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地温隧道温度场的数值解 被引量:24
1
作者 周小涵 曾艳华 +1 位作者 杨宗贤 周晓军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06-1411,共6页
解决高地温隧道热害问题的前提是掌握隧道结构与高温围岩及隧道内空气间的传热规律。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建立隧道空气-隧道衬砌-高温围岩的二维非稳态传热有限差分方程,分析季节性风温、不同程度高地温和铺设隔热层等对高地温隧道传热的... 解决高地温隧道热害问题的前提是掌握隧道结构与高温围岩及隧道内空气间的传热规律。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建立隧道空气-隧道衬砌-高温围岩的二维非稳态传热有限差分方程,分析季节性风温、不同程度高地温和铺设隔热层等对高地温隧道传热的影响。得到了隧道开挖后,围岩温度随自然风变化的规律、调热圈厚度变化规律和隔热层厚度对高地温隧道降温的影响等结果。研究所得结论可为高地温隧道施工及运营过程中的降温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地温隧道 温度场 数值解 调热圈 隔热层
下载PDF
祁连山隧道洞内空气及围岩温度场分析 被引量:18
2
作者 高焱 王敏 +1 位作者 陈辉 刘杨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120-126,共7页
为了探究寒区隧道洞内空气及围岩温度场设计问题,以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冻土隧道-祁连山隧道为研究对象,建立非稳态的隧道温度场模型,采用变量控制法探讨不同时间、距离以及有无保温层条件下寒区隧道洞内空气和围岩温度场的变化规律。... 为了探究寒区隧道洞内空气及围岩温度场设计问题,以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冻土隧道-祁连山隧道为研究对象,建立非稳态的隧道温度场模型,采用变量控制法探讨不同时间、距离以及有无保温层条件下寒区隧道洞内空气和围岩温度场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洞外气温为-16.77℃,围岩地温为5℃条件下,祁连山隧道单侧防寒保温长度应该大于1 770m;当洞外气温为-16.77℃,围岩地温为5℃,计算时间为10 d条件下,5 cm厚的聚酚醛保温板保温效果很好,可以保证不出现冻害;当洞外气温为-16.77℃,围岩地温为5℃,当计算时间超过30 d,有保温层时距离进口10 m处隧道初支和二衬范围内出现负温,说明保温层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并不能完全消除寒区隧道的冻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区隧道 温度场 变量控制法 保温层
下载PDF
胜利油气区浅层气藏的开采规律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生如岩 张伟伟 丁良成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30-32,共3页
胜利油气区的浅层气藏主要分布于第三系馆陶组、明化镇组及第四系平原组。气藏类型主要为透镜状岩性气藏,少量为构造—岩性气藏。由于气层埋藏浅、成岩性差、胶结疏松,以及大部分气砂体存在边底水,存在气井易出水、出砂、稳产期短等... 胜利油气区的浅层气藏主要分布于第三系馆陶组、明化镇组及第四系平原组。气藏类型主要为透镜状岩性气藏,少量为构造—岩性气藏。由于气层埋藏浅、成岩性差、胶结疏松,以及大部分气砂体存在边底水,存在气井易出水、出砂、稳产期短等开发特征。经过20余年的开发实践认识到:①稳定、合理的工作制度是延长气井自喷期的基础;②新井先期防砂是延长气砂体生命期的必要保证;③自下而上逐层上返的分层开采是浅层气藏生产的基本原则;④合理的射开程度是延长边底水气井无水采气期的先决条件;⑤降低井口回压,排水采气是增加气砂体可采储量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 油气开采 浅层气藏开采 分层开采
下载PDF
大庆油田机械细分堵水技术 被引量:11
4
作者 胡博仲 李志 杨也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79-84,共6页
介绍了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机械细分堵水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情况,特别是对“八五”以来发展起来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机械细分堵水工艺技术的原理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抽油机井滑套式测堵联作技术,悬挂式机械细分堵水技术,泵抽井液... 介绍了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机械细分堵水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情况,特别是对“八五”以来发展起来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机械细分堵水工艺技术的原理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抽油机井滑套式测堵联作技术,悬挂式机械细分堵水技术,泵抽井液压式一次性可调多层堵水工艺技术,泵抽井液压滑轨可调三层堵水工艺技术,并对机械堵水工艺技术的发展前景及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 机械堵水 分层堵水 自动控制 堵水
下载PDF
寒区隧道温度场分布规律及保温层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高焱 朱永全 +2 位作者 耿纪莹 崔蓬勃 辛浩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05-111,共7页
为了研究寒区隧道的防寒保温设计问题,采用数值分析方法探讨不同外界气温、围岩地温以及有无保温层等条件下寒区隧道温度场的分布规律和保温层适应性研究,并采用叠加原理、分离变量法和贝塞尔特征函数建立列车风影响下寒区隧道温度场的... 为了研究寒区隧道的防寒保温设计问题,采用数值分析方法探讨不同外界气温、围岩地温以及有无保温层等条件下寒区隧道温度场的分布规律和保温层适应性研究,并采用叠加原理、分离变量法和贝塞尔特征函数建立列车风影响下寒区隧道温度场的计算模型,分析有无列车运行条件下寒区隧道温度场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二衬后出现负温分布对隧道衬砌结构安全性影响较大,因此建议将二衬后不出现负温分布作为寒区隧道保温措施的控制指标;在不考虑列车风影响条件下,保温层法最佳适用于最冷月平均气温为-2^-15℃的地区,当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15℃、围岩地温低于5℃时,保温层法应与主动保温措施相结合;当列车运行速度为300km/h、运行间隔为30 min时,通车与不通车相比隧道洞内中间位置平均气温下降约1.22℃,二衬后沿隧道进深方向出现负温的距离约增加3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区隧道 温度场 列车风 控制指标 保温层
下载PDF
浅谈建筑设备一体化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孟焕平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 2020年第2期2-4,共3页
结合湖南省地方标准图集《建筑设备一体化监控系统设计》,分析建筑设备一体化监控系统的组成。通过分析典型风机及水泵的控制原理图,重点解读建筑设备一体化控制装置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 站控层 通信管理层 现场控制层 建筑设备一体化控制装置
下载PDF
基于CAN总线的110kV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配置与实现
7
作者 马铁信 蔡卓恩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3期38-41,共4页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现代电网发展必然.其结构形式的确定、单元装置的选择及其配置原则决定了变电站运行的性能.以EDCS-6000系列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装置为例,结合某油田110 kV变电站一次系统,给出分层分布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实...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现代电网发展必然.其结构形式的确定、单元装置的选择及其配置原则决定了变电站运行的性能.以EDCS-6000系列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装置为例,结合某油田110 kV变电站一次系统,给出分层分布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实现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EDCS 现地层 主控层
下载PDF
基于近场通信的物理访问控制系统设计
8
作者 刘春静 张磊 周杰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1期43-47,共5页
针对近场通信在移动支付、隐私认证、物流溯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设计了资源约束的物理访问控制系统,该系统在硬件上主要由接入点、控制器、访问控制服务器和近场通信终端组成,在应用软件上主要由安全传输协议层和应用协议数据单元层组成... 针对近场通信在移动支付、隐私认证、物流溯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设计了资源约束的物理访问控制系统,该系统在硬件上主要由接入点、控制器、访问控制服务器和近场通信终端组成,在应用软件上主要由安全传输协议层和应用协议数据单元层组成,基于以上软硬件构建的物理访问控制系统在原型机测试中能够达到0.2 s左右的接入性能,为进一步研究近场通信在保护用户数据信息上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场通信 物理访问控制 应用层 通信协议
下载PDF
基于CAN总线的DPG500铺轨机作业车控制系统设计
9
作者 刘永生 赵玉龙 李运华 《制造业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8-60,76,共4页
介绍了CAN总线技术在DPG500铺轨机控制系统的应用,基于CANOPEN协议设计实现了DPG500铺轨机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编写了下位机控制程序。通过USBCAN适配器实现了IPC与CAN网络的通讯,并采用Visual C++6开发了上位机通讯程序。
关键词 CAN总线技术 控制系统设计 铺轨机 作业车 CANOPEN协议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ViSUal 通讯程序 CAN网络 设计实现
下载PDF
电力监控系统设计探讨 被引量:8
10
作者 朱文 《现代建筑电气》 2016年第7期26-30,共5页
介绍了电力监控系统的监控功能,阐述了现场监控层、网络管理层、系统管理层的组成和作用,并比较监控层4种不同设备的功能和价格。从现场总线RS-485的通信方式分析了通信时间间隔,建议不同实时性要求的电力监控系统现场总线所接仪表的数... 介绍了电力监控系统的监控功能,阐述了现场监控层、网络管理层、系统管理层的组成和作用,并比较监控层4种不同设备的功能和价格。从现场总线RS-485的通信方式分析了通信时间间隔,建议不同实时性要求的电力监控系统现场总线所接仪表的数量,分析了电力监控系统与电能管理系统的差异,建议在变配电主系统中设计电力监控系统,除满足系统要求外,还应兼顾电能管理系统的需求,尤其关注系统的可靠性和实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监控系统 现场监控层 网络管理层 系统管理层
下载PDF
核电站仪控系统可靠性和可用性分析计算 被引量:9
11
作者 任莉华 郎爱国 +1 位作者 李世欣 吴彩霞 《自动化仪表》 CAS 2015年第11期127-132,共6页
介绍了典型的核电站数字化仪控系统的系统结构和系统设计中所采用的各种高可靠性技术,并采用系统可靠性框图的方法对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进行了分析和计算。该方法将仪控系统划分为现场控制层、系统服务层、监测控制层等子系统,通过对... 介绍了典型的核电站数字化仪控系统的系统结构和系统设计中所采用的各种高可靠性技术,并采用系统可靠性框图的方法对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进行了分析和计算。该方法将仪控系统划分为现场控制层、系统服务层、监测控制层等子系统,通过对系统自顶向下逐层分解得到系统的可靠性框图,然后计算出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参数。计算结果表明,通过采用适当的可靠性设计措施,系统能够满足高可靠性和可用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站 仪控系统 传感器 现场控制层 PLC 可靠性 冗余 平均故障间隔
下载PDF
北过蒸汽驱汽窜控制技术初探 被引量:3
12
作者 耿朝晖 《中外能源》 CAS 2012年第7期49-52,共4页
为改善过渡带地区的开发效果,在北过三四条带开展了蒸汽驱现场试验。在试验区转注蒸汽1年后,整体未见增油效果,但部分油井采出液温度上升幅度较大,出现蒸汽突进的现象。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蒸汽及热水的窜进造成的。汽窜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为改善过渡带地区的开发效果,在北过三四条带开展了蒸汽驱现场试验。在试验区转注蒸汽1年后,整体未见增油效果,但部分油井采出液温度上升幅度较大,出现蒸汽突进的现象。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蒸汽及热水的窜进造成的。汽窜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地层压力不均衡、注采井距差异、地层构造影响、储层非均质性和注汽操作不当等。此外,蒸汽干度过低、注入体系不易压缩还会造成热水窜。通过分析比较凝胶类高温调剖工艺、高温泡沫调剖工艺、双激发无机非金属调剖工艺、分层注汽工艺、动态调整控制技术等汽窜防治的主要措施,给出了不同汽驱阶段的优化措施。对试验区内两口采油井——北4-30-RB263井、北4-3-B63井进行了汽窜原因案例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对策。鉴于稀油油藏的井段长、小层多,井筒中蒸汽超覆严重,汽窜控制难度大,建议初期试验应采用高温调剖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驱 现场试验 汽窜 热水窜 蒸汽超覆 高温调剖 分层注汽 调剖剂
下载PDF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机翼分离流场零质量射流控制 被引量:1
13
作者 何贤军 华越 +3 位作者 王依哲 彭江舟 陈志华 吴威涛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97-708,共12页
为了降低机翼在飞行中受到的阻力,该文针对NACA0012翼型构建了基于双喷孔零质量合成射流的流动控制框架,利用深度强化学习(DRL)的近端策略优化(PPO)算法获取了一种具有环境实时适应性的主动流动控制策略。研究了不同来流条件下DRL流动... 为了降低机翼在飞行中受到的阻力,该文针对NACA0012翼型构建了基于双喷孔零质量合成射流的流动控制框架,利用深度强化学习(DRL)的近端策略优化(PPO)算法获取了一种具有环境实时适应性的主动流动控制策略。研究了不同来流条件下DRL流动控制策略对机翼边界层以及尾部流动分离情况的影响。探索了进一步考虑射流节能作为奖励函数的流动控制策略的学习与最终控制效果。针对DRL模型超参数开展了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网络更新频率(5、10、20)和不同学习率(10^(-3)、10^(-4)、10^(-5))下流动控制模型的训练效率和控制策略效果。结果显示,通过DRL获得的流动控制策略显著地减小了机翼上表面边界层的厚度,实现了35%的减阻和33.7%的升阻比提升。DRL在复杂控制目标下依然能学习到有效的减阻增升策略,且射流能量节省近50%。较小的网络更新频率在训练初期能快速地提升训练效果,但在中后期存在奖励值不升反降,网络过拟合的问题。较大的网络更新频率和较小的学习率则存在训练效果提升缓慢,训练周期过长,学习效率低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强化学习 机翼分离流场 主动流动控制 射流控制 近端策略优化 机翼边界层 尾部 网络更新频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