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06篇文章
< 1 2 8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投融资期限错配及其制度解释——来自中美两国金融市场的比较 被引量:251
1
作者 白云霞 邱穆青 李伟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3-39,共17页
资产期限与融资期限相匹配是公司金融理论的一个基本原则。过去2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依赖于大规模投资,而金融系统的发展相对滞后。本文试图研究微观企业在中国滞后的金融系统下如何解决长期投资的资金问题,从而在总量上推动中国经济持... 资产期限与融资期限相匹配是公司金融理论的一个基本原则。过去2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依赖于大规模投资,而金融系统的发展相对滞后。本文试图研究微观企业在中国滞后的金融系统下如何解决长期投资的资金问题,从而在总量上推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基于中国与美国的比较,本文发现,中国的长期投资速度高于美国,而中国金融市场提供的长期融资却较少,期限也更短,且大部分流向了资产期限较长的领域,导致中国在宏观上呈现严重的用短期融资支持长期投资的期限错配现象。以1998—2013年中美两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发现中国在企业层面同样存在期限错配问题,而且国有企业更为严重。进一步地,本文考察了中国企业期限错配与金融制度之间的关系,发现在金融市场上,长期融资能力强的中国企业期限错配程度较低,并且不同于美国企业,中国企业的期限错配程度不受长短期资金利差的影响,而与预期货币政策一致。本文揭示出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期限错配并不是企业节约融资成本的财务策略,而是根源于中国金融市场结构不完备、利率期限结构不合理以及货币政策不稳定等制度缺陷。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期限错配问题需要在这些制度成因上下功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期限错配 金融制度 长期融资
原文传递
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的国际比较与我国的制度选择 被引量:41
2
作者 安启雷 陈超 《金融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98-107,共10页
本文比较分析了国外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对法律框架、处置主体、处置手段、救助资金来源、不良资产管理五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制度缺陷,并提出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制度选择是完善法律框架,... 本文比较分析了国外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对法律框架、处置主体、处置手段、救助资金来源、不良资产管理五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制度缺陷,并提出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制度选择是完善法律框架,实现处置主体的外部化、处置方式的规范化、救助资金的多样化和建立集中统一的不良债权管理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机陶 市场退出
原文传递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警示 被引量:47
3
作者 汪利娜 《财经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8,共8页
近期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成了影响美国及全球金融市场的导火索。本文全面介绍了次级抵押贷款和次级债的基本特征,从政府政策导向、税制安排、金融环境、市场竞争等多个方面分析了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银... 近期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成了影响美国及全球金融市场的导火索。本文全面介绍了次级抵押贷款和次级债的基本特征,从政府政策导向、税制安排、金融环境、市场竞争等多个方面分析了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银行业、监管部门和政府部门防范金融风险应采取的积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级抵押贷款 金融风险 金融机构
原文传递
金融制度缺陷:我国农村金融效率低下的根源 被引量:45
4
作者 谷慎 李成 《财经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98-102,共5页
本文通过统计数据对我国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分析表明,我国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相对低下。造成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原因,是现阶段农村金融制度的有效供给不足,导致了金融资源配置无法满足帕累托条件。因此,提高农村金融资源... 本文通过统计数据对我国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分析表明,我国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相对低下。造成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原因,是现阶段农村金融制度的有效供给不足,导致了金融资源配置无法满足帕累托条件。因此,提高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在于农村金融制度的创新和有效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金融 金融效率 金融制度
原文传递
中国金融制度的改革回顾与创新思考 被引量:20
5
作者 江其务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5-31,共7页
中国金融制度改革在制度供给绝对匮乏的条件下起步 ,中经七年的准备探索、十年的制度框架构建和四年的调整、充实、深化阶段。改革的主线是从计划金融转向市场金融的制度创新。二十年金融改革推动了金融发展 ,改变了制度运行环境 ,启动... 中国金融制度改革在制度供给绝对匮乏的条件下起步 ,中经七年的准备探索、十年的制度框架构建和四年的调整、充实、深化阶段。改革的主线是从计划金融转向市场金融的制度创新。二十年金融改革推动了金融发展 ,改变了制度运行环境 ,启动了制度的需求与供给互动机制 ;中国金融改革内涵是从计划走向市场 ,从封闭走向开放 ,从数量扩张转向效益提高 ,制度创新是带全局性的 ,改革必须通揽全局。发展是永恒主题 ,改革是历史性任务 ,开放是制度转型期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2 1世纪中国金融制度创新和金融发展 ,需要认真研究金融发展的新阶段及其特点 ,结合“十五”期间中国金融发展面临的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挑战 ,直面WTO ,完善金融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监管体系和金融调控体系 ,提高金融效率 ,保卫金融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制度 金融改革 中国 制度创新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十五”期间 WTO 浮动汇率制度 金融开放
下载PDF
金融机构发展物流金融的思路和对策 被引量:36
6
作者 郑玥祥 《经济与管理》 2006年第9期31-33,共3页
物流金融是基于物流增值链中的供应商、终端用户、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等各方的共同需要所产生和发展的。物流金融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同时也给现代金融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目前,物流金融在国内处于萌芽时期,各方需要大力... 物流金融是基于物流增值链中的供应商、终端用户、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等各方的共同需要所产生和发展的。物流金融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同时也给现代金融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目前,物流金融在国内处于萌芽时期,各方需要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以实现多方的共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流金融 金融机构 物流企业
下载PDF
困境与突破:供应链金融发展中的挑战和趋势 被引量:38
7
作者 宋华 《中国流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9,共7页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后,支持中小微企业持续经营,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已经成为全球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国供应链金融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经历了金融机构主导、金融机构与供应链核心企业合作、产业互联网模式和规范...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后,支持中小微企业持续经营,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已经成为全球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国供应链金融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经历了金融机构主导、金融机构与供应链核心企业合作、产业互联网模式和规范发展等不同的阶段,在取得瞩目成绩的同时也在诸多方面存在问题,在产业端、金融端、金融科技端和监管端都面临许多挑战。为促进供应链金融的持续发展,保障政策落地,真正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必须建构系统性机制,从整体上进行变革与调整,持续稳定推进供应链金融发展。这种整体性的变革框架可以称之为"3+2+1"体系,即三个层面的系统变革、两个基础设施的建设、一个驱动力的形成。三个层面是指制度环境、产业供应链生态以及金融服务体系;两个基础设施是指产业数字基础设施和金融基础设施;一个驱动力是指业务场景与数字科技的双轮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 核心企业 金融机构 金融科技 数字资产
下载PDF
中国创业板市场:现状与未来 被引量:34
8
作者 吴晓求 《财贸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14,136,共10页
本文在简要分析全球创业板市场形成、发展的历史动因和成败之源的基础上,对运行一年多来的中国创业板市场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国创业板市场目前存在着寻租股东突击入股、退市机制缺失等九大隐忧。这些隐忧有的扭曲了市场公平原则,有的则... 本文在简要分析全球创业板市场形成、发展的历史动因和成败之源的基础上,对运行一年多来的中国创业板市场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国创业板市场目前存在着寻租股东突击入股、退市机制缺失等九大隐忧。这些隐忧有的扭曲了市场公平原则,有的则损害了市场效率。本文从经济发展、金融结构变革、创业型中小企业成长以及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等角度入手,详细分析了中国发展创业板市场的有利因素,并勾划了中国创业板市场未来的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机构 资本市场 创业板
原文传递
An overview of the environmental finance policies in China: retrofitting an integrated mechanism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被引量:29
9
作者 Wei LI Mengze HU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3期316-328,共13页
Considering the significant roles of the policies in developing environmental finance, an overview is conducted on the environmental finance policies (EFPs)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efinition, scope, evolu... Considering the significant roles of the policies in developing environmental finance, an overview is conducted on the environmental finance policies (EFPs)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efinition, scope, evolution and main instruments of EFPs. The implementation progress of financial activities on each instrument are investigated respectively. Then the experiences learned from and failures discover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FPs are discussed well recommendations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of the EFPs and their implementation are provided. Our study found that the EFPs have been established in China after a four-phase evolution since the early 1980s. The policies have played a critical role in leading to a rapid development in environmental finance by involving more financial instruments to accomplish the objective-led environmental plans. Driven by the policies, the new green credit (GC), green security (GS), and green insurance (GI) instruments have been phased in as supplements to the conventional command and control approaches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of financial activities and pollution sources. However, the market mechanism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 is limited due to their defensive and incapable performance on implementation some of EFP instruments.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effectiveness of EFPs in facilitating environmental man- agement, recommendations are made mainly on the aspects including developing more specific policy guidelines, enhancing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disclosure, providing sufficient economic incentives, establishing environmental liabilities with financial activities, and involving issues related to climate change, and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vironmental finance policy integrated mechanism phased evolution implementation progress financial institutio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原文传递
构建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监管法律体系 被引量:12
10
作者 温树英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3-47,共5页
市场退出监管是现代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不可或缺的内容。我国尚无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专门法律 ,现有法律的规定较为原则 ,且落后于市场退出实践的需要。因此 ,作者提出构建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监管法律体系的具体建议 :包括制定《金融机... 市场退出监管是现代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不可或缺的内容。我国尚无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专门法律 ,现有法律的规定较为原则 ,且落后于市场退出实践的需要。因此 ,作者提出构建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监管法律体系的具体建议 :包括制定《金融机构接管条例》、《金融机构破产条例》、《金融机构并购条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体系 条例 落后 中国 市场退出 破产 原则 规定 实践 金融机构
下载PDF
环境风险与绿色金融 被引量:19
11
作者 王玉婧 江航翔 《天津商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16-20,共5页
绿色金融的提出与环境风险有关,除了自身的环境指标,金融机构还要面临信贷风险、法律风险及声誉风险。绿色金融将环境保护作为指导金融业行动的原则,把环境和生态指标体系纳入金融活动中。实施绿色金融体系,应以制度建设为根本,将环境... 绿色金融的提出与环境风险有关,除了自身的环境指标,金融机构还要面临信贷风险、法律风险及声誉风险。绿色金融将环境保护作为指导金融业行动的原则,把环境和生态指标体系纳入金融活动中。实施绿色金融体系,应以制度建设为根本,将环境意识与核心业务整合,基于不同的产业结构,开展不同的融资项目,从而规避环境风险,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环境生态的关系,促进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风险 绿色金融 可持续发展 金融机构
下载PDF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被引量:25
12
作者 张忠宇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0-85,共6页
面对"新四化"对农村金融发展提出的新需求,以及"中心—外围"效应对保持城乡协调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应按照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进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并应在遵循金融发展内生规律基础上,通过不断完善激励机... 面对"新四化"对农村金融发展提出的新需求,以及"中心—外围"效应对保持城乡协调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应按照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进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并应在遵循金融发展内生规律基础上,通过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推进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组织经营方式、改变监管机制和财政补贴方式等,推动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惠金融 农村金融 可持续发展 金融机构 社会福利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下载PDF
由金融危机反思货币信用理论 被引量:25
13
作者 瞿强 王磊 《金融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0,共10页
本文回顾了金融危机之前主流的货币信用理论,分析其何以未能预测和解释金融危机的发生;本文也讨论了金融危机发生后,货币信用理论的最新进展。本文认为,一个合格的金融危机理论,应该将货币、信用和创造信用的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融合... 本文回顾了金融危机之前主流的货币信用理论,分析其何以未能预测和解释金融危机的发生;本文也讨论了金融危机发生后,货币信用理论的最新进展。本文认为,一个合格的金融危机理论,应该将货币、信用和创造信用的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融合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中,用以解释在何种情况下,金融部门会由于信用的过度扩张而倒塌,并与实体经济相互反馈,导致经济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危机 货币 信用 金融机构
原文传递
国外信用评级制度与对我国的启示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亦春 郑燕洪 雷连鸣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54-56,65,共4页
目前,信用评级体系建设比较成功的主要是美国和欧洲。我国的信用评级存在诸如缺乏信用评级意识、信用评级机构体系不完善、缺乏科学的评级指标和方法等问题。因此,我国应借鉴欧美经验,利用各种措施增强社会各方面的信用评级意识,建立健... 目前,信用评级体系建设比较成功的主要是美国和欧洲。我国的信用评级存在诸如缺乏信用评级意识、信用评级机构体系不完善、缺乏科学的评级指标和方法等问题。因此,我国应借鉴欧美经验,利用各种措施增强社会各方面的信用评级意识,建立健全信用评级组织体系,尽快扩大信用评级覆盖面,提高信用评级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准确性,重点做好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使信用评级工作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用评级体系 标准-普尔公司 穆迪公司 金融机构
下载PDF
过度自信条件下的金融市场委托-代理合同 被引量:18
15
作者 陈其安 杨秀苔 《系统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9-27,共9页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研究经纪人过度自信条件下的金融市场最优委托-代理合同。研究结果表明,在金融机构和经纪人都是风险中性的条件下,当经纪人的过度自信水平可观测到时,金融机构将提供一个能被过度自信经纪人接受的最优委托-代理合同,该...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研究经纪人过度自信条件下的金融市场最优委托-代理合同。研究结果表明,在金融机构和经纪人都是风险中性的条件下,当经纪人的过度自信水平可观测到时,金融机构将提供一个能被过度自信经纪人接受的最优委托-代理合同,该合同随着经纪人过度自信水平的提高而变得越来越廉价,随着经纪人保留预期效用水平的提高而变得越来越昂贵。当经纪人的过度自信水平不可观测到时,如果金融机构认为经纪人过度自信的可能性很大,那么金融机构提供的最优委托-代理合同只能被过度自信经纪人接受;如果金融机构认为经纪人过度自信的可能性比较小,那么金融机构提供的最优委托-代理合同能够同时被理性和过度自信经纪人所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度自信 金融市场 金融机构 经纪人 委托-代理合同
下载PDF
加拿大金融监管框架及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 被引量:14
16
作者 刘锋 王敬伟 《金融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7-97,共11页
加拿大是国际公认的金融业相对稳健的国家,研究加拿大金融监管体制及其特点,对我国金融监管工作必定有其积极意义。1999年加拿大通过了新的《金融监管框架》,其主体思想就是建立以风险为核心的金融监管。在新的监管框架中,对金融风险的... 加拿大是国际公认的金融业相对稳健的国家,研究加拿大金融监管体制及其特点,对我国金融监管工作必定有其积极意义。1999年加拿大通过了新的《金融监管框架》,其主体思想就是建立以风险为核心的金融监管。在新的监管框架中,对金融风险的识别、衡量、监测和控制始终贯穿于监管工作的始末,并且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风险评估和评级体系。新的监管框架不仅可以实现保护社会公众利益的监管目标,而且也有利于降低金融机构所承担的监管成本,从而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机构 金融监管 风险评估 风险评级 监管成本
原文传递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冲击与机遇 被引量:23
17
作者 赵南岳 《西部金融》 2013年第10期30-34,共5页
本文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特征,深入探讨了其对银行业支付结算领域、金融产品销售领域、银行物理网点布设、服务方式变革等方面的冲击,指出了其为传统银行业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并展望未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格局。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金融机构
下载PDF
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关键是解决债务问题 被引量:9
18
作者 闫维杰 《金融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6-73,共8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债的主要形式是信用关系 ,银行是资金信用的中心。当银行不能履行按期支付义务的时候 ,必然造成金融恐慌 ,导致金融危机。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严格监管均是由此而衍生。按市场原则解决债务问题的途径无非是 :或者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债的主要形式是信用关系 ,银行是资金信用的中心。当银行不能履行按期支付义务的时候 ,必然造成金融恐慌 ,导致金融危机。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严格监管均是由此而衍生。按市场原则解决债务问题的途径无非是 :或者还钱 ,或者破产豁免。本文指出了现行政策的不足之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职能 中国 金融监管 存款保险制度 风险防范 金融机构 市场退出 债务问题
原文传递
基于赤道原则对我国金融机构环境与社会责任的反思 被引量:22
19
作者 胡珀 强晓捷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3-42,共10页
21世纪初赤道原则的出现使金融机构环境与社会责任得以确立,并已发展成为全球金融业遵守的行业惯例。通过对我国金融机构环境与社会责任立法的考察和反思,我国现行的绿色信贷制度与赤道原则相比在环保理念和法律制度设计方面存在巨大差... 21世纪初赤道原则的出现使金融机构环境与社会责任得以确立,并已发展成为全球金融业遵守的行业惯例。通过对我国金融机构环境与社会责任立法的考察和反思,我国现行的绿色信贷制度与赤道原则相比在环保理念和法律制度设计方面存在巨大差距,应当从适用范围、协调各监管部门关系、明确融资程序、协调赤道原则与绿色信贷的关系等方面重构我国金融机构的环境与社会责任,使赤道原则成为我国金融机构环境与社会责任的战略选择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道原则 绿色信贷 金融机构 环境与社会责任
原文传递
广州市金融机构微观集聚案例 被引量:18
20
作者 林彰平 闫小培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4-88,共5页
利用广州市1984年第三产业普查数据,1996年、2001年基本单位普查数据以及金融机构名录资料等数据,识别出广州市4个金融机构微观集聚地段,并概述了天河北地段金融服务业发展状况。通过对天河北地段金融服务业及其辅助行业经理人员的访谈... 利用广州市1984年第三产业普查数据,1996年、2001年基本单位普查数据以及金融机构名录资料等数据,识别出广州市4个金融机构微观集聚地段,并概述了天河北地段金融服务业发展状况。通过对天河北地段金融服务业及其辅助行业经理人员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得出天河北地段金融机构线性增强微观集聚模式的特点,即空间上尚未连接成片区,组织结构尚未形成垄断,集聚程度不高,金融机构及其辅助机构与众多非金融性公司之间的锁定关系使集聚得到强化,政府以及行业公会组织公共服务尚显不足。指出了天河北金融机构微观集聚对于广州市21世纪CBD金融商务区建设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聚 金融机构 犬河北地段 广州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