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西南喀斯特生态环境与土壤生物初步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向昌国 宋林华 +2 位作者 张平究 潘根兴 王静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98-103,共6页
我国西南喀斯特生态环境在近50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森林覆盖率大幅度下降,土地质量退化,石漠化严重。近几年,我国西南已进行了有效的喀斯特生态环境治理,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石漠化严重发展的势头并没有受到明显抑制。云南省石林风景区... 我国西南喀斯特生态环境在近50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森林覆盖率大幅度下降,土地质量退化,石漠化严重。近几年,我国西南已进行了有效的喀斯特生态环境治理,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石漠化严重发展的势头并没有受到明显抑制。云南省石林风景区乃古景区主要有自然灌丛、次生柏树、原生草地、次生草地和裸露红土地等5种不同植被覆盖生态系统样块地。在该地按不同土壤深度采样,分析了土壤含根量,土壤生物的群落构成,进行了土壤生物多样性指标计算。研究样块地共采集到土壤动物标本5门10纲28目(类)共935头,表明该区土壤动物生物量较同纬度森林生态系统小,并且以蜱螨目、弹尾目、线虫目、鞘翅目和后孔寡毛目为优势类群,线蚓目、蜘蛛目、鳞翅目、双翅目为常见类群。土壤生物多样性指数在1 5以下,并随植被退化而急剧降低至裸露地的0 11。派盾螨科在石林景区各种环境下均有较多分布,是本灰岩红壤地区的适生类群。螨类中的礼服甲螨科和士革螨科对生态系统退化十分敏感;而螨类 弹尾类总个体数比值>1 5,与同纬度森林生态系统中<0 55有根本不同。喀斯特区域的生物量(个体密度)和类群数都大大低于同纬度低海拔非喀斯特区森林生态系统下。说明喀斯特景观在土壤动物多样性角度上的脆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林 喀斯特土壤 动物多样性 植被条件 生态系统退化
下载PDF
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动物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8
2
作者 徐国良 黄忠良 +1 位作者 欧阳学军 彭闪江 《四川动物》 CSCD 2002年第2期72-75,共4页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特殊的地理环境 ,使之在生物进化史上一直是物种的繁育、演化中心之一。据初步调查 ,本区计有各类动物 6 8目 (亚目 ) ,34 7科 ,110 3种 ,其中有许多原始物种。本区动物具很强的热带亚热带特色 ,它的形成与本区地质、...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特殊的地理环境 ,使之在生物进化史上一直是物种的繁育、演化中心之一。据初步调查 ,本区计有各类动物 6 8目 (亚目 ) ,34 7科 ,110 3种 ,其中有许多原始物种。本区动物具很强的热带亚热带特色 ,它的形成与本区地质、生物进化史和植被类型密切相关。在多种因素作用下 ,该区的动物群落处于不断变化中。为了保护好这一珍贵的动物种质资源库 ,有必要制定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动物 物种多样性 组成变化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雪被期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两种地被物凋落物分解与土壤动物多样性 被引量:19
3
作者 和润莲 陈亚梅 +3 位作者 邓长春 杨万勤 张健 刘洋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23-731,共9页
以针叶林代表性地被植物锦丝藓和高山冷蕨为研究对象,采用凋落物分解网袋法,研究了高山林线交错带(暗针叶林-林线-高山草甸)的锦丝藓植物残体、高山冷蕨凋落叶及混合凋落物经过一个雪被期分解后的质量损失与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 以针叶林代表性地被植物锦丝藓和高山冷蕨为研究对象,采用凋落物分解网袋法,研究了高山林线交错带(暗针叶林-林线-高山草甸)的锦丝藓植物残体、高山冷蕨凋落叶及混合凋落物经过一个雪被期分解后的质量损失与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雪被期林线交错带上两种地被物的质量损失率在高山草甸最大,锦丝藓表现更为显著,两种凋落物混合促进了分解过程且在林线上表现尤为显著.在交错带凋落物中共获取土壤动物968头,隶属于5纲10目35科,优势类群以弹尾目和蜱螨目为主.在林线上凋落物中获得的土壤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高于高山草甸和暗针叶林.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土壤动物类群与雪被期平均温度关系最为密切,特有物种如等翅目和地蜈蚣目仅在暗针叶林出现,半翅目和啮目仅在高山草甸出现.地被物种类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在暗针叶林和高山草甸大于林线.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日平均温度和雪被厚度能够解释凋落物质量损失率变异的30.8%,而土壤动物因子能解释质量损失率变异的8.3%,它们共同解释质量损失率变异的34.1%.雪被是影响高山两种地被物凋落物分解的最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多样性 锦丝藓 高山冷蕨 质量损失率 雪被期 高山林线交错带
原文传递
氮添加对沿海不同林龄杨树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9
4
作者 周丹燕 卜丹蓉 +4 位作者 葛之葳 严靖 肖晗冉 阮宏华 曹国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553-2560,共8页
大气氮沉降是当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土壤动物对环境变化反应敏感,氮沉降可能显著影响森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从2012年5月起,在东台林场3个不同林龄(7、11、18年生)杨树人工林(黑杨派无性系I-35,Populus deltoides cv.I-35)进行野外模拟... 大气氮沉降是当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土壤动物对环境变化反应敏感,氮沉降可能显著影响森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从2012年5月起,在东台林场3个不同林龄(7、11、18年生)杨树人工林(黑杨派无性系I-35,Populus deltoides cv.I-35)进行野外模拟氮沉降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即对照、5、10、15、30 g N·m-2·a-1。在氮添加试验2年后,探讨氮沉降对不同林龄杨树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林龄增加,土壤动物群落密度增加,但土壤动物类群数在11年生林最多;土壤动物密度随氮浓度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少,在15 g N·m-2·a-1氮添加时达到最高值,并与土壤总有机碳、全氮显著相关;氮添加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仅在11年生林表现显著,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随着施氮浓度增加呈下降趋势,优势度则完全相反。氮添加可能通过改变土壤营养状况显著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中等浓度氮添加对土壤动物群落有促进作用,高浓度氮添加则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施肥 土壤动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
原文传递
低效柏木林窗改造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5
作者 谢雨彤 唐骄萍 +4 位作者 李贤伟 周义贵 范川 余波 张伟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00-807,共8页
在川中丘陵区柏木低效人工林中,选择人工采伐形成的4种不同大小的林窗(50 m2、100 m2、150 m2、200 m2),以未改造的柏木纯林为对照,研究不同大小林窗内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动物群落数量和多样性特征情况.结果显示:150 m2林窗对土壤容重... 在川中丘陵区柏木低效人工林中,选择人工采伐形成的4种不同大小的林窗(50 m2、100 m2、150 m2、200 m2),以未改造的柏木纯林为对照,研究不同大小林窗内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动物群落数量和多样性特征情况.结果显示:150 m2林窗对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土壤含水量改善效果最好,并且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全磷和有效磷含量的积累;对照样地和4种不同面积林窗共捕获土壤动物3 072头,分属4门8纲23目41科,昆虫纲为优势种群,占类群总数的47.8%,其中150 m2林窗下土壤动物数量和多样性最高.土壤动物与环境因素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水解氮和有效磷与土壤动物多样性关系密切.主成分分析表明,150 m2林窗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动物多样性综合影响效果最好,其次是200 m2林窗和100 m2林窗,50 m2林窗的改良效果不明显.上述结果表明,林窗式改造对柏木低效林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动物群落数量和多样性特征产生了一定影响,并且随林窗面积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综合来看150 m2林窗的改造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柏木 低效林 林窗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动物多样性
原文传递
苏北沿海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12
6
作者 杨宝玲 张文文 +4 位作者 范换 王邵军 阮宏华 沈彩芹 曹国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0-126,共7页
【目的】了解中国苏北沿海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及其生态分布特征,为该地区土壤动物系统研究以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手拣法和干漏斗法,对苏北沿海3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杨树人工林、杨-农复... 【目的】了解中国苏北沿海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及其生态分布特征,为该地区土壤动物系统研究以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手拣法和干漏斗法,对苏北沿海3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杨树人工林、杨-农复合林、农田)下的土壤动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土壤动物群落在杨树人工林、杨-农复合林、农田中均以蜱螨目(Acarina)、弹尾目(Collembola)动物为优势类群,占全部捕获量的82.48%,是组成该地区土壤动物群落的主体;土壤动物个体数量随季节呈现一定规律性,即夏>秋>春>冬;土壤动物垂直分布上,表聚性明显;在群落多样性方面,杨树人工林土壤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最高,杨-农复合系统土壤动物的丰富度(Margalef指数)最高,而农田土壤动物的Simpson优势度最高,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最低。【结论】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影响了土壤动物的组成与多样性特征,复合经营和适度干扰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动物的丰富度;但是人为干扰强度较大时,会降低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和均匀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沿海地区 土壤动物多样性 土地利用类型 群落结构
原文传递
不同林龄杨树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12
7
作者 谭艳 王邵军 +5 位作者 阮宏华 范换 许凯 徐钰 徐长柏 曹国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12,共5页
对苏北沿海地区4、9和20年生杨树人工林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1)共捕获土壤动物113 994只,隶属3门9纲23目。共有优势类群为甲螨亚目和前气门亚目,共有常见类群为等翅目。(2)各林龄杨树林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差异显... 对苏北沿海地区4、9和20年生杨树人工林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1)共捕获土壤动物113 994只,隶属3门9纲23目。共有优势类群为甲螨亚目和前气门亚目,共有常见类群为等翅目。(2)各林龄杨树林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差异显著(p<0.05),但土壤动物类群数无显著差异(p>0.05);各林龄中土壤动物总密度从大到小依次为:4年生林、9年生林、20年生林,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有显著不同。(3)各林龄杨树林土壤层的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类群数显著高于凋落物层的(p<0.05)。(4)不同林龄林地以及不同季节的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各林龄杨树林土壤动物群落相似度随季节变化而不同,其中9年生与20年生杨树林的相似度较高。研究表明,不同林龄杨树人工林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不同,即不同林龄杨树林改变了土壤动物的多度以及类群结构,但对动物类群数量没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人工林 林龄 土壤动物多样性 苏北沿海地区
下载PDF
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地理分布及其生态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9
8
作者 傅声雷 刘满强 +1 位作者 张卫信 邵元虎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46-163,共18页
土壤动物多样性地理分布及其生态功能研究已成为地学和生态学等领域共同关注的科学前沿。本文在介绍相关研究最新进展的基础上,讨论已有研究的局限性或不确定性,展望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近10年来,代表性土壤动物类群的全球分布研究取... 土壤动物多样性地理分布及其生态功能研究已成为地学和生态学等领域共同关注的科学前沿。本文在介绍相关研究最新进展的基础上,讨论已有研究的局限性或不确定性,展望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近10年来,代表性土壤动物类群的全球分布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内土壤动物研究的尺度和采样区域也有明显拓展,尤其在蚯蚓和线虫相关研究上取得了系列成果。结果表明,土壤动物多样性随纬度的变化模式主要有两种,即在低纬度的热带最高或在中纬度的温带最高;而土壤动物多度与多样性可能同步变化、无明显关系、截然不同甚至相反;降水、植物生产力和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动物分布格局的关键驱动力,但它们的影响力因土壤动物类群不同而异。土壤动物具有改善土壤物理结构、促进养分循环和有机碳稳定、提高作物健康水平等多重功能;土壤动物的多功能性评估方兴未艾,但仍面临诸多挑战。简单分析土壤动物随经纬度等的变化规律存在较大局限性,考虑在基于地质–生态历史及“经纬度–海拔–离海岸距离”等构建的多维时空框架内,探究土壤动物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力。土壤动物分布格局对其潜在的生态功能有关键影响,但是目前对土壤动物分布格局的预测和模拟仍主要依靠经验模型;代谢生态学等理论在土壤动物群落研究中的应用值得关注。探究分类多样性的冗余机制,突出功能多样性,可以将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功能更好地联系起来;同时,需要在特定条件和时空下,从整个土壤食物网及其与植物的联系中理解土壤动物多样性与多功能性的联系。建议未来关注两个研究方向:(1)量化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给土壤动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2)完善土壤动物群落特征预测的理论框架和开展土壤动物群落的精准调控,综合评价其多功能性,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多样性 多功能性 人类活动 全球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
原文传递
城市化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姚海凤 张赛超 +2 位作者 上官华媛 李志鹏 孙新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18-229,共12页
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环境挑战正威胁着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土壤动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土壤健康及城市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城市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仍缺乏系统的... 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环境挑战正威胁着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土壤动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土壤健康及城市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城市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仍缺乏系统的总结和综述。基于此,本文梳理归纳了国内外已有的相关文献,总结了城市化影响土壤动物的主要途径,并阐述了城市中不同体型大小的优势土壤动物类群对城市化的响应。本文建议未来应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深入解析城市土壤动物多样性,明晰城市土壤食物网的结构与功能,关注土壤动物群落的保护与恢复,揭示城市土壤动物肠道微生物组特征,并挖掘城市土壤动物抑制人类致病菌的潜力,以期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稳定和人类健康维持提供相关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土壤动物多样性 土壤食物网 土壤健康 土地利用 土壤性质
原文传递
高原鼠兔筑巢行为形成的裸露斑块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10
作者 罗斌 黄智 +3 位作者 禅和霖 颉彩霞 赵景学 臧建成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79-2189,共11页
为探究高原鼠兔筑巢行为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于2022年7月,在念青唐古拉山利用土钻法和干漏斗法进行土壤动物采集和分离,开展高原鼠兔筑巢行为形成的裸露斑块对土壤动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此次调查共采集土壤动物311头,隶属3门,6纲,1... 为探究高原鼠兔筑巢行为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于2022年7月,在念青唐古拉山利用土钻法和干漏斗法进行土壤动物采集和分离,开展高原鼠兔筑巢行为形成的裸露斑块对土壤动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此次调查共采集土壤动物311头,隶属3门,6纲,13目,32科,优势类群为隐颚螨科占所采样本20.26%。与原生草地相比,高原鼠兔筑巢行为形成的裸露斑块中土壤动物类群数、个体数、密度、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均减少,优势类群个体数和优势度则无显著差异。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出土壤动物多样性与植被地上地下生物量、盖度、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土壤紧实度、土壤湿度呈正相关。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表明植被地上地下生物量减少对土壤动物多样性影响最为显著(P<0.01)。因此,高原鼠兔筑巢行为形成的裸露斑块内植被退化和土壤理化性质改变会导致裸露斑块中土壤动物多样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青唐古拉山 高原鼠兔 植被 土壤 土壤动物多样性
下载PDF
利用红外相机对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多样性的初步调查 被引量:32
11
作者 于桂清 康祖杰 +2 位作者 刘美斯 陈振法 邓忠次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4-112,共9页
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在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20个红外相机监测公里网格,对保护区的兽类和鸟类多样性进行了初步调查。经过19 592个有效相机工作日的调查,共记录到兽类4目11科21种和鸟类4目8科33种,其中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 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在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20个红外相机监测公里网格,对保护区的兽类和鸟类多样性进行了初步调查。经过19 592个有效相机工作日的调查,共记录到兽类4目11科21种和鸟类4目8科33种,其中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种和保护区新纪录兽类1种(红腿长吻松鼠Dremomys pyrrhomerus)。兽类以食肉目种类最多(9种),其次为偶蹄目(6种)和啮齿目(5种)。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野猪(Sus scrofa)、红腿长吻松鼠、小麂(Muntiacus reevesi)和猪獾(Arctonyx collaris)的相对丰富度居于兽类的前五位。鸟类以雀形目的种类最多(25种),其次是鸡形目(5种)和鴷形目(2种)。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和眼纹噪鹛(Garrulax ocellatus)的相对丰富度指数居于鸟类的前三位。此外,本文对红腹锦鸡、红腹角雉、红腿长吻松鼠、毛冠鹿、野猪和小麂等常见物种的日活动节律和年活动节律进行了初步分析。本次调查初步了解了保护区内地栖大中型兽类和鸟类的本底信息,为保护区今后开展野生动物长期监测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 红外相机 动物多样性
下载PDF
银北盐碱地土壤动物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 被引量:20
12
作者 张建英 杨贵军 于有志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77-184,共8页
为探讨不同利用方式的改良盐碱地土壤动物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于2010-06-08调查银北改良盐碱地的玉米田、枸杞田、油葵田和未改良盐碱地的土壤动物,并测定土壤水分含量、pH、土壤碱化度和全盐量。采用干漏斗法分离土壤0~20cm的... 为探讨不同利用方式的改良盐碱地土壤动物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于2010-06-08调查银北改良盐碱地的玉米田、枸杞田、油葵田和未改良盐碱地的土壤动物,并测定土壤水分含量、pH、土壤碱化度和全盐量。采用干漏斗法分离土壤0~20cm的土壤动物。共获得土壤动物7纲12目28类。分析表明,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为弹尾目(56.58%),蜱螨类(18.04%),蜘蛛类(8.03%)和膜翅目蚁科(6.01%)。土壤动物多样性因土地不同利用方式以及受干扰程度而表现出差异。改良的玉米地具有最高的多样性H′和丰富度D。群落相似性分析显示,改良玉米地和改良枸杞地有较高的相似性。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土壤动物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高达100%,说明盐碱地土壤因子变化影响土壤动物的分布,土壤全盐量和土壤含水量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分布影响最大,不同类群对环境因子响应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群落多样性 土壤因子 典范对应分析 盐碱地
下载PDF
安徽韭山国家森林公园蝶类群落多样性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松 鲍方印 +1 位作者 鲍成满 梅百茂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3-189,共7页
采用定点法和随机调查法对安徽韭山国家森林公园蝶类群落多样性进行调查,共捕获蝶类3783只,隶属于8科59属92种,其中灰蝶科的属数最多,蛱蝶科的物种数最多。而粉蝶科的个体数最多。区系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蝶类呈现由东洋界向古北界过渡... 采用定点法和随机调查法对安徽韭山国家森林公园蝶类群落多样性进行调查,共捕获蝶类3783只,隶属于8科59属92种,其中灰蝶科的属数最多,蛱蝶科的物种数最多。而粉蝶科的个体数最多。区系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蝶类呈现由东洋界向古北界过渡的特征。对5种不同生境类型的蝶类多样性进行分析,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的为落叶阔叶林和灌丛,均匀度指数最高的为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优势度最高的为裸岩和农田。裸岩生境与其它各生境之间的相似性系数都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韭山国家森林公园 蝶类 区系 群落多样性
原文传递
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对3种种植模式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培智 解开治 +4 位作者 李康活 陈建生 唐拴虎 张发宝 黄旭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6期90-96,共7页
为合理筛选适宜种植模式,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采用手捡法和改进的Tullgren干漏斗法,研究休闲轮作(FRCs)、稻菜轮作(RVCs)、蔬菜连作(VCCs)3种种植模式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结果表明,3个处理样点共获得各类土壤动物... 为合理筛选适宜种植模式,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采用手捡法和改进的Tullgren干漏斗法,研究休闲轮作(FRCs)、稻菜轮作(RVCs)、蔬菜连作(VCCs)3种种植模式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结果表明,3个处理样点共获得各类土壤动物526只,经鉴定有3门9纲14目。与VCCs、FRCs处理相比,RVCs处理条件下引发了一些类群的发生与消长,造成了部分类群的缺失,形成了不同的优势类群。土壤动物数量0~15cm土层均多于15~30cm土层,分别较15~30cm土层多出15.7%、86.6%和110.0%。RVCs处理Shannon-Weiner指数(H)、Pielou均匀性指数(E)、Simpson优势度指数(C)均为最大,且0~15cm土层高于15~30cm土层。土壤动物类群的相似性综合分析表明,VCCs处理与FRCs处理类群的相似性系数较高,与RVCs处理类群的相似性系数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模式 土壤动物 群落多样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