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山东段隆升过程的裂变径迹年龄证据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43
1
作者 郭召杰 张志诚 +1 位作者 廖国辉 方世虎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31-334,共4页
东天山基底隆升过程主要发生在新生代之前,白垩纪后该地区没有发生过快速隆升。东天山隆起带构造面貌基本继承了中生代的特征,这与天山西段主要是新生代陆内造山形成的构造地貌明显不同。其原因可能与古生代南天山洋盆自东向西的剪刀状... 东天山基底隆升过程主要发生在新生代之前,白垩纪后该地区没有发生过快速隆升。东天山隆起带构造面貌基本继承了中生代的特征,这与天山西段主要是新生代陆内造山形成的构造地貌明显不同。其原因可能与古生代南天山洋盆自东向西的剪刀状闭合和塔里木板块的斜向碰撞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升过程 天山 花岗岩 裂变径迹年龄 隆升 新生代 古生代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峰值年龄事件及其沉积-构造响应 被引量:36
2
作者 陈刚 王志维 +3 位作者 白国绢 孙建博 章辉若 李向东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3期375-383,共9页
通过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布及其与粗碎屑沉积建造和地层不整合关系的综合分析,提供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事件的年代学约束及其沉积响应特点。印支期构造事件主要发生在230~190Ma,包含215Ma和195Ma两个峰值年龄,在盆地西南... 通过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布及其与粗碎屑沉积建造和地层不整合关系的综合分析,提供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事件的年代学约束及其沉积响应特点。印支期构造事件主要发生在230~190Ma,包含215Ma和195Ma两个峰值年龄,在盆地西南缘发育晚三叠世粗碎屑类磨拉石建造及其与上覆地层的平行不整合。燕山期构造事件主要发生在燕山中晚期的150~85Ma,包含145Ma、120Ma和95Ma等3个峰值年龄,在盆地西南缘发育燕山中期的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的粗碎屑类磨拉石建造及其地层间的角度不整合。喜山期构造事件主要表现为盆地区域的多旋回构造隆升,至少包含55Ma、25Ma和5Ma等3个幕次的峰值年龄事件。其中,锆石和磷灰石叠合分布的峰值年龄(145Ma)和其相关的角度不整合、逆冲推覆和区域岩浆活动等,共同指示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的一次关键构造变革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中新生代 裂变径迹(FT)年龄 不整合 构造事件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热年代学信息及其与大别造山带折返的关系 被引量:35
3
作者 王勇生 朱光 +2 位作者 陈文 宋传中 刘国生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93-214,共22页
大别山东缘早期郯庐韧性剪切带内的T28-12和T28-13白云母的(181.4±0.5)Ma和(181.6±0.8)Ma的40Ar/39Ar坪年龄指示了郯庐早期左旋剪切的冷却时间为181Ma,这些年代学数据指示了郯庐同造山期左旋走滑热事件的存在。起源于华北、... 大别山东缘早期郯庐韧性剪切带内的T28-12和T28-13白云母的(181.4±0.5)Ma和(181.6±0.8)Ma的40Ar/39Ar坪年龄指示了郯庐早期左旋剪切的冷却时间为181Ma,这些年代学数据指示了郯庐同造山期左旋走滑热事件的存在。起源于华北、华南板块陆-陆碰撞过程中的这期断裂平移活动,发生在高压-超高压带主体部分折返至中地壳后的早侏罗世,推测其活动形式表现为造山带折返过程中高压-超高压带向SE的斜向折返中形成的转换断层。郯庐晚期韧性剪切带内糜棱岩中白云母、黑云母的40Ar/39Ar年龄,指示了139Ma前(早白垩世)发生的又一次左旋走滑冷却事件。在这期断裂带左行平移的同时,大别造山带东段出现了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及穹状隆升。剪切带糜棱岩中斜长石40Ar/39Ar年龄指示剪切带在晚白垩世存在一期快速冷却事件,此次快速冷却事件的时间为97~92Ma。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成果揭示了45~58Ma前郯庐断裂带的一次快速冷却事件。这两次快速冷却事件分别对应于断裂带晚白垩世、古近纪两次伸展活动,并控制发育了断裂带东侧的潜山断陷盆地。而钾长石和磷灰石所在地记录的冷却时间显示,造山带内部的抬升都相应早于东缘的郯庐断裂带,反映造山带晚白垩世—古近纪的隆升并不受该断裂带伸展控制,而应是岩石圈拆沉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AR/39AR年龄 裂变径迹年龄 构造热事件 大别山东缘 郯庐断裂带
下载PDF
晚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东缘的剥蚀过程:来自裂变径迹的证据 被引量:17
4
作者 张毅 李勇 +2 位作者 周荣军 A.L.Densmore N.J.Richardson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1期97-102,共6页
本文以青藏高原东缘的三级地貌(川西高原、龙门山和四川盆地)单元为基础,利用裂变径迹定年数据分区块研究了该地区的晚新生代以来的剥蚀速率。研究结果表明,晚白垩世以来青藏高原东缘经历了一个由平缓到突然加速的剥蚀过程,其转折点为... 本文以青藏高原东缘的三级地貌(川西高原、龙门山和四川盆地)单元为基础,利用裂变径迹定年数据分区块研究了该地区的晚新生代以来的剥蚀速率。研究结果表明,晚白垩世以来青藏高原东缘经历了一个由平缓到突然加速的剥蚀过程,其转折点为中新世。在整个时间段内的平均剥蚀速率,川西高原为0.26mm/yr,龙门山为0.72mm/yr,四川盆地为0.20mm/yr。龙门山的剥蚀速率大约是川西高原的2.8倍,间接反映边缘山脉的隆升并不等同于高原内部的隆升,边缘山脉的隆升可能是构造隆升和剥蚀隆升相叠加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晚新生代 裂变径迹 剥蚀速率 隆升
下载PDF
Thermal Evolution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o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Dabie Mountains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 被引量:14
5
作者 ZHUGuang HOUMinjin +2 位作者 WANGYongsheng LIUGuosheng NIUManl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4期940-953,共14页
Five samples of muscovite from mylonites of the earlier Tanlu ductile shear zone o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Dabie Mountains yield 40Ar/39Ar ages ranging from 178 Ma to 196 Ma. Three of them have reliable plateau age... Five samples of muscovite from mylonites of the earlier Tanlu ductile shear zone o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Dabie Mountains yield 40Ar/39Ar ages ranging from 178 Ma to 196 Ma. Three of them have reliable plateau ages of 188.7±0.7 Ma, 189.7±0.6 Ma and 192.5±0.7 Ma respectively, which indicates a syn-orogenic, sinistral strike-slip thermal event. This displacement movement derived from the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 of the North and South China blocks took place in the Early Jurassic and after uplifting of high-pressure to ultrahigh-pressure slabs to the mid-crust. It is suggested that during the collision the Tanlu fault zone was an intracontinental transform fault caused by differential subduction speeds. The 40Ar/39Ar ages of mylonite whole-rock and muscovite from the later Tanlu ductile shear zone suggest another sinistral strike-slip cooling event at 128 Ma. During this strike-slip faulting, large-scale intrusion and doming uplift occurre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Dabie orogenic belt. Data of K-feldspar 40Ar/39Ar MDD and apatite fission-track analysis from metamorphic rocks indicate two high-speed cooling events experienced by the Tanlu fault zone, which took place at 90 Ma and 45-58 Ma respectively. They correspond respectively to two phases of extensional activities in the Late Cretaceous and Eogene as well as development of the Qianshan fault-controlled basin to the east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The cooling times recorded by K-feldspar and apatite show that the uplifting in the Dabie orogenic belt occured earlier than that on the eastern margin occupied by the Tanlu fault zone. The above phenomena suggest that the uplifting of the Dabie orogenic belt during the Late Cretaceous to Eogene was not controlled by the Tanlu normal faulting, but as a result of the lithospheric delami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nlu fault zone Dabie orogenic belt 40Ar/39Ar age fission-track age thermal event
下载PDF
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研究东濮凹陷白庙地区的热历史 被引量:7
6
作者 王立志 冯石 王世成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38-43,共6页
本文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恢复东濮凹陷白庙地区下第三系热演化史。10个岩心或岩屑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和封闭径迹长度分布数据表明,该区的热历史为升温(早沉积期)—降温(抬升期)—再升温(再沉积期)。早期升高的古地温与... 本文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恢复东濮凹陷白庙地区下第三系热演化史。10个岩心或岩屑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和封闭径迹长度分布数据表明,该区的热历史为升温(早沉积期)—降温(抬升期)—再升温(再沉积期)。早期升高的古地温与今地温相差不大;沙—段内火成岩的侵入使围岩除受埋藏增温热作用外,还受岩浆侵入附加热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磷灰石 第三纪 地史 热演化史
下载PDF
Accelerated Exhumation During the Cenozoic in the Dabie Mountains: Evidence from Fission-Track Ages 被引量:4
7
作者 WANG Guocan YANG Weir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4期409-419,共11页
Abstract: Zircon and apatite fission-track dating indicates that the exhumation of the Dabie Mountains tended to be accelerated in the Cenozoic and that the exhumation of the eastern Dabie Mountains was more and more ... Abstract: Zircon and apatite fission-track dating indicates that the exhumation of the Dabie Mountains tended to be accelerated in the Cenozoic and that the exhumation of the eastern Dabie Mountains was more and more intense from south to north, which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ore and more intense dissection from south to north, as is reflected by the modern geomorphologic features of the Dabie Mountains. The accelerated exhumation during the Cenozoic was related to the high elevation of the Dabie Mountains resulting from Late Cretaceous-Palaeogene detachment faulting and subsequent fault-block uplift and subsidence. The average elevation at that time was at least about 660 m higher than that at the present. The intense exhumation lagged behind intense uplif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bie Mountains accelerated exhumation CENOZOIC fission-track age
下载PDF
依─舒地堑下第三系地层格架与成因单元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帆 王孔伟 刘立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2-119,共8页
依─舒地堑是大庆油田的主探区之一,下第三系是主要勘探目的层,准确地建立地层格架是油气勘探的基础。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测井曲线、微量元素分层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测井曲线局部干扰和地层分析实验样... 依─舒地堑是大庆油田的主探区之一,下第三系是主要勘探目的层,准确地建立地层格架是油气勘探的基础。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测井曲线、微量元素分层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测井曲线局部干扰和地层分析实验样品量少的问题。在综合考虑6种因素的基础上,以生物层序和构造层序单元为基础,建立了依─舒地堑的整体地层格架,提出了依─舒地堑统一地层格架对比方案,指出T5、T3、T1地震反射层具有构造旋回意义,代表盆地演化的不同阶段,T4、T2地震反射层具有沉积学以及气候层序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舒地堑 构造层序 生物层序 测井曲线 裂变径迹年龄
下载PDF
FISSION-TRACK AGE OF SUIZHOU METEORITE
9
作者 张峰 李肇辉 欧阳自远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1年第7期589-591,共3页
An average ancient track density of(7.6±1.1)×10~3/cm^2 has been obtained for pyroxene in Suizhou meteorite based on ancient and neutron-induced fission-track density measurements. The result is consistent wi... An average ancient track density of(7.6±1.1)×10~3/cm^2 has been obtained for pyroxene in Suizhou meteorite based on ancient and neutron-induced fission-track density measurements. The resul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ancient track density of 8.4×10~3/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izhou METEORITE PYROXENE fission-track age.
原文传递
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和逐层蒸发法铅年龄测定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璐 刘顺生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1994年第Z1期226-231,共6页
本义阐述了颗粒锆石裂变径迹法及双带源逐层蒸发法的方法原理。对取自美国菲什(Fish)峡谷凝灰岩中的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国际标准样及取自香港花岗岩中锆石的两种年龄结果进行了对比,并分析了它们年龄差异的原因,认为铅年龄代表锆... 本义阐述了颗粒锆石裂变径迹法及双带源逐层蒸发法的方法原理。对取自美国菲什(Fish)峡谷凝灰岩中的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国际标准样及取自香港花岗岩中锆石的两种年龄结果进行了对比,并分析了它们年龄差异的原因,认为铅年龄代表锆石的结晶年龄,而裂变径迹表观年龄代表岩体的冷却年龄或最后一次热事件的年代。开展不同方法的对比研究,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以期更好地探讨研究区的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年龄 铅年龄 锆石
下载PDF
裂变径迹定年资料应用中的问题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3
11
作者 张志诚 王雪松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98-905,共8页
裂变径迹定年与其他大多数放射性定年法不同 ,它测量的是放射性衰变对矿物晶体的物理损伤 ,而不是另一种同位素。外探测器裂变径迹定年分析中 ,可以获得每一个颗粒径迹年龄。样品裂变径迹年龄表述有组合年龄、平均年龄和中值年龄 ,不论... 裂变径迹定年与其他大多数放射性定年法不同 ,它测量的是放射性衰变对矿物晶体的物理损伤 ,而不是另一种同位素。外探测器裂变径迹定年分析中 ,可以获得每一个颗粒径迹年龄。样品裂变径迹年龄表述有组合年龄、平均年龄和中值年龄 ,不论哪种年龄都不具有简单的地质意义。封闭径迹长度及分布记录了岩石经历的最高古地温及热历史过程 ,是裂变径迹分析中最重要的参数。利用裂变径迹参数 ,可进行热史模拟 ,以重建样品的热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年龄 封闭径迹长度 热史模拟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北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研究 被引量:29
12
作者 孙国强 郑建京 +3 位作者 苏龙 刘兴旺 杨鑫 刘玉虎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2-217,共6页
由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和构造环境,在形成与演化过程中受周边3条巨型断裂带(阿尔金走滑断裂带、南祁连断裂带和昆仑断裂带)的控制和制约,构造演化过程和耦合关系非常复杂。通过利用裂变径迹测年法确定柴达木盆地西... 由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和构造环境,在形成与演化过程中受周边3条巨型断裂带(阿尔金走滑断裂带、南祁连断裂带和昆仑断裂带)的控制和制约,构造演化过程和耦合关系非常复杂。通过利用裂变径迹测年法确定柴达木盆地西北地区中生代末期以来主要经历了2次大规模的构造事件,并结合前人对阿尔金走滑断裂带活动模式的研究和柴达木盆地西北部构造特征的分析,认为柴达木盆地西北地区中生代末期以来发生过2期大规模的构造运动,分别在白垩纪中期和新近纪早期。这2期构造运动在阿尔金走滑断裂的表现为早期的深部韧性走滑运动和晚期的整体大规模走滑运动;在柴达木盆地西北地区表现为深层和表层2套不协调的构造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阿尔金走滑断裂带 构造演化 裂变径迹年龄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构造事件及其沉积响应特点 被引量:25
13
作者 李向平 陈刚 +1 位作者 章辉若 李向东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3期1-4,共4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的区域动力学环境分析为基础,重点通过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数据的统计分析,提供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事件的年代学约束,并结合地层不整合关系和沉积建造特征讨论了中生代构造事件的沉积响... 以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的区域动力学环境分析为基础,重点通过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数据的统计分析,提供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事件的年代学约束,并结合地层不整合关系和沉积建造特征讨论了中生代构造事件的沉积响应特点.讨论结果表明:印支期构造事件主要发生在230-190Ma,在盆地西南缘发育晚三叠世粗碎屑类磨拉石建造.燕山期构造事件主要发生在燕山中晚期的150-85Ma,包含145Ma±、120Ma±和95Ma±三个峰值年龄组,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叠合分布的峰值年龄(140-150Ma±,平均145Ma±),指示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次构造变革事件,并在盆地西南缘发育上侏罗统芬芳河组和下白垩统志丹群等多套粗碎屑类磨拉石建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裂变径迹年龄 中生代 构造事件 沉积响应
下载PDF
新近纪鄂尔多斯盆地东西部的构造反转及其意义 被引量:16
14
作者 赵红格 刘池洋 +4 位作者 翁望飞 桂小军 岳乐平 王建强 梁美艳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11,共6页
对鄂尔多斯盆地东、西部中生界顶面上、下分布地层的综合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中生界之上接受的新生代最老的地层为新近纪的红粘土,这种红粘土分布广泛,厚度较大,自西向东分别覆盖于下白垩统、中侏罗统安定组及直罗组、下-中侏罗... 对鄂尔多斯盆地东、西部中生界顶面上、下分布地层的综合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中生界之上接受的新生代最老的地层为新近纪的红粘土,这种红粘土分布广泛,厚度较大,自西向东分别覆盖于下白垩统、中侏罗统安定组及直罗组、下-中侏罗统延安组和上三叠统延长组之上。由此推断,盆地东部由晚侏罗世以来的持续隆起转变为坳陷接受沉积的时间为新近纪红粘土开始沉积的时间。由其底部的磁性地层测年可知,其反转时间约为距今8Ma。而裂变径迹测试分析资料表明,盆地西部在距今8Ma左右发生了逆冲抬升,由中生代以来的持续坳陷反转为逆冲抬升并遭受剥蚀。故鄂尔多斯盆地东、西部在新近纪均发生了构造反转。此次的构造反转对盆地内油、气流体矿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新近纪 红粘土 裂变径迹年龄 构造反转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事件的峰值年龄及其沉积响应 被引量:13
15
作者 孙建博 陈刚 +3 位作者 章辉若 白国绢 李向东 李向平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3期91-96,共6页
通过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的峰值年龄与地层不整合事件的综合分析,提供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事件的年代学约束及其沉积响应特点.印支期构造事件主要发生在230~190 Ma,包含215 Ma±和195 Ma±两个峰值年龄,在盆地西南缘发... 通过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的峰值年龄与地层不整合事件的综合分析,提供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事件的年代学约束及其沉积响应特点.印支期构造事件主要发生在230~190 Ma,包含215 Ma±和195 Ma±两个峰值年龄,在盆地西南缘发育晚3叠世粗碎屑类磨拉石建造.燕山期构造事件主要发生在燕山中晚期的150~85 Ma,包含145 Ma±、120 Ma±和95 Ma±3个峰值年龄,在盆地西南缘发育燕山中期的芬芳河组和志丹群的粗碎屑类磨拉石建造.喜山期构造事件主要发生在65~5 Ma,包含55 Ma±、25 Ma±和5 Ma±3个峰值年龄.其中,锆石和磷灰石叠合分布的峰值年龄(145 Ma±),指示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的一次关键性构造变革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裂变径迹年龄 中新生代 构造事件 沉积响应
下载PDF
安徽绩溪伏岭岩体隆升时代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14
16
作者 郑勇 余心起 +1 位作者 王德恩 汪诚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85-394,共10页
安徽绩溪伏岭岩体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花岗岩体的东部。伏岭岩体裂变径迹(AFT)热年代分布于51±5~68±7Ma之间,围限径迹长度为11.9~12.9μm。岩体形成之后,所在山系经历了速率波动较大的隆升过程,至55Ma期间为一加速隆升过程... 安徽绩溪伏岭岩体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花岗岩体的东部。伏岭岩体裂变径迹(AFT)热年代分布于51±5~68±7Ma之间,围限径迹长度为11.9~12.9μm。岩体形成之后,所在山系经历了速率波动较大的隆升过程,至55Ma期间为一加速隆升过程,到55Ma时速度达到最大的73mm/ka;随后速度减缓,54Ma左右时的平均抬升速率为60mm/ka;54~51Ma间又是一个快速加速隆升时期,到51Ma时,速度达到70mm/ka。研究区具有三个主要的冷却剥露阶段:130~116Ma左右,冷却速率约为1.34℃/Ma;70~60Ma左右,进入第二个较为快速冷却阶段,冷却速率约为2.5℃/Ma;在7~8Ma左右发生突然加剧冷却事件,持续至今,速率达到8℃/km。总体来说,伏岭岩体经历了速率逐渐增加的冷却过程。由于黄山山体与伏岭岩体在大地构造位置、岩性特征及侵入时间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二者的隆升时代、速率以及抬升剥蚀量是大致相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年龄 隆升速率 冷却剥露历史 伏岭岩体
下载PDF
新疆博格达山裂变径迹年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1
17
作者 沈传波 梅廉夫 +2 位作者 刘麟 汤济广 周锋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2期11-14,5,共5页
从对博格达山构造活动的研究中获得了一批较为系统的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果,并对部分样品的T-t热历史进行了定量模拟。研究表明,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具跨度较大,空间分布不均匀,记录了构造隆升活动的时间等特点。这些特点... 从对博格达山构造活动的研究中获得了一批较为系统的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果,并对部分样品的T-t热历史进行了定量模拟。研究表明,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具跨度较大,空间分布不均匀,记录了构造隆升活动的时间等特点。这些特点暗示的构造意义是:博格达山的初始隆升始于152.3~106.3M a,而且南、北缘具不均匀抬升的格局;博格达山北缘水磨沟断裂有距今113.1~106.3M a和42.6~28.8M a间2次向北逆冲的断层活动;博格达山北缘山前逆冲褶皱带为有利的有利的油气勘探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年龄 构造 隆升 断裂 博格达山
下载PDF
江苏东海预先导孔(CCSD-PP2)岩心样中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测定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顺生 殷秀兰 许志琴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40-543,共4页
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预先导孔(CCSD-PP2)的11个钻孔岩心样进行了裂变径迹年龄测定,其中10个样品的结果为79.6~52.0 Ma。经数学处理后,初步可以看出裂变径迹年龄随深度的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隆升速度和古地温梯度进行了初步讨论,推... 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预先导孔(CCSD-PP2)的11个钻孔岩心样进行了裂变径迹年龄测定,其中10个样品的结果为79.6~52.0 Ma。经数学处理后,初步可以看出裂变径迹年龄随深度的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隆升速度和古地温梯度进行了初步讨论,推算该地块在80.4~52.0 Ma以前的隆升速度约为35.0 m/Ma,当时的古地温梯度约为35.6℃/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年龄 预先导孔-PP2 磷灰石 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雀儿山地区新近纪隆升速率探讨——来自雀儿山花岗岩体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8
19
作者 曾强 徐天德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9年第3期92-100,共9页
通过青藏高原东部川西地区雀儿山花岗岩体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新获得了4个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值,分别为4. 9±0. 3Ma、6. 2±0. 5 Ma、7. 2±0. 4 Ma和7. 3±0. 7 Ma。运用径迹年龄-地形高差法计算出雀儿山花岗岩体新... 通过青藏高原东部川西地区雀儿山花岗岩体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新获得了4个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值,分别为4. 9±0. 3Ma、6. 2±0. 5 Ma、7. 2±0. 4 Ma和7. 3±0. 7 Ma。运用径迹年龄-地形高差法计算出雀儿山花岗岩体新近纪的隆升速率,为0. 15-2 mm/a,平均隆升速率为0. 78mm/a。隆升速率在每个阶段有所不同,但呈现出一种快速隆升→缓慢隆升的过程,为整个青藏高原东缘的隆升过程提供了约束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雀儿山花岗岩 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 隆升速率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碎屑锆石裂变径迹年龄记录的构造抬升事件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理 钟大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83-494,共12页
对采自渤海湾盆地东南部济阳坳陷的碎屑岩进行测年研究,目的是通过碎屑锆石裂变径迹年龄揭示源区及其抬升剥露史和构造热事件,为华北克拉通构造演化特别是元古宙构造演化提供新的热年代学约束。14件上白垩统-上新统砂岩/粉砂岩岩心样品... 对采自渤海湾盆地东南部济阳坳陷的碎屑岩进行测年研究,目的是通过碎屑锆石裂变径迹年龄揭示源区及其抬升剥露史和构造热事件,为华北克拉通构造演化特别是元古宙构造演化提供新的热年代学约束。14件上白垩统-上新统砂岩/粉砂岩岩心样品测年结果显示,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布在308±35Ma^145±19Ma之间,且所有单颗粒锆石径迹年龄均大于其沉积年龄,表明这些锆石为碎屑锆石。除1件样品外,其余13件样品的单颗粒年龄的,可以用来识别源区及其构造抬升。未通过χ2检验的锆石二项式最佳拟合峰值年龄集中分为9组:P1(1187Ma)、P2(720~548Ma)、P3(526Ma)、P4(330~319Ma)、P5(296~274Ma)、P6(213~201Ma)、P7(195~177Ma、162Ma)、P8(134~102Ma)和P9(94Ma),加上通过χ2检验的三叠纪(230Ma),指示源区中元古代-晚白垩世经历的9期构造抬升/岩浆活动。它们分别是发生在中元古代的芹峪运动、新元古代的构造抬升(约720~575Ma)、~548Ma的蓟县运动;古生代~526Ma早寒武世末构造运动、海西期构造抬升;晚三叠世印支期挤压构造抬升、早-中侏罗世印支期弱挤压抬升、早白垩世燕山期强烈岩浆活动及晚白垩世燕山晚期的抬升。华北克拉通北缘、克拉通内部古陆和盆地内部是渤海湾盆地上白垩统-上新统的主要物源区,古生代以来剥露速率逐渐增大,古生代、三叠纪、早-中侏罗世和白垩纪分别为0.020~0.033mm/y,0.033~0.042mm/y,0.034~0.049mm/y和0.041~0.097mm/y,反映源区白垩纪构造/岩浆活动最强烈。锆石裂变径迹年龄记录的中元古代-晚白垩世构造运动对探讨华北克拉通的构造演化特别是元古宙的演化提供了年代学证据,综合分析推断华北克拉通可能参与了Rodinia超大陆的形成与裂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 裂变径迹 构造抬升 沉积物源区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