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Complicated with Femoral Head Ischemic Necrosis Treated by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for Activating Blood and Dredging Collaterals Method 被引量:6
1
作者 汪卫 于健宁 陶筱娟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SCIE CAS 2011年第3期105-110,共6页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for activating blood and dredging collaterals(ABDC) on treating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complicated with 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for activating blood and dredging collaterals(ABDC) on treating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complicated with 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SLE-ANFH).Methods:Thirty-four patients(51 joints) with SLE-ANFH were assigned by a random number table to two groups:22 patients(32 joi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12 patients (19 joints) in the control group.All received Western medical conventional treatment for anti-inflammation and immunosuppression,but an ad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 prescribed based on ABDC principle was administered to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The observation on the patients' condition and therapeutic effect lasted for 3 years.Results:The patients' conditions in the two groups,as assessed by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ARCO) staging,were similar before treatment.After treatment,comparison between group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and the raised Harris functional score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1).The post-treatment symptom improving rate in the treated group was 72.73%,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50.00%,P0.05).Moreover,the former was superior in improving hematologic and hemorrheologic parameters in terms of prolonging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lowering whole blood middle/low shear viscosity,and plasma viscosity(P0.05 or P0.01). Two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but non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hip joint replacement operation during the observation period.Conclusions:Chinese medicine ABDC therapy could effectively alleviate clinical symptoms and improve joint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SLE-ANFH.The mechanism may be related to its effects on improving high coagulation manner and trend for getting embol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femoral head ischemic necrosis Chinese medicine activating blood and dredging collaterals
原文传递
CT与MRI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效果 被引量:1
2
作者 方鸿婷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7期49-51,共3页
目的 探讨CT、MRI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于我院进行检查的77例疑似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CT、MRI的检查,以患者临床症状、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的综合评估结果作为... 目的 探讨CT、MRI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于我院进行检查的77例疑似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CT、MRI的检查,以患者临床症状、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的综合评估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CT、MRI在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中的诊断价值,并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于分期的诊断差异。结果 77例疑似患者最终有58例患者诊断为股骨头缺血坏死,另有19例其他骨关节疾病患者。CT在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的灵敏度为81.03%,特异度为84.21%,符合率为81.82%。MRI在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的灵敏度为94.83%,特异度为100%,符合率为96.10%。MRI检查对Ⅰ期患者的检出率为91.43%,高于CT检查的71.43%(P <0.05)。结论 MRI、CT在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中均有较高的价值,其中MRI相较CT在Ⅰ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中具有一定优势,能增加早期确诊疾病的机会,有助于更早对疾病实施干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计算机断层扫描 股骨头缺血坏死 影像学诊断
下载PDF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及并发症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李保军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年第10期105-106,共2页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择84例2014年6月—2016年6月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依据患者骨骼质量将患者分为骨水泥组和生物组,分别采用骨水泥型假体和生物型...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择84例2014年6月—2016年6月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依据患者骨骼质量将患者分为骨水泥组和生物组,分别采用骨水泥型假体和生物型假体治疗,观察手术效果,并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优良率为85.41%。骨水泥组手术时间长于生物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显著,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并发症
下载PDF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双轴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帅波 陈升浩 +5 位作者 沈霖 易剑华 马陈 杨艳萍 赵莹 蔡珣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29期4-8,24,F0003,共7页
目的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双轴对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INFH)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10月—2017年6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及湖北省随州市中心医院骨科行股骨头置换术的90例患者,其中45例INFH患者作为INFH... 目的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双轴对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INFH)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10月—2017年6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及湖北省随州市中心医院骨科行股骨头置换术的90例患者,其中45例INFH患者作为INFH组,45例创伤性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作为对照组。术前检测两组患者循环血中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管紧张素Ⅱ-1受体(AT1R)、ACE2、Ang(1-7)、Mas受体(Mas-R)的表达情况,术后检测股骨头局部骨组织中的ACE、AngⅡ、AT1R、ACE2、Mas-R、破骨细胞分化因子(RANKL)及骨保护素(OPG)mRNA的表达情况,并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两组循环血中ACE、AngⅡ、AT1R、ACE2、Ang(1-7)及Mas-R表达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NFH组股骨头局部骨组织ACE2、Mas-R、OPG 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ACE、AngⅡ、AT1R、RANKL mRNA表达水平及RANKL mRNA/OPG mRNA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INFH组骨组织HE染色显示组织内脂肪细胞增生,骨小梁变细,骨细胞核固缩、深染,骨陷窝空虚明显增多;INFH组骨组织Masson染色显示深蓝色变浅,较为杂乱,显示胶原结构减少、纤维结构明显增生。免疫组化结果提示INFH组骨组织中ACE及AT1R表达高于对照组,而ACE2及Mas-R表达低于对照组。两组ACE、AT1R、ACE2及Mas-R四组分阳性表达面积百分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S双轴[ACE/AngⅡ/AT1R轴和ACE2/Ang(1-7)/MAS轴]在正常与INFH患者骨组织局部中表达差异,可能参与调节局部骨转换及骨坏死的进程,为后续研究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非创伤性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骨转换
下载PDF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应用优质护理的效果研究
5
作者 廖静娴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年第3期154-156,共3页
目的:研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应用优质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2015年6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100例,将其按照数字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模... 目的:研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应用优质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2015年6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100例,将其按照数字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情况,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应用优质护理的效果显著,能明显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优质护理 护理满意度
下载PDF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进行介入治疗的护理
6
作者 刘善美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24期133-134,共2页
目的研究综合护理措施对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116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均采取介入治疗,同时配合术前心理护理及术后观察患肢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功能锻炼、康复护理、健康教育等综合护理措施,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目的研究综合护理措施对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116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均采取介入治疗,同时配合术前心理护理及术后观察患肢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功能锻炼、康复护理、健康教育等综合护理措施,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116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治愈16例(13.8%),显效80例(69.0%),有效16例(13.8%),无效4例(3.4%),总有效率为96.6%。结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介入治疗手术前后采取心理疏导、合理膳食、肢体的功能锻炼、康复护理、健康指导等综合护理措施辅助治疗,可以提高介入治疗的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综合护理
下载PDF
骨断层显像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诊断中的应用
7
作者 王 周义林 +1 位作者 张军盛 徐慧琴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6期389-391,共3页
目的 :探讨核素骨断层显像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 60例共 63髋拟诊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行两髋关节平面及断层显像。结果 :最后确诊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 54例患者 54个髋关节 ,其中平面显... 目的 :探讨核素骨断层显像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 60例共 63髋拟诊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行两髋关节平面及断层显像。结果 :最后确诊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 54例患者 54个髋关节 ,其中平面显像表现为患侧股骨头放射性分布减低 4例 ,患侧股骨头中心放射性分布减低而周边放射性分布增加 2 9例 ,患侧股骨头放射性分布呈弥漫性增加 2 7例 ,诊断符合率达 61.1%(3 3 / 54) ;断层显像表现为患侧股骨头放射性分布减低 10 (4+ 6)例 ,患侧股骨头中心放射性分布减低而周边放射性分布增加 41(2 9+ 12 )例 ,患侧股骨头放射性分布呈弥漫性增加 9例 ,诊断符合率达 94.4% (51/ 54)。结论 :骨断层显像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不仅可以提供早期、准确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断层显像 平面显像 MDP
下载PDF
改良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手术技术 被引量:46
8
作者 张长青 曾炳芳 +5 位作者 眭述平 袁霆 徐铮宇 邵雷 李鸿帅 张开刚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692-696,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的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手术技术、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 方法 2000年10月~2004年8月,共治疗124例(139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男83例(93髋),女41例(46髋);年龄16~57岁,平均36.4岁.其中创伤性49例... 目的探讨改良的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手术技术、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 方法 2000年10月~2004年8月,共治疗124例(139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男83例(93髋),女41例(46髋);年龄16~57岁,平均36.4岁.其中创伤性49例(54髋),激素性29例(32髋),酒精性19例(21髋),特发性27例(32髋).SteinbergⅡ期50髋,Ⅲ期71髋,Ⅳ期18髋,Harris评分平均分别为:79.3、69.3和58.4分.采用改良的游离腓骨切取技术,设计髋前小切口入路,并采用改良的坏死清理技术.记录手术时间、总出血量及切口长度.术后行X线摄片、Harris评分及并发症的评价. 结果游离腓骨手术时间为10~30 min,平均15 min.总手术时间为80~120 min,平均90 min.髋部切口长为6~12 cm,平均8 cm.总出血量为100~300 ml,平均200 ml.术后并发症少,平均住院时间7 d.患者随访6个月~3年8个月,其中随访1年以上65例(78髋)患者的X线片显示:62髋(79.5%)的股骨头坏死有不同程度改善,14髋(17.9%)无明显变化,2髋(2.6%)恶化.Harris评分平均为:Ⅱ期94.4分,Ⅲ期86.0分,Ⅳ期74.1分.术后10例出现股前外侧皮肤麻木和感觉减退,1例小腿伤口延迟愈合,6例足背感觉异常,5例出现一过性供体肌力减弱,3例踝关节活动不适,但均未对日常生活产生明显影响. 结论改良的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术具有出血少、解剖清晰、操作简便、创伤小、并发症少及术后功能恢复较好等优点,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一种有效的保头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 缺血性坏死 腓骨 移植
下载PDF
吻合血管腓骨游离移植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9
作者 张长青 曾炳芳 +5 位作者 徐铮宇 眭述平 宋文奇 金东旭 施慧鹏 王坤正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5期367-369,共3页
目的 探讨用吻合血管的腓骨游离移植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应用效果。 方法  2 0 0 0年 10月~2 0 0 2年 2月 ,对 2 6例 ( 31髋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采用了吻合血管的腓骨游离移植治疗并进行随访观察。获随访的 2 1例( 2 5髋 )随访时间... 目的 探讨用吻合血管的腓骨游离移植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应用效果。 方法  2 0 0 0年 10月~2 0 0 2年 2月 ,对 2 6例 ( 31髋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采用了吻合血管的腓骨游离移植治疗并进行随访观察。获随访的 2 1例( 2 5髋 )随访时间为 6~ 18个月 ,平均 12个月。根据患髋术前 Steinberg分期 : 期 ,5髋 ; 期 ,8髋 ; 期 ,12髋。 结果2 1例 ( 2 5髋 )中各期患者的 Harris评分在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疼痛症状明显缓解 ,术后患者能恢复正常日常生活和工作。随访的 X线片显示 ,18髋的股骨头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6髋未出现明显的改变 ,1髋恶化。 结论 吻合血管的腓骨游离移植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一种有效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吻合血管 游离移植 腓骨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治疗 患者 术后 恶化 恢复
下载PDF
表面置换术治疗中青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被引量:15
10
作者 董天华 孙俊英 +1 位作者 瞿玉兴 王禹基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707-709,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表面置换术治疗中青年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11例(14髋)Ficat分期为Ⅲ期或早Ⅳ期的股骨头坏死患者采用股骨头表面置换术,并对假体的形状进行了改进,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35~49岁.对13例(16髋)Ficat分期为Ⅲ期或早... 目的探讨采用表面置换术治疗中青年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11例(14髋)Ficat分期为Ⅲ期或早Ⅳ期的股骨头坏死患者采用股骨头表面置换术,并对假体的形状进行了改进,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35~49岁.对13例(16髋)Ficat分期为Ⅲ期或早Ⅳ期股骨头坏死患者采用全髋表面置换术,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23~48岁. 结果股骨头表面置换术患者术后随访1~5年,髋关节Harris 评分从术前平均39分增至91分;X线片示假体无松动移位,近段股骨和髋臼无骨吸收和骨溶解,髋关节间隙除1例轻度狭窄外余均无磨损征象,无1例翻修.全髋表面置换术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3年4个月,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30分增至93分,有1例因技术原因术后半年假体松动而进行翻修,评为失败. 结论表面置换术是治疗中青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 缺血性坏死 表面置换术
下载PDF
带血管蒂髂骨膜瓣移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李静东 赵德伟 +1 位作者 朱盛修 王惠先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1期37-38,共2页
目的 探讨带血管蒂的髂骨膜瓣移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 1983 年6 月1997年8 月,应用带旋股外血管升支或旋髂深血管蒂的髂骨膜瓣移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06 例,其中Ⅱ期64 例,Ⅲ期39 例,Ⅳ期3 例。结果 106 例经2 年4... 目的 探讨带血管蒂的髂骨膜瓣移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 1983 年6 月1997年8 月,应用带旋股外血管升支或旋髂深血管蒂的髂骨膜瓣移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06 例,其中Ⅱ期64 例,Ⅲ期39 例,Ⅳ期3 例。结果 106 例经2 年4 个月16 年随访,根据赵德伟制定的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修复与再造疗效评价方法,优54 例,良38 例,可9 例,差5 例,优良率为86-8 % 。结论 带血管蒂髂骨膜瓣移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具有血管蒂恒定、取材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带血管蒂骨膜瓣 移位术
下载PDF
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带血运骨瓣移位术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赵德伟 张耀 +4 位作者 王卫明 芦健民 张克民 于晓光 孙强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700-702,共3页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和带血运骨瓣移位术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和适应证. 方法 1986年3月~1993年3月,共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81例.将其中59例单侧患者分为两组:一组26例行THR,术前髋关...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和带血运骨瓣移位术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和适应证. 方法 1986年3月~1993年3月,共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81例.将其中59例单侧患者分为两组:一组26例行THR,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48.3分;另一组33例采用带血运骨瓣移位术,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48.7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术后不同时间段和不同年龄段患者Harris评分的变化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术后随访10年3个月~16年5个月,平均15年2个月.Harris评分变化术后初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远期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Harris评分变化THR组不同年龄段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带血运骨瓣移位组不同年龄段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两种手术方法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均较满意,THR更适合治疗中老年患者,而青壮年患者选择带血运骨瓣移位术治疗更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 缺血性坏死 全髋关节置换术 骨瓣移位术 比较研究
下载PDF
带血管蒂髂骨瓣移位治疗青少年镰状细胞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英文) 被引量:3
13
作者 吴昊 梁源 Hernigou Philippe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717-720,共4页
目的 探讨带血管蒂髂骨瓣移位治疗青少年镰状细胞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 方法1998年-2001年在尼日尔的马腊迪省医院,治疗患者12例14髋,其中男5例,女7例;单侧10例10髋,双侧2例4髋;年龄11-22岁。均为Ficat Ⅲ、Ⅳ期患者。Harris... 目的 探讨带血管蒂髂骨瓣移位治疗青少年镰状细胞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 方法1998年-2001年在尼日尔的马腊迪省医院,治疗患者12例14髋,其中男5例,女7例;单侧10例10髋,双侧2例4髋;年龄11-22岁。均为Ficat Ⅲ、Ⅳ期患者。Harris评分平均75分。采用带血管蒂髂骨瓣移位12例12髋,有2例双髋患者,仪作一侧手术。结果 术后患者均获随访24-30个月,平均27.4个月。髋部疼痛消失,无感染等并发症,Harris评分平均90分,X线片示病变无进展,无重复手术,近期疗效满意。结论 对于青少年Ficat Ⅲ、Ⅳ期的镰状细胞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采用带血管蒂髂骨瓣移位术治疗,能解除疼痛,恢复髋关节功能,延缓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镰状细胞病 股骨头 缺血性坏死 带血管蒂髂骨瓣移位术 青少年
下载PDF
介入治疗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玉胜 吴林霖 +3 位作者 李道才 张睿 田德名 颜志平 《当代医学》 2010年第29期582-585,共4页
目的分析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9年-2010年诊断明确的缺血性股骨头坏死8例,经对侧股动脉穿刺将微导管超选入股骨头供血动脉选股内外动脉,分别缓慢注入654-II10mg、丹参20ml、低分子右旋糖酐40m... 目的分析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9年-2010年诊断明确的缺血性股骨头坏死8例,经对侧股动脉穿刺将微导管超选入股骨头供血动脉选股内外动脉,分别缓慢注入654-II10mg、丹参20ml、低分子右旋糖酐40ml、尿激酶10万单位,术后从患肢足背静脉泵入尿激酶20万单位维持3天,第五天再次行第二次介入治疗。结果 8例患者,共9个髋关节,进行介入治疗后,临床体征完全缓解或消失的有7例,8个髋关节,部分病例有不同程度的骨质修复和新骨形成。结论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一种创伤小、安全、疗效确切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介入 应用
下载PDF
脱蛋白骨复合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质粒促进兔股骨头早期缺血性坏死的修复 被引量:1
15
作者 曹凯 安洪 +1 位作者 黄伟 蒋电明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939-944,共6页
目的探索一种治疗股骨头早期缺血性坏死(avascu lar necros is of fem ora l head,AVNFH)的新方法。方法69只AVNFH造模成功后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3组。A组,脱蛋白骨(deprote in ized bone,DPB)复合pcDNA 3.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 目的探索一种治疗股骨头早期缺血性坏死(avascu lar necros is of fem ora l head,AVNFH)的新方法。方法69只AVNFH造模成功后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3组。A组,脱蛋白骨(deprote in ized bone,DPB)复合pcDNA 3.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vascu lar endothe lia l grow th factor 165,VEGF 165)质粒植入坏死的股骨头内;B组植入DPB;C组仅在股骨头内钻一隧道。术后3 d,1、2、4、8和16周切取股骨头标本。用RT-PCR检测VEGF 165mRNA的表达;W estern b 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VEGF 165蛋白的表达;X线片观察成骨情况;组织形态学分析血管发生和新骨形成情况。结果A组术后3 d即有VEGF 165 mRNA的表达,术后1周达高峰,表达时间超过3周;术后2、4和8周Ⅰ型胶原的面积积分光密度值分别为0.29±0.11、0.55±0.13和0.67±0.10 IOD/μm2,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X线片示A组骨痂形成早且多,B组术后4、8周骨痂少于A组,C组骨痂生成不明显;术后2周和4周A组血管面积积分光密度值分别为0.33±0.10和0.57±0.16 IOD/μm2,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VEGF 165基因转染可促进局部血管的早期形成,DPB-VEGF 165复合物可增加骨形成。DPB联合VEGF 165基因治疗为骨坏死的修复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蛋白骨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基因治疗 股骨头 缺血性坏死
下载PDF
股骨头缺血坏死早期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附58例疗效分析)
16
作者 吉华明 朱汉洲 +1 位作者 曹建民 黄海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06年第2期77-78,76,共3页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坏死早期影像学诊断及介入疗法。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病人的早期影像学表现,然后经旋股内、外动脉插管灌注溶通术介入治疗。结果:经临床观察有较好的疗效。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疗效较为满意。
关键词 股骨头缺血坏死 影像诊断 介入治疗
下载PDF
国际Perthes病研究小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浩 张自明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74-377,共4页
儿童股骨头骨骺缺血性坏死(Legg-Clavé-Perthes disease,LCPD)又称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扁平髋、股骨头软骨病、股骨头幼年变形性骨软骨炎等,1910年Legg(美国)、Clavé(法国)和Perthes(德国)3位研究者发现并报道,简称Perthes病,... 儿童股骨头骨骺缺血性坏死(Legg-Clavé-Perthes disease,LCPD)又称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扁平髋、股骨头软骨病、股骨头幼年变形性骨软骨炎等,1910年Legg(美国)、Clavé(法国)和Perthes(德国)3位研究者发现并报道,简称Perthes病,发病年龄以4~8岁最常见,男女比例为5∶1,单侧多发,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发病率为0.2/100 000~19.1/100 000[1,2]。近年来,国际Perthes病研究小组(International Perthes Study Group,IPSG)对该病有更进一步的研究。IPSG成立于2012年,由来自超过10个国家的40多位儿童骨科医生及研究者组成,该组织为患儿及医疗社区普及Perthes病的客观以及循证医学知识,并致力于探索该病的未知领域,并通过共同研究后解决这些问题。现就该组织对Perthes病分型、治疗、影响及评估预后因素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股骨头骨骺缺血性坏死 预后因素
原文传递
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基因异常表达在儿童股骨头骨骺缺血性坏死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迮仁浩 何兵 +3 位作者 王尚玉 唐欣 洪攀 李进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85-887,共3页
目的探讨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DMD)基因与儿童股骨头骨骺缺血性坏死(Perthes病)致病的关系。方法利用名为CytoScan HD的基因芯片对18例Perthes病患者血液标本进行全基因组检测,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验证Perthes病... 目的探讨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DMD)基因与儿童股骨头骨骺缺血性坏死(Perthes病)致病的关系。方法利用名为CytoScan HD的基因芯片对18例Perthes病患者血液标本进行全基因组检测,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验证Perthes病患者和正常人血液标本中DMD基因含量。结果所有Perthes病患者中均发现基因序列水平的异常,最高频率的拷贝数增加和拷贝数缺失发生在染色体Xp21.1的区域,该区域编码DMD基因,Real-time PCR验证结果显示DMD基因相对表达量在Perthes病患者为0.74±0.10,而在健康组为1.23±0.41(P=0.038)。结论DMD基因出现在所有Perthes病患者基因拷贝数异常中,DMD基因的低表达可能是Perthes病的一个致病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骨骺缺血性坏死 基因芯片 杂合性缺失
原文传递
带血管蒂大转子骨膜瓣移位治疗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振光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04-305,共2页
目的为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提供一种新疗法。方法以旋股内侧血管深支股骨大转子骨膜瓣移位植入为主的综合术式。结果6年来,共治疗35例经系统随访9个月以上者28例,平均随访时间为3年,优良率占85%,以6岁以下患儿效果最佳... 目的为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提供一种新疗法。方法以旋股内侧血管深支股骨大转子骨膜瓣移位植入为主的综合术式。结果6年来,共治疗35例经系统随访9个月以上者28例,平均随访时间为3年,优良率占85%,以6岁以下患儿效果最佳。结论此手术能起到有效的减压并提供充分的血循和各种成骨因素。适用于Cateral各期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缺血性 骨膜瓣移位 儿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