变化复杂。(4)太行山脉高度以下的东风不断增强,最大东风分量达到8~28 m/s,有利于山区和山前降雨的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极端短时强降雨 太行山 垂直风切变
下载PDF
一次阵风锋碰并作用触发短时强降水过程观测分析
16
作者 苏蕾 陈国清 +2 位作者 吴福浪 梁秋枫 胡凯文 《气象科技》 2024年第3期380-391,共12页
对足够精细的观测资料做详尽的分析有助于澄清对流组织与增强的动力机制。本文利用机场跑道两端的分钟雨量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ERA5再分析和S波段双偏振、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资料,对2022年7月15日厦门机场出现的一次短... 对足够精细的观测资料做详尽的分析有助于澄清对流组织与增强的动力机制。本文利用机场跑道两端的分钟雨量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ERA5再分析和S波段双偏振、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资料,对2022年7月15日厦门机场出现的一次短时强降水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因阵风锋在传播过程中与地面辐合线交叉碰并而触发抬升,在500 hPa与850 hPa假相当位温差的负大值区和低层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激发出新的对流,给厦门机场带来罕见的短时强降水天气,期间分钟雨量最大达2.5 mm、跑道能见度降至400 m,两者呈反相关,但当分钟雨量大于1.6 mm时两者反相关性减弱,能见度谷值则晚于雨量峰值出现。观测分析表明,径向速度的气旋性切变与分钟雨量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两者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当2~5 km高度存在气旋性切变时雨量显著增加,当有两个高度层的切变强度达到2×10^(-3)s^(-1)以上时分钟雨量可达约2 mm,为本次短时强降水的组织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阵风锋 气旋性切变 分钟雨量
下载PDF
江西省暖季重大短时强降水敏感性参数分析及概念模型 被引量:6
17
作者 付超 谌芸 +1 位作者 单九生 朱克云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9-49,共11页
利用江西省2010-2016年5-9月1 597个观测站逐小时降水资料,ERA Interim, Daily逐日4次0.125°×0.125°再分析资料以及南昌和赣州探空资料,筛选出84例重大短时强降水过程,并建立了5种重大短时强降水概念模型:冷锋型、西南... 利用江西省2010-2016年5-9月1 597个观测站逐小时降水资料,ERA Interim, Daily逐日4次0.125°×0.125°再分析资料以及南昌和赣州探空资料,筛选出84例重大短时强降水过程,并建立了5种重大短时强降水概念模型:冷锋型、西南急流型、副高边缘型、暖切型和台风型,各型分别占比29%、40%、11%、12%和8%。每例过程平均维持时间分别是4.9 h、5.6 h、4.4 h、5.5 h、6.7 h;平均降水强度为31 mm·h^(-1)、27 mm·h^(-1)、45mm·h^(-1)、30mm·h^(-1)、36mm·h^(-1)。冷锋型、西南急流型和暖切型基本出现在5—6月,副高边缘型主要出现在7月,台风型在7—9月且多集中在8月。对于短时强降水的高频区,冷锋型、西南急流型和暖切型主要集中在鄱阳湖平原处,副高边缘型主要分布在武夷山西侧,台风型主要集中在江西东北部。5种类型对应的关键环境参数特征为:冷锋型、副高边缘型及台风型的CAPE平均在1 200 J·kg^(-1),西南急流型和暖切型集中在500~1 200 J·kg^(-1);CIN基本都在20~60 J·kg^(-1);台风型的K指数偏高,超过38℃,其他四类达到32℃即可;S指数平均值都低于-1.1℃。T_(700)-T_(500)基本有75%的过程在13℃之上,T_(850)-T_(500)有75%过程达到23℃;冷锋型与西南急流型的850 hPa假相当位温超过340 K即可,其他三型需达到345 K;暖云层厚度基本在4 000 m以上。地面露点西南急流型和暖切型最低为21℃,其次是冷锋型,阈值为22℃,台风型阈值为24℃;大多数PW都在50 mm以上,平均为60 m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短时强降水 敏感性参数 概念模型
下载PDF
“8·12”随州极端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钱宪 谌芸 肖天贵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450-458,共9页
为进一步研究湖北暖季短时强降水特征,利用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地面与高空常规观测资料、探空资料、FY-4A卫星资料逐小时数据及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和ECWMF 0.25°×0.25°再分析等资料,主要采用中尺度分析的... 为进一步研究湖北暖季短时强降水特征,利用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地面与高空常规观测资料、探空资料、FY-4A卫星资料逐小时数据及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和ECWMF 0.25°×0.25°再分析等资料,主要采用中尺度分析的方法对2021年随州“8·12”极端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此次极端暴雨过程以持续短时强降水为特征,具有短时强降水的贡献率大、对流性强、强降雨总量大,时段集中、极端性强等特点;(2)此过程在江淮梅雨环流背景下产生,伴随副热带和温带天气系统的同步调整,低空中尺度偏东风急流建立,暖式切变线加强,梅雨锋得到增强,在高温高湿及不稳定条件下形成;(3)冷暖空气交汇于低层切边线附近,形成东西向强辐合抬升区,影响随州地区的中β尺度低涡系统沿切变线东移。其中,随州附近持续驻留的中γ尺度对流系统列车效应明显,为强降雨的发展和维持提供条件。(4)在鄂西北复杂地形的影响下,中尺度对流系统被触发并缓慢移动,遇到山体被迫抬升,并形成一定高度的多个涡旋触发对流,复杂地形对维持加强短时强降水的影响和具体机制则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科学 中尺度气象学 极端暴雨 短时强降水 列车效应
下载PDF
青藏高压前部突发性局地强暴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忠明 荣锦海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90-95,共6页
本文通过对一次500hPa青藏高压前部的突发性强暴雨天气的诊断分析,揭示了暴雨产生的环境场特征。利用带通滤波方法,分析了与暴雨天气密切相关的中尺度系统及发展机理,获得了一些对业务预报有指导意义的结果。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暴雨 带通滤波 中尺度系统 形成机制 500hPa 诊断分析
下载PDF
滇中地区的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泓 纳丽佳 杨轲然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22年第5期70-77,共8页
利用滇中地区2000—2021年31个国家站逐时降水资料,分析了滇中地区短时强降水(Flash Heavy Rain,FHR)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各统计标准的FHR事件月累积频次都表现为单峰型,主要集中在5—10月,尤其是6-8月为HFR事件高发期。FHR次数越多... 利用滇中地区2000—2021年31个国家站逐时降水资料,分析了滇中地区短时强降水(Flash Heavy Rain,FHR)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各统计标准的FHR事件月累积频次都表现为单峰型,主要集中在5—10月,尤其是6-8月为HFR事件高发期。FHR次数越多,雨季FHR年均雨量越多,FHR对滇中地区雨季雨量的贡献率就越高。18时至次日凌晨4时许是FHR事件高发时段,凌晨1时是最高峰值。无论哪个等级的FHR事件,昆明市区及周边地区都是“夜雨”高发高强区,说明大城市热岛效应以及特殊地形会对局地降水产生明显影响,而其他时段的FHR事件空间分布和平均雨强分布则表现出比较散乱的分布特征,说明了FHR事件的突发性和局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中地区 短时强降水 时空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