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土壤和供肥模式对磷在肥际微域中的迁移和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康欧 李廷轩 +1 位作者 陈小琴 余海英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2-26,共5页
采用室内土柱实验研究了单施磷酸二氢铵(MAP)、磷酸二氢铵配施草酸(MAP+OA)和包膜磷酸二氢铵(包膜MAP)3种施肥模式下磷在潮土和水稻土肥际微域中的迁移和形态转化。结果表明,磷在土壤中的迁移距离较短,磷在潮土中的迁移距离较水... 采用室内土柱实验研究了单施磷酸二氢铵(MAP)、磷酸二氢铵配施草酸(MAP+OA)和包膜磷酸二氢铵(包膜MAP)3种施肥模式下磷在潮土和水稻土肥际微域中的迁移和形态转化。结果表明,磷在土壤中的迁移距离较短,磷在潮土中的迁移距离较水稻土短,配施草酸处理可增加磷在土壤中的迁移距离,包膜MAP处理磷的迁移距离最短且释放量少。磷在施肥60 d内的迁移量较大,然后只发生少量迁移,迁移进入土壤的磷60.2%~80.3%被吸附固定,15.4%~42.9%仍以有效态存在,配施草酸处理可降低土壤对磷的固定作用,包膜MAP处理缓慢释放磷肥可能会增强土壤对磷的固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移 转化 包膜肥 肥际微域
下载PDF
施肥对潮土肥际微域微生物数量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喻田甜 彭思利 +2 位作者 朱劲 宝德俊 袁玲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3-87,共5页
为探明不同施肥模式下土壤肥际微域内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分布变化,采用土柱模拟方法,研究4种施肥模式下肥际微域内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较,有机肥、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均明显... 为探明不同施肥模式下土壤肥际微域内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分布变化,采用土柱模拟方法,研究4种施肥模式下肥际微域内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较,有机肥、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均明显增加土壤肥际微域内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增加的细菌、真菌主要分布在0~1.0 cm 和0~2.0 cm 的肥际微域中;对长期不施肥的土壤,增加的放线菌集中在0~1.0 cm 肥际中。不施肥时,两种供试土壤的三类微生物数量无显著差异;但施用有机肥后,长期不施肥的潮土中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分别比长期施用化肥的土壤增高57%、65%和130%,说明长期施用化肥可能通过改变土壤理化生物性质,进而影响到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土 肥际微域 土壤微生物 施肥模式
下载PDF
氮肥在肥际微域中矿化与迁移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朱劲 张梦 +1 位作者 袁玲 黄建国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6-109,共4页
为给氮肥的科学施用和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PVC管培养法,对氮肥在肥际微域中的矿化与迁移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的硝态氮含量分布差异显著,不同处理硝态氮含量依次为施化肥处理>施秸秆处理>不施肥处理;培... 为给氮肥的科学施用和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PVC管培养法,对氮肥在肥际微域中的矿化与迁移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的硝态氮含量分布差异显著,不同处理硝态氮含量依次为施化肥处理>施秸秆处理>不施肥处理;培养前期(5 d、10 d)铵态氮含量分布差异显著,但培养后期(20 d、40 d)差异不显著。生产实践中保持一定量的有机肥投入,以降低硝化作用、减少氮素损失和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际微域 矿化 迁移 氮肥
下载PDF
肥料类型对潮土肥际微域内微生物数量和分布的影响
4
作者 彭思利 朱劲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9-66,共8页
【目的】微生物是土壤中的功能组分,对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转化有重要影响,研究肥际微域内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特征,有利于探明肥料类型对土壤养分保蓄和供给的影响。【方法】以华北平原长期有机肥化肥混施(MNPK)和长期不施肥(CK)... 【目的】微生物是土壤中的功能组分,对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转化有重要影响,研究肥际微域内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特征,有利于探明肥料类型对土壤养分保蓄和供给的影响。【方法】以华北平原长期有机肥化肥混施(MNPK)和长期不施肥(CK)试验地潮土为研究材料,采用室内土柱培养方法研究了单施化肥(CF)、施用70%化肥+30%有机肥(CFOM)、单施有机肥(OM)和不施肥(NF)时,肥际微域内(<5.0 cm)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分布特征。【结果】与NF相比,施用CF后,CK处理中细菌数量增加84%(P<0.05),MNPK处理中细菌数量则无显著变化(P>0.05);施用CF对两个处理中真菌数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放线菌数量下降了33%和36%(P<0.05)。OM和CFOM施用显著增加了肥际微域中细菌和真菌(P<0.05)的数量;细菌在近肥源处(0.5 cm和1.0 cm)增幅最大,但真菌在1.0 cm和2.0 cm微域内增幅最大。OM和CFOM施用也显著增加了肥际微域内放线菌的数量(P<0.05),放线菌数量和真菌数量两者的自然对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了潮土肥际微域内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有利于土壤养分的保蓄和持续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土 肥际微域 细菌 真菌 放线菌
原文传递
尿素营养斑对小麦苗期根系生长和微域分布的影响
5
作者 陈欢 刘满强 +5 位作者 李学超 杨剑波 徐晶晶 王斌 胡锋 李辉信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42-647,共6页
营养斑(Nutrient patch)在土壤中普遍存在。为了摄取养分,植物主动发生生理和形态方面的变化以适应土壤养分分布呈现斑块状这一特性,目前是植物生态学理论的重要议题之一。试验采用自制容器,模拟不同的尿素斑块(对照、尿素混施与尿素条... 营养斑(Nutrient patch)在土壤中普遍存在。为了摄取养分,植物主动发生生理和形态方面的变化以适应土壤养分分布呈现斑块状这一特性,目前是植物生态学理论的重要议题之一。试验采用自制容器,模拟不同的尿素斑块(对照、尿素混施与尿素条施),观察小麦苗期根系对不同尿素肥斑的响应。结果表明:在尿素混施处理中,小麦根系的微域分布与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的微域分布相对应,均呈对称状;而在尿素条施处理中,因此小麦根系与土壤铵态氮、硝态氮的微域分布均呈非对称状,因为营养斑附近集中分布了大部分的氮,过高的氮含量对小麦根系生长造成胁迫,因此小麦的根系形成了背向营养斑生长的微域分布特征。总之,尿素肥斑对小麦根系的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根系微域分布是与营养斑内铵态氮、硝态氮分布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这对进一步研究施肥方法对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斑 尿素 混施 条施 肥际微域 小麦根系
原文传递
磷在潮土肥际微域中的迁移和转化 被引量:15
6
作者 杜振宇 王清华 +1 位作者 周健民 王火焰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25-730,共6页
采用室内土柱实验研究了磷在潮土肥际微域中的迁移和形态转化。结果表明,磷在潮土中的移动距离很短,经过7 d和28 d的迁移,磷的迁移距离仅为8~14 mm。施入的磷主要固定在紧靠施肥点2 mm土体范围内,随距施肥点距离的增加,土壤水溶性磷、... 采用室内土柱实验研究了磷在潮土肥际微域中的迁移和形态转化。结果表明,磷在潮土中的移动距离很短,经过7 d和28 d的迁移,磷的迁移距离仅为8~14 mm。施入的磷主要固定在紧靠施肥点2 mm土体范围内,随距施肥点距离的增加,土壤水溶性磷、酸溶性磷和有效磷的含量呈指数曲线迅速降低。磷在施肥后7 d内的迁移量较大,迁移进入土壤的磷绝大部分被吸附固定。施肥量对不同形态磷在肥际微域中的迁移量产生显著影响;但培养时间只明显影响了水溶性磷的迁移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土 肥际微域 迁移 转化
下载PDF
磷在红壤肥际微域中的迁移和转化 被引量:12
7
作者 杜振宇 周健民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4,41,共5页
采用室内土柱实验研究了磷在红壤肥际微域中的迁移和形态转化。结果表明,相同施量的磷在7天和28天时的迁移距离相同,施用磷酸二氢钙(MCP)0 2g和0 5g时的迁移距离分别为1 4cm和2 0cm。磷在施肥7天内的迁移量较大,然后只发生少量迁移。迁... 采用室内土柱实验研究了磷在红壤肥际微域中的迁移和形态转化。结果表明,相同施量的磷在7天和28天时的迁移距离相同,施用磷酸二氢钙(MCP)0 2g和0 5g时的迁移距离分别为1 4cm和2 0cm。磷在施肥7天内的迁移量较大,然后只发生少量迁移。迁移进入土壤的磷86 3%~94 2%被吸附固定,64 1%~72 2%仍以有效态存在。在迁移距离内,土壤水溶性磷、酸溶性磷和有效磷含量与距施肥点距离呈极显著直线负相关。施肥量对水溶性磷、酸溶性磷和有效磷在肥际微域中的含量分布有显著影响;但培养时间只对水溶性磷含量分布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肥际微域 迁移 转化
下载PDF
钾在潮土肥际微域中的迁移与转化 被引量:6
8
作者 杜振宇 周健民 +2 位作者 王火焰 陈小琴 王清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2-205,共4页
采用室内土柱实验研究了钾在潮土肥际微域中的迁移和形态转化。结果表明,在室温25℃、土壤含水量332 g/kg和容重1.22 g/cm^3的条件下,经过7 d和28 d的扩散,钾在潮土中的迁移距离为40-75 mm,前期移动较快。在迁移距离内,土壤水溶性钾和... 采用室内土柱实验研究了钾在潮土肥际微域中的迁移和形态转化。结果表明,在室温25℃、土壤含水量332 g/kg和容重1.22 g/cm^3的条件下,经过7 d和28 d的扩散,钾在潮土中的迁移距离为40-75 mm,前期移动较快。在迁移距离内,土壤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含量与距施肥点距离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施肥量和培养时间对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含量在肥际微域中的分布均有显著影响,但对非交换性钾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外源钾进入土壤后在肥际微域中被固定的部分仅占5.6%-21.5%,绝大部分仍以有效态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肥际微域 迁移 转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