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电影的真谛与电影艺术的使命——马基德·马基迪访谈 被引量:8
1
作者 马基德·马基迪 王宜文 耿晶晶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6-70,共5页
马基德指出,从事儿童电影创作与其少年时期的戏剧与表演经历相关,他在塑造儿童形象时,特别强调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责任感。儿童电影要把这种责任感传递给孩子,在互联网时代更是如此。在马基德看来,成长是个大的概念,尽管一些影片没有直... 马基德指出,从事儿童电影创作与其少年时期的戏剧与表演经历相关,他在塑造儿童形象时,特别强调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责任感。儿童电影要把这种责任感传递给孩子,在互联网时代更是如此。在马基德看来,成长是个大的概念,尽管一些影片没有直接表现儿童,但影片表现了孩子们长大后的生活,所以在主题上仍然是延续的。他特别看重故事本身的魅力,认为故事是整部电影的基础,并认为拍摄电影就像是一种使命,而艺术的使命要远远丰富于报纸和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电影 伊朗文化 电影理念
原文传递
范烟桥与中国早期电影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斌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7-12,共6页
范烟桥为各大影片公司撰写剧本、编写说明,是早期中国电影公司的明星职员。他对苏州电影市场拓展、观众观影心理、历史题材影片的创作提出了独到见解,这些观念通过报纸向外辐射传播,影响了中国早期电影的创作。他创作的电影歌曲继承民... 范烟桥为各大影片公司撰写剧本、编写说明,是早期中国电影公司的明星职员。他对苏州电影市场拓展、观众观影心理、历史题材影片的创作提出了独到见解,这些观念通过报纸向外辐射传播,影响了中国早期电影的创作。他创作的电影歌曲继承民族音乐精华,适应大众审美心理,推动了中国电影音乐民族性的开掘与现代性的传播。这些都证明,范烟桥是中国电影史上不能忽略的重要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烟桥 中国早期电影 电影观念 电影音乐
下载PDF
中国电影“叙事伦理批评”的电影观及研究方法 被引量:19
3
作者 曲春景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7-83,共7页
中国电影叙事伦理批评既不同于模仿论电影观,又不同于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电影观,它认为电影是用影像叙事并引导观众“意会”的艺术。其批评方法是在该电影观之下形成的,其主要目的是对影像叙事活动进行伦理识别,并辨析其引导观众主体认同... 中国电影叙事伦理批评既不同于模仿论电影观,又不同于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电影观,它认为电影是用影像叙事并引导观众“意会”的艺术。其批评方法是在该电影观之下形成的,其主要目的是对影像叙事活动进行伦理识别,并辨析其引导观众主体认同的手段技巧。叙事伦理批评研究方法分为两步:第一步,从叙事技巧入手对影片叙事机制做主体性识别;第二步,分析导演、影像、观众三种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注重叙事伦理对观众主体的建构及其社会文化影响。中国电影叙事伦理批评方法是一种新的批评范式,“以文化人”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并与“主体间性”理论共同构成了中国电影叙事伦理批评转型的动力和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伦理批评 电影观 批评方法 影像 主体建构
下载PDF
电影的边界与影像文化的复合图景 被引量:11
4
作者 陈晓云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3-150,共8页
数字技术与网络平台对电影的改变,不仅仅是创作与制作层面,还包括从影院电影、电视电影到网络电影的电影传播与观影方式的更迭,以及由此引发通过再次追问"电影是什么"这一古老而经典的命题来重新思考电影的本性与电影的边界。... 数字技术与网络平台对电影的改变,不仅仅是创作与制作层面,还包括从影院电影、电视电影到网络电影的电影传播与观影方式的更迭,以及由此引发通过再次追问"电影是什么"这一古老而经典的命题来重新思考电影的本性与电影的边界。"电影"这一延续了一个多世纪的概念,正在溢出自身的外延,寻求新的认知,面临着被重新界定的可能。包括影院观影在内的多屏联动的各种观影方式,以及影像溢出日常观影层面而延伸至社会文化空间,呈现为影像传播的一种"无边"的现象,则或许会构成未来影像文化的复合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影方式 电影观念 影像文化
下载PDF
中国早期电影文体观念探析——以“影戏论”为中心
5
作者 黎万峡 陈旭光 《民族艺术研究》 2024年第3期14-22,共9页
“电影文体”是研究中国早期电影的独特视角,它不仅主张对电影本体的回归,亦主张对电影艺术本质的透视。中国早期电影文体以虚构类和纪实类为主,主要是一种体裁层面的电影文体认识,其在奠定了中国电影文体雏形的同时又呈现出类型和文体... “电影文体”是研究中国早期电影的独特视角,它不仅主张对电影本体的回归,亦主张对电影艺术本质的透视。中国早期电影文体以虚构类和纪实类为主,主要是一种体裁层面的电影文体认识,其在奠定了中国电影文体雏形的同时又呈现出类型和文体、题材和体裁的概念混杂。以“影戏论”为中心深入探究中国早期电影文体观念,发现其既包含着在形式美学层面上对电影本体、艺术个性的探索,亦体现了将艺术与现实生活融会贯通的民族传统美学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作为“民族艺术”的中国早期电影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文体 早期电影 电影观念 影戏论 民族美学
下载PDF
理论的跨界:“党的文艺战士”冯乃超的电影观念考索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健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138-146,共9页
冯乃超是中共早期革命文艺实践工作的主要参与者,但学界历来对冯乃超的研究只专注于其文学上的造诣,却忽略了他对于电影的相关论述。事实上,冯乃超的电影观念与其无产阶级文艺实践有着本质性关联,其倡导的“革命文学”论将文艺视作思想... 冯乃超是中共早期革命文艺实践工作的主要参与者,但学界历来对冯乃超的研究只专注于其文学上的造诣,却忽略了他对于电影的相关论述。事实上,冯乃超的电影观念与其无产阶级文艺实践有着本质性关联,其倡导的“革命文学”论将文艺视作思想武器,为20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强调电影社会功能的同时,冯乃超提出了通过“朴素性”表演建构真实生活的现实主义电影创作路径。在对电影本体的认识上,冯乃超还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分别对有声电影、电影的特性及电影剧作进行了理论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乃超 革命文学 无产阶级文艺 电影观念
下载PDF
观念束缚下的浅尝辄止:1920年代中国电影镜头语言思辨 被引量:1
7
作者 朱洋洋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57-60,共4页
电影观念是电影创作人员进行电影创作的潜在动力支撑,它从根本上决定了电影的艺术水准与制作层次。1920年代中国电影产量不菲,但1920年代的中国电影刚刚起步不久,且作为一种舶来品,被社会人士当作投机事业,在这种电影观念的引导之下,192... 电影观念是电影创作人员进行电影创作的潜在动力支撑,它从根本上决定了电影的艺术水准与制作层次。1920年代中国电影产量不菲,但1920年代的中国电影刚刚起步不久,且作为一种舶来品,被社会人士当作投机事业,在这种电影观念的引导之下,1920年代中国电影语言虽形成了一定的规范,但仍存在诸多伤饬之处。功利、低端电影观念引导下的电影语言决定了1920年代中国电影的通俗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头语言 规范 伤饬 电影观念
下载PDF
观念转型:新媒体时代的电影与电影教育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晓云 袁佳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0-93,共4页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生存方式与思维方式的同时,也深刻改变了影像创作、传播与接受的方式,不仅挑战了传统影像时代的技术与知识系统,变革了影像行业/产业旧有的运作模式,而且已然开始动摇传统影像时代的理...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生存方式与思维方式的同时,也深刻改变了影像创作、传播与接受的方式,不仅挑战了传统影像时代的技术与知识系统,变革了影像行业/产业旧有的运作模式,而且已然开始动摇传统影像时代的理论与美学根基。于传统影像时代蓬勃兴起的中国影视教育,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多方面的挑战,已成为不可回避的严肃课题。文章拟从电影观念的转型出发,对影像教育的观念转型与格局转型问题进行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电影艺术 新媒体影像 电影观念 影像教育 转型
下载PDF
三种业界环境下的电影新命名 被引量:1
9
作者 厉震林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5-70,94,共7页
当前,"互联网思维"、当代艺术和新技术等三种业界环境的变化给电影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一场区别于传统电影经验(包括创意、制作、发行、接受以及美学文化)的产业转型已经引发人们对于电影进行全新的认知。... 当前,"互联网思维"、当代艺术和新技术等三种业界环境的变化给电影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一场区别于传统电影经验(包括创意、制作、发行、接受以及美学文化)的产业转型已经引发人们对于电影进行全新的认知。电影进入一个新的文化样式时代,逐步需要重新认识、命名和定义,以赋予电影更为广博的与时代契合的新姿态、新方式和新性格。需要清醒认识的是,电商资本、大数据库、互联网思维、数字技术等为电影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但是,对于电影艺术而言,人与影像的关系仍然并未改变,而是日益加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业界环境 电影概念 互联网思维 当代艺术 新技术
下载PDF
日本电影理论在中国——以20世纪80年代为中心
10
作者 康楽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0-154,共5页
20世纪80年代,日本电影理论论著论文在中国被译介并产生影响。电影史论方面:60年代就在中国"内部发行"的岩崎昶的《日本电影史》正式出版,电影理论家佐藤忠男的《小津安二郎的艺术》、《沟口健二的世界》、《上海电影港口》... 20世纪80年代,日本电影理论论著论文在中国被译介并产生影响。电影史论方面:60年代就在中国"内部发行"的岩崎昶的《日本电影史》正式出版,电影理论家佐藤忠男的《小津安二郎的艺术》、《沟口健二的世界》、《上海电影港口》、《中国电影百年》等文发表对中国电影的指导意义很大,山本喜久男的《日美欧比较电影史》用历史比较方法进行电影研究的成功尝试具有普遍意义。电影导演方面:山本萨夫的《电影制作的实际》对刚进入电影学院的中国第五代导演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山田洋次的《素材与剧本》指出导演和编剧一样需要有源于生活的创作"冲动",大岛渚的《日本电影的形势和主题》对画面以及蒙太奇的强调给人启发。在电影编剧方面:田板启在中国所做的系列讲座提出电影观念问题,新藤兼人的《电影剧作中的改编》讲述如何将长篇小说改编成电影脚本,野田高梧的《电影剧作结构论》中谈到"事实"和"真实"的区别很有见地。在表演艺术方面:山田五十铃的《演员的直觉与训练》认为一个艺术家必须具有浓厚的职业敏感与职业兴趣,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模仿对象。对于刚刚走出"文革"的中国电影来说,这些电影论著论文往往以自己的电影实践为例证,真正起到了"现身说法"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电影论著 20世纪80年代 中国 电影观念
下载PDF
中国当代电影批评史究竟如何叙述
11
作者 张乾坤 《云梦学刊》 2014年第6期97-101,共5页
既有的研究将中国当代电影批评史建构成电影批评模式的历史,至少面临着两个主要难题:一是如何正确处理批评模式与整体的批评活动之间的关系问题;二是批评模式的转换如何体现批评史的发展趋势问题。与其说将中国当代电影批评史建构成批... 既有的研究将中国当代电影批评史建构成电影批评模式的历史,至少面临着两个主要难题:一是如何正确处理批评模式与整体的批评活动之间的关系问题;二是批评模式的转换如何体现批评史的发展趋势问题。与其说将中国当代电影批评史建构成批评模式的历史,不如说建构成在具体电影观念指导下整体的批评实践活动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电影批评史 批评模式 电影观念 批评活动
下载PDF
国民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的电影报刊实践与电影观念宣讲考论
12
作者 马健 《电影艺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0-136,共7页
中国共产党的电影报刊实践与电影观念宣讲肇始于国民革命阶段。在此期间,“以评立义,化言为论”的电影理念得以确立,并得以贯彻。起初的先锋探索是以何公超等人为代表的共产党员参与《民国日报》改组,尝试运作电影副刊,继而借助报刊平台... 中国共产党的电影报刊实践与电影观念宣讲肇始于国民革命阶段。在此期间,“以评立义,化言为论”的电影理念得以确立,并得以贯彻。起初的先锋探索是以何公超等人为代表的共产党员参与《民国日报》改组,尝试运作电影副刊,继而借助报刊平台,宣讲无产阶级电影观念,创作、连载中国首部无产阶级电影文学剧本《两样东西》。该历史阶段党领导下的“影刊”实践,着眼于“五卅”前夕革命斗争实际,彰显出守正创新、引领时代文艺发展的先进作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国民革命 电影报刊实践 电影观念宣讲
原文传递
《封神:朝歌风云》中的甲胄设计与影视概念设计探究
13
作者 周海 李鸿宇 《服装设计师》 2024年第9期121-126,共6页
文章通过对电影《封神:朝歌风云》中甲胄设计进行分析,区分了影视文物复原和影视概念设计。通过深入研究甲胄设计细节,发现其不仅是复原,更是影视概念设计的体现。该设计考虑剧情、导演风格、现代审美等,旨在角色塑造,而非仅复原历史。... 文章通过对电影《封神:朝歌风云》中甲胄设计进行分析,区分了影视文物复原和影视概念设计。通过深入研究甲胄设计细节,发现其不仅是复原,更是影视概念设计的体现。该设计考虑剧情、导演风格、现代审美等,旨在角色塑造,而非仅复原历史。文章从理性角度评价影视服饰设计,强调影视概念设计的重要性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概念设计 甲胄设计 《封神:朝歌风云》 中国古代服饰
下载PDF
中国美术电影的观念论争及其跨媒介叙事研究
14
作者 仓恺延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74-77,共4页
跨媒介叙事是中国美术电影的主要艺术特征。中国美术电影观念的生成有两大因素,分别为苏联和西方动画电影的启迪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电影论派主张“中国美术电影是美术性较强的电影作品”,而美术论派主张“中国美术电影是电影性... 跨媒介叙事是中国美术电影的主要艺术特征。中国美术电影观念的生成有两大因素,分别为苏联和西方动画电影的启迪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电影论派主张“中国美术电影是美术性较强的电影作品”,而美术论派主张“中国美术电影是电影性较强的美术作品”。伴随观念论争的持续,中国美术电影与美术、戏曲和音乐等其他艺术之间互通互用的现象愈加频繁,并逐渐探索出一条独具本民族风格的跨媒介叙事模式,推动中国美术电影位列世界经典动画长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术电影观念 论争 跨媒介叙事
下载PDF
报刊视角与批评钩沉:20世纪香港(地区)影评文化追溯
15
作者 孟琪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8-114,共7页
香港(地区)的电影研究历来以影评人群体为主,并长期隐现在中国电影的批评研究中,蕴含着未被充分发掘的多重指向,显现出与内地重学术性、严肃性不同的影迷情怀。爬梳香港(地区)的电影批评流变,发现其文章多集结于《大特写》《电影双周刊... 香港(地区)的电影研究历来以影评人群体为主,并长期隐现在中国电影的批评研究中,蕴含着未被充分发掘的多重指向,显现出与内地重学术性、严肃性不同的影迷情怀。爬梳香港(地区)的电影批评流变,发现其文章多集结于《大特写》《电影双周刊》等刊物中,凸显出感性式且不同于内地的书写,以及极具地域特色的空间视野,彰显出对香港电影艺术观念的倡导。可以说,香港(地区)的电影批评群体所建构的电影文化机构及其文化中介作用,为内地电影批评体系提供了一个内省的视角与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地区)电影 电影批评 电影报刊 艺术电影观念
原文传递
论陈大悲的现代电影观念及其历史贡献
16
作者 王冬梅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3-112,共10页
1921年至1942年,戏剧艺术家陈大悲围绕现代中国电影理论建设公开发表了相当数量的文章,并由此建构了别具一格的现代电影观念体系,即以反映社会、复现人生为价值核心的电影美学观;以影戏一体、影戏化合为艺术路径的电影形态观;以补助新... 1921年至1942年,戏剧艺术家陈大悲围绕现代中国电影理论建设公开发表了相当数量的文章,并由此建构了别具一格的现代电影观念体系,即以反映社会、复现人生为价值核心的电影美学观;以影戏一体、影戏化合为艺术路径的电影形态观;以补助新教育、培养新道德为发展旨归的电影社会观。在由艺术和技术、电影和戏剧、民族和世界等多重话语构成的张力场中,陈大悲依托戏剧经验,对现代电影艺术开启了独具个性的理论阐释和观念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大悲 现代电影观念 复现人生 影戏化合 国产电影
原文传递
重读“孤岛电影”《木兰从军》:一种互文性视角 被引量:1
17
作者 何东煜 《民族艺林》 2022年第2期64-71,共8页
网络发展和信息爆炸的当下,电影因视听综合的本体特征而产生了异乎文学作品等传统文本的传播效果,电影研究中的互文性分析也愈发引人关注。中国电影作为文化的先锋力量在“孤岛时期”得以发挥,其观照现实、教育改良社会民众的自觉和20世... 网络发展和信息爆炸的当下,电影因视听综合的本体特征而产生了异乎文学作品等传统文本的传播效果,电影研究中的互文性分析也愈发引人关注。中国电影作为文化的先锋力量在“孤岛时期”得以发挥,其观照现实、教育改良社会民众的自觉和20世纪20年代民族电影初盛时烙入影人骨髓的电影艺术观一脉相承。本文试从互文性角度出发,重读“孤岛电影”古装片代表作《木兰从军》,以期拓展认识其在影史上的特殊位置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岛电影 古装片 互文性 《木兰从军》 电影艺术观
下载PDF
商业片背景下的电影创意型改编论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瑾 《黄山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84-88,共5页
从华语商业片的改编历史及现状弊病出发,结合经典案例对电影创意型改编的优势、途径、要求进行探析。创意型改编的优势在于实现了再创作的自由,改编的主要途径有三:与时俱进地改造作品的主题;按照电影常规及市场准入要求对素材进行增删... 从华语商业片的改编历史及现状弊病出发,结合经典案例对电影创意型改编的优势、途径、要求进行探析。创意型改编的优势在于实现了再创作的自由,改编的主要途径有三:与时俱进地改造作品的主题;按照电影常规及市场准入要求对素材进行增删、改写;贴合题材、主题、类型特点对结构进行恰当地安排。另外还需对类型片进行本土化地强力改造,以期守住华语片在中国市场的阵地。对电影创意型改编的论析,有助于高校影视剧改编课程应用型教学改革的开展,对文化创意人才树立正确的改编理念以及进行良性的改编实践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片 创意型改编 途径与要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