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作者—译者的新关系—“双性同体”模式 |
耿强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
2004 |
11
|
|
2
|
“双性同体”模式:作者-译者的新关系 |
耿强
|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
2004 |
3
|
|
3
|
论当前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问题 |
林树明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6 |
16
|
|
4
|
女性文学批评本土化过程中的语境差异 |
屈雅君
|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12
|
|
5
|
当代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与批评研究 |
王军
陈雅洁
|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
10
|
|
6
|
性别:一种可能的审美维度——全球化视域里的中国性别诗学研究导论(1985-2005大陆)(下) |
万莲子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6 |
9
|
|
7
|
后现代视野中的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
刘岩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11 |
10
|
|
8
|
论20世纪80年代我国文学评论中的性别意识 |
林树明
|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9
|
|
9
|
新世纪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问题与展望 |
汤林峄
刘松娜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7
|
|
10
|
中国台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略论 |
林树明
|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5
|
|
11
|
关于女性文学及其批评理论的当前意义 |
钱虹
|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4
|
|
12
|
中国大陆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回应 |
林树明
|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6
|
|
13
|
女性主体意识及其主体性残缺──曹禺四大名剧女性悲剧命运解读 |
章立明
|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5
|
|
14
|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野中的《荒原》解读 |
王桂琴
|
《襄樊学院学报》
|
2009 |
5
|
|
15
|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
周曾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4 |
5
|
|
16
|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渊源与流变 |
朱晓光
|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
2013 |
5
|
|
17
|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20年历程 |
李涛
|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2
|
|
18
|
《红楼梦》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引论 |
饶道庆
|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05 |
4
|
|
19
|
女性主义批评≠性别批评 |
申富英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4 |
3
|
|
20
|
“边缘”与“边缘”的对话——中西方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研究比较 |
李晓虹
|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6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