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4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酿酒酵母和异常毕赤酵母混菌发酵对白酒液态发酵效率和风味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87
1
作者 唐洁 王海燕 徐岩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921-930,共10页
【目的】通过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异常毕赤酵母(Pichia anomala)在麸皮汁培养基中的混菌发酵,以增加发酵液的风味酯含量并保证发酵效率。【方法】采用两种酵母混合接种、顺序接种混菌发酵方式,以酵母单独接种发酵作对... 【目的】通过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异常毕赤酵母(Pichia anomala)在麸皮汁培养基中的混菌发酵,以增加发酵液的风味酯含量并保证发酵效率。【方法】采用两种酵母混合接种、顺序接种混菌发酵方式,以酵母单独接种发酵作对照,测定酵母的发酵性能和发酵液中乙酸乙酯含量,并对发酵结束时风味物质进行半定量;利用无细胞系统,分析两种酵母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采用顺序接种混菌发酵方式,避免S.cerevisiae对P.anomala的生长竞争性抑制,使两种酵母均能获得较高的生物量;发酵结束时,乙醇浓度为20.17 g/L,比酿酒酵母单菌种发酵时降低了9.14%;但乙酸乙酯含量达到0.74 g/L,比异常毕赤酵母单菌种发酵时提高了80%;发酵液风味物质的测定结果表明,酿酒酵母与异常毕赤酵母的混合发酵能够形成更多的酯类物质,总酸和高级醇含量却相对较低,有效改善了发酵液的风味特性;在混菌发酵时,碳源是影响酿酒酵母繁殖的重要因素,但酵母的代谢物对异常毕赤酵母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混菌发酵,为丰富发酵产物的风味复杂性和增强风格的独特性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 混菌发酵 白酒 乙酸乙酯 风味物质 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酒糟再利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2
作者 张丽华 王小媛 +3 位作者 李昌文 张培旗 胡晓龙 纵伟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50-256,共7页
酒糟是酿酒行业和燃料乙醇工业的主要副产物,随着全球资源短缺局势的发展,考察酒糟资源化利用成为研究热点。该文综述了酒糟在动物饲料工业、纤维素发酵乙醇工业及功能性成分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现有的研究表明,酒糟中的蛋白质含量较... 酒糟是酿酒行业和燃料乙醇工业的主要副产物,随着全球资源短缺局势的发展,考察酒糟资源化利用成为研究热点。该文综述了酒糟在动物饲料工业、纤维素发酵乙醇工业及功能性成分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现有的研究表明,酒糟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可补充动物饲料的蛋白质,但是纤维素含量高则限制了其在饲料中的添加量;降低和转化酒糟中的纤维素不仅可提高其作为饲料添加物的用量,同时也能提高纤维素发酵乙醇的转化率;酒糟中的功能成分开发将是酒糟再利用的有益探索。研究酒糟成分的再利用,可为其更好地应用于饲料工业、纤维素乙醇转化和功能成分提取提供新的思路和指导,因而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糟 乙醇发酵 酿酒 再利用 研究进展
下载PDF
3种不同品种高粱发酵酒糟及基酒品质的差异 被引量:27
3
作者 田殿梅 霍丹群 +5 位作者 张良 敖宗华 杨平 涂荣坤 丁海龙 刘海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4-78,共5页
为了揭示高粱品质与产酒品质之间的关系,跟踪了3种不同品质高粱在发酵过程的参数变化,并对3种基酒进行了色谱分析及感官品评分析。结果表明,3种高粱的出酒率分别为:泸糯八号32.64%,青壳洋30.4%,北方粳高粱(晋杂12号)25.92%;3种高粱基酒... 为了揭示高粱品质与产酒品质之间的关系,跟踪了3种不同品质高粱在发酵过程的参数变化,并对3种基酒进行了色谱分析及感官品评分析。结果表明,3种高粱的出酒率分别为:泸糯八号32.64%,青壳洋30.4%,北方粳高粱(晋杂12号)25.92%;3种高粱基酒中的乳酸乙酯与己酸乙酯的比例分别为:晋杂12号2.63,泸糯八号与青壳洋均为1.44;经过3位国家级白酒评委对3种基酒酒样进行综合评定得出:泸糯八号高粱与青壳洋高粱酒糟发酵生产的基酒评语为浓香纯正、醇甜、干净,而北方粳高粱糟醅基酒评语为浓香、涩味重。通过对比品质具有代表性差异的3种高粱的发酵过程,得出高粱品质的不同导致发酵参数的差异进而导致产酒品质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梁 糟醅 发酵 基酒
下载PDF
温度和料液浓度对牛粪高浓度厌氧水解酸化的影响 被引量:21
4
作者 王忠江 李文哲 +1 位作者 石铁 王丽丽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12-216,共5页
该文在室温为20℃的实验室条件下,对牛粪进行了批量式高浓度厌氧发酵试验,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发酵物料温度为32℃、35℃和40℃,料液浓度为9%和10%,发酵时间为12d时,温度和料液浓度对牛粪高浓度水解酸化的影响情况,找出较优的... 该文在室温为20℃的实验室条件下,对牛粪进行了批量式高浓度厌氧发酵试验,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发酵物料温度为32℃、35℃和40℃,料液浓度为9%和10%,发酵时间为12d时,温度和料液浓度对牛粪高浓度水解酸化的影响情况,找出较优的厌氧水解酸化条件。结果表明,当温度分别为32℃、35℃和40℃时,水解酸化产物各主要成份的含量差异较小,但在日均挥发性脂肪酸CODVFA产率方面32℃要远高于35℃和40℃,32℃和40℃之间的差值最大可达452mg/(L·d),约占最大日均CODVFA产率1227.00mg/(L·d)的37%;当料液浓度为9%和10%时,水解酸化产物各主要成份的含量差值较小,而在日均CODVFA产率方面9%组要远高于10%,差值最大可达463.38mg/(L·d),约占最大日均CODVFA产率1227.00mg/(L·d)的37.77%,因此牛粪高浓度厌氧水解酸化过程的较优工艺条件为温度32℃,料液浓度9%,发酵时间6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粪 厌氧发酵 水解 温度 酸化 料液浓度
下载PDF
猕猴桃果酒酿造 被引量:19
5
作者 罗登宏 《酿酒》 CAS 2008年第6期102-105,共4页
以猕猴桃为原料进行发酵酿酒实验,介绍了猕猴桃酒的生产工艺及其关键技术。以新鲜猕猴桃果实为原料,接种6.0%的活性干酵母,加白砂糖100g/L,在25℃下进行发酵,可获得色泽黄绿、果香浓郁、口味协调、酒体厚实的猕猴桃发酵酒,其酒精度为10.... 以猕猴桃为原料进行发酵酿酒实验,介绍了猕猴桃酒的生产工艺及其关键技术。以新鲜猕猴桃果实为原料,接种6.0%的活性干酵母,加白砂糖100g/L,在25℃下进行发酵,可获得色泽黄绿、果香浓郁、口味协调、酒体厚实的猕猴桃发酵酒,其酒精度为10.5%vol。所得猕猴桃发酵酒经蒸馏后得到无色透明,具有清爽果香味的猕猴桃白酒,其酒精度达到18%vol。然后,通过提取出茉莉花茶中的香味成分,加入到猕猴桃白酒中,使其具有特殊的茉莉花茶香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发酵 猕猴桃酒
下载PDF
固态白酒发酵中多因素对杂醇油生成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李长文 梁慧珍 马树奎 《酿酒》 CAS 2006年第6期43-46,共4页
研究了固态发酵白酒中,酵母、糖化酶和蛋白酶的添加与杂醇油生成量的关系。通过试验得出,当发酵力、糖化力和蛋白分解力三者比例协调即蛋白酶用量20u/g,糖化酶用量1.0×103u/g,干酵母用量0.5‰时,杂醇油的生成量最低为0.36g/L;实验... 研究了固态发酵白酒中,酵母、糖化酶和蛋白酶的添加与杂醇油生成量的关系。通过试验得出,当发酵力、糖化力和蛋白分解力三者比例协调即蛋白酶用量20u/g,糖化酶用量1.0×103u/g,干酵母用量0.5‰时,杂醇油的生成量最低为0.36g/L;实验证明多因素同时参入能更有效地降低杂醇油的生成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发酵 白酒 杂醇油 多因素
下载PDF
超滤膜分离技术在维生素C生产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春艳 方富林 +1 位作者 夏海平 蓝伟光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9-51,共3页
首次采用Ultra -flo超滤系统去除不经预处理的维生素C发酵液中残留的菌丝体和蛋白质等杂质 .用截留分子量为 3万的Ultra -flo膜过滤维生素C发酵液 ,滤液质量高 ,平均膜通量可高达 150L/ (m2 ·h)左右 ,且膜通量衰减较慢 ,说明Ultra ... 首次采用Ultra -flo超滤系统去除不经预处理的维生素C发酵液中残留的菌丝体和蛋白质等杂质 .用截留分子量为 3万的Ultra -flo膜过滤维生素C发酵液 ,滤液质量高 ,平均膜通量可高达 150L/ (m2 ·h)左右 ,且膜通量衰减较慢 ,说明Ultra -flo超滤系统处理能力强且可长时间稳定运行 .此超滤系统现已被工业应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C 超滤 提取 酮基--古龙酸 膜分离
下载PDF
膜分离技术在发酵液提取浓缩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8
作者 徐飞 李桂水 楼文君 《过滤与分离》 CAS 2006年第2期26-29,共4页
发酵液组分复杂,分离技术繁多,同其它方法相比膜分离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该领域中获得推广。本文简单概述了膜分离技术在多糖、抗生素、饮料、酶制剂及乙醇发酵液提取浓缩中的应用以及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进展。对膜分离过程应用于该领... 发酵液组分复杂,分离技术繁多,同其它方法相比膜分离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该领域中获得推广。本文简单概述了膜分离技术在多糖、抗生素、饮料、酶制剂及乙醇发酵液提取浓缩中的应用以及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进展。对膜分离过程应用于该领域的前景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分离 酵液 提取 浓缩
下载PDF
膜分离技术及其在发酵液后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7
9
作者 张月萍 赵平 +1 位作者 焦运伏 杨伯伦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3期21-26,共6页
介绍了膜分离技术的原理以及发酵液后处理过程中常用的提取精制方法 ,如吸附、沉淀、结晶、萃取、离子交换等。介绍了膜技术在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酶制剂及其他发酵液后处理过程中的应用现状。实现膜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需要在... 介绍了膜分离技术的原理以及发酵液后处理过程中常用的提取精制方法 ,如吸附、沉淀、结晶、萃取、离子交换等。介绍了膜技术在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酶制剂及其他发酵液后处理过程中的应用现状。实现膜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需要在膜与物料的适应性、适宜的操作条件和清洗、再生等方面进行研究 ,使后处理过程在低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分离 膜技术应用 发酵液 后处理过程 膜材料 膜结构 分离机理
下载PDF
混菌发酵对白酒液态发酵效率和风味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邱并生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477-1478,共2页
我国白酒发酵属于典型的自然发酵过程,其特点是在开放的生产环境中,多种不同微生物共同发酵,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白酒。因此,认识微生物群体发酵机制的关键之一是认识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我国白酒发酵属于典型的自然发酵过程,其特点是在开放的生产环境中,多种不同微生物共同发酵,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白酒。因此,认识微生物群体发酵机制的关键之一是认识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白酒酿造机制的认识,以及酿造技术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发酵体系中微生物相互作用关系是白酒功能微生物研究的关键,以往研究多集中于白酒微生物菌群结构及单菌种功能。而选择不同的微生物组合进行发酵,不仅是阐明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常用研究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 混菌发酵 白酒 风味物质 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苏云金芽孢杆菌发酵液后处理工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1
作者 周学永 金红 +1 位作者 杨志生 吴新世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06年第1期4-6,共3页
介绍了苏云金芽孢杆菌发酵液后处理工艺研究进展。超滤法和沉淀法可以实现苏云金芽孢杆菌发酵液的浓缩,喷雾干燥法、碱溶-超滤法、膜过滤技术可以回收发酵液杀虫活性成分。
关键词 苏云金芽孢杆菌 发酵液 后处理工艺 进展
下载PDF
马齿苋发酵液中活性成分含量及化妆品功效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许丹妮 刘平平 +4 位作者 苏宁 安全 赵丹 李萌 王昌涛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5期924-926,共3页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 L.)发酵液中总糖、黄酮、蛋白质的含量,分析了发酵液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效果,通过测定发酵液对B16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效果评价发酵液的美白功效。结果表明,马齿苋发酵液中总糖...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 L.)发酵液中总糖、黄酮、蛋白质的含量,分析了发酵液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效果,通过测定发酵液对B16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效果评价发酵液的美白功效。结果表明,马齿苋发酵液中总糖、黄酮含量分别为3.90、0.59 mg/m L;蛋白质含量为55.72±0.83μg/m L。发酵液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效果良好,对B16细胞中酪氨酸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 L.) 发酵液 活性成分 功效评价
下载PDF
膜技术在发酵液后处理过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3
作者 赵平 张月萍 +1 位作者 于奕峰 萧泛舟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4-58,共5页
介绍了发酵液后处理过程的概念及膜分离技术在发酵液后处理过程中的应用原理及现状.
关键词 膜技术 发酵液 后处理 应用 原理 现状
下载PDF
红茶菌发酵液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张虎成 范海涛 +4 位作者 杨国伟 王晓杰 李小瑞 王亚萍 王孟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9期5340-5342,共3页
[目的]研究红茶菌发酵液是否具有抑菌活性的蛋白质。[方法]研究不同培养时间对发酵液菌体浓度、pH、总蛋白浓度和抑菌圈大小的影响;调节第6天的红茶菌发酵液至不同的pH,利用蛋白酶、热处理作用红茶菌发酵液,并用青霉素、糖茶水、胰蛋白... [目的]研究红茶菌发酵液是否具有抑菌活性的蛋白质。[方法]研究不同培养时间对发酵液菌体浓度、pH、总蛋白浓度和抑菌圈大小的影响;调节第6天的红茶菌发酵液至不同的pH,利用蛋白酶、热处理作用红茶菌发酵液,并用青霉素、糖茶水、胰蛋白酶和蛋白酶K作参比,分别抑制供试菌,测量抑菌圈大小。[结果]发酵液总蛋白浓度与抑菌效果呈正相关;抑菌圈大小随着pH升高而逐渐降低,pH为7时最小,而后随着pH升高又逐渐增大;蛋白酶处理过的第6天发酵液抑菌效果明显降低。[结论]红茶菌发酵液中具有抑菌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菌 发酵液 抑菌 抑菌蛋白 抑菌圈
下载PDF
冬季浓香型大曲酒不同入窖酸度对发酵及酒质的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毛振宇 张宿义 +6 位作者 周健 敖宗华 丁海龙 李德林 陈珊 杨明永 张兵 《酿酒科技》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7-40,共4页
以泸州地区为例,对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指标、产酒质量和色谱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入窖酸度对浓香型大曲酒发酵影响显著,其中泸州地区的冬季入窖酸度为1.2-1.3时,对浓香型大曲酒的发酵最为有利。
关键词 微生物 发酵 酸度 理化指标 糟醅 白酒
下载PDF
金种子浓香型白酒入池发酵工艺参数控制与管理 被引量:11
16
作者 彭兵 谢国排 +3 位作者 程伟 高志远 王明才 王新生 《酿酒科技》 2015年第7期58-62,共5页
浓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原料是前提,大曲是基础,工艺是关键。其中,入池发酵工艺的主要目的是营造适宜于酿酒微生物生长繁殖与生化代谢的微生态环境,以利于糖化发酵、产酯生香等,对提高出酒率与生成呈香呈味物质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结合... 浓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原料是前提,大曲是基础,工艺是关键。其中,入池发酵工艺的主要目的是营造适宜于酿酒微生物生长繁殖与生化代谢的微生态环境,以利于糖化发酵、产酯生香等,对提高出酒率与生成呈香呈味物质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结合现代浓香型白酒企业生产实践,通过对其入池发酵工艺的分析,指出做好入池发酵工艺的质量控制与管理,合理配醅、调整各排次粮醅入池参数、执行入窖控制、做好窖池管理等工作,实现入池发酵工艺关键点的优化调控,对浓香型白酒产质量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入池 发酵 质量控制 白酒
下载PDF
微生物多样性与普洱茶品质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7
作者 高晓余 严亮 +2 位作者 赵艳 相宏宇 谢秋宏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13-17,共5页
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种类丰富多样,不同微生物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各异,微生物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其对普洱茶汤色、香气和滋味物质的影响3个方面。已有微生物与普洱茶品质关系的研究不够深入和系统,普遍存在采样随机、样... 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种类丰富多样,不同微生物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各异,微生物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其对普洱茶汤色、香气和滋味物质的影响3个方面。已有微生物与普洱茶品质关系的研究不够深入和系统,普遍存在采样随机、样品量少、不具连续性和地域代表性、样品不能反映生产实际样品间的可比较性差、样品前处理方法不合理等问题。应进一步加强对普洱茶微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和仪器分析手段系统全面地研究地域、时期、工艺和贮藏年份等方面的差异与普洱茶风味品质间的内在关系,揭示微生物在普洱茶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及机理,这对于提高普洱茶的产品质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发酵 汤色 香气 滋味
下载PDF
北方酱香大曲培曲过程中微生物变化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印璇 冯英志 +4 位作者 韩兴林 王德良 刘建华 战持久 李健丽 《酿酒科技》 2015年第1期1-6,11,共7页
对北方酱香大曲培曲过程中的温度、水分、微生物变化进行了跟踪测定,并对比分析了南北方酱香大曲的差异。北方大曲顶火温度出现在第一次翻曲之前,达到62℃,南方大曲顶火温度出现在第二次翻曲前,达到65℃。同时,南方大曲在培曲过程中细... 对北方酱香大曲培曲过程中的温度、水分、微生物变化进行了跟踪测定,并对比分析了南北方酱香大曲的差异。北方大曲顶火温度出现在第一次翻曲之前,达到62℃,南方大曲顶火温度出现在第二次翻曲前,达到65℃。同时,南方大曲在培曲过程中细菌、霉菌数量明显高于北方大曲,其中,细菌高出10倍左右,霉菌高出100倍左右。分析认为,微生物差异是造成南北方酱香大曲白酒品质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大曲 细菌发酵 酒体风格 白酒
下载PDF
不同发酵方式对污泥厌氧发酵性能的影响及其发酵液利用 被引量:10
19
作者 金宝丹 王淑莹 +1 位作者 邢立群 彭永臻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079-2089,共11页
为了研究不同发酵方式对剩余污泥厌氧发酵性能影响及微生物对其发酵液的利用情况,将剩余污泥分别在Ca(OH)_2(p H=10±0.2),Ca(OH)_2+Na Cl(p H=10±0.2),游离亚硝酸盐(FNA)(p H=5.5±0.2),单过硫酸氢钾复合盐(PMS),十二烷... 为了研究不同发酵方式对剩余污泥厌氧发酵性能影响及微生物对其发酵液的利用情况,将剩余污泥分别在Ca(OH)_2(p H=10±0.2),Ca(OH)_2+Na Cl(p H=10±0.2),游离亚硝酸盐(FNA)(p H=5.5±0.2),单过硫酸氢钾复合盐(PM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及自然条件下进行发酵,发酵后期将发酵液用于生物脱氮研究,分别对发酵系统内的剩余污泥溶液化(SCOD)、溶解性蛋白质、溶解性多糖、可挥发性短链脂肪酸(SCFAs)和关键酶(水解酶和辅酶420)、NO_3--N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个发酵系统中,剩余污泥的水解酸化性能及发酵液利用具有显著的差别,其中Ca(OH)_2+Na Cl发酵系统中SCOD、SCFAs、水解酶、污泥减量效果等最佳,Ca(OH)_2发酵系统次之,自然条件发酵系统最弱.同时发现,FNA发酵系统中蛋白质和多糖含量较高,但是由于水解酶活性较低,F420活性最高,导致较低的SCFAs积累量.发酵液作为碳源进行生物脱氮试验研究表明,以Ca(OH)_2及Ca(OH)_2+Na Cl发酵系统中的发酵液作为碳源具有良好的脱氮效果,与乙酸钠做为碳源效果相似,同时出现NO_2^--N积累现象,但是FNA,PMS,SDBS发酵系统的发酵液由于存在大量的消毒剂等化学物质导致生物利用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污泥 厌氧发酵 水解酸化 发酵液 碳源 生物脱氮
下载PDF
硅藻土助滤剂在头孢菌素C发酵液过滤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陈尧 孙国志 +1 位作者 杨小荣 张芳苗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4期28-31,共4页
研究了硅藻土助滤剂在头孢菌素C发酵液过滤中的应用,并比较了粗、中、细3种不同粒度的硅藻土助滤剂使用中的不同性能指标,目的在于选择适宜的硅藻土助滤剂应用于生产,增加头孢菌素C收率,降低生产成本。实验结果表明:使用硅藻土助滤剂可... 研究了硅藻土助滤剂在头孢菌素C发酵液过滤中的应用,并比较了粗、中、细3种不同粒度的硅藻土助滤剂使用中的不同性能指标,目的在于选择适宜的硅藻土助滤剂应用于生产,增加头孢菌素C收率,降低生产成本。实验结果表明:使用硅藻土助滤剂可以解决头孢菌素C发酵液直接过滤滤速慢、澄清度差、收率低的问题。通过实验比较,3种粒度的硅藻土助滤剂的滤过收率无明显差别,而粗、中粒度助滤剂的滤速较快,细粒度的助滤剂的滤液透光率较好。因此推断,中、细粒度助滤剂搭配使用应能在保证滤速的前提下提高透光率,满足生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土 头孢菌素C 发酵液 过滤过程 助滤剂 抗生素 生产工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