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沉积物总氮、可交换态氮与固定态铵的赋存特征 被引量:67
1
作者 王圣瑞 焦立新 +1 位作者 金相灿 刘景辉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7-43,共7页
研究了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沉积物总氮、可交换态氮与固定态铵的赋存特征.结果表明:①14个沉积物的总氮(TN)含量为768.5~5190.6mg.kg-1之间,以月湖沉积物TN含量最高,是其它各湖泊沉积物TN含量的2~7倍;可交换态氮(EN)含量为150.92~341.... 研究了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沉积物总氮、可交换态氮与固定态铵的赋存特征.结果表明:①14个沉积物的总氮(TN)含量为768.5~5190.6mg.kg-1之间,以月湖沉积物TN含量最高,是其它各湖泊沉积物TN含量的2~7倍;可交换态氮(EN)含量为150.92~341.98mg.kg-1,占TN的6.29%~19.64%;固定态铵(F-NH4)含量变化在186.5~462.5mg.kg-1,占TN的8.40%~35.02%.②EN以NH4+-N为主,NO3--N其次,NO2--N最低,分别占EN的74.61%~85.85%、13.93%~25.15%和0.17%~0.27%.③EN、NH4+-N、NO3--N及NO2--N之间在α=0.01时互为显著正相关,F-NH4与EN、NH4+-N在α=0.05时显著正相关,而与NO3--N、NO2--N不相关.④在α=0.01或α=0.05时,EN、NH4+-N、NO3--N、NO2--N和F-NH4分别与总氮(TN)、总磷(TP)、有机碳(TOC)、阳离子代换量(CEC)、粉沙粒(Silt)及粘粒(Clay)含量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粗砂粒(Sand)含量有显著负相关关系.除此之外,F-NH4与CaO、Fe2O3和Al2O3均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物 总氮 可交换态氮 固定态铵
下载PDF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及其在氮素循环中作用 被引量:54
2
作者 仇少君 彭佩钦 +1 位作者 刘强 荣湘民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43-448,共6页
简述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的含量及其影响因素,阐述了其在土壤氮素循环中的重要作用,着重讨论了其与可矿化氮、矿质氮、有机氮和固定态铵之间的关系,指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与供氮因子间的关系在氮素循环研究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为调... 简述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的含量及其影响因素,阐述了其在土壤氮素循环中的重要作用,着重讨论了其与可矿化氮、矿质氮、有机氮和固定态铵之间的关系,指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与供氮因子间的关系在氮素循环研究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为调控土壤氮素的供应状况,减少氮素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并提出了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可矿化氮 矿质氮 有机氮 固定态铵
下载PDF
黑色岩系中贵金属富集层的成因:来自固定铵的佐证 被引量:44
3
作者 高振敏 罗泰义 李胜荣 《地质地球化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8-23,共6页
对湘黔地区(遵义、大庸)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岩系的部分样品进行了Au、Ag、PGE、固定铵的分析,综合前人的资料进行了数据的对比和讨论,首次应用其中的固定铵来讨论了贵金属富集层的成因。
关键词 黑色岩系 贵金属 固定铵 富集层 页岩
下载PDF
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固定态铵的变化及水稻对残留N的利用 被引量:33
4
作者 沈其荣 王岩 史瑞和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30-338,共9页
在小麦盆栽试验后的15N标记土壤上,研究了水稻生长过程中土壤微生物量C、N和土壤固定态铵的变化及其有机无机肥料残留N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C随着水稻生长而逐渐增加,到收获时达到1378.6~1790.5mg... 在小麦盆栽试验后的15N标记土壤上,研究了水稻生长过程中土壤微生物量C、N和土壤固定态铵的变化及其有机无机肥料残留N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C随着水稻生长而逐渐增加,到收获时达到1378.6~1790.5mg/kg土;土壤微生物量N的变化与水稻吸收N素有关,开始时由于淹水使得土壤微生物量N有所下降,但随后又有所增加;随着水稻对N的吸收增加,生物量N又下降,直到水稻成熟期又有所恢复。在整个水稻生长季节中,土壤固定态铵的含量变化不大,但其中的一些15N仍与外界土壤中矿质N发生了交换,表明这些固定态铵对水稻仍有较高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微生物量 固定态铵 土壤氮素
下载PDF
^(15)N交叉标记有机与无机肥料氮的转化与残留 被引量:20
5
作者 彭佩钦 仇少君 +2 位作者 侯红波 李恩尧 丘亚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58-865,共8页
有机无机肥配施能够培肥土壤,改善土壤氮素供给,但目前有机无机肥配施主要集中在化肥氮的研究,忽略秸秆氮对化肥氮转化的影响。为了解秸秆还田对不同氮源转化和残留的影响,采用15N对尿素和水稻秸秆进行交叉标记,在两种不同肥力水稻土(... 有机无机肥配施能够培肥土壤,改善土壤氮素供给,但目前有机无机肥配施主要集中在化肥氮的研究,忽略秸秆氮对化肥氮转化的影响。为了解秸秆还田对不同氮源转化和残留的影响,采用15N对尿素和水稻秸秆进行交叉标记,在两种不同肥力水稻土(粘土矿物类型为1∶1型红黄泥和2∶1型紫潮泥)进行水稻盆栽试验。设置对照(CK),单施尿素(15NU)、标记尿素与稻草配施(15NU-S)和标记稻草与尿素配施(15NS-U)4个处理。结果表明,水稻吸收的氮素60%以上来自土壤氮,土壤氮素肥力相对较低的红黄泥较之紫潮泥对肥料氮的依赖更强;水稻生长期间微生物同化的尿素氮占标记底物的百分数红黄泥为1.8%-8.3%,紫潮泥为1.8%—19.2%;微生物同化的秸杆氮占标记底物的百分数红黄泥为1.7%-5.0%,紫潮泥为2.0%-6.2%。而粘土矿物固持的尿素氮占标记底物的百分数,红黄泥为0.3%-2.1%,紫潮泥为3.5%-18.7%;粘土矿物固持的秸杆氮红黄泥为0.2%-0.9%,紫潮泥为1.7%-5.0%。水稻成熟期尿素氮的残留率,红黄泥15NU处理、15NU+S分别为14.5%和17.0%,紫潮泥分别为16.9%和17.1%。秸秆氮的残留率分别为红黄泥38.8%、紫潮泥41.5%;有机无机肥配施提高了微生物同化化肥氮的能力,降低了粘土矿物晶格固持化肥氮的水平。有机无机配施提高了化肥氮利用率同时,提高了有机形态氮残留,降低了无机形态氮(矿质氮+固定态铵)的残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素 水稻秸秆 有机无机肥配施 土壤微生物量氮 固定态铵 15N标记 氮的残留 红黄泥 紫潮泥
下载PDF
西部农业土壤固定态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张崇玉 李生秀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4-58,共5页
以西部地区24种土壤为对象,测定了土壤中的固定态铵、固铵能力、全钾、缓效钾、无效钾、交换钾、交换铵、阳离子交换量、全氮、有机质和pH等,研究了它们与固定态铵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平均179mg/kg,占全氮16.6%;土... 以西部地区24种土壤为对象,测定了土壤中的固定态铵、固铵能力、全钾、缓效钾、无效钾、交换钾、交换铵、阳离子交换量、全氮、有机质和pH等,研究了它们与固定态铵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平均179mg/kg,占全氮16.6%;土壤固铵能力平均27.8%;土壤固定态铵与固铵能力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全钾、缓效钾、无效钾极显著正相关,与阳离子交换量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全氮、全磷、有机质、pH、交换钾、交换铵相关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地区 农业土壤 固定态铵 影响因素 固铵能力 缓效钾 阳离子交换量 相关分析
下载PDF
盆栽条件下红黄泥微生物量氮和固定态铵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4
7
作者 仇少君 彭佩钦 +2 位作者 李玲 刘强 荣湘民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24-531,共8页
目的研究盆栽条件下红黄泥微生物和晶格对有机、无机氮源的固定以及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和固定态铵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15N示踪技术对有机无、机氮源交叉标记进行盆栽试验,设置单施尿素(15NU)、标记尿素与稻草配施(15NU-S)和标记稻草... 目的研究盆栽条件下红黄泥微生物和晶格对有机、无机氮源的固定以及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和固定态铵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15N示踪技术对有机无、机氮源交叉标记进行盆栽试验,设置单施尿素(15NU)、标记尿素与稻草配施(15NU-S)和标记稻草与尿素配施(15NS-U)3个处理。结果在水稻生育期内,SMBN和固定态铵占全氮比例分别为2.20%~4.00%和4.77%~8.37%;SMBN在孕穗期出现最低值,各处理固定态铵在分蘖期出现最低值。水稻成熟时,SMBN和固定态铵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微生物和晶格固定的尿素氮分别为4.01~15.14和0.47~4.82 mg.kg-1,占施用尿素氮的1.76%~8.83%和0.28%~2.11%;固定的秸秆氮分别为0.97~2.85和0.09~0.50 mg.kg-1,占施用秸秆氮的1.69%~4.98%和0.15%~0.87%。有机无机肥配施促进了微生物对尿素氮的固定,降低了晶格的固定。单施尿素处理和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SMBN的最大释放率为66.04%和69.15%,固定态铵最大释放率为87.75%和87.64%。结论盆栽水稻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和矿物晶格对外源氮的固定和释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机无机肥配施对SMBN和固定态铵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量氮 固定态铵 盆栽 红黄泥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活性氮库的影响 被引量:14
8
作者 高强 唐艳凌 +1 位作者 巨晓棠 赵明宪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5-98,114,共5页
通过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对不同施肥处理下草甸黑土活性氮库中几种重要组分含量变化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氮肥施用能够增加土壤中无机氮含量,以土壤剖面中硝态氮含量变化为例,除NPK配施处理外,其它施氮处理在180-200... 通过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对不同施肥处理下草甸黑土活性氮库中几种重要组分含量变化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氮肥施用能够增加土壤中无机氮含量,以土壤剖面中硝态氮含量变化为例,除NPK配施处理外,其它施氮处理在180-20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均显著增加,N,P,K配施减少了土壤剖面中硝态氮累积。土壤表层微生物态氮和固定态铵含量的变化不仅取决于氮素的投入量,还与其它因素有关,长期单纯施用氮肥土壤微生物氮含量并没有增高,而N,P配施的处理,土壤微生物氮含量较高。施用氮肥抑制了土壤中可矿化氮的含量,促进氮的矿化释放,增加了活性氮库中其它组分的含量;不同施肥处理表层土壤氮素矿化速率从高到低的顺序是:CK>P>K>PK>NP>NPK>NK>N,不同施肥处理对硝化速率的影响大小按P>CK>K>PK>NP>NPK>N>NK顺序排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活性氮库 硝态氮 固定态铵 可矿化氮
下载PDF
土壤微生物量氮对小麦各生育期氮素形态的调控 被引量:13
9
作者 李俊杰 邹洪琴 +4 位作者 许发辉 张水清 岳克 徐明岗 段英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321-1329,共9页
【目的】土壤中氮素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作物对氮的吸收。明确各形态氮素对作物吸氮量的贡献,研究调控土壤氮素形态的因素,为培育氮素高效和作物高产的土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基于河南新乡的“国家潮土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 【目的】土壤中氮素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作物对氮的吸收。明确各形态氮素对作物吸氮量的贡献,研究调控土壤氮素形态的因素,为培育氮素高效和作物高产的土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基于河南新乡的“国家潮土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长期定位试验,以不施肥(CK)、施NPK化肥(NPK)和1.5倍NPK化肥并配施有机肥(1.5MNPK)3个处理的土壤作为低肥力(F1)、中肥力(F2)和高肥力(F3)土壤进行小麦盆栽试验。3个肥力土壤处理施肥方法相同,盆钵埋于土壤内,盆钵顶部露出地面5 cm。分别在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和成熟期采集土壤和植株样品,测定小麦产量、各生育期吸氮量,分析土壤有机氮、矿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固持氮库(微生物量氮和固定态铵)含量差异,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建立各形态氮素与小麦吸氮量的相关关系。【结果】3个肥力水平土壤矿质氮含量在小麦生长期内总体呈下降趋势,收获期土壤矿质氮含量在F1、F2、F3中分别比播种前显著下降了2.9、1.8和6.8 mg/kg。从拔节期到收获期,土壤微生物量氮在F1先增加后降低,在F3中持续增加,在F2中先降低后增加。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在拔节期前和孕穗期后均无显著变化,但从拔节期到孕穗期,3个肥力土壤中固定态铵含量均显著提高。而固持氮库在不同肥力土壤间差异明显,其从播种前到拔节期在F1中增加了10.6 mg/kg,而在F2和F3中分别降低了14.3和32.2 mg/kg;从拔节期到孕穗期都显著增加;从孕穗期到收获期在F1中降低了2.4 mg/kg,而在F2和F3中分别增加8.2和8.7 mg/kg。小麦的产量和吸氮量均在F3中最高,F1中最低;氮素表观平衡在F1中最高,F3中最低。SEM分析结果表明,固持氮库可直接正向调控小麦吸氮量,有机氮库通过固持氮库和矿质氮库之间的变化而间接调控小麦吸氮量。【结论】包含微生物量氮和固定态铵的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 氮吸收 矿质氮 固定态铵 微生物量氮
下载PDF
稻鸭共作生态系统稻田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及有效性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李成芳 曹凑贵 +5 位作者 潘圣刚 黄丰 代光照 汪金平 展茗 龚伟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729-2737,共9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稻鸭共作生态系统土壤固定态铵的动态及有效性和温度、土壤pH、土壤交换性铵及土壤质地对土壤固定态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水稻生育期间,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施肥促进土壤对铵的固定,水...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稻鸭共作生态系统土壤固定态铵的动态及有效性和温度、土壤pH、土壤交换性铵及土壤质地对土壤固定态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水稻生育期间,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施肥促进土壤对铵的固定,水稻的吸收促进土壤固定态铵的释放;其中在固定态铵释放过程之中,新固定的肥料铵几乎完全释放,而原有固定态铵没有释放。(2)较之常规稻作,稻鸭共作显著地提高了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其平均含量高出常规稻作的7%。(3)土壤交换性NH;含量和pH与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温度(5cm土层)与土壤固定态铵含量间不相关;土壤固定态铵含量与〉0.2mm的砂粒含量和〈0.002mm的粘粒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而与0.02-0.2mm和0.002-0.02mm粘粒含量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鸭共作 固定态铵 土壤交换性NH+4 粘粒 pH
下载PDF
湖南稻田土壤固定态铵含量的季节变化及生物有效性 被引量:10
11
作者 廖继佩 李法云 +2 位作者 张杨珠 冯跃华 黄运湘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0期1665-1668,共4页
以湖南省3种固定态铵含量较高的稻田土壤为供试土壤,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稻田土壤固定态铵在植稻期间的动态变化及其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稻田土壤的固定态铵含量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施氮肥和有机肥使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升高,而水稻吸收... 以湖南省3种固定态铵含量较高的稻田土壤为供试土壤,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稻田土壤固定态铵在植稻期间的动态变化及其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稻田土壤的固定态铵含量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施氮肥和有机肥使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升高,而水稻吸收氮则使土壤固定态铵含量降低,其变化趋势与土壤碱解氮含量变化相似.“新固定的”固定态铵基本对当季水稻全部有效,而“原有的”固定态铵对当季作物和后季作物部分有效.就供试土壤而言,在水稻生育期间,土壤固定态铵的释放量是潮沙泥>紫泥田>河沙泥;就不同水稻而言,早稻生育期间土壤固定态铵的释放量大于晚稻生育期间土壤固定态铵的释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固定态铵 季节变化 生物有效性 湖南
下载PDF
湖南省主要稻田土壤的固定态铵含量与最大固铵容量 被引量:8
12
作者 黄顺红 张杨珠 +2 位作者 吴明宇 彭杰 周卫军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00-505,共6页
应用Silva-Bremner法,研究了湖南省7种主要母质发育的稻田土壤的固定态铵含量和最大固铵容量.研究结果表明:①供试耕层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变动在69.2~457.5 mg/kg之间,平均为304.7 mg/kg±96.7mg/kg,占土壤全N的2.6%~25.7%,平均为14... 应用Silva-Bremner法,研究了湖南省7种主要母质发育的稻田土壤的固定态铵含量和最大固铵容量.研究结果表明:①供试耕层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变动在69.2~457.5 mg/kg之间,平均为304.7 mg/kg±96.7mg/kg,占土壤全N的2.6%~25.7%,平均为14.0%±5.1%,是该地区一项重要的土壤N素资源.7种不同母质发育的稻田耕层土壤固定态铵含量的大小顺序为:湖潮泥>黄泥田>河沙泥>紫泥田>灰泥田>红黄泥>麻沙泥.②在土壤剖面中,土壤固定态铵含量随剖面深度的变化因土壤类型不同而不同,但其相对含量随深度增加而恒增大:表层平均为15.1%±6.6%,亚表层为25.9%±11.7%,表下第3层平均为34.6%±16.3%.③供试耕层土壤的最大固铵容量以湖潮泥最高,达658.7 mg/kg,以麻沙泥最低,为97.6 mg/kg.④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耕层固定态铵含量与0.01~0.001 mm黏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698**,n=28),与有机质、全N、碱解N、CEC、缓效K和<0.001 mm黏粒含量的相关性均不显著.耕层土壤最大固铵容量与固定态铵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41**,n=32),与0.01~0.001mm黏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659**,n=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 稻田土壤 土壤固定态铵 最大固铵容量
下载PDF
湖北省几种主要土壤的固定态铵及其固定与释放的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家宙 蔡崇法 丘华昌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0-35,共6页
对湖北省几种主要旱地土壤用室内加氮培养和与植物物料混合于砂滤管田间培养进行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湖北省耕地土壤固定态铵含量为 31.9~ 185 .3mg/kg ,占土壤全氮 5 .8%~ 2 3.7%。外源铵浓度为含N4 0 0mg/L时 ,土壤对铵的固定率为 ... 对湖北省几种主要旱地土壤用室内加氮培养和与植物物料混合于砂滤管田间培养进行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湖北省耕地土壤固定态铵含量为 31.9~ 185 .3mg/kg ,占土壤全氮 5 .8%~ 2 3.7%。外源铵浓度为含N4 0 0mg/L时 ,土壤对铵的固定率为 33.0 %~ 5 0 .7% ;土壤近似最大固定态铵含量与土壤原固定态铵含量大小顺序一致。植物物料分解过程中土壤固定态铵含量的变化比交换性铵含量的变化更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土壤 态铵 植物物料矿化 固定 释放 氮肥
下载PDF
Fixed Ammonium Content and Maximum Capacity of Ammonium Fixation in Major Types of Tillage Soils in Hunan Province,China 被引量:5
14
作者 ZHANG Yang-zhu HUANG Shun-hong +3 位作者 WAN Da-juan HUANG Yun-xiang ZHOU Wei-jun ZOU Ying-bin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7年第4期466-474,共9页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of fixed ammonium, fixed ammonium content, maximum capacity of ammonium fixation, and their influencing factors in major types of tillage soils of Hunan Province, China, were studied ...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of fixed ammonium, fixed ammonium content, maximum capacity of ammonium fixation, and their influencing factors in major types of tillage soils of Hunan Province, China, were studied with sampling on fields, and laboratory incubation and determination. The main result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Content of fixed ammonium in the tested soils varies greatly with soil use pattern and the nature of parent material. For the paddy soils, it ranges from 135.4 ± 57.4 to 412.8±32,4 mg kg^-1, with 304.7±96.7 mg kg^-1 in average; while it ranges from 59.4 to 435.7 mg kg^-1, with 230.1 ± 89.2 mg kg^-1 in average for the upland soils. The soils developed from limnic material and slate had higher fixed ammonium content than the soils developed from granite. The percentage of fixed ammonium to total N in the upland soils is alway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paddy soils. It ranges from 6.1 ±3.6% to 16.6±4.6%, with 14.0% ±5.1% in average for the paddy soils and it amounted to 5.8±2.0% to 40.1 ± 17.8%, with 23.5 ± 14.2% in average for upland soils. (2) The maximum capacity of ammonium fixation has the same trend with the fixed ammonium content in the tested soils. For all the tested soils, the percentage of recently fixed ammonium to maximum capacity of ammonium fixation is always bellow 20% and it may be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soils have high fertility and high saturation of ammonium-fixing site. (3) The clay content and clay composition in the tested soils are the two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ir fixed ammonium content and maximum capacity of ammonium fix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ydrous mica is the main 2:1 type clay mineral in 〈 0.02 mm clay of the paddy soils, and its content in 0.02-0.002 mm clay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 0.002 mm clay of the soils.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 both the fixed ammonium content and the maximum capacity of ammonium fixation of the paddy soil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total 2:1 type clay min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nan Province tillage soils paddy soil upland soil fixed ammonium maximum capacity of ammonium fixation
下载PDF
耕作措施与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黑土物理指标及固定态铵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泽慧 吴帅 +2 位作者 翟成 关宇朋 谷思玉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2-107,共6页
通过两年田间定位试验,探究深翻与旋耕处理及其不同秸秆还田条件下农田黑土耕层(0~20 cm)土壤容重、三相比和固定态铵的影响。结果表明,深翻能改善因长期旋耕造成的土壤紧实状况,显著降低20~40 cm土壤容重;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容重、三... 通过两年田间定位试验,探究深翻与旋耕处理及其不同秸秆还田条件下农田黑土耕层(0~20 cm)土壤容重、三相比和固定态铵的影响。结果表明,深翻能改善因长期旋耕造成的土壤紧实状况,显著降低20~40 cm土壤容重;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容重、三相比有显著影响,影响效果由大到小依次为秸秆还田>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秸秆不还田处理;耕层土壤固定态铵对两种耕作处理无明显响应,对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则具有显著响应,其中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能有效增加固定态铵,秸秆还田次之;不同秸秆还田方式耕层土壤固定态铵含量与固相比呈显著负相关(R2=0.538)。深翻结合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能较好地改善农田黑土土壤容重、三相比、提高固定态铵含量,可在该区域适当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黑土 耕作方式 固定态铵
原文传递
湖南主要耕地土壤的固定态铵含量与最大固铵容量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杨珠 黄顺红 +3 位作者 万大娟 黄运湘 周卫军 邹应斌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836-1845,共10页
【目的】了解湖南耕地土壤的固定态铵状况及其在土壤供氮中的作用。【方法】通过野外采样、室内培养和分析测定等手段,研究了湖南省主要母质发育的耕地土壤固定态铵含量与最大固铵容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由于成土母质的多样性以... 【目的】了解湖南耕地土壤的固定态铵状况及其在土壤供氮中的作用。【方法】通过野外采样、室内培养和分析测定等手段,研究了湖南省主要母质发育的耕地土壤固定态铵含量与最大固铵容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由于成土母质的多样性以及不同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不同类型耕地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差异甚大。水田土壤变化于(135.4±57.4)~(412.8±32.4)mg·kg-1之间,平均为(304.7±96.7)mg·kg-1;旱地土壤变化于(85.6±25.4)mg·kg-1至435.7mg·kg-1之间;平均为(230.1±89.2)mg·kg-1。不论旱地土壤还是水田土壤,固定态铵的绝对含量主要受成土母质的影响。由湖积物和板页岩风化物发育的土壤固定态铵含量最高,而由花岗岩风化物发育的土壤固定态铵含量最低;但是旱地土壤固定态铵占土壤全氮含量的百分数要高于水田土壤,水田土壤固定态铵占土壤全氮含量的百分数变动在(6.1±3.6)%~(16.6±4.6)%之间,平均为(14.0±5.1)%,旱地土壤固定态铵占土壤全氮含量的百分比变动在(5.8±2.0)%~(40.1±17.8)%,平均为(23.5±14.2)%。(2)不同土壤最大固铵容量的大小顺序与固定态铵含量基本相同,但供试土壤“新固定的”固定态铵占最大固铵容量的比例大部分在20%以下,这与供试土壤的肥力水平较高,土壤的大部分固铵位点已被铵饱和有关。(3)土壤粘粒含量和粘土矿物组成是决定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及最大固铵容量的两个主要因素。研究表明,水田土壤<0.02mm粘粒中2﹕1型粘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其中,0.02~0.002mm粘粒中水云母含量远高于<0.002mm粘粒中水云母含量。相关分析表明,水田土壤的固定态铵含量(y1)和最大固铵容量(y2)与<0.02mm粘粒中2﹕1型粘土矿物总量(x1)和水云母含量(x2)以及0.02~0.002mm粘粒中2﹕1型粘土矿物总量(x3)和水云母含量(x4)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但与<0.002mm粘粒中2﹕1型粘土矿物总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 水稻土 旱地土壤 固定态铵 最大固铵容量
下载PDF
黄棕壤矿物固定态铵的释放与黑麦草种植密度的关系 被引量:2
17
作者 陆海明 封克 +1 位作者 王小治 盛海君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81-184,共4页
通过在黄棕壤上种植不同密度的黑麦草后发现 ,土壤矿物固定态铵在旱作条件下可分为两大部分 :一是原有的矿物固定态铵。这部分铵在试验条件下无任何释放 ,即与黑麦草的种植密度无关 ;二是施肥后新增加的固定态铵。这部分铵的释放与黑麦... 通过在黄棕壤上种植不同密度的黑麦草后发现 ,土壤矿物固定态铵在旱作条件下可分为两大部分 :一是原有的矿物固定态铵。这部分铵在试验条件下无任何释放 ,即与黑麦草的种植密度无关 ;二是施肥后新增加的固定态铵。这部分铵的释放与黑麦草种植密度关系密切。该部分又可分为易释放部分和不易释放部分 ,前者与种植密度关系较小 ,而后者与种植密度关系较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棕壤 矿物固定态铵 黑麦草 种植密度 铵释放
原文传递
凯氏全氮与固定态铵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崇玉 李生秀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879-1885,共7页
从中国各地采集了40种不同类型的土壤,以凯氏法、包括粘土矿物固定态铵的HF-凯氏法和凯氏法测定全氮后再用HF处理测定固定态铵的两步法分别测定了这些土壤全氮含量,并用Silva-Bremner法测定了其粘土矿物固定态铵含量,确定凯氏法测定的... 从中国各地采集了40种不同类型的土壤,以凯氏法、包括粘土矿物固定态铵的HF-凯氏法和凯氏法测定全氮后再用HF处理测定固定态铵的两步法分别测定了这些土壤全氮含量,并用Silva-Bremner法测定了其粘土矿物固定态铵含量,确定凯氏法测定的全氮是否包括固定态铵在内。结果表明,土壤全氮平均含量凯氏法测定的为1.622 gkg-1,HF-凯氏法为1.633 gkg-1,而两步法为1.656 gkg-1;两步法测定的全氮量明显高于凯氏法和HF-凯氏法。由此可见,凯氏法无法释放2∶1粘土矿物中的固定态铵,在2∶1型粘土矿物含量高的土壤上测定值也不是真正的全氮。供试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平均为166 mgkg-1,占凯氏全氮10.1%;而用两步法测定的残余固定态铵含量平均为30.4 mgkg-1,占凯氏全氮的1.9%,固定态铵的18.3%。相关分析表明,固定态铵与残余固定态铵之间显著相关(r =0.598)。残余固定态铵高的土壤正是固定态铵含量高的土壤,而固定态铵含量高的土壤正是2∶1型粘土矿物含量高的土壤,因而凯氏法测定的全氮不能反映这些土壤全氮的真实情况。但对于2∶1型粘土矿物含量低的或无此类粘土矿物的土壤,凯氏法与其它方法的测定值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固定态铵 土壤全氮 土壤 氮含量 两步法 相关分析 采集 测定值 HF 不同类型
下载PDF
Does the Total Soil N Determined by Kjeldahl Method Include Fixed NH4^+? 被引量:2
19
作者 ZHANGChong-yu LISheng-xiu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34-141,共8页
Forty soils from top layer (0-20 cm) were sampled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and Kjeldahl, HF-Kjeldahl and double treatment method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otal N, total N plus fixed ammonium, and total N and the r... Forty soils from top layer (0-20 cm) were sampled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and Kjeldahl, HF-Kjeldahl and double treatment method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otal N, total N plus fixed ammonium, and total N and the residual fixed ammonium left in soil after determination of total N, respectively, to evaluate if Kjeldahl’s method could include the fixed N by soil minerals. The fixed N by soil minerals was measured by Silva-Bremner procedure to make comparison. Results showed that total N determined by Kjeldahl’s method averaged 1.622 g kg-1, while that by HF- Kjeldahl’s method 1.633 g kg-1, and that by double procedure 1.666 g kg-1. Obviously results obtained by the last two methods, particularly the double treatment method, were higher than Kjeldahl’s, showing that Kjeldahl’s method could not or not fully release N fixed by 2:1 minerals in soil, and therefore the determined results would not be the true “total N” for soils that contained large amount of the fixed N. The mineral fixedN averaged 166 mg kg-1, accounting for 10.1% of the total N while the residual fixed N amounted to 30.4 mg kg-1, equivalent to 1.9% of the total N or 18.3% of the total fixed N. The residual fixed N was correlated neither to organic matter nor to total N, but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otal fixed N with a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0.598 (n=40), showing that the fixed N was the sole source of the residues. Soils having high residues of the fixed N were just those containing high fixed N, and soils containing high fixed N were just those containing high amount of 2:1 minerals. As a result, Kjeldahl’s method could not give a true value of the total N for such soils. However, for those containing small or little amount of 2:1 mineral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results measured by these meth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jeldahl total N HF- Kjeldahl method fixed ammonium Residual fixed ammonium
下载PDF
洞庭湖平原典型水稻土氮素固持动态及氮的残留形态 被引量:6
20
作者 彭佩钦 仇少君 +2 位作者 刘强 吴金水 侯红波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39-1145,共7页
以洞庭湖平原2个典型水稻土(红黄泥和紫潮泥)为对象,采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淹水培养条件下稻草+硫铵配施(S+15NA)和单施硫铵(15NA)土壤微生物和粘土矿物对化肥氮的固定与释放及氮的残留形态.结果表明,淹水培养条件下BN(SMBN... 以洞庭湖平原2个典型水稻土(红黄泥和紫潮泥)为对象,采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淹水培养条件下稻草+硫铵配施(S+15NA)和单施硫铵(15NA)土壤微生物和粘土矿物对化肥氮的固定与释放及氮的残留形态.结果表明,淹水培养条件下BN(SMBN)总体变化趋势是在培养前期达到峰值,而后逐渐下降,最后趋于稳定.固定态铵在整个试验期间变化相对较小,但也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减少.淹水培养条件下,BN以原有BN为主.标记底物BN的比例红黄泥为0.30%-6.67%;紫潮泥为1.00%-3.47%.微生物同化的标记底物硫铵氮的比例红黄泥为0.15%-20.65%,紫潮泥为2.06%-15.93%;有机无机配施处理(S+15NA)均大于单施化肥(15NA),红黄泥S+15NA处理平均为6.78%,高于红黄泥15NA处理;紫潮泥S+15NA处理(10.78%)也高于紫潮泥15NA处理.粘土矿物对标记底物氮的固定率,红黄泥为2.48%-10.57%,紫潮泥为12.55%-30.04%.红黄泥S+15NA处理平均为7.14%,低于红黄泥15NA处理;紫潮泥S+15NA处理(21.53%)也低于紫潮泥15NA处理.淹水培养条件下底物硫铵氮的残留率均大于30%,有机无机配施处理提高了无机氮的残留率.红黄泥底物氮的残留形态主要为酸解有机氮(〉72%),而紫潮泥以酸解有机氮(44.0%-53.2%)和固定态铵(35.2%-37.5%)为主,两种土壤底物氮矿质氮形态残留在10%-20%之间.研究表明土壤对外源无机氮的固定与释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施肥方式和土壤粘土矿物组成对该过程有重要影响.化肥和秸秆配合施用能增强微生物对无机氮的同化,降低土壤粘土矿物对无机氮的固持.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在降低化肥氮损失的同时提高了酸不溶性氮态的残留率,降低了无机氮形态(固定态铵和矿质氮)的残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固定态铵 水稻土 淹水培养 15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