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turbance effects on community structure of Ficus tinctoria fig wasps in Xishuangbanna, China: Implications for the fig/fig wasp mutualism
1
作者 Wen-Juan Ma Da-Rong Yang Yan-Qiong Peng 《Insect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5期417-424,共8页
Fig trees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tropical forests, because their fruits are eaten by so many vertebrates, but they depend on pollinating fig wasps to produce mature fruits. Disturbance to habitat structure can ha... Fig trees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tropical forests, because their fruits are eaten by so many vertebrates, but they depend on pollinating fig wasps to produce mature fruits. Disturbance to habitat structure can have a major impact on insect diversity and com- position, potentially reducing fruit yields. We investigated the impact of habitat disturbance on the fig wasp community associated with male figs ofFicus tinctoria in Xishuangbanna, China. The community comprised one pollinator species Liporrhopalum gibbosae and six non-pollinating wasp species: Sycoscapter sp. 1, Philotrypesis ravii, Philotrypesis sp. 1, Neosycophila omeomorpha, Sycophila sp.1, and Walkerella sp.1. More disturbed areas were characterized by higher temperatures, less shade, and more vehicle noise. The response of the fig wasp community was complex, with no simpl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nsity of disturbance and pollinator abundance. However, the sex ratios (proportion of male progeny) of pollinator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more disturbed areas. We conclude that potential changes in fig wasp community composition brought about by disturbance, are unpredictable, with unclear consequences for tropical rainforest biodiver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TURBANCE Ficus tinctoria fig/fig wasp mutualism wasp community
原文传递
六种同域分布雌雄异株榕树挥发物多样性与系统发育一致性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明波 王刚 +1 位作者 彭艳琼 王波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95-602,I0007-I0013,共15页
植物花挥发物是维持昆虫-植物传粉互作的重要化学信号,其组成的多样性对于理解传粉昆虫与植物相互作用的形成、维持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榕树与其传粉榕小蜂是一种专性的互惠共生关系,榕树为榕小蜂提供繁殖场所,榕小蜂为榕树传粉。而榕... 植物花挥发物是维持昆虫-植物传粉互作的重要化学信号,其组成的多样性对于理解传粉昆虫与植物相互作用的形成、维持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榕树与其传粉榕小蜂是一种专性的互惠共生关系,榕树为榕小蜂提供繁殖场所,榕小蜂为榕树传粉。而榕果雌花期(接收期)释放的特异性挥发物是维持双方相互作用的关键媒介。本研究以西双版纳地区同域分布的6种雌雄异株榕树为研究对象,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雌花期榕果的挥发物组成进行了分析。共发现77种化合物,包含脂肪酸类衍生物6种、单萜类化合物16种、倍半萜类衍生物50种和芳香族化合物5种,不同化合物对挥发物距离差异性的贡献率依次是:对甲基苯甲醚(4-methylanisole,2.15)、β-罗勒烯(β-Ocimene,0.84)和喜沙木烯(Prezizaene,0.73)。不同物种间挥发物组成有显著的差异,且挥发物的差异与榕树系统发育距离具有正相关性,但同一物种不同性别间的挥发物组成上没有显著的差异。本研究中发现雌雄异株榕树挥发物组成具有多样性高、种内性别间相似、种间差异大,系统发育一致性的特点,上述特点在榕树物种分化以及维持雌雄异株榕树繁殖的化学通讯机制中可能发挥着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树-榕小蜂 传粉育幼共生体 榕果挥发物 系统发育相关性
下载PDF
非传粉小蜂对榕-蜂共生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徐法健 陈国华 +2 位作者 彭艳琼 谢晓波 杨大荣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69-975,共7页
榕-蜂共生系统是桑科榕属(Ficus)植物与传粉榕小蜂专一互惠形成的生态学关系。但是,也有一些非传粉的小蜂出现在这个系统中,对榕-蜂共生系统可能产生较大的影响。西双版纳的聚果榕(Ficus racemosa)树上主要有5种非传粉小蜂,分别在榕果... 榕-蜂共生系统是桑科榕属(Ficus)植物与传粉榕小蜂专一互惠形成的生态学关系。但是,也有一些非传粉的小蜂出现在这个系统中,对榕-蜂共生系统可能产生较大的影响。西双版纳的聚果榕(Ficus racemosa)树上主要有5种非传粉小蜂,分别在榕果发育的不同阶段从果外向果内产卵。在传粉榕小蜂进果之前的花前期,Platyneuratestace、Apocryptasp.和P.mayri这3种非传粉小蜂先后到果外产卵繁殖后代,对榕-蜂共生系统造成显著影响,尤其是影响传粉榕小蜂的繁殖。在传粉榕小蜂进果之后的间花期,P.mayri、A.westwoodi和P.agraensis这3种非传粉小蜂相继到果外产卵,它们虽然能减少种子形成和传粉榕小蜂繁殖的数量,但最终没有对榕-蜂共生系统造成显著的影响。造瘿类的P.mayri可在花前期和间花期产卵繁殖,在花前期产卵时它主要是影响传粉榕小蜂的繁殖,而在间花期产卵时它则更多地是影响种子的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果榕 传粉榕小蜂 非传粉小蜂 榕-蜂共生系统
下载PDF
聚果榕非传粉小蜂产卵行为及其食性研究
4
作者 徐法健 杨大荣 +2 位作者 彭艳琼 徐磊 陈国华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36-41,共6页
对聚果榕五种非传粉小蜂的产卵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并对金小蜂Apocrypta westwoodi和长尾小蜂Platyneura agarensis的食性进行了深入研究。聚果榕上的5种非传粉小蜂的产卵顺序依次为,P.testeace,Apoc-ryptasp.,P.mayri,A.westwoodi,P.... 对聚果榕五种非传粉小蜂的产卵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并对金小蜂Apocrypta westwoodi和长尾小蜂Platyneura agarensis的食性进行了深入研究。聚果榕上的5种非传粉小蜂的产卵顺序依次为,P.testeace,Apoc-ryptasp.,P.mayri,A.westwoodi,P.agraensis。在榕果的生长发育期内适合P.testeace,P.mayri和P.agraensis产卵的时间分别约为6 d,11 d,22 d。Apocryptasp.和A.westwoodi分别紧随其寄主P.testeace和P.mayri产卵,适合这两种小蜂产卵的时间依次约为6 d,33 d。Platyneura属的3种长尾小蜂的产卵姿势比较相似,Apocrypta属的2种金小蜂产卵姿势也是相似的。金小蜂A.westwoodi仅寄生于长尾小蜂P.mayri,并不寄生于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 fusciceps。长尾小蜂P.agraensis是传粉榕小蜂的寄生者,并非植食性造瘿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果榕 传粉榕小蜂 非传粉小蜂 榕-蜂互惠共生系统
下载PDF
笔管榕榕小蜂的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友铃 陈晓倩 +2 位作者 吴文珊 王钊 卢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6246-6253,共8页
笔管榕为桑科榕属落叶乔木,雌雄同株,为福建地区的常见树种。笔管榕榕果内生活着多种榕小蜂,它们与笔管榕共同构成了榕树-榕小蜂共生体系。通过全年(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间)对福州地区不同样地的30株笔管榕进行的定时、定点、定株观察... 笔管榕为桑科榕属落叶乔木,雌雄同株,为福建地区的常见树种。笔管榕榕果内生活着多种榕小蜂,它们与笔管榕共同构成了榕树-榕小蜂共生体系。通过全年(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间)对福州地区不同样地的30株笔管榕进行的定时、定点、定株观察与采集,在15批次830个榕果中,共收集到50817头榕小蜂。笔管榕榕果内有7种小蜂,隶属于小蜂总科中的6个科(亚科)7个属,其中榕小蜂科的Platyscapa ishiiana为传粉小蜂,其余6种为非传粉小蜂,分别属于金小蜂科、广肩小蜂科、姬小蜂科及隐针榕小蜂亚科。非传粉小蜂中的Philotrypesis sp.、Acophila mikii、Otitesella ako、Sycophila sp.和Sycobiomorpha sp.小蜂几乎在全年的每个月都可采集到,属常见种。Aprostocetus sp.全年仅收集到2头,为偶见种。笔管榕榕果内的榕小蜂种类在不同月份、不同季节没有明显变化,但不同种类榕小蜂的数量变化明显。在笔管榕榕小蜂群落结构中,全年有9个月均是传粉小蜂占优势,但在1月、9月和11月的采集批次中,非传粉小蜂占优势。非传粉小蜂(Acophila mikii、Sycophila sp.、Philotrypesis sp.和Otitesella ako)常呈爆发性发生,每批次中往往是1—2种的非传粉小蜂数量较多,但不同批次,数量较多的非传粉小蜂种类往往不同,因此在小蜂群落结构中未见某种非传粉小蜂占明显优势。福州地区笔管榕榕果内小蜂群落的的多样性指数为0.72,均匀度指数为0.37,丰富度指数为0.55,优势集中性指数为0.68。分析了6种小蜂的性比,结果表明:传粉小蜂的性比极度偏雌,非传粉小蜂虽然也偏性,但均高于传粉小蜂,推测榕小蜂性比与雄蜂的翅型和交配场所有关。非传粉小蜂的数量和传粉小蜂总数、雌蜂数和雄蜂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和性比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非传粉小蜂对传粉小蜂的雌、雄蜂都有负面影响,且传粉小蜂雌蜂减少的幅度大于传粉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树-榕小蜂 群落结构 性比 互利共生
下载PDF
垂叶榕榕小蜂群落及种间互作网络季节动态 被引量:1
6
作者 董乙乂 彭艳琼 王波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96-503,共8页
群落中的物种相互作用构成了复杂的生态网络。有关物种的数量和组成的季节性动态变化已有较多的研究,但是对于生态网络的动态变化知之甚少。揭示生态网络的动态变化对于理解群落的稳定性以及群落的动态变化过程和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 群落中的物种相互作用构成了复杂的生态网络。有关物种的数量和组成的季节性动态变化已有较多的研究,但是对于生态网络的动态变化知之甚少。揭示生态网络的动态变化对于理解群落的稳定性以及群落的动态变化过程和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垂叶榕(Ficus benjamina)榕小蜂群落为研究对象,分别在西双版纳的干季和雨季采集了榕小蜂的种类和数量信息。比较了两个季节榕小蜂群落的动态变化以及共存网络的参数(例如网路直径、连接数、嵌套性和群落矩阵温度)变化。结果显示:雨季榕果内传粉榕小蜂Eupristinakoningsbergeri所占比例高于干季,传粉榕小蜂的种群数量也高于干季,而在干季非传粉榕小蜂的种类增加(干季15种小蜂,雨季14种)。从榕树–传粉榕小蜂互利共生系统的适合度来看,干季非传粉小蜂的增加对传粉榕小蜂和榕树的适合度是不利的。在干季,共存网络物种间的连接数(干季0.95,雨季0.47)多于雨季,群落矩阵温度(干季23.24,雨季2.64)也显著高于雨季。表明干季榕小蜂群落组成及种间关系较雨季更为复杂而多样,高的矩阵温度暗示群落受到的干扰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树–榕小蜂 昆虫群落 生态网络 季节动态 种间互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