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耳甲腔型小耳畸形残耳皮瓣及软骨改善再造耳颅耳沟效果观察 被引量:3
1
作者 张阳 刘嘉锋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915-918,共4页
目的探讨对先天性耳甲腔型小耳畸形患者行全扩张法全耳再造术后,利用残耳皮瓣改善再造耳颅耳沟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50例先天性耳甲腔型小耳畸形患者。其中男92例,女58例;年龄6.5~35.0岁,平均11.1岁。采用... 目的探讨对先天性耳甲腔型小耳畸形患者行全扩张法全耳再造术后,利用残耳皮瓣改善再造耳颅耳沟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50例先天性耳甲腔型小耳畸形患者。其中男92例,女58例;年龄6.5~35.0岁,平均11.1岁。采用一期扩张器埋置、二期全扩张法全耳再造术后发现上部颅耳沟浅显;于6~12个月后行三期再造耳修整。将残耳垂通过"Z"字改型转移以再造耳垂。在残耳上部作蒂在轮屏切迹的残耳上部皮瓣,弧形切开松解并加深上部颅耳沟,将上部残耳皮瓣向颅耳沟创面旋转推进缝合以覆盖创面;将带皮下组织蒂的残耳软骨组织瓣插入支架底部形成的腔隙内,并缝合固定,以增加支架的高度;耳甲腔区其余残耳皮瓣用以覆盖耳甲腔创面。结果术后拆线时1例患儿皮瓣远端出现直径约0.5 cm的表皮水疱,经换药2周后愈合;其余患者皮瓣成活良好。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6个月。再造耳上部颅耳沟均明显加深,再造耳支架高度不同程度增加,双耳对称性佳,耳甲腔无明显挛缩变小,再造耳外观满意。再造耳上部表面毛发明显减少,耳周发际线上移。结论采用耳甲腔型小耳畸形的残耳皮瓣及残耳软骨瓣转移,不仅可加深颅耳沟,而且可增加上部支架的高度,术后颅耳沟变形较轻,再造耳与正常耳廓的对称性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甲腔型小耳畸形 全扩张法 全耳再造术 颅耳沟 残耳皮瓣
原文传递
带蒂残耳复合组织瓣在再造耳修整中的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嘉锋 孙家明 张一鸣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8年第10期1464-1465,共2页
目的:探讨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残耳组织,对再造耳进行局部修整的方法。方法:对12例单侧小耳畸形患者再造耳进行修整。患耳按耳廓发育情况分为:Ⅰ度3例,Ⅱ度9例。所有患者在三期再造耳修整时,残耳组织量充足,残耳软骨及皮肤量较多,再造耳... 目的:探讨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残耳组织,对再造耳进行局部修整的方法。方法:对12例单侧小耳畸形患者再造耳进行修整。患耳按耳廓发育情况分为:Ⅰ度3例,Ⅱ度9例。所有患者在三期再造耳修整时,残耳组织量充足,残耳软骨及皮肤量较多,再造耳外形尚可,存在狭小耳甲腔,再造耳的颅耳沟瘢痕粘连变浅。在粘连的颅耳沟区切开松解,并在原支架底部切开包裹支架的筋膜,使之与软骨皮瓣基底部相通,形成一颅耳沟区创面,再在残耳组织上设计比创面略大的梭形切口,在其两侧皮下剥离,保留软骨表面的软组织,形成蒂在底部的残耳复合组织瓣,将之通过支架下方的隧道转移至耳后区创面,缝合组织瓣与耳后创面边缘,供瓣区皮瓣适当改形后覆盖耳甲腔创面,以扩大耳甲腔。结果:转移至颅耳沟区的残耳复合组织瓣成活良好,耳支架高度明显增高,颅耳沟明显加深,耳甲腔明显扩大,随访3~6个月,再造耳无明显挛缩变形。结论:残耳组织在再造耳修整中是良好的材料,将其通过带蒂移植的方法转移至需要部位,不仅可明显改善再造耳的外观,而且可合理利用原有组织,而无需另取组织游离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蒂残耳复合组织瓣 再造耳 修整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